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太后死后,同治帝的遗孀瑜妃为何大闹皇宫?

Irene_haha


瑜妃之所以在慈禧太后死后大闹皇宫,其实为的就是"名分"二字。慈禧太后崩逝后,溥仪继承皇位,是为宣统皇帝,光绪帝的皇后隆裕升为太后,成为了紫禁城里名副其实的主子,而同治帝的三位遗孀没有得到任何封号,这样的结果就是她们在见到比自己年轻的隆裕皇后时还要下跪并自称"奴才"。憋屈了一辈子的瑜妃当然不干,瑜妃之所以闹,也是代表了同治帝遗孀们的不满。


瑜妃是同治帝的嫔妃,同治帝大婚时选择了慈安太后推荐的阿鲁特氏为皇后,这导致了生母慈禧非常恼火,为了找回面子,慈禧硬是将她相中的富察氏塞给了同治帝,富察氏也因此被封为慧妃,并享受贵妃级的待遇。而当时的瑜妃和另外两名女子作为后、妃斗争的编外人士被选进了宫中,瑜妃当时被封为瑜嫔,在同治帝的后宫五人中排名第三,仅次于皇后阿鲁特氏和慧妃富察氏,高于珣嫔西林觉罗氏和瑨贵人阿鲁特氏。大婚后的生活及其无聊,由于同治帝和皇后情投意合,慧妃只能独守空房,相对于慧妃的怨怼,瑜嫔并不以为意,她每天在宫中以丹青自娱,据说她的山水画画的很好。同治帝在宠幸皇后之余也会偶尔临幸一下瑜嫔。然而这样的岁月仅仅过了一年多,同治帝就病逝了。十九岁的瑜妃不得不因此成为节妇,过起了漫长的守寡生涯。同治帝的死让慈禧太后深受打击,因此她也不愿意见到儿子的这些遗妃们,因为她们会让慈禧想起那些伤心的往事,慈禧宁肯和瑾妃近亲,也不愿意理会儿子的这些遗妃们。这期间最让瑜妃感到安慰的莫过于慈禧太后六十万寿时她被随喜升为了瑜贵妃。


光绪二十六年,在八国联军即将攻陷北京时,慈禧太后携光绪帝和隆裕皇后及瑾妃等仓皇出逃,而瑜贵妃等同治帝的四位遗妃却被扔在了紫禁城内任其自生自灭。这时已经是敦宜荣庆皇贵妃的慧妃却毫无主见,只会大哭大闹,而咸丰帝所遗的两位太妃已经年老难靠。瑜贵妃只好振作起来,打起精神,她吩咐宫中的下人们将宫门关好,同时又召留守京中的宗室大臣们商议对策。好在联军并未进入内宫,才让瑜贵妃等人逃过一劫。然而一年多后回銮的慈禧太后对于瑜贵妃的这份功劳却只字未提,这让瑜贵妃非常痛苦。


光绪三十四年,光绪帝和慈禧太后先后去世,慈禧临终前遗命,溥仪继承同治帝的皇位,同时兼祧光绪帝。说白了溥仪继承的是同治帝的皇位,但是穆宗皇后已经殡天,所以隆裕太后成为了溥仪的母亲,瑜贵妃等同治帝的遗妃们什么封号都没有得到,还要向比她们年轻的隆裕太后行跪拜之礼并自称奴才,这让瑜贵妃再也无法忍受,于是在珣贵妃和瑨妃的撺掇下,瑜妃就上演了这场大闹皇宫的一幕,这也是她对于多年来遭受的不平等待遇的一次发泄。

瑜妃这一闹也是有结果的,最终,摄政王载沣以宣统帝名义将瑜贵妃等三人(慧妃已于1904年去世)全部升为皇贵太妃。名正则言顺,瑜妃等人既有了名分,这才作罢。

瑜妃最终于1933年除夕病逝,享年七十七岁,她是同治帝最后去世的妃子,也是清东陵最后葬入的皇族,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去世的皇妃。


