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權臣掌政的時候,皇帝的權力被架空,為何皇帝不能直接殺了權臣?

aliangcn


有一個真理,是對傀儡皇帝和權臣之間關係的最好解釋,這就是:皇帝的權力來源於下級對他的服從。歷史上的傀儡皇帝被權臣架空,絕大多數情況,都是皇帝被文武群臣架空了,而權臣只是群臣的代理人。即便沒有權臣甲,也會有權臣乙,在這種情況下,皇帝只殺一兩個權臣,並不能解決問題。



比如北魏孝莊帝,他就是年少氣盛,當庭直接捅死了權臣爾朱榮。但是殺了之後呢?他還是一個無權無勢的光桿司令,有爾朱榮替他撐門面時,他還能人模人樣的坐在皇帝位置上。沒有爾朱榮了,他還是一個呼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手裡既無兵可用,也沒有心腹大臣擁護他的傀儡皇帝。

後來爾朱榮的堂侄爾朱兆在洞明瞭孝莊帝的底細後,率兵攻入皇宮。活捉孝莊帝,然後把他給勒死了。

後來更搞笑的一幕出現了,孝莊帝的侄孫元善見當皇帝時,比他活的更憋屈。為了擺脫傀儡皇帝的身份,元善見暗中密謀殺權臣高澄。後來密謀之事暴露,高澄堂而皇之的跑到元善見面前質問:“陛下何故謀反”?

元善見當時都氣暈了,但也無可奈何。後來高澄被親信殺死,元善見以為自己翻身的機會來了。可結果卻是啪啪打臉,高澄雖然死了,可是高家又出了一個高洋。元善見繼續當傀儡皇帝,高家繼續掌權。

這裡可以猜想一下,如果當年漢獻帝也像孝莊帝一樣,一刀捅死曹操,曹氏一族必然會殺進皇宮,替曹操報仇。因為不效忠皇帝的人,實在太多了。有曹操在,起碼還能鎮場子;曹操不在了,立馬就天下大亂。

像北魏孝莊帝和東漢獻帝這樣的傀儡,他們的統治基礎已經完全不存在了。縱然有一些效忠皇室的人願意維護他們,但是絕大多數人對他們都是不信任的。他們的皇權,在根基上已經崩塌,並且是不可逆轉的崩塌。

如果不能出現一個力挽狂瀾的天才皇帝,那麼最終的結果只能就是,看誰的拳頭硬,誰硬就應該讓誰登基繼位。而不是看誰的祖宗十八代厲害。



另外還有一種情況,就是皇帝遇見到自己有被權臣架空的可能性,為了規避風險,皇帝提前把權臣給殺了。但是準備不充分,被其它大臣投了不信任票,把自己推翻了。

比如說後漢隱帝劉承祐,他爹劉知遠,也就是後漢太祖臨死前,給他留了五位輔命大臣:楊邠、史弘肇、王章、蘇逢吉、郭威。

這五個人,蘇逢吉是宰相;楊邠和郭威是掌握軍隊的樞密使;王章是三司使,主管全國的賦稅;史弘肇是侍衛親軍都指揮使,負責京城警備。

他們每一個人都是老謀深算,不是劉承佑這種生瓜蛋子能比的。於是,後漢的新皇帝就儼然被權臣給架空了。

為此,劉承祐很不開心。他先將掌軍的樞密使郭威調到邊關,支開了他。然後在某日的早朝上,直接派人把掌軍的樞密使楊邠、管錢的史弘肇、掌握侍衛親軍的王章,以及郭威的一家老小,通通給都殺了。只留下宰相蘇逢吉,讓他安撫群臣,畢竟國家還需要有人來管理。

後來劉承佑翻身了嗎?並沒有。他雖然殺了兩三個權臣,但是大臣對他沒信心——大臣認為把自己的前途交到這種人手上,感到前途渺茫。

於是,人心惶惶,郭威振臂一呼,劉承佑就被殺了。然後改朝換代,後周建立。郭威便是後周太祖。

這些現實案例都說明:皇帝沒有實力,殺個權臣是沒有用的。因為皇帝面對的,從來不是某個權臣,而是一整個利益集團。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這裡的水,既指的是老百姓,也指的是權貴階層。皇帝只是權貴們的代理人,不是權貴們的爹。

皇帝之所以是皇帝,是因為他有分發利益的權力。當皇帝沒有了利益分配權,群臣幹嘛還要擁護皇帝?當皇帝握不住基本盤了,也就是握不住權貴了,基本盤(權貴)自然就會尋思怎麼握住皇帝。然後,自己給自己分發利益。

