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后妃制度是怎样的?各等级的人有什么职责?

意念2017


清朝的后妃制度始于皇太极,定制于康熙。

清朝的后妃制度最开始有别于我们现在所认知的皇后、皇贵妃等称呼。努尔哈赤时期,他的十六个妻子都叫福晋,只不过正室称大福晋亦大妃,侧室及婢妾称福晋亦妃,但是这个时候她们实际上没有什么地位尊卑之分,这点可以从她们生出的儿子都算是嫡子就可以看出来。

到了皇太极时期,后宫才开始慢慢有了地位之分。皇太极在后宫设立了中宫清宁宫、东宫关雎宫、西宫麟趾宫、次东宫衍庆宫和次西宫永福宫五宫,其中据清宁宫为中宫福晋,形同之后的皇后,地位最尊贵、据关雎宫为东宫福晋,地位仅次于中宫福晋。

而到了顺治帝入关之后,由于顺治因各种各样的联姻和安抚,顺治后宫的妃子们逐渐多了起来,如果再按照皇太极时期的那种划分,恐怕已然是不行的了。所以此时的顺治帝并将后宫的妃子们开始划分,包括乾清宫设夫人1名、淑仪1名、婉侍1名、柔婉和芳婉30名,慈宁宫设贞容1名,慎容2名。

直到康熙时期后妃制度才真正成型,从这个时候开始后宫设皇后1名、皇贵妃1名、贵妃2名、妃4名和嫔6名,贵人、常在、答应没有数量限制。而这些人居住在皇宫中的东西十二宫之中,东宫有景仁宫、承乾宫、钟粹宫、延禧宫、永和宫和景阳宫,西宫有永寿宫、翊坤宫、启祥宫、长春宫、咸福宫和储秀宫。

那么这些妃子们都有什么职责呢?

首先作为皇帝的妃嫔们她们最大的职责就是替皇帝开枝散叶,也就是多生娃。生子其实严格意义上来说就是这些妃嫔们唯一的职责,其他的都可以说是次要的,可有可无的。毕竟在当时皇帝是天下之主,后宫中的事情还是皇帝说了算,不管她们有什么权利,最终还是要皇帝做主。作为皇帝的女人,她们看似高贵,实则却是天下最惨的女人。

一、皇后。她是皇帝的唯一正妻,贵为一国之母可母仪天下。作为众妃之主的皇后,她的职责就是执掌后宫,理论上可以说后宫中的所有嫔御和宫女都是她的“臣子”。她需要管理后宫的一切事物并协调好后宫众多妃嫔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说后宫中人吃穿住行都是归皇后管理,并且她还可对有过错的妃子进行惩戒。同时在国家重要的节日上,皇后还需要亲自主持一些祭祀典礼,如吃肉节、祭灶、亲蚕礼等,并和皇帝一起接受百官的跪拜和朝贺。

但是需要注意皇后虽地位尊贵,但却无升降妃嫔的权利,她只能对妃嫔稍加惩戒,至于升降的权利她是做不了主的,而且后宫之中最大的其实也并非是皇后,而是皇帝的母亲太后,亦或皇帝的祖母太皇太后。当然作为清朝的皇后,她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权利,就是如果她在没有当皇后之前是满清下五旗的,就可以在当皇后之后被抬为上三旗,而上三旗为皇帝直接管理,可谓是地位尊贵。

二、皇贵妃。她在皇帝妃子中的地位仅次于皇后,地位形同于副后。事实上,在皇后出现空缺的时候,后宫的事务一般都会有皇贵妃代为管理,这时她会被加上“摄六宫事皇贵妃”的头衔,然后总理后宫一切事务。而且最为重要的是在乾隆之后,妃子在晋为皇后之前, 都会被安排在摄六宫事皇贵妃这个位置上待一段时间,然后百官和皇帝就会看她在这段时间表现如何,后宫在她的管理下运转如何,之后如果表现好了就会被晋升为皇后,表现不好也就只能这样了。但是需注意摄六宫事皇贵妃和普通的皇贵妃是有区别的,如果妃子被封为“摄六宫事皇贵妃”,那么也就意味着她的半只屁股已经做上了皇后的宝座,但是如果只是被封为普通的皇贵妃,她的权利是很小的,只能说她是皇帝最宠爱的妃子,然后在待遇和地位上要比其他的妃子高罢了,其他的权利也没多大。

三、贵妃。清朝的贵妃在后宫中的地位仅次于皇后和皇贵妃,她们的职责就是负责其所在宫的事务,比如她是钟粹宫的贵妃,那么钟粹宫的一切事务她都可以做主,但是出了这个宫她可能就什么都做不了主了,顶多就是地位比其他的妃和嫔高而已,这些人看到贵妃要先行跪安罢了,同时在待遇和其他方面要比妃以下的妃子们要好而已。

