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祁钰和朱祁镇都是孙太后亲生的,为什么孙太后支持夺门?

涛涛不绝155


明代宗(景泰帝、明景帝)朱祁钰(1428年—1457年3月23日)是明英宗朱祁镇异母弟,其生母是贤妃吴氏,因此,他不是孙太后亲生的,这个问题不成立。


不过我们可以补充说一点。

正因为孙太后(明宣宗孝恭孙皇后)是朱祁镇的亲生母亲,更重要的是,他的宣宗的第二任皇后——这本身也是母以子贵的产物,因此,从法理上,郕王朱祁钰为帝是出于她的诏命,而朱祁钰作为她的庶子,对她也尊奉有加,比如正统十四年朱祁钰即位后十二月初四日即加上孙太后尊号曰上圣皇太后。

朱祁钰后来幽禁被瓦剌送回京师的太上皇朱祁镇,废黜孙太后所立太子朱见深改立自己儿子为太子,孙太后毫无反应,只是悉心调护被幽禁的自己亲生儿子朱祁镇和废太子朱见深,稳定大局,静观事变,表现出卓越成熟的政治手腕。

也因此,《明史》记载:

石亨谋夺门,密白于太后,许之。

因为孙太后的事前许可,夺门之变才具有相对充分的正当性和合法性,这在某种意义上也是对明朝的政治大局有利的。

无论是从大局出发还是站在孙太后的个人立场,支持自己的亲生儿子明英宗复辟,当然是利益最大化的选择。


谈古论金


题目所说的朱祁钰和朱祁镇,很可能没一个是孙太后亲生的。

孙皇后是明宣宗朱瞻基的第二任皇后,她登上皇后之位,是因为原来的胡皇后被明宣宗朱瞻基废掉,她才以贵妃的第一顺位入替。当然,胡皇后被废,跟孙皇后得宠的事实也密切相关。

其实孙皇后入宫的时间要比胡皇后还早,但可惜皇太孙朱瞻基大婚选妃的时候,意外被胡氏摘了桃子,但孙皇后富有心机,没有放弃,凭借出众的美貌和出色的御夫术最终赢取了朱瞻基的长期宠爱,得以成功PK掉胡皇后,成为明宣宗朱瞻基第二任皇后。胜负的天平还来自于她生下了朱瞻基的长子朱祁镇,而胡皇后只生育有两位公主。

《明史》记载,朱祁镇并非孙皇后所生,而是她“孙氏阴取宫人子为己子”,孩子是用不正常手段从宫人怀里骗取来的。此说法有很大疑点,本身她与朱瞻基如胶似漆,想装出十月怀胎的样子,还要瞒过皇帝朱瞻基和虎视眈眈的张太后,难度不可想象。

不管真假,反正朱祁镇就成了孙皇后的儿子、朱瞻基的长子,在朱瞻基死后,有惊无险地继承了帝位,孙皇后成了皇太后。为什么说有惊无险?是因为当时朱祁镇太小,只有九岁,朝廷中有册立朱瞻基的弟弟襄王朱瞻墡的流言,这个关键时刻,是朱瞻基他老妈诚孝皇后张氏跳了出来,召集群臣宣布力挺长孙朱祁镇即位。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孙太后上面还有一个婆婆张太皇太后,所以她还做不到一手遮天,行事反而比较谨慎。

正统十四年,也就是1449年,年轻的明英宗被太监王振忽悠,亲征瓦剌,结果是大军覆灭,自己不幸被俘。这时候孙太后的婆婆张太皇太后早已经去世,皇后又年轻,她必须扛起明王朝的大梁,在群臣的建议下,孙太后做出了正确的选择——命郕王朱祁钰监国,后来朱祁钰称帝,是为景泰帝。

