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明為何未能成為第二個南宋?

怣手邊嘚螡秺


南宋和南明的前身都曾是統治中原的統一王朝,兩個王朝都是在北方的遊牧民族打擊、滅亡下而被迫南遷而重建王朝。但是南明與南宋明顯不同,南宋能夠在金朝的接連打擊下頑強的生存了一百多年,最終拖垮的敵國金朝,而明朝殘餘勢力南遷後建立的南明卻只堅持了十幾年就在清朝的大舉進攻下分崩離析,南明最終沒有成為像南宋那樣守住江南與清廷分庭抗禮的政權,這主要有四個原因:

一、相比南宋,南明缺少一個公認的正統性人物繼位

金朝滅亡北宋時,京城汴梁的宋朝宗室皇族幾乎全部被金人擄走,康王趙構成為了唯一的漏網之魚,趙構憑藉著宋徽宗庶子的身份和宋哲宗遺孀孟氏的首肯而稱帝繼位,宋高宗趙構繼位的正統性和南宋政府的合法性在當時幾乎是沒有任何爭議的,因為是宋朝皇室僅存的有資格繼承皇位的男性,趙構在北宋皇族被一網打盡的時候能夠做到振臂一呼而應者雲集。相比南宋,南明政權先後即位的幾位“皇帝”們就實在有些讓人大跌眼境了。除了弘光帝與明朝皇帝血脈較近,其餘的唐王、魯王、桂王,都是明朝遠支宗室,旁系血統的身份,讓他們的正統性和合法性受到了普遍的質疑。封建王朝都講究正統性,名不正則言不順,得不到普遍的承認和擁戴使得南明政權始終無法做到政令統一,所以也就沒能集中精力抗敵。



二、相比南宋,南明沒有集中力量抗敵:

面對金人的南下進攻,南宋建立之初就制定了正確的抗敵策略,宋高宗雖然一路南逃,但是他委任岳飛、宗澤、韓世忠等“中興四將”兵權,讓他們有效的阻擊了金朝的南侵,宋高宗雖然沒有興復宋室、還於舊都的志向,但是他也要保住淮水長江以南的王朝和自己來之不易的皇帝之位,宋高宗的底線就是與金人劃江而治,為了維護這個底線,宋高宗也是不惜一切代價集中兵力抗金的。而南明從建立之時就沒有能形成政令統一,東林黨集團、宦官餘孽和各路軍閥互相勾結互相爭鬥,又互相拆臺,面對清朝的重兵南下進攻,南明非但沒有君臣一心、眾志成城的抗敵,反而內鬥不斷,互相傾軋,消耗了自身的實力,反而讓清軍有了可乘之機。


三、相比南宋,南明面對的對手清王朝更為強大:

金朝進攻南宋時,女真人處於由奴隸制度向封建制度轉型的的時期,女真人雖然驍勇善戰,但是封建化程度較低,人口規模、經濟、文化全面落後於宋朝,以至於金朝滅亡了北宋卻無力管理北宋故土,故而先後扶植偽楚和偽齊等傀儡政權代其統治。加之金朝在南侵宋朝時又西征西遼,打擊西夏,造成了兵力的分散,與此同時,金朝統治內部的契丹人、渤海人和漢族人又紛紛反叛,這些都讓金朝不能去全力南下攻宋。而後來南明的對手清朝已經完成了封建化的轉型,從皇太極繼位起,清朝已經進行了二十多年的漢化改革,滿洲人已經進入了封建社會發展階段,與明朝差距縮小,同時清朝降服了漠南蒙古諸部,又征服了明朝藩屬李氏朝鮮,徹底解決了南下攻明的後顧之憂,同時南明的對手八旗軍隊作戰勇猛,轉移快,機動性強,是十七世紀世界上最強大的騎兵部隊。



四、相比南宋,南明小朝廷更加奢靡腐敗:

南宋建立後宋高宗雖然算不上節儉,但是歷史上也並沒有記載宋高宗在南宋建國後的初期階段有任何奢侈腐敗的現象,北宋雖然滅國,但是新建立的南宋政府當時掌握著北宋幾乎最為富庶的江南地區,這一地區曾是北宋重要的賦稅收入之地,並且該地區當時的富裕程度也高於明末。南明的統弘光帝稱帝后在南京大興土木,同時全國各地廣召美女,充實後宮,在明軍前線軍費緊張的情況下依然每天縱情聲色,揮金如土,朝野上下極度失望,南明朝廷的幾任皇帝都失盡人心,南明建立伊始就已經露出了亡國之相。


南明沒有能夠成為像南宋一樣立足於江南負隅頑抗數百年,其最主要原因實際上源於其自身,這裡固然有清朝實力強大等原因,但是南明政治腐敗,派系林立,政令不一等原因有關。


歷史課課代表


信仰是一個民族的魂魄,思想教育是基礎,民眾所崇尚的精神導向直接決定一個民族的凝聚力,貫通力。明朝末年,腐敗成風,文人幾無氣節可言,整日昏昏噩噩,爭權奪利,

全然未感到危機來臨。一些文臣毫無民族氣節,對現有國度缺乏情感,認為明亡乃朱家之事,與我何干?滿清統治,我亦能有所作為。的卻如此,但蒼生何為,一旦戰火引入,百姓便會生靈塗炭,這難道就是古代士大夫所為。

古代為何宣傳文人氣節,我認為就是因為社會經常缺乏這種精神、這種氣節,俗話說“缺啥補啥”,不知君以為然否?

宋朝推行程朱理學,崇尚忠君愛國思潮,而明朝末年卻把陽明心學拋之腦後,東林黨人只顧自身利益,不考慮社會和百姓利益,因此南明小朝廷不能與滿清對峙。


知天道應民心


個人認為,一個民族只有敢於正視歷史,才能夠面對現實,面對未來。抗戰時候有許多學者都在研究明末清初的歷史,通過對南明歷史的研究,找到自己的民族的問題。\r

明末清初的馮銓,官運恆通,壽命很長,在那個年代很少見。由於馮銓的官癮很大,在喜峰口用鉅額資金資助皇太極入關以獲得在清朝作官的機會,後來導致袁崇煥被冤殺。\r

如果歷史沒有了出處,就成了歷史虛無主義,如此一來,就會失去指責日本右翼歷史虛無主義的理由,這是非常糟糕的。\r

下面這段話是在總結清朝為什麼以很少的人口就征服了上億人口的大明帝國,他以魏忠賢逆案為突破口,列舉了其中對明朝滅亡起了重大影響幾個事件,其中就有馮銓用鉅額資金贊助皇太極入關。\r

臣按:【逆閹魏忠賢既誅,其從逆者先帝定為逆案,頒行天下,逆黨合謀翻之。己巳之變,馮銓用數萬金導北兵至喜峰口,欲以疆場之事翻案】;溫體仁訐錢謙益而代之,欲以科場之事翻案。小人計無至,毅宗訖不可。大鋮利國之菑,得士英而用之,然後得志。嗚呼!北兵之得入中國,自始至終,皆此案為之祟也。丙寅,大僕寺少卿萬元吉上封事。-《弘光實錄鈔》\r

明朝末年,魏忠賢入朝後,朝廷裡面從此形成了閹黨集團。首先在順治朝主持《明史》編撰的就是洪承疇和閹黨的馮銓,馮銓當年在喜峰口出資100000兩白銀為皇太極入關資助。當然,現代很多人認為馮銓此舉順應了歷史潮流,但我並不這麼認為。\r

我讀了很多清朝的相關史書,都說馮銓用鉅額資金資助皇太極入關,能識大體,是一個明智之舉,為馮銓後來在清朝事業發展,以及晉升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眾所周知,馮銓後來是順治朝《明史》主編的總裁。與之相比的是,當時有很多不識時務的迂腐書生,困於門戶之見,白白丟掉了性命。即使像史可法這樣的處於極其優越的條件,死不投降,結果死得很慘。到現在還被很多當代的人罵不識大體,為了自己的名聲害死了揚州80萬百姓。\r

