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三角和珠三角都在搞灣區經濟夾在兩個中間福建應該怎麼應對?

閩江流域


首先,福建並不是第一次夾在兩個三角之間了,而是一直夾在長三角和珠三角之間。之前所謂的城市群,以及現在所稱的大灣區或者都市圈,我認為並沒有本質區別。福建一直在夾縫中生存,但活得並不是很差。現在即使長三角和珠三角要建大灣區,於福建來說面對的區域競爭格局較之以往並無區別。

那麼,究竟是什麼來支撐福建的過往,什麼能支撐福建的未來?

回顧福建的歷史,在全國地位最高的時期是兩宋。為什麼?因為自由開放的經濟文化環境。凡是開放時期,福建就繁盛,封閉時期,福建就落後。兩宋特別是南宋時期,福建的文教,經濟,科技全面繁榮,即使到元朝,泉州港仍是世界最大港口。然而,明朝開始,明清時期的福建便落後了。直至清末洋務運動之後,福建才又逐步崛起。可是,新中國建國後直至改革開放前,福建已經淪為最落後的地區之一,論生產總值僅較貴州略好一點。然後,我們看到,從1978年到2018年,福建GDP從全國排名26到第10名,四十年間的增速位居全國第一,沒有之一。

所以,福建的發展靠的是什麼?是福建人的靈活敢拼的精神。只要你給他自由,放手讓他去做,福建可以做的很好!

未來,也許,兩大灣區仍將是全國最重要的經濟重心,但是隻要給福建不比人差的政策環境,憑藉福建人的拼搏,就能重新拿回兩宋時期屬於福建的榮耀!


南山北小河邊


在國內各大經濟省份中,福建其實很容易被忽略,同樣沿江靠海,北邊有長三角經濟區;南邊有珠三角經濟區,福建被夾在中間,名不顯聲不著。

而且福建山區特別多,人口聚集在東部靠海的一條線狀地帶,人口相對其他東部沿海省份粵、浙、蘇、魯明顯為少。

改革開放之前,作為戰備區域,福建的重工業是起源於山區的,反而是南平、龍巖等山區縣的工業基礎更為雄厚,這支撐了地方經濟的強勁發展。改革開放後,沿海的廈門、泉州、漳州通過優惠政策吸引外資才逐漸發展起來。今天,由廈漳泉構成的閩南三角地區成為全省最近較發達,市場最活躍的地區。

但由於福建發展起步晚,而且受制於地理、交通等因素,經濟規模一直難以達到粵蘇魯浙等沿海省份的程度。今天,南邊的廣東提出了粵港澳大灣區站戰略,北邊的浙江推出了杭州灣大灣區,夾在中間的福建如何應對?

個人認為,把福建沿海的寧德、福州、莆田、泉州、廈門、漳州串聯起來,打造沿海城市帶是未來必須走的一條路子。現在只有閩南的廈漳泉融合發展起來了,北部的寧德、福州、莆田還沒有融通。

山東省在打造沿海經濟做的比較好。山東把青島、威海、煙臺等幾個沿海城市整合在一起打造半島藍色經濟區,在基礎設施、產業佈局、人口流動等方面統一規劃。早在2011年初,《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發展規劃》被國家正式批覆了,標誌著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建設正式上升為國家戰略。2017年青島、煙臺和威海這三個市的GDP分別達到了11037億、7339億和7202億元,合計25578億元。

而福建沿海6市中,只有廈漳泉融合的好一些。閩南三市15462億元GDP合計,遠遠不能和山東的青煙威半島城市群相比。實際上,福建沿海6市GDP合計也才26404億元,僅僅和青島、煙臺和威海三市的GDP總和25578億相當。

如果福建在高層推出沿海城市發展戰略,從產業佈局、港口建設、交通設施、財政金融等方面同意佈局規劃,是有可能打造出一條“黃金海岸”來的。(△ 黃金海岸)


另外一個,就是要打造福建經濟大市。福建省GDP排在全國前十位,也是一個沿海省份,但至今沒有打造出經濟大市。而地處沿海的幾個省份都誕生了經濟大市,比如山東的青島,江蘇的蘇州、南京、無錫,浙江的杭州、寧波,廣東的深圳、廣州。沒有經濟大市,就難以形成核心城市和城市群。未來,福建可以把泉州和福州一南一北的兩個城市打造成經濟大市,給予財政、交通、金融、貿易等優惠政策。


財經知識局


福建省‘’依山傍海‘’陸地90%是丘陵,65%以上的森林覆蓋率,被稱為‘’八山一水一分田‘’,福建人很自信,因地制宜發展經濟,並沒有因為長三角和珠三角的大灣區建設而焦慮,GDP增速在沿海省份排第一,收入消費接近廣東,人均GDP甚至超過廣東!僅落後於江蘇和浙江。而且經濟總量和進出口貿易也能排第五。福建究竟靠什麼來發展?