郕王朱祁钰的母亲是贤妃吴氏,比朱祁镇只小一岁,是朱瞻基的次子,跟孙太后没有血缘关系。

为了营救唯一的儿子明英宗朱祁镇,孙太后和朱祁镇的钱皇后陆续向瓦剌人送出赎金,想让瓦剌人放回朱祁镇。从任命朱祁钰监国、到提拔于谦上任兵部尚书、再到把监国扶正为景泰帝,这短短的十几天,应该说孙太后做得都还不错,以大明江山为念,没有什么私心。

朱祁镇被送回来后,景泰帝对他哥哥很不友好,给他幽禁在南宫,孙太后多次前去探视。但孙太后并没有向自己扶正的景泰帝朱祁钰给儿子求情,这说明她的智商达标,她知道,求情也没用。

景泰帝朱祁钰在位期间,废掉了孙太后册立的太子朱见深,改立自己的儿子朱见济,孙太后也没有太多反应,好在朱见济命运不济,刚成为太子就一命呜呼。

时间到了景泰八年,景泰帝朱祁钰病重不起,他本来是宣布第二天会见群臣,商讨皇储事宜,没想到当天晚上就发生了“夺门之变”。

密谋发动夺门之变的石亨等人,在行动前也拜见了孙太后,取得了孙太后的首肯。其实在这种时刻,孙太后不可能做出不同意的决定。

一、于个人感情,朱祁镇是她的“亲儿子”,朱祁钰不仅不亲,还不给她老人家面子,废掉她选定的太子朱见深,怎不着恼?

二、多年的宫斗经验告诉她,这次夺门行动的难度不大,毕竟景泰帝朱祁钰已经病重。

三、假如不把儿子放出来,也的确存在朱祁钰另立旁系做皇储的可能性,她并不乐见这一结果。

四、她年事已高,缺乏多年婆婆诚孝皇后张氏跳出来,决断于朝堂之上的心气和勇气,既然有石亨愿意当枪使,何乐而不为之?


历来现实


纠正一点,朱祁镇和朱祁钰都不是孙太后生的。

明宣宗朱瞻基有过两位皇后,第一位胡皇后的身体不好,也没有生育,在宣德三年被废掉。取代她的是孙皇后,姿容美艳,深得明宣宗宠爱。孙皇后也没有生儿子,但生有一个女儿。

明宣宗朱瞻基只有两个儿子两个女儿,这大概和他的年纪有些关系,他在位十年,死时只有三十八岁。

两个儿子中,老大是朱祁镇,也就是后来的明英宗,另一个是朱祁钰,即后来的明景帝。朱祁钰的生母姓吴,朱祁镇的生母是一个宫女,出生之后被孙皇后抱去抚养,那位宫女后来死掉,连姓氏都没有留下来。在明代宫廷中,这种事不足为奇,比如后来的明武宗,一直被怀疑不是张皇后生的。

朱祁镇成为孙皇后的儿子,也就是嫡子了,才刚四个月大,就被立为皇太子。等他登基后,尊孙皇后为皇太后。对于孙太后来说,朱祁镇就和亲生的儿子是一样的。对于朱祁镇来说,亲生的母亲早已经死了,维护孙太后的地位,也是维护他自己的地位。

在后来的一系列剧变中,孙皇后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土木之变后,孙太后拍板决定,由朱祁钰监国,随即又匆匆册立朱祁镇的儿子朱见深为皇太子。显示出她仍然在努力维护朱祁镇的利益。当然,随后她也同意让朱祁钰即位,这也是被形势所迫。

在以后的岁月当中,孙太后始终关心和呵护着自己的“儿子”朱祁镇,几次派人到大漠中送去御寒衣物,朱祁镇归来后,她也多次前往南宫去看望他。

石亨、曹吉祥等人密谋政变,事先曾向孙太后请示,并得到她的同意。毕竟,明景帝朱祁钰的身体太差,又没有儿子,继续留在皇位上,不确定性太多太多。而朱祁镇原本就是皇帝,迎回他来,付出的政治代价可以最小,风险也最低。

