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两次世界大战中,为什么都是英法两国联合打德国?

成朝利


德国没有崛起前,英、法分别是世界殖民帝国的老大和老二。在全世界范围内,除了美洲大陆之外,其余五大洲的财富分配权,几乎就是这两位说了算。而德国当时还只是小弟,看英国脸色行事的末流帝国主义。

德国崛起后,综合国力远超英法两国。德国人严重不满意英、法独享全世界分配权,它也想参与分蛋糕。这样一来,德国和英、法也就起了矛盾。


按常理来说,小弟敢挑衅大哥,这是要找死的节奏啊!但是德国崛起的太快了,无论是工业化的先进化程度,还是工业总量,都已经远超英、法两国的总和。

也就是说,英、法作为两大扛把子,已经镇不住小弟了。

那么,镇不住了怎么办?总不能拱手把位置让给德国吧?

当时,英法两国的选择非常的搞笑。

首先是英国。英国人认为,德国与英伦三岛并不接壤,德国的海军也很落后,对英国的威胁不大。因此,英国便对德国在欧洲大陆上的霸权主义,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接着是法国。倒霉的法国人在普法战争当中已经认识到了德国人的厉害,深知仅靠法国的力量是打不赢德国。但是英国人故意两面倒,不想帮法国(想让法、德互斗)。于是法国便联络到了沙俄。两国之间结成了协约关系。这也是三国协约中的第一个协约。



法国和沙俄缔约后,松了一口气。好歹算是有一个盟友能对付德国了。但当时,英国人还是奉行那套“孤立政策”,对欧洲大陆的事情不想管,也不想过问。

后来,英国在布尔战争中损失惨重,国际地位大大下降。当时德皇威廉二世屡次在公众媒体挑衅英国,并且德国还挑起海军军备竞赛,想要挑战英国在世界的海洋霸权。

这一下英国人就坐不住了。德国太横,它也镇不住,也必须要找一个盟友才行。

1904年4月8日,英国首相与法国总统在英国伦敦签订友好协约,调整了两国在瓜分非洲等殖民地问题上的矛盾。从此,英法事实上建立了同盟关系。

英法两个百年世仇国家结为盟友后,在法国人的牵线下,英国又和沙俄缔约,主动协调了同俄国的利害冲突,在1907年签订英俄协定,调整了双方在亚洲的矛盾。

随着法俄、英法、英俄这三条同盟协定的先后签订,意味着英、法、俄三国协约便正式建立了。



说到这里,顺便提一个知识点。

众所周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两大军事集团分别是同盟国和协约国。但是,同盟国和协约国的性质是不一样的。

三国同盟(triple alliance)

德意奥的三国同盟,不管是德语,意大利语还是英语,都是由『三』和『同盟』组成的。这三个国家签订的军事同盟条约,就是三国代表都认同的一个三国同盟条约。

三国协约(triple entente)

相比于三国同盟,三国协约的就不同了。这个不同之处就在于:英法俄三国并没有一个明确的三国同盟条约,这三个国家的军事联盟关系是由三个双边协定组成的。

比如法国和俄国签订的法俄同盟,跟英国没有关系;

比如英国和法国签订的英法同盟,跟沙俄没有关系;

英俄协约,也是一样的道理。

协约国的这个关系,简单点说:如果法国被卷入战争,英国可以拒绝帮忙。因为协约国没有强制要求盟国参战的条款。英国政府可以在考量利弊后,再选择是否自愿加入法国和俄国的战争中的。而同盟国的关系则是不管因为什么原因,只要一个盟国挨打,其它的盟国就要无条件的帮忙。

不过,凡是也有例外。德、意、奥虽然是三国同盟,但是一战爆发后,意大利说不参与就可以不参与。并且战争爆发后,协约国方面给的好处多,意大利居然就直接加入了协约国一方势力。所以说,谁说欧美人有契约精神啊!还不是一路货色。



一战期间,沙俄发生革命,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协约国便因此少了缺了一个角。一战结束后,德国战败,理应要受到制裁。但是在制裁德国的问题上,英法两国又产生了矛盾。

