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百里将军为何没有兵权?

芳绯文学


诚邀,如题。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不妨先说说蒋百里将军是何许人也。

蒋百里,名方震,1882年出生,浙江海宁人。为清末秀才、民国时期闻名军事理论家、军事教育家。1901年在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留学。1906年留学德国。1912年任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校长。1913年,任袁世凯总统府一等参议。1937年出版了军事论著集《国防论》。蒋百里将军最为著名的就是对日本军队侵华后形式的预测,从而为蒋介石拟定抗日战争战略,事实也证明,日本正是按照蒋百里将军的指挥,老老实实自东向西,推进到湖南,这以后堕入我国泥沼式的持久战中不能自拔,直到屈服

那么如此优秀而又忠于国家的人,为何一生都没有兵权呢?小编以为原因有二。

其一,蒋百里与蒋介石有私怨

蒋百里是中山先生的战友,对于蒋介石的独裁统治一向反感。1931年,老蒋命令隐秘枪杀邓演达,引起蒋百里无限伤感,“跟随孙中山先生的邓演达昨日已被杀戮,不知明日是否轮到我?如今世道是无理可言的。”因此话,蒋百里为蒋介石所忌恨。于是蒋介石将其收押。众所周知,蒋介石可不是一个大气的人,虽然后来在李本源,唐天如,陈铭枢等国民党元老四方奔波下,蒋介石最后释放了蒋百里,然而这也就是老蒋的极限了。

其二,蒋百里不是国民党嫡系

蒋百里的地位很独特,这个孤单的将军不是共产党,也不是国民党嫡系,资格比蒋介石老,才华横溢却又坚毅不挠。注意,蒋百里既不是共产党也不是蒋介石的嫡系,那么国共双方都不可能给予这样一个人兵权,这就是蒋百里虽为上将,却一生无兵的原因。

以上就是小编的看法,如有出入还请斧正


电视剧里看历史


一位文采斐然的军事学家,文武界皆有涉猎和挚友,曾在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年度考核中位列第一。

回国后出任保定军官学校校长,培养出众多国民政府的将帅,后又是国民政府对日作战计划的设计者。对于这样的人,多疑的蒋介石敢将兵权交给他?

且蒋百里从日本学成归来,先后为诸多军阀统领作军事参谋和顾问,比如袁世凯,黎元洪 ,吴佩孚,孙传芳等。

曾辗转于众多握有军权的将领之间,这样人脉与才华并存的人,蒋介石会放心交给他兵权的可能性极小。

还有另一事件。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时,曾在蒋百里的规劝下加入国民革命军的湘军唐生智,趁机发展自己的势力。

这个唐生智可是蒋百里的得意门生啊,结果没能逃过蒋介石的法眼,被他削去兵权。

蒋介石难道不会想“这可是蒋百里教出来的学生,怎么如此胆大妄为”吗?

可唐生智被削后蒋百里仍出手相救,在蒋介石面前为他求情。这纵然是因为蒋先生疼爱学生,可难免不会引起蒋介石的不满与怀疑。

更甚的是,唐生智日后养精蓄锐,于1929年意欲起兵反蒋,还征询恩师蒋百里意见。蒋百里竟然也没有含糊,直接给出“东不如西”的建议,想让唐生智扩军西北。


但唐生智并没有听取他的建议,最后果不其然,空有勇气的毛头小子还是被蒋介石两三下除掉了。却连累了蒋百里,估计一句“东不如西”又让多疑的蒋介石对蒋百里更加猜忌了。

与“逆贼”通信意图谋反,蒋介石要杀他也不是不可能。但蒋介石并没有杀他,而是在第二年将他抓捕入狱。

以蒋介石的小聪明,他不会不知道蒋百里拥有超人的军事才能。一方面蒋介石对他极其欣赏,想让他忠心于国民党,为他蒋介石办事。

一方面蒋介石又忌惮他的能力,担心自己一旦交给他兵权,日后极有可能成为敌对双方,若是这样,那现在交给他兵权无异于给自己挖坑。

要知道,蒋百里的志向从来不是为谁卖命,而是为国效力,力求国家独立,民族富强。他年少时就曾立志报国。所以他才会在那么多不同的将领门下当参谋。

在“惜才”又“妒才”的心理下,蒋介石在1933年命蒋百里前往日本,拟定国防计划,以备中日大战。1935年又被聘为军事委员会高级顾问。

在1937年终于著成大作《国防论》。扉页题词是:



