捷克式機槍是中國無奈選擇:更像自動步槍?

露餡的紅豆包


世界上裝備捷克ZB-26輕機槍最多的國家就是中國,據此槍生產廠家捷克布爾諾國營兵工廠的歷史資料記載,1927年-1939年間,共運送給中國30249挺ZB-26輕機槍。

此外,加上中國各地兵工廠的高仿版本,捷克ZB-26輕機槍在抗戰時期的擁有量不亞於10萬挺,是缺乏步兵自動槍械的中國軍隊能夠抵禦裝備遠在自身之上侵華日軍最有力的武器之一。

由於日軍步兵裝備有九二式步兵炮和八九式擲彈彈,中國軍隊的重機槍包括射手,是戰場上戰損率和死亡率最高的,只要陣地上的重機槍一發射,槍聲響起,用不了多久,日軍部署在前沿的九二式步兵炮,以及隨分隊作戰的八九式擲彈彈,就會火力全開,集中針對的就是中國軍隊笨重且轉移陣地不便的重機槍。

因此,使用相對靈活機動,重量9公斤有餘,不足10公斤,一名射手端起就能轉移陣地的捷克ZB-26輕機槍,就成了中國軍隊包括無處不在的游擊隊最主要的火力支援武器,成了抗戰中步槍槍械的中流砥柱,死於此槍的侵華日軍超過10萬人以上。

捷克ZB-26輕機槍,是缺乏衝鋒槍、半自動步槍等步兵槍械,重機槍戰損率極高的中國軍隊必然的選擇,而不是無奈的選擇,正是依靠ZB-26輕機槍遠射程、精準的點射、必要時猛烈的持續火力,才擋住了日軍的瘋狂進攻。

戰爭打到後來,一聽到ZB-26輕機槍清脆的射擊聲,進攻中的日軍都會條件反射地就地臥倒,等候九二式步兵炮和八九式擲彈筒,對ZB-26輕機槍的定點清除。

吃過日軍九二式步兵炮和八九式擲彈筒大虧的中國軍隊,在戰鬥時學乖了,會經常轉移陣地,有時甚至一個20發彈匣未打完,端起ZB-26輕機槍就換一個陣位,步兵也竭盡全力開火,掩護機槍手的安全,各班排只要有ZB-26輕機槍在,士兵們就會有安全感。

二戰時期,捷克ZB-26輕機槍,本身就是一挺妥妥的輕機槍,槍長1.16米,採用機匣上方20發直彈匣供彈,發射7.92×57毫米毛瑟步槍彈,與中國軍隊的中正式步槍子彈可以通用,因此戰場上子彈來源不成問題,是此槍大量裝備中國軍隊步兵班排的最主要原因。


據參與抗戰的國軍老兵回憶,ZB-26輕機槍彈道性能極佳,有效射程在900米開外,基本上能做到瞄到哪裡打到哪裡,在射擊比賽中,一些射手可以擊中百米外電線杆上的茶壺,一槍擊落遠處的飛鳥。

參與過侵華戰爭的日軍老兵史東朗在其回憶錄中提到,其中,在一次對國軍佔領的一座小山坡的衝鋒中,捷克輕機槍一個20發彈匣的射擊,就擊斃了數個衝鋒的日軍,他本人由於及時躲進了一個彈坑才保住了性命。

史東朗在侵華期間,親眼目睹有死於捷克式輕機槍之下日軍就有20餘人,許多日軍官兵對捷克式輕機槍都心有餘悸。

在回憶錄中,史東朗還提高,在從上海到南京的一路戰鬥中,經常徹夜不停地遭到捷克式輕機槍掃射,一般兩艇輕機槍交替射擊,就可以保持持續的火力。

捷克式輕機槍殺傷力遠在侵華日軍裝備的6.5毫米的歪把子輕機槍之上,在實戰中,日軍吃足了捷克式輕機槍的苦頭,在日軍一線官兵的強烈要求下,日本軍工很快就仿製成功了96式輕機槍,發射7.7毫米子彈,此槍儘管外形和捷克式輕機槍非常象,但其作戰性能要差一些。

事實上,美軍裝備的勃朗寧M-1918輕機槍,才是真正的自動步槍,設計時就是一把採用20發機匣下方供彈的自動步槍。

由於美軍一直以來沒有一把真正裝備的制式輕機槍,二戰時期,將勃朗寧M-1918裝上了兩腳架,就貌似一挺輕機槍了,美軍還真將其當成了輕機槍,每個步兵班配一挺,重新命名為M-1918A1/A2輕機槍。


