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嫡出和庶出的孩子,差别有多大?

我就是竹韵


古代实行的是一夫多妻多妾的制度,也就是说男人尤其是大户人家的男人,可以拥有很多的老婆,分为妻和妾,妻只有一位。对应的妻子生的孩子就为嫡出,妾生的孩子就为庶出,他们拥有不同的权利和义务。

嫡子拥有的权利更多,比如掌管天下或者家族,相应需要承担的义务也随之增多,而庶子拥有的权利和义务相对就小一些。

庶子只能称生母为阿姨

古代的妻妾等级制度下,地位低下不仅是小妾,还有小妾为夫家生育的子女,庶子庶女不能称呼母亲为“生母”,只能叫“阿姨”,不仅是皇室,民间百姓也如此。《南史·齐宗室》记载道:“钧字宣礼,年五岁,所生区贵人病,便加惨悴,左右依常以五色绊饴之,不肯食,曰:‘须待姨差。’”

南齐后宫制度,贵人是正一品的三夫人,淑媛是正二品的九嫔,尽管在后宫的品级很高,而且萧钧和萧子懋也都是大孝子,但就是因为是庶出,所以只得称呼生母为“阿姨”。

庶子没有继承权

庶子没资格安葬自己的生母,这已经是有违人伦了,但对于庶子来说,最糟糕的事情可能就是他们的继承权都被剥夺了。虽然唐律中有过规定:“无嫡子及有罪疾,立嫡孙;无嫡孙,以次立嫡子同母弟;无母弟,立庶子;无庶子,立嫡孙同母弟;无母弟,立庶孙。”即在没有嫡子的情况是可以立庶子为嗣子的,只可惜事实远非如此。



虽然从嫡出和庶出有一定的差别,但是清末垂帘听政的两宫皇太后,一位慈禧,一位东太后慈安,就是庶出。嫡出和庶出原则上区别不是太大,唯一最大的区别是嫡长子具有优先的继承权。真正造成差别的,是他们母亲的背景,母亲家族背景对孩子未来至关重要,若母亲家世很高,自然她生出的孩子地位也高。古代的小妾大多情况是丫鬟或者买来的妾,家世背景相对较差,出生的孩子自然地位也要差一些。


羊喵喵zmemphis


我国古代实行的婚姻制度是一夫一妻多妾制度,正妻与妾侍之间的地位不平等,这种差别就是嫡庶之分。嫡是指正妻及其所生子女,庶指姬妾及其所生子女,嫡庶之间的差别是非常大的。

正常情况下一个男子只能有一位正妻,称为嫡妻,正妻与丈夫地位平等,在礼仪制度方面享受同等待遇。妾室的地位只是比奴仆稍高,甚至有妾奴一说,一般情况下正妻是可以随意处置妾室的,甚至可以将犯了错的妾室直接发卖。不仅是妾室,妾室所生的庶子女与正妻所生的嫡子女的待遇也是差别很大的。

下面就以《知否》里面的三个女儿为例,来看看嫡庶之间的差别待遇。

如兰、明兰、墨兰是盛家的三个女儿,其中如兰是嫡女,明兰、墨兰都是庶女。

墨兰的母亲林小娘虽是妾室,但因为有郎君宠爱,其享受的待遇跟正妻差不多,所以她一向不将正妻王氏放在眼里。但盛纮再宠爱林小娘,也没有办法在礼仪制度方面给予林小娘与正妻同等的待遇,宠妾灭妻这种事情在当时是会受到舆论指责的。

那时候男人娶妻讲究的是门当户对,尤其是高门大户的嫡子,娶妻也得是门户相当的嫡女,一般不会娶庶女,当然娶妾室就不在此限了。庶女想做正妻,一般得嫁给家世比自己差的人家,这样才不会因为是庶女而被人瞧不起。

墨兰在三个女儿里面是最受宠的,但由于她是庶女,林小娘再要强,盛纮再宠她,她也没办法嫁入豪门为正妻。所以后来林小娘和墨兰才想到用与梁晗私相授受的方式,造成即成现实的局面,迫使盛梁两家接受她为梁晗的正妻。可即便她成了梁晗的正妻,她在梁府也是被人看不起的。