“ 万语千言,只是告诉大家一句话,中国是有办法的! ”足见蒋百里爱国之心。

蒋百里还总结出了三条对抗日军的法宝:

第一,不畏鲸吞,只怕蚕食,主动地实施全面抗战;

第二,主动出击上海日军,利用地理条件减弱日军攻势;

第三,用空间换时间,同日军打持久战。

根据日后中日双方作战情况来看,蒋先生所说可谓字字珠玑。可以看出蒋介石为何在明知他曾帮助唐生智谋反,却依旧任用他为军事顾问的原因。

同时不可否认,蒋百里是一位优秀的军事学家,却不是一位合格的军事家,他的军事领导能力确实一般。

之前在孙传芳等人手下做参谋顾问,几次起兵几乎都是以失败告终。

理论上的巨人,却是实践上的矮子,怎么放心把兵交给他带。也许蒋百里的实战能力弱也是他始终没有兵权的原因吧。

总结来说,首先蒋百里将军在军事理论方面确实才能卓著,但实战能力实在缺乏,最适合他的职位确实是高级参谋。其次蒋介石对他的猜疑和忌惮也是他始终没有兵权的原因。


史之策




关于蒋百里最传神的是两个故事。第一个故事是说,1905年蒋百里在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毕业时,夺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按照当时学校的规定,第一名将取得日本天皇御赐佩剑,这让同期毕业的日本学员非常没有面子。还有更传奇的情节,说第二名是张孝淮,第三名是蔡锷。前三甲中没有一个日本人,大大提振了中国留学生的士气。

第二个故事是说,蒋百里先生为中国抗战编写的《国防论》使中国军队在二战时期的战略指导方针,提出了论持久战的理论框架。因此有人说,蒋百里先生一个人打败了日本人两次。

通过对蒋百里先生生平的梳理,我们不难发现,他一生没有直接指挥过部队。1901年他在当地官府要员的支持下,前往日本留学。1906年,他又到德国留学学习军事。1912年担任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的校长。1925年之后相认担任吴佩孚和孙传芳的总参谋长。1927年和1929年又为唐生智出谋划策。1933年奉蒋介石之命前往日本考察,制定对日作战计划。1935年被聘为军事委员会高级顾问。1936年,提出了建设中国空军的主体构架。1938年,担任陆军大学代理校长。一个月后后就去世了。

蒋百里先生虽然没有直接指挥过军队,但他为中国培养了非常多的军事将领。蒋介石手下的8大金刚,有6个都出自于他的门下。这些人都在北伐和抗战期间立下赫赫战功,黄埔军校的教官中也有不少是他的弟子。



作为当时中国知名的军事战略专家和军事理论学的顶尖人物,蒋百里一生没有直接指挥过军队作战。也可以说他没有直接掌握兵权,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蒋百里先生早在日本留学期间就创办过一个杂志叫《浙江潮》。杂志的发刊词有蒋百里亲自撰写,情文并茂,慷慨陈词,在当时被广为传颂。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他在骨子里是一个文人。章士钊这样评价他,谈兵稍带酸儒气,入世偏留狷介风。也就是说他适合做战略,当参谋,但不适合制定战术,指挥一线作战。

1921年蒋百里还出版过一本书《欧洲文艺复兴史》,梁启超看后大为惊叹。1923年,他和胡适一起创办了新月社,并和徐志摩成为忘年交。他的文学才华和他的军事战略思想交相辉映,终生都流淌在他的血液里。

从以上我们不难看出,蒋百里身上的文人气质太浓。在当时的中国,指挥军队需要有多方面的素质,要能驾驭住手下的军官,又要有一线训练军队的经验。指挥能力就更不用说了,还要能够根据战场形势迅速作出正确判断,调整战术部署。

蒋百里大概是不屑于做这些事的,这也决定了他很难成为一个优秀的军事将领。当然并不妨碍他成为一个军事战略级的专家,因此曹聚仁先生在为他写评传时,谨慎的称他为军事学家。



