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康熙为什么要亲自到法场救张五哥?发个谕旨不就行了吗?

青灯问史


皇帝亲自到法场救人,在一般的正史剧中是很难看到的,就算是一般的文学作品也很难见,毕竟皇帝的身份和职责不允许其亲赴刑场。


《雍正王朝》中,张五哥由于替任季安顶罪被骗,妹妹阿兰没有办法,跑到北京找到十三爷胤详帮忙。为了救张五哥,老十三找到老四胤禛,老四胤禛说:

这件事要么不闹,要闹就闹他个惊天动地。

什么是惊天动地?当然是让康熙皇帝知道,只有惊天了,才能动下面那些贪赃枉法之地。这才有了康熙亲自到法场揭发冤案的事情。

但是看起来很解恨,但是细细一想,不对,身份尊贵的康熙皇帝怎么会为了一个小民亲自到法场救人呢?他发个谕旨或者圣旨派人去办不就行了吗?他这是作秀还是另有打算啊?这背后的事情一定不简单啊。

康熙的晚年,面对的情况是很复杂的,归结起来,大概有这么两条:一是吏治腐败。二是诸王夺嫡。这使得康熙倦于朝政,继承人的问题一直忧烦于心。康熙是重兄弟之情的人,对于九子夺嫡带来的兄弟感情不纯和父子孝道难全之事十分敏感,从一个父亲的角度来说,他十分喜欢有孝道讲情分的人,但是从一个帝王的角度讲,他又不得不乾纲独断,不留情面。

张五哥事件的出现,似乎弥补了康熙老年心中的遗憾或者不足,这是他作为一个父亲心理上的感情传达和表现。但是作为一个帝王,却不能局限在父亲的角色里面,他还必须考虑到整盘的计划。而张五哥冤案的出现,又让他觉得找着一个机会,为将来或者说九子夺嫡的最终结局作一些铺垫性的工作。

所以,对于一个小民,康熙还说:朕要带回去细细的问。

一个皇帝细问一个小民,也是没得说了,这不仅是小民无上的荣耀,也是康熙着手的另一盘棋。

张五哥是个诚实孝顺的人,从他后来与康熙的对话来看,康熙之所以喜欢他,就是因为他说真话,说实话。所以,康熙作为张五哥的救命恩人,全盘托出这件事是再正常不过了,不仅仅是指顶罪的事,包括江夏镇,包括刘八女,包括阿兰与十三爷等等。

所以,张五哥虽是一个小民,但是他却串联上了江夏镇任伯安(八爷党的人),两位皇子(老四老十三),这足以说明,张五哥不再是一个普通的小民,他身上可以利用的价值很大很大。

有人说,那是救下张五哥之后的事,你随便怎么说都行,再说康熙这样的人精,会偏听偏信?

康熙当然不会偏听偏信,他自有印证,那就是老十三和老四商量后,要闹就闹个惊天动地的思路。在张五哥问斩之前,老四和老十四一定跑到康熙的跟前,如实的向康熙汇报了与张五哥所有的情况,包括江夏镇,包括刘八女,包括阿兰与十三爷,至于从哪个角度来讲就不得而知了,但是至少康熙知道了这个张五哥串起了两大集团,所以殊为可用。

康熙的身边正需要这样一个诚实忠勇之人,一方面能弥补他作为父亲的缺憾,另一方面,为构建继位人储备人才。

为什么说张五哥是康熙需要的人,忠勇仁孝不必说了。从现实情况来看,他是深受八爷党迫害的人,对八爷党可谓痛恨不已,八爷党想收买张五哥这样的人,估计很难了。张五哥的妹妹阿兰还与十三爷有私情,十三是老四胤禛的人,所以,张五哥顾忌到阿兰,也决然不会轻易背叛老十三和老四。张五哥还是自己亲自救下的,这里面其实还有老十三和老四的功劳,张五哥也清楚,为了感恩,张五哥也不会背叛老四老十三和自己。总之,这个人留给老四那是铁定合适不过了。康熙心中中意老四,为他留个人,也是替他铺路啊。

综上若干条理由,张五哥都值得康熙一救。从后来的情况看,张五哥也不辱使命,圆满完成了康熙和雍正交给他的各项任务。所以,这就是康熙不走寻常路,亲赴法场救张五哥的原因所在。


青灯问史


康熙亲自到法场就张五哥,都是因为胤禛和胤祥想报仇!

