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時期的“中將加上將”是個什麼樣的軍銜?你怎麼看?

燕赤霞二世


寫過幾篇關於國民黨軍隊軍銜的文章,在這裡再簡單談一談。國民黨軍銜有兩套系統,一套是正式軍銜,由國民政府正式銓敘在案,格式是軍種+軍銜,比如陸軍中將、海軍少將等,只要不退役、不被褫奪,這個軍銜是終生的;另外一套是臨時軍銜,由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根據具體情況授予,格式是軍銜+職務,譬如少將師長、中將軍長等等,如果職務免除,軍銜也隨之免除。

特級上將只有蔣介石一個人

國民黨的將官軍銜分為五個級別,分別為特級上將、一級上將、二級上將、中將和少將,其中特級上將為蔣介石;1949年前一級上將有馮玉祥、朱培德、李宗仁、何應欽、張學良、陳濟棠、唐生智、閻錫山、陳紹寬(海軍)、程潛、白崇禧和陳誠等12人;其他二級上將、中將和少將人員太多,在此不贅。

身著新式一級上將軍服的閻錫山

每個軍銜等級都是有名額限制的,一旦出缺,就由下一等級的軍官按順序遞補,但當時的上將特別是二級上將都很年輕,一般不會出缺,這樣中將階層就很難晉升。在這種情況下,國民政府出臺了一個《陸軍中將加銜暫行條例》,在上將和中將之間增加了一個“陸軍中將加上將銜”,以安撫那些老資格中將。獲得中將加上將軍銜的軍官可以佩戴上將軍銜標誌,享受上將的待遇,類似於今天某些副部長、副廳長享受正部級或正廳級待遇,或者一些委員會里的候補委員。

中將加上將軍銜的張治中佩戴上將軍銜標誌

曾經被公佈過中將加上將軍銜的國民黨高級將領不算少,我們比較熟悉的有張治中、胡宗南、衛立煌、錢大鈞等,這些人後來一般都晉升了正式二級上將軍銜。


民國年間那些事


在我國曆史上,每個朝代都有一套對應的軍銜制度。到了民國時期,國民政府也制定了一套軍銜制度,共分為六等,分別是將、校、尉、准尉、軍士和士兵,未設立元帥軍銜。

當時的將官共分為五級,分別是特級上將、一級上將、二級上將、中將和少將。這套軍銜制度也與美國的軍銜制度頗為相似,特級上將對應美國五星上將,一級上將對應美國四星上將,以此類推。

(國民政府的軍銜制度)

儘管這套軍銜制度看起來十分完備,但在抗戰中,有不少將軍卻是“中將加上將”這樣的奇葩軍銜,這是怎麼回事呢?

所謂“中將加上將”,是中華民國陸軍的一階軍銜,其全稱是“陸軍中將加上將銜”。簡單來說,就是讓中將擁有上將的職權,但並不予以授星,薪俸也是按照中將的最高標準來給。

那麼,既然讓中將得到了上將的權力,為什麼不直接授予上將銜,反而還那麼麻煩地搞出一個不倫不類的“中將加上將銜”呢?

實際上,國民政府在1935年就頒佈了銓敘條例,該條例特別規定,陸軍上將的名額有限,不管出現何種情況,都不能再擴編。從銓敘條例的安排來看,陸軍特級上將有1人,一級上將8人,二級上將12人,共計22個名額。

當時的具體分配情況是這樣的:

特級上將:蔣中正。一級上將:馮玉祥、何應欽、張學良、陳紹寬、李宗仁、朱培德、唐生智、陳濟棠、閻錫山。二級上將則是包括了白崇禧、劉湘、顧祝同等在內共12人。

(一級上將何應欽)

對於軍人來說,想要晉升就必須得積累戰功,一步步向上爬。雖然在抗戰中有不少二級上將都擁有了足夠晉升的戰功,但由於國民政府限定死了名額,因此這些人只能老老實實待在自己的位置上,等待一級上將之中有人去世,才能夠取得晉升的機會。

比如白崇禧,就是在一級上將朱培德病故之後,才補位晉升成功。

但對於國民政府來說,由於當時的國內環境並不平靜,再加上佔據東北的日本人也漸漸表現出了入侵的態勢,上將名額開始顯得有些不太夠,而且國軍部隊中不少將領都已經有了晉升資格,卻苦於名額限定,遲遲不能得到晉升。因此在多重壓力下,國民政府於1936年補充了《陸軍中將加銜暫行條例》,創造出了“中將加上將”這一特殊軍銜。