首先,法国希望彻底肢解德国,把德国的工业全部铲除掉,让德国负担大量债务,总之就是杜绝德国复兴的可能性。

但是,英国不同意。英国认为没有德国在欧洲制约,法国必然会独霸欧洲。英国人不能容忍法国在欧洲大陆的霸权。

于是,英法这对盟友就搞掰了。

此后十几年,欺压德国的一直都是法国,为了避免被德国报复,法国还修了著名的马奇诺防线。而英国则因为有大海隔着,对欧洲大陆积蓄保持了“均势”的外交政策。

希特勒上台之后,风云突变。德国纳粹势力兴起,一时搅当然欧洲大乱。为了维护英国自身利益,英国再次又与法国保持了亲密的战略伙伴关系,以图共同对付德国。而这两国在结盟后,也是没干啥好事,在出卖了捷克斯洛伐克的利益后,助长了纳粹在欧洲的嚣张气焰。

德国闪击波兰前,英法曾经联合派出观察员到莫斯科找斯大林谈判,商讨共同对付希特勒的事宜。但是英法非常傲慢,对与苏联结盟的事情一点都不上心。

于是,苏联便撇开英法与德国结盟,签订了著名的《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希特勒在拿到这份条约后,迅速闪击波兰,并在第二年再次闪击西欧。法国由于扛不住,只坚持了几个月就宣布投降。

法国投降后,英国独自困守孤岛。这是狡猾的英国人罕见得玩脱手的案例。



英国在独自力扛了德国一年半后,终于熬到了美国参战。随着美国参战,以及苏德战争的逆转,英国也再次战胜了德国,保住了自己分蛋糕的权力。

但是这一次,美国人有态度了。因为两次世界大战都是美国在英国后面出钱主力,美国人这一次不想再当冤大头了!因为美国也想要分蛋糕的权力。

英国在权衡利弊后,还是觉得抱美国人的大腿比较好。尤其是经济方面被美国给操控后,英国已经无力压制美国。于是,现在的英国就变成了美国的小弟。

在英国倒向美国后,法国由于与英国在欧洲关于欧盟等一系列问题的分歧,英法同盟逐渐也就解体了。法国开始转而寻求与德国的合作关系。而随着法德的和解,现在欧盟的雏形——欧洲共同体也算是就形成了。



欧共体成立后,英国死皮赖脸的要加入。后来在1973年,英国和丹麦、爱尔兰一同加入了由法、德主导的欧共体组织。但是大家都知道,前两年英国人公投脱欧,现在又退出了这个组织。

所以说,国与国之间没有永恒友谊,只有永恒的利益!英、法两国原本是冤家,说是百年世仇都不为过。只不过因为德国的强势崛起,逼得两国不得不合作,一起共同针对是德国。后来德国倒了,两家再次决裂。然后德国再次崛起,两家再次和好。

英国和法国的关系好不好,完全取决于德国的实力。当德国人实力强大时,英法的关系可以好到穿一条裤子都不嫌馊。


Mer86


原因很简单。

因为法国被英国人给打服了,因为法国不服德国,因为德国不服英国和法国。

所以第1次世界大战和第2次世界大战的时候,英国和法国两个国家就联合起来和德国人打了。

法国被英国给打服了

法国和英国两个国家有着漫长的战争史,早在中世纪的时候两国就曾经爆发了长达百年的英法战争。

(英法百年战争中英格兰长弓手对法军射击)

这场战争中双方互有胜负,作为侵略者的英国人,最后还是被法国人给赶走了。

双方这场大战并不是唯一的一次,作为一衣带水的邻邦,法国和英国之间经常会爆发各种冲突。

大航海时代来临之后,英国依靠他岛国的优势地位率先在17世纪初崛起,打败了西班牙帝国的无敌舰队。之后,英国开始在全球各地开拓殖民地。在这个过程中,法国也随即崛起,他和英国亦步亦趋,开始对外进行殖民战争。期间,两国为了各自的殖民利益出现了各种摩擦。

比如在加拿大地区,法国和英国爆发了持续数年的战争,除了动员各自军队以外,还拉拢了当地的土著印第安人一同作战。

结果,战争让法国失去了魁北克,整个加拿大变成了英国殖民地。

(士兵描写的英军在魁北克的战斗情况)

