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特勒是用什麼辦法讓德國從一戰以後的廢墟變成一個強大國家的?

蝶熙兒


一戰後德國被逼簽訂《凡爾賽條約》,這個條約對德國實在太苛刻了,英法想徹底讓德國變成廢墟,因為這個條約使得德國民族主義和思想激進黨派迅速崛起,民眾都希望國家改革報仇,希特勒借著這個風頭迅速上位,雖然說被關進過大牢,不過惡魔最終還是上臺了。希特勒通過搜刮猶太人的財富,軍備競賽,極權主義的建立等等讓德國滿血復活,開始了對世界的破壞!



希特勒對猶太人的屠殺和搜刮猶太人的財富,迅速轉移了社會矛盾,自己通過納粹黨的一黨統治,牢牢控制了國家,在經濟上實行國家社會經濟,有點類似於計劃經濟。希特勒把總理和總統集中一身,變成元首,納粹黨的極權的建立是加快了政府的工作效率,什麼事都一步到位,不用拖拖拉拉,效率提高了,生產就提高了嘛!再者希特勒實行的國家社會經濟,是類似於蘇聯搞的計劃經濟,計劃經濟在短時間是能夠爆炸性增長的,蘇聯就是最好的例子。希特勒經濟建設的資金就是屠殺和搶奪猶太人的財富,為德國的建設積累了一筆金錢,可以說德國一戰後能迅速恢復是踩在猶太人的屍骨上面取得的。集權辦事效率高,加上計劃經濟的統籌和掠奪猶太人財富,這些都是為德國恢復元氣打下基礎。


英法等國的緩靖政策為德國贏得了外部穩定的空間,好讓德國恢復贏得了時間,加上美國的支持還是蘇聯的迅速崛起,都為德國贏得良好的外部國際環境,讓德國安心起來建設。一戰後,英法已經被打的半殘廢了,沒有實力維護英國建立的一套國際秩序了,美國崛起插了一腳。剛好社會主義的蘇聯建立,給整個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很大震動,英法美國都希望希特勒去打蘇聯,因為大家都知道希特勒肯定打蘇聯早晚而已,所以英法對德國出格的行為是放縱的,甚至德國吞併了奧地利蘇臺德地區,英法就沒有阻止,除了讓德國恢復一定元氣和蘇聯死拼,兩者互相消耗,好從中漁利,當然也有英法沒能力阻擋的因素在裡面。而美國也是暗地裡給希特勒金錢的支持,讓希特勒有錢建設德國,無非就是讓德國打歐洲內戰,歐洲內亂了,美國再好獲得世界主導權啊,畢竟希特勒肯定也想統一歐洲,免不了和英法開戰。當時的國際局勢就是這麼詭異,主要世界大國都有自己的小心思小算盤,互相算計對方,希特勒看出了這個局,利用各種忽悠手段,左右逢源,為德國創造了一個利好的外部空間,讓德國安心發展,才讓德國崛起的,說實在的希特勒還真的感謝他的“好朋友”斯大林的幫忙啊,不然德國沒這麼快恢復啊!



別國的縱容加上希特勒的極權統治,欺騙了德國民眾,用什麼獲得生存空間迷惑了人民,跟著希特勒走上了不歸路啊!有個觀點認為,如果希特勒在德國發動二戰前死了,那希特勒就是個偉大的人,可是惡魔就是惡魔,最終世界為希特勒的野心而顫抖,也付出了非常慘痛的代價,好在德國輸了,希特勒死了,不僅僅對世界有好處,對德國的民眾也是如此。


歷史神秘人282698251


其實,這不僅僅是希特勒一個人的功勞,魏瑪共和國對於德國的經濟恢復也是起了作用的,有一個很重要的人物德國外長——施特雷澤曼。此人使德國參加了國際聯盟,談判了道威斯計劃和揚格計劃,創始了洛迦諾公約,使得德國的經濟可以在承受限量賠款的同時緩緩恢復。

在希特勒執政之前,德國的經濟正在大體有條不紊地恢復,直到經濟危機的爆發,打破了德國經濟脆弱繁榮的表象。希特勒領導下的納粹德國經濟體量最終在1938年時達到了1932年低谷時的兩倍。



那麼希特勒怎麼做的呢?