馬士英對中國歷史產生了如此重大的影響,但在後世卻不甚知名,遠不及金庸先生的武俠小說裡面的人物出名,其中有原因是大清王朝為了顯示其赫赫武功,不願提及馬士英,否則顯得大清朝的天下來得太容易。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明史的編撰者馮銓為馬士英洗白,直止康熙年間,康熙皇帝博學鴻儒科,聚集了天下的最優秀的知識分子,經過長期反覆修正,才使得明史可信度大大提高,但是馮銓《明史》初稿仍然起了極壞作用。\r

我讀了很多清朝的相關史書,都說馮銓此舉能識大體,是一個明智之舉,為馮銓後來在清朝事業發展,以及晉升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眾所周知,馮銓後來是順治朝《明史》主編的總裁。與之相比的是,當時有很多不識時務的迂腐書生,困於門戶之見,白白丟掉了性命。即使像史可法這樣的處於極其優越的條件,死不投降,結果死得很慘。到現在還被很多當代的人罵不識大體,為了自己的名聲害死了揚州80萬百姓。\r

這位先生又在胡說八道了。你說當時全國人民都編造同樣的事實,你說的這些東西有什麼依據?明末清楚的史料在歷史上是罕見的豐富,如果這些文件全部都是偽造的編造的,那中國歷史還有什麼可以相信啊?否認基本的歷史事實,是徹頭徹尾的歷史虛無主義。就會失去指責日本右翼歷史虛無主義的理由。\r

按照明朝末年的情形,在馬士英像瘋狗一樣宣稱敢於議論防守清兵就要被殺死的命令之下,上百萬精銳部隊基本上不做任何抵抗,成建制的投降清軍。這樣的的情形,在沒有馬士英巨大破壞的情況,在中國歷史上幾乎沒有先例,從邏輯上分析都是不可能發生的特殊事件。明朝史書《南渡錄》和《甲乙事案》是清朝的禁書,可信度相當高。劉宗周說:馬士英亡國之罪不用言矣。明朝史書《甲乙事案》:有明之失,不在他人,實士英一人耳!這是當時人們最普遍的評價!就是明朝的滅亡,實際就是馬士英一個人造成的,這才有了後來的清朝全民一個剃頭令,.這種說法現在看來很片面!但代表了當時人們普遍的看法!只是後來的統治者不太宣傳!清朝的人不愛講,就像曾國藩說的清朝的天下得來太容易了\r

當時的人們,就是明末清初,那時候的人們認為要是沒有馬士英,清兵能夠統治整個中國簡直不可能的。要知道清兵之前,直到1644年,花了幾十年都攻不下一座寧遠城。\r

一說起少女破處的事,讓人聯想起歷史上的著名事件。《南渡錄》入選《第三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據《南渡錄》記載,朱由崧是被馬士英勾結宦官黑的。弘光皇帝的荒淫根據李清《南渡錄》所記載並非是真實的,據記載馬士英勾結宦官把那些接蹱而死的宮中女人(估計是被馬士英一夥虐待死的)都說是弘光皇帝乾死的,抓蛤蟆的事也是馬士英制造的謊言。\r

根據李清《南渡錄》所記,弘光皇帝整日以淚洗面,很少接近女色但是很愛喝酒。有一次馬士英告訴他要是不聽話,就把他皇帝位置廢了,弘光皇帝聽了以淚洗面,痛哭不已,從此一切權力都任由馬士英把持。\r

南明時期馬士英借皇上選皇后和妃子的機會,大肆搜刮美女,在傳統戲曲《桃花扇》中,都有所反映,由於他只要沒有結過婚的美貌少女,很多被抓進宮的少女,都被糟蹋死了,害得少女人人自危,有的投井自殺,連這些少女的母親也自殺了,有的到處拉郎配找男人。這些在史書上都有記載。從歷史上看,有了權力的人找女人還真是不得了。\r