  • 法国虽说失败了,但他那时还不服呢。

就在这个时候大英帝国殖民地出现了问题,它在北美的十三块殖民地由于抗税,发动了起义试图脱离英国的殖民统治。

这场独立战争让法国大喜过望,开始支援美国人搞独立。在美国独立战争期间法国不仅出动军队直接对英国作战,还给了美国无数物资方面的支援。

(法国海军在海上和英国海军作战)

然后,有意思的来了,为了支援美国人独立,法国政府债台高筑,欠下了1000万盎司黄金的债务。法国的财政出现问题也是法国大革命爆发的原因之一。

  • 大革命失败后,法国彻底服气了

这场革命中周边各大强国组成反法联盟对法国进行围攻,试图将革命扼杀在摇篮里。

其中最卖力气的就是英国,因为英国不希望法国统一欧洲,在英国等国的强烈干涉下将法国打败了。

这之后,虽然法国民间对英国还是没有好感,但是政府阶层和英国人之间的联系反而越来越密切了。

比如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两国组成联军对我国进行了侵略。

克里米亚战争中,英法两国联合起来打败了俄罗斯。

英国作为当时的世界第一强国,法国和他合作也表明法国这个时候已经甘愿作为英国的小弟,配合他在全球进行殖民。

当然大英帝国也会和法国一同分赃,双方也算是各取所需。

德国没有把法国打服

法国正在和英国混的风生水起的时候,德意志帝国崛起了。

在德意志那片土地上有一个叫做普鲁士的国家,经过多年的努力终于将整个德意志统一到一起。

1870年,这个叫做普鲁士的国家开始和法国爆发战争。120万普鲁士军队大败90万法军,共歼灭76万人。战后,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在凡尔赛宫加冕为德国皇帝。

(威廉一世在凡尔赛宫登基)

法国虽然败了,还是不服气,毕竟他还有一个大哥英国呢。

而且,这个时候统一的德国开始膨胀了,打算称霸世界。

就这样,法国和英国再次携手,共同对付后起之秀德国。

法国算是世界老二,他和大英帝国经过几百年的磨合,有了共同的利益,那就是维护自己现在已经建立起来的殖民体系,所以他安心当老二。

而德国作为后起之秀,在走向海外进行殖民的时候,所面对的就是已经成熟的前霸主建立的殖民体系。

他想在世界上获得一席之地,就必须打破这个体系,所以不仅会与英国产生冲突也会与共同维护旧殖民体系的法国产生冲突。

就这样,在19世纪末的时候德国海军崛起,开始挑战英国的海上霸权,到1909年,双方主力舰的比例已经接近为5:6,英国马上要被赶上了。

(德国强大的公海舰队)

好在法国配合的好,在陆军方面扩军备战,德国感到来自陆地上的压力骤然增加,所以开始把资源向陆军倾斜,英国才再次对德取得压倒性优势。

说实话,要是普法战争中德国把法国打服,联合法国一起对付英国,在20世纪初的时候英国就凉了。

一战打输了,但是不服,二战想报复

第一次世界大战归根结底是后起之秀德国挑战英法旧殖民体系的一场争霸战争。而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除了拓展生存空间之外,还有一个原因,他不服一战的失败,想要报复英法,重塑民族自豪感!

所以,第二次世界大战是算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延续!

这也是为什么在征服法国之后,希特勒将贡比涅作为谈判地点,因为这里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停战协议签订地点。希特勒通过这种方式告诉世界,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输的不服气,这次我们又打回来了。

(停战协议签订地点贡比涅)

结果大家都知道了,德国在二战中付出了更大的损失。这次,他们服气了,到现在也没敢挑战二战之后的世界秩序!


