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初山西洞洪大槐樹移民到底是怎麼回事?


明初山西洪洞大槐樹移民,其實就是官方組織的一次向全國輸送人員的政策。

那時候中原地區經過元末明初的戰爭,再加上一些自然災害和瘟疫,導致了中原地區十室九空局面的出現。

為了保證全國各地的土地利用率,給國家上繳更多的稅賦。明初從洪武年間到永樂年間,總共進行了四次官方組織的大型移民。

因為當時山西洪洞縣的人口最為稠密,所以朱元璋就選擇了從這裡下手,開始移民的。當時實行的是三口人家留其一,六口人家留其二,八口人家留其三的策略。這種移民的方式,幾乎把洪洞縣大部分的人,給遷移到了全國各地。

當然了這些人主要還是去了中原地區,也就是今天的山東、河南、河北和安徽。

之所以遷移到這裡的人口比較多,跟這裡的人口比較少有關係。

在大家的印象裡,一般中原人口多才對呀。為什麼明初的時候,這些地方人口反而少了呢?

說起這個來,就不得不說元末的那場自然災害和災害之後發生的瘟疫了。正是這樣的天災奪走了大部分人的性命。

再加上後來元朝末年戰爭不斷,中原即使能生存下來的人,也是飽受戰爭的摧殘的。能夠存活下來的人,簡直是少之又少了。

為了彌補這些地區人口的缺失,所以大明王朝,就把這裡作為人口的重點輸送地。

下面我們再說說大槐樹是怎麼回事?

當初從洪洞縣移民的人,離開的時候,都經過路旁的一棵大槐樹,據說這棵大槐樹是從漢朝開始長到了明初的。

為了那些遷移出去的人,以後更容易的認祖歸宗,他們就把大槐樹作為了標記,若是遷移出去的人,想回老家探親的話,來到大槐樹,就證明距離家已經不遠了。

那麼昔日的那棵大槐樹還有嗎?

很遺憾那棵大槐樹已經沒有了,清朝的時候,發生了自然災害,大槐樹被大水給沖走了。今天我們看到的大槐樹是後人用鋼鐵水泥建造而成的觀賞性景觀,並非是昔日的大槐樹。


漢史趣聞


人,是群居動物,具有群居性和舒適性的特點

群居性就不用多說了,那麼舒適性是什麼意思呢?

就是一個人呆在一個地方住久了,有了自己的家,有了自己的兒女,有了自己的鄰居,有了自己熟悉的環境,輕易是不願意挪動的,因為到一個陌生的環境得需要好長時間來適用。

那麼什麼情況下,人會進行遷移呢?

一個是發生大的災害,這個災害包括自然災害和人為災害。

另一個原因那就是政府強制所謂,你不得不離開。

自然災害很好理解,指得是發生大的火災和大的旱災水災。

這些災害使得我們賴以生存的土地產不出糧食了,人沒有的吃了,就只能到別的地方找食物吃,不去別的地方那我們就只能等死,沒辦法那就走吧。。。。。。

人為災害是啥呢?就是戰爭!

這天天打仗的地方是不能待的,整天炮火連綿,我們最基本的生命安全都保證不了,

天天提心吊膽,出去買個菜,“啪”,一發炮彈落在你身邊,你不害怕那都是假的,

怎麼辦?只能走吧,離開這裡。

那麼政府所為呢?也很好理解。

就是執政者為了讓自己的統治更加牢固,會想方設法的增加對民眾的控制。

比如錢多了,會想辦法把你的錢在吐出來一些,

如果收入少了,想辦法給你增加收入,如果吃不上飯的人太多,那不得鬧事啊。

一個地方入口太少,得想辦法用點優惠政策吸引人過去定居,

一個地方太窮,國家會給你補助政策,給你發點紅包等等。

最終目的就是均衡發展,大眾樂了,執政者也就放心了。

那我們在來看明初山西洞洪大槐樹的移民就很好理解了。

自然因素:就是黃河氾濫成災。

據《元史·王行志》載:元末至正元年到26年,幾乎每年都有特大洪水氾濫成災。

至正四年(1344年)黃河在曹州、汴梁等地三處決口,人民遊移45.8萬戶。

燕、趙、齊、魯及蘇北、皖北、一片荒涼。同年五月,濟寧、兗州、汴梁、鄢陵、通許、陳百、臨穎等縣大水害稼、人相食。

至正八年正月黃河決堤濟寧路。

至正23年七月河決東市、壽張,沒城牆、漂屋廬、溺眾生。

至正26年2月黃河北徙,上至東明、曹州、濮陽,下及濟寧皆受其害。濟寧路肥城西黃河氾濫,漂沒民居,百有餘裡,德州、齊河70餘里亦如之。

由於當時黃河、淮河多次決口,使中原之地,淹沒州城、村寨甚多,漂沒民居無算,死亡百姓無數,村莊城邑多成荒墟。

有人要問,為什麼皇上不管啊?