蒋百里先生曾经在国外留学学习军事多年,又在保定军校担任校长,保定军校的训练模式和教材都打下了他深深的烙印。如果给他足够长的时间,让他来锻炼军事指挥能力,他应该也是足以能够胜任的。但当时多变的政治军事环境,不允许也没有可能给他打怪升级的机会。

蒋百里在当时军界的名声太大,这一点也为当时的那些军阀非常忌惮。赵尔巽、段祺瑞、袁世凯、黎元洪、吴佩孚、孙传芳、唐生智、蒋介石这些军阀大佬,都愿意聘请他为参谋长或者顾问,让他担任高级幕僚,但都不愿意让他掌握实际兵权。说白了就是担心他利用自己的名望,拥兵自重自成一派。



民国时期社会动荡,政治人物和军官非常容易在各派军阀之间来回投靠。为了尽量避免这些风险,他们用人非常强调忠诚性,选择范围一般限制在同乡、同学、朋友、亲戚这样一个狭窄的范围内。能力让位于忠诚,卑躬屈膝这种事是蒋百里做不出来的,这也让任何一个军阀都不敢轻易相信他,更不敢重用他。

黄任之这样评价他:天生兵学家,亦是天生文学家。这句话点出了蒋百里身上的问题,文人气质太浓,为人孤傲任性,缺少杀伐立断的锐气。他作为一个参谋人才绰绰有余,直接指挥作战,恐怕又是一个赵括马谡。


1937年,蒋百里的《国防论》发表。他在扉页里这样写道:万语千言,只是告诉大家一句话,中国是有办法的!他曾经反复对比过,中日之间的军事力量,悬殊太大。但他坚信,中国军队只要利用好纵深,用时间换空间,就必然能把日本拖垮,能坚持到胜利的那一天。

蒋介石多次向他求教,他都这样回应:对日本人不要抱任何幻想,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投降。这一条贯穿了中国抗日战争的始终,尽管在抗战最危机的关头,蒋介石曾躲在厕所里边痛哭,但也没有动摇过坚持抗战的信心。


1938年,蒋百里又向蒋介石进言,希望他能够把湖南当做中日对决的主战场,派出要员尽早做准备。后来薛岳将军在湖南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军,从1939年到1944年没让日军前进一步。虽然在1944年的豫湘桂战役中,湖南被日军攻陷,但也消耗了日军的几乎全部资源,让日军没能再前进一步,成功的把抗战拖进了1945年。

蒋百里的女儿蒋英是一位高音歌唱家,蒋英的丈夫就是中国知名的科学大师钱学森。蒋英继承了他父亲的文艺细胞,后来在中央音乐学院工作。她的三个姐妹都在父母的教育下,成为优秀人才。


新知传习阁


兵权?蒋介石没有杀他就谢天谢地了,蒋百里就任的是北洋政府的保定军校校长,1925年曾经是直系军阀吴佩孚的参谋长 ,后来又成为“五省联军总司令”孙传芳的参谋长,国民革命军在江南主要打的就是这两个军阀,等于说蒋百里是北伐军的大敌。

更正一下,百里是这位蒋先生的字,大名才是方震,即蒋方震字百里,许多答友想当然地搞反了。



这还不算,作为北洋一脉的重要人物,蒋百里还曾经以老师的身份,在1927年指导保定一期的唐生智反桂(彼时桂系把持南京政权),1929年又起兵反蒋,是湘军唐生智倒台前的主要幕僚,兵败后被捕入狱。蒋介石之所以没有杀他,一是清望,二是名望,三是同乡,四是惜才,其实这都不是主要的。

关键在于蒋百里只是军事教育家、军事思想家,但却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军事家。他辅佐孙传芳大败,辅佐唐生智先败于白崇禧,再败于蒋介石,事实胜于雄辩。



这也是蒋介石不授予其兵权的第一个原因,具有一定战略思想头脑不代表就能成为优秀的军队统帅 ,蒋百里也确实没有独自指挥过任何一场战役,若用“纸上谈兵”这四个字又显不尊重先辈,事实是,他更合适于做一名高参,而不是统兵一方的大员,蒋介石也确实这么做了,二蒋和解后委任其为“军事委员会高级参议”。

