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魏韩三家灭智后,为何不像田氏代齐那样继续互相吞并直到一家独占晋国?

强壮的隔壁老王


一、相似之处

姜氏齐国与晋国的末代君主命运基本相同,都是最后剩下一点奉邑被赶出都城,靠边站。可以参考《史记》的记载。如下:

1、晋国的情况是:

幽公之时,晋畏,反朝韩、赵、魏之君。独有绛、曲沃,馀皆入三晋。

静公二年,魏武侯、韩哀侯、赵敬侯灭晋后而三分其地。静公迁为家人,晋绝不祀。

2、齐国的情况是:

行之五年,齐国之政皆归田常。田常於是尽诛鲍、晏、监止及公族之强者,而割齐自安平以东至琅邪,自为封邑。封邑大於平公之所食。

宣公卒,子康公贷立。贷立十四年年,淫於酒妇人,不听政。太公乃迁康公於海上,食一城,以奉其先祀。

桓公卒,子威王因齐立。是岁,故齐康公卒,绝无后,奉邑皆入田氏。

二、不同之处

1、晋国的分裂源于晋献公晚年受骊姬之惑逼死了太子申生,之后又攻击公子重耳、公子夷吾,致使他们流亡国外多年。晋献公去世后,虽然先后有他的两个儿子即位,但是均死于大将里克之手。

晋献公祖上这一脉源于曲沃,后来夺取了晋国的政权。晋昭侯元年,封晋文侯的弟弟姬成师于曲沃,号称曲沃桓叔。当时曲沃比国都翼还要大,再加上桓叔施政得力,深得百姓爱戴。晋昭侯七年,大臣潘父弑晋昭侯,准备迎桓叔即位,遭到了晋人的反对,未如愿。

曲沃桓叔去世后,儿子曲沃庄伯即位,多次讨伐晋侯,直到曲沃武公讨伐晋侯缗成功,并将所得宝器献给了周釐王,得到任命为晋君。自曲沃桓叔开始历经六十七年才取晋君而代之。

曲沃武公去世后,儿子即位,史称晋献公。多年的曲沃家族与公族相互攻伐,将公室力量消耗的也差不多了。到了晋献公的时候,公室力量进一步消耗。晋献公的多疑,后来公子重耳、公子夷吾外逃,太子申生死去。所以终晋献公一世,晋国公族消亡殆尽。

公族的消退,继之而起的是晋国的六卿,他们分别是智氏、赵氏、韩氏、魏氏、范氏、中行氏。后来智氏率领韩氏、赵氏、魏氏灭掉了范氏、中行氏,分其地。

此时的晋国六卿变四卿,而且四卿之中智氏最强,按照这个逻辑,四卿再相互攻伐,最终有可能会仅剩一家独大,最终占有晋国。据记载,当是时,晋国政皆决知伯,晋哀公不得有所制。知伯遂有范、中行地,最强。其实,智氏的家主智瑶就是这么想的,我们接着往下看。

智氏、韩氏、魏氏、赵氏四卿分范氏、中行氏领地之后。智氏一家独大,智氏以自己实力强大向韩氏、魏氏、赵氏索取土地,仅有赵氏不给。智氏率领韩氏、魏氏讨伐赵氏,反被韩、赵、魏三家联合灭了智氏,三家分智氏领土。至此,韩、赵、魏势均力敌,直到三家被周天子认可为诸侯,三家均无力独自灭掉任何一家。

可以说,如果智氏能够在四卿混战中存活下来,或许历史将会改写,智氏也像田齐那样独自占有晋国。

2、晏婴在出使晋国的时候就对叔向坦言:“齐国最终要归于田氏。虽然田氏不是德高望重,但是施恩于百姓,百姓爱戴他们。”至于晏婴是否发表过此言论,我们不得而知,况且以太史公来看,齐国最终还是发生了“田氏代齐”,史称“田陈代齐”。这是在战国历史上一次变更公族的一次事件,而且得到了周天子的正式册封。

起初,陈公子完因为避祸逃奔到了齐国,齐桓公任命他做了工正的官职。到了陈完的四世孙田桓子的时候,他联合了鲍氏、栾氏、高氏共同灭掉了齐国的庆氏家族,在当时的齐国形成了七大家族,它们分别是田、鲍、栾、国、庆、高、高,其中高姓占两席。此后数年间,田桓子逐渐蚕食其他家族,联合鲍氏消灭了栾氏,并且变高氏两席为一席。在逐年的攻伐兼并之时,田桓子也逐渐意识到一个问题,那就是随着齐国大家族的减少,齐国的国君以及公族的矛头也指向了田氏。如何才能在这场兼并之中不被兼并,并且还能获得更广大范围的支持,是摆在田桓子面前的头等大事。经过一番认真的思考,田桓子将注意力聚焦在那些没落的公族身上,他们没有了财富的支撑,生活极其困难,但是公族的地位让他们自认为高贵无比。可是生活的没落,也让他们不得不面对现实,此时一笔小小的财富就足以让他们低头。于是田桓子采取了讨好公族、施恩国人两手并行的策略。田桓子给失去了封地的公族无偿送去土地,给没有奴隶的公族无偿划拨百姓和奴隶。更有甚者,田桓子给没粮食穷苦百姓送去粮食,并且告诉他们所借粮食可以还,也可以不还。还的时候则是“大斗出,小斗进”。