再来说说明兰,她自小的盛老太太身边长大,深得盛老太太的宠爱。可即便是这样,盛老太太也只是想把她嫁给家世稍弱的贺家,保她一世安乐。

当时齐衡喜欢上了明兰,可他的身份与明兰差别太大,一个是国公府的嫡子,一个只是五品官的庶女,齐衡想要娶明兰为正妻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别说齐衡的母亲反对,即使是盛老太太也不看好他们。

齐衡太年轻,他低估了他们之间的阶层差异,以为只要自己去争取就可以达成心愿。可现实却给了他狠狠的教训,他再喜欢明兰也终究没能和她在一起。

我们再来看看顾廷桦是怎么求娶明兰的。

顾廷桦当时已经是朝廷新贵,如果他直接到盛家提亲,盛家首先考虑要嫁的一定是嫡女如兰,这样的好事不会落到庶女明兰头上,顾廷桦对这种形势有清醒的意识,所以他费尽心思布了一个局。

他明知嫡女如兰已有了心上人,他还是先向如兰提亲,然后再设计让自己与盛家人一起看到如兰与人私会,有了这种丑闻,盛家自然是不能再将如兰嫁与顾廷桦,于是这样的好事才能自然而然地落到明兰的头上。

这样既成全了他自己和明兰,也成全了如兰,否则以盛家的条件也是不可能把嫡女嫁给文炎敬这种寒门举子的。

所以,在我国古代,人是不会生而平等的,嫡庶的身份差别很大,民间如此,更不用说帝王之家了。在唐宋以前嫡庶之分影响很大,明朝之后这种差别就逐渐减弱了。


疯小鸟


问题:在古代,嫡出和庶出的孩子,差别有多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部热播剧,也是围绕着中国古代的嫡、庶展开的。在这部剧中,由赵丽颖扮演的女主角盛明兰,因为是家里不受宠的小妾生的孩子,所以从没受到过重视,从小到大只能收敛锋芒,忍气吞声地过日子。

那么嫡、庶差别真的这么大吗?

一、从妻妾看嫡庶之别

很多人认为中国古代的婚姻是一夫多妻制,其实不是!中国古代实行的是一夫一妻多妾制。也就是说,一个男人只能有一个正妻,但可以娶好几个小妾。

从礼法上说,妻和妾生的孩子都算是正妻的孩子,孩子们每天都要给父亲的正妻、也就是嫡母请安,而且必须称嫡母为母亲,叫自己的生母为姨娘,在剧中称为小娘。

妻子,必须要经过三媒六聘、明媒正娶,而且一定要身家清白、门当户对,要用大红花轿抬进门才行。这大红花轿抬进来的妻子才是这个家真正的女主人,是可以被写进族谱、进祠堂接受子孙后代祭拜的。

而小妾,只能算是有名分的小老婆,地位也就比家里的奴婢高一些。无论多得宠,她们的地位永远赶不上正妻。

正妻是家中的主母,凡是贵客登门必然得是主母出面应酬,小妾连说话的份儿也没有,根本登不上大雅之堂。

最关键的是:小妾是没有人身自由的,主人要是看不顺眼,有权利惩罚或者卖掉,甚至打死都可以。

在古代,小妾再怎么受宠,那是死也不敢踩在正妻的头上往上爬的,因为要是敢这么干,绝对就是一个死!而且小妾无论生前多受宠,死后也不能和丈夫合葬。

二、嫡、庶之子的差别

1. 嫡子和庶子的差别

嫡子在家族中有着不容置疑的继承权和最高地位,无论是爵位功名还是家里的财产、祖产,嫡子都有着最大继承权;

