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醫可以隨意出入後宮,為什麼皇帝從來不擔心呢?

FDGHHFHGAH


太醫出入後宮有一套複雜的程序,出不了事兒

古代沒有DNA檢測技術,所以皇帝為了保證血統的純正,不允許後宮內出現男人,因此出現了太監這個職業。不過把男人變成太監也是非常需要技術的,像是太平天國就沒有掌握這門技術,於是洪秀全只得在後宮內全部使用女眷。

但除了皇帝和年幼的皇子外,還有一個種男人可以出入後宮,這就是太醫。

人都是吃五穀雜糧長大的,生病是很正常的事兒,生了病自然就要去看醫生,為此皇家轉門設有太醫院,全權負責對後宮成員的身體健康。

不過一個大男人在後宮中走來走去,皇帝難道就不擔心?皇帝為啥不把太醫也變成太監呢?

不擔心肯定是假的,但也沒辦法,而且皇帝還真不能把太醫變成太監。

古代的醫學的傳承和今天不一樣,古時的醫學教育很多都是家族性的,就是由父傳子,子傳孫,孫傳曾孫,這樣一輩輩傳下來的。

舉個例子,大家都看過電視局《大宅門》吧,《大宅門》裡的白家從明初開始就世代行醫,家裡祖祖輩輩都是醫生,一些獨門秘籍和製藥配方根本不會外傳,甚至只傳嫡不傳庶,以免機密的醫術外洩。

(《大宅門》中的白家就是世代行醫)

所以如果把太醫變成太監,那麼就會面臨醫術失傳的風險。而更嚴重的是,這樣一來就沒人願意去當太醫了,畢竟醫生這個行當是不會失業了,在民間看病照樣能養活全家人,何必為了進宮去挨著一刀呢?所謂無奈之下,皇帝只得允許太醫保全自己的身體。

不過後宮畢竟是皇家重地,太醫進出後宮都會被嚴格地記錄下來,太醫何時進的宮,在宮裡帶來多久,何時出的宮,都會有詳細的記錄。而且太醫在診脈之時周圍都會有宮女和太監監視,在眾目睽睽之下太醫想做點啥也不可能。

再者說,中醫是一門特別需要資歷的學科,沒有幾十年的行醫經驗根本當不上太醫,所以能為後宮看病的太醫一般年紀都比較大了,有強大地“自持力”,也不會去動那心思。(《女醫明妃傳》中的太醫院太醫)

至於太醫是如何去給嬪妃們把脈?有人說是“懸絲診脈”,既拿一根細絲,其中一端綁在病人的手腕上,另一端則在太醫手中。太醫將細絲拉直,病人的脈搏會通過這根細絲傳導到醫生手中,以此來判斷病情。

但這種方式聽起來就不靠譜,看過中醫的人都知道,醫生親自把脈都不一定能準確地夠看出病因,拿個細絲就更白搭了。古人雖然講究男女授受不親,可看病這種事情不容兒戲,皇帝如果連這個都忌諱,那也不用招太醫了。

通常情況下太醫會先詢問病人的病情,然後在看看病人臉色和舌苔,之後在嬪妃的手腕上放一片手帕進行診脈。不過除此以外,太醫和病人不會再有更多的身體接觸了,而《甄嬛傳》中溫太醫在後宮偷情的那種情況是不會發生的,也不可能發生。(《甄嬛傳》中溫太醫和沈眉莊的事情是不可能發生的)


千佛山車神


我們現在看的宮鬥劇裡面似乎都有這樣的戲碼:“救不了紫薇、小燕子、甄嬛、香妃,我就讓你們整個太醫院陪葬”。太醫作為古代皇宮裡高風險職業,表示已經習慣了。

太醫,也稱御醫:是專為皇家貴人等上層人士服務的醫生,由多位醫術精湛的名醫組成一個團隊。從隋唐開始,御醫的來源主要是官辦醫學機構培養和徵召,經過系統的培養,層層考核,其中醫術最為精湛之人才可以成為御醫,為皇家人員服務。