经过田氏几代人的努力齐国形成了“齐之民,归之如流水”的盛况。田氏的势力越来越大,压的当权的国氏、高氏喘不过气来。终于有一天,机会来了,在齐景公死后,田僖子田乞发动了政变,驱逐了国氏、高氏,立公子阳生为国君,史称齐悼公,田僖子自任相国。自此田氏家族就永远地掌握了齐国的相位。到了田成子时,他杀掉了齐简公改立齐平公。从此以后,齐国的国君完全在田成子的掌控之中。

此时的田氏在齐国一家独大,田常毫无悬念地做了齐国相国。田常诛杀齐君齐简公的事情,一直令他心神不宁,毕竟作为臣子诛杀国君,实属大逆不道,如果诸侯列国以此为由讨伐田氏,那么田氏数代家主的努力将毁于一旦。

经过认真的盘算之后,田常打算利用掌控齐国的机会与诸侯列国修好。在田常的安排下,齐国不但归还了原来侵占的邻国鲁国、卫国的土地,还向晋国、韩氏、赵氏、魏氏、吴国、越国派出特使,以示修好。在外交上睦邻友好的同时,在齐国国内田常也采取了许多优惠措施,施恩于齐国上下。一时间,田氏在齐国内外名声大噪,田氏的地位得到进一步的巩固。齐国国政尽归田氏。

为了进一步把控齐国,田常在代齐的道路上又迈出了一大步。在齐国内外稳定的同时,田常的矛头指向田氏的竞争者,或者潜在竞争者,鲍氏、晏氏、监止家族以及公族之中有实力的家族全部被诛杀。一番清洗之后,田常终于可以在齐国高枕无忧了,他自行将齐国安平以东直至琅琊的大片沃土划归自己名下。至此,田常的封邑竟然比齐平公还要大。

田常不光要分齐平公的土地,还要像国君一样建立后宫。田常在齐国挑选身高七尺以上的美女充实后宫,后宫美女竟达百人之多。为了笼络支持者,田氏的宾客、侍从可以随便出入后宫,一路畅通无阻。到田常去世的时候,他名下的儿子就有七十多人。

到田襄子在位的时候,正值晋国韩、赵、魏三家分智氏。田氏也在代齐的道路上加快了脚步。此时,齐国的各级重要职务均有田襄子的兄弟、宗人担任。更重要的是田氏可以直接与韩氏、赵氏、魏氏派遣使节。

田太公田和在位的时候,齐国的国君是齐康公吕贷。此时的姜氏已经被田氏铲除殆尽,齐康公俨然成为一个傀儡,据记载,“淫于酒、妇人,不听政。”看到这样的记载,我们不禁发笑,姜氏齐国已经名存实亡,一切国政、大半的国土已经归田氏,他能怎么听政。

田太公田和可不惯着齐康公,竟然到了傀儡也不让他做的地步,“太公乃迁康公于海上,食一城,以奉其先祀。”田太公田和赶走了碍眼的齐康公就开始运作代齐的事宜。据记载,“三年太公与魏文侯会浊泽,求为诸侯。”魏文侯的魏国就是三家分晋的受益者,也很乐意帮田和这个忙,“魏文侯乃使使言周天子及诸侯,请立齐相田和为诸侯。周天子许之。”至此,田氏数代家主的努力成为现实,“田氏代齐”载入史册。

后来,被放逐海上的齐康公吕贷去世,后继无人,田氏完全拥有姜氏齐国。


历史倪说


赵、魏、韩三家灭智,这件事要从赵氏和智氏之间的争斗说起。

智氏之所以一跃成为晋国的第一强家族,是因为此前消灭范氏、中行氏的时候,智氏将两家的土地全部占了。

而智氏之所以对赵氏处处刁难,其根本原因就是赵氏曾经压智氏一头,在晋国曾经叱咤风云,权倾天下,后来赵氏在与范氏和中行氏争斗中元气大伤,才让智氏得以出头,并且势力大增,成为晋国第一大家族。

智氏的当家人智瑶是以嫡长子的身份继承家主之位,一切都是理所当然和顺其自然,这让智瑶与生俱来的拥有优越感,而赵国接班人赵无恤是庶子,继承赵氏家族基业在智氏面前显得矮人一头。

所以,除了政治上的打压外,智瑶对赵无恤本身就有歧视。

俗话说,一力降十会。

当绝对力量足以压倒对手的时候,就不需要拐弯抹角,搞些偷偷摸摸的小手段了,所以强者的信条永远是:简单、直接、有效。

智瑶是强者,也是这个信条的重要信徒,所以当他垂涎赵、魏、韩三家的土地时,就直截了当的伸出手来,笑嘻嘻的对人家说:“拿来!”

不过可以肯定是,相对于硬碰硬的赵无恤,韩康子是个易于屈服的人,所以智瑶第一个索要的正是韩氏,最后的通牒摆在桌子上,韩康子于是“痛快”的割地给了智瑶。

然而智瑶并不满足,所谓食髓知味,一次成功足以诱发第二次尝试,于是智瑶又把手伸向了魏氏家主面前,魏氏和韩氏的想法一样:“如果我不给智瑶土地,那么智瑶肯定会出兵打我,那么另一家肯定也会来分一杯羹,与其这样,我还不如讨好智氏。”

于是魏氏也献出了土地。

而当智瑶最后把手伸向赵无恤时,赵无恤给韩康子和魏桓子上了深深一课:这个世界上,不是只有妥协和屈服,更有奋发和抗争!