庶子是没有继承权的,即便能继承一些,那也是父亲的一小部分的财产,而且必须在父亲去世后才可以分家。如果家里的老人还在,也是不能分家的,只能依附于嫡子生存。

所以庶子唯一的出路就是自己考取功名或者外出打拼,闯出自己的一片天,这样才有机会让大家刮目相看。

2.嫡女和庶女的差别

一个家族中,嫡女的地位自然远远高于庶女。无论是待遇还是名声,庶女在各个方面绝对不能超过嫡女。

比如,在《知否》剧中的前半部分就有很好的体现:女主角明兰因为是庶女,所以一直要在家里装傻充愣,就是为了不让自己太过显眼,免得招来嫡母和嫡女的注意。

出嫁时嫡庶之分就更明显了。在古代,嫡女出嫁自然是给别人家当正妻,而且嫡女出嫁一定要非常风光,娘家会用十里红妆相赠,到了婆家,那就是主母身份。

而庶出的女儿,嫁妆就是不能比的,家里没人给小妾撑腰,自然也不会给小妾的女儿准备太丰厚的陪嫁。

庶女要想过得好,首先得学会讨好嫡母和长辈,等到了婚嫁年龄,家里才有可能帮忙给寻个好夫婿。在《红楼梦》中聪明的贾探春就极力向王夫人靠拢。

所以,电视剧《知否知否》里,女主嫁男主这个情节就有点不靠谱了。

女主盛明兰是五品官员家的庶女,男主顾廷烨他家可是侯府,这要放在古代,明兰是绝不可能嫁到顾家当正妻的。如果真想嫁,只有一种可能,那就是盛家先把嫡女嫁过去当正妻,明兰再过去当妾。

如果不想当妾,那就只能嫁给不如盛家的家族才有可能,或者找个门当户对的家族,嫁给人家的庶子,继续过看人眼色的生活。

三、庶出的孩子该如何逆袭?

清末民初政坛上的风云人物谭延闿,在民国时期的名声甚至不低于蒋介石。不过他因为是个庶子,小时候过得也是相当的憋屈。

谭延闿的生母原本是谭家的丫鬟,因为有几分姿色所以被谭延闿的父亲收为了小妾。她即使给谭家生了三个儿子,也改变不了出身的卑微。每到吃饭的时候她都必须站在桌旁,帮丈夫和正妻填饭夹菜。

所以每天吃饭也是谭延闿小时候最难过的时候,因为生母不能和他同桌吃饭,而且正室太太的心情稍微有点不好,也会拿谭延闿的生母出气,小谭看不过去,几次为了维护生母和嫡母顶嘴,最后都会被父亲教训,同时他的生母也会受到更严厉的惩罚。

后来他明白了,只有自己有出息了,自己的亲娘才能在谭家才有地位。所以他一直努力读书,终于在二十多岁时参加会试考取了第一名,成为了湖南二百年历史上唯一的会元。

他的父亲高兴坏了,在家里公开宣布,从今以后,你的母亲不用在桌旁伺候了,可以上桌吃饭了!就这样,谭延闿终于靠自己的努力给母亲争来了在谭家的稳固地位。

不过即便如此,当谭延闿的母亲去世,按照礼制,她的棺材是不能从谭家的正门出去的,只能走偏门。

谭延闿很生气,都到民国了,还有这样的礼法!他索性直接扑到了棺材上,对大家哭喊道:“我谭延闿已经死了!抬我从正门出殡!”这话一出口,谭家人全傻了眼,谁都不说话了,最后,谭家长辈总算是同意将棺材从正门抬了出去。

这个例子也算是母凭子贵的典型了,只不过在中国的历史上,这样的故事确实不算太多。


我就是竹韵


古代讲究长幼有序,嫡庶分明,这说明嫡出与庶出的差别很大,到底有多大呢?下面根据一般情况来阐述一下,特例例外。

其实,若论分家,嫡庶还真差不多,除了嫡长子可以多分些功田祭田外,其他都是一样。不过,真正的区别不在这里,而在以下方面。

一,嫡子可以继承父亲的爵位,以及朝廷赐下的祭田及府第等,而庶子则不能。虽然也有庶子袭爵的,但那必须庶子为朝廷立下汗马功劳才行。

二,嫡出的孩子称自己的生母为母亲,立了功升了官可以为母亲申请诰命,也可以继承母亲的私产,而庶子则要称嫡母为母亲,生母为姨娘,纵使有机会申请封诰,那也是嫡母的,也无权继承嫡母私产,除非嫡母赠予。

