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升小,这是一条80%的家长都会走偏的路

不知不觉中,又到了一年“幼升小”的关键时期。已有优质学区房的家长在安心等待;对口普小的家长在纠结;3年前就明确让孩子考民办的家长在陪着孩子做最后的冲刺准备。

一个家庭,就有一种选择,但每位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获得更优质的教育,永远都不要输在起跑线上。这场争夺优质教育的战争,催生了无数疯狂的家长,畸形的心态,和一群失去童年的孩子。

幼升小,这是一条80%的家长都会走偏的路

上海一位退休的老教授,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名叫《牛蛙之殇》,炮轰上海"幼升小的牛蛙战争",字字扎心,句句血泪,有痛心,有悔恨。

那么,牛蛙这个词是怎么来的呢?究竟是什么意思呢?原来,在上海有个不成文的说法:小孩考上四大民办小学,就是牛蛙,若没考上,那就是青蛙。为了备战''幼升小",孩子一般从3岁开始,有的甚至从1岁开始,就被家长各种打鸡血,以赢得这场''牛蛙之战“。

父母们会让孩子从小学习各种知识,要求“上至天文地理,下知鸡毛蒜皮”,从背古诗、学英文、学奥数到弹钢琴、学画画、练跳舞,十八般武艺样样要精通。心想着艺多不压身,让孩子做足充分的准备。

《牛蛙之殇》里的小朋友,也就是老教授的外孙,在这场战争中,最终患上了抽动症,全名叫“小儿抽动秽语综合症",是一种慢性神经精神障碍疾病,虽不严重,却很难治愈。具体表象为:孩子会不由自主地挑眉毛、眨眼、脸部肌肉抽搐、乱蹬腿,严重者还会全身抽筋,这种病只能从心理上来进行治疗。或许,这就是孩子潜意识里对父母填鸭式教育的一种反抗吧。

幼升小,这是一条80%的家长都会走偏的路

在进入小学前,总会有很多家长到处询问:老师,我的孩子会做20以内的加减法,能识800多字,英语词汇量也不错,上小学应该没问题了吧?

这其实可以用一个问题来概括回答这个问题:幼小衔接,衔接的到底是什么?

是知识吗?假设孩子提前把一年级的知识都学会了,是否就能一路领先了?恐怕不一定吧,现实的情况是:许多孩子在幼儿园大班或者幼小衔接班把一年级的课程都学完了,孩子进入小学后,刚开始的确表现不错,能比别的小孩表现得优秀。但过不了半个学期,就开始上课不注意听讲了,因为他们已经学过了,课堂上的知识已经无法引起他的兴趣了。而兴趣,恰恰是学习最好的动力,丧失了动力,结果会怎样?结果就是孩子的知识并没有学牢固,上课又不好好的听,等到了二年级,甚至是在一年级下学期,孩子就会开始吃力了。

幼升小,这是一条80%的家长都会走偏的路

而我们绝大部分的家长,包括笔者之前,都把孩子培养的焦点集中在了学习知识、掌握技能上了,无数的补习班、几乎不存在的双休日,一点一点的磨灭了孩子的童年。

我也知道,幼升小的政策已经让你很焦虑了。我也明白,同时你还在担心孩子能否适应小学生活,甚至会想到他从进入小学后十几年的学习生涯,担心他的未来如何如何……

但请相信我,只要给孩子一些时间,给你自己一些方法,幼小衔接的问题,总会迎刃而解。所有一切的问题,都会慢慢的被解决。

幼小衔接,衔接的并不只是学习层面的内容,更重要的是孩子生活的各个方面,比如,自理能力,涉及到他早上能不能按时起床,晚上会不会乖乖睡觉,懂不懂得把玩过的玩具放回原处,能不能自己穿衣;再比如,我们要培养孩子的各项基础能力,专注力、阅读力、情绪管理能力等等,这些都是幼小衔接要做的。学习重要吗?当然重要,但重要的不单单只是学习!

听起来是不是有些复杂,其实,你只要掌握住每个问题的核心方法,就像是学会了数学的一个公式,你可以利用这个公式,去解算最复杂的问题。

幼升小,这是一条80%的家长都会走偏的路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希望和大家一起来研究、分享解决孩子问题的公式,当我们遇到问题时,把公式拿出来用就好了。我会不定期的更新在幼小衔接的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以及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也许有的家长会担心,我不知道该怎么教育我的孩子,我也不敢去尝试,不敢去折腾,万一孩子被我折腾坏了可怎么办?

其实,就目前的研究来看,孩子是很难被我们折腾坏的,你不必太小心翼翼,也不用太焦虑。

比如,在孩子小的时候,我们都会觉得孩子不能哭着睡,要哄睡。但有研究表明,孩子哭着睡可能对他的大脑发育更有好处。

我记得万维钢曾经说过一个他在美国带孩子看病的经历,那时他的孩子还很小,有天一直在哭,但孩子也没发烧,他跟他太太就很紧张,赶紧带孩子去了医院,一通检查下来,医生说孩子并没有什么事,让他们回家去。万维钢就问医生,那孩子一般哭多久之后,才需要对孩子进行干预?医生想了想说,四个小时吧。

所以,孩子没那么脆弱,但相应的,孩子的一种习惯养成后,也很难改变。他们是在逐渐的模仿学习中来成长的,孩子真的是父母的一面镜子,你可以通过孩子,看到你自己。

幼升小,这是一条80%的家长都会走偏的路

幼小衔接中孩子出现的种种问题,大部分都与你有关,难就难在你有时得通过慢慢改变自己,再去影响孩子。我们家长自己要明白:我们现在的认知,对这个社会的理解,在20年后,当我们的孩子走进社会时,90%都是无用的、过时的。我们的孩子所面对的世界是现在的我们所无法想象的,甚至是无法理解的。所以,让自己放轻松,做孩子最好的陪伴。

我知道你非常爱你的孩子,也理解你的纠结和焦虑,我会一直陪你走过这段纠结的时光。

当然,如果你非要让我给这份陪伴加上一个期限,我希望是,一万年。

每天一小时,让我们做更棒的家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