“想要我‘皋狼’之地,真是无耻之极,我偏偏不叫你如愿!”赵无恤脸上波澜不惊,心里却火冒三丈。

被拒绝是在意料之中的,智瑶立刻发兵,而且要把赵氏彻底打服,主要是给韩氏和魏氏吃一颗定心丸:我问你们要土地是凭实力的!

赵无恤早有预料,摆开了阵势迎敌。

不过让他想不到的是,韩康子和魏桓子这两个被智氏欺负的受害者竟然再次站到了智瑶那一边,一同来伐赵。

那两家算盘打得很响,他们在这场对决中更看好实力绝对优势的智氏,希望三家联军灭掉赵氏后三分其地,壮大自己。

面对三家联军滔天气焰,勇敢果决的赵无恤只有暂且避退,退守晋阳。

占尽了地利人和的晋阳城如今已经摆开了架势,就等智瑶前来一决生死!

果然,面对智瑶多次强势进攻,晋阳城依然铜墙铁壁般矗立在那,城墙上随风飘舞的赵家军旗鲜艳招展。

不过善战的智瑶很快就找到了对付晋阳城的办法:引汾水灌城!

赵无恤能够信心十足凭借的就是晋阳城的坚固和众志成城的民心,以此来大规模的歼灭来敌的有生力量,直到将敌人的锐气和战斗力消耗殆尽。

可是现在计划都落空了,赵无恤成了被动的一方,而智瑶却不在焦急,因为除了按月供给军粮,他不再需要支付任何花费,不需要再牺牲将士性命,他要做的就是支起华盖,坐在下面抚琴喝酒,顺便欣赏不时出现在城头的赵无恤那副惶惶如世界末日的落魄样。

赵无恤确实很落魄,汾水灌城后,晋阳城大变样,居民只能将铁锅提到半空中烧火做饭,城内军民脸上不再洋溢这幸福生活的笑,而是充满了畏惧、空军、担忧,人人自危。

智瑶携韩魏二人来到汾河边,看着波涛滚滚的河水,抚着美髯,得意的感慨道:“我今天才知道,原来水可以让人亡国啊!”

不过听到这话后,韩康子和魏桓子心里一阵抽搐,因为他们两家的都城同样面临被人灌水的危险。

回去后只要还沉浸在自己的完美计策中,这时候智氏家臣絺疵看出些门道,对智瑶说:“韩魏两家必反!”

唇亡齿寒的道理相信韩魏两家已经看出来了,然而让絺疵想不到的是,智瑶竟然在第二天召见韩魏两家的时候将原话原原本本的转述给二人,问道:“你们当真要反吗?”

智瑶的如此表现除了建立在对自己绝对实力的信心上外,剩下的就是脑残了,谁会当面承认造反?

果然,听了智瑶的话后,韩魏两人如遭雷击,连连摇头,大呼:“哪有此事啊!”

回到营帐的韩康子与魏桓子正在纠结的时候,碰巧赵氏谋士张孟谈来找他们,直截了当的说:“二位将军还不明白?以智瑶之贪鄙,晋阳破城之日就是韩魏两家灭亡之时,满城妇孺的哭嚎就是你韩魏两家的挽歌!”

然而这一切现象所有人都看出来了,智瑶却依然倔强的不去听,最后絺疵和智果无论怎么劝说都无济于事,俩人都纷纷弃之而去。

没过多久,与赵无恤约定好了的韩魏两家杀了智氏守在坝上的士兵,又将其掘开,于是浩浩荡荡的汾水就转而灌进了智氏大营,将智家军冲的七零八落,尚在梦中的智瑶就这样一命呜呼了!

晋阳之战,智氏被彻底消灭,其地被瓜分,晋国成了韩、赵、魏三国鼎立之势,这时最强大的是赵国,然而第一个越上舞台发光的确实不起眼的魏国。

魏桓子的孙子魏文侯是一个有大局观的人,在赵、魏两家仍在思考如何从晋国领土获得更多好处的时候,魏文侯深邃的目光已经超越了小小的晋国,而开始扫视天下了。

此时天下大乱,各国命运均成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之势,所以如何保存自家领土、自家宗庙,光耀门楣就成了韩、赵、魏三家主人的共同心病。

韩、赵两家的想法是先在经过内部壮大自己的实力,然后再向外拓展,于是韩武子派人来游说魏文侯,想要一起抗击强大的赵氏,一次来化解北方的威胁,可是魏文侯不这么想,且不说北方的赵国是抗击戎狄的一道屏障,单是赵国那强大的实力就足以抵挡韩魏两家的联军,最终耗下去无非就是三败俱伤,到时候晋国就给了外人机会。

韩武子刚走,赵献侯就来了,他的目的同样,联合魏氏一起灭了韩国,然后平分其土地。

不得不说魏文侯天生就是领导的材料。

魏文侯不光是“有所不为”,他还“有所必为”。他向韩、赵两家发出照会,共同协商三晋未来的发展道路。

魏文侯打开天窗说亮话,先将拒绝韩、赵两家的理由说出来,接着说出了自己对三晋和天下形势的判断,提出三晋必须停止内斗、和平共存的主张。

最终韩武子和赵献侯被说动了,但是到底怎么和平共存,协同发展始终未达成共识,好在大的原则定下来了,如此一来,魏文侯就可以放开手脚,做自己想做的事了。

最终,凭借魏文侯的战略独具眼光,魏国率先称霸诸侯,在国际上成为新晋霸主,打的秦国抬不起头来。

所以说,三家分晋为什么没有形成一家独大替代晋国的原因,主要是因为除了三家实力相当外,还有一个魏文侯看透一切,本着和平发展的原则,成就了“三家分晋”。





谈闲士


最主要的是因为三晋乃三足鼎立,彼此相联的。其实,当初晋国最有机会能像田氏代齐那样取代晋君的,应该是智氏,而并非赵魏韩三家。智氏发展到智伯(智瑶)的时候已经是晋国的第一大家族,其实力在赵魏韩之上。