國平軍史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捷克式機槍是二戰期間,最為優秀的輕機槍,和自動步槍沒有關係。

從各方面來說,捷克式輕機槍是作為輕機槍設計的,而不是自動步槍。

通過捷克式輕機槍設計的英國布倫輕機槍,一直用到今天,還裝備在部分印度軍隊中。

類似於自動步槍的國軍機槍,主要是後來引進的美製BAR輕機槍以及最初仿製的啟拉利輕機槍。


這裡面最常見的是啟拉利輕機槍,這也是中國抗戰中使用數量最多的非捷克式的其他輕機槍。

啟拉利輕機槍用今天角度來看,就是一挺自動步槍,只是發射步槍子彈而已。


瑞士人的冷門武器--國軍抗戰中製造量第二的 啟拉利輕機槍

中國軍閥混戰的特點,就是各派系軍閥自成一體,割據一方。

既然割據了,為了保證自己的地位,必須保持一支軍閥部隊,那麼軍火的生產也就難免了。在四川長達20年的軍閥混戰中,大規模的戰鬥就有200多場。

最終,四川王劉湘依靠自己軍事和政治才能擊敗侄子劉文輝和老對手楊森,成為有12萬正規軍的四川一號人物。12萬正規軍加上8萬民團,劉湘的部隊接近20萬人。

這麼龐大的部隊,軍火的供應就是一個大問題。劉湘自從獨霸四川以後,除了重整衰敗的川軍爛部隊,就是儘量發展自己的兵工廠。

劉湘在1933年,從上海購買了大批設備,建立了重慶華興機器廠。這個機器廠不大,只有600多人,還是一個私營企業,主要就是生產輕機槍。而這款輕機槍的型號很奇怪,並不是捷克式,而是一款冷門型號。

他是瑞士SIG公司的啟拉利輕機槍!SIG公司是整個歐洲著名的軍火公司,它早在1853年就成立了,最初到不是軍火公司,是生產四輪馬車的。到了今天,SIG公司是一家超級跨國軍火公司,它有許多經典的作品,包括手槍,突擊步槍,狙擊步槍,機槍等等。

啟拉利輕機槍(Neuhausen KE7)是由啟拉利和恩德(Kiraly and Ende)所設計,誕生的年代是20年代中期。啟拉利輕機槍是也是作為自動步槍設計的,只是同BAR輕機槍一樣,最終當做輕機槍使用。

這種輕機槍雖然成為瑞士陸軍的制式裝備,卻並沒有大批量生產,屬於一款冷門武器。瑞士在二戰中的制式輕機槍是富雷爾M125 7.5mm輕機槍,這是一款性能優秀,精確度極高的輕機槍。

測試表明,富雷爾M125輕機槍發射18000發彈後,射擊精度不變;發射25000發彈後,仍能保持較好的精度。這樣一來,啟拉利輕機槍自然被比下去了。-----------------啟拉利輕機槍的外形倒是酷似今天的自動步槍,它本來也是作為自動步槍研發的,最終還是作為輕機槍使用。這種輕機槍的性能也是平平,尤其連發射擊時候精度不好,大部分時候只能作為半自動步槍使用,也就是連續單發射擊。他的彈夾容量也不大,25發而已。這兩張圖都是裝備啟拉利輕機槍的國軍戰士。



那為什麼劉湘選擇小國瑞士這種名不見經傳的輕機槍呢!原因很簡單,容易製造!由於四川兵工能力低下,複雜的武器肯定生產不了。

啟拉利輕機槍結構異常簡單,零部件很少,也不需要任何高精尖的加工工具,普通小機械廠就能搞定,非常容易生產。就性能上來說,啟拉利輕機槍各方面性能都遜於捷克式,也就是重量較輕一些(不到8公斤)。

四川華興兵工廠花費3年時間,到抗戰前,一共生產了高達6000挺,平均每年2000挺。這對於一個只有幾百人的小廠來說,已經算很了不起啦。換成捷克式輕機槍,肯定不可能有這樣的產量。不用說,這批啟拉利輕機槍全部裝備了劉湘的川軍。這批輕機槍數量不少,對改善川軍的戰鬥力有著極大的幫助。