全面抗日战争爆发前,蒋介石出资,嘱蒋百里以其私人代表身份赴日本考察游历,他带回了中日必有一战的结论,为国民政府备战争取了时间。



第二个原因,在黄埔系将领还没有成长起来之前,保定系军官团是国民党军队上层的重要成分,如果第二任保定军官学校校长被授予重要军职,这些将领们到底该听哪个蒋校长的?考虑到他曾经反对过蒋介石的经历,黄埔军校校长是不得不防的。

八大金刚里顾祝同、刘峙、陈诚、张治中、钱大钧、陈继承都算是蒋百里的学生,一旦有了异心,你叫蒋介石如何是好?在军队将领控制这个层面上,蒋介石是非常看重的,他悍然杀害黄埔军校教育长邓演达,就是担心黄埔学生出现两个阵营,那他的军队就乱套了,蒋百里依然。



抗战爆发后,陆军大学由南京内迁(1932年自北平迁来)四川,由于成都人满为患且距离战场过远,又决定迁往黔桂交界的广西宜山,蒋介石为专心指挥战事辞掉了一切兼职,1938年10月任命蒋百里为陆军大学代校长,掌管这所当时中国的最高军事学府,这也是蒋百里最合适的位置,不料天妒英才,仅一个月后蒋百里便病逝了。

蒋百里生前与蒋介石最后一次晤谈时,提出了在中国第二地理棱线与日军对峙的构想,并认为应以湖南为重点地域,这是他对所著《国防论》的实时补充,蒋介石也确实听进去了,一直在湖南布署重兵,这也是蒋百里先生对抗日战争所做的最后一次贡献。



陆军中将,追晋陆军上将,“中国三个半军事家”的版本很多,客观地说,不太认可蒋百里先生上榜,军事理论婓然,军事实践几无。


度度狼gg


章士钊先生在《挽百里》诗中曾有这么一句话“谈兵稍带儒酸气,入世偏留狷介风”可谓是中肯论断,说出了蒋百里亦文亦武、半文半武、不文不武之尴尬人生。



蒋百里先生是民国的一位奇人,他的一生担得起“生如夏花之灿烂,死如秋叶之精美”。他留学日本陆军军官学校期间,超越众多同学,荣获第一名,赢得了日本天皇赠予的配件,让许多人“瞠目结舌”,中国人从日本学校夺取最高荣耀,在当时几乎是不可能的事。


蒋百里先生涉猎广泛,他一生中最有代表性的两件作品,一是国防论,一是欧洲文艺复兴史。前者的种种观点在抗日战争中已经得到了确认,后者是“民国学术文化名著”系列之一,当年蒋百里写完此书请梁启超作序,没想到梁启超的序写的比原书还长,此书之水平可见一番。

如此大才为何蒋百里一生却没能掌握兵权呢,终其一生,蒋百里的地位大概也就终止于“保定军校”的校长,位不配德大概说的就是这样的人!


蒋百里没有能够掌握兵权 ,主要是跟错了人,站错了对,蒋百里从政的开始是在北洋政权,北洋倒台以后,自然就得不到国民政府的青睐了。1938年11月4日夜9点50分,因心脏麻痹症逝世。时年57岁,抗日壮志未酬。


围知历史


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他的时代过去了,孙传芳、吴佩孚、段祺瑞都没有;第二、蒋百里本身就打仗不行,且长期与蒋作战。

蒋百里是一位军事教育家、军事理论家,他确实有很强的战略眼光,保定军校培养的学生除了政治信念缺乏外,军事技能、战略眼光整体确实高于其他地方。

但不可否认蒋百里长时间与国民党心不在一块;且他的军事指挥能力一般。

1、北洋时代过去

大时代的变动,如果不随时代选择,就会被抛弃。开府洛阳的吴秀才,北洋三杰的段祺瑞,东南五省的孙传芳都曾经叱咤风云,拥兵数十万。在南京国府确立后,都如过眼云烟,身边再无兵马。

(先后做过吴佩孚、孙传芳的参谋)