智伯想重振晋国霸业,主动拿出一万户献给国家,并要求赵魏韩三家也这么做。魏韩两家都惧怕智氏的势力,乖乖的交出了一万户,倒是赵氏不愿意。于是,他便率韩、魏两家的军队一起讨伐赵氏,爆发了惨烈的晋阳之战。

结果,在赵氏生死存亡的危急时刻,韩、魏两家突然反水,与赵氏结盟,共同讨伐智氏。最终,智氏军队兵败如山倒,而赵魏韩三家则共同平分了智氏的领地,奠定了三家分晋的格局!



由于赵魏韩三家是共同联合起来消灭智氏,并共同瓜分智氏的领地的。因此,赵魏韩三家的实力,并没有太大的差距,在晋国内形成了三足鼎立之势。三晋的势力比三国时的魏蜀吴还均匀。



再说,晋国是足够的强大。能够让三晋独立并存,并一起成为七雄之一,这本身就说明晋国的基础国力是很强大的。齐国虽有鱼盐之利,自古富强,但其国力远不如晋国。

因此,晋国即便解体成为三晋,但他们三者依旧能成为强大的诸侯国,与秦楚燕齐并存......


这些历史要读


在三家分晋之前,智氏其实想的就是,联合韩魏两家,灭掉赵氏,瓜分赵氏领地,之后再逐步吞并韩魏两家,取代晋国公族。只是功败垂成,眼看就要成功的时候,韩魏两家被赵氏说服,看清了形势,临阵倒戈,变成了赵魏韩三家联合消灭智氏,并瓜分了智氏的领地,晋国也就走上了另一条路。如果智氏成功,那么是很有可能和田氏代齐一样,晋国仍然保持为一个统一大国的。

三晋分立之后,从当时的绝对实力来说,最为强大的当然是赵国,其次是魏国,再次是韩国。但韩魏两家很快就率先变法自强,赵国并没有多少可乘之机。并且,魏国在变法强大之后,还不断进攻赵韩两国,赵国甚至不得不求救于齐国,这才有了围魏救赵的经典之战。但魏国又缺乏整体性的战略,四面出击,和周围的秦国、齐国两个大国也打得不可开交,直到马邑之战后魏国衰落。

韩国的地缘环境比较恶劣,魏国、赵国、秦国和楚国都对韩国形成比较大的威胁。战国初期,韩国用申不害变法之后,算是过了一段时间的太平日子,没什么人敢欺负韩国。但这个时期过去之后,魏国和秦国就开始不断进攻韩国,韩国只能在几个大国之间来回摇摆,根本无力自保,更不用说能够闷声大发财、聚精会神搞建设了。所以,韩国在自立之后就一直在为生存而斗争,根本不具备统一三晋的能力。从根本上说,韩国就是一个不该存在的国家。

也正是在魏国的刺激之下,秦国也在秦孝公和商鞅的主持之下开始变法自强,并且比魏国、韩国和楚国更彻底。商鞅变法的结果就是,魏国衰落的时候,秦国已经崛起,而且对三晋形成了严重的威胁,尤其是韩国,隔三差五就要被秦国进攻,三晋只能抱团取暖,压根没有时间来相互吞并了。

赵国在战国初期不能崛起,除了受到魏国先发制人的压制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赵国当时的领土跨越太行山,中间还架着一个中山国,这对赵国形成了很大的制约,没有能力把自己的国力完全整合起来,成为列国竞争时代的竞争力。在赵国的北边,还有正在崛起中的匈奴,也时不时的骚扰赵国边境。所以,赵国当时的处境比较糟糕,魏国、中山和匈奴都对赵国威胁不小,无法把拳头攥起来朝一个方向发展。

等到赵国终于在赵武灵王时期搞好了强军建设,也基本上稳住了和匈奴的边境,也摆平了中山国的时候,赵国才发现,自己的机会窗口期已经结束了,因为这时候的首要任务已经是三晋如何联合起来对付秦国的威胁,而不是想着自己怎么吞并韩魏两国了。所以,战国中后期,韩魏两国在面对秦国的时候,赵国需要经过提供军事保护,但对韩魏两家的内政,赵国也管不了。韩国更是在中后期首鼠两端,为虎作伥,变成了秦国的附庸。为了保护韩国,赵国不惜和秦国发生了长平之战,但结果是在这场倾国之战中国力大损,再也没能恢复元气。

从地理上说,三晋如果想要保持对秦国的压制,最重要也最关键的,其实就是要能始终牢牢控制河东地区,能够有能力随时封锁函谷关这个秦国出关中的唯一通道。如果这个通道是由赵魏两国来保护,也许还能好一些,但不巧的是,恰恰是韩国占据着这个地区,而韩国本身是没有能完全控制这个通道的,也不可能凭借这个地理优势来压制秦国。这也是秦国在强大起来之后,为什么反复进攻韩国的原因,就是在不断争夺这个地区的控制权。长平之战后,秦国拿到上党郡,这个通道就完全控制在秦国手里了。