這個時候的皇帝,如果完全被權貴拋棄,那就沒有任何翻盤的可能性;如果還沒有完全被拋棄,那就還有一線翻盤的希望。但是皇帝需要有自己的判斷:先要能搞清楚,到底誰是自己的朋友,誰是自己的敵人。先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再去消滅不能團結的敵人。最後再論功行賞,滿足所有人的利益要求。

比如說,清朝的康熙皇帝就是這麼成功掀翻鰲拜,掌權成功的。



很多人以為康熙擒鰲拜,只是他偷偷的設了一個局,讓十幾個摔跤手抓了鰲拜,然後康熙就除了鰲拜,親政成功。

然而,這其實是一種誤解。但凡有這種印象的人,都把問題想簡單了,都忽略了康熙背後的勢力,忽略了康熙為了除鰲拜,在事前親手佈置的一大盤局。

首先,康熙背後有孝莊太后的支持,有反鰲拜勢力的支持。他並沒有被完全拋棄。他背後有一批很強大的支持者。

第二,康熙在動手擒鰲拜前,秘密取得了如黃錫袞、王弘祚等大臣的政治支持。這樣就又增加了自己的政治勢力。

第三,康熙為了保險起見,把鰲拜的親信分散調離京城,調出軍隊;然後讓自己的親信掌握一部分京城的衛戍權。

第四,哪怕是擒鰲拜這件事,康熙也是有備而來。他心思用盡,事前與下屬多次戰術演練和研究,並使用人海戰術。讓鰲拜逃無可逃,只能束手就擒。

這些事先部署,都是康熙能成功的關鍵。與康熙相同情況的,還有周武帝宇文邕。他也是事先周密準備,然後搞死了宇文護,自己掌權成功。

與康熙截然相反的案例,就是光緒帝。

很多人都認為光緒被慈禧欺負,是因為光緒軟弱,不敢殺慈禧。只要他殺了慈禧,那麼他就能掌權了。然而其實,這是一個非常天真的想法。

因為光緒的失敗,並不在於慈禧,而是在於他無法籠絡人心。慈禧是個腹黑老太婆,深諳政治上的那一套遊戲規則。在光緒親政之前,慈禧就把自己手上能散出去的利益,都分發給群臣了。無論是李鴻章、張之洞這樣的漢臣,還是榮祿、剛毅這樣的滿臣,對慈禧都是俯首帖耳,感恩戴德。

這個時候的光緒,他手上根本沒有牌,根本沒有能籠絡人心的資本。

光緒正確的選擇,就是與慈禧同流合汙,本本分分的做好傀儡,熬死慈禧就好了。可是光緒不安分,他總想搞點大動作出來。

搞就搞吧,光緒還偏偏不喜歡用舊人,而是大刀闊斧的起用新人。因為他覺得舊人都是慈禧的人,新人是對自己忠心的心腹。

用新人就用新人,結果起用的新人代表居然是康有為這種敗類。這貨的能力先不提,就說人品。光緒還沒被軟禁,康有為就提前躲進了洋人大使館。後來光緒繼續軟禁,康有為自稱有光緒密詔,跑去美國坑蒙拐騙。被慈禧御筆提名為“大清一號通緝犯”。或許慈禧還沒有那麼恨光緒,可是被康有為這麼瞎折騰,慈禧也是容不下光緒了。



綜上所述,中國歷史上的傀儡皇帝,絕大多數情況都是皇帝被群臣所架空,而不是單單被一兩個權臣所架空。皇帝貴為太子,自稱天賦皇權。可是在中國的這片土地上,早在秦末時,陳勝吳廣就喊出了“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口號。

天賦皇權這類把戲,騙騙吃瓜群眾可以,但是卻騙不了權貴。因為權貴也是圈內人,也懂政治鬥爭的遊戲規則。

當皇帝不再掌權,失去籠絡人心的權力,那麼皇帝就只是個象徵符號。一個傀儡在絕對的實力面前,終究是無能為力。縱然傀儡可以像北魏孝莊帝一樣,殺了權臣。可是死局終究就是死局。殺不殺權臣,都挽回不了自己失去群臣支持的命運。


Mer86


嗯……這個問題問的真好!皇帝權力都被架空了,他當然沒有辦法、無能為力去殺權臣啊!

就拿曹操和漢獻帝劉協來說吧!