在江夏镇那晚,对胤禛和胤祥两位皇子来说,是奇耻大辱!

在《雍正王朝》中,胤禛和胤祥从江南筹款得胜而归时,刚好路过江夏镇。也是巧了,当晚江夏镇的庄主刘八女要宴请贵客任季安,所以,禁止外人留宿。幸好,胤禛一行人遇上张五哥。张五哥侠肝义胆,热情好客,就私自将他们带进了庄子。

因为此事,胡管家带人来找张五哥麻烦。在危急时刻,胤祥和胤禛出头,救下张家三人。而胤禛也很硬气的对刘八女说,我的名字你不配问。刘八女为了找回脸面,把康熙赐给的匾额挂在大门口,逼胤禛一行人下马通过。

胤祥非常生气,骂江夏镇时狼窝子:我老十三长这么大,从来没有受过这样的气!

胤禛也很愤怒,对下面人说:以后,谁也不许提江夏镇这三个字!

因为这件事,胤禛和胤祥算是把江夏镇刘八女拉进了自己的黑名单。只要有机会,胤禛等人肯定要使劲收拾刘八女!!!

张五哥这件事,刚好给了胤禛报仇的机会!

任季安逼死妇女,犯了死罪。而任季安的兄长任伯安刚好是刘八女的姐夫。因此,刘八女骗张五哥出来替任季安定罪,说是关几天后,任伯安就会找人把他放出来。这才有了之后刑部“宰白鸭”的事。

张五哥被关进去以后才知道,这次是必死无疑。但是,如果他翻供的话,张五哥的父亲会被判伪证之罪,流放三千里,打八十棍。(必死无疑啊)。所以,张五哥只能等死。

幸好,阿兰上京城找到老十三,请老十三帮忙救张五哥。

老十三和老四一商量,这事必须闹大!

如果,他们只想救张五哥的话,完全可以私下解决掉。毕竟,刑部的人理亏、老八和太子也不会阻拦。可是,老四还有别的想法。

第一,这个案子首先牵扯到九爷的门人任季安和刘八女!刘八女的江夏镇已经被胤禛和胤祥记在心里了,这次刚好报仇!而他们又是九爷的门人,那么,八爷一党也脱不了干系。事情的发展也确实如此,此事被揭露以后,气得老八把和任伯安有关的书信都撕了烧掉。

第二,刑部是太子主管,彻查刑部的话,太子也会被牵扯进去!刚好让皇帝看看太子是怎么监国的!而且,老四胤禛心里一直有夺嫡的想法,否则,他也不会请邬思道这样的“阴谋之人”入府。所以,有机会给太子松松土,胤禛也是乐意干的。

所以,为了把老八和太子都给提溜出来,这件事必须闹大!不给他们“模糊”过去的机会!只有让康熙亲眼见了他们如何“宰白鸭”,康熙才知道这群官员是如何欺骗他的!

康熙之所以能够亲临法场,主要是出于其作父亲的心态。

康熙是清朝皇帝中子女最多的,光儿子就有35人!可是,这些儿子长大以后,却为了皇位争得你死我活。康熙觉得很累,这些儿子都不是真的孝顺自己。

胤祥正是利用了这一点。他向康熙将张五哥事情的时候,除了讲自己查明的案情以外。肯定,还要向康熙说张五哥的孝心:张五哥为了不让父亲承担“伪证之罪”(流放三千里,仗八十),明知是死,也不翻供。

张五哥敢为了自己父亲从容替死,其孝心真是让身为人父的康熙感动。所以,康熙必须要亲眼看看这位大孝子!

等康熙在法场上见到张五哥,确定胤祥所言非虚以后,很是感动。除了命令彻查此事,康熙最后还把张五哥留在身边当侍卫。让这样一位孝子在身边,康熙也是希望皇子们能向张五哥学习。不要光顾着争权夺利,要多为君父分忧。

(文|勇战王聊历史)


勇战王聊历史


这个问题,我打个比方大家也许就一目了然了。

假如有这样一个学校,校长家的小孩在学校是教导主任,但是孩子被宠坏了,孩子任性妄为,无视校规,不仅收受老师贿赂,而且还纵容学校里的混混欺负同学。现在呢,已经有人举报了,校长会管吗。假如他是一个称职的校长,他肯定会管,因为这不仅关系到学校和校长的名声,也关系到自己孩子的前途。校长随便打个电话,就能解决问题吗。如果校长是一位明理的校长,又是一位慈爱的父亲呢?他定会亲自安抚受伤害的同学,然后严办有关人员。