总结起来说,韩国就是一个不该存在的国家。它的存在,不仅是赵魏两国的悲剧,也是关东六国的悲剧。更要命的是,决定关东六国命运的战略要地居然控制在三晋中最弱的韩国手里,这是关东六国的不幸,是秦国的大幸。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么多不该出现的事情都出现了,也算是天助秦国,秦国可谓天命攸归。


萧武




一、初期巩固政权,确定地盘范围

从公元前453年三家灭智,到公元前403年三家被周天子册封为诸侯,中间有着长达五十年的空白期。赵家被三家围攻了一年多,损失惨重。韩家、魏家也好不到哪里去。所以说,这一段时期,三家势均力敌,半斤八两,谁也吃不掉谁。

此时的晋国公室已经名存实亡,君主只是一个被操纵的傀儡。三家的封地起初并不是连在一起,犬牙交错,飞地情况十分严重,十分不利于管理,也不利于发展。比如,韩国一开始被魏国四处包围,无法与其他国家建交,简直就是“国中国”。于是,三家先后相互交换土地,然后才是发展农业,建立城邑,发展经济,巩固政权。要将封地转为国家,这一步是一件艰难的大事。它需要长期的经营,而不是短期战争能解决的。



三家虽然在晋国内说一不二,在国际上只能算是二流水平。如果此时他国联合进攻晋国,那么三家很有可能覆灭。晋国的中央军只是掌握在三家的手里,并不是属于他们各自家族的私军。所以,军队的分割也是很有必要的。三家灭智之后,晋国公室手上已经没有军队,只剩下公室的护卫队,已经不值一提。到了公元前376年,韩赵魏三家废掉晋静公,晋国彻底灭亡。

二、田氏代齐与三家分晋的背景差异

公元前386年,田和被周天子册封为齐侯,田氏正式代替了吕氏成为了齐国的主人。公元前379年,齐康公去世,吕氏退出了齐国的历史舞台。

说起来,田氏代齐和三家分晋还是有历史渊源的,差不多是同一时期。公元前404年,三晋联军攻打齐国,俘虏了齐国姜姓吕氏最后一位君主齐康公,押到周天子面前,要求被封诸侯。随后,齐康公被放逐于海上,田和掌握了国家大权。田氏家族在民间素有声望,深得民心,著名宰相晏婴就曾预言过将来田氏代齐。田和得到了齐国百姓和贵族的支持,因此它的篡位阻力很小,属于一家独大。



公元前672年,田氏始祖陈完避难到齐国,受到齐桓公的礼遇,田氏家族在齐国扎了根。齐国有庆氏、栾氏、高氏、鲍氏、田氏五大家族。公元前545年,是齐国政权田桓子联合其他三家灭掉了庆氏家族。随后,又联合鲍氏灭掉了栾氏、韩氏家族。公元前489年,田乞放逐齐国公族,自立为相,田氏家族从此掌握了齐国国政大权。

公元前481年,田成子杀齐简公及齐国公族、鲍氏、晏氏等四大家族,进一步巩固政权。田成子时代,田氏家族8人丁不旺,而齐国公族人口旺盛。于是,采取代孕的模式,开放后宫,让宾客自由出入,一下子多了70多个儿子,让这70多个儿子归心田氏,壮大人口,管理郡县。最终,田氏家族的规模超过了王族,取而代之只是时间问题。



从这里可以看出,从公元前672年田氏家族立足齐国,到公元前386年成为齐国的主人,花了近三百年的时间,这种徐图进,让它的政权得以顺利交替。从齐威王开始,田氏家族领导的齐国再次称霸中原。

三、三晋一统的机遇与磨难

强大的晋国从晋文公时代一直是北方的霸主,中原诸侯已经在它的霸权统治下度过了百年。齐国、秦国出头无望,楚国虎视眈眈。韩赵魏三家分晋正好是诸侯们趁机崛起的历史机遇,所以齐秦楚是断然不会再让晋国一统,这也就断了晋国公室想力挽狂澜,获得外援的念头。甚至,也不会让韩赵魏三家处于同盟状态,或拉或打,分化瓦解。晋国的霸权时代终究一去不复还。

韩赵魏立国初期,因为自身实力不强,底蕴不深,国家不富,军队不多,名声不响,在国际上遭受白眼和歧视不在少数。为了获得独立,打开出路,初期的报团取暖是不可缺少的。如果此时内讧,那么只会死的太快。刚刚获得立国的韩赵魏,只是比郑国、宋国、鲁国稍强,比起秦楚燕齐太弱。



战国时代的开幕,最先强大起来的不是春秋时代的老牌诸侯国,而是战国新秀—魏国。魏文侯开创了魏国百年霸业,魏武侯奠定了基础,到了魏惠王由盛转衰。文侯时代,主张三晋联盟,自己当盟主。武侯时代,拳头大的说话。惠王时代,三晋互相攻伐,魏国攻伐赵国,赵国的首都邯郸都被攻占。韩国一直当魏国的小弟,不听话还是要挨揍。可惜,文侯、武侯没有合并三晋的雄心壮志,而魏惠王有心无力回天,将魏国称霸的资本败光,只能求自保。