這個時候的皇帝是元順帝,不是他不想管,是他實在是管不了了,自己東躲西藏的好不容易當了皇帝,這個時候各個階層的矛盾很嚴重,官吏貪汙腐敗,農民起義不斷,這皇帝是心有餘,而力不足,哪一個朝代的末代皇帝的命運都是如此。

有壓迫就有反抗,農民就要暴動,那就打仗唄。

打仗就得死人,持續17年的元末農民戰爭主戰場在黃河下游、黃淮平原一帶,

戰爭使得山東地區“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樂陵一縣,僅剩 400 餘戶;濰縣之族姓,惟存李、金二姓。

這就是當時作為主戰場的實際狀況。

而山西晉南一帶卻是另一番景象。由於那裡四周都是群山峻嶺,易守難攻。起義軍多次進攻山西,可終因地勢險要而屢攻不下。另一方面,由於地理環境因素,正好那些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百姓豐衣足食,安居樂業。

而中原一帶的老百姓聽說那裡富庶,並且不打仗,便紛紛往哪裡逃。如此一來,與中原一帶人煙稀少相比,山西自然人口就眾多了。

那麼這個時候,最為皇帝的朱元璋就要發展生產了,先要把吃的問題解決,

中原地區土地是有的,但是沒有勞動力耕作啊,不能土地閒在那裡吧,

怎麼辦呢?只有遷移人口。

明朝政府先後數次從山西的平陽、潞州、澤州、汾州等地,中經山西洪洞縣的大槐樹處辦理手續,領取“憑照川資”後,把農民從狹鄉移到寬鄉,從人多田少的地方移到地廣人稀的地方,至此開始了中國歷史上延續五十年的遷民活動。

明朝大移民的方法和步驟大體有遣返、軍屯、商屯、民屯等幾種,四口之家留一、六口之家留二、八口之家留三”的比例遷移,當然有正當方式,也有連哄帶騙的方式,這個肯定少不了。

那為什麼叫做"洪洞大槐樹“移民呢?

這就和洪洞的地理位置有關係了。

從政史資料記載從山西遷出的人口有很多地方,因為洪洞縣是平陽人口最多的縣份,而且洪洞縣地處交通要道,北通幽燕、東接齊魯、南達秦蜀、西臨河隴,洪洞縣北關的廣濟寺又是唐宋以來的驛站,明朝政府在這裡派人管理此事,也是為了圖個方便。

對咯,我得趕緊回家問問長輩們,自己的祖上是不是從山西遷移過來的,說不定哦!


阿金大哥


“問我老家在何處,山西洪洞大槐樹。祖先故居叫什麼,大槐樹下老鸛窩”從小就一直聽老輩人說的兩句話。

元末,中原地區自然災害頻發,又由於元朝統治者的殘暴統治,農民紛紛不堪忍受暴政而起義。最著名的就是“紅巾軍起義”,朱元璋那時候還是紅巾軍的一個小兵。

那時候中原地區是交戰的主戰場,又由於自然災害,導致十室九空。而山西則很少受到戰亂的影響,所以明初便從山西向山東,河南,河北,安徽北部大移民。

山西洪洞縣大槐樹就是當時最大的一個移民轉運點,人們就口口相傳大槐樹就是咱們的根。

因為故土難離,當時的移民都是被士兵押著綁著去往自己的移民地的,路上想上廁所了怎麼辦?就要叫當兵的來解開手上的繩子,這也就是上廁所叫“解手”的由來。

還有人說,為了防止逃跑,在每個移民腳上的小腳趾甲都用刀被劃了一道,所以現在小腳趾甲分成一大一小兩半的就是當初移民的後代(只是據說)。




予安何時安


《漢書》有言:“安土重遷,黎民之性;骨肉相附,人情所願也。”然而,縱觀3千餘年的歷史,幾乎在各朝各代,都有過規模相當大的人口遷徙,例如,明初山西洪洞大槐樹人口大遷移,這是有史以來官方組織規模最大的一次人口遷移活動。

這次明初的人口大遷移源於當時的社會大環境,1368年,朱元璋創建明朝,結束了元末混亂的局面,但中原地區受連年戰亂和自然災害的影響,人口銳減,大量土地也被撂荒,戰亂後的河南人口僅有190萬人,要知道,北宋時期,僅開封一處人口就已超百萬了。

但那幾年山西似乎很得上天眷顧,不僅風調雨順,還由於四面環山的地理位置,避免了元末禍事,成了亂世之中的世外桃源,飽受戰爭之苦的外地人紛紛湧入山西,導致山西人口數量劇增,據記載:1380年,全國總人口將近6千萬,僅山西一省人口就高達400餘萬人,而山西洪洞縣又是人口最多的縣。

因此朱元璋下令從山西移民以填充其它地區。但故土難移,尤其是離開富裕繁盛的家鄉,前往人煙稀少的未知之地,即使有“免賦役三年”“給鈔二十錠”的移民政策,依舊無人願意搬遷。1370年,朝廷使用了一個手段,在洪洞縣各地張貼告示:三日後,不願意搬遷的人,到廣濟寺大槐樹底下進行登記。三天後,10餘萬人聚集大槐樹底下,結果卻與期待相反,這些人被強行遷移走了。

