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國後考古專家進入康熙陵墓,為何出來後就決定封墓?

一零伍_點


康熙墓可不僅僅只有考古專家進去過,在專家進入之前先後曾進去過兩批人。康熙這個人的一生比較傳奇,在位時間長達六十一年,八歲登基,十四歲親政,一生有許多的功績,值得一提的是還有歷史學家將康熙評為千古一帝,當然更多的歷史學家還是不認可這個名號的,千古一帝不是誰都能用的。

眾所周知,古時候的皇帝都非常重視自己的身後事,他們基本都是登基之後便立即著手給自己修陵,皇帝的陵墓是非常奢華的,康熙的墓非常的奢華,康熙在位的時候是盛世,一般來說盛世時期皇帝墓的陪葬品更加的豪華,恐怕康熙都沒有想到自己死後,前前後後有三波人曾來到他的墓中。

首先第一個要挖開康熙陵的便是孫殿英,大盜孫殿英大家應該不陌生,此人盜了慈禧的墓以及乾隆之墓,後來他將主意打到了康熙身上,他帶人去了康熙墓,並且還精準的找到了地宮之門,但是在打開地宮門的時候發生了不少小插曲,根據記載他在打開地宮門的時候,地宮門裡突然湧出大量的水,並且天地變色。

以前的人都是很迷信的,遇到這種情況孫殿英心裡也犯嘀咕,最終決定還是退出康熙陵。康熙並沒有因此逃過一劫,後來有三十多個土匪愣是打開了地宮,根據參與人員回憶,他們打開地宮之後打開了一個棺材,棺材裡面噴火,於是他們離開了,第二天他們又壯著膽子去將康熙墓給洗劫一空。

.

三年之後,考古專家採取保護性挖掘,他們打開了康熙地宮,出來之後將康熙墓永封,考古學家說墓裡面非常冰涼,深處更是黃水遍地,棺槨邊上還有屍骨,看樣子康熙的屍骨也被泡在了黃水之中,那麼考古學家為什麼要封墓呢?我們不妨大膽猜測,有可能是技術達不到,在當時的歷史中技術的確不行,第二點便是,墓已經被毀的不成樣子,不如封了。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鏡可以知興衰 喜歡歷史的讀者們不妨關注歷史雜貨鋪,如果有不對的地方歡迎指出,請多包涵。


歷史雜貨鋪


康熙皇帝的陵墓叫景陵,位於河北遵化清東陵兆域內。在其父親順治帝孝陵的東側。

根據檔案記載,其地宮內葬了六個人,除康熙帝外,還有五位后妃:孝誠仁皇后、孝昭仁皇后、孝懿仁皇后、孝恭仁皇后、敬敏皇貴妃。



其中孝誠仁皇后赫舍里氏是原配,即太子胤礽的生母,稱合葬。

孝昭仁皇后鈕祜祿氏,遏必隆的女兒,清代最後一位居住在坤寧宮的皇后。康熙十六年冊封皇后,次年死。因為是繼後,稱陪葬。

孝懿仁皇后佟佳氏,佟國維的女兒,隆科多的姐姐,康熙生母孝康章皇后的親侄女。康熙二十八年去世前冊封為皇后。也是繼後,稱陪葬。

孝恭仁皇后烏雅氏,雍正帝生母。兒子繼位後,尊為皇太后,不久去世。以追封皇后,稱陪葬。位次在原配嫡後、繼後之下。

敬敏皇貴妃章佳氏,生前無側封,為庶妃(嬪以下)。死後追封為敏妃。雍正繼位後,一次追封晉升兩級,為皇考皇貴妃。並首開了妃子從葬帝陵,遷葬景陵,諡敬敏皇貴妃。這一切都是因為她有個好兒子——胤祥。

康熙景陵地宮是在雍正元年九月初一日奉安後掩閉的。1945年底被盜掘,棺槨被破壞、屍骨扔了一地,珍寶被洗劫一空。而且地宮大門並沒有關閉,進口也沒有封堵。於是7年的時間,被灌入大量雨水。