随着齐国、秦国的先后强大,三晋处于东西方两大国的缓冲区,日夜惴惴不安。齐国经过威王、宣王、闵王的三代治理,国力蒸蒸日上。威王时代,魏国的两次大战,称霸一统三晋的资本被齐国消耗殆尽。韩国依旧当起了齐国的小弟,但内政被频繁的干预。赵国不甘于现状,背信弃义,频繁对齐国做出试探,双方边界战争不断。一直到公元前285年,五国攻齐,三国之后在无战争,处于联盟状态。



秦国自商鞅变法后,开启了征伐六国的战争。首当其冲的是魏国,两国可谓是百年宿敌。魏国当霸主的时候,秦国被欺负的很惨。咸鱼翻身后的秦国,马不停蹄的进攻魏国。第五次河西之战,魏国惨败,河西和河东全部丢失,魏国的大半地盘被攻占。公元前293年,秦国名将白起东进中原,伊阙一战,斩首韩魏联军24万,韩国主力被消灭,国土损失大半,魏国战败割地求和。随后,韩国投靠了秦国,三晋联盟再次破灭。公元前273年,魏赵联军进攻韩国,白起在华阳再次覆灭了魏赵联军,斩首魏军13万,赵军2万,秦军兵临大梁城下,对于联盟又是一次重击。魏国在这场大战中彻底元气大伤。后来信陵君率领的十万大军是魏国最后的家底。



随着秦国将魏国、韩国主力消灭,战争转向了赵国。赵国在齐国、魏国、韩国相继被拖垮后,经过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强大起来。赵国一有名将,二有武灵铁骑,与秦国直接长达数十年的硬碰硬战争。赵国此时对韩魏很有想法,但平原君一派力争联盟,没有实施。魏国、韩国惧怕秦国,也巴不得秦赵两败俱伤。这种人心,从来没有齐过,又怎么会有真正意义上的联盟?

其实,赵国在长平之战惨败后,秦国兵围邯郸城,赵国灭亡危在旦夕。魏王虽然派出将军晋鄙率领十万大军救赵,但也只是作壁上观。一方面是秦国的威胁,另一方面是巴不得两国再次两败俱伤。幸好,信陵君的窃符救赵,在邯郸之战让秦国损失惨重,无力再连续进攻,给了三晋六国苟且了几十年。



三晋既没有实力重新合并,也没有因为联盟板上钉钉。三者各怀鬼胎,相互猜疑、算计。三晋之间分分合合,拉拉打打,注定不能长久。最终,到了公元前230年,韩国、魏国只剩下都城及附属城郭,赵国也只剩下都城和代地。三国各自被灭,也没有其他国家前来救援,大家的心态都崩掉了。


慵懒国王


晋国与齐国的情况不同。在齐国,田氏家族一枝独秀,这是几代人努力的结果,没有任何一个家族能挑战田氏的权力;晋国则不然,智氏灭后,赵、魏、韩三氏势均力敌,谁想消灭谁都是很难的,三家分晋是必然的选择。

先来说一下齐国的情况。

齐国田氏的崛起,始于春秋时期的田无宇。当时齐国内乱频繁,田无宇结束了权臣庆封的专政,把大权归还齐景公,并做了不少惠民之事以收买人心。从田无宇开始,田氏家族获得齐国民众之支持,积累雄厚的政治资本。到了田无宇的儿子田乞时,出任齐国宰相,大权独揽。又经历田常、田盘、田白、田悼子等人后,到了田和时,田氏代齐已经到了水到渠成的地步。

从田无宇崛起于齐国,到田和迁齐康公于海上,前后六代人坚持不懈的努力,最终使田氏家族完成了颠覆姜姓齐国的大业。没有任何一个家族的势力能对田氏构成威胁。

晋国则不然。

赵、魏、韩三家灭掉智氏后,晋国的政治从四卿制转变为三卿制,而这三卿拥有全国绝大多数的土地。赵、韩、魏三家瓜分了知氏庞大的土地与财富,其中捞得最多的是赵无恤,他比韩、魏两氏多分到十余座城邑。这也难怪,在颠覆知氏的战争中,赵氏出力最多,牺牲也最大。

与以往“六卿制”或“四卿制”不同,“三卿制”中的赵、韩、魏实际上相互独立,各家管各家的事,互不插手或干涉,事实上已经是三个互不归属的政权。至于晋国的公室政府,实际上是名存实亡了,晋国君主完全沦为三卿控制下的傀儡。

赵、韩、魏三家尽管在实力上不尽相同,但悬殊不大。起初赵氏的力量最为强大,韩、魏二家也不甘示弱,联手消灭了盘踞在伊河、洛河以北的戎人部落,积极向外扩张。赵无恤死后,赵氏集团内部爆发两次兵变,这大大削弱了赵的实力,故而赵氏在三晋中的领袖地位逐渐被魏氏所取代。

魏氏的掌门人魏斯成为三晋带头大哥,他吸取智氏败亡的历史教训,极力维护三晋的和平团结。

从地理位置来看,三晋处于四战之地,东有齐国,南有楚国,西有秦国,三晋被夹在其中,随时要面临对手的压迫。三晋的生存之路,便是积极扩张,在对手强大之前将其打趴在地。倘若三晋不能联合成一体,那么辉煌将不再,而赵、魏、韩三家也将日落西山。魏斯看得明白,三家联合,对大家都有好处,三家勾心斗角,将大难临头。

