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為什麼要殺掉已是暮年的李善長?

黃帥


作為明朝開國皇帝的朱元璋因大殺功臣而遭後人詬病,其中在胡惟庸案中受牽連者眾多,前後有三萬多人被殺,就連朱元璋最為看好的李善長也因恃寵而驕而落了個滿門抄斬。


李善長是安徽定遠人,與朱元璋是老鄉,年輕時就喜歡看書和謀略,也可謂是神機妙算,當年朱元璋打下滁州時李善長親自來投,他在當地德高望重,朱元璋便把他收為己用,而李善長不負眾望,將軍隊的後勤管理得井井有條。在面對郭子興的利益誘惑時他沒有任何動搖,這讓朱元璋對李善長越來越信任。
朱元璋建立明朝後,對一眾有功之臣進行封賞,封了六個人為公侯,其中五個是武功卓著的武將,只有李善長是沒有戰功的文職人員,並且排名第一,封他為韓國公,用朱元璋的話說他就是“再世蕭何”,可以說能夠給予李善長的朱元璋都給了他,不僅如此,朱元璋還與李善長結為兒女親家。

朱元璋為了籠絡人心,他還給部分開國功臣頒發了免死金牌,李善長的這塊免死金牌卻有些特殊,他自己可以免死兩次,他兒子可以免死一次,可見朱元璋是非常寵信,倚重李善長的。


反觀李善長對於朱元璋的各種賞賜,褒獎看做是應得的,不但不珍惜,反而對朱元璋也是三心二意,他臨退休時給朱元璋推薦了胡惟庸,也得到了朱元璋的重用,可這個胡惟庸看不是個善茬,早就有謀反之心,胡惟庸多次拉攏李善長,李善長都沒有答應,但是他也沒有告知朱元璋,完全持觀戰的態度,似乎就是想著朱元璋完蛋了他開始做就可以跟著胡惟庸,如果胡惟庸完蛋了,李善長還是繼續跟著朱元璋,他兩頭都不得罪,而且兩頭都還能得到好處。

最終朱元璋以謀反罪處死了李善長,當時李善長掏出免死金牌,朱元璋淡淡地說你好好的看上面的幾個字,李善長定睛一看,只見上面寫著“所以免死,除大逆謀反”九個字,只可惜他一家70多口人慘遭殺害。


看似李善長並沒有謀反的實質,那朱元璋又為何要殺掉李善長呢?

1,朱元璋先立的太子朱標,後來又立皇太孫朱允炆,他們都為人仁厚,性格偏軟,朱元璋當然不放心自己死後還留下一幫戰功赫赫的老臣,因此在自己交班之前想方設法將這些舊臣都帶走,為子孫後代的江山鋪平道路。

2,朱元璋得天下依靠的核心就是自己老鄉淮西派的文臣武將,淮西派是朱元璋起家的本錢,現在功成名就了,這個羽翼豐滿的政治集團就成為朱元璋在背後的芒刺,必須要卸磨殺驢,而李善長又是這個淮西派的核心人物,其號召力不可低估。

3,李善長表面寬厚韞和,私下卻在鞏固自己的地位,結黨營私發展自己的淮西派勢力,他嫉妒心極強,朝中只要有人稍微冒犯他的權威就會遭到無情的打壓,特別是淮西派之外的劉伯溫是他打壓的重點,劉伯溫也看不慣李善長的蠻橫,多次據理力爭,李善長以勢相逼,,劉伯溫肯定是鬥不過李善長的勢力,只好告老還鄉遠離是非中心,朱元璋也是看在眼裡,並沒有計較李善長。