历史课课代表


这问题最好从同治帝的五个嫔妃聊起。

同治帝一共有五个嫔妃。

老大:孝哲毅皇后阿鲁特氏,这位是当年慈安太后给同治选定的皇后,同治十一年九月十四日正式册为皇后。同治帝猝崩时,据说与他感情甚好的阿鲁特氏是怀有身孕的。在当时,这是一件大事,关系到慈禧是否还能名正言顺地继续垂帘听政。如果阿鲁特氏顺利产下了男婴,不仅没后来光绪什么事,慈禧可能都得靠边站,毕竟没有太皇太后垂帘听政的惯例。

所以阿鲁特氏必须死,而且得是迅速地死。关于同治驾崩后,阿鲁特氏紧跟着也崩掉,有两种说法,一种说阿鲁特氏是忧郁殉节而死,一种说是被慈禧饿死的。

老二:淑慎皇贵妃富察氏,这位是慈禧为找回面子硬塞给同治的,阿鲁特氏被册封为皇后的同一天,她被册封为慧妃,先享皇贵妃待遇,后进封皇贵妃。同治驾崩后,因为是慈禧选中的人,又不涉及利害冲突,所以在光绪朝顺利地活了下来,一直活到光绪三十年。

老三:庄和皇贵妃阿鲁特氏,大学士赛尚阿之女,这位是同治大婚时顺带选进宫的,进宫时为珣嫔,后来进封为珣妃,在宫中的地位比较尴尬,只能偶尔得到同治的临幸,但珣妃的心态似乎挺好,在尴尬的半冷宫里很会用琴棋书画,自娱自乐,陶冶情操。光绪朝慈禧六十大寿时进封为珣贵妃。光绪、慈禧相继驾崩后,受身边太监鼓动,一度想和隆裕太后争名号,也就是本题说到的大闹皇宫,但最终没能如愿。隆裕太后崩掉后,没过一个月,她也崩掉了。

老四、老五:一个是瑜贵妃赫舍里氏,一个是瑨贵妃西林觉罗氏,这两位地位不高,不用多说。这问题中说瑜贵妃大闹没错,但领头的是珣贵妃。

同治帝猝崩后,活着的四位同治嫔妃很不受慈禧待见,这其中有人之常情的因素,也有微妙的心理。儿子死了,再看见这些个女人,慈禧心里堵得慌,所以她不愿见到。另一点,慈禧选立光绪,朝中的非议一度很大,认为没给同治立嗣,这时候再去和同治留下来的女人啰嗦显然没有必要,做好的做法就是让她们在冷宫中封尘。

慈禧也是够绝的,庚子年八国联军攻进京城,慈禧西逃的时候硬是没带上这四位,大有让她们赶紧自灭的意思。还好这四位命大,也可能是洋鬼子对前朝这些发霉的妃子不感兴趣,最终她们逃过了劫难,活了下来。

慈禧活着的时候,后宫秩序井然,谁人也不敢造次。慈禧一死,几十年压在头顶说一不二的权威没了,后宫的秩序便有了大乱的苗头。

源头在慈禧垂危时,口传的最后一道懿旨上:隆裕皇后为太后。

在身边太监的鼓动下,以珣贵妃为首的同治三遗孀很不服气,她们不服气也是有把柄可抓的。

因为要兑现给同治立嗣的诺言,慈禧最后选立溥仪的时候,说法上溥仪继承的是同治帝的皇位,同时兼祧光绪帝。在同治三遗孀尤其是珣贵妃看来,隆裕称太后有些不够格,她小进一步才是第一资格,毕竟溥仪直接继承的是同治帝的皇位。

慈禧刚死的时候,因限于清制立法,以珣贵妃为首的同治三遗孀没敢声张,真正的争夺是在慈禧奉安后。

据清宫最后一位总管大太监小德张口述历史说,就在慈禧地宫门即将封闭的那一刻,他的徒弟突然过来密报,以珣贵妃为首的同治三遗孀没打招呼,已经启程先回宫了。

她们急忙赶回去为的什么呢?