抗戰開始後到1939年,這個兵工廠又生產了1900挺啟拉利輕機槍,這批則提供給了中央軍,因為當時南京國民政府早已轉移到南京了。當然,並不只是劉湘一個軍閥購買仿造這款武器。廣東軍閥也曾經購買過200挺,連南京國民政府也曾經在抗戰爆發前購買了3000挺。

這樣一來,啟拉利輕機槍總數也有1萬1000挺。實戰中,啟拉利輕機槍操作很簡單,幾乎相當於一款可以連射的步槍,普通士兵隨便訓練個幾天,就可以熟練操作這款武器。在川軍和紅軍,日軍的多次交手中,啟拉利輕機槍很大程度上彌補了川軍一線火力的不足。

其實川軍極度缺乏重武器,一個團只有4挺老式重機槍,1,2門迫擊炮。輕機槍就是他們的火力支柱,啟拉利輕機槍25發的裝彈量,也能讓火力相對比較旺盛。不過,到了抗戰爆發以後,情況就不同了。啟拉利輕機槍的性能相比捷克式還有很大差距,尤其精度不夠。而且最關鍵的是,啟拉利輕機槍相比日本人的歪把子輕機槍,也沒有性能上的優勢,甚至在精確度上還差了一大截。

自己有更好的機槍,又沒有敵人的機槍好,那麼停產就是自然的了。所以華興兵工廠在1939年末開始停止所有啟拉利輕機槍的生產,改為生產捷克式。而華興兵工廠也被國民政府收編,成為四川第一兵工廠,當時劉湘已經因為嚴重的胃出血病死。需要說明的是,啟拉利輕機槍是國民政府8年內仿造的第二大數量的輕機槍,其他4萬挺全部是捷克式輕機槍。

啟拉利輕機槍雖然性能平平,卻因為總數高達1萬多挺,又是中國自己仿造,有了故障可以修理,所以使用年限很長。直到朝鮮戰爭中,還有大批志願軍使用這款輕機槍作戰。7.7公斤的重量,讓他很適合朝鮮這種山地環境。--------------------啟拉利輕機槍重量很輕,易於機動,射擊訓練也很簡單,符合中國人的需要。紅軍在和川軍的交火中,曾經繳獲一批啟拉利輕機槍,這批機槍一直用到抗戰結束。

上圖是淞滬會戰對空射擊的啟拉利輕機槍。下圖則是長沙保衛戰中射擊的啟拉利輕機槍打個不恰當的比方,啟拉利輕機槍就類似於中國以前的夏利,誰都知道這款車子不行,但有了總比沒有好,更別說那還很容易製造了。


薩沙


1943年夏,野心勃勃的日軍獨立混成第八旅團開進了華北唐山地區,他們決定對這一帶進行一次徹底的清剿計劃,消滅這裡所有的抗日一武裝。八路軍一曾克林部當機立斷,帶著部隊起了反制行動。8月22日,經過士兵們偵查得知,日本的輜重運輸車輛需要通過北潘營村一帶。八路軍決定在此地設伏,這一次的戰鬥意義非常重大,這名日軍一旦通過,將會對河北唐山的抗日形勢產生巨大的影響。為了保證萬無一失,八路軍特地調來一門捷克式輕機槍,並且用南瓜葉覆蓋著偽裝起來

日軍的運輸車輛如約而至進入埋伏區域,指揮員一聲令下,房頂上的捷克式機槍驟然開火,猛烈掃射日軍車輛。襲擊來得如此突然,火力又如此密集,一下子就把敵人打蒙了,他們還沒來得反應,已經驟然倒下,失去了反抗能力。戰鬥很快結束了,擊殺敵人一名,繳獲輕機槍一挺,步槍13支,我方無一人傷亡。令人難以置信的是,這場伏擊戰的勝利,完全是由一挺捷克式機槍獨立完成的。從此在抗日戰場上,就流傳著一把捷克式機槍完全一次伏擊戰的傳奇故事。

在那時候,你如果遇到了中國士兵,問他捷克斯洛伐克在哪裡,他也許不知道。但是,你要是問捷克有什麼好東西?他一定會拍著胸脯告訴你,有輕機槍。當時,捷克式輕機槍的地位,就像我們現在的AK-47一樣。據統計,在戰爭時期共有20多個國家在使用捷克式機槍,這與當時的戰鬥形勢不無關係。