低賤的職業

自春秋時代百家爭鳴,士大夫階層崛起,唯獨醫生這個職業不升反降,更是淪為社會底層的職業,從“賢君子”淪落為“賤工”。自此,醫生這個職業在封建社會就此定位。

在古代,御醫也是官員一種,但品階卻不高,歷史上的御醫官職分為:典御、奉御、院使,這個職位不過四、五品,普通的御醫更是隻有七、八品。

高危的職業

對於御醫這個職業,電視劇沒有欺騙我們,他們真的是每天都在玩命,歷史記載了御醫的一些典故:

  • 嘉靖二十年,宮女楊金英密謀勒死皇帝,皇帝被勒後就快斷氣了,御醫們怕出事不敢給皇帝下藥。當時的太醫院主事許紳只能硬著頭皮上,開了一劑猛藥給皇帝喝,過了兩下皇帝突然吐了幾大口紫血,才算救了回來。回想下,如果當時嘉靖沒救回來,估計這些太醫們都要跟著嘉靖一起去了。事後,許紳因救皇帝有功,被封為太子太保、吏部尚書,官居一品,但沒過多久,許紳就死了,死亡原因就是過度驚嚇。(這御醫的壓力太大了)

  • 曾御醫給宋寧宗診脈後也驚嚇而死,死在宋寧宗去世的前一天。

  • 唐朝時,同昌公主病死,唐懿宗怒殺二十多位御醫。

  • 秦鳴鶴想為唐高宗針灸,武則天擔心,便怒喝秦鳴鶴好大的狗膽,直到後來針灸見效。如果當時針灸方法沒有奏效,估計秦鳴鶴人頭也不保了。

皇上很放心之看病

迴歸正題,有人會問,御醫可以隨意出入後宮,會不會跟某個娘娘私通?或被另外的嬪妃收買後下毒給她人?

其實宮廷裡面對方面的問題有很詳細的防範,因此對於太醫這個群體立下了非常嚴格的制度:清代時御醫上班的地方叫太醫院,地址在天安門的東南部,平日是7天24小時都有人在紫禁城輪值,以便隨時為皇宮的人治病。

《太清會典》記載,太醫院分為九科:大方脈科、小方脈科、傷寒科、婦人科、瘡病科、針灸科、眼科、口齒科、正骨科。
  1. 太醫院每日都有人值班,宮內如果有人需要診治,會有御藥房的太監帶領太醫會診,不會讓太醫一個人出發。

  2. 太醫出診為“請脈”,請脈結束後,太醫要在太監、內局的監督下開藥方,藥方的下面要附上自己的名字,封好後再送到御藥房煎藥。

  3. 此時,太醫還要把藥方、藥性、治療方法、何年何月何日、自己的署名,寫成奏摺遞到皇上那邊,請皇上批示。批示結束的奏摺存放在清宮檔案庫,如果病人發生意外,可以追究太醫責任。


  4. 太醫看病時的每個流程都被會旁邊的太監全程記錄下來,如看病、診斷、開藥方等,這些記錄都會被保存,以便事後追其責任。

就以上這一套程序下來,太醫想做點什麼,說點什麼都會被記錄,給太醫們十個膽子也不敢亂來,皇上更沒什麼好怕的。

皇上很放心之服藥

宮廷的煎藥與服藥也有另外一套制度,

首先,太醫是沒有製藥的權力的,宮內需要的藥材都有專員負責採購,然後由內務府管理,太醫手裡不能有藥材,需要時也要拿著藥方讓人去藥方炮製。

其次,領藥的過程中先要經過首領太監的把關,接著另外兩個御醫、總管太監、御前太監、宮女等多人一起見證。

其三,炮製的藥劑做制兩份,一旦病人服藥後情況嚴重,可以查詢樣本發現原因。煎藥的過程中,也有太醫和太監們一起監視這御藥房的每個動作,御藥房會煎好兩分藥。

其四、藥煎好後分兩碗,一碗給太醫、太監及院判辯毒,確認沒問題的情況下,才會把另一碗的藥給病人服用,如果辯毒的時候發現藥有問題,那位請脈的太醫是要被責罰的。

雍正七年,皇帝下了個十分嚴厲的諭旨:

“爾等嚴諭御藥房首領知悉:藥物關係重大,嗣後凡與妃、嬪等送藥,銀瓶上必須牌子標記。至所用湯頭,亦須開清,交於本宮首領太監,即將名字記明,庶不至舛錯。”

綜合以上這套程序,從請脈、診斷、藥方、拿藥、煎藥、辯毒、服藥、備案、批示、全程記錄、宮女太監層層把關,太醫每走一步都有至少兩到三個人跟著,皇上有什麼不放心的?