四、妃。自妃开始可以说都算是皇帝的侧室,也就是形同于民间的小妾,但是她们也有属于自己独立的宫殿,而她们的职责就是负责这个宫中所有的事务,其权利说实话跟贵妃差不多,但是地位却是要比贵妃低一等的,待遇也不一样,比如贵妃的年俸是600两,而妃的年俸只有300两。

五、嫔。清朝的嫔地位低于妃,但高于贵人、常在和答应,其品级就是正四品。她们也有着属于自己的独立宫殿,其职务与妃一样都是可以负责所在宫的事务,并可管理一些住在她所在宫中的侧房的那些贵人、常在和答应们。

六、贵人。清朝的贵人地位仅比常在和答应高,而且从贵人开始基本上都不会拥有属于自己的独立宫殿,她们只有一间侧房,当然如果是极度受宠的可能会拥有一键属于自己的独立宫殿,比如道光时期的成贵人就住在十二宫中的延禧宫。她们并没有啥权利,待遇可比嫔以上的妃子是不可同日而语的,比如嫔每年都能领取蟒缎1匹、织金1匹和妆缎1匹,而到了贵人这些统统都没有,其他的赏赐更是减半。

七、常在。常在的地位仅高于答应,可以说就是比宫女高出一点点,在清朝秀女被选进宫后,一般会被封答应或常在。同时一般情况下,常在是没有独立的宫殿可供使用,但是也有特殊的情况,就是皇帝十分喜欢她,比如咸丰时期的鑫常在,她就曾住在永和宫中。常在没有啥权利,她的职责就是一条,那就是等待皇帝的宠幸,然后如果运气好就能为皇帝开枝散叶。

八、答应。比宫女高一级,但说实话根本与宫女相差无二,连皇帝的小妾都不算。她们没啥权利,但每年也都能领到银30两,每月也都能领到猪肉、羊肉、鸡鸭、随时鲜菜等事物。不过不管如何答应大小也是一个“主”,也有着大概2个宫女照顾着,虽然没有自己独立的宫殿,但也有属于自己的一间房,而且也不是皇宫中的奴才可以随意侮辱的,那些宫女和太监们看到答应也还是要跪的,比如在雍正皇帝曾说过“即内宫之宫眷,虽答应之微,尔总管不可不跪拜也。阿哥之家眷,虽宫女子之微,尔总管不可不跪拜也。此朕防微杜渐之举,后世子孙世世遵行。”,要知道在当时太监总管可是正四品衔,连这样的人都需要跪拜答应,可想而知答应虽没啥地位,但是主子就是主子。


澳古说历史


皇后、皇贵妃、贵妃、妃、嫔、贵人、常在、答应是清朝后宫嫔妃的8个等级,她们最重要的职责只有一个,那就是为皇帝诞育皇子。

实际上,诞育皇子不仅是后妃们最重要的职责,同时也是也是她们的奋斗纲领,也是她们在后宫中竞争的主要方式。毕竟,母凭子贵,皇子们才是后妃们日后荣华富贵的保障。

根据《清史稿·后妃列传》记载:

皇后居中宫;皇贵妃一、贵妃二、妃四、嫔六、贵人、常在、答应无定数,分居东西十二宫。

东六宫:景仁宫、承乾宫、钟粹宫、延禧宫、曰永宫、景阳宫;西六宫:永寿宫、翊坤宫、储秀宫、启祥宫、长春宫、咸福宫。

毫无疑问,皇后是只有1个的,皇贵妃也只有1个,贵妃2个,妃4个,嫔6个,贵人、常在、答应则没有数量限制,看皇帝的喜好。

皇后是后宫之主,管理六宫大小事物,维护后宫秩序;再者皇后母仪天下,要主持一些祭祀典礼,如吃肉节、祭灶、亲蚕礼。

皇贵妃地位仅次于皇后,其实就相当于副皇后,协助皇后管理六宫。乾隆在第二任皇后被废后,再也没有册封皇后,皇贵妃魏佳氏代理皇后职权。


贵妃、妃、嫔都是一宫主位,负责管理本宫内的大小事情,必要的时候协助皇后、皇贵妃管理后宫事物。

贵人、常在、答应都是后妃中比较低等的存在,没有资格成为一宫主位,只能寄人篱下,受宫主节制!

