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进景区须乘坐小交通的现象,你怎么看?

行者ZYF


景区大门向外挪了十几公里,想进景区,要么你自己走路,要么另付几十元的交通车费,这是中国绝大多数景区,尤其是后期陆续建造的自然风景区敛财的通用套路或者叫“潜规则”。他们的套路形成,是受到一些景区“先驱”的启发,但却把经念歪了。

中国最早的一批国家级自然风景区,是没有交通车一说的。记得儿时爬峨眉山,那是天上都是脚板印,体力好到爆,一天从报国寺到金顶可以打来回。但是,父辈们却没有这个体力一天爬到金顶,他们玩一次峨眉山至少得三天,第一天最多也就能到洗象池,第二天爬到金顶,第三天下山,这一趟下来回到家,脚起码要痛个把礼拜。那个年代,整个峨眉山设施也不完善,因而很多怵于峨眉山从报国寺到金顶的山高路远,对这一“天下秀”风光,仅仅只能向往一下而已。

改革开放后,随着峨眉山分段开通了报国寺-雷洞坪,雷洞坪—接引殿交通车,游客一下暴涨起来,因为这交通车的开通,着实触到了广大游客的痛点,绝大多数的人们,是非常愿意花这个钱到金顶的,一来最大限度节省了体力,最重要的是节省了宝贵的时间!

九寨沟风景区面积也超大,从大门检票进去直接就是景区,但在那样较高海拔的地方爬坡步行到各个景点,是绝大多数人的体力无法承受的,因为有了交通车,先直接把游客运载到海拔最高的景点,然后步行下山,当然,也可以分段搭乘交通车。因而九寨沟的交通车,与峨眉山一样,最大的功能是帮助游人减轻体力耗费。

解决游客在景区行路难做的最好的是无锡鼋头渚景区。大家都知道,鼋头渚景区也是超大,虽然地势很平坦,但如果靠脚力去丈量这个景区,你一天时间无论如何也是无法完成的,因此,管理方在鼋头渚景区内开通公交车——注意,是公交车,车票只要5元,在景区内任意地方都可以搭乘!

有一个国家级景区更是另类,那就是西藏纳木措风景区,他家景区大门到纳木措湖近40公里,途中还要翻越海拔5190米的那根拉山垭口,人家没有交通车,只能靠你自驾进去,到了纳木措景区,最多也就收你10元停车费。

但是,全国很多后来开发的自然风景区,没学习到前述景区前辈们好的地方,倒把景区大门与景区故意设计得相隔几公里乃至几十公里,好利用这段距离使用交通车,其目的其实就是敛财。但人家敛财的理由是堂而皇之的:一切是为了环保的考量!一听这话,谁还敢说个不字?

为了环保,私家车尾气污染咋能进入景区呢?只能停在距离景区几公里乃至几十公里的指定停车场,停车费自然是一笔不菲的收入,停车场或者游客中心距离景区那么远,有本事你自己走路,没哪个强迫你一定要买交通车票。但是,距离那么远,等你走拢景区时,已经累的像龟孙一样了,还有啥体力再到景区内爬坡上坎呢?无奈之下,你也只能再掏腰包,虽然恨的牙痒痒,但“来都来了”,也只好认了。

在这方面比较典型的,比如二连浩特国门景区,景区大门与国门和中国界碑相隔几公里,你有时间自己走,不想走?那对不起,买交通车票吧;而同为国门景区的满洲里,停车场下车后直接就步行最多10分钟就能看到国门和中国界碑。好在,二连浩特的交通车票很温柔,就10元,可以接受;四川阿坝州达古冰山景区,大门到景区20几公里,70元的车票,这个价格,被很多游人诟病;早期的四川甘孜州海螺沟、木格措景区,私家车都是能开到景区外边停车场的,现在给你弄个景区大门(游客中心),车只能停在停车场,要进景区,要么你有本事自己走,没本事,对不起,请买票,自由选择坐还是不坐景区交通车还算厚道的,有些景区直接就是门票与交通车捆绑的,比如阿坝州若尔盖花湖景区;甘孜州稻城亚丁景区;云南香格里拉普达措国家公园、巴拉格宗;西藏雅鲁藏布大峡谷景区等等,都是这个模式。