直到1952年,河北省文化局派人調查。當時三個人在盜洞口發現地宮之內都是水,無法下去。當時沒有采取其他排水措施,僅是把入口非封閉了。之後幾十年,雖然景陵進行了修繕並開放為景區,但始終未被批准重新打開清理地宮。徐廣源老師也曾多次呼籲,清理之後再封閉,但並沒有下文。


另外關於康熙棺材噴火、孫殿英打開的墓門但沒敢進去等等故事,未見權威資料。


幾葦渡


愛新覺羅-玄燁,即康熙皇帝生於公元1654年北京紫禁城景仁宮。

公元1722年12月20日(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終年69歲的康熙皇帝崩逝於北京暢春園清溪書屋。

(康熙皇帝朝服像)


康熙皇帝去世之後,其四子雍正皇帝繼承大統,併為康熙皇帝舉行了隆重的國葬。後於次年將其奉安於河北省遵化市清東陵之景陵地宮。

清東陵位於河北省遵化市馬蘭峪一帶的昌瑞山腳下,該陵址是由清朝入關後的第一位皇帝順治皇帝欽定。

順治皇帝去世之後其子康熙皇帝便將其葬於此。遵從中國古代“子隨父葬”的「昭穆之制」,康熙皇帝生前即已為自己在清東陵尋得一“風水”上佳之地,並亦開始了陵寢的建造工作。

康熙皇帝陵寢名為“清景陵”。位於昌瑞山其父孝陵(順治皇帝陵)之東約1公里處。景陵於公元1676年(康熙十五年)開始建造,前後歷時五年,於1681年(康熙二十年)工程全部告竣。

康熙皇帝的景陵開創了歷代帝陵的一個先例,即先葬皇后,後留地宮門不關閉以待皇帝最後奉安地宮。

這是因為在康熙之前歷代封建王朝,帝陵建造及奉安大都遵循“卑不動尊”的禮制。即除非萬不得已,帝陵第一位入葬的必須是皇帝本人。若皇后先於皇帝之前亡故,則一般是先將皇后棺槨臨時停放一處,這叫“暫安”,待皇帝百年入葬地宮後,再將皇后棺槨遷入。

而康熙皇帝景陵帝后的葬入次序則打破了這一歷史規制。

景陵地宮除康熙皇帝外,還葬有:

——孝誠仁皇后(輔臣索尼孫女,康熙原配);

——孝昭仁皇后(輔臣遏必隆之女,康熙第二任皇后);

——孝懿仁皇后(內大臣佟國維之女,康熙第三任皇后);

——孝恭仁皇后(雍正皇帝之母);

——敬敏皇貴妃(胤祥之母,原為庶妃,後被雍正皇帝追封為皇貴妃)。

而至於康熙皇帝的其她妃嬪則被全部葬入景陵妃園寢。

(空中俯瞰康熙皇帝景陵)

白雲蒼狗,世事變遷。

公元1928年7月,在遵化馬蘭峪一帶駐守的國民政府軍馮玉祥的部下孫殿英以軍事演習的名義將清東陵部分陵寢盜掘。

這次東陵大盜案震驚中外!埋葬有慈禧太后的定東陵和乾隆皇帝的裕陵均被其盜掘。不僅地宮內所有的陪葬品被洗劫一空,連他們本人的屍首亦被拋屍棺外,慘遭凌辱。

慶幸的是,這次埋葬有康熙皇帝及其後妃的景陵僥倖逃過了這一劫難。

但好景不長,抗日戰爭結束後,國共內戰開始。這期間整個中原大地依舊是動盪不安。

城頭變幻大王旗。

1945年,盤踞在清東陵附近的一位姓張的土匪帶領一夥近300餘人的隊伍仿當年孫殿英盜掘慈禧陵的方式,亦用炸藥將景陵地宮炸開。

此時距離康熙皇帝最後葬入景陵地宮,掩封地宮入口,已過去200餘年。

同孫殿英一樣,這夥土匪亦是將景陵地宮內的陪葬品全部悉數掠走,亦將盛有康熙皇帝及四後一妃的棺槨劈開,最後將棺槨中的陪葬品也是全部盜走。就這樣康熙皇帝及其後妃的屍體凌亂的被丟棄在地宮當中,其場面一片狼藉慘不忍睹。