在当时,即使是明景帝最信任的于谦等人,也都认为应该有两手准备。

所以孙太后如此表态,既有感情的因素,也有现实的政治考虑,无可厚非。


于左


孙太后剧照


首先,朱祁钰不是孙太后亲生的,这个是有历史依据的,没有争议。有人说,朱祁镇也不是孙太后亲生的,这个历史上有人争论,说是孙太后把宫女生的儿子据为己有。这样的历史观是大错特错的。

其一:如果孙太后如果没有生长子朱祁镇,明宣宗朱瞻基不可能会费老大的劲废除原配胡皇后,改立当时的孙贵妃为皇太后,孙太后瞒得过别人瞒不过丈夫明宣宗朱瞻基,毕竟朱瞻基到29岁才有孩子,听说爱妃怀孕,肯定会经常看看孙太后隆起的肚皮。

其二,如果两个孩子都不是孙太后亲生的,孙太后不至于会对朱祁钰那么深恶痛绝。



正统十四年(1449年)七月,22岁的明英宗朱祁镇撇下3个襁褓中的儿子和后宫佳丽,御驾亲征来犯的蒙古瓦剌部军队,让比自己小1岁弟弟朱祁钰率领百官在北京居守。因为朱祁镇的指挥水平实在太低,一个月后,明朝20万大军全军覆没,明英宗朱祁镇被也先太师俘虏。

在北京的孙太后和朱祁钰得知消息后,连夜召开紧急会议,研究应对措施。会议议定,立朱祁镇2岁的长子朱见深立为太子,由21岁的朱祁钰监国,坚守北京,全力做好应对瓦剌部的入侵工作。

朱祁镇、朱祁钰都都是明宣宗朱瞻基的亲儿子,明宣宗就这两个儿子,朱祁镇的母亲是孙太后,朱祁钰的母亲只是个被俘的进宫的女子。宣德十年(1435年),明宣宗去世,年仅9岁的朱祁镇即位,并封8岁的弟弟朱祁钰为郕王。


明妃传剧照 朱祁钰


但朱祁钰并不满足于监国的位子,他暗示大臣于谦等人,以形势危急为借口,让于谦等人出面劝说孙太后,同意拥立朱祁钰为皇帝。毕竟形势紧急,国家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机,朱祁镇前途未卜,国家有成年的皇帝在主政,更容易安定人心。孙太后并没有多说其他的,更没有反对,而是同意于谦等人的意见,于是在土木堡之变后的20天,即九月初六,朱祁钰当上皇帝。

朱祁钰不孚众望,成功抵制了瓦剌军队的进攻,稳住了局势。朱祁钰这时又不甘心仅仅自己当皇帝,因为太子还是哥哥朱祁镇的儿子朱见深,为此他借稳定局势的威望,并且不惜贿赂大臣,成功废掉了朱见深的太子之位,立自己的独子朱见济为太子。可以,朱见济福薄,第二年就死了。


朱祁镇、朱祁钰剧照


后来大臣们就劝说朱祁钰,还是将朱见深重新立为太子吧,朱见深天资凝重,上皇之子也是皇上之子。但朱祁钰死活不同意,直到1457年正月病重还不答应。这时候,石亨、曹吉祥、徐有贞等大臣密谋拥立朱祁镇复辟,经秘密报告孙太后同意后,他们撞开了被锁了七年的南宫大门,将被软禁了七年的明英宗朱祁镇接出来复位。

一个月后,朱祁钰病死,帝号被废除。孙太后在三月发了个全国通报,骂朱祁钰骂狼心狗肺、禽兽不如,遭到上天报应。妈的这样难听,确实有点过分,如果朱祁镇、朱祁钰都不是孙太后的亲生的,孙太后不至于这么痛恨朱祁钰。

来看看孙太后是怎么骂朱祁钰的,我把明英宗实录里的记载标点了一下,大家看看<strong>:


坐看东南了


我在此纠正一个史实性错误:明英宗朱祁镇和明代宗朱祁钰都不是孙太后亲生的!

