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中的英雄好漢都會隨身帶把朴刀,朴刀究竟是種什麼刀?

劉紅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朴刀是一種特殊的刀,平時就是一柄單刀,但裝上木杆就是一柄長刀。

眾所周知,搏鬥中兵器一寸長一寸強。

敵人用短刀,你用長刀,基本肯定是你打贏。

即便是對付野獸,短刀幾乎沒什麼用,必須用長刀。

比如獵戶對付虎狼,都必須使用長槍或者長叉。

那為什麼不乾脆就帶把長刀呢?

這是因為宋代禁止民間攜帶長柄武器,防止人民造反,短武器則可以隨便攜帶。

同時,你攜帶長棍,也是不違法的。

朴刀就是擦邊球的東西,平時攜帶就是短刀,一旦發現有危險立即可以組合成長刀。

所以,遠行者只要同時攜帶朴刀和木棍,就可以規避法律,有等於攜帶了長柄武器了。

其實朴刀並不好用,這種長刀一定要有較強的臂力,還必須日常練習刀法才可以。

如果你要能夠朴刀和長槍對抗,八成死的是你。


薩沙


少不讀水滸,老不讀三國。四大名著中以《水滸傳》最為筆者喜愛。

武松用的是朴刀,而另一個步軍領袖劉唐用的也是朴刀。雷橫雷都頭,沒有意外,他的兵器仍是朴刀,楊雄和拼命三郎石秀都是用的朴刀......

在大大小小的打鬥場景中,出鏡率最高的兵器無疑是朴刀。但朴刀究竟是一種什麼樣的兵刃,直到今天學界仍存有很大爭議。

朴刀是介於大刀與單刀之間的一種兵器,俗稱雙手帶,是一種木柄上安有長而寬的鋼刀的兵器。使用時,兩手握著刀柄,像使用大刀那樣,利用刀刃和刀本身的重量,來劈殺敵人。到了清末前後開始被廣泛使用。在太平天國時期,太平軍中很多人使用朴刀,又名“太平刀”。

朴刀屬於組合型兵刃,《水滸傳》中土豪盧俊義聽信了村學究吳用的忽悠,離開家前往東南方躲避血光之災。一路行來,盧俊義手中只是提了根棍棒,直到在梁山泊前的客店,這才取出了事先準備好的順手兵器—朴刀。書中詳細的為讀者描述了朴刀的樣子:“盧俊義取出朴刀,裝在杆棒上,三個丫扣牢了,趕著車子,奔梁山泊路上來。”

有學者認為宋代朴刀起源的原因,是當時民間不許保存長兵器,於是民間把大刀改為短把的朴刀,戰鬥時再加柄。

宋朝立國之初,就嚴禁民間私造、私藏兵器。《宋史·兵志》中多有記載,如宋太祖開寶三年(970)詔:“京都士庶之家,不得私蓄兵器。”宋仁宗時因嶺南為盜者多持博刀,故降詔:“廣南民家毋得置博刀,犯者並鍛人並以私有禁兵律論。”慶曆八年(1048)再次降詔:“士庶之家,所藏兵器,非法所許者,限一月送官。敢匿,聽人告捕。”

宋代對私造、私藏兵器一直嚴格禁止,詔令中“博刀”即朴刀,博、樸二字音同,最初不在嚴禁之列,後因嶺南民間盜匪以之為武器,才被嚴禁。朴刀,也就成為了宋代唯一的合法民間武器。

就其起源而論,與其說是把大刀的柄縮短,以適應近戰的需要,莫如說是為了應付民間不許保存長兵器,而把大刀改為短把的朴刀更符合歷史實際。這種朴刀多在民間使用,但是在清朝,卻破例地把朴刀納入軍隊的指定兵器之中。

《清會典圖錄·武備圖》將此刀又寫作“撲刀”,其解義為“通長一尺九寸五分,刃長一尺四寸。上廣下狹,木柄纏革。”如按清營造尺,一尺為32釐米,則刃長約62釐米,柄長約44釐米,全長106釐米。如按周尺計,一尺為23.1釐米,則刃長約45釐米,柄長約32釐米,全長則為77釐米。

顯然,對於實戰用的雙手砍刀,77釐米發揮不出它的劈殺效果,106釐米更適合雙手適用。

明清朴刀與日本刀在結構上哪個更合理?