大國布衣


在守衛森嚴的皇宮大院,莫說一個人,就連一個蒼蠅也休想飛進去。這除了保護皇帝安全外,也是防止不法之徒淫亂後宮。但有一類人可以自由出入皇宮大院,那就是御醫。七情六慾,人皆有之,御醫也不例外。皇帝難道不擔心御醫借看病之機,與自己的嬪妃偷情取樂嗎?說真的,歷史上,除了武則天和御醫有過一腿外,還真沒有御醫與嬪妃私通之事。


御醫給嬪妃看病,絕不想現在醫生和患者滿對面坐著,他們中間是要隔一層紗布的,御醫主要通過診脈的方式給嬪妃看病,望、聞、問這三關都省了,可以這麼說,別看御醫常給嬪妃看病,可能到死他也不知道嬪妃長的啥模樣。再說,御醫看病時,身邊有眾多的宮女、太監、侍衛,名曰“護駕”,何嘗又不是一種變相監視,個別御醫既是有那賊心,也沒那機會啊!

御醫都是從民間經過層層篩選提拔上來的,無論其休養、人品都是出類拔萃,根本不會見色而起淫心。書中與電影有關御醫與嬪妃眉目傳情的情節,純屬博人眼球,無稽之談,在皇權至上的古代根本不會發生。試想,有哪個御醫敢冒天下之大不韙,給皇帝戴綠帽子,他莫非想禍滅九族不成!

所以,皇都從不擔心御醫有非分之舉,一則是古代等級森嚴的制度,使御醫從思想對皇家充滿敬畏之心,二則是有眾多監督以及嚴酷的懲罰措施,哪個御醫也不願意為貪一時之歡,而遭滅門之災。


洛水清風cuixiaosheng


我們經常在古裝電視劇中看到太醫出入後宮看病的身影,就是在正史當中也是這樣。太醫在後宮隨意出入,皇帝為什麼就不擔心呢?我認為原因有以下幾點:

1、伴君如伴虎。太醫表面上是一個風光的角色,拿著皇家俸祿,享受著人間富貴。可是一入宮門深似海,他們進了皇宮也就意味著自己進入了權利的漩渦,處處小心還不見得能夠保全自己,稍有不慎就會有殺身之禍,更別說讓皇帝戴綠帽子,那可真是刀口舔血!

2、太醫看病,難見真人。中醫理論講究“望聞問切”。他們一般情況下最多也就是隔著帷帳瞭解一下病情,根本就不會跟嬪妃們直接見面。從《紅樓夢》中醫生給秦可卿和晴雯看病的描寫就能窺見一斑。除非是病情特別嚴重的,但正所謂“病態之下,焉有美感”。不是每個女人都是西施,抱病還能迷倒一大片。所以說太醫看病的時候,是很難看到病人,就算是見到妃嬪們的容顏,也不敢用色心去擾亂心智,出了差錯,後果可是很嚴重。

3、丫鬟、太監、侍衛們無死角監督。歷來皇帝都是戒備心很重,疑心很重的人,太醫去看病的時候,他雖然大部分時候是不會出現,但是嬪妃們身邊伺候的丫鬟太監們卻會寸步不離,監督全程。即使太醫有賊心,也無機可乘。

4、醫者父母心,自身有修養。太醫也是醫生,本著濟世救人的原則去看病,大部分的太醫都是很有醫德的,很多人都是地方名醫,自身就很重視自己的名聲和口碑的,所以他們也不會輕易的去犯錯。

5、犯罪成本太高,這是最根本的原因。太醫本身也都是有家有族之人,一旦不慎惹怒龍顏,那可不是他自己的腦袋搬家,整個家族可能都會跟著遭殃。與其偷得一時之歡愉,不如安安穩穩的過太平日子。畢竟,每個人只有一個腦袋!