1.山多人少不抱怨。沒有盲目的大規模城鎮化和工業化,有沒有盲目的站在房地產的風口,而是利用自然資源發展經濟作物和特色產業,耳熟能詳的鐵觀音和武夷巖茶大有趕超綠茶的趨勢,還有特色的橄欖、福桔、龍眼、荔枝、芙蓉李、茉莉花茶,傳統的壽山石、德化瓷器、福州漆器等等,超市裡的香菇、木耳等乾貨也大部分產自福建。

2.政府扶持走出去。只一個沙縣小吃遍佈全國,成為第一連鎖餐飲,幫助身在窮鄉僻壤人的就業和致富!網絡電商的迅猛發展又極大促進特色產品走出福建。

3.看山看水看海邊。自然資源得天獨厚,大力發展旅遊和港口貿易。

4.做大做強廈漳泉。廈門 漳州 泉州文化民俗相近,產業互補性強,泉州的工業第一和三產第二,漳州農業排第二,加上廈門的港口貿易和旅遊,一體化後的都市圈GDP總量佔比過半,二產三產佔比過半,對全省的經濟發展起舉足輕重的作用。還有海峽兩岸城市群的預期。






漂飄12


福建城市群在長珠兩個強大的城市群中間可以說是較為尷尬了,不過也可以說是左右逢源了。因為它是聯接這兩個經濟圈的紐帶,其地位與作用是不可忽視的。那麼福建的城市群為何存在感沒有江浙一帶的高呢?其實福建人的優越感是比較強的。因為福建是一個物產豐富,旅遊資源眾多的省份。不過人口少,也是福建在全國不具有影響力的原因之一。例如杭州、蘇州、南京等大城市都基本上是千萬級別的人口數量,而福建第一人口大市的泉州也只有九百萬,其他城市的人口數量更少了。廈門有望成為中國的新一線,不過由於人口與土地面積的關係,卻很難形成一個有影響力的超級強市的。那麼三千多萬的福建人也實在太少了,要組成一個像深圳這樣的城市是有點兒難度的。還有做為特區的廈門的經濟輻射能力太低,老抱著旅遊城市這塊金字招牌不放。從另一個角度上說,廈門也是炒作房價的重災區之一。對比深圳、上海等一線城市的經濟,它支撐房價的實力遠沒想象中的強勁。在新經濟領域上沒有像深圳、杭州一樣大膽嘗試,這也制約了福建省的經濟發展。隨著中西部地區城市的發展與崛起,福建的城市群並不具備競爭上優勢。從人口的流動上看,可以看出這一點。總之,經濟的發展永遠是離不開人的因素的,其次才是科技生產力的因素。那麼福建要如何在夾縫中生存呢?其實福建的輕工業是有一定的基礎的,農牧林漁等產業也是相當不錯的。只是要成為一個經濟圈需要有更多的城市與地區共同建設與發展而已。

言歸正傳,個人認為,應該把福建城市群與臺灣西海岸城市群合起來看較為合理。它們共同組成一個海峽經濟圈,這樣的前提就是兩岸必須統一。如果兩岸統一,那麼海峽城市群大約是山東省或江蘇省的經濟體量。這樣在中國的經濟上也佔有一席之地的,人均方面可以媲美粵港澳大灣區。





嚁月


長三角、珠三角以及環渤海都是我國三大頂級經濟區,也是世界級城市群。長三角與珠三角進行“世界級大灣區”的建設,標誌著中華復興正在強而有力的穩步推進,而福建則作為長三角、珠三角兩頭的重要連接區,將為長珠城市群“會師”形成有力支撐。
從當前規劃來看,福建省被賦予重任,由國家層面


鼎力支持其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福建省位於長珠集群的中心,擁有得天獨厚的區位建立起獨樹一幟的“準世界級”城市群。