首先就是大力擴充公共工程和刺激私人企業,來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政府的經費由發行特別的失業證券來刺激,對籌集資本和增僱人員的企業則慷慨地減免他們的稅負。具體到實踐中來就是修機場和高速公路,這是典型代表。機場和高速公路不光是經濟發展的助力,對於德國這樣講究高效率動員,崇尚閃擊戰的國家來說也是非常重要的戰略設施。


其次就是讓各公司強制性加入卡特爾。所謂卡特爾也是一種資本主義壟斷組織,通過這種形式納粹德國政府便完全操縱了德國經濟,打擊了很多中小公司。納粹德國政府因此可以給卡特爾直接下達任務,增加稅負,收取對納粹黨的特別捐獻。

納粹這種做法本質是減少市場競爭和供求的不確定性,通過此方案,工資物價都可以處於精密的調控之下。

還有就是剝削猶太人的財富了,猶太人被規劃為屬民的地位,從他們那裡和被凍結的國外賬戶收取的款項也成了納粹經濟復甦的助力。


普魯士之魂


讓德國改變戰敗國命運,重新雄起,並橫掃大半個歐洲的,絕不僅僅是希特勒的傑作,而幾批人集體智慧的結晶,以及一系列優勢外部因素共同的結果。主要體現在以下七個方面:

其一、德國是因內部革命而投降,其投降之時,德軍仍在國外作戰,本土基本沒遭受破壞,基礎設施與工業都完好。

其二、英國推行大陸均勢政策,希望法德相互制衡。凡爾賽和約之前,英國就反對法國過份削弱德國之提案。後來又通過道威斯計劃邦德國恢復經濟。到世界經濟危機時,德國又受重創,還是美、英推出楊格計劃,減輕德國賠款,放鬆經濟監管。正是英、美的貸款等措施,才使德國很快從戰敗中恢復元氣。

其三、魏瑪政府很有作為。按條約規定,德軍不能超十萬。魏瑪政府便將將官降級留用,所留下了的都是精幹,一旦想擴軍,這些留用的精幹立即變成將官,軍隊能很快恢復。

再者,魏瑪政府不斷與列強斡旋,不斷從美、英手中得到貸款,以恢復經濟。不斷要求降低賠款,甚至賴賬。還不到要求戰勝國放鬆對德國的監管。這些都使德國經濟得到了恢復,以及發展。

其四、希特勒因世界經濟危機上臺。上臺之後,為解決失業人口,大建鐵路、公路、機場、兵營等基礎設施,大建工軍,生產軍火。解決失業的同時,也是國家的戰爭機器充分運轉。

其五、英法採取綏靖政策,姑息養奸。希特勒則有恃無恐,瘋狂擴軍。外部環境對希特勒十分有利。

其六、西方列強希望以德制蘇,禍水東引;

其七、掠奪猶太人的財富充作擴軍資本。


史政通鑑


首先說明一戰德國並沒有成為一片廢墟,一戰協約國都沒有打到德國領土,還是和協約國保持相持階段,是國內發動起義才投降的。戰後德國是完好無損的。

我認為這個有多方面的原因,分外部因素和內部因素!

外部因素:因為一戰的戰敗,英美兩國不願意過多的懲罰德國,雖然在軍事上削弱的很嚴重。一直背後給德國貸款,在經濟上給予支持,讓德國經濟沒有崩潰,保留了工業基礎和技術儲備,也等於有了復興基礎。希特勒上臺後致力於發展本國經濟和軍事,美國給予了更多資金支持。


內部因素:這個是主要因素,因為希特勒的上臺,廢除了“凡爾賽合約”,讓希特勒獲得空前的民意支持,希特勒又鼓吹民族優越論,讓德國人民產生了非常高的自豪感,優越感。這就希特勒又是獨裁政府,不像民主國家辦起事來那麼多掣肘,這就為德國強大提供了條件。

還有希特勒的經濟政策很明智,採取和羅斯福新政類似的經濟政策。大規模的興建基礎設施,使民眾大量就業。還有軍事工業的擴張,使大量技術人才和工人就業。軍隊的擴張使更多人加入軍隊,剛開始其中很大部分是沒有工資的,都是義務勞動,只提供食物。但對於當時德國人來說已經很好了,因為那時候德國人經常餓肚子。