当然,这些地方都是民族自治,经济状况都相对较差,想法设法增加一点财政收入,也是清理之中。

我国新建的很多景区,地质、森林、湿地公园类型因为地处高山峡谷,弄个交通车方便游客节省体力和时间还有情可原,但一些人造的人文景区,本来就没啥名气,但依然加持这个套路,把景区大门(游客中心)与景区进行距离感隔离,好收取价格不菲的交通车票。比如阿坝州红原月亮湾景区,比如四川绵阳盐亭——这个以嫘祖文化为抓手,刚刚新建了一个钢筋水泥款式的“华夏母亲嫘祖国家纪念公园”,但景区大门距离人造的嫘祖文化广场好几公里,到了此地,你不坐交通车进入,啥也看不到。

盐亭县“华夏母亲嫘祖国家纪念公园”大门。勒克儿 摄

盐亭县“华夏母亲嫘祖国家纪念公园”就是酱紫的。勒克儿 摄

类似的例子举不枚举。面对这样的场景,作为我个人而言,如果是名气很大的景区且天远地远去一趟不容易,只要价格不是高的离谱,还是可以接受,但对一些新建的,名气二三流的,且交通车动不动就几十块的,基本就用脚投票:我不进去还不成吗?


勒克儿


关于这个问题,我在别处说过几次,景区内首开小交通恶例的是四川九寨沟景区,九寨沟是一个Y型断头山谷,当时九寨沟县是一个国家级贫困县,为了美景再开一个小交通敛财也能接受。

现在不能让人接受的是为了敛财,规避门票提价的规定,在省道,县道,拦路收费,但是各种特权车可以随意出入,普通百姓就要乘坐小交通,个别景区还要几次换成,成了游玩一日,小交通排队半天的怪现象。

现在全国各地不怕没有人来旅游,我们的大中国13.5亿人口,你不来总有人来,在四川首开小交通恶例无人问津之后,各地已经愈演愈烈,现在已经全国铺开了,学好不容易,学坏就一会。中华民族是世界上忍耐力最强的民族,所以忍着吧!




缘份83189396


关于景区小交通的问题,应该分两个方面来看,一是为了游客的安全方面考虑,换乘景区交通,二是为了景区秩序和效益考虑,要求乘坐景区交通,下面我就详细的说一说。

先说说第一种情况,为了游客安全换乘景区交通,这种情况并不少见,比较有代表性的有稻城亚丁,海螺沟森林公园等,这种景区多数在山里面,进入景区需要经过很长的很窄的盘山路,弯急坡陡,驾驶难度比较大,自驾前往就算你手把好,没问题,但上上下下这么多车难免水平会参差不齐,出现事故的几率高,这种情况我举双手赞成换乘景区交通,毕竟他们有统一调度,行驶速度,在哪会车都是设计好的,安全更有保障。

再说说第二种情况,这种情况更为普遍,为了扩大景区规模,维护景区秩序,最重要的还是提高收益,要求换乘景区交通,山西的壶口瀑布就这样,公路上见一个大门,拦路抢劫一样,大门距离景点不远不近的,没办法就得花钱坐车,虽然车票不是很贵但就让你心里不舒服,这就是典型的为了效益。如果你要是维护景区秩序也无可厚非,就像九华山,平时可以自驾,旺季需要换乘,这也合理。

话说回来,多数的小交通都是为了钱,这种现象已经是越来越普遍了,但更让人无法接受的是很多景区的小交通调度混乱,游客扎堆等车现象频发,既然你收了钱,却提供不了等价的服务,这点实在是说不过去吧,真心希望景区在提高硬件水平的同时,也要提高服务等软件的水平,让游客玩得舒心高兴,这才是发展之道么。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 觉得靠谱的朋友帮忙点个赞呗