大家覺得是什麼原因呢?


籬上青


我是薩沙,我來回來。

很簡單。

第一,太醫留守紫禁城,卻有嚴格制度。

夜晚的紫禁城,只有極少數男性侍衛和幾個太醫駐守。

男性侍衛多為滿清貴族子弟,由於宮女和太監沒有搏鬥能力,必須讓他們駐守紫禁城的外城。然而這些子弟其實無法接觸宮女,最多隻能接觸太監,遇到女性必須一律迴避,所以不可能亂搞。

至於太醫也是一樣。他們日夜駐守,主要是怕夜晚突然有人發病,就像今天醫院的急診值班。

但只要沒有人發病,太醫是一步也不能離開太醫院的,更不可能隨便走動,也不可能去亂搞。

第二,太醫有心無力


能夠當上太醫的,基本都是當時全國的名義,基本都是老人。

一般都是五十歲起步,甚至還有六七十歲的。

當年的人因為醫療和飲食,比現在人衰老的快,即便五十歲也像六十歲。

很多太醫乾脆老態龍鍾,步履蹣跚,壓根就沒有亂搞的能力。

說白了,這些老人和太監也差不多。

第三,太醫沒有機會亂搞

太醫去給皇妃看病,根據規矩都是要有一大群太監陪同,根本不可能單獨和人接觸。

同時,如果皇妃年級較輕,往往還要用簾子遮住面容,只是診脈。

除非實在需要看氣色,才會掀起簾子給太醫看面容。

連臉都看不到,哪裡談得上亂搞。

第四,太醫絕對沒有這個膽量亂搞

能夠當上太醫的,都是社會上極有名望的醫生。

天下再亂,餓不死醫生。

富人為了保命,找太醫看病都是不惜血本的,要多少錢給多少錢。

這些太醫通常都是大富大貴,家裡有的是錢,根本不缺嬌妻美妾。

誰都知道,淫亂宮廷是誅九族的大罪,太醫又如何為了佔一點小便宜而胡搞呢?

除非是不想活了。

《甄嬛傳》裡溫太醫和沈眉莊,壓根就是扯淡,編劇的意淫而已。


薩沙


首先,太醫不可以“隨意”出入後宮!

在《甄嬛傳》等清宮戲中,溫太醫經常出入後宮給后妃看病。也是因此,溫太醫和沈眉莊有了戀情,甚至還懷了孩子。這樣的戲給大家一種錯覺:太醫可以隨意進出後宮,有機會和妃嬪單獨相處。

其實,大家被電視劇誤導了。太醫從來就不能“隨意”進出後宮!太醫需要“聽宣”才能進入後宮,平時只能在太醫院待著。明清的太醫院在前門內東交民巷西口,離後宮有“十萬八千里遠”。後來,東交民巷被劃歸使館區以後,太醫院搬到了地安門外。

(上邊是地安門位置,下邊那個圈是東交民巷西口)

不過,太醫晚上確實有人在宮中值班。太醫在宮中的值班房一般是在御藥房,晚上有兩位太醫在此值班。但是,值班的太醫不能隨意走動,有太監看管。

後宮有人病了,不能私自請太醫,需要皇帝或者後宮之主(太后、皇后)批准才行。太醫晚上在宮內行動,會有太監跟著,不能獨自一人亂走。太醫看病、開方子也都有太監在旁看著。太醫就別想跟后妃單獨相處!而且,就算是住在宮外的王公大臣家屬病了,也要請皇上批准以後,太醫才能去看。

太醫開完藥方以後,方子會簽名留檔。御藥房熬藥的時候,也是有專人看著,會有太醫監督。藥熬好以後,需要太醫或者太監嘗過以後,才能送給主子吃。熬藥剩下的藥渣也要留下,不能馬上扔了,以備出事以後查驗。

其次,從年齡上,皇帝對太醫很放心。

太醫的選拔也是有制度的,不是隨便來個“神醫”就能入宮。因為,皇帝和后妃平時“嬌生慣養”,他們的體制與常人不同,民間神醫那套在皇宮中不管用。一般能入宮的太醫,不僅是“父子相傳”的“世襲醫官”。而且,都要熬到一定年齡才行。

中醫這種神秘的理論,沒有幾十年的實踐經驗,是成不了神醫的。有句話說的很有道理:初學中醫者,一個病能找到十幾種方子可以治療;老中醫則不同,一個方子治百病!