一戰時期,重機槍和火炮成為防禦方的最有力的武器之一,而進攻方的武器則顯得非常笨重,即不便於攜帶,又無法保證火力。進攻方急需打開這種局面,既需要有重機槍的火力掩護,又需要有一步槍的機動性能。捷克式正好兩者兼得,因此大受歡迎。

捷克式機槍又叫捷克式,捷克造,全名是ZB-26輕機槍。由捷克槍械設計師哈力克,在1920年設計而生。哈力克在設計時,將輕便和機動靈活作為了設計初衷,因此捷克式輕機槍只有9.6千克,是自動武器是最輕的一種,單兵即可攜帶作戰,甚至單兵就可以端著捷克式一邊衝鋒一邊掃射(很少使用),而結構簡單的捷克式輕機槍更是贏得了各國軍隊的歡迎。

在與捷克式機槍接觸中,中國無奈過。向無數國家銷售捷克式的武器商,卻並不願意跟中國做生意。無奈之下,1927年大沽兵工廠,首先造出了捷克式機槍的仿製品捷克式七九輕機槍。隨後,幾乎所有的兵工廠都開始緊鑼密鼓的跟著製造,但由於沒有標準的圖紙,出現了一個嚴重的問題:不同廠生產的ZB26之間,零件不僅不能與正規貨通用,各廠之間的零件也不能共用。而且質量方面,也是各有千秋。

中國軍隊經過多次交涉,終於與捷克商達成了5000挺捷克式機槍的合作。聰明的中國軍隊提出要委派技術員二人,工匠一人,前往工廠監造。捷克商並沒有引起重視,同意了中國軍隊的要求。兩個月後,技術員回到國內,而我軍也終於有了捷克式機槍的設計圖紙,中國的捷克式零件也可以通用了。

可以這麼說,幾乎每一個參加過抗日戰爭的老兵,都曾與機槍一起戰鬥過。對於中國士兵來說,捷克式機槍就像是孫悟空手裡的金箍棒,只要有槍在手,哪怕遇上再兇狠的敵人,也不帶慫的。而對於侵華日軍來說,中國軍官手裡的捷克式機槍,就是最可怕的夢魘。


WarOH協虎


怎麼會是“無奈的選擇”!
是“最佳的選擇”!!!!!!!!

捷克式機槍也就是ZB-26輕機槍!

ZB-26輕機槍是一支性能優異,勤務性極高,裝備數量和國家眾多的一支頂天立地的世界名槍!世紀名槍!

成就ZB-26輕機槍的國家是中國,他在我國所有軍隊中都服役過,而且是主力裝備!

實在是因為我們那時的軍工太差了,進口的所有武器中,只有1888式被延續仿製成為“中正式”,ZB-26輕機槍被我國當時三十多家兵工廠進行了仿製。

為什麼那麼多的進口輕機槍中我們選擇了ZB-26輕機槍,主要就是因為它結構簡單,動作可靠,機械壽命長,威力大,最重要的就是他是最節約子彈的機槍!

那時的勃朗寧、捷格加廖夫式、大正十一年、 M-1919A6...都是太不適合中國了!不是加工精度高,就是太費彈藥,或者口徑不通用!

ZB-26輕機槍他的7.92mm口徑完全適合國內生產的彈藥!

ZB-26輕機槍他的20發彈匣適合國內厲行節約的原則!

ZB-26輕機槍他的結構簡單,有利於戰場快捷維修!零件補充便捷!

ZB-26輕機槍他的結構堅固,裝上刺刀能拼刺,能直接用槍體乾死敵人!

ZB-26輕機槍他的射擊精度太好了,800米內基本能指哪打哪!

ZB-26輕機槍他的威力巨大,被他擊中不死既殘你!

ZB-26輕機槍他的勤務性太好了,連續射擊很少出現卡殼和炸膛情況!

ZB-26輕機槍他的使用太便捷了,槍機偏轉式閉鎖方式便於上膛擊發,動作可靠!

ZB-26輕機槍他的射擊方式可以選擇,單點連可以切換!

ZB-26輕機槍他的後坐力不大,不用身強力壯的士兵就能持槍射擊!

ZB-26輕機槍他的上供彈方式雖然不太合理,但是卻顯得很威武,也能降低射手的射擊體位,便於隱藏!