擴大對外投資:1929-1938年,德國對外投資急劇上升,由12億美元增加到40億美元。

希特勒的政策使德國減少龐大的失業人數,從1932年到1937年,德國國民生產增長了102%,國民收入也增加了一倍

1933年-1939年,德國軍火生產增長11.5倍。就這樣希特勒就有了發動戰爭的資本。


浠粒粒


日耳曼民族一直都被歐洲當成異類,一直都是歐洲人圍剿的對象,所以,能夠在敵人環視中生存下來本身就有一個強大的民族信仰。比如,在一戰結束以後,德國人感到的不是對戰爭的恐懼而是對自己民族的屈辱。而當時的共和國政府被當成了窩囊的代表,他們對內剝削著德國民眾,對外支付著大量的國家賠償。這造成了德國國民的嚴重不滿,希特勒就是在這種情況下發動了啤酒館暴動,雖然當時失敗了,可是大部分的德國人卻是支持希特勒行動的,他代表了當時德國人的民心,希特勒在監獄裡發表演講,連獄警都表示支持。所以希特勒很快便出來了。他凝聚了德國人,並從精神上帶領德國人走出了一戰失敗的屈辱陰影。

其二,德國的工業力量。由於各國堅持對德國的盤剝,使得德國的工業力量不僅沒得到削弱,反而增加了生產力,從1919年到1928年期間,德國都一直在償還債務,他們的工廠夜以繼日的在開動著,他們的工人每天都在加班加點,所以,希特勒在上臺以後,接收的是一個具有完整工業體系的國家。

其三,戰敗雖然限制了德國發展軍隊的能力,但是德國人天生尚武,1928年後,金融危機波及德國,大量的工人失業,很多退役軍人找不到工作,便到臨國去參軍。德國軍人作戰素養高,在周圍國家都能當個教官什麼的,比如,中國就僱傭了不少德國軍官來做軍事顧問,這樣一來又避免了人才的斷層。所以,希特勒上臺之後,一紙詔令“德國需要你”,這些人就立馬回到德國。這些是希特勒上臺後德國所能提供給他的硬件條件。

然後希特勒便開始了他的執政手腕。他首先玩的是外交手段。比如,他立馬宣佈了廢除歐洲各國在德國的所有不平等條約,拒絕賠償剩餘款項。這一個宣佈讓德國人滿是振奮,民族榮譽感瞬間爆棚,支持率空前高漲。這時候波蘭這個豬隊友又很配合的對德國表示了軍事壓力,這給了希特勒擴軍的藉口,希特勒通過外交手段獲得了英法兩國的默許,因為波蘭鬧事有利於禍水東引對付蘇聯,蘇聯的擴張對西歐同樣恐懼,比如,出兵芬蘭。這便解除了德國擴軍的限制。德國在1936年完成了第一輪的擴軍,已經從原本的10萬人擴展到了50萬人。這樣一來,德國已經不怕英法兩國了,從此,英法兩國再也不敢管德國的事了。比如,德國不僅不再遵從自衛的基本,反而開始出兵西班牙,幫助西班牙法西斯推翻現政府。德國軍隊也在這次戰爭中得到第一輪檢驗。


優己


若想弄明白希特勒是如何讓德國從一戰戰敗國變成一個擁有雄厚實力的新軍事大國的,就必須搞明白希特勒是如何上臺的。

希特勒上臺前,一場席捲全球工業國家的經濟危機嚴重的削弱了全球經濟活力,德國一樣遭受著經濟危機的嚴重破壞,大量工廠倒閉,工人失業,而作為戰敗國的德國還必須償還凡爾賽條約約定的戰爭賠款。

一場質疑凡爾賽條約公正性和迫害德意志民族的情緒正在持續發酵,希特勒正是抓住這一機會,煽動德國民眾對凡爾賽條約的不滿,迅速的走上了政治巔峰,同時也空前的將德國人的憤怒化作力量開始以經濟危機為由拒絕支付賠款,這其中就導致法國和比利時為了索要賠款出兵魯爾工業區事件,而德國方面更是藉機徹底拒絕任何賠款。

經濟上希特勒採用的和羅斯福新政有類似的政府投資項目,一方面帶動民間投資,另一方面解決了大量的就業。而拒絕支付戰爭賠款後,企業的稅負壓力下降,企業也更願意投資,經過這些存起,德國經濟開始快速增長起來。

