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用 iPhone 當主力機的這些日子

我用 iPhone 当主力机的这些日子

2015 年,我正式告別了堅守四年多的 Windows Phone 平臺。當我將 SIM 卡從 Lumia 930 中取出時,那一刻的心情,既冷靜,又無奈。

後來,我便接連體驗了 OnePlus、New Moto X、Nexus 6等 Android 手機,這些產品我每一款都會將其作為主力機使用至少一個月,少數特別讓我感到滿意的產品則會使用數月甚至半年以上。

我用 iPhone 当主力机的这些日子

在將 Android 作為主力機的同時,我還會隨身攜帶一部 iPhone 6s Plus,可是就當時而言,iOS 的體驗尚不足以吸引我將其作為主力機。

不過,這並不意味著我沒有進行嘗試。iPhone 8 推出時,我就曾經將它作為主力機使用了一個多月。iPhone 8 擁有不少讓我特別愛不釋手的體驗,例如那塊令人無可挑剔的 LCD 屏幕,行雲流水般的操作,真實細膩的觸感反饋等等。

我用 iPhone 当主力机的这些日子

這些堪稱頂級的體驗給我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同時也是我在 Android 手機上難以感受到的。可惜的是,2017 年剛好是全面屏全面爆發的一年,已經從 Galaxy S8+ 身上領略了全面屏魅力的我已經難以再接受 iPhone 8 的形態,於是沒多久後我又重新回到了全面屏全面綻放的 Android 平臺。

談到平臺,我最想表達的是我從來不屬於某個平臺的堅定支持者,我所選擇的始終是自己感興趣的產品,而不是平臺,哪怕是八年前選擇了 Windows Phone,也是因為系統的某些體驗深深吸引了我,才使得我願意去包容它的硬傷。而一旦這些極具魅力的體驗不復存在,我自然也會選擇離開。

智能手機的世界擁有無窮的魅力,它已經不再只是我們通訊的工具,而是成為了我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此重要的生活必須品,一旦我們堅持站隊某個平臺或某個品牌,便無法感受到這個世界的獨特魅力。

或許正是如此,當全面屏的 iPhone X 出現在我面前的時候,我完全被它所散發出來的魅力牢牢吸引住。

這就是我想要的手機。

於是,iPhone X 順利成為了我的主力機。儘管它存在發熱嚴重、拍照容易過曝之類的不完美,但是它給我留下的整體印象卻是相當美妙的。尤其是搭配 Apple Watch Series 3 之後,我覺得自己彷彿被捲進了「漩渦」一樣,深陷 Apple 生態難以自拔。

這一用,就足足用了長達九個月。

我用 iPhone 当主力机的这些日子

在 iPhone XS Max 上手體驗文的結尾,我特別分享了這段長達九個多月,使用 iPhone X 作為主力機的感受,一句話概括就是:

「Apple 總能夠在每一處你我所在意的產品細節上創造出令人折服的用戶體驗,將產品應有的樣子擺在我們面前。」

眾所周知,智能手機是一個同質化非常嚴重的行業,尤其是硬件方面,A 旗艦和 S 旗艦在核心體驗方面或許是不相上下的,可是在產品細節上卻未必如此。假如我們只是關注屏幕、拍照、續航或工藝的表現,那麼便會發現旗艦手機本質上沒有什麼區別,最後就會導致我們在選購時很容易迷失方向。

相似的參數表背後究竟有何不同?

現在,我已經完全不關心旗艦手機的屏幕、拍照、續航或工藝的表現,原因是我覺得如果品牌連這些核心體驗都做不好,那麼產品根本配不上「旗艦」的身份。反倒是核心體驗之外的產品細節,才是我最為關心的。

舉個例子,我現在是將 iPhone XS Max 作為主力機,它的信號缺陷給日常使用造成了困擾,這是不可否認的事實,然而我並不會因此而完全否定這款產品,畢竟它僅僅只是在少數情況下會令人感到苦惱,是完全可以接受和容忍的,但是我想強調一點,面對這類影響體驗的產品缺陷,我願意包容的前提是它具備了我所想要的產品細節,以及足夠讓我抵消不滿情緒的絕佳核心體驗。

閱機無數的我已經無比清楚自己選擇一部智能手機的需求,同時我對於智能手機的要求也在逐漸變得苛刻,我想說的是,我要的不是一部能用或者夠用的手機,而是希望這部手機能夠儘可能多的滿足我內心想要追求的極致體驗。