想抢先一步取得坤宁宫里的太后金印。

小德张赶紧禀报隆裕太后,意思是赶紧回去,如果让那三位抢得太后金印,你的太后显位唯恐不保。

隆裕是个遇事没主见的人,天天就知道在后宫嗑瓜子。听说有这事,她先是嘀嘀咕咕,犹豫不决,最后又说,家礼还没行就跑,这能行吗?

最后还是小德张不管三七二十一直接把她请上了回宫的马车。

说来,以珣贵妃为首的同治三遗孀也是没经验,很明显,这次比的是谁比谁快,结果这三位居然是坐着轿子往回跑的。

轿子怎能快过马车。

据小德张回忆说:因为那三位提前走了好几个小时,他便下话给车把式,让他玩命地快马加鞭,一路上没歇一口气。到了北京已经是深夜了,那三位也已经进了神武门,自以为稳拿了,不曾想,隆裕太后由东华门进了坤宁宫,把皇太后的宝印先拿到了手。

前后时间相差只有十几分钟。

虽说小德张说的有点夸张,但紧张的意思想必当时还是有的。

控制住皇太后宝印后,紧接着,摄政王载沣也从东陵赶了回来,把”合符子“请出来,军机处赶紧颁发诏书,隆裕皇后遵照太皇太后生前懿旨,草诏为皇太后。

以珣贵妃为首的同治三遗孀不服输,又去找摄政王载沣大哭大闹,结果让摄政王载沣的说法给灭了。

摄政王说,三位皇贵妃应遵循太皇太后懿旨,论清制,德宗光绪皇帝之皇后应为太后。同治皇帝的皇后,已随皇帝殉节升天了。按祖制,贵妃不能继位皇太后。嗣皇帝载湉驾崩,隆裕皇后为皇太后是清制所定。

摄政王载沣这人是温和做派,灭完后,为了安慰这三位,只好给她们皇贵妃名号前加个没啥用的好词,算是尊封。

事后,以珣贵妃为首的同治三遗孀在身边太监的鼓动下还想闹,怎么闹呢?

因为隆裕没权威,怕事,她们便纵容身边的太监营私舞弊,吃空饷,偷东西等等,总之想把后宫搅合乱套。

因为人数众多,闹的隆裕一个劲地借嗑瓜子消愁。

关键时刻,小德张发挥了作用。

照小德张德说法:”必须清君侧,要不然镇不住。“

说干就干,小德张一口气清除了近千名不老实的太监,关键岗位全换成了他的徒弟。

一场大风波,这才彻底平息下来。

当然,小德张也没白忙活,隆裕赏了他十万两银子,在北京安定门内永康胡同极乐寺为他建了所大宅子,占地50亩。


黑句本


“会哭的孩子有奶喝吗?”在很多情况下,的确是这么个样子。这种几近邪门歪道的反人类思想,在太多场合大行其道,甚至被戏谑为“按nao分配”。

“哭”,自是婴儿获取“奶”的本能,后来成了小孩子获取“奶”的手段。因为小孩一哭闹,大人就会去哄;小孩的意愿达不到,就会更加哭闹,形成了一个闭循环。

在这个循环中,小孩子潜意识里认为自己是安全的,你见过哪个小孩会在生人面前闹?

是的,哭闹的前提,是自身的安全有保障。这个道理,连三朝未满的小孩子都懂,更别说在后宫里斗了大半辈子的瑜妃了。

慈禧太后与德宗光绪皇帝接连死亡,使得原本顶在瑜妃等人头上的压力陡然消失。

如此,就给瑾妃等前朝“遗妃”造成一种幻觉:终于熬出头了。这种幻觉使得令她们觉得没人敢把她们怎么样,毕竟她们是先帝的“妃子”,打狗还要看主人呢!

换言之,瑜妃等人自认为“绝对安全”。

于是,以瑜妃为首的同治皇帝后宫团,便开始了自己的“维权之路”。其实她们不过是想趁乱,在这“权利饭桶”分一杯羹罢了。她们自己心里跟明镜似的:这杯羹,跟她们没有丝毫关系!