劉協是東漢最後一位皇帝,建安五年,他因不滿曹操獨攬大權,不甘心作一輩子的傀儡(在曹操之前,劉協也是董卓的傀儡),便偷偷的下了衣帶詔,命令車騎將軍董承想方設法刺殺曹操。

董承與吳子蘭、王子服等一起密謀,結果事情很快敗露,董承等人都被曹操誅殺。董承是劉協貴人董氏的父親,因此懷孕的董氏也受牽連被絞殺。


劉協的皇后伏氏,畏恨曹操殘暴,便寫信給她的父親伏完,希望伏完能夠效仿董承,剷除曹操。但伏完害怕會同董承一般下場,遲遲沒有行動。

建安十九年,伏皇后的謀劃敗露,曹操要挾劉協廢黜伏氏,並代獻帝寫好了廢黜伏皇后的詔書。接著,派御郗慮拿著詔書,同華歆一起帶兵包圍皇宮搜捕伏氏。伏氏藏到宮中的夾牆裡,卻被華歆發現,只好披頭散髮赤腳走出,向劉協哭訴求救。而劉協也只能無奈地放棄了她,說道:“朕也不知道自己的生命什麼時候結束!”回過頭來對郗慮說:“郗公!天下有這道理嗎?”最終伏氏被幽閉而死,劉協與她所生的兩位皇子也被曹操用鴆酒毒殺,伏氏宗族百餘人也皆被處死。

之後,曹操又將自己的三個女兒嫁入皇宮。建安二十年,曹操更是威逼劉協立其二女曹節為皇后,直接成了劉協的丈人。從此,劉協再也不敢有殺死曹操的“非分之想”。建康元年,劉協被迫禪位曹丕,結束了自己窩窩囊囊的傀儡生活。


由此可見,皇帝權力已經被架空了,就算他再做多少掙扎,都已經是無謂的了。權臣,他自然想殺,奈何沒這個能力,也就只能夾著尾巴,過完混沌一生了。


葉臨青鸞面紫辰


歷史上皇帝被權臣架空的例子實在是太多太多了,作為皇帝來說為什麼不能一劍殺了權臣,而是要小心翼翼的鬥智鬥勇,這裡我舉出四、五例權臣架空皇帝不一樣的例子讓大家做參考。

一、任憑處置型的:最有名氣的當是漢獻帝與蓸操



漢獻帝是東漢的未代皇帝,自九歲被立為皇帝,就一直赤詁傀儡生活,先是受制於董卓,後來落於李、郭之手,最後受到蓸氏父子脅迫長達四十年之久,你說漢獻帝殺蓸家人的心有多大呢?我想沒有人願意一輩子做傀儡的,可是漢獻帝身邊連一個幫助自己的人都沒有,以他本人一個文弱書生單挑也殺不了蓸操的,可以說他能活到那麼大年齡已經是不幸中的大幸了。

二、全力輔佐型的:這裡有名的有漢宣帝與霍光


漢宣帝即位初,霍光表示要歸政於帝,但宣帝沒有接受,朝廷事務的決策仍先經過霍光過問再稟報皇帝。宣帝對霍光表面上很信任,但內心十分忌憚,與之同車時“若有芒刺在背“。雖然漢宣帝對霍光有不滿意的地方,但是卻對霍光是敬畏並存,霍光為劉家統治立下了汗馬功勞,以至霍光死了霍家以謀反罪誅連九族,霍光的墓卻沒動,而且麒麟閣十一功臣之首的位置也沒有拿掉。 三、刺殺失敗型:曹髦與司馬昭

曹髦見國家政事自己不能作主,心中不安,又常憂慮被廢受辱,打算在殿上召集百官廢黜司馬昭。同年五月初六夜裡,曹髦使冗從僕射李昭等在陵雲臺部署甲士,召侍中王沈、散騎常侍王業、尚書王經,憤慨說道:“司馬昭之心,連路上的行人都知道!我不能坐等被廢之辱,如今親自率領你們去討伐他。”王沈、王業急速將此事告知司馬昭,司馬昭召護軍賈充等作戒備。曹髦知道事情洩露,率領左右進攻司馬昭所在的府邸,到達南闕時賈充率兵自外而入,阻擋曹髦。曹髦聲稱要討伐有罪之人,敢有騷動抵抗者滅族,相府中的兵將都不敢迎戰。賈充呵斥諸將說:“司馬公平時養活你們,正是為了今天啊!”太子舍人成濟刺殺曹髦,戈刃從背上穿出,曹髦在車中駕崩。司馬昭聞訊大驚,自投於地說:“天下人該怎麼議論我啊!”事後,司馬昭召集百官商議事變的原委。並專請僕射陳泰到一個幽靜的房間,對他說:“玄伯,天下人會怎樣看待我呢?”陳泰說:“只有腰斬賈充,才能向天下人略表歉意。