李善長推薦的胡惟庸因謀反而引發的“胡惟庸案”,三萬多人慘遭株連,但此時朱元璋礙於多年的情分,沒有對李善長任何的處分,足以見朱元璋對李善長是有多大的忍耐性。

李善長位高權重卻恃寵而驕,即使退休回家仍操控著朝中的勢力左右朝政,且勢力過於膨脹,日益成為皇權潛在的威脅,朱元璋不得不對他下狠手了,在審理李善長的下人時,他供出了李善長曾與胡惟庸串通謀反,因此朱元璋就以謀反罪將七十多歲的李善長處死了。


真是自作孽不可活,李善長致死都沒有搞明白自己的臣子地位,沒有聰明地全身而退,貪戀權力,捲進政治的旋渦之中,朱元璋殺掉李善長就是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摧毀臣子的政治結盟,使得大臣不能專權,不敢專權。



遺產君



有李善長的原因,也有朱元璋的原因。換做趙匡胤,李善長一定不會死。李善長是明朝開國第一功臣,位居開國六位公爵之首。朱元璋殺李善長一家的時候,已經是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此時已經過空印案、胡惟庸案、郭恆案,朱元璋殺了十萬左右官員和家屬,目的是維護法律尊嚴和朝廷綱紀。據明朝官方披露,朱元璋殺李善長主要有三個原因:

一是李善長向湯和借300士兵修房子。二是李善長有個親戚牽涉到胡惟庸案,李善長一直找朱元璋說情,希望朱元璋放人。三是李善長當年知道胡惟庸要謀反,李善長不向朱元璋報告此事,不報告那就是同謀。



胡惟庸會謀反嗎?胡惟庸是個文官,一開始是個老實人,雖然當了宰相,但是並無軍權,怎麼謀反?拿什麼謀反?再說了,朱元璋是什麼人?晚上睡覺都睜開一隻眼睛的人,大臣們的任何一點風吹草動都逃不過錦衣衛的偵察,逃不過朱元璋的掌控,胡惟庸拿什麼謀反,怎麼可能謀反?胡惟庸要說有罪,也就是洋洋得意,工作方式粗糙了一點。

殺掉李善長就是因為前兩個原因,借兵修房子和為親戚求情。在朱元璋看來,有這兩件事就可以殺李善長了,但在外人看來,因為這兩件事就殺李善長,說不過去啊,為此只好刑訊逼供,把李善長牽連進謀反案,這樣殺他一家,就沒有人說三道四了。



說李善長涉及謀反,當時就有人懷疑,上書質問朱元璋,說李善長已經位極人臣,怎麼會冒誅九族的風險參與謀反?結果這人被朱元璋關起來了。

胡惟庸案是徹頭徹尾的冤案,李善長案也是冤案!老朱在辦這事上,不地道!


坐看東南了


李善長,明朝開國第一宰相:不作死,也會死。

有一句話叫“不作死,就不會死”,而我認為李善長“不作死,也一樣會死”,何況他還一再“作死”?

為什麼?往下看。


首先,李善長是何許人?

李善長(1314年—1390年),字百室,濠州定遠(今安徽定遠縣)人。少時愛讀書有智謀,後投靠朱元璋,跟隨征戰,出生入死,功勞頗多,比肩漢代丞相蕭何。明太祖朱元璋 洪武初年任左丞相,後封宣國公,奉命監修《元史》,編寫《太祖訓錄》、《大明集禮》等書。 洪武三年(1370年),授號“開國輔運推誠守正文臣”,晉升特進、光祿大夫、左柱國、太師、中書左丞相,進爵韓國公,年祿四千石,子孫世襲,可謂位極人臣。 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以胡惟庸黨追問,朱元璋將李善長連同其妻女弟侄七十餘人一併處死,年七十六歲。南明弘光政權追諡襄愍。

其次,李善長怎麼作死的?

李善長,明朝“重量級”開國功臣,與劉伯溫同為朱元璋左膀右臂,一路跟隨朱元璋,鼎定天下。可謂勞苦功高,還被明太祖朱元璋稱為“朕之蕭何”。可見,李善長在朱元璋集團的地位之高!