说完这些,大家是否已经明白。康熙皇帝就是一位圣明宽厚慈爱的校长。刑部大案中,张五哥也正是一位受伤害的同学。扬州巡盐道任伯安的弟弟任季安犯下强奸杀人的命案,张五哥为救父亲,被逼顶包。张五哥一个三十不到的小伙,顶包四十八岁的任季安,这种大案,肯定过了无数次堂,居然也没被人发现。这足以看出刑部的各级官员,是多么的腐败。而刑部正是太子胤礽主管的,太子胤礽竟然堕落至此。其中真相就是:太子才是幕后黑手,他串通刑部主事肖国兴,为了敛财,默认了鱼目混珠的顶包案发生。


这样一件大案,牵扯到刑部和太子,康熙之所以亲自出马,解救张五哥,正是因为他是一位称职的皇帝,一位圣明的君王,一位慈爱的父亲。为何如此一说呢?

天子脚下,朗朗乾坤,竟然发生如此惊天大案。十三爷和四爷将"此事闹大",上达天听。康熙闻知后,肯定也是非常震惊的。如果康熙是一位称职的皇帝,他就必须过问。如果康熙只是下一道谕旨,未免太马虎,也太不称职了。就像那个校长,如果只打一个电话,那就未免有点敷衍了事了。康熙亲自出马方显得康煕作为皇帝的称职。


其次,此案事关刑部和太子,康熙肯定也是了然于胸的。太子乃是国之储君,竟有如此之举。康熙亲赴刑场,一方面是为了探知事实真相,眼见为实嘛。另一方面,意在告诫群臣,这事朕管定了,你们不要畏惧太子,朕要严查到底。这足以体现康熙的圣明,他出于多方考虑,这才亲赴刑场。

最后,要说的是康熙也是一位慈爱的父亲。眼见爱子胤礽可能犯错,害人不浅。康熙亲自解救受害人张五哥,这是在替胤礽赎罪。儿子犯的错,父亲义无反顾的替孩子出头,这是一位父亲必须干的事。也是康熙必须要有的担当。

康熙的慈爱还体现在:当康熙得知事情的最终真相后,这位父亲决定再给孩子胤礽一个机会。康熙找到了张廷玉,销毁了肖国兴的供词。这是太子胤礽的最后机会,但是胤礽并没有珍惜。康熙一次次给胤礽机会,这是一位慈父的选择。胤礽最终不能成器,也只能怪他自己,冥顽不灵了。

雍正王朝前半部就是讲康熙皇帝的圣明宽仁,对孩子们的宽仁,对大局的掌控。这就是康熙,康熙亲自解救张五哥,完美的体现了康熙皇帝的气魄与性格,是精彩的笔墨之一。

欢迎分享吐槽关注


风雪梦不逝


《雍正王朝》中,刑部出现了“掉包换命”的巨大冤案,康熙不惜为此专门赶到刑场救下了张五哥。

就在康熙刚刚平息了“追比户部欠款”的风波后,又有一出惊天的冤案摆在了他的面前,这就是张五哥的“刑部冤案”。原来,九阿哥胤禟的门人任季安犯事,为了逃脱罪责,与刘八女串通,让张五哥为其顶罪。原本以为仅仅是做几个月牢的张五哥和他爹张老汉,因为刘八女的父亲刘老太爷的恩情,也就答应了下来,谁知这确是任季安、刘八女等人设下的一个局,是要张五哥为任季安顶替死罪。

而在十三爷接到张五哥的妹妹阿兰的求助后,也是连夜求见康熙,向康熙说明了事情的原委。就在刑部准备对张五哥行刑的时候,康熙及时赶到,一句“朕来负责”,震惊全场,同时将此案发回重新审查。

康熙之所以要亲赴法场救下张五哥,就是因为这件事情的牵扯的面太多,影响过于恶劣,令康熙本人都感到极度的震惊。

借用邬思道的一句话,张五哥这次经历的“刑部冤案”,是“大清建国几十年所为所未闻的”。

刑部,是国家的执法机关,负责全国的治安和刑事案件处理,还有一项特别的智能,就是要处决人犯。在“君权天授”思想影响的封建社会,皇帝是代老天爷治理天下,而人命关天,任何人不能随意剥夺他人的生命,只有代天行事的皇帝可以决定一个人的生死,这也就是为什么明清两代的人犯处决一定要皇帝亲笔勾决的原因。