凭着“哭闹”的本事,万一能得一丝好处,总比什么也没有强吧?

在这种心里作祟下,这几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前朝遗妃”,开始了觅死之路。

封建社会、尤其是皇室,嫡庶之分是非常严格的。瑜妃等人作为同治皇帝的妃子,天然就比光绪帝的皇后低一个等级。

这不是按资排辈的时候,而是按地位排辈分。

只要皇帝还在,这种等级制度就一直存在。紫禁城里可没有“法律”去保护她们的生命安全,想让她们死,只需要太后的一句话就行了。

隆裕太后得居高位之后,自然要对“篡权”的瑜妃等人进行清算。在慈禧太后死后没多久,隆裕太后便把同治皇帝的瑜妃、珣妃、瑨妃打入冷宫。

同为光绪帝妃子的瑾妃,同样因为嫡庶之别,没有被隆裕太后当人看。在隆裕太后和皇帝在一起吃饭的时候,瑾妃只配站在一旁吃饭,连上座的资格都没有。

所以嘛,瑜妃几个就算哭瞎了眼,后宫也不是她能够说了算的。

瑜妃等人之所以能够身居太妃之位、让溥仪管她们叫一声妈,可不是因为隆裕太后死了,而是大清国亡了。大清国一灭亡,压在她们头顶的“封建礼数”彻底失效了,就算是皇帝也不能随意杀人,这也给了她们“安全感”。

一番哭闹之后,袁世凯(总统)插了一脚,给她们安排了一个名分。

瑜妃这几个妃子,也是看人下菜碟儿,专挑软柿子捏啊!慈禧活着的时候,她们怎么不闹呢?隆裕活着的时候,她们怎么不闹?也就敢欺负6岁的小溥仪…说到底,用的还是泼妇骂街那一套。


祗树


1861年,同治皇帝同年娶了一位皇后,四位妃子。

在选皇后时,慈安倾向阿鲁特氏,而其生母慈禧更中意富察氏,最终同治册封阿鲁特氏为皇后,富察氏被册封为慧妃。

另外三人是瑜嫔、珣嫔和瑨贵人,珣嫔也是阿鲁特氏,是皇后阿鲁特氏的姑姑,姑侄二人同时嫁给了同治帝。

同治最宠爱皇后阿鲁特氏,日夜相伴,瑜嫔只能每天在宫中以丹青自娱,同治帝在宠幸皇后之余也会偶尔临幸一下瑜嫔,同治最烦慈禧中意的慧妃,但慈禧要求同治必须定期宠幸慧妃,同治帝实在忍无可忍,直接跑出宫外去了青楼,惹上了梅毒。

1863年同治皇帝病重,为了给皇帝祈福,两后宫太后大封嫔妃,瑜嫔因此晋升为瑜妃,但仍未留住同治皇帝的生命,不久瑜妃成了寡妇。皇后不堪忍受慈禧打压,吞金自杀随同治皇帝而去,慈禧宠爱的慧妃成为后宫老大, 瑜妃处处都要看其脸色行事。

1900年,八国联军即将攻陷北京,慈禧带光绪帝、隆裕皇后及瑾妃等仓皇出逃,临走之前推珍妃入井,抛弃了同治四位遗妃,此时身为皇贵妃的慧妃只会哭天抹泪,唯有瑜贵妃召集留守京中的宗室大臣们商议对策,未曾想八国联军进北京后,并没有对紫禁城进行烧杀抢夺,但慈禧回宫后,对于瑜贵妃的这份功劳却只字未提,这让瑜贵妃非常痛苦。

溥仪登基之后,光绪帝的皇后隆裕升为太后,而同治帝的三位遗孀没有得到任何封号,按清朝祖训,妃子见太后都要行奴才礼节,憋屈了一辈子的瑜妃当然不干,所以大闹慈禧死后的祭奠仪式。

在祭奠仪式上,瑜贵妃大胆地质问摄政王载沣:“新皇帝登基,难道只继德宗(光绪),不继穆宗(同治)吗?”