自此,景陵地宮入口一直被敞開持續了近7年。

新中國成立後的1952年,清東陵文物保管所決定重新清理景陵地宮。

當文物工作者剛進入景陵地宮入口後不久即被眼前的景象所驚呆,地宮由於長年滲水,早已被淹沒。且由於屍體被侵泡的緣故導致地宮入口處惡臭難聞!而且地宮由於長時間被侵泡,部分地方已出現塌方。

故為了安全起見,文物工作者不得不做出了暫時封閉地宮的決定。

(今康熙皇帝景陵地面建築)

故時至今日,景陵地宮還是處在黑暗的深水中。

康熙皇帝是清朝入關後的第二位皇帝。他8歲繼位,14歲親政,在位62年,是中國歷史上自秦始皇以來在位時間最久的一位皇帝。

康熙皇帝一生功勳卓著,少時挫敗智擒權臣鰲拜、成年後平定三藩之亂、並在東北取得對沙俄作戰的勝利、西南消滅臺灣鄭氏政權、修繕治理黃河……

康熙皇帝一生兢兢業業,為了清初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領土完整和社會發展都做出了巨大貢獻。

由於其巨大功勳故被後世讚譽為“千古一帝”。

從這一系列作為上來看,康熙皇帝是有功於中華民族的,是值得後世景仰的。

是非成敗轉頭空,幾度夕陽紅。

可憐一代聖君死後並沒有如願長安於地下。

時至今日,其屍體仍然被侵泡在冰冷刺骨的地宮滲水當中。這不得不領後人唏噓不已!


小司馬說


考古專家們一進人康熙的景陵,見到如下的光景:

墓穴之內,積滿了汙水,散發出陣陣惡臭;零星的還幾根骨頭散佈在各個角落,早就分辯不出這是誰的骨頭,也許是康熙的,也許是哪個妃子的。

而裡面但凡有點價值的東西,早就被盜墓者搬空了,一件不剩。

考古專家們一看,這已經毫無考古價值了,怎麼找也找不出半點值錢的東西,乾脆還是把景陵封了吧。

你問我考古學家們為什麼不排空汙水,把骸骨整理一下?一方面可能是技術不夠,另一方面則可能是經費和時間不夠吧!



那麼為什康熙的景陵會被盜的如此徹底呢?那得從1928年說起。

1928年,東陵大盜孫殿英假借軍演為名,用炸藥炸開了乾隆的裕陵和慈禧的定東陵,把裡面值錢的珍寶洗劫一空,賺得盆滿缽滿,連手底下的小兵都富得流油。


雖然沒有證據表明孫殿英是否盜了同位於清東陵的景陵,但十有八九是極有可能的。

不過不要緊,就算孫殿英沒盜,還有後來人嘛。就在同一年,一個姓張的的混混頭子糾集了300來號人馬,浩浩蕩蕩的開赴景陵。但凡裡面有值錢的東西,通通搬走。

但這還不算完,這些人盜完墓後,沒有把盜洞封起來,於是康熙的景陵就這樣敞開大門迎接八方來客,時不時就有人進入景陵搜刮一番。當時正處於兵荒馬亂的時代,壓根就沒人管。

等到建國後,成立了清東陵文物管理局,才發生了文章最開頭的那一幕。

可憐堂堂的康熙大帝,康乾盛世的開創者,死後不得安寧,連骸骨都被泡在水裡,還不知道要泡多久了?