因为在三家分晋后,魏、赵、韩成了独立诸侯国,仍然维持独联体性质的团结,这也是战国早期,三晋特别是魏国能雄视天下的原因。


君山话史


周定王十六年(前453),主宰晋国大权的智伯(实际上是拥有晋侯主要土地的第四家)试图联合魏斯和韩虔剪灭赵籍,以达到各个击破韩赵魏的目的,结果联盟失败,智伯与三氏的矛盾迅速激化,结果是三氏联合族灭了智伯,并三分其土。至此,韩赵魏基本完成了对晋的瓜分。虽然这时候周王室尚未宣布三家为诸侯,但是三家实际上已经各自行驶诸侯的全部权力。韩赵魏三家分晋是先秦时代一个特别重大的历史事件,这件事标志着春秋时代的正式终结和战国时代的真正开始。

我们知道,三国分晋不是一夜之间的事,是上百年间不断演化的结果。周礼之崩久矣,三晋坏礼只是三百多年前诸侯坏礼的延续,是周礼之崩向更深层次的延续。三氏灭智伯的时候,周礼之崩早已越过三氏这个层次,如《资治通鉴》卷一所载,魏斯的谋士任座敢于当众指责魏斯不仁,魏斯的另一谋士田子方居然不向太子还礼。当然,如同三晋坏礼不意外一样,智伯之亡也是不意外的,因为周礼之崩是历史规律,智伯企图阻碍这一规律,自然会落个粉身碎骨的下场。

既然周礼之崩使西周时期建立在宗法制和分封制基础上的严格的社会尊卑网络被彻底破坏,那么,如同晋侯蔑视周王一样,藐视晋侯公然族灭智伯的韩赵魏当然也不会尊崇周王,周威烈王策命三氏为新的诸侯,只是被迫走个形式而已。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认为坏礼的罪魁是周威烈王,真是陋见啊!不过我想,学富五车的司马光不可能如此迂腐,他说天子坏礼,也许是想责备宋神宗支持王安石变法吧。

韩赵魏分晋之后,大小诸侯国彻底撕下了周礼的面纱,开始了残酷的兼并战争,兼并战争是封建制度取代奴隶制度所必然要经过的阶段。也可以认为,秦国统一天下和建立封建大帝国的历史行为也就从此开始了。但是,韩赵魏分晋却不是兼并,而是相反,这是不是意味着这一历史事件是逆时代潮流的呢?因为我们知道,在这之前约二十年(前473),越灭吴,在这之后不久,前447年越灭蔡,前431年楚灭莒。我认为,晋没有行兼并之举,反而被一分为三,仍然代表着历史的方向。

春秋末期,在秦楚等新兴大国以及鲁等原来的第一批相对小一些的诸侯国都已经开始出现封建制度萌芽,而晋国作为一个有着漫长守成历史的大国,依然抱残守缺,幻想着在晋国恢复周礼,这就显得非常腐朽。韩赵魏三氏冒天下之大不韪,分晋国为三个诸侯国,这件事本身就是对周礼的无情践踏,也是对奴隶制度的无情践踏,这是一次革命,其意义远超鲁国初税亩改革,必然为封建制度萌芽和迅速发展提供强大动力。三分之后,韩赵魏三国自然都远远小于原来的晋国,如果三国想在秦楚等大国身旁站得稳,就必须实行发展国力的封建制度改革,之后不久魏国李悝的封建制度改革使魏国迅速成为一枝独秀的强国,为这个三分的历史事件作出了合理的注解。因此,合也罢,分也罢,能够推动封建制取代奴隶制,就是代表了春秋战国时代历史的正确方向。

一百多年后,孟子跟梁惠王曾经讨论过韩赵魏三分晋土这件事。《孟子•梁惠王上》载有梁惠王对孟子的一段感慨:“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梁惠王与孟子的这次谈话发生于周慎靓王元年(前320)前后孟子赴魏国首都大梁拜见梁惠王时。

晋国一分为韩赵魏三国至梁惠王只有百余年,期间魏国因率先实行封建制变法而成为压倒秦楚等国的强国,但是,随着各国变法的相继完成,魏国在与诸大国的争雄中渐渐不支。梁惠王怀念春秋时期超强大的晋国,其感慨之余,不知是否为当年他的祖先参与三分晋国勾当的羞耻感。

韩赵魏分晋,固然与当时守成的晋国不思进取和政治腐败有关,固然分晋推动和加快了封建制度的萌芽,但是,韩赵魏三家贵族的统治私欲却是分晋行为的基础动力。当时,晋国面临秦楚两大国的战略压力,尚可勉强应付。三分之后,在变法带来的昙花一现的强盛之后,三国中的任何一国便出现了战略纵深不足,战略动员能力弱于秦楚等国的问题。而三国之间又不能团结一致和抱团取暖,以至于给了秦楚等国各个击破的战略便利。

我想,梁惠王感慨自己屡战屡败的同时,也可能想到了遥远的某一年魏国的亡国。所以梁惠王迫不及待的询问孟子有何解决之道。孟子给梁惠王的药方是行王道,推仁政。药方固然不错,可是,秦楚齐诸大国也将要行仁政和推王道的。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国策固然重要,但是,当各国国策相似的时候,国家的大小仍然是立于不败之地和战胜他国的决定因素。

不管怎么说,韩赵魏分晋带来的震动不是那几个贵族的势力变化,而是整个春秋战国历史的转折,是中国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折。这场革命是划时代的!