载沣随便敷衍了一下:“兼继穆宗啊”。

瑜贵妃听后就放声大哭,“既如此,为何不尊我为皇贵妃?我还得继续做奴才?”

最终,摄政王载沣以宣统帝名义将瑜贵妃等三人(慧妃已于1904年去世)全部升为皇贵太妃。

瑜妃于1933年除夕病逝,享年77岁,她不但是同治帝最后去世的妃子,还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去世的皇妃。


美丽青春您真痘


闹什么?闹地位!闹待遇!

同治帝的遗孀瑜妃不仅在慈禧死后大闹一场,在隆裕皇太后死后也闹过一场。

慈禧活着的时候,谁也不敢闹,谁闹了下场在那里摆着,珍妃不就被扔井里去了嘛,大家敢怒不敢言。

要说瑜妃这一辈子也够憋屈的,同治十一年,在同治将要亲政前,同治一股脑儿娶进来一个皇后,四个妃子。

皇后本来是有两个人选,一个是阿鲁特氏,一个是富察氏,慈安倾向于仪态端庄的阿鲁特氏,而同治的生母慈禧却更中意富察氏,有一说是她觉得富察氏有她自己年轻时的影子,其实是慈禧根本就不喜欢阿鲁特氏,原因很简单,阿鲁特氏是前郑亲王端华的外孙女,端华恰是当年死在辛酉政变中的顾命八大臣之一,算是慈禧的政敌。

两宫太后意见不统一,只好让同治自己选,同治选了阿鲁特氏,她被册封为皇后,富察氏退而求其次,被册封为慧妃。

同时入宫的还有两个嫔,一个贵人。

本文的主人公赫舍里氏,就是两个嫔的其中之一——瑜嫔,另外一个嫔——珣嫔也是阿鲁特氏,她是皇后阿鲁特氏的姑姑,没错,姑侄二人同时嫁给了同治帝,说起来,这姑姑还比侄女皇后小了三岁,只好从嫔做起。

最后一个贵人是瑨贵人,西林觉罗氏。

同治比较喜欢皇后阿鲁特氏,然后的顺序是瑜嫔、瑨贵人,最不稀罕的恰是慈禧看中的慧妃,因此皇后阿鲁特氏也成为慈禧的眼中钉。

可惜同治命短福薄,没两年就因为不可描述的疾病一命呜呼,临死之前,为了给同治祈福,嫔妃都获得晋级,慧妃成了贵妃,瑜嫔晋为瑜妃。

同治死后,皇后阿鲁特氏孤立无援,选择了自杀,慧贵妃晋为敦宜皇贵妃,剩下的几个名号不变。

从瑜妃往下这姐仨,年纪轻轻十八九岁就守了活寡,但她们之前关系还不错,苦熬宫中岁月。慈禧压根儿不愿意见到她们,想是这几张脸会使她回忆起自己的亲生儿子同治。

庚子国难时,慈禧仓皇西窜,带上了光绪帝和他的后妃(珍妃除外),把同治帝的四个妃子全留在紫禁城听天由命,这时候咸丰帝还有两位妃子也留了下来,但她二人年纪太大,没有主心骨。关键时刻还是瑜妃跳了出来当家,跟留下来的内臣开会商讨对策,幸亏八国联军最终也没进紫禁城后宫,见了她还很尊重的敬礼。

光绪二十年,慈禧六十大寿,宫中妃嫔大家跟着再晋升一级,瑜妃终于熬成了瑜贵妃。

慈禧死后的祭奠仪式上,瑜贵妃已经没了怕角儿(比她级别高的慧妃也已经死了几年了),大胆地质问摄政王载沣:“新皇帝登基,难道只继德宗(光绪),不继穆宗(同治)吗?”

载沣也没弄明白瑜贵妃的意思,随便敷衍了一下:“兼继穆宗啊”。

瑜贵妃等着的就是这一句话,然后就放声大哭,“既如此,为何不尊我为皇贵妃?我还得继续做奴才?”