如果选择到了南京国府阵营就会好一些,魏益三、邹作华、石友三就依然有兵将地盘。

护国战争中做蔡锷的参谋,黎元洪时代任高级顾问,在搞了数年文化学术后,出山担任吴佩孚、孙传芳的参谋长与国民革命军作战。这自然难以引发北伐军的好感。

2、军事能力确实一般

军事理论家的蒋百里在作战中表现并不突出,做吴佩孚的参谋长,并无显著政绩;之后做孙传芳的参谋长,被北伐军连连击败。值得一提的是这期间他救了老乡、学生的陈仪。

在之后担任唐生智的餐谋长,两次起兵,均以失败告终。

(军事能力确实一般)

这两大原因很难让给以兵权。其实文人气太重的人就不适合掌握军权。但研究参谋确实有优势,他去日本、欧洲的调研成果确实是优秀的决策资料。

(好的决策资料)

欢迎关注、点赞、吐槽,我是一枚明粉,给你不一样的史学评析,期待你的评论,期待你的分享

一枚明粉


军事人才不单单是领兵打仗,也不单单是纸上谈兵做做参谋,最厉害的军事人物往往是极具战略眼光,蒋百里就是一极具战略眼光的军事天才。

蒋百里对于中国近代军事史来说绝对是不能不提及的军事天才,虽然他没有领兵打仗,更没有直面前线,最多也就是给一些北洋军阀做做参谋什么的,而且还往往负多胜少。但这丝毫不影响他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军事地位。

中国历史上的军事家们分为几种

一种是项羽式的,自己能上场单挑,整体作战也有一定的大局观,比如他三万精兵破章邯的巨鹿之战,这种军事将领在中国历史上是一抓一大把,霍去病、陈庆之、常遇春、李文忠等等。他们是通过一勇之力,抓住战争的终极目的,并直击目标,达到迅速解决战斗,并能影响战争的结局。

一种是孙膑、卫青、徐达,近代的粟裕、薛岳等,他们更擅长战役制定和执行,能直面整个战役的关键点,抓住战争胜负的节点,并以此制定战术,比如孙膑的围魏救赵,薛岳的天炉战法等等,这群将领是智谋型的将领,可以根据战场的变化和战争的进程做出非常灵活的变化,最终取得战争的胜利。

另外将领就更高深,他们可以透析战争的本质,看清战争的根源,并更加参战双方的综合实力对比,解析整个战争的发展和规律,能够非常清楚的认识到军事战争对双方国力发展的进程。他们这群人最具全局感,对战争的感悟已经超越了战争,对战争的把控发展到了对政治、经济、文化的对决中了。历史上这样的将领不多,近代蒋百里算一个。

蒋百里是一个战略的天才,他在对具体战役和战术上,可能没有普通将领有经验,毕竟领兵机会没有,锻炼机会不大,但他对中国整个的抗战战略却极具战略眼光,不但提出了以空间换时间,坚持持久战的整个抗战战略,更是从军事理论上指出了中国必赢的抗战之策。

这样的军事人才是没有必要去统领兵权,去做一城一邑的争夺的,作为国民政府的领袖蒋介石也很清楚蒋百里的作用。一部分是对蒋百里的不信任,毕竟蒋百里与蒋介石不是一条路的人,但同时作为中国人,他们都对积极抗日起了重要的作用,蒋介石也是采纳了蒋百里的整体抗战策略的。


沉墨9527


蒋方震,字百里,生于1882年,浙江省海宁人,清末秀才,著名的军事理论家、军事教育家、文学家、战略大师。1901年前往日本留学,在日本士官学校时,轻松拿走了第一名,带走了代表第一名的天皇佩刀,让日本不得不改变士官学校入学规则。随后又到德国留学。

如果说日本留学让蒋百里了解了日本人,为后来他制定抗日战略奠定基础,那么留学德国是他人生的升华,也是他与当时的中国社会格格不入原因。

蒋百里对日本的军事评价并不高,对日本的狼子野心早有了解,知道日本一定会侵略中国。早在上世纪二十年代初,蒋百里就著书立说让国人提防日军侵略,当时日本政府是很多军阀的后台,很少有人能想到这点。也是在二十年代蒋百里最早就针对日本侵略制定以三阳(洛阳、襄阳、衡阳)为支点国防战略纵深防线论。中国的抗日战争的进程,基本与蒋百里论断相合。特别是他经典那句话“胜也罢,败也罢,就是不要同他讲和,因为日本人不懂中国文化!”