小鎮月明


帝王墓中埋藏著數不盡的奇珍異寶,就連一向以“節儉”自詡的漢文帝,其霸陵依舊蔚為壯觀。到了後代,帝王陵墓的規格、設計、建造、裝修、藏品和維護都形成一套固定的制度。

有財富的地方,就有人想伸手一搏。伴隨著帝王墓的建成,盜墓賊也應運而生。盜墓賊俗稱摸金校尉,長沙話“土夫子”,白天抓兔踩點,晚上盜取文物。

在盜墓賊眼裡,你們這些皇帝生前享盡榮華富貴,死後還帶走這麼多東西,太不厚道了,反正你也無福消受,獨樂樂不如眾樂樂,我來分杯羹。

太平盛世,帝王陵有相應的管理制度,兵丁守護,盜墓能得到一定遏制;到了亂世,盜墓賊猖獗,就是帝王陵的末日。軍閥為了籌措軍費或其他目的也會參與盜墓,以漢武帝的茂陵為例,就先後被赤眉軍、董卓、黃巢“光臨”過。

康熙的景陵經過亂世的風雨,自然也少不了被“光顧”

景陵於1676年開工建設,到1681年曆時五年而竣工。建成後的景陵,最先入住的並不是康熙,而是孝誠仁皇后與孝昭皇后。

直到雍正元年,康熙才落葉歸根,與其合葬的有四位皇后加敬敏皇貴妃(胤祥與雍正是鐵哥們,雍正開恩,破格提升其母的級別,並開創皇貴妃叢葬帝王陵的先例)。

景陵是康熙廢除滿清火化習俗施行土葬的第一座帝王陵,也是第一座先葬皇后,不閉石門,等皇帝入土的帝王陵。

往後一百多年,康熙都在景陵安歇,無人打攪。到了光緒三十一年,因守墓人翫忽職守,將火種帶入木製的宮殿,導致景陵的隆恩殿被燒燬,直到宣統年間才完成修復。

到了民國年間,景陵被盜墓賊“光顧”三次,裡面的珍寶被席捲一空,就連康熙和他“四後一妃”的骸骨也散落一地。景陵最後一次被盜後,地宮大門就一直打開著,彷彿是在開門揖盜。

景陵一直“開放”到1952年,成立清東陵文物保管所後,考古專家進入,發現裡面已經“水漫金山”,許多地方已經受到嚴重損壞。專家出來後,馬上對盜洞進行密封。

不開放景陵是為了保護景陵,也能讓康熙長眠

對於帝王墓,除非是搶救性發掘,否則一般不會對其進行考古。

現在的盜墓賊,盜墓技術花樣百出,高手只需通過嗅覺,就能根據泥土中的氣味判別墓葬的年代和文物價值,甚至連專業的考古隊在許多方面都向其學習,這就讓管理文物的工作人員防不勝防。

景陵是一座兩百多年的古建築又是木質結構,經過幾次大火以及被盜,早已經脆弱不堪。封墓可以防止再次被盜,也能對其進行部分修復。

如果景陵對外開放,會產生一系列的問題,首先是旅遊的利益分配問題,其次是遊客多可能對景陵產生破壞風險。

景陵以及陪葬品,都是國家的珍貴文物,有很大的考古和展示價值,但是首先是確保文物的安全。決不能為了一時之利,而不顧文物安全。

沒有外人的打擾,生前輝煌的康熙,入土後也能長眠。


秋媚讀史


為什麼決定封墓呢,其實也可以分為好幾個原因。我就把我掌握的原因分享給大家,可能有遺漏,希望大家多多提寶貴意見,當然聽不聽我自己掂量,哈哈。

民間說法(比較迷信的說法,信不信由你)

說1928年軍閥孫殿英在盜掘慈禧太后的陵墓之後他把目光又投向了康熙皇帝陵墓的地宮,因為他知道在位60多年的皇帝一定搜刮了眾多寶物。但是當孫殿英準備打開地宮時,發現地宮的縫隙中流出很大黃色的液體,覺得不吉利,就草草了事,結束了繼續盜墓的決定。之後也有多批盜墓賊進入,被裡面的防盜措施放倒了不少,所以裡面陰魂野鬼很多,陰氣很重。並且也算是千古一帝的康熙在自己的墓室被破壞,驚動的康熙的鬼魂和守衛的鬼魂,所以裡面煞氣很重,陽人進去會精神迷亂。所以到現在也不讓人再進。

一些自稱專家的說法(對這個地宮關注過的老師的言論)