在條例出臺之後,國民政府就立即擬定了一批獲得“中將加上將”的將軍名單,他們包括:陳誠、張治中、衛立煌、薛嶽、錢大鈞、張發奎等人。

(一級上將白崇禧)

而國民政府之所以向他們授銜,實際上是在向他們傳達一個信息:你們幾位的戰功、資歷實際上早就已經夠得上上將了,但由於政策原因,只能暫時授予你們這樣一個意義重大的軍銜,一旦上將位置出現空缺,你們就是優先替補的將軍。

國民政府在逃往臺灣之前,共將該軍銜授予了55名將軍。到了臺灣之後才停止了授銜。雖然聽起來是類似於“準上將”這麼一個意思,但不少人始終覺得是拿著中將工資,操著上將的心,並不願佩帶這個特殊軍銜。

值得一提的是,劉湘在1938年死後也被追授為陸軍一級上將,雖然國民政府的上將名單有著名義上的人數限制,但死去的將軍被追授為上將銜,卻是不受到影響的。


張生全精彩歷史


知識點,為了防止將星氾濫和凸顯陸軍上將之威譽,根據國民政府1935年頒佈的銓敘條例,陸軍上將的名額是受限制的,規定特級上將1人(名字不用說了)、一級上將9人、二級上將12人,也就是說正常情況下,正式銓敘的三個等級陸軍上將的名單上限為22人。

(何應欽是首批九名一級上將)

特級上將其它人就甭想了,因此從二級上將晉升一級上將,或從陸軍中將晉升二級上將,都得排隊按順序補缺,前面沒有位置空出來就得等著。比如一級上將張學良1937年被審判褫奪軍銜,軍委會總參謀長湘軍元老程潛補缺,同年滇軍元老一級上將朱培德病故,軍委會副總參謀長桂系白崇禧補缺。

說明:對高級將領軍銜的“追授”不受此限制,活人不能跟死者相提並論,比如“四川王”劉湘在1938年病死後立即追晉陸軍一級上將。

(此時陳誠是中將加上將銜)

如果二級上將的位置出缺了,現役陸軍中將們再按順序晉升,這個數字在和平時期是基本夠的,比如人民軍隊現在一般就維持在20幾個上將的規模,但是在戰爭時期顯然不敷分配了,戰功、軍職和特任都要求有更多的上將名額,但是規定又不好破壞,於是1936年補充了《陸軍中將加銜暫行條例》,就此出現了“陸軍中將加上將銜”這一軍階。

說白了,你老兄的職務、資歷、軍功、停年都已經夠條件晉升上將了,但是前面二級上將包廂的座位滿員,你就暫掛著上將軍銜先幹活,但是銓敘軍銜仍然是中將,也拿著中將的工資,但有優先遞補權,可以理解為“準上將”軍銜。


(銓敘軍銜任命書)

什麼時候前面空出位置來了,再按順序頂上,此時軍委會銓敘廳才正式行文記檔,算你真的上將了,揀幾個答友們比較熟悉的說明一下:

1936年第一批獲得“中將加上將銜”、開始排隊晉上將的有:張發奎、餘漢謀、張治中、錢大鈞、陳誠、衛立煌、薛嶽、孫連仲等。也就是說,早年的“五虎上將”裡只有劉峙、蔣鼎文和顧祝同是正牌子陸軍二級上將,陳誠和衛立煌是準上將。



張自忠將軍1939年授“中將加上將銜”,1940年戰死後直接追晉陸軍二級上將。大家應該發現張將軍後來很少佩帶軍銜,個人感覺應該是對這個特殊軍銜的尷尬。

胡宗南1945年獲授此銜,黃埔生第一名。湯恩伯、羅卓英1946年獲授此銜,終兵敗大陸期間此銜共頒授55名,逃臺後停止。

(職務軍銜任命書)



需要注意的是,國民黨軍隊的軍銜是有兩套體系的,即“銓敘軍銜”和“職務軍銜”。前者是軍人根據學歷、資歷、停年等逐步晉升的正式軍銜(永久軍銜),只要不是退役或被褫奪,就永遠存在,有國民政府的正式文書;後者是根據軍人擔任的職位臨時適配的軍銜,只需軍事委員會的任命書即可,一旦職務被撤銷仍然恢復銓敘軍銜,這才是臨時軍銜。