蒋百里从军是历史的误会,他骨子里就是个文人,大多数人记得他写的《国防论》,他还写了《欧洲文艺复兴史》,创办综合性杂志《浙江潮》。这位晚清的秀才,到日本后又拜梁启超为师,后来和梁启超一起参加新文化运动,是新文化运动中的干将。

蒋百里深受德国军事思想影响,他的目标在《国防论》里就表明了,想要学习德国建立一支属于国家的国防军。当时的中国正是军阀林立的时候,过于理想化建军思想在当时环境下根本无法融入,甚至是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能够支持他建立国防军的人,也只有要统一中国的袁世凯,所以袁世凯让他出任保定军校的校长。一心要通过保定军校建立国防军的蒋百里受到了陆军部长段祺瑞等人的掣肘,该给的拨款未给。结果刚烈的蒋百里在保定军校两千学生面前开枪自杀,以示抗议!

当时的中国军阀混战,蒋百里想要成为一方诸侯,建立自己的军事力量并不是很难,但是这和他想要建立国防军的思想不符,都被他放弃了。日本留学归国以后,作为当时紧缺人才,又是第一名的成绩,还是浙江人,浙江巡抚张曾敖想要他来编练浙江新军。中国后来叱咤风云蔡锷、阎锡山等人都是这个时候编练新军起家。蒋百里认为浙江编练新军只是用于防止内乱,与国防无关,毫不客气的写信给回绝了。信中说:“天下以不教之民,授之以不祥之刃,而教之杀人之事,吾恐今日唯恐其无者,他日将唯恐其有之。”

从另一位蒋校长的经历,我们知道一个人要是有私心,在军阀混战的时代,通过一座现代的军事学校掌握学生,可以掌控天下。只是蒋百里校长想要通过保定军校建立现代化的国防军队,不是兵随将有的军阀势力。他要求保定军校的学生为建设国家国防力量而认真学习,学校面貌为之一新。自觉没有兑现对学生的承诺,蒋百里以自杀来表示对现实的愤慨。(蒋百里自杀的原因有很多传闻,但是他自杀为公是无可置疑的,人格魅力在民国军界独树一帜。)自杀事件后也许是对北洋政府的失望,蒋百里在袁世凯、黎元洪政府担任参议、顾问等闲职。蒋百里后来更多的追随老师梁启超投入新文化运动,著书立说了,直到二十年代开始研究日本侵略。

书香门第,藏书世家出身的蒋百里对自己的定位更像过去的文人士大夫在军队的位置军师,现代叫法参谋长。他出任过吴佩孚、孙传芳、唐生智等北洋军阀的参谋长,帮助他们与北伐军、蒋介石开战。(国民党是以党制军,要建立“党军”,蒋百里出身北洋,想要建立是德国式的国防军。除了蒋介石认为蒋百里资格老难驾驭外,双方建军思想的差别也是原因。)

蒋百里在北洋军阀中地位非常尴尬,和一般听从上司,为上司的想法出谋划策的参谋长不同,蒋百里太有他自己的思想了。作为吴佩孚的参谋长蒋百里力图建立一个反奉大联盟,除掉张作霖的奉系军阀。而吴佩孚跟冯玉祥有深仇,瞒着蒋百里派人联合张作霖一起夹击冯玉祥的国民军,蒋百里愤而辞职,由此吴蒋两位秀才将军分道扬镳。北伐军此时也想邀请蒋百里出任参谋长,只是蒋百里认为自己刚离开吴佩孚就投身反吴阵营,是反复小人行为,所以他去了孙传芳处。在孙传芳那里蒋百里联合了丁文江、陈仪等人力促吴佩孚、孙传芳与北伐军合作反对奉张。孙传芳和北伐军开战,蒋百里给孙传芳建议,乘北伐军在两湖与吴佩孚作战,可出兵断其后路,孙传芳没听。接着蒋百里告诉孙传芳北伐军现在士气正旺,因坚壁清野避其锐气,孙传芳还是没听,结果被北伐军击败。跑到学生唐生智那里,蒋介石及国民党崛起,蒋百里劝唐生智与蒋介石合作。野心勃勃的唐生智不听劝,起兵反蒋,战败下野。连累蒋百里入狱不说,由此让蒋介石产生误解,也是后来一直没有领兵的另一个原因。