我会定期分享新鲜的旅游资讯和我旅途的见闻


爱玩的老朱同学


这个问题现在已经是越演越烈了,全国各地的很多景区都争先恐后在干这种事,他们的理由五花八门:有说是要保护景区环境的、有说是提供延伸服务的、有说为了保护游客安全的,也有说为了维护景区交通秩序的。

不管任何理由,其实质绝大多数景区就是为了坑游客更多的钱而已!当然也有少部分确实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只不过这种景区真的不多。

不管是为了解决什么问题,如果真的目的这么单纯,那完全可以通过合理的收费来实现,让游客花费几十上百块的费用,坐车的距离却只有那么短短的几公里十几公里,甚至只有一两公里的也不鲜见,这个收费标准比出租车可贵太多了!

不管采用什么样的套路,但是吃相过于难看的话,说什么也没有人会相信的!很多旅游景区这些年抢钱的欲望越来越强烈,要知道善恶到头终有报,哪天游客都不去了,你们就真的把自己作死了!


不冷红尘


相信不少朋友在看到这个命题后就会一边倒地对大多数景区对游客乘坐摆渡车不合理收费的吐槽。但在我看来,只要定价合理,景区设立摆渡车是非常必要的和受到欢迎的,为什么这么说呢,理由如下:

1、缓解景区入口的交通压力:

凡是需要设立摆渡车的景点绝大多数都在远离城市的大山之内或名川之旁,道路往往较为狭窄、漫长。相信绝大多数网友都体验过城市日趋严重的堵车之苦,由不得怼天怼地,遇到着急事时更是徒唤奈何、焦虑万分。景区也是如此,一般都会在距离正景外数公里甚至更远处设立大型停车场,试想千军万马开车到景区门口,那将造成多么令人恐怖的爆堵场景,游客进出完全受阻,心情会糟糕到极点,兴致全无!

2、减少景区环境污染:

接上点,乘客游览之时一般会轻装上阵,以便节省体力增加游览的乐趣。如果大批车辆汇集,势必造成严重的尾气污染和噪声污染,加上乘客废弃的各种大小物件垃圾,会对景区环境造成巨大威胁;

3、摆渡车可大大缓解游客上山的体力消耗:

景区停车场距离正景之间往往会有数公里甚至十几公里的距离,这么长的距离让游客徒步上山是非常不现实的,还没到目的地,体力已然消耗到所剩无几,游览的价值就几乎丧失殆尽了。

综上,我认为:景区内设立摆渡车是非常必要的,只要定价合理(比如按照公交价格定价或稍高一点),相信游客是会欣然接受的。那种以摆渡之名行宰客之实的行为必然遭到唾弃和谴责。


松果视点


景区内的小交通早已变质为垄断敛财工具,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但是,我仍然支持有必要在规范化合理化前提下发展小交通,理由有如下几点:

1,景区的最主要功能是游览休闲,旅游公司大巴和大量私人汽车走马灯一般排队穿行于景区内,噪声和空气污染,交通堵塞和安全隐患,景区大量被挤占的停车面积,哪一样不是在危害着景区的环境?

2,一辆小交通按20座计算,至少代替5辆小轿车,且环保车专业熟练司机往返载运游客,无论占道占停,排放污染,交通安全,运行效率等和5辆小车分别自驾入景区作比较,谁更有合理性,小学生都能答得出来。

3,游客有相当比例是乘坐公共交通前往,对小交通有刚性需求,若不更充分发挥载运功能,是不是资源浪费?