比如廖耀湘擔任新六軍軍長時,職務軍銜是中將,但銓敘軍銜才到“騎兵上校”,這個之前有專答。



而“中將加上將銜”與職務並不掛勾,屬於正式軍銜,這就是不能稱之為“臨時上將”的原因,因為這有悖於正式軍銜和臨時軍銜的區分標準,容易引起混淆。

在1946年換裝美式軍服前,除特級上將有明顯區別外,一級上將、二級上將、“中將加上將銜”沒有區別,全部掛三顆星領章。

1946年以後,特級五星、一級四星、其它為三星。




(1946年以後的肩章)


度度狼gg


題主說的“中將加上將”軍銜,是國軍準二級上將(候補二級上將),具有晉任二級上將的優先資格,此銜只適用於國民革命軍陸軍中將。此銜的全稱為“陸軍中將加二級上將銜”,簡稱為“陸軍上將銜”。一起來了解一下。

為什麼會有“中將加上將銜”?

1935年,國民政府將國軍上將分為特級上將、一級上將、二級上將。當年共授任1名特級上將、8名陸軍一級上將、1名海軍一級上將、21名陸軍二級上將,次年又分別授予程潛、李烈鈞陸軍二級上將軍銜。至此國軍中授任的上將為124人、中將為418人。

由於1935年國軍中符合授任上將的人員很多,而上將軍銜的名額又是固定的,要想挪出空檔,只能將91名原先已獲得上將軍銜的陸軍將領改任中將,但這顯然也行不通,勢必要引起一些矛盾。

1936年,為解決高級將領中具備授予上將條件的,但又受上將員額所限而不能授予的問題,特在陸軍一級上將和二級上將軍銜之外,又增設“陸軍中將加上將銜”。由於海軍始終非常弱小,空軍成軍時間晚,上將人數都非常少。因此,中將加上將銜的制度只適用於陸軍中將。

至此,國軍將軍銜級分為特級上將、一級上將、二級上將、(陸軍中將加上將銜)中將、少將五個銜級。

“中將加上將銜”都有哪些規定?

1936年2月,國民政府最終確立了以特級上將封頂的軍銜體系,三軍士兵軍階設置與北洋政府時期大致相同。新評定的軍官均須報請國民政府授任。

其中陸軍中將加上將軍銜規定,滿足晉任上將資格的陸軍中將,由於員額所限需先授陸軍中將加上將銜;陸軍二級上將如果有空缺名額,則在中將加上將銜中擇優特補;陸軍中將加上將銜的數量以上將名額為限,其制服與二級上將相同,薪水依照最高額支付。

“中將加上將銜”將領都有哪些人?

1936年到1937年,國民政府共敘任了28人為陸軍中將加上將銜,國軍的現役將官總數基本保持在60人左右。據統計,當年特級上將1人,一級上將8人,二級上將23人,中將加上將銜28人,總計60人。

抗戰全面爆發後,國軍上將名額增加了5名,劉文輝等7名川軍將領被授予陸軍中將加上將銜。到抗戰結束後,國民政府包括加授、追晉(追贈)、特贈等形式,共授予53人為中將加上將軍銜,如下:

特加(授加)42人:張發奎、餘漢謀、張治中、張之江、錢大鈞、鹿鍾麟、陳誠、衛立煌、馬鴻逵、薛嶽、劉建緒、龐炳勳、孫連仲、盛世才、呂超、李品仙、鄧錫侯、朱綬光、廖磊、夏威、王樹常、黃紹竑、黃旭初、陳儀、熊式輝、劉文輝、楊森、楊傑、劉興、賀耀祖、唐式遵、張自忠、孫震、盧漢、潘文華、王纘緒、王陵基、胡宗南、湯恩伯、李漢魂、劉士毅、馬步芳

追晉(追贈)7人:周渾元、賈德耀、井勿幕、方策、魯英麐、劉戡、嚴明

晉加3人:黃琪翔、羅卓英、林蔚

特贈1人:伯達馬塞爾

53名“中將加上將銜”中哪些人得到晉升?