——引自董元奔史论《韩赵魏三分晋土》


董元奔国学情怀


诚邀。

在我国,三家分晋是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的分割线,晋国一分为三,公元前403年周王室承认三家为诸侯,那么赵魏韩三家为何没有出现田氏代齐一样一家独大呢?


其实这另有原因,三家灭智的时候是因为唇亡齿寒的缘故,当时智家太过强大,呈现一超多强的局面。而三家分晋后,赵魏韩三家实力相当,谁也吞并不了谁,而面对外敌,三家又不得不互相抱团取暖,于是出现了这种互相防备又互相依存的情况。

在春秋时期,晋国是少数几个没有公族的国家,晋国经过“曲沃代翼”,“骊姬之乱”等事件后,公族损失惨重,以至于公族内没有太多优秀的人才,于是自晋文公始,晋国开始任用士卿,由士大夫协助执掌国家,久而久之,晋国的权利就到了士卿手中。

一向称为中原霸主的晋国,到了春秋末期,国君的权力也衰落了,实权由六家大夫(韩、赵、魏、智、范、中行)把持,另外还包括郤、栾等大家族。他们各有各的地盘和武装,互相攻打。后来有两家(范、中行)被打散了,还剩下智家、赵家、韩家、魏家。这四家中以智家的势力最大。


韩、赵、魏为了免除后患,开始率军攻打智氏封邑,一次杀智伯家族二百余口,天下震惊!连智家的土地也由三家平分。晋出公大怒,向齐、鲁两国借兵讨伐三卿。韩、赵、魏三卿联手攻打晋出公,出公无力抵抗,只好被迫出逃,结果病死在路上。 晋出公死后,宗室姬骄被立为国君,史称晋哀公。以后,他们又把晋国留下的其他土地也瓜分了。

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正式承认赵魏韩三家为诸侯,韩(都城在今河南禹县,后迁至今河南新郑)、赵(都城在今山西太原东南,后迁至今河北邯郸)、魏(都城在今山西夏县西北,后迁至今河南开封)都成为中原大国,加上秦、齐、楚、燕四个大国,历史上称为“战国七雄”。

而田氏代齐则是另一种情况。

田氏代齐指的是陈国田氏篡夺吕氏齐国的事件,陈国公子完由于政治斗争失利,不得不投奔齐桓公,齐桓公让他担任工正一职,公子完也就是田敬仲,史记世家中就记载了田氏一族是如何夺取吕齐政权一事。


公元前545年,田完四世孙田桓子,联合鲍氏以及大族栾氏、高氏合力在齐灭了当国的庆氏.之后田氏、鲍氏又共灭栾、高二氏.田桓子继而讨好公族与国人:「凡公子、公孙之无禄者,私分之邑.国之贫均孤寡者,私与之粟」,从而取得了公族与国人的支持.  

齐景公时,公室腐败,剥削沉重.田桓子之子田乞,即田僖子,采取了一些争取民心的有效措施.他用大斗借出,小斗回收,于是“齐之民归之如流水”,田氏借此增强了势力.这就是所谓“公弃其民,而归于田氏”.   

田僖子,与齐旧贵族国惠子、高昭子产生了严重的矛盾.国、高二氏当权,田氏在表面上尽职于齐国公族,“伪事高、国者”,暗地里却组织力量,准备推翻国、高二氏.公元前489年,齐景公死,国、高二氏立公子荼为国君.田乞发动政变,赶走国、高二氏,另立公子阳生为国君.田乞自立为相,掌握了齐国的政权.   


田乞死后,其子田恒(田常)代立为齐相,是为田成子.田成子继续采用田僖子所制定的政策,用大斗出、小斗进的办法大力争取民众.田氏阴行德于民,取得了极好的效果,当时流传的民谣唱道:“妪乎采芑,归乎田成子”.公元前481年,田成子发动武装政变,杀了齐简公和许多强宗贵族,另立齐平公,进一步把持了政权.田成子又通过「修公行赏」等等亲民政策,成为国民人心所向,使齐国国君实际上变成了傀儡.公元前391年,国相田和将齐国国君齐康公放逐到海上,只留一城之地作为他的食邑,田和成为了齐国实际上的国君.

田氏代齐能成功主要是因为田氏在齐国一家独大,田氏通过一系列政治斗争逐渐壮大自己的声势,打击反对自己的家族,同时也架空了吕齐一族,最终能夺取政权还在于田氏广泛的收买人心,有强大的群众基础。


相比之下,三家分晋属于士卿政治斗争,赵魏韩三家与智家并无区别,他们都是晋国士卿相互吞并的胜利者之一,智家妄图吞并三家,结果被三家吞并,而三家虽然分晋,但是实力却相差无几,谁也奈何不了谁,于是形成了制衡的局面,三家分晋不能成为田氏代齐那种情况,是必然的。


源稚生


他们想,都想,但是做不到。

他们的一些这种动作,你估计是已经当成是七雄层次的动作了。

三家分晋后,实力最强的魏国就已经是战国初期最强国家了。

魏国曾绕过赵国打中山国,不也是想假途灭虢,回头顺手收拾赵国吗?失败了。

围魏救赵的故事,不也是魏国试图直接拿下赵国吗?还有后面的围魏救韩,也是魏国试图拿下韩国。


史川ShiChuan


一家独大自然能独霸,三足鼎立自然是一时半会谁也干不了谁从而形成三分局而,两强结局则是最后赢家一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