實事求是的說,明朝末年的黨爭劇烈,東林黨和復社最痛恨的是阮大鋮,阮大鋮的名聲極壞,東林黨人周延儒要找一個名聲比較好的人,於是他把馬士英提拔了,東林黨人對此普遍能夠接受,畢竟,馬士英又不是閹黨集團的,為人又很好而且名聲也還算不錯。最後的事實證明,心狠手辣的馬士英比阮大鋮有過之而無不及,阮大鋮好歹還寫過《防江疏》,對長江的防守提出過很好的建議,而馬士英則把說真話的偵察兵關起來毒打,而重賞那些吹牛逼的親信,完全把私人感情置於一切之上。馬士英和阮大鋮一起,把那些東林黨人往死裡整,這使得有些東林黨人不得不寫信給左良玉求救。在弘光政權的最後時刻,在幾乎所有人都強烈反對的情況下,在甚至包括馬士英提拔起來的關鍵人物都強烈反對的情況,硬生生的把江北4鎮的主力從前線調去對付左良玉,皇帝和史可法以及群臣的反對都無效。到最後大家才明白 ,這個馬士英才是最最可怕的。\r

那些白道黑道都來的官僚,歷來是中華民族的剋星。顧炎武的聖安本紀記錄馬士英手下的官吏通過盤剝百姓巧取豪奪居然豢養了10萬打手部隊,而清軍入關的八旗鐵騎總數才6萬,馬士英居然對此行為大加褒揚。馬士英手下打手無數,實在駭人聽聞。江南的老百姓賣兒賣女去逃荒,人間天堂,變成了人間地獄。 馬士英是明末那個時代的產物,明末那個時代的基本特徵就是賄賂公行黨爭劇烈,朝廷中,不問是非善惡只看是不是自己人,早年馬士英曾經因為挪用公款打點上司,受到處分,是明末那個時代給予馬士英飛黃騰達的機會。馬士英的情商非常高,能夠籠絡了很多好朋友,非常適應那個年代不分是非曲直的特徵,從而將明王朝推向了萬劫不復的深淵,他大肆迫害羅織罪名迫害,濫用權力是它的基本特徵。 看一看明史中明朝對西方的戰爭。就知道,到底清朝是退步還是進步?馬士英阮大鋮當時在方國安的部隊中 ,渡錢塘江後不久,在馬士英等人的唆使下,這個超過10萬人的部隊不戰而降,並且扣押了魯監國朱以海,方國安和馬士英準備把魯監國朱以海獻給清朝,作為晉升的階梯。張國維趕來救援,方國安和馬士英帶兵阻斷過橋,在橋墩上上書五個大字:方馬止此矣。後來,看管魯監國的生病了,朱以海逃脫登舟入海。後來馬士英沒抓住朱以海,覺得投降過去也沒多大意思,自己出了家,在浙江的寺廟裡,很快被清軍活捉。這個在眾多史料中都有記錄,阮大鋮和方國安都投降了,這支超過10萬的部隊,很多都被清朝殺降了,馬士英哪裡在組織抵抗?。 史書上記錄的很清楚。1645年4月27日,馬士英的胡作非為:毒打說真話的偵察兵,而重賞牛皮的親近,使部隊完全喪失了鬥志,清軍才歡快的漂流過了長江。鄭軍部隊逃入海中。史書記錄的鄭鴻逵的水師部隊,普遍皮膚漆黑,身手敏捷,精於水戰。但是馬士英毒打偵察兵,重賞吹牛皮的親近的做法,讓這些士兵完全失去了作戰的動力。1645年5月9日,清朝大軍將馬捆綁在木筏上,清朝大軍是用木筏漂流過長江的 ,明朝方面有鄭氏集團的至少數萬福建精銳水師,還有很多其他的地方部隊,由於馬士英的胡作非為,用花剌子模的方法,毒打偵察兵,而重賞吹牛皮的朋友,使部隊完全喪失了鬥志,清軍才歡快的漂流過了長江。 我覺得,一個民族的靈魂包括其文化傳統,歷史是這個民族的一個重要部分。歷史虛無主義,實際上是徹底否定這個民族的根本性方法。明朝末年的馬士英並非閹黨分子,但他給閹黨翻案,重修三朝要典。備受當時的人們批評。在馬士英的唆使下,方國安的超過10萬人的部隊不戰而降,這支部隊是南明軍隊的主力,王之仁、王思任、張國維都殉國而死,據顧炎武的《聖安本紀》記錄當時有大批的閹黨分子不失晚節,也殉國而死。後來馬士英和方國安劫持魯監國朱以海,以此作為投降清朝的晉升階梯。張國維趕來營救,方國安和馬士英率領大軍阻斷石橋,上書五個大字:方馬止此矣。但後來看管朱以海的官員生病了,朱以海由此逃脫,登舟入海。馬士英後來覺得沒有抓住朱以海,投降了清朝也沒啥意思,就在浙江的一家寺廟出了家,很快就被清軍搜查出來,馬士英被處死。\r