四、刺殺成功型:康熙與鰲拜

康熙決意剷除鰲拜集團。鰲拜黨羽已經遍佈朝廷內外,行動稍有不慎,必將打草驚蛇,釀成大變。康熙決定不露聲色,於是挑選一批身強力壯的親貴子弟,在宮內整日練習布庫為戲。鰲拜見了,以為是皇帝年少,沉迷嬉樂,不僅不以為意,心中反暗自高興。康熙八年(1669)五月,康熙先將鰲拜的親信派往各地,離開京城,又以自己的親信掌握了京師的衛戍權。然後他召鰲拜入宮覲見。鰲拜此前常常出入宮廷,不以為奇。這次一召,他就毫無提防地來了。此前,康熙召集身邊練習布庫的少年侍衛說:“你們都是朕的股肱親舊,你們怕朕,還是怕鰲拜?”大家說:“怕皇帝。”康熙於是佈置逮捕鰲拜事宜。等到鰲拜入宮,康熙一聲令下,少年們一擁而上,鰲拜猝不及防,被摔倒在地,束手就擒。 接著,康熙命議政王大臣等審訊鰲拜。大臣們審實後,宣佈鰲拜30條罪狀,應處以革職、立斬。據法國傳教士白晉記載,當時鰲拜請求覲見康熙,讓康熙看他為救康熙祖父皇太極而留下的傷疤。結果,累累傷痕和對上兩代皇帝的功績,終於使他保住了性命。康熙念及鰲拜資深年久,屢立戰功,且無篡弒之跡,遂對他寬大處理,免死禁錮。其黨羽或死或革。不久,鰲拜就在禁所死去,卒於康熙八年。

歷史上這樣的事例太多,不一一列舉,接下來就看看在什麼情況下才能去殺掉權臣。

首先漢獻帝與曹操,漢獻帝沒有一個親信,大多數的時候連曹操的面都見不上,單挑也打不過曹操,所以他想一劍殺曹操是做夢。第二漢宣帝要殺霍光是有可能的,但是他要依賴霍光幫他治理朝政,而且要殺他風險太大,只能靠活過他;曹髦在實力懸殊太大的情況下,迫切的希望殺掉司馬昭,最後只能搭進去自己一命;康熙在親信掌握皇宮的衛戍權,還要依靠皇太后的威望才把鰲拜幹掉。

說明了你沒有實力,連權臣碰都碰不到,更別說殺他,即使殺了權臣自己的命也保不住。


蕭逸45


什麼是權臣?權臣是掌握了朝政大權,甚至是軍隊的大臣,而不是一個簡簡單單的高官。

你殺一個高官,這沒什麼影響,在職位上,你高於任何高官,但是權臣就不一樣了,你可以殺掉他的職位,但是你殺不掉他的權力。

我們看清末,攝政王載灃以足疾為名,令袁世凱回家養病,卸掉了他的一切職位,可是,袁世凱就成為農民了嗎?

1911年,武昌起義爆發,朝廷調北洋軍去平叛,可是,他們竟然調不動!

為什麼,因為他們的首領沒有點頭。

聽起來不可思議,一個沒有官職的人居然可以牢牢掌控國家的正規軍。這,就是權。

而且,一般的權臣,實力凌駕於皇權的時候,宮裡基本都是他的人了,包括禁軍和侍衛。

這個時候的皇帝,更像是一個被監視起來的人,但凡有風吹草動,都會傳到大臣那裡。

所以,他沒有能力殺死權臣。我們看曹魏,魏帝曹髦想要幹掉司馬昭,結果直接被反殺,皇上把自己的命都賠上了,人家安然無恙。

而且皇帝的死,並不會有什麼人來追究,就像是死了一個無關緊要的人。

除掉權臣的不是沒有,鰲拜就是個例子,但是這時候的皇帝,並非是沒有權力,他背後的孝莊,還有老丈人索尼的下屬們,大多是心向著皇上的,鰲拜是一手遮天,但並沒有架空皇帝。


大家看重的都是權力,而非是單純的皇帝或者什麼官,掌握了權力,皇上要殺誰都可以,但一旦權力被權臣所奪,那麼他不僅不能殺,還要整天想著怎麼去保命。


浮沉於史


在封建社會皇權與臣權之爭始終存在,更多的時候皇帝能夠利用自己的主導地位,採取分解、組合、制衡等多種手段,對大臣的權力、勢力進行掌控,防止對皇權構成威脅,但歷史上君弱臣強的現象並不鮮見,權臣架空、廢黜、殺死皇帝的事情也時有發生。為什麼皇帝不能直接殺了權臣,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分析。