明英宗朱祁镇生母据说是一位宫女,很可惜的是,这位宫女并没有在历史上留下名字,只是因为她偶然的一次被宣宗皇帝临幸,后又产下一子,当时还是贵妃的孙氏将男婴抱来自己抚养,对外谎称是自己生下的孩子。

孙贵妃为何这么做呢?我想应该有两个原因:

一、争宠需要:当时正位中宫的是皇后胡善祥,她是张太后为宣宗选择的皇后,虽然皇后有着温良和善的性格,但是宣宗并不喜欢他,反而宠幸贵妃孙氏,而孙贵妃又一直觊觎皇后之位,此时胡皇后只有两个女儿,孙贵妃也只生育了一位公主,也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孙贵妃将这个男婴,也就是日后的英宗皇帝抱来,谎称是自己的孩子。后来胡皇后果然被废,孙氏得以扶正,成为宣宗继后,而朱祁镇作为宣宗唯二的儿子(另一位为贤妃吴氏之子朱祁钰,也就是日后的明代宗),毫无悬念的被立为太子。

二、逃脱殉葬:明朝自从太祖立国以来就一直有一项饱受诟病的制度--殉葬,殉葬指的就是在皇帝驾崩后,未曾生育过的后妃必须为皇帝殉葬,孙贵妃虽然生有一位女儿,但她深宣宗宠爱,她也害怕日后宣宗驾崩时要求她殉葬,而一旦有了儿子,即使不被立为太子,也可以逃脱殉葬,孙贵妃因此给自己上了一份双保险。

以上就是明英宗的情况,而明代宗朱祁钰的母亲是谁呢?答案当然也不是孙皇后,而是明宣宗的另一位妃子:贤妃吴氏。吴氏在宣宗生前并不在宫中居住,这样的情况在明朝是非常罕见的,一种说法说吴氏的汉王朱高煦的侍女,还有一种说法是说吴氏是罪臣之女,不论哪个说法,都说明吴氏的出身不高。宣德十年,明宣宗朱瞻基病重陷入弥留之际,预感大限将至的朱瞻基命人将吴氏母子从宫外接进宫,当众正式承认了他们,并且深情的祝福自己的母亲张太后,一定要善待这母女二人,爱孙心切的张太后果然没有食言,宣宗驾崩后,太皇太后张氏封朱祁钰为郕王,并且没有让他去外地就藩,而是在京师修建府邸供他们母子二人就地居住。本以为可以就此安享晚年了,土木之变的消息传到京师,朱祁钰在孙太后和众臣的拥戴下继承帝位,吴氏也得以被与孙太后并尊为皇太后。这样尊贵的日子只过了8年,就随着夺门之变、景泰帝被废而结束,吴氏在景泰帝被废后被英宗降为“宣庙贤妃”,夺门之变不到一个月后,被囚禁的朱祁钰就不明不白的死了,吴氏又在后宫过了四年等死的日子,最终于天顺五年去世,享寿64岁。明英宗仅仅为她辍朝一日,谥号也只有两个字:“荣思”。


写到这里,我真觉得吴氏真的是一位命苦的女人,她一生经历的太多的大起大落,最终夫死子丧,孤苦离世,吴氏想必也是中国几千年封建王朝史中后宫女子的缩影吧。

虽然朱祁镇和朱祁钰都不是孙太后亲生,但朱祁镇毕竟是她从小养大的,而吴贤妃的儿子朱祁钰和他的关系就远不如此了,他俩谁当皇帝,孙太后都是母后皇太后,但是自己的儿子当皇帝,自己的地位会更好,这也是孙太后默许夺门之变的原因吧。