沒有什麼價值了,所以就直接進行封閉了。首先格局被炸藥什麼的破壞,精美的文物被盜的盜,沒有盜走的,長期被水給泡著早已經面目全非了,所以花大工夫進行修復保護沒有什麼價值,乾脆就進行封閉。之後有精力了再勘探。

官方(我認識的一些考古隊的說法,姑且算官方吧)

年久失修,並且本來牢固的墓室被很多盜墓的破壞,用鐵鍁挖斷了基層點,用炸藥炸壞頂梁建築,裡面的建築斷裂塌陷,格局破壞,面臨崩塌的危險,雖然進行了加固但是搖搖欲墜。還有就是格局的破壞地下水不斷灌入,整個墓室已經成為游泳池了。 所以只能儘量保持原狀。


文清


康熙死後,就葬在了清東陵。而且他的墓被盜的次數,也是最為多的。

大家都知道,孫殿英當初盜了慈禧和乾隆帝的陵墓。

可是,沒有聽說他盜康熙的墓呀。

其實事實上並非如此,就在孫殿英把慈禧和乾隆的陵墓,洗劫一空的時候,他們也對康熙的陵墓下了黑手。

只不過康熙的陵墓被打開之後,發生了十分怪異的事情。

因為古代人比較迷信,再加上孫殿英等人的收穫已經很多了,他們怕造報應,所以,就放棄了康熙皇陵裡的那些寶貝。

可是,他們走的時候,並沒有把康熙陵墓的門給封住。

這就導致了他的陵墓遭到了不同倒盜墓賊的光顧,再加上那時候中國一直都是一個亂世,根本沒有人管,這段時間長達幾十年之久,所以,康熙的陵墓中,有多少寶貝,恐怕也會被洗劫一空的。

到了新中國成立之後,國家想要對康熙的陵墓,進行挖掘性搶救的時候,他們的所見讓他們大吃了一驚。

他們見到的康熙的陵墓,就是泛黃的水裡,泡著一些森森的白骨。

那些白骨凌亂了一地,也不知道哪些骨頭是康熙帝的,哪些骨頭是妃子的。

這個亂象根本就無從下手,很顯然康熙的陵墓裡,已經沒有任何可以考察的東西了。

也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專家們進到了康熙的陵墓裡,很快又出來了。

他們出來後,就把康熙的陵墓給封住了。


漢史趣聞


康熙六十一年農曆十一月十三日,康熙皇帝於暢春園駕崩,他留下的是一個疆域遼闊,處於快速上升期的封建帝國。

康熙死後應該葬入位於河北省遵化縣的清東陵景陵,康熙的三位皇后和一位貴妃早已安葬在此,等康熙下葬後關閉了景陵的地宮。

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統治中國200多年的清政府,中華大地處於軍閥混戰的紛爭局面,為了招兵買馬擴充實力,一些軍閥盯上了埋藏在地下的“寶藏”。

1928年軍閥孫殿英以演習為名,公然盜掘清東陵,慈禧和乾隆的陵墓遭到了滅頂之災,陪葬的各種珍寶被洗劫一空,當時同處在清東陵的康熙景陵卻躲過一劫,因為孫殿英在挖掘景陵過程中,發現景陵有水滲出,認為景陵被淹,遂決定放棄。