在中國ZB-26輕機槍被仿製了很多,足足有將近20萬支!雖然不能達到班一級都能裝備,但是就當時的情況來說,這已經很不錯了!那時的正規師能裝備200支以上就不錯了!

世界上很多的國家也都對ZB-26輕機槍進行了仿製,

這其中的英國的“布倫”式,尤其很好!大家想想英帝國能屈尊仿製這個ZB-26輕機槍是為什麼?就一個理由,ZB-26輕機槍太好了!甚至連日本都仿製了ZB-26輕機槍,九九式輕機槍比歪把子好用!


ZB-26輕機槍可是說是在抗日戰爭中為我們立下了不朽的功勳!多少日寇被他擊斃,死在他的槍下!

其實二戰期間最無奈的是美國,因為在戰前沒有積極準備,開戰後他們只得無奈的選擇了“勃朗寧M-1918式自動步槍”臨時充當了班用輕機槍的角色!他們稍微改造了下就裝備了部隊。

M-1918A2輕機槍比ZB-26輕機槍要重,射擊精度要低。真的是無奈的選擇!


ZB-26輕機槍是聖槍!


杜陵閒人


最優秀的機槍肯定是MG34和MG42,這兩款機槍的優秀是不用解釋的,二戰以後MG3只是略做修改就沿用至今,甚至是新中國建國以後,仿製MG42都曾經是一個計劃。中國人不選擇MG34或者MG42,只是因為當年窮出來的毛病,子彈產量不足和後勤保障能力低下。如果有大量的MG34/42,只需要做MG3類似的改進,調低一點射擊速度,在抗日戰場和後來的抗美援朝戰爭甚至是對印自衛戰爭中,就會讓對面的敵人體會到什麼是槍林彈雨。至於捷克的zb-26,只是因為只有這玩意用,才說好。蔣緯國當年想仿製MG34,國內沒條件呀,只能做罷,非常可惜。


黑色浪漫11


每日點兵,為您解答

恰恰不是無奈的選擇,是正確的選擇,而且很符合當時的中國國情!

捷克式全稱是ZB-26型輕機槍,槍管長602mm,全長1165mm,重9kg,使用20發直彈匣供彈,發射7.92mm × 57mm重尖彈,必要時也可發射7.92mm × 57mm輕尖彈,但發射7.92mm × 57mm輕尖彈時槍口焰明顯,而且難以控制準頭較差。而我們的輕武器生產線,師從德國,雖然我們不能生產7.92mm × 57mm重尖彈。但輕頭彈足夠用了。

作為中國軍隊班級骨幹火力,捷克式機槍的用途是多用途的,在抗戰期間,中國基本沒有狙擊步槍,在中國軍隊當中扮演狙擊任務的武器就是輕機槍。一些老兵可以利用捷克式機槍的三發點射功能進行狙擊,這樣一旦命中對方,在理想狀態下就是一下子三發子彈命中,必死無疑。一般中國軍隊作戰,都是一個排的2-3挺捷克式機槍輪流開火,保持了不間斷火力,勉強起到了重機槍的作用,這一點對於缺乏重武器的中國軍隊來說,非常重要。

由於我們生產出來的彈藥很少,像MG-34和MG-42這種吞蛋獸,我們是養不起的。另外MG-34和MG-42當時的加工工藝對於我們來說太複雜了。不便於本土化生產

ZB-26輕機槍結構簡單,槍機動作可靠,在激烈的戰鬥中和惡劣的自然環境下也不易損壞,使用維護方便,除了射擊精確以外,只要更換槍管就可以持續的射擊。二人機槍小組,大大提高了機槍實戰性能。一般步兵經過簡單的射擊訓練就可以使用該槍作戰。


諸葛小兵兵


其實除了德國的班組機槍開掛以外,美、英、中、蘇、日等國家的班組機槍火力都差不多,都是一挺輕機槍加步槍,而輕機槍是為了彌補不班組短時間火力的不足的問題。所以中國用捷克式輕機槍不是無奈的選擇,而是緊跟時代的潮流。
蘇軍47發彈盤的DP-27輕機槍,是各國輕機槍裡彈容最大的輕機槍