(一)強勢權臣的成長之路。通觀權臣成長之路,無不是鯨吞蠶食皇帝權力、打擊剪滅異己勢力、培養壯大自己實力之路。漢武帝臨終選定託孤大臣有霍光、金日殫、上官桀、桑弘羊四個人,但後來上官桀與燕王劉旦等人謀反,事情敗露被族滅;桑弘羊因與霍光政見不同,被捲入謀反案被處死,一個謀反案除掉一半托孤大臣,從此霍光的權力無人制衡。順治臨終選定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鰲拜四人輔政,佈局挺好,後因首輔索尼年邁不能理事,權力格局失衡,鰲拜除掉遏必隆後實力膨脹失控。曹氏篡東漢、司馬氏篡曹魏,分別經過了兩代人的積累。抓權的過程也是權臣壯大自己實力的過程,待到大權獨攬時朝中重要崗位差不多都是自己人,皇宮衛隊、京城駐軍也被牢牢抓在手裡。此時皇帝別說殺權臣,弄不好還會被權臣殺掉;硬把權臣殺了,只會導致政變、戰亂、改朝換代。所以沒有實力作支撐,皇帝的金口也難吐玉言。劉賀被霍光扶上皇帝寶座,不到一個月又被霍光廢掉就是一個典型。康熙之所以能成功除掉鰲拜,首先得益於有孝莊太后的勢力作底子,又娶了索尼的孫女、收服了索尼系勢力,實際上也得益於鰲拜並沒有鐵心謀反。

(二)弱勢皇帝的心理特點。皇帝雖唯我獨尊,但也難免有心理弱勢。比如,漢昭帝8歲繼位,沒有母親、無依無靠的漢昭帝生活、政務等各方面都依賴霍光,時間久了依賴就成了習慣,所以他壓根不會想殺霍光。霍光當政期間並不是沒有人參他,但漢昭帝無條件地信賴霍光。再比如秦二世胡亥,本來沒有當皇帝的機會,趙高幫他登上皇位,他對趙高除了感激只有信任,等把自家兄弟姐妹全殺光了,把丞相李斯也殺了,面對趙高除了恐懼就不會有別的想法了。還有漢宣帝劉詢,前有劉賀當皇帝28天被廢的例子,只能小心翼翼地與霍光周旋,用時間耗死霍光。此外,還有一些皇帝,根本就不是當皇帝的料,因生而高貴坐上帝位之後根本無心政事,把政務全部交給自己信任的能臣,又不懂分權、制衡之術,硬是把能臣培養成了權臣、奸臣。比如,明熹宗不喜歡政務只喜歡當木匠,大臣們的奏章都由太監魏忠賢轉給他批閱,慢慢被魏忠賢架空,造成魏忠賢專擅朝政的局面。

(三)朝中大臣的生存之道。按理說,忠是每個朝臣都必須做到的。但大臣們也是人,當忠君與忠於權力不能兩全時,他們為了生存和發展選擇忠於權力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所以,歷史上有指鹿為馬的故事,當著秦二世的面,趙高能夠讓朝臣們全都把鹿認為馬。霍光當庭宣佈劉賀28天干了1000多件荒唐事,把他從龍椅上拉下來,大臣們沒有一人站出來反對。可想而知,如果弱勢的皇帝急於去殺權臣,並以此來考驗朝臣們的忠心,其結果肯定會令人失望。實際上,漢宣帝才是真正的聰明,一個“故劍情深”的詔書,其效果絕不僅僅是讓朝臣們推薦許平君為後,還有一個目的是讓朝臣們知道他是一個重情重義的人,忠於自己不會吃虧。


戰漢古玉


在大多數人的主觀意識裡,皇帝就是天底下最厲害的人,他們想殺誰就殺誰、想娶誰就娶誰。

然而,從第一個皇帝秦始皇到末代皇帝溥儀為止,中國一共只出現了495位皇帝。在所有的這些皇帝裡,能夠完全主宰別人命運的皇帝,連一半都不到。這些個連皇帝都無法掌控的人,便是當時的權臣。

每一個朝代更迭,都不是皇帝一個人的功勞。那些個和皇帝一起打天下的人,在打天下之前,就被承諾以後如何分天下。

對於開國之帝王而言,坐而分天下這種行為,根本就不可能存在!誰敢有這個念頭,那就是謀反,是要誅九族的。即便沒有這個念頭的功臣,也時常被扣上這個帽子,要麼貶謫,要麼死全家。

開國元勳自然要維護自己的勞動成果。由此,天下打下來之後,便形成了皇帝與“功臣”的權利劃分矛盾。

某種程度上講,中國封建王朝的歷史,就是一部皇權與相權的鬥爭史。

所謂“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很多朝代在立朝之初,皇帝們往往都會做一件事:殺(勸退)功臣。比如說漢朝、宋朝、明朝、清朝等等。