历史风暴


大国之间,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一战时英法同盟的结成还有些曲折性,但二战时英法同盟的结成就几乎是板上钉钉的可预见结果。


先谈一战。首先法德的关系从德国统一后就不佳是现实,俾斯麦所努力的目标即是在外交上孤立法国,迫于德奥意同盟的压力,法国向俄国提供贷款和武器,而俄国则向法国提供军事援助,只要三国同盟存在,那么法俄之间的军事和政治义务也将继续延续下去。

那么关键点就在于英国,实际上在刚迈入20世纪初,以张伯伦为代表的一些人主张英国结束“光荣孤立”政策并且与德国结盟,而很多内阁大臣比贝尔福和兰斯多恩也认为需要在外交上作出妥协了。到了1902至1903年,一些英国人认为与法国在殖民问题上妥协也是可能的,而早在法绍达危机时,英国已显现出不愿为尼罗河问题继续作战的妥协情绪。

此时英法结盟就差最后一把火烧一下了。那就是日俄远东战争,

由于英日和法俄缔结了同盟,所以英法其实都共同努力避免过多卷入这场冲突。德国的公海舰队和航程都显现出是针对英国的,而同时德国极力促使了远东战争爆发,想要间接削弱法俄同盟。在这种背景下,如果英法继续对抗,那么势必会使得德国成为最大的受益者,于是英法在1904年达成协定,正式结束了1882年以来由英国占领埃及引起的英法对抗。


直到此时,还有一部分英国人特别是自由党政府中的人没把德国看做假想敌,但英德之间的海军竞赛在1908至1909爆发得更加厉害了,当英国试图在今后三年内限制这种海军扩张时,德国却提出了条件,那就是如果欧洲发生战争那么英国应保持中立。要知道俄国的实力在日俄战争后评价更低了,法俄对抗德奥,英国人不敢去赌,不敢眼看海军急剧扩充,陆军不虚法国,工业基础相当于法俄总和的德国在没有他控制的情况下再度扩张。

于是可以看到,在1911年第二次摩洛哥危机爆发的时候,英国已经站在法国一方解决干涉了,甚至由于英国外交大臣霍尔丹访德使命的失败,英法两国还再次在1911年签订了妥协性的海军协议。


事实上,我们大体都能发现,在双方水准差距不大的情况下,第一名和第二名的关系总是不会太好,英德即如此。

再来说下二战,二战首先纳粹德国的法西斯政权性质就是和英法的民主共和政治传统相冲突,按照德国的那一套来无数中产阶级的利益都会受到新的威胁。

对于法国而言,不用多说本身就是修建了马其诺防线,而英国的话,抛开希特勒法西斯政权的性质不说,和纳粹德国结盟英国能获得的利益也几乎没有。

英国没法像苏联那样和德国结盟获得领土利益,英国也不需要,英国所需要的是维持海军霸权,而纳粹德国又是继续像一战时那样在挑战,英国所需要的是运用经济贸易为自己的庞大的工业体系持续获利,而纳粹德国也是在冲击这种秩序。

希特勒以为只保留英国而让那些被征服的国家继续受英国奴役英国就可以和他停战了?这是不可能的,如果这些被征服的国家继续受德国统治,那么其经济和市场也必然能够轻而易举地对英国实行封锁和禁入,那么英国的经济必然衰败。



况且,希特勒是个什么角色,出尔反尔的,实力更强大时随便找个借口再打英国,岂不是哭都没地方哭。

就像如果现在禁止国际贸易的一切事务,谁削弱最大?毫无疑问是美国。希特勒以为自己没直接打英国,但其实在英国看来自己的经济体系已经受到了威胁,所以不可能议和。


普鲁士之魂


诚邀,如题。为何两次世界大战中都是英法联合对阵德国,小编以为这两个原因很重要。

其一,英法是天然的盟友

实际上英国严格来说并不是欧洲大陆的国家,它是一个岛国,孤悬在大西洋中。欧洲大陆数得着的国家就是法国,德国,奥匈帝国和俄国了。所以欧洲争霸基本在法德两国间进行。对于英国来说,欧洲大陆两强争霸的局面最为有利于英国的国家安全。所以德国强大了英国打德国,同理法国强大了英国也打法国,要知道拿破仑时期的反法同盟里也是有英国的。只不过英法合作的机会多一些罢了。



其二,德国的后来崛起

为什么说英法合作的机会多一些呢?因为德国是后来崛起的帝国主义国家,在资本主义刚刚发芽的时候,德国还处在分裂,等到英法瓜分了全世界殖民地后,德国才由是普鲁士强势统一全国。到了一战前夕,德国的工业总值已经超越法国,于是德国自然要对英法下手夺取利益。英法作为老牌强国自然要同仇敌忾,实际上英法对于德国的冲突,就是新兴国家对于老牌强国的冲击,具体参战中国和美国。