據記載,從1370年到明成祖永樂十五年,50多年裡,政府共組織了八次人口遷移活動,按照“四口之家留一;六口之家留二……”的比例,從大槐樹這裡遷走的人口涉及812個姓氏、30個省市、2217個縣市,甚至有一部分還遠涉重洋。每當分別時,留在家鄉的親人都會含淚說:“記住這顆大槐樹,以後當你想回來的時候,先找到它,再慢慢找自己的家。”

當然移民政策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中原大地又重換生機,這些背井離鄉的人,在世界各地生根發芽,創造屬於自己美好的生活,如今全球約有近2億人,聲稱自己的祖先來自山西洪洞大槐樹。

“問我祖先在何處?山西洪洞大槐樹。祖先故居叫什麼?大槐樹下老鸛窩。”幾百年來,這首歌謠一直被人代代相傳,洪洞大槐樹也成為中國歷史上最知名的朝宗聖地。關於這次人口大遷移的活動,你有什麼要分享的嗎?歡迎在評論中留言。


山農老兵


元末明初戰亂,遍地瘡痍,山東、河南、河北一帶多是無人之地。明廷 為恢復農業生產、發展經濟,鞏固其統治。明洪武三年(1370年)至永樂十五年(1417年),先後數次從山西平陽、潞州、澤州、汾州等地向全國廣大地區移民。在山西洪洞縣大槐樹處辦理手續,領取“憑照川資”,其中,明洪武年間的移民政策,按“四家之口留一、六家之口留二、八家之口留三”的比例遷移。明初經洪洞縣大槐樹處遷往全國各地的移民曾達百萬人之眾,對於明王朝以及後來的社會發展,都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漢水白石言


元末戰亂,中原沃土直殺得血流漂杵,大戰之後必有大疫,人口銳減十之八九,更加之永樂靖難四年的戰火摧殘,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山東,河南,河北成了人間地獄,而左依太行,右有黃河,呂梁之塞的山西時成樂園,加之難民湧入,人口驟增,明廷為開墾中原增加稅賦,制定了從山西移民到中原的國策,其移民治所就在平陽府(今臨汾),移民場地設在洪洞廣濟寺,廣濟寺有棵大槐樹,當暮鴉回巢時分,移民上路,依依不捨離開家鄉,一步一回頭,家鄉在那一刻,唯剩下一棵大槐樹,定格在移民子子孫孫永世的記憶中,口口相傳,生生不息,”問我祖先在何處,山西洪洞大槐樹。祖先故居叫什麼?大槐樹下老鴣窩”,老鴰不是吉祥的鳥,今天洪洞人按照作家李存葆的考證,全球華人傳唱了五百年的歌謠易了一字而成老鸛窩,意思雖好但不少移民可能並不認同,當我拿回來一堆大槐樹照片,鄉親們道,去老鴰窩了?我只好說現在改做老鸛窩。又問,五百年都這麼叫,怕你去的兩個地方吧?我只有苦笑,山西人民心是好心,只怕為各地移民不理解,詞改一字,無人見得,移民後裔不是李存葆。


魂舞大漠


在洪洞設移民局,大槐樹為集合出發點,也不都是山西人和洪洞人,有很多說遷出都是山西人,這是不正確的短短几年就從大槐樹遷出幾百萬人,幾十年的移民還不把山西人都遷光了啊!在江南江西設個移民局的。是哪裡人多,就移民哪裡。開始移民是不規範,不太符合民意的,後來就規範化移民了,民間的腳趾甲兩半之傳說也是錯誤的,我們就是移民的,腳趾頭就不是兩半的。解手說法是對的,符合事實邏輯。因為開始移民的時候,人們肯定是不願意遠走他鄉的,只有強制執行移民,後來規範化了,政府也給遷出資費了,四口人遷一,六口遷二,八口遷三比例規定。有了正確移民統籌規劃了,就不索綁等強制移民了,人們聽說被遷的移民生活比原來好了,慢慢認可移民了,特大戶移民還是不多的,高風格的也主動願意移民了。


用戶6514750307




國家的政策,民族的利益,生存和發展的需要。山東泰安張氏,願中華一家親,國泰民安一奔小康!


意智在心


關於“明初山西(不僅是洪洞)移民,我也不清楚。因為那畢竟是當時政府的決策,只有遺留的資料或者能夠說明。我所知的僅限於我從我們家族的族譜記載的談一點點。我們家族是明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從“山西省太原府太谷縣(具體村名就不說了)”移民至“直隸省廣平府(永年)曲周縣(具體村名不述)的,傳至我已經是廿一世了。


鬧世隱俠


每個時期都有移民現象,就拿我們當地來說,我們祖籍是江西,明未期間,張獻忠反四川,當時遵義隨四川管,基本上都是苗族,多數被殺,少的跑山高的地或偏遠的地方,所以現在苗族都住高山上,當時湖南填四川,江西填貴州之說,我們那裡多數祖籍都是江西,當時隨政治遷移,各個地方都有人口不同遷移,有洪災,有溫疫,有朵避戰爭,有乾旱,人都是為了生存,每個時代都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