唐朝是少有的沒有殺功臣的王朝之一,李淵之所以沒有拿功臣開刀,是因為李家宗室本身足夠強大(李淵的兒子們都棒棒噠)。他們不需要通過殺功臣,來維護自己的統治。

皇權與相權的尖銳矛盾,是任何皇帝繼位之初,都不得不面對的。

很多皇帝在繼位的時候,因為政局不熟悉,往往會被外戚一家按在地上摩擦;好不容易幹掉外戚了,又被一幫小太監按在地上摩擦;終於擺平太監和外戚了,朝中大臣又權傾朝野了。

當一切都擺平的時候,皇帝基本上也快嗝屁了。新的皇帝繼位,便又是一個輪迴。

皇帝在坐穩皇位的過程,實際上是削弱“相權”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皇帝稍有不慎,就會落個萬劫不復的境地。比如說漢少帝劉辯、高貴鄉公曹髦等等。

康熙皇帝在繼位之初,因其年齡尚小,先帝順治指派四大臣輔政。在這裡,四大臣代表的就是相權;而年幼的康熙,則是代表皇權。

幸好,康熙繼位的時候,清朝尚處於春秋鼎盛。朝中大臣因為顧忌鰲拜的淫威而不得不依附他,只要皇帝能除掉鰲拜及其親信,局勢很快就能逆轉。

清朝的末代皇帝溥儀繼位的時候,就沒有康熙那麼運氣了。

溥儀繼位的時候,就面臨著每個封建王朝末期的皇帝都要面臨的問題—皇權架空。

彼時,溥儀只有3歲,為了防止外戚干政,慈禧指定溥儀的親生父親載灃為攝政王,代理軍國大事。

載灃從上任的第一天,就開始考慮如何應對權臣—袁世凱。

在袁世凱這個問題上,載灃有兩個選擇:殺、放。

當時的袁世凱掌握6鎮新軍,又是朝中軍機大臣兼外務部尚書,可以說是當時的大清帝國,權勢最大的人。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載灃除了攝政王的稱號,僅有幾個皇親國戚支持。

一開始,載灃比較傾向於殺掉袁世凱,重掌兵權。

攝政王載灃在擬定誅殺袁世凱的計劃之後,立馬召集親信,商討具體的誅殺細則。當一切都準備完畢,攝政王準備動手的時候,張之洞跑過來阻攔。

除了漢族大臣張之洞,滿洲貴族慶親王奕劻也極力阻止誅殺袁世凱。奕劻知道載灃最擔心的是什麼,因此,故意這樣對隆裕太后勸道:

“殺袁世凱不難,不過,北洋軍如果造起反來怎麼辦?”

載灃(溥儀)面對的問題,從皇權與相權的角度來看,是皇權已經毫無威懾力,相權佔據主導地位。地方上,皇權更是失去了影響力。

在這個背景下,如果載灃貿然動手,後果很有可能就像奕劻說的那樣“北洋軍造反”。到那個時候,載灃估計連做階下囚的機會都沒有;而奕劻等人作為開國功臣,很有可能被袁世凱列入“凌煙閣”。

既然袁世凱殺不得,載灃只好選擇另一條路子,令其回家“養病”。

袁世凱罷官回鄉之後,清廷的無能徹底表露出來了:軍隊不聽指揮、大臣不聽調遣、連外國人都不屑於搭理他們了。

此時,載灃方知大勢已去,朝中有沒有袁世凱都是一個結果了。即便真的殺了袁世凱,仍會有無數個袁世凱蹦出來。

這個情景,倒有點兒像東漢末年漢獻帝誅殺董卓類似。董卓在被王允設計誅殺之後,王允賺取天下,繼而又被李傕、郭汜等人竊取。總之,不管權臣如何更替,皇帝沒有任何一絲機會染指大權。

皇帝有沒有機會逆風翻盤呢?有的。這一類翻盤通常都被稱為中興時期,比如說昭宣中興、同光中興、光武中興等等。這些翻盤都是有其歷史背景的,像載灃面對的情況,想要翻盤太難了。

看來,能當上皇帝,並非“投胎”之幸事。有命當是一回事,有本事坐穩則又是另一回事了。


祗樹


這種問題其實面很大,非常空洞、要想回答的有血有肉得來一個全新視角回答!

首先,古代權臣掌政時候,皇帝權利被架空,為什麼不直接殺了權臣了? 古語云: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 從這個角度來說殺一個人還是蠻容易的,可是為什麼不殺? 主要以下兩個大方面:1, 古代政權體制,2,經濟體制。

我們先說說政權體制,中國古代主要兩種體制:一種奴隸制宗法貴族君主制和封建君主專制。 夏商周三代政權體制宗法貴族君主制,特點君主與貴族元老共同議事,又同時行駛國家最高權力,他們相互扶持又相互制約。 秦國統一後,確立了君主專制體制,並延續了兩千年。特點:皇權至上,世襲制,君尊臣悲。 君主專制有經歷了秦代至元代的宰相制的君主專制到明清時期、宰相被取消,皇帝直接行使中央權力(西早先生一口起說完了歷代體制,差點沒接上第二口氣,😂那就是一首涼涼送給西早先生了)