人是很難從表面上看出來的,有些表面上看起來很好的人其實很可能是惡魔,而那些被很多人排斥打壓的人,極有可能是無辜的。明朝末年的中國人的經歷就證明了這些。\r

顧炎武,聖安本紀卷之六: 馬士英伏誅。士英渡江後,黔兵逃散,乃潛居天臺寺中。其家丁某縛之以獻貝勒,貝勒數其罪惡誅之;剝其皮,實之以草,用快眾憤。時人有以周、馬作對者:『周延儒字玉繩,先賜玉、後賜繩,繩系延儒之頸,宛同狐狗之屍;馬士英號瑤草,家藏瑤、腹藏草,草裹士英之皮,遂作犬羊之鞹。\r

周延儒、馬士英都被《明史·奸臣傳》列為有明一代六大奸臣。在馬士英執政期間,批評馬士英就會遭到嚴厲的打擊,連《讓馬瑤草》的作者,在馬士英逃跑以後,馬士英已經很大程度失去權力的時候情況下,都做好了遭到白道黑道的威脅的準備,《明史·奸臣傳》稱馬士英日事報復,就是一天到晚就整人害人像惡魔一樣。左良玉在討伐馬士英的檄文中,指出江南人民如果批評馬士英就會被搞死。東林黨實際上是處於被打壓的地位,執政的機會並不多,他們執政的共同理念包括:減稅、平反冤假錯案、制止東廠和錦衣衛刺探臣民隱私,以及全民參政,比如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風聲雨聲雷電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明朝末年的東林黨和復社的人出資幾萬兩白銀,資助周延儒再度出山,當時的周延儒因為減稅以及平反冤假錯案,制止東廠和錦衣衛刺探臣民的隱私,使得當時明朝的內患大為減輕,被時人稱為救時之相,但他提拔了馬士英,因此被明史和馬士英一起列為有明一代六大奸臣。小人是很難從感性的角度看出來,一般的人往往會把小人當成很好的人。人性就是這麼複雜,看起來非常好的人其實可能壞的要死,而看起來被大家都排斥迫害的人極有可能是無辜的。實際上在明朝末年,馬士英非常討人喜歡,朋友圈極廣,給人一副精明強幹的印象。周延儒就是東林黨的著名人士。明朝末年,黨爭劇烈。崇禎14年,周延儒為了復出接受了阮大鋮贈送的萬金,作為活動經費。但阮大鋮作為閹黨分子,東林黨人都不接受。馬士英不是閹黨分子,跟周延儒的關係也很好。後來馬士英當政之後,周延儒有一個弟弟家的親家的親戚,找到馬士英,馬士英對這個周延儒家的親戚贈送了大量金錢,又封官又改名。馬士英對周延儒的感激之情,那是不用說的。阮大鋮被江南的士大夫們視為小人,也就是叛徒。主要是因為阮大鋮當年當時曾經背叛出賣過不少的江南士大夫,使得他們有的坐牢,有的失去了性命。後來阮大鋮企圖緩和雙方的關係,比如他出錢3000兩白銀給侯方域去為李香君開苞,侯方域已經答應和解,但李香君堅決不同意,阮大鋮就構陷罪名準備逮捕侯方域,侯方域逃跑了,但後來還是被阮大鋮關了起來。這就是明朝末年的黨爭。對於馬士英大家都沒有意見,都願意接收馬士英。開始的時候,大家對馬士英的印象還很好,不少人還認為他是于謙再世,能救民於水火之中,挽救大明朝。當馬士英把他的妹夫越其傑派到開封去擔任河南巡撫的時候,大家都沒有意見,儘管越其傑先前因為貪腐被處理過。本來,馬士英是把河南巡撫拿給阮大鋮當的,如果這樣的話,阮大鋮遠離這個是非之地,似乎後來會少了很多故事。 \r