這53名陸軍中將加上將軍銜中,有9人後來晉任陸軍二級上將,其中陳誠還晉任為陸軍一級上將。這9人分別為:

衛立煌,1939年5月晉升為陸軍二級上將,增補韓復榘槍決後的空缺。1935年授中將;1936年授中將加上將銜;1942年被褫奪二級上將軍銜,降為中將;1943年恢復為二級上將。

陳誠,1939年5月晉升為陸軍二級上將,增補劉湘病逝後的空缺。1935年授中將;1936年授中將加上將銜;1947年晉任陸軍一級上將。

薛嶽,1944年晉升陸軍二級上將,增補宋哲元病逝後的空缺。1935年授予中將;1936年授中將加上將銜;1950年晉升一級上將。

張發奎,1945年晉升陸軍二級上將,增補陳調元病逝後的空缺。1936年授予中將加上將銜。

張治中,1945年晉升陸軍二級上將,增補楊虎城退役後的空缺。1935年授中將;1936年授中將加上將銜。

餘漢謀,1946年晉升陸軍二級上將,增補白崇禧晉升後的空缺。1965年9月晉升一級上將。

熊式輝、陳儀、鄧錫侯,1947年晉任為陸軍二級上將。

這53名中將加上將銜均為陸軍將領,亡者追贈、追加上將銜7人,其中生前為陸軍中將者2人,生前為實授陸軍少將官階而任中將職務者2人,生前無實授軍銜者3人。


野史也是史


中國古代實際有一套“軍銜”制度,當然和現代的不一樣,但是在功能上差不多。

進入近代之後,軍隊開始近代化,這才引入了現代意義上的軍銜。

這套軍銜在開始的時候和現代是很不一樣的。

比如清朝的軍銜就有“都統”等名目,很大程度上是借住過去的名稱。

民國建立之後,孫中山的南京政府制定過軍銜,但是沒有上將的說法,而是用的“大將軍”的名字。比如有幾位辛亥先烈就被南京真服追封為大將軍。

這種軍銜容易讓人誤會。因為大將軍在古代是很高的軍銜,一般授予的人數不多。而上將這樣級別的在現在軍隊中絕不是很少的人擁有的。

袁世凱和他之後的北洋政府對軍銜也做過很多工作。北洋政府的上將很奇特的使用了中國古代的冠字傳統。比如吳佩孚被封為孚威上將軍,馮玉祥是煥威上將軍等等。

但是,在北洋時代,軍隊規模普遍偏小,一般的師長就是很“大”的軍閥了,民國初年甚至有師長控制一個省的事情出現。所以,很多時候,軍長就是上將了。這種作風一直延續到了南京國民政府初期。

南京國民政府初期,國民革命軍除了最初的八個軍之外,收編了大量的北洋軍閥部隊。這些部隊基本是原建制的被接收,為了拉攏降將,他們的軍銜往往就是一筆糊塗仗。上將多如牛毛。比如西北軍的吉鴻昌,職務就是軍長,但佩戴的是上將的軍銜。

而蔣介石嫡系軍隊內部,也普遍存在軍銜偏大的問題。基本上當上師長就是中將。比如陳明仁在30年代初出任師長,立馬就是中將。正是因為早期軍銜太高,很多蔣系嫡系將領大陸時期,職務軍長、兵團司令、剿總司令不斷上升,但軍銜始終是中將不動窩。

國民黨其實也認識到了這個問題。於是在30年代的時候來了一次整頓,開始正規化。這次整頓應該說還是很科學的,結束了原先的混亂。

國民政府將軍銜分為職務軍銜和正式軍銜。正式軍銜是終身軍銜,需要國民政府正式批准,有嚴格的晉升年限等要求,擁有者終身擁有。職務軍銜相當於臨時軍銜,是跟隨職務走的,有職務就有相應的臨時軍銜,職務交卸,軍銜隨之消失。比如被任命為師長,師長一般是少將,那麼就可以佩戴少將的臨時軍銜,而不管實際的正式軍銜是多少。如果不當師長了,少將軍銜也沒了。

這樣的規定,實際是限制了將軍的數量。現代人理解的國民黨“將軍如毛”實際是臨時軍銜太多,因為戰亂頻仍,軍隊多,“將軍”當然多。

至於上將,國民政府對人數有嚴格規定。要想升為上將,除了本身夠格外,還需要名額有空缺,有人退役會死亡才可以補位。

這種制度下,很多夠資格的人就無法晉升上將了,因為活上將沒有想退休的。

那麼為了安撫這些夠資格而無法上位的老中將們,就出現了“中將加上將銜”這樣一個奇怪的軍銜。老中將們實際軍銜是中將,但是待遇上是上將,也可以佩戴上將軍銜。等有名額時再轉正。這很類似於現在的某副部長後面加括號,正部長級。