而这次刑部出现了“掉包换命”的荒唐要案,是对皇权的亵渎,同时也是对于上天的亵渎,影响的是皇帝的威严和皇家治国的根本,因而康熙才会如此的生气与愤怒。

而这不仅仅是一桩简简单单的冤案,期间牵扯出来的方方面面更是错综复杂。

刑部的主管阿哥是太子胤礽,这些年代康熙勾决犯人的也是太子胤礽,这件事情不管太子胤礽是否知晓、是否参与其中,都是难逃干系;

任季安、刘八女以及其背后的靠山任伯安,都是九阿哥的门人,同时也是八爷党的党羽力量,事情的暴露又将八阿哥、九阿哥等一众皇子牵扯其中;

还有就是这个刑事管理体系,从县、到州府、到省、再到刑部,中间经历了大大小小的部门都没有发觉异样,期间必然涉及到大量的权钱交易和贪污腐败,而这些有牵扯到了整个从小到下的官僚体系,责任关系非常的重大。

一个小小的草民张五哥,一件刑部的冤案,牵涉到的有太子、皇子、各级官僚体系,可以说已经牵动了整个朝廷的根本,不得不引起康熙的重视。

康熙亲自到现场,其根本原因并不是为了救张五哥,而是要用自己的行为和行动表明自己一查到底的态度和决心。

康熙贵为皇帝,完全可以用一封手谕或者一道诏书就将此案发回,重新审理;也可以暂停行刑,将刑部堂官叫来直接问话,查明事情真相。可是康熙都没有,康熙在接到十三爷的奏报后,直接赶赴了刑场,而这正表明了此时康熙的震惊和愤怒的情绪,同时更是向所有人表明了自己的态度,就是要将此案一查到底。

一方面,如果康熙不重视此事,必然让朝廷在百姓心中彻底的名誉扫地。

前文也说到了,“人命关天”,处决犯人是要经过层层审查,最终由皇帝亲自勾决,这是何等的谨慎与严格。但是这样都能出现冤案,就说明大清朝各级官员的腐败已经烂到的根上,再加以治理,就将威胁到整个王朝的根基,而百姓也会因为如此的荒唐事件,对于朝廷,对于官府彻底的失望,是让整个皇权和朝廷在百姓面前威信的丧失。所以康熙才要亲自督查此事,表明自己的决心,同时也是让百姓安心。

另一方面,这是康熙对于太子的不满,对于皇子的不满,以及对于大臣们不满的集中体现,这些都已经到了不处理不行的地步了。

太子主管刑部,犯事的又是皇子的门人,中间还有各级官吏腐败渎职,这些都让康熙极度的不满。

特别是对于太子,监国期间出现了国库亏空,在四阿哥胤禛追比户部欠款时作为最大债主的自己不仅是卖官鬻爵,还不断阻碍追比进程,进而这次又在自己主管的衙门里出现了这样惊天的冤案,康熙的不满和愤恨可想而知。

正是因为这个案件牵扯到了太子和皇子,康熙也会担心他人在彻查的时候会有所姑息,而他也用这样的方式表明了自己的决心,不管是谁,牵扯到谁都要一查到底。

整件事情过后,张五哥因祸得福,成为最大的赢家,而从长远来看,四阿哥胤禛也从中获益良多。

最终,在八阿哥胤禩、十三阿哥胤祥成为了彻查刑部冤案的主审阿哥。期间八阿哥连夜诱审肖国兴,尽管拿到了太子胤礽平时不端的证据,而这也成为了康熙“一废皇太子”的导火索,但是自己也被康熙评价为“其心可诛”,而为康熙所厌恶。所牵扯的另一位皇子九阿哥,也因为这件事情失去了任伯安这个最大的财神爷。

而整件事情过后,最大的赢家莫过于张五哥了,不仅自己逃过了一劫,还成为了康熙的贴身侍卫,可谓是一步登天。

而有赖于张五哥成为康熙身边的人,与张五哥关系密切的四阿哥胤禛也获益颇多,特别是在后来夺嫡的过程中,张五哥为胤禛的登基也是立下汗马功劳。


雍亲王府


康熙不关心张五哥是谁,而是这件事关系太子,大清的储君,康熙自然要亲眼见证此事真假,万一是其他阿哥为了夺嫡故意搞的伎俩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