依託海西經濟區福州、泉州、廈門等中心城市向周邊城市及省份戰略延伸。可以說海西經濟區是我國跨省份合作區中的第四極,覆蓋省份包括浙江、江西、廣東,遠期還有海東諸島。

由此可見福建省向來走在時代的前沿,從未有過被動局面。參照海峽西岸經濟區規劃圖你會發現,該省基本具備進入世界級城市群及經濟區的底氣和容量。


正能量貢獻者


福建因素與其他省份不同,一是政治因素;二是地理因素:

1.政治因素有兩個方面:

(1).臺海因素對福建的影響是最大的。過去,由於福建地處前線,國家投資較少,基礎設施落後,也沒有大的國企。近幾年,交通基礎才有所改善。

(2).執政理念不同。廣東、江、浙是以強縣為基礎,按照市場經濟的規律來投資發展。福建是強市弱縣,重點投資除了福、廈、泉之外,主要是幾個地級市和平潭,一個四十多萬人口的平潭,幾年來日均投資億元,至今沒見到效果…。一個轄一區四十多萬人口的地級市,建立幾套縣級班子圖發展…。所以,福建的縣域經濟都不強,強的縣域經濟,除了閩候縣實際上是福州市的城中村得以發展之外,強縣都是靠僑資來發展,如:晉江、石獅、南安、惠安、福清、長樂、連江…清一色的僑鄉。縣域本是經濟發展的基礎,沿海經濟福建卻是另類。

2.福建地理特點。地處山地丘陵地帶,被稱為“八山一水一分田"。森林覆蓋率全國第一,海岸線長度居全國第二位,島嶼1500多個,海灣區建設有獨特的優勢。但在臺灣還沒統一的情況下,對灣區的投資和建設還是有所顧忌的。此外,區域協作和城市群建設步調不一,廈、泉、漳、蒲等市建成區己無縫聯接,都想當雞頭,不做鳳尾,灣區建設更無藍圖可言。福建應該還是先強縣,才能強省!待臺灣統一,臺灣海峽成為內海的那一天,海灣的藍圖可以盡情描繪,福建的發展將勢如破竹,讓人刮目相看!


閩東一龍


福建政區圖

簡介

在我國東南沿海岸線上,主要分佈的三個經濟區域,分別為長江三角洲,海峽西岸的福建,珠江三角洲,這三個區域的長三角在搞自己的長三角大灣區,珠三角在搞自己的粵港澳大灣區,在新一輪的改革開放當中,海峽西岸的福建應該怎麼去發展自己呢?



目前現狀

城市群:今天全國經濟形勢當中,各個地區都有自己的經濟發展戰略,福建當然也不例外。我國正在神州大地上建設數量眾多的城市群,經濟帶,大灣區,在福建規劃的城市群為海峽西岸城市群,五個中心城市當中,福建省就佔了三個分別為泉州廈門和福州。

鐵路:火車一響,黃金萬兩。鐵路交通在我國曾經帶動過像石家莊,鄭州的發展,鐵路對一個地區至關重要。目前在原來鐵路的基礎上,我國又在規劃沿海鐵路,其中就貫穿海西城市群的主要城市。福建對內陸輻射和聯繫上,規劃網同福建京長沙至重慶的鐵路幹線,連接我國長江中游城市群和成渝城市群。此外還有一種連接其他城市的鐵路幹線。

海上絲綢之路:改革開放初期,我國設立了深圳特區,深圳成一夜崛起之城;90年代設立浦東新區,目前浦東成為我國經濟總量最大的市區。可以說政策是一個地區發展的東風,雖然福建沒有這麼大的東風,但是起碼可以把握一下海上絲綢之路經濟帶這一發展機遇。


未來可能

據說我國有規劃京臺高鐵項目,在未來臺灣迴歸之後,隨著京臺高鐵的開通,福建便成為溝通中國大陸和臺灣的交通樞紐。並且在此基礎上可以擴大海西城市群到臺灣,成為臺灣海峽城市群,到時候該城市群將成為我國城市群中一支不可忽視的力量。


張堯自媒體


福建目前要做的是:等,等,等,再等。



從世界各國發展經濟的經驗看,一城獨大已經無法適應時代的潮流,灣區多城多核或許是主流方式。

長三角和珠三角在城市多元化協作上確實已經具備灣區的條件,其未來可期,那麼夾在中間的福建呢?