兩種刀結構不同,是因為各有各的用途,按各的用途肯定都是合理的,否則肯定要有一種消亡的。中國的朴刀重量大,自然就更鋒利、更結實,戰鬥時,只要力氣大,肯定佔上風。日本刀精巧輕快,又是精工細作,肯定適合將軍佩戴,使用時肯定是動作快如風,利於武藝的發揮。當然了,武器只是一方面,要看用在誰的手裡。


刀墓手札


朴刀,說英雄好漢都喜歡使用朴刀有點誇張,但是在宋朝的時候確實非常的流行,並且也是英雄好漢們的唯一選擇。

從秦朝收六國之兵開始,封建統治者對於民間的武器都進行了嚴格管理,宋朝當然也不例外。

朴刀就是宋朝時期唯一允許民間使用的一種兵器,甚至可以稱為“農具”。

因為朴刀是分為刀頭和杆棒,中間使用比較現代化的螺紋“三個丫兒”連接。一連接起來就像是一把小型的大刀,兩手合用,但是一旦分開就是一把“農具”,草木茂密的古代,“刀耕火種”可不是一句空話。

所以說並不是英雄好漢喜歡朴刀,而是沒有別的選擇,只能老老實實的拿朴刀。

儘管如此,宋朝也不是一直開放對朴刀的管制的。

宋朝對於朴刀也是採取一種“時開時禁”的政策,但是隨著英雄好漢使用朴刀作奸犯科,犯得事太多了,使朝廷逐漸的失去了安全感,朴刀就逐漸的被禁用。

但是生活中朴刀又是必不可缺的,所以一直是採取“時開時禁”的政策。但是隨身攜帶朴刀的,一定會被看成強盜,並且被人防範。

經過幾百年的發展,朴刀在清朝又得到了重視。

一直在民間流傳的朴刀,到了清朝時期,竟然得到了另一番際遇,成為了清兵的制式兵器。

就連太平天國的起義軍都對朴刀另眼相看,得到了廣泛的使用,甚至被命名為“太平刀”。

當然,現代朴刀只能是一種武術刀法套路,成為了無數武術愛好者的一種業餘愛好。

歷史公元,和大家共同分享不一樣的歷史人物。想了解歷史人物,學習歷史知識的可以關注我,感謝大家支持。


歷史公元


我見過朴刀,在上海市南匯區壹位傳武吳師傅家中,他有間空房的兩面牆壁,有孔紅漆木架上矗立著各種冷兵器。


為了讓你如臨現場,統用米作尺寸單位。以大門口為起點,武器從外向裡排列,外面是1-1.2米的刀劍,中間是1.5-1.6米的槍刀,裡面是2-2.5米的大傢伙,現在進入本題朴刀。


刀身和木柄的長度基本相等,屬於中長兵器,直立高度在成人男子的肩頸之間。它的特點是與腰刀佩劍相比,能夠雙手持柄使用,刀體寬於佩劍窄於腰刀,刀頭有個近45度的斜切面,肥腸尖銳可以捅刺,吳師傅演示中就有直接刺擊招式。份量很輕約為5公斤。木柄和刀刃有活釦可拆卸,因此攜帶方便,打擊範圍超過腰刀佩劍,是單身外出最佳的防禦武器。


關於朴刀的好處,吳師傅講了兩個故事。


其壹他爺爺年輕時清朝末年民國初期,老家河南山裡有野獸。壹次遭遇兩頭狼前後夾擊,由於朴刀有長度,爺爺使狼進不了三米以內,貼身撲擊撕咬。注意狼會竄高1.5米跳遠3米,你只要將朴刀直立,人略下蹲矮於刀尖,狼就不敢收力下撲。壹人兩狼互有攻守,誰也傷不著誰,激戰大約二十分鐘,狼認慫了撤退逃跑。爺爺說如果那天是用腰刀或者佩劍,恐怕應付不下來凶多吉少。