说这句话的背景,是因为隆裕皇后已经升格为皇太后,按照宫中礼制,皇贵妃以下的在皇太后面前仍然是奴才辈儿。

大闹一场后,瑜贵妃得到了她想要的称谓——瑜皇贵妃。

瑜皇贵妃食髓知味,在隆裕皇太后死后,那时候已经是民国了,逊清皇室还保留有四大太妃,除了她自己,还有珣嫔和瑨贵人姐儿俩,还有光绪帝的瑾妃,已经都混成皇贵妃了。别看天下已经丢了,但紫禁城的后宫就是她们的宫斗大舞台,为什么不能给小逊帝安排个新一任皇太后呢?

瑜皇贵妃,现在的封号已经改为敬懿皇贵妃了,她的竞争者是光绪帝的瑾妃,最终她们为了一个皇太后尊号也大闹一场,绵延数年,当然,谁也没干掉谁,直到冯玉祥派人把她们全赶出了紫禁城。

肯定有人会问,争这些虚名又有何用,放上一张表格就会明白,嫔妃待遇是按照等级来分配的,从猪肉到香油,再到茶壶茶碗,都有供应制度,妃比嫔每天多供应一两白糖呐!


我们的主人公——同治帝的遗孀瑜妃在溥仪大婚的时候已经改称为敬懿皇贵太妃了,她和好姐妹荣惠太妃(当年的瑨贵人)被赶出紫禁城后,一起到了东城的麒麟胡同隐居,前者活到了1932年,后者失去了好姐姐后,又多活了一年。她俩是四大太妃中活得最长寿的。

1935年,姐儿俩一同被葬入清东陵,正如六十三年前姐儿俩一同嫁给少年同治一样。


历来现实


瑜妃其实算得上是一名美人胚子,但是善于攻于心计。想当初同治皇帝和皇后最恩爱的一段时间,还时不时的会临幸她。


同治皇帝的皇后是赫赫有名的才女,正是因为她的才气,反而被慈禧所忌惮。倒是对于年仅14岁的慧妃,慈禧喜欢的不得了。

为了让同治临幸慧妃,慈禧经常要求其必须去慧妃宫中。时间长了,同治帝开始有点厌烦慧妃,逐渐形成一种僵局,而瑜嫔等人夹在中间左右为难。

最后同治帝一气之下抛弃所有妃子,外出寻找野味。而瑜嫔、慧妃等人饱受相思之苦,最后还是皇后把同治拉了回来,但是为时已晚。


同治13年同治皇帝病重,为了给皇帝祈福,两后宫太后大封嫔妃。趁着这个机会,瑜嫔晋升为妃子。但是此举并不能挽留同治皇帝的生命,不久瑜妃做了名寡妇。

皇后由于实在忍受不了慈禧的排挤,吞金自杀随同治皇帝而去。山中无老虎,猴子成大王。慧妃凭借着慈禧的喜爱,荣升为皇贵妃后,成了后宫老大。而年长了惠妃三岁的瑜妃,处处都要看其脸色做事。

在以后漫长的几十年里面,瑜妃只能独守深宫。为了避免想起自己的亲生儿子,慈禧太后很少跟瑜妃这些人接触。光绪二十年,慈禧60大寿,瑜妃被加封为瑜贵妃,算是平静生活中的小涟漪。

▲瑜妃剧照

光绪二十六年八国联军打到了京城,慈禧带着皇帝逃跑。临走之前推珍妃入井,抛弃了同治遗妃。慧妃并没有什么眼力劲,整日以泪洗面。瑜妃勉强打起精神,收拢一些在京官员,稳住了后宫。

未曾想八国联军进北京后,并没有对紫禁城进行烧杀抢夺,统帅甚至对瑜妃颇有礼数。可惜的是待到慈禧回来后,没有对瑜妃有任何赏赐。更让其伤心的是慧妃死后,慈禧对慧妃大加封赏,让瑜妃再也没有超越的机会。