建國之後,李善長當上了大明王朝的左丞相,後獲封韓國公,地位顯赫,位極人臣。為獨攬朝政大權,掌控廟堂,李善長排除異己,打壓同僚,大結黨朋,愣是排擠走了右丞相,自己成了中書丞相。可謂之下,萬人之上的角色了。

然而朱元璋是個狠角色,大臣結黨擅權的事兒,怎麼可能容忍?朱元璋要的是皇權至高無上!於是“相權”與“皇權”,產生了矛盾。最後的結果,當然是強人朱元璋獲勝。李善長深知朱元璋之狠,結黨擅權、廣植黨朋,犯了皇帝大忌,於是趁著年老的油頭,申請告老還鄉,為保命想溜之大吉。

這一次強人朱元璋忍了,非常乾脆的批准了他的請辭,臨走還賞了一座在杭州的豪宅給他,以示寬慰。(我懷疑朱元璋這是想先穩住李善長…)


其三,李善長 “作死”再度升級!

告老還鄉後,豪宅美妾的李善長,小日子過的賽似神仙。還娶了好幾房年輕小妾,悠哉悠哉。故事說到這裡,你以為李善長的人生就這麼完了?NO!李善長,可沒那麼簡單!


大明第一案:胡惟庸(劇照)

李善長看似退休了,但是人退休 心可沒退休啊,企圖通過扶植一個胡惟庸,從而來變相遙控朝政。於是,退休前特意舉薦了胡惟庸為丞相。李善長與胡惟庸一黨,往來接觸頻頻。密謀於暗室,點火於基層。

胡惟庸一黨,在朝中陽奉陰違,肆意打壓朝臣,甚至連開國功臣劉伯溫,都被胡惟庸害死了。(當然,朱元璋這是借刀殺人。)甚至最後發展到,權勢熏天的胡惟庸揚言謀反(是不是真謀反,不得而知),李善長居然說了一句:我活著,你們不要反,等我死後你們再反,我就不管了。

看來李善長真的老糊塗了,這種話也敢隨便說?真的是:自己作死,誰也救不了他?


最後,李善長不作死,也會死!

這一切,朱元璋的無孔不入的特務們,都一一稟報了老朱。得知一切後的朱元璋,假裝不知,引而不發,欲擒故縱。真的是老朱欲讓你們滅亡,就先你們瘋狂吧!


最後該收網了,朱元璋借 胡惟庸謀反案,連坐幾萬人,血流成河!胡惟庸一黨連根拔起,已經退休的暮年李善長全家七十餘口,滿門抄斬!從此廢除丞相制度,永不再設!

實際上,即便李善長不作死,也一樣會死。李善長的行為,正好為朱元璋“大殺功臣”找到了有利藉口。徐達、劉伯溫、藍玉等等這些陪朱元璋打天下的開國功臣、功勳元老,幾乎都被屠殺殆盡……


關注“峰子奇觀”,奇趣歷史隨時看!


峰子奇觀


李善長自己作死,誰能救得了他。

明朝建國後,李善長作為宰相,是名副其實的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而那個年代的宰相權力之大,已不是唐宋時期的宰相可比。唐朝時,宰相權力分為三省,之後又加上幾個“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權利更為分散。

北宋時,還有“參知政事”、“樞密使”等等,皇帝權力穩固的很。但是經過“靖康之變”,北宋的政治結構被破壞,南宋的歷任宰相都是權臣,從秦檜掌權近20年開始,史彌遠、賈似道等等,無不掌握朝廷大權十幾年。