三,嫡出因为母亲出身高贵,交往的人也多是大家公子,庶出因生母卑微,则交际圈相对狭窄,婚姻也多是嫡娶嫡,庶对庶。这样,分家以后,各种差别就逐渐明显,以至于最后两极分化。


萍风竹雨123


嫡出和庶出的孩子差别有多大?咱们打个比方,比如嫡出的孩子是主人,庶出的孩子就是佣人,你别不信,在封建社会差距就是这么大。具体的咱们来慢慢说来。

古代男人只有一个妻子,其他的都只是妾,妻妾之间的差距也很大。作为正室,家里面大大小小的事都由她做主,妾是要听正室的话的,在正室面前妾是没有话语权的,也正是这样,正室更要捍卫自己的女主人地位。


正妻所生的子女是嫡出,妾所生的子女是庶出,在古代最讲究嫡庶之分,嫡出的子女无论是身份地位都是高于庶出的,在人生道路上也是比他们要幸运的多。而且男主人的继承权只能够由嫡出的子女继承,庶出的子女是没有这个资格的。

说的再通俗一点,就是嫡出的子女才能算是家里面的主人,庶出的子女一切都要听他们的。妾以及他们的孩子都要看嫡系的脸色,在嫡系面前他们永远低人一等。

再者嫡出的子女婚嫁那是风风光光,但是庶出的子女可没有这个福分,一般都是普普通通的。古代讲究门当户对,所以有权势的公子娶的都是嫡出的孩子,至于庶出的孩子,一般都是父亲和正室所决定的,妾是没有发言权的。

这里可能有人会说古代也有庶出的长子继承家主之位的,实际上也有,不过电视剧中出现的占多,真正的历史上很难出现这种情况。总之一句话,庶出的孩子很难相对于嫡出的孩子还是差距很大的,大家不要被电视剧中误解就行了。


历史清单


差别很大。的确很大。

当然,有嫡庶子女的,显然已经属于比较富裕的家庭。

先说儿子。

西汉之前,庶子属于奴隶。

西汉之后,庶子才逐步获得部分财产权,表面受教育权。但是,大多数情况下,庶子只能分到很少的钱财,结婚就会被分出去,然后就是自己打拼。也不是没有庶子最终压倒嫡子的情况,但那多是动乱年代或者军功。

宋代之后文治优先,庶子读书科举成功的不在少数。可从宗族宗祧地位说,庶子成功依旧是家族旁支,最多不过另立宗族,但新宗族还是属于大家族分支,而非主干。

比如袁世凯,作为庶子,当到山东巡抚直隶总督都不能让土财主的嫡兄低头,依旧不准许袁世凯生母走正门出殡,安葬在祖坟。

自明代开始,国家法律明确规定,剔除官爵相关的官邸、爵田、族产之外的父亲财产(不包括嫡妻的嫁妆)才是诸子平分,不分嫡出妾出婢出,能够证明身份的私生子半权。

但法律同样有后门,嫡母作为管家婆有足够多的办法将公共财产分薄,少分财产給庶子。比如嫡母可以大肆购买族田,这些将来是嫡子管理的。或者逼迫庶子分家养生母,交换条件就是当众书面放弃继承权。庶子为了生母,哪怕打落牙齿也得同意啊。

