鮮為人知的鎮遠艦管帶楊用霖,甲午海戰失敗後吞槍自盡

甲午戰爭,國人心中永遠地痛。在進入1895年後,北洋艦隊被圍困在威海衛內,援兵無望,彈盡糧絕,難以為繼。隨著大量將領的自殺,剩下的人都明白,是到了有個決斷的時候了。

這一時期將領們的自殺有個很令人深思之處,他們絕大部分是吞食鴉片自盡,這不但包括北洋海軍的最高指揮官,海軍提督丁汝昌、"定遠"艦管帶劉步蟾、"鎮遠"艦管帶林泰曾等一些海軍主要將領,而且後來遠在北國的如壽山等這些將領也是如此。這種自殺方式,在全世界軍人中很是獨特,多少染上了一絲異樣的色彩。

但是,唯獨有一個採取地是比較軍人化的"吞槍自殺"的自殺方式,他便是"鎮遠"艦的繼任管帶楊用霖,隨著他開槍自盡,威海軍港內自此再無槍炮之聲。楊用霖,成為發出北洋海軍最後一槍的將軍。

鮮為人知的鎮遠艦管帶楊用霖,甲午海戰失敗後吞槍自盡

楊用霖,字雨臣,福建閩縣人,清代北洋海軍將領。在"鎮遠"號管帶林泰曾因艦損而憂憤自殺後,升任代理管帶。在丁汝昌、劉步蟾等將領自盡後,作為戰力尚存的主力戰艦最高領導,朝廷讓其出面與日軍接洽投降。楊用霖嚴詞拒絕,旋即自殺殉國,時年41歲。朝廷嘉其忠烈,予優恤賞銀治喪,增提督銜,給騎都尉兼一雲騎尉世職。

同鄧世昌、方伯謙那些福州船政學堂及留英留洋的天之驕子不同,這楊用霖可是個苦出身,他從小失學,可見其家境很是貧困。但他卻聰明好學,努力上進,在17歲時,他報名參加了海軍,決心作一個報效國家的有用之人。

他是從士卒開始做起,先在"藝新"號炮艦上為船生,跟著管帶許壽山學習英語及槍炮和駕駛技術。在當時楊用霖就已經展現出了對學習的熱愛,他學習用心刻苦,很快便脫穎而出。史載,楊用霖"夕勤劬,寒暑不輟,而穎悟銳進,於航海諸藝日益精熟"。

鮮為人知的鎮遠艦管帶楊用霖,甲午海戰失敗後吞槍自盡

楊用霖對自己的要求非常嚴格,學習異常刻苦,不懂之處,虛心求教,並博覽群書,尤對同海軍和艦船的相關知識,如飢似渴地學習,技藝日益長進,見識超異常人,從而得到上方的賞識。時人描述其是:"公暇益肆力於書籍,手不釋卷,才識遂日以增進,長官鹹倚重之。"

正因為楊用霖的努力學習,他才能被長官看重,因此步步高昇。等到對航海諸藝日益精熟之後,他便補為"振威"炮艦管炮官,又升為"藝新"炮艦二副。當時的英籍總教習琅威理對楊用霖讚譽有加,認為他將來在海軍方面的前途不可限量,他稱讚楊用霖是:"有文武才,進而不止者,則亞洲之納爾遜也"

楊用霖隨丁汝昌赴英國接回"超勇"和"揚威"號鐵甲艦,楊用霖又充任兩艦二副,繼而升任升為"超勇"大副。

鮮為人知的鎮遠艦管帶楊用霖,甲午海戰失敗後吞槍自盡

北洋水師正式成軍,定海軍軍制,楊用霖被李鴻章推薦為右翼中營遊擊。後來李鴻章檢閱水師,楊用霖因率部訓練有素,被升為參將,賞加副將軍銜。

在北洋水師中,楊用霖是一位很有威信的將領,其為人"沉毅勇敢,在營治軍,嚴明有威,而愛撫士兵不啻家人子弟,疾苦勞頓必親臨慰問"。由於他對部屬非常關心愛護,大家感戴他,"以故士鹹為用"。