在二戰時期半自動火力和自動火力可是非常強的,要知道那時候的單兵裝備除了美國的半自動步槍以外其他國家的單兵裝備大部分都是栓動式步槍,所以擁有半自動和自動火力可以說是非常奢侈的。特別像德國的MG-34/42、美國M1都是大射程、大威力的代表,而衝鋒槍雖然也是自動火力,但是它使用的是手槍彈,射程有限,50米外就漂了。



所以有沒有一種能像機槍和衝鋒槍一樣的自動火力、但是能降低槍械的重量和全威力彈帶來的巨大後坐力的槍呢?於是德國人就開創性的發明了中間威力彈的自動步槍。所以中間威力彈的自動步槍是輕機槍和衝鋒槍結合的產物。而美國的BAR自動步槍使用的是全威力彈,導致重量和後坐力大,最後充當了美軍班組機槍的角色。


在十字路口等等你


二戰前的捷克武器在歐洲也名列前茅。應該不比日本的差。


天明遙遙山海關


我們進口的捷克式輕機槍是連生產線引進的和馬可欣一起形成輕重機槍的搭配。

重機槍一般在連一級配屬的機炮排或者營一級的機炮連。而班排的火力支點就是捷克式輕機槍。捷克式在當時是沒有點射功能的,要實現點射全靠機槍手的手感。捷克式輕機槍理論上是一款非常牛逼和成熟的機槍,螺紋空冷可快速拆卸槍管,彈匣20發供彈(又說30發)。因為是彈匣供彈所以可以快速更換彈夾拉槍栓後繼續設計。比日本彈倉供彈要先進很多。因為射速快,射擊距離遠,精度高。所以可以壓制住歪巴子這類輕機槍。問題呢是因為國民黨進口時為了統一口徑國產的捷克式仿都用7.9毫米子彈,而進口的捷克式用的是7.62。所以就有國軍戰場上搓子彈的現象。另外國產槍管工藝差特別是膛線,和金屬熱處理方面。導致國產捷克式精度不高。(進口的捷克式有效射程在1200米左右)。另外馬可欣是布彈鏈供彈。水冷槍管。那就更牛了。同樣問題。日軍步槍彈幾乎和機槍彈可以通用。我們就不行了。


風車騎士45541173eg


捷克式輕機槍(ZB26)是我國在抗戰與解放戰爭時期重要的步兵班排火力,在影視劇中也大量出現,是廣大軍迷非常熟悉的一款輕武器。



捷克式輕機槍最初是捷克斯洛伐克在一戰後在法國的幫助下研發生產的,後來大量許可生產。由於該槍重量輕,精度高,火力猛,同時可靠性高,非常適合班組火力支援壓制。有朋友說,它的彈匣太小,只有20發子彈,火力持續性不是很好,需要不斷更換彈匣。這個問題對於輕機槍所執行的任務來說,其實並不是影響很大。首先在戰場上,輕機槍一般都是點射,持續的火力壓制由重機槍提供。在抗戰時期,由於日軍大量裝備擲彈筒和迫擊炮,所以笨重的重機槍很難快速轉移陣地,很容易成為日軍打擊目標。但是捷克輕機槍不同,它重量只有9.6千克,帶有兩腳架,移動方便,快速靈活,只要有它在,日軍衝鋒必然會遭到重大傷亡。



抗戰初期,當時的國民政府考慮到日後機槍火力的重要性,引進了5000挺捷克輕機槍,希望能夠購買圖紙自行生產。但是沒有被允許。後來國內很多軍工廠開始仿製,並大量用於抗戰,雖然國產的仿製槍性能和工藝不如捷克原產,但是畢竟滿足了一部分需求。後來加拿大也向我國提供了一批捷克輕機槍,對於當時的國共雙方來說,步兵武器不只是質量差,數量還非常少,國民黨王牌“德械師”每師裝備700挺捷克式,但是這樣的部隊在當時屈指可數,大多數部隊一個連可能才有一兩挺,這對於我國抗日部隊來說,在嚴重缺乏重火力裝備的情況下,捷克式輕機槍因其良好的可靠性和結構簡單,維護容易的特點,成為步兵支援壓制火力的核心。而它較輕的重量也非常適合徒步行軍作戰,這對於翻山越嶺的我國抗日健兒來說非常重要。如果是重機槍,不但攜帶不便,而且在戰鬥中非常容易成為敵人攻擊的目標,笨重不容易轉移。這也是捷克式輕機槍承擔移動火力壓制的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