馬士英的抗清似乎很難成立。你沒看見馬士英統帥的江北四鎮其主力基本都投降了清朝,唯一跟清軍主力多鐸統帥的南征大軍作戰的是左良玉所統率的部隊。有一次在揚州北面的江蘇盱眙,左良玉正在進攻多鐸的大軍,激戰之時,史可法就在附近,左良玉邀請史可法一起進攻,說趁敵軍尚未站穩腳跟,正是進攻的大好時機,但史可法害怕打不過就沒過去打。從《續明紀事本末》這一段看出來,史可法的性格有點軟弱,過於謹慎和膽小。


e_listen141814398


提起南明,滿紙都是漢人的血淚。與文弱卻享國一百多年的南宋相比,南明卻是一盤散沙,堅持不過30多年。從表面看,南宋和南明的開端頗有相似之處。都是前面的大一統王朝被外敵入侵京城被佔,都是宗室成員退居南方半壁江山試圖捲土重來,但結局卻大不一樣。個人認為,以下方面因素決定了這一結局。

一是崇禎皇帝歸天后法定接班人未能順利接班,導致擁立人選難定,抗清力量分散。崇禎皇帝歸天前沒有及時將太子朱慈烺送往留都南京以備不測,在城破前夕才將三個兒子送出城,但為時已晚,除了皇三子僥倖逃脫隱姓埋名多年,太子朱慈烺及皇二子均遇害。這就使得留在南京的群臣找不到法定接班人繼承大統,群臣各懷心思,提出福王潞王桂王等多個方案,沒法提出能統一人心的皇帝人選,假如太子朱慈烺能成功來到南京即位,其在法統上最正統,可以有效凝聚民心,團結抗清力量。反觀南宋,由於康王趙構是唯一逃出生天的宋徽宗兒子,擁立其為皇帝在法統上無可爭議,可以較快地收攏力量,整頓軍備。

二是南明面臨的對手清政權戰略更成熟,打算更長遠。金朝君臣最初只是在北宋身上大撈一筆,甚至最初沒有長期佔據中原地區的打算,僅打算設立緩衝區,扶持了一個傀儡政權——張邦昌的偽楚政權。在漢人文臣指點下的清朝政權打算更加長遠,其目的就是入主中原,不但馬上遷都北京,還極力籠絡歸降的漢族文臣武將,讓他們成為自己南下的前驅馬前卒,還趁南明君臣內訌之際,果斷南下展開統一天下的戰爭。這樣出於上升期又有成熟戰略長遠打算的對手實在是南明最不想遇到的。

三是明朝滅亡前夕的國勢糜爛程度早已難以挽回。在李自成攻陷北京前,明朝國勢早已處在“抽心一爛”的地步,文臣武將與皇帝離心離德,文臣不肯為國分憂,甚至還有與李自成和後金政權暗通款曲,武將擁兵自重,不能聽從指揮。眾多文臣武將都抱著投奔新主的打算,缺乏與國共榮辱的信念。而北宋滅亡前,文臣武將效忠宋室的信念還很濃厚,還能很快地聚集在趙宋的旗幟下。宋高宗趙構南渡後,可以很快地整頓軍備,很快出現了以“中興四將”為代表的優秀將領和以“岳家軍”為代表的強大軍隊有力地保證了南宋政權的維繫。