都是上年紀的老頭了,哪還有能力和心思跟后妃勾搭?

最後,太醫是一個非常危險的職業!

太醫這個活很不好乾,太醫一直處於提心吊膽的狀態。一是因為病人身份特殊,要是病人有個“三長兩短”,太醫小命難保。二是,男女之別,太醫不方便近距離觀察後宮妃嬪。

由於顧忌太多,所以,太醫給後宮看病,最主要的方法是向宮女太監詢問主子身體情況。例如慈禧太后,睡覺的時候床邊都有宮女陪著。這個宮女要負責記錄慈禧睡覺情況,起夜情況。這些信息每天都要彙總給太醫們。

也是因此,太醫看病之前會先向主子身邊下人詢問病狀,然後,再看病開藥。太醫用藥一般都很小心,以溫和為主。遇到疑難雜症,就會多找幾個太醫一起商量,不敢單獨做主。意思很明白,有事大家一起扛。

太醫被嚇死的也是大有人在。

例如:嘉靖二十一年,發生“壬寅宮變”。嘉靖皇帝差點被十幾個宮女勒死。皇后帶人救下嘉靖帝時,他已經奄奄一息了。此時,太醫都不敢下藥。誰也不敢保證,用了藥就一定能好。此時,醫院主事許紳,給嘉靖帝下了一劑“虎狼之藥”。嘉靖吐血數升以後,就開始能說話了。之後,朱厚熜為了表彰許紳,給他加太子太保、禮部尚書,等等。

而許紳沒過多久,卻病死了。他自己說:“吾不起矣。曩者宮變,吾自分不效必殺身,因此驚悸,非藥石所能療也。”說白了,就是嚇死的。這件事,在《明朝那些事》中也有講到。

總之,後宮是不會有風流倜儻的“小白臉”太醫的。太醫都是唯唯諾諾,時時有人監督、小心幹活的老先生。

(文|勇戰王聊歷史)


勇戰王聊歷史


大家好,我是錟錟,本文929個字,閱讀時間大約3分鐘

今天給大家聊的問題是作為太醫為什麼她可以隨意的出入後宮,並且皇帝從來不擔心?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要搞清楚為什麼太醫出入後宮呢?其實這個問題非常好回答,你想什麼時候才會找醫生呢?肯定是生病的時候啊,那宮女生病了怎麼辦呢?太醫自然就會出入後宮啊。所以說這個問題有一個潛在條件,就是說太醫出入後宮,一定是後宮有人生病了。

好,第一個問題解決了,咱們再來說第二個問題,皇上為啥不擔心呢?

1.看病方式

首先我們要知道太醫看病的方式。這很多歷史資料裡面或者說在一些小說裡面,我們常常聽說過“懸絲診脈”,聽著就很玄乎是吧,把一根線系在病人(通暢是妃子)的手上,另一頭則握在太一的手裡,反正錟錟今天已經過了,綁在手上啥也摸不出來。所以基本上可以把這種懸絲診脈的方法給pass掉。那真正太醫是如何把脈的呢,是把一個薄紗蓋在妃子的手腕上,然後他在隔著薄紗進行把脈。

2.工作方式不允許有獨處條件

瞭解完看病方式之後,咱們再來看一看,太醫的工作方式。太醫的工作方式呢和太監完全不同。太監是可以24小時再妃子身邊來回穿梭的。但太醫卻不行,太醫只能夠在妃子生病的情況下得到命令才能入宮看病,而且看病的過程當中,周圍都是眾多的妃子和太監。就算開藥,做藥,抓藥,這些動作都是要經過主治太醫,太監嘗過之後才能給妃子喝的。你說在這種情況下要搞點事情難不難?