其二還有壹回更兇險,爺爺已經五十大幾了,正晌午趕山路意外撞見壹只金錢豹,渾身冷汗瞬間噴湧。爺爺沒有驚惶失措,因為手裡的兵器是朴刀。豹子的速度和竄跳更快更遠更高,爺爺充分發揮朴刀的優勢,把豹子逼開在5米以外,辦法就是不停快速直刺。每當豹子緊縮身體時,就雙手握刀直立身前防止空襲;每當豹子張牙舞爪時,就迎頭直刺豹子的嘴臉積極進攻。也是豹子趕腳這個老頭太厲害,壹步三回頭地灰溜溜開路馬希啦。


爺爺總結朴刀的好處,馬戰不如長矛,捅刺不如大槍,劈殺不如砍刀,靈巧不如佩劍,蘭兒步戰攻擊範圍大,即能劈砍又可捅刺,招式簡便容易上手。


克萊爾A


朴刀是水滸裡面經常出現的武器,先說一下,這裡念“po ”。相比於魯智深的禪杖,秦明的狼牙棒,董平的雙槍等等,這朴刀顯得平平無奇,十分常見。不過很多人會有個疑問,這朴刀經常出現,到底是個什麼樣的刀呢。

首先按照水滸裡的說法,朴刀是極其普遍的存在,其普遍性就好像今天的砍刀,想想不久前的龍哥事件,還有就是以前有部十分有名的電視劇《征服》裡面,有個經典的場面:這瓜保熟不?裡面劉華強隨手抄起的砍西瓜的刀。朴刀在水滸裡的地位跟今天的砍刀是差不多的。


那朴刀究竟是種什麼武器呢,書中並沒有特別詳細的交代,只是多有提及,比如林沖、李逵、盧俊義等,皆拿來做武器。朴刀究竟是什麼樣的,我覺得可以結合宋元時期的武器制式跟書裡關於李逵、盧俊義等人的描寫來做個描述。

首先說宋元時期官方兵器大有不同,不過民間常用兵器應該差別不大,慣用的是一種長柄的刀具,比如下面這樣的:


而根據水滸裡面,朴刀經常跟一種武器一塊出現,那就是腰刀,腰刀顧名思義就是一種別在腰間的刀,是一種短刀,而朴刀呢,在李逵殺虎那一章,有著詳細的使用描寫。那老虎吃了李逵娘,殺小老虎時,李逵是直接拿著朴刀搠死。殺母老虎呢,卻改用了腰刀,按照當時情形來看,應該是母老虎身形過大,朴刀刀柄長刀頭短,所以李逵用腰刀直接捅進母老虎肛門。而殺公老虎呢,卻是李逵藉著老虎猛撲之勢,用朴刀劃破了老虎下頜,割了它氣管。那老虎一撲會有多麼高,這朴刀必須夠長才有用。所以從這可以看出來朴刀基本類似上圖左邊那樣。而且描寫盧俊義的時候,也說明了朴刀是刀柄刀頭分開的,而所謂朴刀,單單上面那個頭叫朴刀,加個柄還是叫做朴刀。

至於這朴刀為何在裡面如此受歡迎呢,我覺得主要有一個原因,那就是朴刀使用方便,可長可短。加上刀柄就變長,攻擊範圍加大,威力強,去掉刀柄就很短,方便攜帶。而且刀上帶扣,到時候可以就地取材,隨便找個刀柄也可湊合使用,實在是行走江湖,防身立命的好武器。


而朴刀作為一種武器,為何在民間不被禁止呢。我覺得主要跟它的制式和作用有關。現在農村還有一種農具叫做“大腳”,鋤地刨坑用的,也是一個可以活動的刀頭加木柄製成。朴刀在這方面有點類似,有些制式的朴刀應該可以拿來當作農具使用。古代農耕是頭等大事,當然不能禁止了。於是朴刀就普遍保留了下來。


一覽眾河小


朴刀的用法,水滸傳裡的盧俊義已經演示了一遍:盧俊義取出朴刀,裝在杆棒上,三個丫兒扣牢了,趕著車子,奔梁山泊路上來。也就是說,這種兵器由短刀、杆棒兩部分組成。

水滸傳裡朴刀的流行,基本也是宋代的現實狀況,這要與當時的“禁武”政策相關,宋太祖趙匡胤在北宋建國後第十年下令:京都士人及百姓均不得私蓄兵器,之後又很快推行到全國,就連那些祭祀或廟會上使用的各種儀仗兵器也不許有,官府甚至給出了“指導意見”,告訴百姓們可以把竹木做成兵器形狀,再在刃面貼上蠟紙,這樣看起來就很像兵器了。

