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定孩子一生的不是高考,而是四、五年级!现在看到还不晚

家长们都很关注孩子的中考成绩,认为这些是孩子成长过程中至关重要的节点之一。但实际上,孩子在中考上的表现却是在四、五年级的时候定型的,为什么这么说呢?赶紧往下看看吧!

相信很多家长都听说过这么一句话:“四五年级是道坎儿。”

但它的重要性却常常被家长忽视,这个阶段孩子的很多变化处理不好,都会产生比较严重的后果。很多孩子在初中暴露出的问题都和这个阶段埋下的隐患有关。

四、五年级是孩子情感和情绪的突发期

孩子一般在10岁左右自我意识开始崛起,他们强烈需要父母的尊重,需要父母把他们当作大孩子。但很多父母不了解孩子这一心理,仍把10岁左右的孩子当小孩子看待,因此这一时期的孩子,常常因为得不到父母的尊重和理解,而故意与父母作对。

父母们不要认为孩子故意与你作对,只是单纯的不听话,其实背后隐藏着孩子渴望得到你的理解和尊重的深层原因。

孩子的自我意识正处在形成期,他们对事物开始有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并且总是固执地认为自己才是对的。但由于生活和社会经验的不足,孩子的观点和看法往往是不全面的,或是错误的,因此,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也会让孩子的情绪、情感发生很大的变化。

孩子会出现“烦死了”“好烦呀”之类的话语:

一个孩子说:“妈妈让我穿的衣服总是我不喜欢的,我喜欢长发,妈妈却让我剪成短发……妈妈这都是不尊重我的表现。”另一个孩子说:“爸爸妈妈不让我和同学玩,不让我读我喜欢的那些课外书。他们好像永远都不相信我。”

其实,孩子的烦恼并不仅仅是针对玩具、衣服、发型或者是课外读物,他们需要的是父母的理解和尊重。当孩子真正得到理解和尊重之后,他的一切消极、叛逆的情绪都会消失。

决定孩子一生的不是高考,而是四、五年级!现在看到还不晚

四、五年级是孩子厌学情绪的高发期

四、五年级是孩子厌学情绪的高发期,很多孩子开始讨厌学习,讨厌写作业,甚至对父母常说的“要好好学习”等话也会表现出强烈的反感。

这与孩子的自我意识形成和思维能力的发展有关。在一年级到三年级的时候,孩子会更多地遵从家长和老师的意见,从不会过多去想“为什么”,他们认为家长和老师的话就是真理。

但是,到了四年级后,孩子的思维能力迅速发展,他们开始有了自己的独立思维,他们开始思考:我为什么要学习?学习不好能怎样呢?

由于自我意识刚刚出现,这时候的孩子固执地认为,自己可以解决所有的问题。这时,父母的唠叨和命令不仅会令孩子感到厌烦,而且会给他们一种错误的信息:学习是一件很艰苦的事情,他在为父母而学习。在这种错误信息的感染下,孩子就会产生厌学情绪。

而且,到了四、五年级,学习难度不断加大,很多孩子都会感觉到对学习力不从心。如果父母还总是不理解孩子,甚至是斥责、打骂孩子,那孩子会产生更强烈的厌学情绪。

四、五年级是孩子学习成绩定型的关键期

当孩子在四、五年级取得一个好成绩,他们更容易产生学习的自信心,进而在以后的学习道路上,一直都保持优异。

但是,如果孩子成绩很差,或成绩平平,他们就不会体会到成绩所带来的成就感,进而就不会对学习产生信心,也不会有学习的积极性。学习没有动力、没有积极性,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孩子只能越学越吃力,越学越没有信心。

在孩子读三年级之前,家长可以多问快乐、少问学习,但到了四、五年级,家长就应该多关心孩子的学习状况了。这种关注并不意味着家长要多催促孩子学习,而是在四、五年级这个学习成绩即将定型的时期,家长要拿出一定的精力,让孩子体验学习的兴趣、帮孩子建立起学习的信心。

4四五年级孩子各种习惯的定型期

国外一位研究行为学的专家做了这样一项调查:专家分别对小学四年级到高中三年级的数千名孩子进行测试,这次测试的内容包括知识测试、能力测试和习惯测试。

测试的结果令这位专家很惊奇,因为他发现,从小学四年级到高中三年级,孩子的知识得分和能力得分一直都在呈上升趋势,但他们的习惯得分却没有太大改变

专家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孩子习惯培养的关键期是在小学的中低年级,而四、五年级是一个“分水岭”。

从习惯养成的特点来看,四、五年级是强化好习惯和改正坏习惯的关键时期,过了这个关键期,这些坏习惯将不会轻易改掉。

在四、五年级这个关键阶段,父母应该注意哪些要点才能帮到孩子呢?

培养孩子控制情绪的能力

四、五年级是孩子情绪、情感的突变期,也是培养孩子控制自己情绪能力的关键期。当孩子的情绪处理不好,他们自身又缺乏自我排解的能力,就很难专心致志地学习。

要想培养孩子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父母最先应该让孩子明白这一点:有了负面情绪,没有关系,说出来,看父母有没有办法。

面对孩子表现出的悲伤或软弱,父母一定不要呵斥,应该让孩子尽情地发泄心中的郁闷,只要孩子发泄够了,他自然会恢复心情的平衡。值得注意的是,10岁左右孩子交往的重心已经由家庭转移到了学校,同学之间的友谊将成为影响孩子情绪的重要因素。

经常给孩子积极暗示

孩子的自信心除了来自于他们的自我激励外,还需要来自于父母的赏识和鼓励。其实每一个孩子都是这样,家长说他聪明,他就聪明;家长说他笨,他真的会变笨,这就是心理学上所讲的“暗示”作用。

家长可以经常给孩子积极的暗示,比如“你很聪明”“你在妈妈心中是最棒的!”千万不要觉得这会让孩子骄傲,在这个阶段给予鼓励会激发出孩子更多的自信心。

给孩子制定“纪律”和“规则”

父母一定要记住这样一条真理:孩子的好习惯越早培养越好。任何一种好习惯的培养都不是轻而易举的,任何一种坏习惯的改正也不是轻而易举的。

四、五年级的时候,孩子的大脑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期,这时的孩子已经有了理性思维的能力。再遇到问题,他们已经能够做到理智思考和换角度思考了。

父母帮助孩子改掉坏习惯,必须有一定的权威和毅力,在征得孩子意见的基础上,还需要给孩子制定出一些“纪律”和“规则”。

文章|今日教育传媒(ID:education-today)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微信公众号:91读好书(ID:jiuyaoduhaoshu)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