這幾張簡略圖大致概括了我以上說的政權體制演變。




從這個政權變更圖就大概知道,皇帝在很長時期不是直接掌握軍隊的角色,毛爺爺說得:搶槓子裡出政權是非常對的。有這樣我們常聽說岳飛的岳家軍,戚繼光的戚家軍等,沒聽說過哪個皇帝的什麼君。所以手裡沒軍隊,沒法啊! 歷史上的漢獻帝劉協,先做董卓傀儡皇帝,接著李傕郭汜挾持、最後又是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雖然這個不是皇帝所殺,但是體制形成的不是單個權臣,背後是一個利益集團的博弈,死了一個還會再出來一個。

其次,古語云: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 皆為利往。所以我們再說說經濟體制:先秦-分封制(周王把土地和人民分給王族及功臣,諸侯服從命令、按期繳貢、隨從作戰)。秦漢-君縣制(君守和縣令由皇帝任免)兩漢-刺史制。宋元-知州與通判 以及行省制度。明-三司制度等。 這些制度基本確立是在位的官員有高度自治理權力,一旦羽翼豐滿,他的財富就沒那麼輕易被剝削了。(套用現在的話,錢難掙屎難吃,我口袋利益會被你輕易拿走?)

最後總結經驗:司馬遷記載記載陳勝吳廣早就喊出: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大意:難道他們天生就擁有王權嘛?) 所以船能載舟亦能覆舟,大家能一起處就一起和平相處,不能相處就鬧掰起義,兩肩膀扛一腦袋誰怕誰? 舍的一身刮,皇帝拉下馬。 所以評判一件事情不能從大眾都能看到的角度去理解,應該透過現象看本質。

最最最後,今天週末,西早先生祝大家玩的愉快!(明天又要開啟加班🐶模式了)

2019年3月10日寫於長沙


長沙裝修匯


凡是能把皇帝給架空的權臣,都是在朝中能呼風喚雨式的人物。

可以說皇帝在他們看來,也僅僅就是一個傀儡而已,留著這樣的傀儡比殺了強,因為留著這樣軟弱的人,可以達到他們控制朝政的政治目的。

一旦皇帝遇到這種權臣,他是殺不了的。因為被架空的皇帝,本來就不是什麼明君。要麼是智商很低,基本沒有治國能力,要麼就是年齡很小,根本就不懂事。

你看趙高為什麼能架空秦二世?

還不是秦二世太過於昏庸了,他連趙高是忠是奸,都不知道。可以說他的智商基本上就是負數。這樣的人若是不被架空權利,那才叫天理不容。

秦二世的印象裡,總是覺得趙高對他最好。趙高又是篡改遺照推舉他當皇帝,又是給他清理各種障礙,殺害他的兄弟姐妹。

但是,事實上趙高是想架空秦二世,自己掌管朝政。

趙高為了試驗自己在臣子中的地位,還上演了一處指鹿為馬的戲。

經過這件事,趙高知道自己在朝中的分量了。

此刻他已經意識到,即使他把二世給殺了,也不會引起太大的騷動。

所以,指鹿為馬後,他還真的派了自己的女婿閻樂把秦二世給殺了。

可憐的秦二世直到臨時,才知道要殺他的人是他最為寵信的趙高。

你說像二世這樣的皇帝,怎麼可能殺的了趙高。

趙高也只有遇到這樣昏庸的秦二世,他的奸計才得逞的,你把秦二世換成秦始皇,換成劉邦試試,十個趙高都不夠他們殺的。

秦二世還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被權臣殺害的皇帝。

再就是漢獻帝,漢獻帝被曹操挾持,曹操也是權臣,把皇帝給架空了。

但是,漢獻帝和秦二世還不一樣,畢竟漢獻帝的權利被架空的時候,他的年齡還小,屬於根本不懂事的時候。

到了漢獻帝懂事的時候,曹操的羽翼已經豐滿了。

那時候朝中的所有大臣,可以說都是曹操的心腹。

若是漢獻帝想對曹操不利,還沒等到他去殺曹操,曹操早已派人把他給殺了。

漢獻帝的伏皇后,不是想聯合自己的父親,把一手遮天的曹操給除掉嗎?

結果,曹操提前得知了情況,把伏皇后給殺了。

你看,當漢獻帝看到這種結果後,他還敢對曹操下手嗎?