3.工作壓力大,沒時間搞事情

這一點大家應該都清楚,對於太醫來講,救人治病是第一大要事。一旦治的不好,可能是要掉腦袋了。所以太醫才沒有那些閒工夫去搞其他的事情。

4.年事已高,有心無力

一般能給妃子看病的太醫年紀一般偏大,大都是在45到50歲以上。你說讓他再花點心思在後宮的妃子上,第一犯了掉頭之罪以外不說,第二很有可能自己有心無力。

說到這兒,各位朋友應該知道為啥皇帝根本不用擔心太醫犯事了吧?這個問題如果換個說法,大家可能就會明白了,如果說高考作弊被發現就會被判死刑,你說高考作弊的人還有沒有。


你有什麼有趣的見解,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如果喜歡錟錟的文章請點個贊,如果對錟錟其它的文章感興趣請關注錟錟,您的鼓勵是錟錟繼續碼字的動力!

(圖片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作者刪除)


LongTime常錟


在那些古裝電視劇當中,我們總是能夠看到皇宮中有很多進進出出的太醫。如果哪個宮中的妃子生病了或者是懷孕了,都會派人去請太醫去為她診斷。而咱們看過歷史的都清楚,皇宮當中的禮儀和要求都是很高的,尤其是宮中的一些制度。

而我們都知道,一般皇宮中的太醫都是男人,而後宮中住著的基本上都是皇帝的妃子們以及皇后,她們都是女子,而且還都是皇帝的女人。做為太醫的男子們,隨意的出入後宮,這個合適嗎?為什麼皇帝從來都不擔心會出問題呢?

太醫在古代的時候可以說既是一個職業,也是一個官職。關於太醫這個職業,也是有著有些講究和要求的,並不是說隨便那個學醫的都可以成為皇宮中的太醫的。在古代,太醫是一種專門為皇家人看病的,而且他們每一個人都是被精挑細選出來的,醫術可以說都是頂尖的。

他們在經過了層層的考核之後,才得以進入皇宮,然後開始自己的皇宮看病生活。另外還要說一下,古代皇宮中太醫們的生活可不容易呢,因為限制著他們的要求太多了,甚至有時看病還會危及到他們自己的性命。

就拿嘉靖二年時的一個事件來說吧,這裡要講到許紳這個太醫。當時的皇帝被一個宮女給害了,差點被那個宮女給勒死。而當時的太醫都不敢隨便給皇帝用藥,就生怕一不小心將皇帝給治死。無奈下許紳只好親自出馬,給皇帝用了藥,好在皇帝后來好了,不過這個太醫卻在沒多久之後去世,原因竟是因為那次給皇帝看病,驚嚇過度導致將自己嚇死。

那麼既然宮中的太醫不好做,為什麼還是會有那麼多的人去當太醫呢?其實這個與當時人們的一種光宗耀祖的思想有關,因為太醫這個也是一個官職,即使工資不高,但是好歹也是一個官員。所以很多人進太醫院都是抱著一種光宗耀祖的思想去的,他們想著可以有個一官半職的,這樣讓自己的家庭上也好看。

所以即使當時太醫這個職業風險很大,而且關於他們的要求也比較多,還是會有一些人為了光宗耀祖而拼盡力氣進入太醫院。另外當太醫雖然風險大,甚至有時因為看病還會搭上自己的性命,但是他們日後的福利也是不錯的。如果一個太醫上了年紀,那麼在他老了的時候也是可以告老還鄉的,而且是衣錦還鄉哦。

說了一些關於太醫的一些制度之外,咱們接下來要說的就是正題了。為什麼太醫們可以隨便進出後宮,而且皇帝還對他們很放心,不擔心他們和後宮妃子之間出事呢?關於這個問題,其實不是皇帝不擔心他們會出事,而皇帝早就對此而做出了安排。

看看那些太醫們,他們哪次去給後宮的人看病的時候是自己一個人去的?其實太醫每次去給人看病,都是由那些生病了的人的下人帶著前去的。而這些下人有是幹什麼用的呢?他們不止是要伺候後宮的那些妃子們,還有一個作用就是監視著太醫。

那些太醫子啊看過病之後,也是要在那些個下人的眼皮下將藥單給寫下來的,而這裡的下人一般都是妃子身邊的太監。他們在太醫看好病之後,再把太醫給送走。太醫看病的全程都是在別人的眼下,那麼他們和妃子之間又能夠做什麼事呢?其次便是太醫出去看病的規定,太醫的每一次診斷都是要上報給皇帝的。

給哪個人看了病,然後用了什麼藥,這些都是需要記錄下來然後給皇帝請示的。所以太醫出入後宮,有那麼多人監視著,然後太醫的一舉一動還都要上報給皇帝,皇帝掌握著那麼多,又有何擔心的呢?