這些體驗在大家眼裡或許並不重要,可是站在我自己的角度卻是極為重要,正所謂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

例如,我對於智能手機的輸入體驗要求較多,這是因為我之前深度體驗過 Windows Phone,它的輸入法太令人印象深刻,以致於我現在對虛擬全鍵盤的輸入響應尤其挑剔。並且,我特別喜歡物理全鍵盤的敲擊快感,也很懷念當年諾基亞 N9 的 Meego 系統輸入法的觸感反饋,這也成為了我目前選擇輸入法的重要標準。

我還希望這款輸入法的全鍵盤佈局沒有分詞鍵,而是採用大寫鍵,不然我會果斷棄用,因為我經常需要同時混輸中英文大小寫,分詞鍵只會嚴重降低我的輸入效率。最後,為了確保輸入效率最大化,輸入法還必須要有自定義短語,即文本替換的功能,並且還要支持雲同步,方便我跨設備同步。

以上便是我對輸入法的基本要求,任何一項缺失我都會渾身不自在,因此單就觸感反饋這一項我就可以篩選掉絕大部分智能手機,原因很簡單,當我體驗了 iPhone 優秀的「觸感引擎」技術後,我就不可能再用回其它觸感表現糟糕的產品。

我用 iPhone 当主力机的这些日子

不得不說,Apple 對於觸覺這項體驗的重視程度使得我尤其喜歡使用 iPhone 進行輸入,正如我現在雙手捧著 iPhone XS Max 在「iA Writer」寫下這些文字一樣,我很享受這種愉悅的敲擊感。唯一感到遺憾的是,iOS 系統輸入法不支持觸感反饋,這導致我不得不選擇第三方輸入法。

◎ 如果你對觸覺這個話題感興趣,可以留意我接下來分享的文章,我將會深入和大家聊聊為什麼觸覺應該成為智能手機的核心體驗。

此外,Apple 從 iPhone X 開始便加入了 120Hz 觸控採樣率,這也是一項令人著迷的體驗,這使得我在滑動其它手機的時候很容易就產生落差,因為兩者的跟手度真的會有明顯差距,所以每當我離開了這項體驗後,便會覺得缺了點什麼。

再比如它的揚聲器,玩手遊的時候我乾脆連耳機都可以不用戴了,那種感覺真的特別好。

不過,這些硬件層面的產品細節所具有的獨特魅力並不是 iPhone 最吸引我的原因,要說 iPhone 之所以能夠順利成為我的主力機,iOS 12 才是真正的決定性因素。

我用 iPhone 当主力机的这些日子

去年參加完 WWDC 18 大會後,我第一時間就刷了 iOS 12 開發者預覽版,仔細算下來已經用了有 9 個多月的時間。不得不說這次升級真的極為給力,儘管它不可避免有些小問題,也有一些功能還不夠完善,但是這並不妨礙我給它一個極高的評價:

iOS 12 是迄今為止最讓我滿意的 iOS 版本。

我最早是從 iPhone 3GS 開始接觸 iOS 系統,當時還是擬物化時代,喜歡扁平化風格的我發現 iOS 完全不是我的菜。

直到 Apple 宣佈推出扁平化的 iOS 7 系統,我才重新關注起 iOS 平臺。至今我仍然記得很清楚,第一次體驗 iOS 7 Beta 1 時感覺就像在用 Android,當時的 Android 就是各種卡頓,這讓我很不爽,不得不換成「只剩下流暢」這一優點的 Windows Phone 平臺。

後來隨著一個又一個 Beta 測試版的迭代,iOS 7 的流暢性和穩定性有了巨大的提升,當我最終更新完正式版後,我發現手中的 iPhone 煥然一新,無論是視覺還是功能,它是如此的優秀。可惜自那之後 iOS 就再也沒有讓我如此興奮過,直到 iOS 12 的誕生。

在體驗 iPhone X 時我已經覺得它特別快了,沒想到的是升級到 iOS 12 後它變得更快了,這讓我有種說不出的暢快感,並且它從第一個 Beta 測試版開始就相對穩定,也特別快,這使得我非常放心的將 Beta 版作為日常使用,一直持續到正式版的更新。

可以這麼說,iOS 12 讓我完全找回了當年體驗 iOS 7 的興奮感,這種無比滿足的感覺也使得我更加離不開手中的這部 iPhone,從 iOS 11 升級到 iOS 12 真的就像是換了部新 iPhone 一樣,它的改變實在太大,正如 Apple 所說的,軟件和硬件擁有了前所未有的協同工作效率,這使得 iOS 12 的響應速度、流暢性等方面實現了全面的進化。