其實,這也是中國的傳統,比如清朝知府、道臺有些比較突出,朝廷會加一個“布政使銜”,廳級幹部享受省部級待遇。


故紙匯


小夥伴們都知道抗日名將張自忠將軍。張將軍抗日殉國前就是”中將加上將銜“的,”中將加上將銜“這是一種什麼情況?

(抗日英雄張自忠將軍)

為了全面瞭解,先介紹他們的軍街銜制度。國民黨軍隊中的軍銜等級為”六等十八級“。六等是:將、校、尉、准尉、軍士、兵。十八級是:將官分為特級上將(五星),一級上將(四星),二級上將(三星),中將(兩星),少將(一星),將官共分五級。

校官分為上校(三星),中校(兩星),少校(一星),校官共分三級。

尉官共為上尉,中尉,少尉,尉官也是三級。

准尉一級。

軍士分為上,中,下三級。兵分為上等兵,一等兵,二等兵,兵分三級。

(上圖:抗戰時國民黨軍銜圖)


(上圖:解放戰爭時國民黨軍銜圖)

特級上將(五星上將)1人,蔣介石。

一級上將(四星上將)是馮玉祥、閆錫山、何應欽、張學良、李宗仁、朱培德、唐生智、陳濟棠 ,共8人。

二級上將(俗稱上將)有白崇禧、傅作義……限制數額為22人,不能超越定額。

(”布衣將軍“傅作義將軍)

二級上將下面就是中將了。上將沒有空缺位置怎麼辦?

就創造出一個名詞”中將加上將銜“。佩戴上將銜標誌,拿中將的工資,幹著上將的活。等於明確告訴你,你就是未來的上將,好好幹,一有名額馬上補上,類似於”後補上將“。

張自忠將軍犧牲後被追授上將,也就是二級上將。

小夥伴們,照心回答完畢。

(圖片來自網上)


天中照心


中將加上將,這是中華民國時期的一種軍銜,民國的軍銜,源於清朝的新軍,分為軍官,士官和士兵三個級別,其中,每個級別都有細緻的劃分,而中將加上將,就是其中軍官的劃分。

值得一提的是,在民國軍銜中,是沒有這樣一個軍銜的,如果是上將,可以是特級上將,一級上將,二級上將,然後是中將,少將。所以,一般情況下,軍銜都比較單一,像是中將加上將的軍銜,在民國曆史上存在,但也不多。

在中華民國大陸統治的三十八年裡,國家大多數情況下,只是形式上的統一,也可以叫做名義上的統一,因為國民革命軍的實力過於弱小,無法抵抗強大的北洋軍閥統治,因此,採用妥協的策略,只要那些軍閥能夠贊成共和制,反對帝制,革命黨人可以放棄執政的權力。這樣的妥協只能算是一種無奈選擇。

因此,民國的大總統,長期被軍閥頭子控制,國家權力也被各種軍閥控制,雖然他們大多數是承認共和制的,但這樣的共和制,遠不是孫中山等人想要的。

在實力不足的情況下,革命黨人並沒有太多的選擇餘地,只能靠一些虛職,來拉攏那些驕橫的軍閥。

這樣的虛職,多半都是通過授予官職和軍銜來作一些影響,這樣的影響,還是有效果的,至少能讓中華民國在名義上是統一了全國。

相對統一全國,民國付出的代價也非常大,大量的軍銜,超出了正常的編制,這個問題,我可以打個比方,有番號的部隊就是正規軍,可以享受著正規軍的所有待遇,但沒有番號,雖然也可以有上將中將,但沒有人會看得起,就好像民國後期的那些土匪一樣。

民國政府在這樣瘋狂的授予軍銜的過程中,深受其害,軍隊越發的鬆散而難以統一。到了最後,除了中央軍還能聽從國民政府統一指揮以外,國民政府想要控制其他武裝力量,是極為困難的。