黃海之戰爆發,時楊用霖在主力鐵甲艦"鎮遠"號上任職,面對日方激烈的炮火,他鼓勵部下說:"戰不必捷,然此海即餘死所!"部下感其恩,佩其勇,亦響應曰:"公死,吾輩何以為生?赴湯蹈火,惟公所命。"

在他的帶領下,全艦將士無不奮力鏖戰,戰到後半段時,旗艦"定遠"中彈起火,烈焰洶騰,向全艦蔓延。楊用霖知事已危,乃抱定必死之信心說:"時至矣!吾將以死報國。"他突轉"鎮遠"之舵,擋在"定遠"之前,並向敵艦發起攻擊,使"定遠"得以即時撲滅大火,從容應敵

當時在附近海域"觀戰"的西方海軍人士,皆嘖嘖稱讚道"靡此,而定遠殆矣!"戰到後來,終於迫使日本聯合艦隊逃離戰場。戰後論功,楊用霖得補用副將,被清廷賞加"捷勇巴圖魯"勇號。

鮮為人知的鎮遠艦管帶楊用霖,甲午海戰失敗後吞槍自盡

黃海戰後,"鎮遠"艦不幸觸礁,管帶林泰曾自盡,楊用霖升護理左翼總兵兼署"鎮遠"管帶。他竭盡全力率眾修復了艦船,恢復了戰力,並在後來的戰鬥中,帶領"鎮遠"艦協同其它艦艇擊退日艦的八次進攻。

但是失敗已成定局,北洋水師面臨崩盤,在走投無路之時,丁汝昌和劉步蟾等最高將領紛紛選擇了吞食鴉片自盡,而朝廷卻想讓楊用霖與日軍接洽投降,楊用霖嚴詞拒絕。

在劉公島一片乞降逃生的淒涼氣氛裡,楊用霖口誦文天祥的詩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引槍銜口,發彈自擊。當部下聽到槍聲衝入他的住艙時,只見他端坐椅上,頭垂胸前,鮮血從鼻孔汨汨地流向胸襟,而槍依然握在手中。

書載:"其腦漿自鼻腔垂注如箸,猶端坐不僕,觀者驚以為神。"作為一名軍人,楊用霖是真漢子,即使自殺,他也比選擇服食鴉片的上級更壯烈,更為軍人化的"吞槍自殺"殉國方式,他發出了北洋海軍的最後一槍。楊用霖死的悽絕,死的壯烈。

甲午戰爭的失敗雖然原因有很多,但是海洋水師的將領幾乎都壯烈的殉國了,這也體現出了當時晚清士兵的勇氣,並不是如一些文章中所說的一觸即潰。高升號運兵船之所以會被擊沉,就是因為船上的士兵拒不降日;陸戰中的平壤保衛戰,除了如左寶貴,其它很多將領和士兵也是同日軍血拼到底,日軍也是付出了很慘痛代價的。

鮮為人知的鎮遠艦管帶楊用霖,甲午海戰失敗後吞槍自盡

楊用霖的自戧,一方面是表示自己寧死也不投降之決心,另一方面也是他試圖用這樣的方式,告訴準備投降的清政府,北洋水師都是有血性的中華民族子孫,絕不受辱於倭奴。但可惜的是,楊用霖的血並沒有喚醒大清政府,他死後的第二天,北洋水師便受命向日本的聯合艦隊掛起了白旗。

甲午戰後,中國徹底淪為列國竟相爭食的對象,徹底地淪為國際二流之國。面對這一場錐心泣血的甲午之戰,我們在齎恨晚清政府腐朽無能的同時,也應該看見,在這場戰爭中為國盡忠,誓死不降,血染碧海的一眾英烈。

雖然,楊用霖這最後一場槍響的聲音,早已淹沒在於今一片地喧囂中,但,我們如果靜下心來,從那歷史帷幄的深處,那落滿塵埃地故紙堆中,還是能感受到英雄悲愴又無奈地長嘆,怎能不讓我們對其頓生敬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