历史课课代表


这个问题莫名其妙,且不说明英宗朱祁镇的生母是不是孙太后尚且存有疑点,明代宗朱祁钰的生母是吴贤妃是毋庸置疑的。

朱祁钰并非孙太后所生,孙太后支持朱祁镇除了是“护短”,也是因为希望维护朝政安定。

孙氏是明宣宗朱瞻基的宠妃,两人感情深厚。然而当时的皇后的胡善祥,孙氏虽然是贵妃,却宠冠六宫,宣宗在其贵妃衔之前加“皇”字,使其成为历史上第一位皇贵妃。宣德三年,明宣宗废胡皇后,册立孙皇贵妃为皇后,孙氏所生朱祁镇为太子。

而当时,明宣宗还有另外一个儿子,那就是吴贤妃所生的朱祁钰。虽然贵为皇子,不过朱祁钰生母出身低贱,生育皇子以后一直住在宫廷之外,孙氏对这对母子也是非常瞧不起。

《明史》记载:“石亨谋夺门,密白于太后,许之。”明朝景泰帝八年,朱祁钰拒绝册立太子,然而当时的朱祁钰也已经病入膏肓,朝政不稳。

“土木堡之变”以后,孙太后为安定朝局扶持朱祁钰为新君。成为新帝以后的朱祁钰在朝政上也颇有作为,但朱祁钰逐渐心生欲念,废朱祁镇之子朱见深太子之位,改立自己的孩子为储君,甚至因此废掉了自己直言劝谏的皇后汪氏。

景泰帝最终病入膏肓,而当时储君为没有册立,瓦剌虎视眈眈,为大局着想,孙太后支持“夺门之变”也是情理之中。


澹奕


朱祁钰与朱祁镇并非一母同胞兄弟,二人乃是同父异母。许多答主对这个问题已经纠正,在此不多说。

宣宗朱瞻基仅两子,长子朱祁镇,次子朱祁钰(吴贤妃生)。朱祁镇为孙皇后所生,继承皇位时年仅九岁,尊孙皇后为太后。正统十二年,21岁的皇帝诞下皇长子朱见深(原名见濬);正统十四年,英宗御驾亲征,被俘。消息传到京师,京师震动,围绕是“战”是“迁”朝堂争论不已。孙太后于正统十四年(1449)八月十六议定固守北京,八月十八日以“国家庶务不可久旷”,令郕王朱祁钰监国,“敕文武群臣,凡合行大小事务悉启王听令而行,毋致违怠”,八月二十日“立皇帝庶长子见深为皇太子”。未免主少国疑,在于谦的支持下,默许郕王继位。

英宗回京之后,尊为太上皇,被幽禁南宫,不久太子朱见深也被废,代宗改立自己的儿子见济为太子,但不久朱见济即病逝。景泰八年,代宗病重,但此时又拒绝了大臣立太子的请求,孙太后默许大臣发动夺门之变,迎立太上皇即位。

也就是说,因为宣宗一系仅两子,代宗无子,但又不愿意立侄子为太子,代宗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很可能另立嗣子,这是孙太后所不乐见的。

纵观这一过程,都建立在政权稳定的基础上。英宗被俘,太子年幼,外又有大军压境,所以只能默许郕王继位。景泰末年,皇帝病重,国家未有储君,所以迎立太上皇也是最好地选择。当然,这一过程肯定夹杂私情。


楚邾


明宣宗朱瞻基长子朱祁镇为孙皇后所生,孙氏原本是明宣宗的宠妃,因宣宗宠爱,特在其贵妃衔之前加“皇”字,使其成为历史上第一位皇贵妃,后宣宗废胡皇后,册立孙皇贵妃为皇后。1435年,明宣宗去世,年仅9岁的朱祁镇即位。