后宫之中,也是等级森严,特别是贵人与嫔之间,一级之差,待遇却天壤之别。所以这就是为什们后妃为什么拼命的往上爬的原因,不然别人吃肉你连汤都喝不到。


小镇月明




随着近期清宫戏的热播,诸如皇后、皇贵妃、贵妃等等五花八门的皇帝大小老婆们的封号再次勾起了吃瓜群众的好奇心。皇帝的大小老婆们到底是怎样区分等级的呢?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



先说最早的建州及后金时期。清太祖努尔哈赤的女人们并没有像后世那样严格区分等级。基本还是遵循女真旧俗,和其他女真贵族的女人一样,有名分的女人被称为福晋,没有名分的女人被称为格格,仅此而已。即便清太祖建国称汗之后,也仅仅是将正室称为大妃而已,其他并无太多变化。例如摄政王多尔衮的生母乌拉那拉氏(阿巴亥)彼时的身份就是大妃。



清太宗皇太极即位之初,也并没有改变这个旧俗,而仅仅是作了一些修改和规范,册立了诸如中宫福晋、西宫福晋等等。崇德元年,清太宗去汗号称帝,改国号为清。此后,开始逐步规范后宫制度,但也仅仅是建立了所谓的五宫,即中宫清宁宫、东宫关雎宫、西宫麟趾宫、次东宫衍庆宫、次西宫永福宫,并没有作更加细致的区分。例如孝庄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就曾经是永福宫庄妃。



清朝入关成为中央政权之后,自然是不能像当初在关外那样小打小闹了。随着清世祖福临逐渐长大、有了女人之后,后宫制度的完善也被提上日程。顺治十五年,清朝仿效历代中央政权旧制并予以革新,建立了一套新的后宫等级制度,即乾清宫设夫人一名,淑仪一名,婉侍一名,柔婉、芳婉各三十名。慈宁宫设贞容一名,慎容二名,勤侍无定数。然而,这个制度并没有真正得到贯彻执行,早年的福晋、格格等称号也依然事实存在。而且,还杂糅了一些明制以及后世后妃等级制度的雏形,总之是比较混乱。例如清世祖的废后博尔济吉特氏被废后就降为了静妃,而不是以上的任何一个封号。因此,这套等级系统基本等于是名存实亡。



直到康熙年间,清朝的后宫等级制度才最终得以完善,形成定制。即为后人所熟知的那一套:皇后一名、皇贵妃一名、贵妃二名、妃四名、嫔六名,贵人、常在、答应无定数,分居东西六宫。此外,皇帝暂时没有名分的女人被称为官女子,此类所谓的官女子通常是内务府选秀出身的宫女被皇帝临幸后的临时称号,特例除外,一般不久后都会被给予一定的名分,诸如常在、答应之类。



关于嫔以上的名额,并不是说皇帝必须有这么多妃嫔,而是妃嫔的编制是这么多,可以满编,也可以不满编,甚至出缺。例如清朝定制,皇后在世时不设皇贵妃(清高宗弘曆的令懿皇贵妃、孝仪纯皇后魏佳氏属于特例。在清高宗继后乌拉那拉氏去世之前,皇后和皇贵妃的确共存了一段时间。但是,实际上彼时的乌拉那拉氏已经被不废而废,只剩一个皇后的空衔而已。较起真来,这唯一的特例其实算不得是特例)。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皇贵妃的编制撤销了,而是暂时出缺而已。皇后去世或被废后,皇帝不立继后,皇后出缺,由皇贵妃摄六宫事同理。



接下来我们就来具体说一说这些名目繁多的皇帝大小老婆们的封号。



皇后,皇帝的正妻,编制一名。但不是说皇帝只能有一位皇后,如果皇后去世或者被废,皇帝可以娶继后或者将原有侧室扶正为继后,但编制仍然只有一名,不能同时册立两位皇后。例如清宣宗旻宁,他的第一任皇后并不是原配,而且继妻。因为他即位时原配已经过世,只能册立继妻为后,即孝慎成皇后佟佳氏。而原配则被追谥为皇后,即孝穆成皇后钮钴禄氏。佟佳氏去世之后,清宣宗又将侧室全贵妃钮祜禄氏册封为皇贵妃,不久扶正为皇后,即孝全成皇后。此外,清世祖追谥的孝献端敬皇后董鄂氏属于特例,这里就不铺开说了。但是,无论如何折腾,活着的皇后始终只有一个。当然,皇太后除外,有两宫并立者,虽然都拥有皇太后身份,但仍旧以先皇帝之皇后为尊。孝贞显皇后钮祜禄氏(慈安太后)和孝钦显皇后叶赫那拉氏(慈禧太后)就是最典型的例子,无论慈禧多牛,还是得老老实实、规规矩矩地称比自己岁数小的慈安为姐姐。