希特勒實際上就是鼓動德國民眾對凡爾賽條約的不滿情緒,而獲得了更多的德國人的支持和崇拜,類似羅斯福新政的經濟政策讓德國經濟迅速的擺脫了經濟危機,大肆擴張軍隊和製造軍火,但入侵捷克斯洛伐克以前,德國軍隊已經成為一直實力雄厚的歐洲勁旅,在兵不刃血吞併捷克斯洛伐克後,不但接收了一百五十萬訓練有素的,裝備精良的軍隊,而且捷克斯洛伐克工業發達,又獲得大量的技術裝備。赫赫有名的虎式坦克就是在捷克的兵工廠完成建造的。

就這樣英法聯軍眼看著德國軍隊從弱到強,從幾萬膨脹到數百萬,從裝備簡陋但裝備精良。

基本上就是充分利用國內的矛盾,針對性的刺激經濟,恰到好處的吞併擴張,最終讓德國迅速成為了一個軍事大國!


涇水書生


當年一戰以後希特勒上臺,他所面對的是一個民不聊生,通貨膨脹的國家。而德國能在實現經濟復甦並且強大起來,這就少不了當年美國的經濟援助和先進的科學技術的扶持。希特勒上臺後出具了一系列政策讓德國逐步走上正軌邁向強大。



1.德國貨幣新政策的實施,希特勒提出說一個國家不能僅僅只是靠印製鈔票來維持生活,而是要發展生產力,提高生產才能使一個國家的貨幣體現出價值,他還提出一點就是易貨經濟,直接通過貨貨交易的方式進行和別國的進出口貿易,經濟危機時,他們幾乎沒有受到的金融市場的衝擊,而德國的工業生產力還是一片欣欣向榮的氣象。

2.重新建設社會的保障體系,加強落實社會福利政策的實施。希特勒是一個演說家,他用這項新政策拉攏人心,鼓舞他們國家人,讓他們通過勞動生產獲得更優質的生活條件。這一政策讓當時的德國失業率降為了零。

有篇故事


因為德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失敗後,很多德國領土被割讓給了其他歐洲國家,這是對德意志民族的奇恥大辱。因此德國人民團結一心,希望有朝一日報仇雪恨。



1.德國是在1871年由普魯士王國統一了德國境內的幾個日耳曼人城邦後,建立起來了新國家。1914年德國發動了第一次世界大戰。



2.可以說第一次世界大戰是帝國主義,為了爭奪世界和殖民地的領導權,進行的一場不義之戰。而德國要憑藉發動第一次世界大戰,謀求奪取世界霸主地位。



3.由於德國的人口少、國土面積小、自然資源匱乏,無法進行一場持久戰,因此德國在1918年戰敗投降。德國的部分領土被捷克斯洛伐克、丹麥、立陶宛、波蘭、比利時、法國割佔。



4.德國還要賠償相當於9.6噸黃金的戰爭賠款,這讓德國人民非常憤怒卻又無可奈何。因此整個德意志民族都希望有一個政治強人,領導德國重新進入世界強國行列,而此時希特勒出現了。



5.希特勒曾經參加過第一次世界大戰,是一個狂熱的民族主義者。希特勒發誓要帶領德國重新強大,這符合廣大德國人民的願望,因此希特勒高票當選了德國的領導人。



6.希特勒執政初期德國失業人口非常多。希特勒為了凝聚德國的人心,制定了經濟政策,希特勒提倡每一名德國人都要有工作,讓所有德國人都過上溫飽的生活。就這樣德國的失業率不斷下降,德國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



7.由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的主戰場在法國境內,而德國境內的工業基地沒有遭到損失。所以德國在經過一段和平發展時期後能夠迅速崛起,成為二戰爆發前世界上第三大工業強國,為德國日後發動二戰提供了良好的經濟和工業基礎。


杜達特洛夫斯基


強調一下,德國工業在一戰之後被閹割的非常厲害,尤其是軍事上只能保留10萬陸軍,不允許擁有空軍,海軍,不允許造飛機坦克,反坦克等一系列重武器工業,蘇聯當時的五年計劃為什麼能在被西方封鎖的情況下從農業國一躍成為工業國,可不是單單的因為西方大蕭條蘇聯購置大量西方工業設備,因為這就像當時清朝洋務運動一樣,光購置器械而不培養自己的工業體系和科研人才一樣,是不可能讓蘇聯工業計劃持久下去的,德國與當時的蘇聯簽訂了秘密援助計劃,將本國的科研人才輸出出去,在蘇聯的領土上直接合作指導工業建設,尤其是軍事工業(容克,克虜伯等德國老牌軍工),德國撕毀《凡爾賽條約》之前,飛機和坦克,裝甲車的研製和工業已經在蘇聯成熟。