原本的唐朝的“三省制”經過宋朝成為“兩院制”,進入元朝更是成為了“一省制”,全部有中書省說了算。

在這種背景下,李善長作為開國第一重臣,權威是很大的。



朱元璋又是強勢的帝王,權力不在他的手裡,他當然要奪回來。李善長識時務,主動退休了。但是臨走時,他推薦了接班人—胡惟庸。

胡惟庸,戰爭年代沒什麼功勞,做過縣令等小官。李善長選中他,就是看中他資歷淺、好控制。

沒想到啊沒想到,胡惟庸當了左丞相後,把右丞相汪廣陽擠了下去,獨攬相權,成為了中書丞相。日後貪汙腐敗,把無數的人拉下水,更是想再接再厲向朱元璋發起挑戰——當皇帝。

面對胡惟庸的拉攏,李善長開始是拒絕的,沒人比他了解朱元璋的可怕。可是他的弟弟是胡惟庸的兒女親家,經常在李善長的面前勸他上船。

可能是他老糊塗了,也可能是有別的想法,有一天他竟然說了這麼一句話:“我活著的時候你們不能反,我死了之後你們自己看著辦。”

得了,有這句話就行了。



朱元璋怎麼可能容忍李善長說這種話,做這種事。在胡惟庸案爆發後,李善長全家被誅。

可見,李善長是沒有站對隊伍,也沒有管好自己的嘴。

言多必失。


溫乎


遙想當年那場邂逅,你羽扇綸巾,我揮斥方遒;你指點江山,我驚為天人。
世界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朱元璋與李善長這對曾經被譽為“劉邦與蕭何”的最佳CP,終於還是到了要分手的地步,何至於斯。

世界上唯有利益最長久,隋煬帝欲擺脫門閥的控制,三徵高句麗,徵百萬民夫以修大運河,在作死的路上越走越遠;唐太宗選擇李治,沒有選擇李泰,何嘗不是想扶持山東士族以抑制關隴集團;宋太祖黃袍加身,為防止藩鎮作亂,杯酒釋兵權,以一杯酒全了群臣之義。

朱元璋驅除蒙元,一統華夏,創建明朝,也造就了淮西勳貴集團,李善長以一介文官成為淮西集團的頭面人物,淮西集團已經尾大不掉,朱元璋如鯁在喉, 他必須考慮自己百年之後,繼任者能否鎮得住驕兵悍將,勳貴集團是否會成為皇權穩固的絆腳石,因此對淮西集團以及李善長防範心理日益增強。

李善長其人“外寬和,內多忮刻”,空有蕭何之才,無容人之德,待人刻薄,善妒,經常藉著權勢迫害他人。洪武四年,以體面的方式致仕,你說退休了在家釣釣魚,看看報紙,逗逗小孫兒多好啊,偏不,李善長棧戀權勢,利用自己的大V影響力插手朝中事務。是可忍,孰不可忍,憑這一點,朱元璋也不可能饒了他。

後李善長想翻蓋宅子,便向湯和借300兵士,湯拒絕並告發;李善長有一親戚犯罪,善長多次求情,觸怒了朱元璋,經審訊,供出李善長與胡惟庸謀逆案有關;加之,占卜師據星象所得將有災禍降臨,於是已是77歲高齡的李善長,難逃一死,全家七十餘口都被處死。

有理由相信,朱元璋並不是一開始就想除掉李善長,畢竟曾經群臣相知,然李善長不懂明哲保身,繼續作死,因性格原因得罪了太多同僚,牆倒眾人推,所謂三人成虎,最重要一點,後來朱元璋確實動了殺念,作為淮西集團的名譽董事長,殺之更有威懾力,即使李已年近八旬,不殺難以瓦解淮西勳貴,好吧,朱元璋舉起屠刀,心想老夥計再次發揮一下餘熱吧。


我是三藏,帶你走進塵封的歷史殿堂,穿越歷史的時空,探尋失落的往事。


小格格爸比


的確,很多會說李善長都一大把年紀了,讓他安享天年老死算了,畢竟李善長對於朱元璋的幫助可不是一點兩點,但是在同情的同時你更加應該知道李善長是犯下了什麼罪才會被殺的,而且還是李善長的全家都被處死,不單單只是一個人,從這裡就可以看出李善長究竟是犯了多麼大罪,所以朱元璋也是被逼無奈不得不這麼做,但是在很多人看來兔死狗烹的事情又一次上演了。