由於有官府的禁令,那些好鬥分子很難得到真正的兵器,於是開發出“杆棒”這種武器,打起架仍然可以讓對手骨折、內臟損傷等,木材又得來全不費工夫,官府也根本禁不住,所以很快流行開來。另一種極為常見的武器就是畲刀,它是民眾開山種田用的工具刀,沒有被禁。於是民間把它和杆棒結合在一起,朴刀就這樣誕生了。


張不叄讀秦史


朴刀之中的 “樸”字念“坡”,有人覺得朴刀是關刀的迷你版本。朴刀出現在水滸傳之中的次數之多,讓人不得不記住這個名字。朴刀的出現源於宋朝的一項政策,因為當時宋政府對民間的兵器嚴格禁止,不允許普通百姓保留長兵器。宋史之中有多處記載了這項規定,宋太祖時就有規定京城士庶人家不得私藏兵器。

是因為宋朝的禁令才將大刀的長把改成了短把,在需要時再將長柄加上去。在水滸之中有這樣的一段描寫:“盧俊義取出朴刀,裝在杆棒上,三個丫兒扣牢了。” 由此可見朴刀是可以拆卸的,上面是短刀頭下面是長柄,接口有三個釦子,一起固定好了就十分堅固了。

宋仁宗時因為嶺南為盜者多有博刀,所以下令廣南民家不得私藏博刀,如經發現,連同鍛造者一同懲治。這裡的博刀就是我們所說的朴刀了,所以因為盜匪猖獗,嶺南的朴刀也被嚴禁過一陣子。

所以在水滸傳之中,朴刀成為了最為常見的一種兵器,武松、石秀、楊雄等等用的都是朴刀。但是這種兵器大多還是為遊俠或者土匪所用,一直到清朝,朴刀才被納入了軍隊,成為了一種正統的兵器。而說到清朝的朴刀,就不得不說到它在太平軍之中所佔有的重要地位,就是因為太平軍的士兵皆用此刀,所以又有了太平刀這樣的別稱。

後人喜歡拿中國的朴刀和東洋的倭刀相比。中國朴刀相比於倭刀重量更大更加結實,只要是力氣夠大,所能發揮出來的威力是比較強大的。倭刀勝在輕巧,輕巧上又不及中國的單刀,但是倭刀講究精工細作,運用的都是精鋼原料,鍛造和淬火工藝都是來自於我國早已失傳的唐刀技藝。

在宋朝時期,倭刀的冶煉技術還沒發展好,交易到大陸之中的日本刀並不適合實戰而是作為一種工藝品,那時候的倭刀根本抵不上朴刀。而隨著時間發展,日本的鍛造工藝逐漸成熟,明史之中記載了戚繼光抗倭時倭刀的狀態:鋒利至極,明軍長矛當之即斷。因為有這種倭刀助陣,倭寇竟有以一對四個長槍兵最終還能勝利的記錄。後來戚繼光推出鴛鴦陣之後,戰局才有所扭轉。

而從朴刀的出現一直到清朝納入軍隊之中,它一直被兵學家遺忘在角落裡,覺得它難登大雅之堂,並不將它作為真正的兵器。所以朴刀一直流傳在民間,製作工藝也是以省時省料為主。


木劍溫不勝


朴刀,宋代居家旅行必備神器

之所以稱之為居家旅行必備神器,原因如下:

  1. 朴刀,由杆棒和頂部短把朴刀組成,原料價值低廉,製作簡單,質地粗糙,廣泛流行於民間,官府並不感冒這種製作粗糙的“武器”,不是官府的管制武器,所以幾乎家家戶戶都有朴刀。
  2. 用處廣泛,有點類似現在的工兵鏟,居家旅行必備神器:在家可以把朴刀和杆棒拆卸開來劈柴燒火,還可以演練刀法強身健體;出遠門遇到強盜和狼蟲虎豹可以防身,爬山涉水又是開山過河的有力輔助工具,累了可以還可以當柺杖,可以肩扛手提,方便極了。 《水滸傳》裡邊宋江殺了閻婆惜之後出門逃難就拿著朴刀, 後邊在柴進府上遇到武松,送別武松走的時候武松也拿著朴刀。