另一方面是德國廢除了非常嚴重通貨膨脹的舊帝國馬克,採用新馬克,再加上撕毀《凡爾賽合約》後德國全國範圍大規模建設工業和交通(尤其是高速公路和鐵路,現在德國高速公路有四分之一是當時納粹德國時期修建的)解決了失業問題,不僅迅速緩和了德國國內的經濟危機和社會問題,還極大的恢復了德國的國力。

德國參謀本部的馮·西克特(德國陸軍之父)採取用軍事素質提高國防軍的戰鬥能力,把每個士兵都培養成未來戰爭的將軍種子(沙漠之狐隆美爾,戰神古德里安,德國空軍元帥凱塞爾等絕大部分都是這10萬國防軍中出來的),否則希特勒如何在戰前可以將10萬國防軍迅速擴大成一個幾百萬人的部隊?綜合上邊各個因素,才是德國在一戰中迅速恢復的重要原因


x想喝茶的貓


首先問題的描述是不準確的。一戰西線主戰場在法國境內,基本沒有波及德國本土,所以德國不是所謂“一戰以後的廢墟”,法國才是。

如果指的是經濟狀況,那麼問題也是有錯的。1929年經濟危機爆發,希特勒上臺在1933年,而事實上1932年德國經濟已經開始恢復,當希特勒徹底掌權並開始推行自己的經濟政策時,德國經濟遠遠談不上“蕭條”“低迷”“沒落”。問題最主要體現在就業率和魏瑪低下的黃金存量上,黃金影響進出口交易的信譽,也就影響了外匯使用和國債發行。

外匯方面,納粹和十餘個國家達成了以物易物的交易方式,避免了外匯交易,也就規避了英法利用黃金結算進行的金融壓迫,與此同時滿足民眾政治訴求建立強有力(有信用)政府的印象,藉此發行債券來為軍工企業籌措資金。等到經濟步入正軌,信用也就上去了,國債自然也就好賣了。

失業率方面,把德軍從魏瑪的十萬人一路擴編到39年的三百萬,解決了大量青年的就業難;大興土木工程和軍工企業,利用其和下游企業共同提升崗位數量;又在1935年設置工人工資上限,並以預售工廠產品的模式提前預支工人工資(即使這種產品永遠也不會生產出來);降低工傷賠付率和賠償金額,解散了一切爭取工人權利的工會組織。依靠這些方式提升了軍工企業效率,擴大了生產規模,同時又降低了給工人發工資的開支。

於是看上去德國的失業率問題和受英法金融壓迫的問題奇蹟般的完全解決了。但是歷史經驗告訴我們,社會發展都是遵循客觀規律的,這世上沒有什麼奇蹟。

德國的經濟模式註定是不可持續的,1939年的德國和7年前希特勒上臺時相比,消費品生產增加了不到50%,軍火生產卻猛增了11倍。而國家出錢給軍工企業來拉動經濟這種方式時間稍長註定是行不通的,軍火不是日常消費品,和平時期怎麼可能用得著那麼多軍火?一旦軍工企業拿不到錢停工,就業率怎麼辦?

於是在1939年,德國畸形經濟的惡果來了:外交危機和國際經濟形勢共同引發出口下降,政府內債外債欠了一屁股,財政入不敷出,資金鍊斷裂沒錢給軍工產業下訂單了。於是納粹不得不啟動印鈔機給軍火商印錢。但是貨幣總量變大,物質的總價值不變的結果必然是通貨膨脹,而且軍火又消化不掉,總不能掏錢造的坦克都砸了再重買吧?

怎麼辦呢?此時德國已經有歐洲最強大的軍隊了,可以搶奪他國資源,順便打開軍火銷路了。

那麼答案就出來了:發動戰爭。

所以納粹德國的“強大”,和網絡小說裡的“透支生命的禁咒”一樣,也是靠透支帝國壽命換來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