明宣宗朱瞻基次子朱祁钰是吴氏所生,《罪惟录》记载吴氏原本是汉王朱高煦的宫人,朱高煦造反被杀,宫人全部充入后宫为奴。朱瞻基看中吴氏,寄养在宫外宦官家中。1435年,明宣宗病重弥留之际,命人将吴氏母子接进宫中,当众正式承认了他们,并请母亲张太后善待这母子,宣宗驾崩后,张太皇太后封朱祁钰为郕王,没有让他去外地就藩,并在京师修建府邸供他们母子居住。

1449年7月,蒙古瓦刺也先,以明朝削减马价为理由,向明朝边境发起大规模进攻。22岁的英宗听信太监王振之言,御驾亲征瓦剌,兵败被俘,50万的明军在土木堡一带全军覆没, 兵部尚书邝埜、户部尚书王佐等66名大臣战死。

国不可一日无君,于谦等大臣提议让朱祁钰即位为君,因为当时太子朱见深年仅两岁,恐主少国疑。孙太后深明大义,同意了这个建议,于是朱祁钰称帝,是为明代宗。当时长期驻扎在北京的明帝国精锐京军都被英宗带去亲征,北京的城防相当空虚。这种危情下当时才21岁的代宗成功守住北京,使大明帝国危而复安。代宗无论是对大明帝国社稷,还是对朱家皇权而言,都可以说是居功至伟。

代宗坐稳皇位后,私心加重,1452年下诏废掉了太子见深,立自己的儿子见济为太子,不料次年,朱见济便夭折身亡,太子之位一直空着。

1457年正月,代宗病重,卧床不起,但此时又拒绝了大臣立太子的请求,这时候石亨、曹吉祥等人密谋政变,事先曾向孙太后请示,并得到她的同意,撞开了南宫大门,将被软禁了七年的明英宗朱祁镇接出复位。

<strong>纵观这一过程,都建立在政权稳定的基础上。英宗被俘,太子年幼,外又有大军压境,所以只能默许郕王继位。代宗病入膏肓,而当时储君未立,瓦剌虎视眈眈,为大局着想,孙太后支持“夺门之变”也是情理之中。


美丽青春您真痘


这问题可就说的莫名其妙了。谁说朱祁钰是孙太后亲生的?朱祁钰的生母是贤妃吴氏,根本不是孙太后的亲生儿子。当然,孙太后支持夺门不仅仅是因为自己的儿子护短,她同时也是担心朝局不稳。夺门之变至少可以保证皇位稳固。

(朱祁钰剧照)

朱祁钰,是明宣宗朱瞻基的次子(朱瞻基仅有儿子,长子英宗朱祁镇、次子代宗朱祁钰)。生母为贤妃吴氏。吴氏与朱祁钰据说一直生活在宫外,因此其身世就有了两种说法。一种是《明史》说的,很简单,吴氏是朱瞻基做太子时的侍女,因为生下儿子朱祁钰晋封为贤妃;另一种说法是《罪惟录》说的,她原本是汉王朱高煦的宫人,朱瞻基即位后叔叔朱高煦造反失败被杀,宫人全部充入后宫为奴。朱瞻基看中了吴氏,但因其是罪人不能册封,所以养在宫外宦官家中,直到朱祁钰死前才承认了吴氏的身份和朱祁钰的地位。朱祁钰封郕王,因年纪小(朱瞻基去世时朱祁钰仅八岁)就在京师奉藩,不往封地。

(朱祁镇剧照)

朱瞻基死后,长子,也是孙皇后的儿子朱祁镇即位,是为明英宗,年号正统。正统十四年,英宗听信太监王振之言,御驾亲征瓦剌,命郕王朱祁钰监国。朱祁镇在土木堡之变被俘,瓦剌人进攻北京,朱祁钰在孙太后的支持下率领群臣打赢北京保卫战。此后,于谦等大臣提议让朱祁钰即位为君,因为当时太子朱见深年仅两岁,恐主少国疑。孙太后深明大义,同意了这个建议,于是,朱祁钰称帝,改元景泰。

(吴贤妃剧照)