皇贵妃,明清时期较为特殊的一个后宫等级,地位和待遇仅次于皇后,通俗讲就是副皇后。正因为地位特殊,足以威胁到皇后的地位,清朝特别规定皇后在世时不设皇贵妃(唯一的特例前面已经讲过)。所以,清朝的皇贵妃通常有这么几类情况:一、临终前皇帝加恩提升的,如清高宗的慧贤皇贵妃高佳氏。二、死后追谥的,如清高宗的淑嘉皇贵妃金佳氏。这两类主要是安慰奖,同时也提高了丧葬规格。三、皇帝给已故或守寡的庶母升级的,这类情况基本要么是皇帝向自己的庶母兼养母报养育之恩,要么是对自己异母的兄弟投桃报李。如清仁宗颙琰追谥自己的庶母兼养母庆贵妃陆氏为庆恭皇贵妃、清世宗胤禛追谥异母弟怡贤亲王胤祥生母敏妃章佳氏为敬敏皇贵妃。四、皇后出缺,皇帝暂时不想立后,册封一位皇贵妃摄六宫事,也就是以副皇后身份代理皇后。清宣宗的孝静成皇后博尔济吉特氏起初就是这个身份,只不过后来因为她的亲儿子恭忠亲王奕訢硬要,养子清文宗奕詝碍于孝道和一些其他原因不得已在其临终前勉强给了一个“低配版”的皇后身份(即死后谥号字数较正牌皇后减少,且不系帝谥。至于完全享受皇后待遇,那是祺祥政变之后慈禧对奕訢的投桃报李,是后话了)。此外,清仁宗的亲妈孝仪纯皇后魏佳氏生前也干过这个活儿,只不过死后多年,在儿子即位前被丈夫追谥为皇后,给扶正了。



至于贵妃、妃、嫔,是皇帝普通小老婆们的封号,主要拼的是老公的宠爱和娘家的背景。清高宗的慧贤皇贵妃高佳氏和继后乌拉那拉氏(一说为辉发那拉氏),同是潜邸侧福晋出身,清高宗即位后却一个封为贵妃,一个封为妃(娴妃)就是一个比较有代表性的例子。因为高佳氏的父亲高斌彼时势头正盛,女儿自然也跟着沾了光。当然,老公的宠爱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以上都是正室和有名额限制的高级小老婆,接下来就是没有名额限制的低级小老婆了。 先说贵人。贵人主要是户部组织的八旗选秀所选中女子的起步职务,特例除外。慈禧老佛爷当初经选秀入宫,就是从贵人起步的。至于经内务府选秀选中的宫女被皇帝临幸后一般很少能直接提升为贵人的,同样特例除外。据说,孝仪纯皇后魏佳氏就是内务府出身(与《清史稿》记载略有出入),但起步就是贵人,也难怪后来能成为皇帝他妈了,绝对是官女子中的战斗机!



接下来是常在和答应,这两个属于皇帝小老婆中级别比较低的等级,通常是内务府选秀选中的宫女被皇帝临幸后得到的封号。当然,贵人以上的小老婆犯错被降级也有降为常在、答应甚至官女子的,但比较少,并不是主流。至于早年间电视剧《戏说乾隆》里的宫女——春喜小答应,那就纯属是胡说八道了…… 最



后就是官女子了,打个不太恰当的比方,官女子有点类似民间的通房丫头,虽然被主人睡了,但是地位仍然是丫头,暂时还没有成为小老婆。不过,绝大部分情况下,官女子最后还是能升级为小老婆的,以常在、答应为主。当然,这类女子也基本都是内务府选秀出身的宫女。



至于像一些电视剧里说的那样,皇帝微服出巡,带回来一个汉人女子册封为妃,那绝对是不可能的。清朝旗汉不通婚是铁律,尤其皇家更是如此。反倒是对于回部(西北地区的维吾尔等少数民族)和外藩蒙古(非隶属蒙古八旗的蒙古族)例外,清高宗的容妃(即传说中的香妃)就来自回部,算是统战需要吧。有人肯定要说了,清世宗的敦肃皇贵妃年氏不是汉族人吗?其实不然,年姓看起来是汉姓,但实际上年氏家族隶属汉军八旗,并不是清朝定义的汉人。虽然是汉姓,但确依然是旗人。终清朝两百余年,后宫绝对没有一个汉人女子,即便是退位后“大婚”的清废帝溥仪依然如此。