李善長是朱元璋的老鄉,很早就已經追隨朱元璋了,而當年也是朱元璋認識高人,廢了很大的精力才把李善長請到自己的身邊做謀士,但是李善長終究沒有讓朱元璋失望,不僅多次立下大功,把軍隊前前後後更是管理的井井有條,但是一山更比一山高啊,李善長在小謀略上面還是可以,主要是在管理上面更是精通,但是謀略就有一些遜色了。



後來有人就舉薦了一個堪比諸葛亮聰明的人給朱元璋,此人就是劉伯溫,劉伯溫的確是聰明,還是多次請教才出山相助,但是劉伯溫一來最擔心就是李善長了,因為如果朱元璋寵信劉伯溫,李善長可能從此就得不到重用了,儘管劉伯溫多次表示不會和李善長爭寵,但是李善長仍然有些擔心,所以後來就推薦了一個自己的弟子胡惟庸給朱元璋,目的就是想用胡惟庸去和劉伯溫爭寵,不至於輸給他。



此舉其實完全是多餘的,李善長和劉伯溫各有所長,朱元璋離開他們其中一個估計都不行,後來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後,總共就封了六個公侯,其中五個是武將,而另外一個就是他這個謀士李善長,所以在朱元璋的心理,孰輕孰重還是很明白的,但是因為李善長當年的舉薦,胡惟庸的確是得到朱元璋的重用,但是這個人做人太過傲慢,而且有謀反之心,後來也就釀成了大禍。



朱元璋建國之後一直很煩惱的一件事情就是怎麼讓當年那些戰功赫赫的人安分的生活,而不是到處惹是生非,比如藍玉一直是朱元璋心中的刺,藍玉多次貪贓枉法,廣收義子,但是念在開國功臣的面子上,朱元璋又不好下手,但是每次朱元璋想要死死按住那些人,讓他們安分的生活,他們就總是不順從,反而是就是要到處搞錢。



這時候以藍玉為首的那些舊臣就找到了胡惟庸,而胡惟庸也多次找李善長想要謀反,但是很多次都被李善長拒絕了,後來李善長打算回去養老,把胡惟庸就推到了丞相的位置,這時候的胡惟庸更是無法無天了,就在準備和藍玉等人密謀造反的時候被朱元璋發現了,而李善長則是被發現了和這些亂黨的書信來往,才知道李善長早就已經參與其中,胡惟庸事件參與的人有一萬多人,而這些人最後的下場和李善長一樣,都被殺了。


史中醉



李善長是明朝開國功臣之一,跟隨朱元璋出生入死打天下,可以比肩漢代丞相蕭何。所以,朱元璋對李善長也十分器重,洪武三年,李善長任中書左丞相,進爵韓國公,可謂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既然朱元璋對李善長那麼信任,卻為什麼在李善長晚年的時候還要殺他呢?今天我就和小夥伴們聊聊這個問題。


當時朱元璋大殺功臣的理由很簡單,無論是太子朱標,還是太孫朱允炆,他們都為人仁厚,性格軟弱,朱元璋怕百年之後,自己的接班人對付不了這些開國功臣,威脅大明江山,因此在自己臨死之前,他要想辦法把這些舊臣殺掉,為繼承者掃除障礙,防止再出來個陳橋兵變的趙匡胤。而李善長才作為淮西集團的老大,朱元璋自然不能留他。



我認為李善長被殺無非這麼幾個原因:

第一,李善長是淮西集團的老大。李善長和朱元璋是同鄉,都是淮西人士。而湯和、徐達等等武將也都是同鄉,所以使得李善長能夠和這些武將們打成一片,後來慢慢發展成了淮西集團。朱元璋雖然依靠淮西集團起家,但他知道這裡面的利害之處,最後是必須除掉的。李善長是淮西集團的老大,所以,朱元璋雖然口頭上說善長“功甚大,宜進封大國。”卻背地裡對李善長防範心理劇增。