  3. 朴刀易於演練使用, 把杆棒和朴刀裝到一起以後,也算是半長武器了,有點類似於縮小版的大刀, 可以劈砍刺削,普通人舞開來也是虎虎生風,放在有功夫的人手裡更是不容小覷。

鐵錘看電影


行走江湖,身邊總是少不了傢伙事,在《水滸傳》中,最為讀者所熟知的便是好漢們腰間時常挎著的朴刀,也就是本文的主角。從九紋龍史進、花和尚魯智深,再到托塔天王晁蓋、赤發鬼劉唐、行者武松,雖說他們手中都會有一把屬於自己的趁手兵器,可還是會備著一把朴刀來以備不測,那這朴刀的真面目究竟如何,自身又有怎樣的故事,下面我將細細道來。


自大秦一統天下以來,經歷了漢唐盛世和魏晉亂世的洗禮,政府對於民間持有武器一事一直是反覆不定。固然百姓持有武器可以培養尚武風氣,但終究是不利於帝國統治。所以到了宋代,民間就被禁止持有武器了。根據《宋刑統》記載:“諸私有禁兵器者,徒一年半(謂非弓、箭、刀、楯、短矛者)。”也就是說,除了防身的武器,別的都不許私藏民間。根據《宋史》記載,970年,宋太祖下詔,就連官員、士兵也不許私藏武器,軍人和官員所配備的都是制式兵器。就在這麼個環境下,民間的武器實在沒有什麼能夠拿得出手的了,於是乎,在軍隊中不堪所用的的朴刀,也就成了民間飽受歡迎的武器。


朴刀在正史中的首次露相,與宋仁宗天聖八年的一道禁令有關,當時皇帝下召:”川陝路不得造著胯刀“。也就是說,在這不能看到有腰上挎著刀的。後來利州路轉運使陳翼上奏,說這種刀很安全,它綁在短槍桿上就是”撥刀“,裝在短木柄上就是”畲刀“。這畲刀是住在山裡的老百姓的生存必需品,因為山地農耕需要”刀耕火種“,所以還望皇帝收回詔命。從陳翼的奏摺中,我們不難了解,朴刀其實本事流傳於民間的工具刀,不過因為地域不同口音不同而多少有些誤傳,安裝了短木柄的朴刀,確實可以像陳翼說的那樣別在腰間。 既然是刀,就會有殺傷力,那就有可能會擾亂社會秩序。根據1035年廣南路轉運使的奏疏,很多強盜行走江湖都會拿一把”搏刀“。於是乎不好好反思社會問題的政府下令民間不得私藏搏刀,犯者皆以私藏禁兵論罪。然而禁搏刀的難度在當時就好比禁菜刀,於是乎,宋政府在1125年下令關閉製作朴刀的作坊,以維繫他的統治。奈何戲劇的結果確實滅亡北宋的乃是金兵。而不是被視為大患的朴刀。更具戲劇性的一點是金軍南下之後,北方的大量兵器和兵器庫淪陷敵手,宋軍不得已啟用了已經關閉的民間作坊,而先前不堪軍用的朴刀卻成了宋人保家衛國的利器。



隨著宋代說書行業的興起,一些個俠客本子也就風靡全國。在那些個本子當中,被強盜俠客們所慣用的朴刀登堂入室,久而久之,朴刀便成了中國典型的俠客藝術形象。在宋代的《錯斬崔寧》中,攔路打劫的淨山大王用的便是朴刀。南宋時期還有個話本,叫《朴刀局段》,其中有個楊令公,說的就是北宋楊業;還有就是青面獸,這裡的青面獸很可能就是楊志的原型。到了元代,李文蔚的《燕青博魚》中有這樣一段對梁山好漢的描述:還了俺這石榴色茜紅巾,柳葉切烏油甲,荷葉樣煙氈帽,百練鋼打就的長朴刀,五色絨刺下的香棉襖。這大概就是當時人們對英雄好漢的一種形象概括,不難看出在江湖藝人的眼中,朴刀已然成了遊民的意象。不過也正是有了這二百多年的沉積,才會有了《水滸傳》英雄好漢與朴刀之間的不解之緣。