大量的軍銜還帶來了另外一個問題,那就是,很多人得了很高的軍銜,但卻未必能夠為國民政府效力,而一些真正為國民政府效力,並且立下了汗馬功勞的那些人,卻因為編制爆滿,無法得到應有的榮譽。

這樣的不平衡,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忠於國民政府的那些軍人,他們會產生落差感,從而漸漸變得出工不出力。

無可奈何的國民政府,只能採用一種和稀泥的辦法。這種方式在現代企業裡,有了充分的利用,那就是“主持工作”。

越是大型企業,領導崗位越多,但依然會有不夠用的情況出現,因為崗位永遠是有限的,而符合這些崗位的人,永遠是很多的。於是,就有了主持工作這麼一說。

在民國時期,中將加上將這樣的軍銜,就和現代的主持工作一樣,雖然將領名義上是中將,但他們享受著上將的一切待遇,對於很多軍人而言,這已經是很好了。

民國這樣的現狀,讓我覺得有些無奈,革命黨人,從一開始,就不成熟,他們的領袖,有著崇高的理想,外交能力更是強的驚人,但工作太過虛浮,更不會戰鬥。

就好像孫中山,他可以通過自己的演說,讓國際社會,讓那些華僑同情中國,支持中國革命,這是他獨一無二的魅力。

但當他真正開始策劃起義,卻發現漏洞百出,很多本來可以成功的起義,完全因為革命黨人的失誤,滿盤皆輸。他們太過在意宣傳,卻忽視了力量的積蓄。

他們手下的戰士,也都是願意為國捐軀的勇士,黃花崗起義的慘烈和悲壯,值得每個人動容,但這些年輕人,本來可以不死,本來可以有更大的發展前途,卻無法實現,這些年輕人,往往只知道戰鬥,卻不知道如何戰鬥,甚至不知道,對手到底是誰。

像孫中山,黃興一類的領袖,在武昌起義之後,居然都不在中國,那些勇敢的年輕人,在勝利的那一瞬間,是茫然的,不知道該走向何處,於是,才開始推舉黎元洪當他們的領路人。

其實,從武昌起義那一刻開始,辛亥革命勝利了,革命黨人卻徹底失敗了。

中將加上將這樣的尷尬局面,讓我由衷感嘆,沒有足夠的實力,拿這些虛無的榮譽來拉攏人,到了無官可封之時,那些強悍的軍閥,只能投以輕蔑的目光。


小小嬴政


民國時期,國軍(國民革命軍)陸軍(海空軍還沒有這麼高的軍銜)有一個現在無法理解的軍銜稱呼叫做中將加上將銜。


各國的軍銜制度其實都大同小異,國軍時期的軍銜也不例外,分為二級上將(相當於現在的上將)、一級上將(相當於大將或元帥)。另外還有個特級上將,只有蔣介石一人,也就是一個象徵性的東西。

中將加上將是指合於晉任上將者,因為員額所限,先加上將銜。待二級上將出缺,正式授予上將軍銜。
中將加上將,其服制軍銜與上將相同,行使上將職務,但俸薪仍照中將最高俸額支給。 總結以上,就是不是不想直接給你上將軍銜,只是因為名額不夠。中將加上將就是你幹著上將的活,拿著中將的錢,都有名額了,再給你升上將,謝謝。


軍林天下


事實上,這和當時中華民族面臨危難,將軍挺身而出,為國作戰,但是榮耀就這麼多,軍銜也就這麼多,很多將軍就沒有辦法拿到相對應的軍銜,只能夠掛一個虛名。這個虛名就是為了增加同樣的軍銜上面的人數。

一個國家的上將數量是有限的,將軍也就那麼點,當然,本來按照一個國家正常的節奏,軍人開始服役,然後熬上個幾十年當上將軍,有一套完整的規則流程,熬資歷是一個軍隊裡面的將軍必須要做的事。

但是當中華民族面臨危亡之際,所有中華民族的子女率領著自己手底下的將士在外征戰,立下赫赫戰功以後,這一下子光靠資歷,那是不行了那麼多人力了那麼多戰功,那當然得要獎賞軍銜就是獎賞的一部分。

不是問題就是軍銜的數量一共也就這麼多,那怎麼辦?已經有軍銜的人還沒死,軍銜還在那兒掛著,但是後面的人立下戰功,這些戰功必須轉化成為軍銜,否則軍人吶,自己當然是不服氣了,憑啥我在外面浴血拼殺以後為什麼得到的獎勵還不如別人熬了個幾十年,什麼事情都不幹呢?你看我手底下的人立了戰功以後立刻就得到相應的軍銜,憑啥我就不可以?