蒋百里是一个文人情结很重的人,在军队里也是充当一个出谋划策,决胜千里之外的谋士型人才。偏偏他又不是一个揣摩上峰心理,有着强烈个人主张思想的人,即使满腹经纶,屡出奇谋妙计,但在民国这样的军阀混战时代,显得与时代那样的不相匹配。






爱读历史的大胖子


蒋百里,字方震,1882年生,早年曾留学日本,学习军事,在三百余名各国学员中,毕业考核获得全校第一名。蒋百里回国后数月,政府又派其到德国继续深造学习,并出任德军第七军实习连长,学习期间,各项成绩优异,受到德国同行们的钦佩,并受到时任德国武装部队最高统帅兴登堡元帅的召见和赞誉。
1912年,总统袁世凯任命蒋百里为当时最高军事学府保定军官学校校长,并授予少将军衔。在蒋百里的精心教育和培养下,保定军校共培养出1600多位将军和军事统帅。如:孙传芳、吴佩孚、李济深、蒋介石、叶挺、白崇禧、薛岳、邓演达、董振堂、唐生智、钱大钧等等。
蒋百里将军在1923年就预言日本必将侵略中国,中国必将胜利。1937年出版了著名的军事著作《国防论》,书中阐述了应全面抗战,将敌后变成前线,不使敌寇有消化占领区的机会与时间;吸引敌寇沿长江沿线作战,目的是利用南方的山岭和湖泽迟滞敌军,抵消我方武器上的不足;号召以空间换时间,进行持久战,并对战争的走向进行了准确的预测。正因如此,蒋百里将军被称为是二十世纪的上半叶最著名的兵学家和战略家之一。
然而,蒋百里将军有着如此高深的军事造诣和理论功底,蒋介石为何不不授予他兵权呢?
主要原因是:
  • 蒋百里将军是蒋介石保定军官学校时的老师,若出现某种问题,说重了也不好,说轻了也不是,不好驾驭。
  • 蒋百里将军历来不主张内战,抗战前,蒋介石是用兵围剿红军苏区,此时就是给他兵权,蒋百里将军也不一定接受。
  • 抗战刚开始时,蒋百里将军担任陆军大学代理校长职务,主要从事战略方面的调查、研究,并为蒋介石提供建议和良策。
  • 蒋百里将军是民主人士,不是国民党员。
  • 如果给予蒋百里将军兵权,若其有二心,联合其它掌握兵权的学生进行倒蒋,那是很容易的,这也是蒋介石最顾忌的。
  • 蒋百里将军去世较早,抗战的第二年即1938年就去世了。
作者:“小方说历史”团队
欢迎关注公众号“小方说历史”
雲绯历史号:故纸堆间
欢迎点赞和评论

小方说历史1990


这个现象挺正常的,不必做太多的诠释。

蒋百里本就是学者型的军人,文化造诣非常深,曾经出过著作《文艺复兴史》。

在军事领域,他最喜爱、得心应手的并不是带兵,而是:作为军事学家和军事教育家发挥作用。他的主业和强项是在这个领域,当总参议、军事顾问、军校校长(保定军校、陆军大学),在军事谋略领域著书立说(《国防论》……),为持久抗战建言献策,而不是直接充当军事将领,指挥大军冲锋陷阵。

蒋百里从登上中国军事舞台的第一天起,就一直是以军事幕僚、军事教育家、军事战略研究家的身份展现风姿,也就无所谓“有没有兵权”。

试想,假如蒋百里的主业是频频领兵作战,世间多了一个将领,却少了一位不可多得的杰出军事谋略家,岂不是更遗憾?

既是如此,网民们就无需纳闷蒋百里为何“没有兵权”。

军事家不必都是指挥员,在战略运筹、军事研究、军事人才培养等领域,同样是军事家的大舞台。

例如,提到张治中将军,人们谈得较多的是领兵打仗的一面(32年淞沪抗战、37年淞沪会战……),其实,张治中在看不见的战线——黄埔军校军事人才的培育方面,长期做了许许多多的工作,担任中央陆军军官学校(俗称黄埔军校)教育长(也就是常务校长)长达九年,为全面抗战输送很多人才,军事教育方面的功劳非常大,甚至超过他作为将领的一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