以上就是小编的看法,如有出入还请斧正


电视剧里看历史


两次世界大战所有解决的都是“以英国主导的世界秩序”问题。德国作为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面临着比日本、美国更危险的局势。法国则是尾随英国追求自身利益。

(1)“一战”时,世界的主要格局是:英国世界警长,法国是世界副警长;美国是美洲地区分局副局长,德国则是四处开花想挑战这一格局

“一战”前,德国向拉美地区发展资本,直接冲击了英国和美国的利益,特别是与墨西哥打得火热,直接伤害到美国的核心利益。

图注:意大利虽然加入“同盟”国,但一直没加入德奥对英法进攻,出兵后反而是打德奥,详见“两次世界大战中,德国为何找“最爱投降”的意大利做盟友”这一问题

同样,在欧洲、在非洲、在亚洲,作为英国居主、法国居辅的政治格局,德国硬生生地去插受,在俾斯麦执政后期在非洲的殖民地就已达一百多万平方公里;威廉二世时期,德国在中国是“最活跃”的外国侵略者。这必然引发英法的不满。

同时,自从“普法战争”法方拿破仑三世皇帝被活捉、巨额战争赔款以及领土被割让后,俾斯麦一直到死都在担心法国报仇,同样,威廉二世也是如此。因此,对法国的“围堵”、抑制是无时无刻。因此,法国只能跟随英国,利用英国的力量“复仇”。

(2)“二战”时,世界的主要格局是:英国是世界警长、美国是副警长兼美洲分局局长,法国势力、实力更加不及德国,在此情况下,法国为了“报仇”、为了防止德国为“一战”复仇,同样只能以英国为主

法国和德国“二战”后的“和解”堪称“智慧之举”。从1870年到1945年,在长达75年的历史里,德法两国互相敌视、战争,结果法国虽然仍是“四大强国之一”,但国际话语权“断崖式”下落。德国呢?两次世界大战的元凶皆以失败告终。

在美苏两大超级强国压力下,法德两国的精英们终于为了本国的利益捐弃前嫌,合起手来一同构建了今天的欧盟。可以说,法德合则两利、分则两害。

现在的国际环境与过去已经完全,法国过去与英国合作,从1870年代到1950年代百年里保证了自身利益。如今,英国已经跟随在美国背后,作为大陆国家法德只能靠欧盟才会成为“强者”之一。


坐古谈今


一战二战的爆发原因,往根源上讲是一个生产力的问题。

之所以两次世界大战都是德国打英法,是因为德国过于强大的生产力与英法广阔的殖民地之间的矛盾。

我们都知道,工业革命,让欧洲的帝国主义国家的生产力有了根本性的变化。英国和法国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中起到了支柱性的作用。英法也因此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两个殖民帝国,英国拿了大头,法国拿了小头。

这是“蒸汽时代”的世界格局,英国老大法国老二,美国德国俄国靠边站。

但是工业革命不只有一次,从19世纪五十年代开始,人类开始了电气化的第二次工业革命。而这次工业革命与之前不同,这次工业革命爆发在美国和德国。

经历了几十年的电气化工业革命之后,美国和德国分别成为了世界第一、第二大工业国家,生产力超过了英法,让德国成为了欧洲第一大工业国。

这时候,矛盾就来了。

为什么呢?因为这世界已经被瓜分完毕了!

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后,英法基本把能占领的殖民地都占领了。没占领的基本也是列强的势力范围半殖民地(比如南美之于美国,中东之于英国俄国)。德国虽然是欧洲第一大工业国,自己的殖民地却少的可怜。

有人问了,为什么德国一定要拥有自己的殖民地呢?



这里要说说,殖民地究竟意味着什么?

殖民地意味着产品倾销,意味着利用工业农业的剪刀差收割殖民地人民的财富。

欧洲之所以富裕,就是因为他们拥有强大的工业能力,能够以高昂的价格将工业品卖给殖民地半殖民地的人民,以低廉的价格换来殖民地的原材料和人力资源。

比如中国,中国在开放口岸之前,一直处于贸易顺差状态。中国卖给英国的茶叶、瓷器很多,而英国卖给中国的洋钟表等中国人却不喜欢,长此以往中国人每年赚了英国不少钱。


而鸦片战争之后,英国与中国形成了贸易关系。大量的英国工业品冲进中国大陆——洋布、火柴、灯油等等工业品,相比于中国农村的土制品,又便宜质量又好,所以很快冲垮了中国民间的手工业,让洋人在中国大发其财。

这样就能理解德国为什么要挑战英法。

德国空有欧洲第一的生产力,但是卖不出去啊!