無筆史官


今天我們來簡要的說說“太醫可以隨意出入後宮,為什麼皇帝從來不擔心呢?”這個問題

我們來看看皇宮內院,太監我想大家都清楚,這些人入宮都是要閹割的,因為皇宮裡面住的都是皇帝和妃嬪,古人都講究血統,皇帝的血統高貴無比,不能玷汙,所以只能有皇帝一個帶把的,但為什麼太醫可以隨意出入後宮,皇帝從來不擔心呢?原因有四:

1.皇宮內院裡,皇帝妃嬪有個頭疼腦熱都會召見太醫。但太醫們進宮後是不能隨意走動,辦完事就有離開,並且太醫他們無論是去皇帝還是妃嬪的住所進出都是要登記的,幾時幾刻都記得清清楚楚,妃嬪如果有個什麼事,太醫可跑不掉。

2.太醫與太監不同,當太監的大都是家境貧寒的存在,為了活命只能出賣尊嚴,為奴為僕,還有可能出人頭地。而太醫,他們自己有本事,擁有高超的醫術,混口飯吃是沒問題的,跟皇帝就是老闆員工關係,你拿錢我辦事的道理,何必擔風險。

3.古代基本講究子承父業,如果太醫都閹割了,誰來繼承這些醫術呢,後面皇帝有個什麼事,每人可醫治,坑的是自己,所以皇帝也不會閹割太醫。

4.保命要緊,株連九族也不是鬧著玩的。


以上是怪探的看法,如有其它看法歡迎評論。


怪探


古代的醫生是一個很高端的工種,能成為太醫的更是醫術高超,他們的地位不亞於我們現在的兩院院士。

這樣的人才,皇帝即使不放心又能怎樣?難道把太醫閹了再放進宮去治病麼?

那這還有天理嗎?

先說皇上的不放心!

這後宮的女子,上至妃嬪,下至宮女,常年深居後宮,生理和情感上都很孤獨。如果見了男人,那就是乾柴烈火。

更何況後宮的女子,不說驚為天人,那也至少貌美如花,太醫作為男人進去,能抵制的了誘惑嗎?

皇上不放心啊,這絕對是個潛在的隱患,那要不把太醫變成太監?

行不行?不行!

太醫都是金疙瘩,古代培養一個太醫太不容易了。

古代御用太醫,都是全國範圍內選拔的,醫術個個精湛。

古代的醫生醫術大都祖傳,從小耳濡目染,就像祖傳秘方一樣,傳男不傳女。

如果把太醫給閹了,而他還沒留下後代,那他這醫術就得失傳了,這樣下去名醫豈不是越來越少?

再者,古代醫生收入都不會差,如果做你的御醫都得閹了,那就不給你皇家治病了,到民間治病照樣衣食無憂。

說到你,你真要把太醫閹割了,那就沒人肯當太醫了。

畢竟自古只有走投無路的人才會去做閹人。

太醫不用閹,皇宮有一整套預防機制。

正常情況下,太醫在給妃子看病時,太監宮女都會侍奉在旁,太醫言行都在他們眼中,太醫和妃子都不好輕舉妄動。

古時講究望聞問切,太醫更不可與妃嬪發生親密接觸,聞或者撫摸之類就別想了,兩人之間隔著一層薄簾,太醫就站在簾外診斷病情,把脈的時候需要在妃子手上放一塊薄紗在把脈。

太醫看完病,太監宮女就會恭送太醫出宮,這樣全程就排除了太醫和妃嬪單獨接觸的機會。

太醫和妃嬪發生一夜情的事兒,也只能存在於大家美好的想象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