總得來看,與南宋相比,南明政權不但根基差得多,人心渙散,對手也比南宋遇到的成熟強大得多,雖然期間一度形勢大好,有收復南京劃江而治的可能,可惜內部沒有統一的主心骨,最終一敗再敗,使得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漢人王朝成為絕響,留下“崖山之後無中華,明朝之後無華夏”的嘆息。


滄海拾遺錄


因為明朝的官場和士林從根子上爛掉了,滿清之所以做大,皆因為明朝士林以及武人低下有著很重要的關係,士林忙於鬥嘴掐架,武官則在掐架的文官前委曲求全,索性就不停的要餉銀,虛報軍功,不一而足。明朝本來在南京有套完整的朝廷架構,在北京攻破後,依然是不休止地政權,文武皆如此。


為什麼南明不能像南宋一樣延續

敵方的原因:滅亡北宋後,女真人對於南下有些猶豫,一度在中原一帶樹立張邦昌,建立齊國,表明他們並不是非常渴望佔領中原(前期的金國統治者和後期的金國統治者想法不同)。對於南宋並沒有集中全力。而清朝不一樣,多爾袞一入關就遷都北京,對待南明毫不妥協,基本是集中全力在打。

本方的原因:南宋很好地處理了武將的關係,穩固了江淮防線;但南明一直沒有建立起像樣的防線,南明最重要的幾個軍事集團(四鎮:高傑、高德功、劉良傑、左良玉)不僅出身複雜,面對清軍三心二意,還不斷髮生內訌、叛亂,南明中央也沒有建立其絕對的權威。事實上這南明四鎮面對清軍幾乎沒有抵抗,最後除了高傑,其餘全部投降了清軍。

當然還有別的很多原因,但我認為這就是根本原因。


南宋南明面對同一個民族,為什麼南明不如南宋 宋朝宗室,太祖系打了多年醬油,太宗系只剩下一個高宗,而高宗是徽宗的兒子,欽宗的弟弟,又是天下兵馬大元帥,身份地位和聲望那是那些差不多淪為平民的太祖系子孫可比的,文臣武將都圍繞在他的周圍,雖說不是團結一致吧,但大家都是同一個利益集團裡的人,大敵當前,將就著合作吧,總比陪著皇帝北狩強。

反觀明朝,正牌的皇室嫡系不知所蹤,造成各個利益集團紛紛推出自己的代言人,為了個誰是正統的皇帝勾心鬥角,爾虞我詐,全然不顧大敵當前,國家生死存亡,徒耗了明朝最後一點復興的火種。


茶靡微涼66


宋朝不管對士大夫還是百姓都比較寬容,所以人心所向。而明朝不管對士大夫還是百姓都刻薄寡恩,明朝王室去極其腐敗,全國百分之五十以上的財政收入都用來供養了朱家王朝,而各地農村卻民不聊生,估計大多數人都不願意真心為明朝賣命。清朝主要是頭髮服裝難看,如果不是這個事情,估計更多人會倒戈。


星空學渣


1 明朝跑出去活著的王爺們太多,能力又太差。

南宋的高宗能力很強,而且真能跑,都跑海上了

2 明朝沒什麼大將在南方,如果吳三桂在南線,歷史有可能改寫。

3 清朝不是突然興起,已經在關外經營很久,蒙古朝鮮都拿下了,吸收大量漢人,特別明朝降將。是有文化有武裝的團隊,還帶著吳三桂的明朝主力部隊。

金當時突然暴富,基本光棍闖江湖,政治上太嫩,民族策略失當。如果金在滅遼三十年後再滅北宋,就不會這麼缺心眼了。南宋就沒啥機會了。


lndlgongjiang


明朝跑出去活著的王爺們太多,能力又太差。

南宋的高宗能力很強而且能跑,還有南方的東林黨忙於黨爭就算是退守到南方也沒忘記個人利益全然不顧大局,這樣的君臣怎能跟南宋相提並論!


過應才


南明內部依舊黨爭不斷,內部腐朽,自然災害嚴重,加上滿洲收攏大量的叛降明朝官兵,實力強大,最終一十八載而終。


洛伊之濱


南明有三個互毆小朝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