溥仪登基之后,隆裕被尊为太后,就连瑾妃都是太妃,反倒是瑜妃什么都没有。清朝的祖训当中,妃子见太后都要行奴才礼节,而瑜妃其实和隆裕是平辈,自然咽不下这口气。

▲隆裕

慈禧去世后下葬时,后宫所有妃子前去东陵祭拜。瑜妃感觉时机成熟,立刻从众人中站出来,质问摄政王载沣:皇帝入继,是否只继德宗(指光绪),不继穆宗(指同治)?这句话把摄政王载沣给问蒙了,沉默了好一段时间,才说道兼继穆宗。

瑜妃这一下子抓住了把柄,既然如此,如今穆宗的皇后早日升天,剩下的也只有我一人。皇上兼继穆宗,为何隆裕为母后,我就是个奴才?

载沣显然无法回答他这个问题,瑜妃见此嚎啕大哭,不愿起来。 最后在众多大臣的规劝下,瑜妃才止住了眼泪,跟随众人回到后宫之中。转眼一年时间过去了,仍然没有人提及此事。

瑜妃再等到第二年拜祭光绪、慈禧的时候,又对载沣重提此事,载沣自然不可能做主。瑜妃这次似乎有了准备“既然只能做个奴才,我还不如死了作罢”。

▲载沣

说完就要往旁边的柱子上撞。旁边人看到立马拉住,此等场合是不是要失了皇家颜面?只好妥协道“瑜妃晋封皇太妃,不再自称奴才。”瑜妃这才作罢。

敬懿皇贵妃出生在咸丰六年六月初一,入宫之后被封为瑜嫔,两年后晋升为瑜妃。光绪二十年晋升为瑜贵妃,光绪三十四年晋升为瑜皇贵妃,于1932年2月5日辛未年除夕病逝,享年七十七。


史之策


1908年 11月14日,光绪帝驾崩于瀛台。由于光绪无子,在慈禧的安排下,醇亲王3岁的儿子溥仪过继给同治帝,同时兼承光绪帝之祧,继承帝位。而光绪帝的皇后隆裕,则被尊为皇太后。

(瑜妃剧照)

然而,在慈禧去世后,同治帝的遗孀瑜妃却大闹皇宫,这是怎么回事呢?

一、不得同治宠爱。

瑜妃赫舍里氏是知府崇龄的女儿。同治大婚时,被选入宫中。先是被封为瑜嫔,但当时同治专宠皇后阿鲁特氏,因此她和其他嫔妃一样,都被闲置在一旁,过着非常苦闷寂寞的生活。好在瑜嫔善画,人亦聪慧,因此常以书画打发那些无聊的时光。

同治重病后,两宫太后大封嫔妃为同治祈福,瑜嫔也顺利地被封为瑜妃。然而随着同治的病逝,皇后阿鲁特氏也不堪慈禧逼迫,吞金而死。结果,一直讨慈禧疼爱的慧妃被封为“敦宜皇贵妃”,凌驾于瑜妃之上,常常对她颐指气使。

成了寡妇,又被慧妃左右,瑜妃的痛苦可想而知。幸好因为在同治生前,她并不得宠,再加上她又有才华,因此慈禧倒对她还算和气。宫闱丹青笔墨事务,有时也交给她来代理,所以她在后宫尚能自保。

不过,毕竟是同治的遗孀。慈禧每每看到瑜妃几人,总是不由自主勾起伤心的过去,所以很少召见她们。瑜妃亦深居简出,过着“焚香礼佛多闲暇,自绘林峦缀小诗”的日子。

(慈禧剧照)

二、不得慈禧关注。

转眼慈禧60大寿,瑜妃随喜又被封为瑜贵妃。这对于在宫中苦熬的瑜妃而言,自然生活待遇和名分都得到了提高,是件值得庆幸的事。

光绪二十六年,八国联军攻打北京城。慈禧惊恐之余,带着光绪和隆裕等人西逃,而瑜妃等同治的遗孀却被抛在宫中。

眼见八国联军就要打进紫禁城,毫无决策的慧妃只会啼哭不止。瑜妃万般无奈之下,找来朝臣商议对策,并安抚宫人,共同关好宫门,做好防护工作。幸好,八国联军并不想使清朝灭亡,所以他们进宫后颇有礼节,对瑜妃亦是有礼有节。