軍人在自己的軍銜和榮譽上面有著不可退讓的原則,所以當時這個事情到蔣介石那裡,蔣介石也沒有辦法,只能夠說那咱們就重新創造一種新的軍銜,任命吧。

就出現了這種所謂的中將加上將的軍銜,事實上,這一種軍銜已經不能算是特例了當時國民黨軍隊內部也有很多這種奇怪的現象呢?比如說最著名的74軍軍長王耀武,他在抗戰時期的軍銜只是一個少將,但是軍長肯定要麼中將起步,直到抗日戰爭結束以後才被授命為中將。

有人說這樣是對這些軍人的不公平的,事實上這是一種沒有辦法的辦法。國家有那總不可能說正好哪個人是什麼樣的職務,(今日頭條漩渦鳴人yy首發於悟空問答)就執行什麼任務吧?那當然是看見情況就得上,誰見到了誰都有義務去執行相應的任務。

但是軍銜雖然混亂,但國民黨內部的指揮的系統卻並沒有說,因此而混亂,工廠內部基本上是實行一條軍銜是你的一種身份,而軍隊內部的職務又是你的另外一種身份,這種情況二者互不相擾,比如說王耀武在自己的74軍內部遇到一箇中將,不會說因為自己軍銜比對方低而選擇聽對方的話該怎麼指揮還是怎麼指揮。

但是如果是蔣介石過來瞎指揮,那就沒辦法了。


漩渦鳴人yy


民國時期,當國民政府在取代北洋政府之後,軍銜體系基本繼承北洋時期的軍銜體系,但是由於軍銜沒有統一的授予機構,導致國民政府可以授予軍銜、軍事委員會可以授予軍銜、總司令部也可以授予軍銜,一時間國民政府軍隊中上將滿天飛,就連蔣介石都忍不住感嘆到:國民黨軍隊同列強相比,戰鬥力特弱而將官特多,上將都數不清了。


為了提高軍隊戰鬥力,蔣介石決定對軍銜系統進行整頓。在蔣介石政府1935年頒佈的軍銜體系中我們可以看到:國民黨陸軍中軍官分為將官、校官、尉官、士官四個級別,其中將官分為上將、中將、少將,在上將中又分為特級上將、一級上將、二級上將。

蔣介石為了提高上將的含金量,對於每一個級別的上將數量都是進行嚴格限制。

特級上將,只有1個人,毫無疑問這是專門為蔣介石個人設定的軍銜。



一級上將,只有9個人。第一批一級上將分別是授予閻錫山、馮玉祥、張學良、何應欽、李宗仁、朱培德、唐生智、陳濟棠、陳紹寬。

其中前8人都是陸軍一級上將,只有陳紹寬為海軍一級上將。這些一級上將基本都是國民黨中稱霸一方的地方實力派和元老級人物,如張學良、閻錫山、李宗仁都屬於地方上的實力派。


二級上將,只有23個人。第一批二級上將分別是:于學忠、龍雲、劉峙、劉振華、何健、何成浚、楊虎城、徐源泉、商震、韓復榘、傅作義、楊愛源、徐源泉、徐永昌、顧祝同、白崇禧、萬福麟、宋哲元、劉湘、朱紹良、李烈鈞、陳潛、蔣鼎文。

因為上將的名額有限,很多人有著不遜色於上將的軍功,但是因為資歷或者別的原因,不能被直接授予一級上將,只能排著隊等。蔣介石籠絡人心自然也是有一手,為了區別這些人與普通中將,就給他們設立了一個特別低軍銜:中將加上將銜。

所謂中將加上將銜,就是軍功夠上將了,但是上將名額不夠,只好掛著中將的軍銜,行使上將的只能,一旦上將名額空出來了,這一波人才可以正式提拔為上將。

在蔣介石1935年的第一批授銜中,陳誠、張治中、錢大鈞、衛立煌這些蔣介石身邊的紅人,都是中將加上將銜。1939年張自忠將軍也被授予中將加上將銜,死後才被追授為二級上將。

中將加上將銜,怎麼看都覺得是蔣介石為了安撫人心而設立的一個軍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