因為《水滸傳》中的劫富濟貧思想與清王朝的統治思想不符,出於政治目的,乾隆皇帝下令收繳民間《水滸傳》刻板,結果就和北宋的那次禁刀一樣,你越強迫我越反抗,《水滸傳》一時間暢行於市,而其中被提到最多的朴刀又一次的深入了人心。 1848年,從牢中逃出來的馮雲山會和在金田的韋昌輝開了12作鍊鐵爐,鑄造了一批又一批的大刀、長槍。1851年,太平天國起義開始,當時太平軍的中下級將領多用刀,其形狀類似於宋代的朴刀,被稱為”太平刀“。而這就是朴刀最後一次活躍在中國的戰場上。太平軍打到武漢之後,因為奪了清軍的武器庫,有了更好的裝備,粗製的朴刀也就漸漸淡出人們的視野,依舊做著它的俠客精神。



火器工坊


說朴刀,得要與劍對比,方顯其本色。

劍器往往飄逸疏狂,帶有個人強烈色彩,李白筆下《俠客行》:“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閒過信陵飲,脫劍膝前橫。”可見說的是劍客。

刀是百兵之祖,不過兵器當中刀的家族非常龐大。朴刀是宋代流行的一種冷兵器,常常帶有草莽英雄氣息,為《水滸傳》中梁山英雄好漢們居家旅行殺人劫貨報仇雪恥之良備。

本處問朴刀究竟是一種什麼刀,在武術界好像都清楚,今天我們說的朴刀是雙手長柄大刀。一般詞典的解釋略有不同,認為朴刀是柄不太長的刀,比如《辭源》的解釋是窄長有短把的刀,《漢語大詞典》 解釋為刀身窄長、刀柄較短的刀。

到底朴刀是什麼樣的,學術界對“朴刀”的形制和歷史是有爭議的。

黃永年先生認為:“至於朴刀,通常之觀念亦甚明晰,即為如今日尾系紅布無鞘短靶之大刀,民國22年長城戰事時所謂‘大刀隊’之軍器……竊謂朴刀之顯著不同於腰刀者,即其刀刃之外,厥有刀杆。”這是說朴刀有刀杆,他列舉了《水滸傳》中許多例子來證明,所以他認為,“朴刀既有刀杆,自屬雙手持用之軍器,為長兵而非短兵。”(朴刀)

黃永年先生的說法,和上面兩種辭典的解釋稍有不同,但只是朴刀的柄的長短有些差異。爭議最大的是,有人認為朴刀根本就不是兵器。石昌渝先生認為朴刀是一種農用刀具,並非兵器,理由是宋代嚴禁民間出現兵器,而且根據音訓,因為po(一聲),就是劈砍,所以是一種砍柴刀,裝上短柄,就成了畲刀。(這應該就是石昌渝先生所說的畲刀)

但很快有人指出石昌渝先生的觀點的不當。陳松柏認為,朴刀就是兵器,而且是十八般兵器之一。民間禁用兵器,宋代大家族護院也是可以用朴刀的。梁山泊好漢使用兵器,可以看出他們的身份本來就不是農民,而且他們在江湖上使用朴刀,本來就有些違禁。所以《水滸傳》當中寫盧俊義,到了要使用刀的時候,就把柄和刀再裝起來,這時他手中的武器便是朴刀:“盧俊義取出朴刀,裝在杆棒上,三個丫兒扣牢了,趕著車子,奔梁山泊路上來。”(《水滸傳》第六十一回)

(電視劇裡面的這個朴刀就真的像手柄加長的砍柴刀了,顯然並不符合朴刀的形制)

從以上介紹看,個人更傾向於朴刀是一種較長柄的兵器,因為梁山泊好漢們很多是宋朝中下層武官或者看家護院武師,他們使用兵器實在正常,同時這種官匪之間遊走的好漢們,明顯帶有草莽氣息,和劍客之流完全不同,和一般意義上的農民就完全不是一回事兒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