由于瑜妃应对得当,在她的指挥下,紫禁城没有损失,宫人亦无慌乱。按说慈禧回来后,理当对她嘉奖,遗憾的是慈禧根本无心注意这些事,所以她连句表扬也没有落到。这让她心里非常失望,但慑于慈禧的威严,她也只能不言不语。

(摄政王载沣剧照)

三、不被皇室重视。

溥仪继位后,光绪的皇后隆裕被封为皇太后,而一向和慈禧走得亲近的瑾妃也被封为太妃,但身为同治遗孀的瑜妃却没有得到尊封。

说起来隆裕在慈禧活着时并不得喜爱,倒是瑜妃由于能书善画,常代作笔墨之事,因此隆裕有时还要仰仗她的鼻息。

现在,隆裕被封为皇太后,而她不过是个皇贵妃,按清制,她见了隆裕,得跪在地上给隆裕磕头并自称奴才。本来两个平起平坐的人,现在她居然被降为奴才,这自然让她心里憋着一股无名之火。

于是在慈禧入葬东陵时,趁王公大臣、隆裕和后宫嫔妃们都在场时,瑜妃便走到摄政王载沣面前,大声质问他:“皇上入继,是否只继德宗,不继穆宗?”

瑜妃这意思是说溥仪入继,是否只继光绪不继同治。载沣正忙得焦头烂额,所以也不及细想,便答道:“兼继穆宗。”

瑜妃等的就是这句话,她立刻指着载沣的鼻子喝道:“现在穆宗的遗孀就剩下我了,如果皇上入继穆宗,为何隆裕被尊为皇太后,而我则还是个奴才?”不待载沣回答,她又一边哭一边说,自己曾得同治和慈禧宠爱,结果现在两人都不在了,她竟被人们当作奴才来看……哭着哭着就要撞到柱子上去,说要为慈禧殉葬。幸亏左右人及时拉住,又苦苦相劝,她才罢休。

但瑜妃死活不肯回宫,非说与其回宫做奴才,还不如就死在慈禧墓前。

按清制,皇室成员的陵寝如果出现了死人的事情,那是很不吉祥的事情。另外瑜妃这样当众大闹,也很失皇家体统。为了平息风波,载沣和隆裕等人商量后,只得同意尊封她为皇太妃,并对皇太后不用行礼。

达到目的瑜妃这才不哭不闹,跟着众人回宫去了。

(参考史料:《清史稿》)


张生全精彩历史


瑜妃生的美丽大方,自入宫之初,就深得同治皇帝的喜欢,三天两头就是跑到瑜妃宫中,瑜妃与同治帝两人在后花园卿卿我我是常有的事。然而慈禧太后却不喜欢瑜妃,也是害怕瑜妃权力过大,最后无法控制。



慈禧太后在同治皇帝的嫔妃精挑细选,最终选中了那时候仅仅只有14岁的慧妃,主要是慧妃那时候年纪小不懂事,性格又软弱比较好控制,慈禧太后才想要扶持她。


为了让慧妃得宠,慈禧也是想尽各种办法,然而同治帝就是没看上眼。慈禧太后甚至经常逼迫同治帝让慧妃侍寝,同治帝最后实在忍不了,直接跑出宫外去了青楼,惹上了梅毒,最后病死。

同治之后,光绪帝登基,这皇位也没坐多久就咽气了。溥仪继位之后,尊隆裕为太后,而瑜妃这些同治遗孀一个都没升。瑜妃与隆裕本是同辈,但是这样瑜妃就要行奴才礼,她一直不甘心,又害怕慈禧,所以才一直没说。慈禧死后,她立马就开始向摄政王载沣开始发牢骚了。


麦地传奇


这是什么电视剧,我想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