欧洲都是工业国,不需要德国的产品。而广大的农业地区却都是英法的殖民地。不允许德国对自己的禁脔进行倾销。

所以,德国外长在国际会议上公然说:“德国需要用自己的剑,为自己争取阳光下的土地!”。德国决议用武力来与英法争斗,为自己争取殖民地。

不过一战与二战不同的是,一战中德国更多的是希望英法妥协,而并没有灭掉英法的准备。



二战的原因是什么呢?

一战以后,英法对德国进行了残酷的报复。巴黎和会之后,德国被剥夺了几乎一切武力,被迫割让了大量的土地和人口,还背上了天文数字的外债。如果没有英国出于维持欧洲均势的考虑保护德国,德国几乎已经灭亡。

这种情况让德国人民拥有了“复仇”的心理。1929~1933年经济危机爆发后,大量的德国工人下岗。希特勒在此时崛起,扩大军队吸纳失业人群,用民族情绪调动国内人民支持。

与此同时,德国与英法的矛盾比一战更为加深。一战中德国只是与英法争夺发展空间,而英法在一战后夺得的利益已经严重侵害了德国的权益。德国想要发展,就势必向英法复仇。

所以,当一战的凡尔赛合约最后签订时,法国元帅深深的感觉到了对德国处置不利背后的风险,他忧心忡忡的说:

“这不是和平,这是二十年的休战!”


小约翰


要回答这个问题就先了解英国的大陆政策。

大家也知道,英国是一个岛国,强项是海军,英国一战前的海军政策不错世界第一大,同时强过第二和第三大的联合,而英国离欧洲很近,所以也有一个大路政策,这个大陆政策的内容就是不允许欧洲大陆国家一家独大,要维持欧洲各国的平衡,这样对英国才有利,所以谁强英国就联合其它国家对付谁。

像拿破仑时期,欧洲大陆基本上都被法国统治了,把英国完全排出在欧洲之外,英国当然恨的牙痒痒,所以联合欧洲其它国家一起对付法国,如把拿破仑彻底打败的滑铁卢之战,大部分就是英国的功劳。

到了一战、二战时期,德国成了欧洲最强大的国家,英国又联合法国甚至苏联一起打德国,因为英国同样不希望德国在欧洲大陆一家独大。

冷战时期同样如此,这个时候的欧洲变成苏联一家独大,英国又联合法国德国一起对付苏联。

简单说,英国大陆政策的实质就是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谁一家独大就联合其它国家对付谁,对英国来说,没有固定盟友的说法。





国辉影视剧


应该是英法两国联合被德国打,从历史上不难看出在德国没有崛起之时,英法两国可以说持续了几百年的战争,从历史上看,英国与法国交手的那些年中基本是落下风的,英国作为了一个岛国只能依靠防守如果没有英格兰海峡的掩护,以英国的国力不可能击败法国,英国真正崛起的是近代的大航海时期,英国依靠着庞大的舰队几乎称霸整个大西洋,并且把殖民地扩展到了亚洲地区。

一战时期随着德国崛起英法两国才走到一起对抗德国,英国人非常清楚无论是德国称霸还法国称霸对自己的欧洲的地位和局势是非常不利的。英国人也想称霸欧洲,但英国虽然欧洲三国海军实力最强大的,但是作为岛国的英国无论资源和军队人数都比不上法国或者德国就是、算英国称霸也只能算是欧洲的一小霸对付亚洲农业国家而已,法国一直都是欧洲的老大,直到一战时期德国的崛起,德国人打到巴黎的郊区,这时本来欧洲三国鼎立的局势发生改变,德国替代法国位置,英国人觉得如果德国称霸还不如法国,所以帮助法国打德国,但英国人从来都是以自己利益为主谈不上什么战略,英国人只是知道法国要是被德国灭了,英国也不可能独善其身必定会成为德国人的下个目标。