所以,當務之急就是當好了傀儡,保命要緊。

所以只要是有能架空皇帝的權臣出現,一般皇帝都是拿他們沒辦法的。若是想讓這樣的皇帝去殺權臣,真的是太難了。


史學達人


很簡單啊,不是不想殺,而是殺不了。

中國的政治制度起源於三代,尤其以周朝的嫡長子繼承製以及分封制影響最大,到秦朝時期建立起大一統的中央集權的帝國。帝國的權力集中於中央,中央的權力集中於皇帝,而皇帝為了更有效地治理帝國,不得不將某些權力下放給臣子,設立三公(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九卿制。

但是下放權力的多少是和皇帝有密切關係的。皇帝強勢,則大臣依賴於皇帝,但如果皇帝弱勢,則反過來大臣控制皇帝,此時便演變成權臣治國,而皇帝則僅僅是一個傀儡,完全被架空。

歷史上權臣很多,西漢的霍光;東漢末年的董卓、曹操;曹魏時期的司馬昭;北魏時期的高歡,西魏的宇文泰,算下來基本上每一個朝代,都有一兩個掌握大權的權臣,架空皇帝,自己則獲得那無上的權力。

題主的意思是說,既然皇帝是天子,是上天的代表,也是整個國家的領袖,即便有權臣亂國,那也可以下一道詔書,直接賜死不就完了嗎?畢竟“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

這麼說,就是真的不懂權力的遊戲了。是的,君主比起權臣來,在地位和名義上要高得多,然而,一旦權臣攫取到國家權力,便會想方設法地將自己的地位鞏固下來。怎麼鞏固呢?最主要的手段:安插親信。不論是朝中還是宮中甚至是地方,在顯要位置上都安排上自己信得過的人,如此一來,深宮裡的皇帝也就基本上是一個囚犯了。比如曹操,不僅把朝裡的大臣多數換成了自己的親信,宮裡的宮女太監也全部是他的人,甚至到最後,連皇后都是曹操自己的妹妹。在這種情況下,你讓漢獻帝如何殺曹操?下一道詔書?滿朝都是曹操的人,你這邊還沒寫完呢,曹操那邊就知道了,到時候隨便找一個藉口,讓你退位,在找一個其他人頂上這個皇帝的位置,而退位的皇帝,下場就只有死。

北魏孝武帝元修則是皇帝中的另類。公元532年他被高歡立為皇帝,當然,也就是名義上的皇帝,這貨剛剛即位,就對高歡是非常的不滿,我是皇帝啊,憑什麼什麼都是你說的算?不行不行,我得反抗一下。於是乎,公元534年,元修帶著追隨自己的臣僚,脫離了權臣高歡,跑到了權臣宇文泰的口袋裡。是的,反抗那麼久,就是為了從一個坑跳向另一個坑。沒過多久,這位胸中懷有無限熱情和希望的皇帝被宇文泰賞了一杯毒酒,安詳的死去了。

所以,權臣當道時,雖然貴為皇帝,想要收回權柄,也只得在暗中做那偷偷摸摸的韜晦之計,待時機成熟,才能反擊制勝。政治和權力中沒有天真,只有狡詐和無法看透的黑暗。

(全文完)


小文章大視野


這個問題其實很簡單,正如問題所說的皇帝的權力被架空了。對於欺壓他的權臣,當朝皇帝只要稍微有些尊嚴無不是恨之入骨,欲要生啖其肉。就拿大家非常熟悉的三國來說,漢獻帝一直都想殺了曹操。為什麼沒動手呢?



因為,他想動也動不了手了。一個權力被架空的皇帝,早已經失去選擇身邊服飾人的機會。對於權臣而言能夠威脅到他們的除了外敵,就是坐在金鑾殿上他名義上的主子。為了防止發生意外在皇帝身邊怎麼可能不安插大量的眼線。此時的皇帝可能連選擇枕邊人的權力都沒有(就比如漢獻帝娶曹操的女兒,西魏皇帝娶宇文泰的女兒)。傀儡皇帝的一舉一動都在權臣的監控之下,想行除奸之事談何容易。不然漢獻帝也不會寫血詔,發生衣帶詔事件。


此外少數情況是斬殺權臣重新控制朝政這樣的方式適合在皇權旁落的初期進行。此時的朝堂上忠於皇帝的大臣還有很多,殺死為首的權臣可以利用他們很快控制局勢。但是,時間長了即使殺了為首的權臣。他的利益共同體也會重新推舉一個新的頭領繼續控制朝政,也就是說刺殺活動除了解一時之氣,還要準備承受對方反撲的後果。就像王允殺了董卓後,遭到其麾下勢力李榷、郭汜的反撲,劫走皇帝,殺死王允。


所以說皇帝並非不想殺掉權臣。一方面缺少殺死對方的機會,另一方面需要承擔相當大的風險,不如苟且偷生來的愉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