所以,庶子的生活待遇、读书机会、出仕后是否得到家族支持,都是远差于嫡子的。

再说女儿。

坦率说,南北朝之前,庶女不仅等同奴隶,连独立出嫁的机会都没有,只能給嫡姐妹,嫡堂姐妹,嫡姑母、嫡堂姑母做媵,也就是帮助嫡女固宠,充当生育工具。

东晋开始,世家被重创,才逐步用庶女向下联姻以巩固家族基础。庶女才得到受教育机会与独立出嫁的可能。

但是,嫁妆的丰薄、婚姻对象,婚后是否得到娘家资源支持,庶女显然比不上嫡女。虽然庶女出头压倒嫡女的情况比较多,但那大多数都是丈夫儿孙的原因。


四川達州


谢谢题主的提问。粗略浏览了部分答友的解释,感到有些分析明显跑题了,而且表述也不太准确。

近年来,随着一系列历史题材影视剧的热播,有关“嫡出”和“庶出”的讨论也比较热烈。根据有关资料和个人的理解,试着说一下对此问题的看法。

总体来说,嫡子和庶子之间的差别,并不是很多人想象的那么大。在封建社会家庭中,嫡子和庶子都是合法的孩子,也都是“少主人”的家庭地位。除了个别礼仪外,嫡子和庶子在家庭中得到物质、教育等重要待遇的区别并不大。仅仅是在继承权的问题上,嫡子的地位高于庶子。而且,即便如此,一家之主在确定继承人时,如果执意传给庶子,家庭其他成员和外人都不便过多反对。例如,在很多王侯之家,这样的事例就很多,平民家庭更是如此。

如果是不涉及到家庭继承权的女孩,嫡出和庶出的差别就更小了。例如,在《红楼梦》中,贾探春的地位与生活待遇并不比其他嫡出的姐妹差。又比如,即便是在嫡庶差别较大的宋朝,根据当时有关法律,庶子与嫡子享有同等的继承权。当然私生子不在此列。

事实上,中国古代封建家庭的礼法被太多的影视剧肆意夸大了,导致有很多观众被误导,尤其是那些从来不看书而仅仅依靠影视剧来了解历史的观众。在我国封建社会,妻与妾的地位的确悬殊,但这并不代表着嫡子和庶子的差别也很大,甚至没有必然联系。近年来拍摄的历史题材影视剧,出于制造矛盾冲突的需要,刻意夸大了妻妾和嫡庶的差别,或者说把两者混为一谈。

嫡庶之间的差别,在唐宋之前(包括唐宋)相对比较明显,但唐宋以后,嫡庶子之间的差别逐渐弱化。

以上个人观点难免肤浅偏颇,欢迎各位留言发表您的观点。原创和码字不易,若有所启发敬请点赞或转发。我是漫步世界遗产,喜欢独立思考,远离人云亦云,专注文化领域,探究传统文化,每日分享美文美图。斧正更多拙作,欢迎点击右上角添加关注。谢谢。







漫步世界遗产


嫡出和庶出拥有不同的权力和承担着不同的义务,不论是国家,还是家庭,“家本位”的主体思想深入人心,其核心是血缘,过程是世袭,因为有继承程序的需要,也就有了宗法制的出现,即“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这样不至于在争夺财产时出现混乱。

嫡出,嫡,正妻为嫡,正妻所生的儿子谓嫡生、嫡子,即正宗之意。在古代通常是嫡出子嗣(即嫡子)继位,因古代有立嫡,立长的规矩。在有些朝代中即使不是年龄最大的如果是嫡出的也算是大的。

区别:

  1. 最大的差别在于继承权。嫡子是正妻所生之子,是有继承权的。古代最常见的继承人制度就是立嫡制度,极少数情况下会有立长或立贤。 庶子是旁出的意思,是妾生的儿子,一般不会有承继的权利。

2.庶女与嫡女的区别还表现在谈婚论嫁上。嫡女一般都有强大的靠山背景,母亲家的势力不容小觑,权贵男子娶妻时也会倾向于嫡女。而庶女的待遇会比嫡女低一级。

3、教育差别:一般家族中,嫡子女和庶子女表面有相同的受教育机会,但是师资条件,生活待遇,读书环境,都是有极大差异的。

4、财产分配:汉代之前,庶子几乎分不到财产。汉代之后一般通行诸子平分。但是,这个平分本身是有前提的。需要将与官、爵、世职(比如明代锦衣卫和清代八旗世袭职务)相关的官邸、祭田、御赐物剔除(嫡长子享有),再剔除本家族族产、公田等(嫡长子代管),剩下的公共财产部分才是平分的。呵呵,一个普通家庭剔除这些还剩下多少?何况嫡母作为管家人,可以有一万种办法将剩余部分的公共财产分薄,比如大肆购买公田就可以做到。反正也是归嫡长子代管的。最重要的是,嫡母可以逼迫庶子自己放弃继承权。比如,庶子十五六岁,考上了童生。嫡母宣布,庶子可以拿一笔钱,家里安排结婚,再分出去养生母。庶子就算打落牙齿也得同意啊。好了,庶子分到了百八十亩地,娶个小地主富农女儿,就得为了家庭生计奔波,这个年龄实际就是读书上进的好时光,等三五年之后彻底理顺了,一辈子也就这样了。