英国一战时期还是比较有远见的,法国在一战时期也是真男儿铁骨铮铮但不料想的是,欧洲法国和英国人居然一代不如一代,而德国人却是一代比一代强,二战时期惊人一幕在欧洲发生,英国和法国联合对抗德国但是他们坐视了波兰的灭亡,保挪威瑞典结果也是失败收场,这让德国重新认识到英法联盟的实际就是一盘散沙不足为虑,1940年德国闪电战法国,连德国人自己都无法相信居然能在38天之内就让法国灭亡投降,如果不是希特勒被胜利冲昏了头脑选择了进攻苏联而放弃征服英国的最好时机,英国人不可能单独对抗当时最强大的德国。如果英国和法国真的团结一致,法国也不至于灭亡德国也不可能称霸欧洲大陆。


历史的天空历史的足迹


之所以如此,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无论是一战还是二战中的英法VS德国,都是霸权国与崛起大国之间的矛盾。

进入近代之后,英国是最先通过工业革命强大起来的列强,也就是国际体系中的霸权国。紧随其后的是法国。在法国的崛起过程中,英国与法国也发生过激烈的战争,包括七年战争,拿破仑战争。此后,维也纳体系解决了法国崛起对国际体系和英国霸权的冲击问题。同时在,此次过程中,英国与法国除了在欧洲,还可以各自在世界各地抢占殖民地,也就是个说世界足够大,能够容纳英法两个大国。



然而,进入19世纪70年代以后,伴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展,德国开始迅速强大起来,并走上对外扩张道路。然而,此时的世界,已经被英法等老牌列强瓜分殆尽,并没有足够的空间来容纳德国的野心。那么,德国要扩大其生存空间,只能从英法等老牌列强手里抢。此时的英法,面对迅速崛起的德国,在战略方面实际上不再是争夺者和竞争者,而是利益攸关方为,有打压和防范德国的共同利益。这也是一战中英法两国站到一起共同对付德国的原因。


那么,为什么二战还是英法对阵德国呢?主要原因是一战后的安排,主要是凡尔赛体系本身矛盾重重,没有解决好德国崛起对已有国际格局的冲击问题。可以想象,如果一战后,英法等国直接将德国瓜分,或实施严格的限制和削弱,让德国失去再次强大的可能,那么就不会有德国问题了。正是因为凡尔赛体系本身矛盾重重,没能确立一个稳定的约束德国的政治安排,才导致了德国的崛起,导致了二战在欧洲的爆发。

正是因为如此,二战后英法美苏吸取教训,通过一系列安排,成功地将德国关进了笼子,解决了崛起国对霸权国的潜在挑战,欧洲才得以安享和平几十年至今。


西域都护




首先要明确一下,德国在没有崛起之前,英法其实是死对头,两国曾爆发了近百年的战争,史称英法百年战争,英国前期占优,法国后来小宇宙爆发扳回一局,百年战争后,英国开始推行大陆均衡策略,转而把目光投向海外。此外,英法围绕世界霸权,海外殖民地利益还发生了许多冲突。

德意志帝国在铁血宰相俾斯麦的统治下完成统一,从此走上崛起道路,但是德国要崛起,要走向世界,英法就是拦路虎,不打掉拦路虎,德国就一直被死死地锁在中欧平原,因此,在德国逐渐强大后,就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的目的是击败法国,削弱英国,称霸欧洲大陆,但是德皇威廉二世高估了德军战力,战争被拖入了漫长的阵地消耗战,德国资源短缺,无奈战败。

二战就更不用说了,一战结束后德国领土被一分为二,许多不平等条约被强加在头上,德意志民族复仇的怒火被激发出来,在激进的民族情绪刺激下,希特勒被催生出来,登上帝国的元首宝座,由于历史原因,希特勒在小试牛刀后,便开始拿波兰,法国开刀,其实也是在复仇。只是希特勒没能一举推平苏联,猪队友日本又招惹了美国,最后导致德国战败。

所以,归根到底,还是英法等老牌大国没有包容心,在欧洲那么巴掌大的地方,包容不了只能打压,打压的结果就是爆发战争,仅此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