第二,受到“胡惟庸案”的影響。大家都知道,在洪武十三年,胡惟庸案被揭發,受牽連的人達數萬人,而李善長作為淮西集團的老大,胡惟庸的老師,又是胡惟庸丞相之位的推薦人,李善長自然也脫不了干係。



最後一點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朱元璋為繼承者掃除障礙,鋪平道路。而李善長作為淮西集團的老大,自然就成了朱元璋要掃除的目標之一。

專注於歷史解密,分享歷史趣聞,盡在李哥講史,喜歡的小夥伴們,可以加關注點贊或者評論!我會每天隨機抽取5位加關注的小夥伴,送出50元現金紅包!


李哥講史


作為大明王朝的開國元勳,李善長的功勞就不必細說了,光憑他提出的“廣積糧,高築牆,緩稱王”的戰略思想,就足以讓朱元璋對他刮目相看。

朱元璋革命成功後,論功行賞冊封了六個人為公爵,其中五個是戰功卓著的武將 ,只有李善長是沒有戰功的文職人員 ,並且排名第一,用朱元璋的話說他就是“再世蕭何”。不僅如此,朱元璋還與他結成兒女親家,給他“免死鐵券”。


可以說,作為皇帝,朱元璋能給臣下的,都給了李善長了,也算是做到仁至義盡了。可當臣子的李善長,他的表現卻差強人意。

李善長位高權重卻不知道收斂,不能保持謙虛謹慎的作風,《明史.李善長》對他有七個字的評價:外寬和,內多忮刻。忮刻就是嫉妒的意思。

淮西集團是朱元璋賴以起家的本錢,其政治地位自然非同一般,作為淮西集團的靈魂人物 ,李善長在富貴兼得的同時 ,還驕橫專擅,憑藉手中的權力頣指氣使,凌駕於百官之上 ,極力打壓持不同見證者,這當然會招至非淮人集團和朱元璋的不滿。


朱元璋對權力有著超乎常人的渴望,而李善長對權力也幾乎達到痴迷的程度。朱元璋就曾經借與陶凱論齋戒至誠之機暗示李善長,讓他趁早退出權力遊戲圈:“人之一心,極艱檢點,心為身之主,若一事不合理,則百事廢,所以常自檢點,凡事必求至當。”李善長雖然點頭哈腰,連連稱是,但朱元璋看出他絲毫沒有要隱退的意思。

雖然後來“開竅”以健康為由申請退休,但按照明末顧起元的說法:“信國(湯和)之謹厚,上所信也;公之智略,上所疑也。疑而欲遠跡以自行,則益厚其疑。”意思是說,人家湯和原本就是忠厚老實的人,他請退只會讓朱元璋高興,並且放心,而你李善長是以謀略見長起家的,就算你真心請退 ,也難免被認為是老謀深算者的一種韜晦之計,會讓人反而更加懷疑。


果然,李善長是個放不下權勢的人,湯和退隱是徹底放下,從此不再過問政事,而李善長卻一直與權勢糾葛在一起,不要然胡惟庸也不會平白無故的找上他。而在這個大是大非的原則問題上,他還模稜兩可,首鼠兩端;七十幾歲高齡還想以權謀私,向湯和借300衛士為自己幹私活;還要以自己的影響力為親戚說情,干預司法部門辦案。

李善長的死,除了朱元璋的政治需要以外,他本人的表現和一些做法,也是招至滅亡的原因,他的死也不算很冤。


高山流水品歷史


李善長,明朝開國丞相。字百室,濠州定遠人,拜右相國。被朱元璋稱為“在世蕭何”。後來因為胡惟庸案被牽連,最後被殺,其家人也受到牽連被殺。

那麼朱元璋為什麼要殺李善長,難道就真的只是因為胡惟庸案嗎?