福建,有福州、泉州和廈門三個旗鼓相當的城市,人口和經濟也基本到了瓶頸期,急需方式轉型,但是,福建的發展除了城市自然招商引資和自立自強外,外部因素的影響也極為重要。

福建的不安定因素來自臺灣。臺海至少在目前仍是東南的一大隱憂,儘管不會有戰事,但是工商業的發展對於規避風險是十分敏感的。

如果有一天,臺海和平統一,那麼以臺灣海峽為內海,以福建的福、泉、廈,臺灣的臺北、臺中、高雄為中心,形成海西大灣區,則其實力和潛力大可與長三角媲美。

故,在臺海未定之前,福建灣區就只有等這條路了吧。


圭海四記


天時:國家政策、產業風口、技術風口

地利:地理位置、區位優勢、沿海港口優勢

人和:對人才的吸引力力。

這就不難理解,最近武漢、成都、杭州、西安、長沙、鄭州等新一線城市爆發了“搶人大戰”,這些城市敢於向一線城市拿人才,目的很明顯,也開出了許多優惠條件。

福建怎麼應對

福建的區位分析:

福建地處東南沿海,泉州、福州、廈門都是全國的優良港口城市,特別是泉州,作為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地理位置顯著。廈門、福州更是海峽西岸的經濟發達城市,具有一定的國際影響力。

國家政策分析:

國家對福建的經濟政策還是很多的,隨著福建自貿區、福州國家級新區等一系列舉措,福建已經具備建立一個國家級的海峽灣區條件。

福建應對策略

天時、地利、人和福建就缺人才,福建省目前總人口不足4000萬,在我國省份當中,處於中等偏下,重要城市人口數量如下:

福州:766萬

泉州:865萬

廈門:392萬

漳州:505萬

廈門作為我國的經濟特區,具備一定的國際影響力,人均收入在福建省是最高的城市,可是人口規模有些落後了,而廈門本身也是一個對人才具有一定吸引力的城市。

我給出的建議是:素有“海上花園”之稱的廈門,應該加大力度,給出優惠政策、得到國家的支持,大力吸引外來人才來廈門工作和定居。加上福州、泉州等城市要加大力度吸引人才,努力建設海峽西岸城市群,這樣才能在長三角和珠三角的“夾縫中”走出一條特色路。


蔣昊說經濟


從京津冀到粵港澳大灣區,有著2500公里的海岸線,中間插著半島城市群和海峽西岸城市群。

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就像是中國經濟中的三棵大樹,而這兩個城市群之樹恰好長在它們之間。有學者做過論證,長三角的輻射距離在600-800公里,珠三角的輻射也是差不多600-800公里,而京津吸附能力在500公里左右。可福建剛好落在長三角與珠三角二大經濟區的輻射範圍之內。

產業是具有較強的集聚效應,就好比在招聘稀缺性人才一樣,10個裡面選3人和100個裡面選30人,雖然都是30%的比例,但效果卻完全不一樣,因為10選3餘下的只有7人,而100選30還有70人被淘汰。最優秀的人才永遠留在集聚力最強的大區域,也符合了馬太效應的強者愈強,弱者越弱的理論。福建也只有華山一條路,就是走自己的路,才是唯一的出路!

隨著粵港澳大灣區、浙江省灣區規劃、廣東省沿海經濟帶規劃及海南旅遊總體規劃。從粵港澳大灣區獲批國家級灣區開始,彷彿一夜間覺醒,在紐約灣區、東京灣區、舊金山灣區三大灣區身後,突然長出許許多多、參差不齊的灣區。是真灣區也好,假灣區也罷。錢砸下去了,至少可以改造一片藍天,造福一方百姓。

出臺福建省沿海經濟帶發展規劃應該也是不久要出來的事。福建土地面積10萬平方公里,人口不到4000萬,GDP只有2.8萬億。一個弱省要崛起需要一個強大的核心力量來推動,必須打造一個千萬級人口的超級城市,緊跟著在強二線城市的腳步,不然會越甩越遠。還是老話,要不福州,要不廈門,二者選其一為灣區核心。

突出重點,顧全全局,是福建省沿海經濟帶規劃的重中之重。假如打造雙中心多節點的沿海經濟帶規劃,那是一個沒有凝聚力的規劃。唯有打造一主一副多節點的沿海經濟帶規劃,才可以突出重圍重見光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