因为朱祁钰即位皇帝,其母吴贤妃母凭子贵,被尊为皇太后,与孙太后并列。家人也多有升赏。所以,朱祁钰的生母不是孙太后而是这位“吴太后”。

再说说夺门之变孙太后为什么支持的问题。之前已经说了,朱祁钰不是孙太后的亲儿子,所以更偏向朱祁镇也是可能,但我觉得更重要的还是朝局的稳固。


(夺门之变)

朱祁钰即位后,明朝多方努力,终于从瓦剌手中赎回了英宗朱祁镇。但是朱祁镇回来后,朱祁钰不愿意将皇位交还哥哥,而是将朱祁镇软禁于南宫,称太上皇。不仅如此,景泰三年,朱祁钰废掉了朱祁镇之子朱见深的太子之位,改立自己的独子朱见济为太子。但第二年朱见济就夭折了,朱祁钰面临没有继承人的尴尬。大臣们多次建议复立朱见深为太子,都被朱祁钰拒绝了。景泰八年,朱祁钰病重,将领石亨、大臣徐有贞等联合宦官曹吉祥等发动政变,拥立英宗朱祁镇复位。政变之前,石亨等先秘密告知孙太后,获得了孙太后的许可,方才行动。朱祁镇成功复位后废朱祁钰为郕王,其生母吴氏也被废为“宣庙贤妃”,褫夺了太后尊号。一个月后,朱祁钰去世。

(孙太后剧照)

要说孙太后不偏向自己儿子,那也是不可能的。毕竟是亲儿子,而且回宫后一直被软禁,也受了不少苦。但孙太后绝不是一个不顾大局的人。这点从她支持朱祁钰即位抵抗外敌就可以看出。所以,她支持夺门也是从大局出发。如果没有夺门之变,之后的朝局可能出现变数。

第一,皇位可能旁落。虽然很多人说夺门之变没有必要,因为朱祁钰没有儿子了,只能传位给朱见深。事实上未必如此,朱祁钰不愿将皇位还给朱祁镇,又废掉侄子朱见深的太子地位。所以他深深知道如果朱祁镇、朱见深父子重登大位,自己死后一定背负骂名(后来证明事实也确实如此)。做过了皇帝,享受了荣华富贵,最后最放心不下的大概就是死后的名声了。所以,可能朱祁钰宁可传位远亲也不会给哥哥或者侄子。一旦临终传下遗诏由别人继位,悔之晚矣。对孙太后来说,朱祁钰至少还是自己丈夫的儿子,也勉强能算自己的儿子,换了皇室远亲,就彻底不一样了。

第二,朱见深依然年幼,无力掌控朝局。即使朱祁钰最后仍然将皇位传给了朱见深,一样是问题。朱见深年仅十岁,根本没办法把控局势,朝政可能会混乱。如果给朱祁镇皇位又名不正言不顺。自古传位只有父死子继、兄终弟及。如果没有儿子,传位侄子倒也可以。但绝没有弟弟传位哥哥、儿子传位父亲的道理。因此只能是朱见深继位,到那时如果再有人拥护朱祁镇复位,最后导致拥护父子二人的朝臣对立,可能又是一场政变,反而让父子二人反目,岂不更糟?对孙太后来说,宁可舍掉庶子,也不能看着儿子和孙子对立啊。只有通过夺门,让朱祁镇继位,朱见深才能继续做太子,父子二人关系才能稳固。这既是为了朝政稳定,也是为了父子和睦啊。这可能才是孙太后决定支持夺门的最重要的想法吧。


伊耆角木


朱祁钰和朱祁镇是同父异母兄弟,怎会是孙太后所生,如果是亲兄弟,反而没那么大争议,一般情况,帝王对皇位的传承都是有娣立娣,无娣立长,实在没办法才会迎藩王进京,明朝皇位传承平稳过渡的总共三个藩王进京即位,明代宗,明世宗,崇祯,另一个是武力取得皇位的朱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