农民工老杨歪说历史


相对于以往朝代,清朝后宫规模相对最小,而且也位分等级也最简单。而所有的后妃,主要职责就是侍奉皇帝,为皇家开枝散叶。

清朝在皇后之下,设立皇贵妃一人,贵妃两人,妃位四人,嫔位六人,而嫔位以下的贵人、常在与答应都是没有人数限制的。除此以外,宫女如果被宠幸可以封为官女子,不过官女子不是妃嫔,仍旧是宫女。



除了皇后,皇贵妃一般不会轻易设置,尤其是皇后仍旧在世的时候。清朝皇贵妃一般都是用来给病重或者已经去世的妃嫔的“荣誉封号”,皇贵妃位同副后,地位尊崇,一旦设立就相当于威胁到了皇后,整个清朝真正皇贵妃与皇后同存也就两次,一个是顺治朝博尔济吉特氏皇后与董鄂皇贵妃;一个是同治朝阿鲁特氏皇后与富察皇贵妃。


皇贵妃的册封诏谕中,还有一种叫做“摄六宫事皇贵妃”,这并不是正式封号,而是写在诏谕中的。一旦成为摄六宫事皇贵妃,那就是准皇后,比如乾隆朝富察皇后离世,娴贵妃那拉氏成为摄六宫事皇贵妃,最终晋封皇后。

嫔与嫔位以上是高级妃嫔,嫔以下都是低阶庶妃。高级妃嫔才能够居住在独立宫殿之中,执掌一宫所有的事务,而低阶庶妃只能跟着高级妃嫔居住,归属于宫殿内主位管理。

皇后在宫廷之内拥有绝对的权威,管理妃嫔侍寝、每个月的宫份俸禄、宫人的赏罚等几乎所有事务。如果得到皇后的授权,一些高等妃嫔也可以进行协助。


风袭楚歌


清朝自康熙年后,其后妃制度就基本确定。

按《国朝宫史》中的记载,清宫后妃共分八个等级,依次为:

皇后、皇贵妃、贵妃、妃、嫔、贵人、常在、答应。

根据不同的名位,其数额也做了相关规定,即:皇后一、皇贵妃一、贵妃二、妃四、嫔六,嫔以下贵人、常在、答应因是庶妃,则无定数。



当然,规定是规定,但实际操作过程中也不是所有妃位都是满员,譬如清朝13位皇帝中,康熙皇帝后妃最多,其一生中有后妃约五六十人;

其次乾隆皇帝有41人,至于其他皇帝,基本都在40人以下,少的如光绪皇帝,仅一后二妃,3人而已。

诸后妃中,由于地位的不同,其在住所、供给、待遇、职责各方面都是不同的。

其中,宫中以皇太后的地位最尊,其率太妃、太嫔等住慈宁寿、康宁寿诸宫。不过,皇太后因为大多年事已高,并不直接管理宫中事务,而由皇后管理。

当然,如果皇帝年幼的话,如孝庄太后和慈禧太后,那情况又另当别论了。



皇太后之下,皇后的名分地位最高,其为后宫的主要掌管者。

从住所上看,皇后居中宫,主内治;皇贵妃、贵妃、妃、嫔分居东西十二宫,佐内治;贵人、常在、答应无定位,随居十二宫,勤修内职。

通常来说,清宫有皇后则皇后掌管中宫,无皇后也可以由皇贵妃摄行皇后职责,如康熙皇帝时期皇贵妃佟佳氏代行皇后职责。

乾隆时期,嘉庆之母令妃,也就是《延禧攻略》中的魏璎珞,也曾以皇贵妃之职摄行皇后之职达十年之久。但可惜的是,令妃最终还是未能封后!



此外,皇后被称为“母仪天下”,因而皇后也要执行和皇帝相对应的礼仪职能,如行先蚕礼和亲桑礼等仪式,这与皇帝的籍田礼等是相对应的。

作为后宫之首,皇后就是宫中最高权力的代表。因此,宫中所有嫔妃、宫女、太监都必须服从皇后,后者负责维持后宫秩序,乃至掌握赏罚、生杀大权。

在此体系下,所有嫔妃见到皇后都要行君臣之礼,如有嫔妃无视或僭越皇后权威,则会受到相应的处罚。

大体而言,除了皇后和皇贵妃外,其他后妃大体随之行礼,并没有什么具体的职责。

而因为地位等级的不同,清宫各妃的待遇也是相差悬殊。由此,难怪宫中会出现各种斗争,而清宫剧如此盛行了。


坑爹史册


1个皇后;

1个皇贵妃,可无,不设2个;

2个贵妃;

4个妃;

6个嫔;

贵人、常在、答应、 官女子等无上限。

嫔以上才能成为真正某宫的主子。

嫔以下称小主。

妃以上称娘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