我認為李善長之死有以下幾點原因。

第一:為了太子朱標,大家都知道,朱標是一個宅心仁厚之人,當初朱元璋殺功臣時,朱標就表示了他的不滿,後來朱元璋給了朱標一根有刺的荊棘,朱標不敢接,然後,朱元璋把荊棘上的刺拔掉後,問朱標敢不敢接。朱元璋這樣對朱標說”這些功臣就像這滿是刺的荊棘一樣,我只有把刺拔了,你才能接下,才能保住這江山”,由此可知,朱元璋殺李善長是為了給朱標鋪路。


第二:李善長身處淮西集團權力中心,這一集團可以稱之為當時明朝最大的一個集團,勢力非常的強大,而李善長卻正是這集團的文臣之首,威信以及勢力非常之高,而這對於朱元璋來說,確實一個巨大的威脅,可謂”是不除之不後快”。

第三:李善長也有一點”不作死就不會死”的意思,他在位期間,“外寬和,內多忮刻”,一但有人得罪了他,他輕則貶官,重則殺頭,可謂是囂張至極,而且,他在位期間,逼走了劉伯溫,把大權盡入自己手中,而這也是他最後被殺的伏筆。

第四:李善長可以說的才華橫溢,並且很有謀略,被稱在世蕭何,而他後來雖然自己主動請辭回家,但是他本身對於大明朝就是一個威脅,你的地位,威信,勢力不會隨著你引退而消失,只有死,這一切才會消失,對明朝的威脅才會消失,可以說,他的才華或許就是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吧!


伴君如伴虎,一步走錯,滿盤皆輸,或許,當李善長選擇權力的時候,他的結果就已預料到了,只是李善長沒想到會那麼快,那麼狠吧!


一縷風塵854


有個故事:太子朱標太子是個善良仁慈,心腸細軟的人,每當兄弟犯錯被父皇處罰,朱標都會站出來求情,朱標對朱元璋大殺開國功臣不滿,於是朱元璋就遞給朱標一根荊棘,朱標看到這滿是刺的荊棘不敢接,於是朱元璋就用手將上面的刺一個個的拔下,然後遞給朱標,說:“你現在敢接了吧?這些功臣就如這荊棘上的刺,我今天殺他們,以後我就可以把一個太平的天下交給你。”

所以,朱元璋殺李善長的理由很簡單,無論是太子朱標,還是後來太孫朱允炆,都性格偏軟,朱元璋不放心自己死後,還留有一幫戰功赫赫的功臣當朝,因此他要想方設法把那些舊臣殺掉,以為朱家江山永固鋪平道路,而李善長才能出眾,堪比漢代蕭何,當然不能留著了。

具體而言,李善長具體被殺原因主要有兩點:

  1. 朱元璋方面:李善長是朱元璋的同鄉,皆為淮西人。建國初大封功臣,功勞最大的六人冊封為公爵,其中五人都是戰功卓絕的武將,唯獨李善長是沒有戰功的文官。雖然朱元璋依靠淮西集團起家,但登基後,這個羽翼豐滿的政治集團就成為朱元璋的眼中釘、肉中刺,必欲除之而後快。李善長作為淮西集團的文臣頭子,經過多年經營已經形成了自己的政治勢力。所以,朱元璋對李善長防範劇增。


  2. 李善長方面:洪武四年,已經位高權重的李善長以體面致仕(退休)的方式,交出了左丞相的權位,但他身離官場卻還時常迷戀於權勢,以至於在朝堂的影響力依舊很大,而且老謀深算的李善長和忠厚老實的湯和不同,李善長是以謀略起家的,他的謙退只會被朱元璋認為是一時的韜晦之計,越這樣越讓人不放心。所以,即便李善長退休,他依舊遭到朱元璋的猜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