4,经济性方面,自驾车进入景区就没有油耗磨损成本吗?若景区内对停车场实行经济杠杆的计时累加管理(这绝对是景区合法定价权限),你还能有踏踏实实悠闲悠哉的好心情吗?(当然部分土豪除外)

综上所述,最重要的不是要不要小交通,而是如何定价,如何监管,如何真正成为一项以服务功能为目的,而不是名为载客,实为宰客的垄断暴利赚钱工具。


一天打鱼一天晒网


现在这个问题已经愈演愈烈,各地纷纷跟进,景区大门离景区也越来越远,游客要游览景区,不仅需要购买门票,还需要另外购买车票。其理由是保护景区的自然环境。如果真是保护环境倒也无可厚非,但其真实目的其实是为了从游客口袋里捞钱。如果真是为了保护环境,那车票价就应定得合理,哪怕比公交高个一两倍大家也能接受。但实际上景区交通价钱高得离谱,十几二十公里,票价往往六七十元。它把大门设得如此远,你又不可能走进去,只能任由它宰。将祖宗留给大家的河山圈起来收钱本就缺德,如此尚不满足,还要变着法子掏大家的腰包,真实狼心狗肺。


漂流木2


对于现在进景区乘坐小交通的现象,我怎么看?我是深恶痛绝!

我是深恶痛绝,可是没办法,每次进景区前都得乖乖的把车停指定停车位,再任由他们摆布把我们赶上摆渡车。



对,他们把景区小交通称为摆渡车!按门票排队,便宜些的10块钱一个人,贵些的要30块钱。

就是能坐10个人的那种观景车,工作人员一趟趟来回跑,把山下的人送上去,又把山上的人送下来。

说的好听点是为了保护景区,说的难听点是景区敛财的一种手段。

我发现大大小小的景区,但凡有点名气,只要修有停车场,就尽量修远些,游客要走进去也行,大约步行二三十分钟,来回就要花一个小时,什么?你要开车进去!不行,只能停在停车场!停车场也收费,二三十停一次!



所以,我现在出去,除非是那种名气非常大的景点我会买门票进去,其他的一律不进。

因为我觉得没必要。

很多景区大部分人去一次就不会再去了,因为太坑。

去年我去了成都的一个白鹿小镇,那是音乐节的最后一天下午,明明都没有节目了,还是收我们全部门票,而且不能开车上去,在路口就把车辆拦下来赶去停车场,下次不会再去了,因为没什么好玩的。



我是“爱旅游往南边去”,点击右上角关注我哦~~~


爱旅游往南边去


诗画人生,相约篁岭。专注文旅,净化心灵!进景区必须乘坐小交通,说穿了就是景区在变相敛财。

随着时代的发展,今后景区取消门票将是大势所趋,有的景区未雨绸缪,就想出各种“绝招”揽财,这其中收取“交通费”就是最有效的方法了。有的是开通缆车,有的故意将停车场建在离景区很远的地方,还美其名曰:为了游客的安全!



不过也不能全怪景区,大家都要生存啊!我们国人什么事都爱跟风,现如今“乡村旅游”成了香饽饽,于是乎,各类乡村游景区景点就犹如雨后春笋遍地开花,有的开发者不惜血本,景点是打造得越来越漂亮了,可就是没有自己的“看点”和灵魂,而老板为了收回投资,想出各种敛财的办法也是情理之中了。


对于这种现象我们怎么办呢?我们当然不能一味地听之任之,对于那些口碑极差、服务质量不好还要变相收取不当之财的,我们就要拿出自己手里的武器口诛笔伐,让它曝光在世人面前!

好了,就说这些,不喜勿喷呦!


诗画人生相约篁岭


有的景区内景点之间距离太远,景区摆渡车还是挺有必要的,走路也不现实。私家车进去会让交通混乱,还是景区车安全。

几年前去九寨沟那个摆渡车90元,但是景区内最远的景点原始森林要坐车一个多小时,其他景点众多也要坐车,感觉还蛮划算的,就是人太多,来个车都拥挤不堪。像云南石林里的摆渡车就没啥必要坐了,走路过去也不远。

还没遇到强制必须买票坐小交通的,都是自愿的,景区门票和摆渡车票都是明码标价,可以分开购买的。我都是近的不买远的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