6、资源倾斜:嫡子庶子出仕后的待遇也不一样。先不说嫡子的起点更高,一个家族拥有的资源也是有限的。显然大多数人脉和关系都会优先提供给嫡子,庶子获得晋升很难,立功机会更是微乎其微。

7、女子待遇:对于一般家族来说,庶女在魏晋之前是没有单独出嫁机会的,她们通常会伴随嫡姐妹,嫡堂姐妹,嫡姑母,嫡堂姑母出嫁成为媵女。实际就是协助家族控制男方血脉。魏晋之后,庶女因可以向下联姻而获得相同的受教育机会,才有了单独出嫁的可能。不过作为庶女,婚姻对象、嫁妆的丰薄,今后能否得到家族资源支持,显然是比不上嫡女的。当然,清代有所不同。在旗之家女子都得参加选秀,入宫之后嫡庶对皇家毫无意义,所以庶女在满族人家也有比较好的待遇。


麦田守望仕


在古装热播剧中就围绕着嫡庶之分来细诉故事情节的。古代为什么都有嫡庶呢,在古代适应一夫一妻多妾制,在各个妻子之间的地位是不平等的,孩子的出生是嫡是庶是取决于生母,如果生母是正妻,那生的孩子就是嫡子嫡女,而生母是是妾,生的孩子就是庶子庶女。



剧中女主明兰是庶女,是因为她的母亲是卫小娘,是妾室,而同父异母的姐姐明兰是嫡女,她的生母是王大娘子,王大娘子是朝堂五品官员盛纮的正妻。而四姑娘墨兰是林小娘的女儿,盛老爷宠爱这个妾,她生的孩子自己养,家里钱权交林小娘管理,给她和她的孩子好吃好喝好穿的,即使盛老爷喜欢这个女儿,娇宠这个女儿,但在婚配上,盛老爷说墨兰是庶出,要看清自己位置,不能高攀嫁大户人家当嫡妻,只能嫁小门小户。林小娘梦想就是让自己的女儿做大户家的嫡妻,靠手段让墨兰成为梁家少爷梁晗正妻。虽然嫁给大户人家做嫡妻,但忽视了梁晗的人品,到最后也是妾一堆,墨兰一生都在和别人的争夺中度过。

顾廷烨还未娶正妻就有了外室曼娘还有两个孩子,顾廷烨也是想给曼娘妾室名分,可曼娘却想着成为顾二哥的正妻,心里扭曲,不择手段,不惜带走儿子昌哥儿要挟顾廷烨,可最终心肠歹毒没了儿子没了丈夫也让自己成为怨妇。可见嫡妻是那时候女子的最高梦想,嫡庶的之分在当时社会在权利和利益上还是有区别的 。



古代讲究宗制制度,在知否中顾廷烨是嫡子,但是只有嫡长子能够继承爵位,顾廷烨的大哥从小身体不好,婚后也只有一个女儿,如果大哥去世,顾廷烨就可以继承宁远候爵位。而继母小秦氏为了让自己的儿子继承爵位,处处打压顾廷烨,最好他一命呜呼,她儿子继承爵位就顺利成章了 。就算同是嫡子也要有长幼之分来继承家产和权势 。那么要是庶子基本就不可能继承主要家产,想要飞黄腾达,只能外出打出一片天地了



看的出古代的嫡庶的严格划分,不管男人还是女人都得去遵从这样的法则,嫡子女和庶子女的矛盾越来越加深,为了权势和利益,在宅斗中越陷越深。


啥也别烦


大的很,具体每个朝代不一样,但绝对不是宫廷剧看到的那样,一般庶出可能跟老爹坐在一起吃饭的机会都没有,财产继承就更没有了,不被排挤死就不错了,不过古代重男轻女,如果嫡出是女孩,庶出是男孩,那宁当别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