Apple 的研發實力果然深不可測。

那麼,iOS 究竟好在哪裡呢?我想,對於從未體驗過 iPhone 的用戶而言,這可能並不能很好的理解,畢竟 iOS 的許多功能其它平臺也有,那麼到底區別是什麼?這裡我舉兩個例子,這兩個例子恰好是我將 iPhone 作為主力機期間感受最深刻的其中兩項體驗。

1、關於分享:如果你身邊經常聯繫的人是使用 iPhone 或 Mac,那麼你會發現「隔空投送」這個功能簡直是神器,它不像發送微信,直接省去了保存照片的過程,接收的過程中照片直接就導入圖庫。

今年 1 月初我去美國參加 CES,順便還去逛了大峽谷等景點,也拿相機幫同行的幾位朋友拍了照片,拍完後自然就需要分享,剛好他們又都是 iPhone 用戶,那麼「隔空投送」就可以派上用場,我完全不用加他們為微信好友,畢竟不見得所有人都希望加好友傳照片。

我用 iPhone 当主力机的这些日子

我的家人也是用 iPhone,每當我有照片想要和她分享時便會使用「隔空投送」功能。同時,有時候我還會用「隔空投送」進行跨設備傳輸,將 iPhone 的照片導入到 iPad Pro 上修圖。

2、關於家庭:Apple ID 的「家人共享」也是典型的好例子,我的家人剛好就在用 Apple 設備,我所購買的付費 app、我所訂閱的 Apple Music 和 iCoud 存儲空間都可以和家人共享。

我用 iPhone 当主力机的这些日子

對於那些有小孩的家庭,甚至還可以通過「屏幕使用時間」限制兒童使用 iPhone 或 iPad 的時間,無需應用內置防沉迷系統。

只是一個簡單的「隔空投送」功能,在 Apple 設備中卻變得如此的易用和好用,這其實就可以極大提升日常生活中的分享效率。而「家庭共享」功能則使得我更加願意在 App Store 購買付費應用,也更加願意支持 Apple 所提供的服務。

有的朋友可能會說,這些體驗之所以如此便利是因為它擁有一個體量足夠大的用戶基礎,誠然這是不可否認的事實,可是你想過沒有,其它平臺同樣也擁有足夠大的體量,卻做不出如此便利的功能,這也是相當值得深思的。

事實上,這恰好也是 Apple 生態的最大魅力。

如此吸引人的體驗,我覺得它是很難用文字去形容的,更多是需要用戶自己去親自體驗,融入其中。就拿我自己為例,這麼多年來,我一直很清楚這種魅力,可我也是持續了很多年之後才真正融入進這個生態。

突然想起來,去年 6 月參加某個活動時,我和一位使用 Pixel 2 XL 的媒體人面對面聊天,不經意就提到了 Apple 生態,對方就坦言自己在還能控制住的情況下,不想輕易進入 Apple 生態,不然就會陷進去,因為他的身邊已經有很多典型的例子。

我用 iPhone 当主力机的这些日子

這個問題在我看來,無論是陷進去後回不去,還是棄坑脫坑,不外乎還是「體驗」決定了一切。我的身邊也有很多例子,大家會一邊使用 iPhone,也會同時使用 Android。就像我現在這樣,將 iPhone XS Max 作為主力機的同時依然還是會隨身攜帶一部 Android 手機,我很享受這樣的感覺,想用哪部就用哪部。

當然了,作為主力機的 iPhone XS Max 肯定在使用強度上會有明顯的不同。畢竟,當你想要一部採用頂級屏幕、搭載強大性能、擁有超強拍照,並且還要在產品細節下足功夫,在系統層面上又要保持易用和好用,這樣的手機,大概也就只有 iPhone 是最佳選擇了。

這不,我用 iPhone 當主力機的這些日子,確實是省心了不少。只不過我還是想多說一句,不見得所有人的內心都是追求省心,自然而然,他們也就會找到更適合自己的愛機。

設備是服務於人的。

選擇手機,永遠不要隨波而流,要知道它已經不是一件通訊工具,而是一件私人物品,甚至從某種角度來看,它還代表著你生命中的縮影。

◎ 希望這篇文章對於尚未體驗過 iPhone 的用戶或多或少產生一些幫助,這不是什麼體驗文,只是想跟你分享一個過程,一些感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