景陵雖然躲過了孫殿英,但是1945年,還是被一批土匪洗劫一空。

1952年清東陵文物管理處成立後,再次派人來到了景陵,發現地宮大門已經被嚴重破壞,並且墓室完全被水淹沒,根本沒辦法進行考古,無奈之下只好退出地宮並將景陵封閉。


一點點歷史


在中國每逢亂世的時候,可以說最倒黴的就是帝王的皇陵了。

畢竟只有帝王家,才有可能埋葬大量的金銀財寶。所以,只要是亂世的軍閥,能拉起一支隊伍來,他們就敢去盜墓。

軍閥盜墓的目的,就是為了裡面的財寶,主要是用這些財寶來養活自己的隊伍。

據說三國時期的曹操,就是最早幹盜墓的鼻祖式的人物。摸金校尉就是從曹操這支盜墓軍團流傳開來的。

同樣,埋葬在清東陵裡的康熙帝,他的景陵就是在亂世之中被盜的。

大家都知道那個時候,軍閥孫殿英盜了慈禧和乾隆皇帝的陵墓,在裡面他收穫了不少的財寶,但是,那時候康熙帝的景陵,他也不想放過。

據說景陵的地宮,就是被孫殿英給炸開的。但是,具體孫殿英有沒有洗劫裡面的寶貝,我們就不得而知了。

有一種說法是,當時孫殿英打開景陵的時候,發生了比較怪異的事情。因為那時候的人,都比較迷信。所以,孫殿英沒有敢再去裡面拿東西。

但是,陵墓的地宮門口已經被打開了。再加上清東陵本來就會經常有蟊賊進去光顧。所以景陵也就不可能完好了。

在那個亂世之中,也不知道有多少匪徒,去過康熙帝的景陵裡搜尋財寶。反正裡面能看到的寶貝,基本上全部被拿走了。

到了新中國建國之後,國家慢慢的轉入到了正軌上來。這時候專家們才想起去清東陵做搶救性保護工作。

可是,當他們進入到景陵的時候,他們頓時被眼前的景象嚇壞了。

這時只見整個景陵的地宮之中,泡滿了黃色的汙水,水裡還散落著一些白骨。這些骨頭具體是康熙皇帝的,還是他的妃子的,已經無從辨認了。

同時,這也就宣誓著,康熙帝景陵裡的東西早就被洗劫一空了,這樣的陵墓,在繼續進行搶救性保護意義已經不是太大了,畢竟毀壞太嚴重了。

當然了考古學家之所以見到這種情況,直接選擇了封墓,也可能是當時現有的條件,根本沒法對景陵進行搶救。

總之,景陵已經被洗劫一空了,這是不爭的事實。

要說康熙帝也算是清朝歷史上,最有作為的一代帝王了,他當了六十一年的皇帝,在中國歷史上,應該算是最長的了。誰又能想到,這樣的一位帝王,死後陵墓竟然多次被人光顧呢?也不知他在天有知的話,會作何感想?


史學達人


建國後考古專家進入康熙陵墓,為何出來後決定封墓?我們來追根究底,扒扒真相。

景陵位於遵化西北昌瑞山孝東陵之東二里許。始建於1676年農曆2月10日(康熙十五年),於1681年(農曆)2月完工(康熙二十年)。

景陵主葬,一帝四後一妃。1681年農曆3月8日仁孝皇后、孝昭皇奉安入景陵地宮,宮門未閉(等康熙皇帝駕崩)。1889年農曆10月20日孝懿皇后奉安入地宮門未閉。《皇朝文獻通考》1722年農曆11月13日康熙殯天,1723年農曆9月1日奉安景陵,有孝恭仁皇后袝葬,敬敏皇貴妃從葬。



目前景陵中,尚有幾個迷團未解?

一,按理說敬敏皇貴妃,康熙帝從來都不想把她入葬地宮,敏妃死於1699年(康熙38年),如果康熙想把她入葬地宮,為什麼當時不入葬?而是等到1723年(雍正元年9月1日時),才由雍正將她追為皇考皇貴妃,將她遷葬景陵,其家族合族人等也被撥出包衣。且同康熙帝,孝恭皇后同日葬入景陵?是雍正帝有什麼隱情?


二,景陵曾多次失火,其中有一次失火是在1905年(光緒三十一年)燒毀了隆恩殿,於宣統年間才修復完建,此次大火以何而起?是守墓者盜取墓中文物,欲蓋彌彰而故意為之?1945年繼孫殿英盜掘之後,當地一姓張土匪率領300餘人,第二次盜取景陵文物,當掀開雍正帝棺木時,突然噴出一股大火,將兩名盜墓者的臉燒毀,這事是真的嗎?而1952年又因雷電再度失火。難道這景陵有火龍隱伏?

三,據說,1945年當地姓張土匪率領三百人盜盡墓中文物,而景陵帝后屍骨丟得滿地都是,但是國家文物部門,為什麼不進行清理,而是採取將景陵封閉的辦法,是為了保護文物?還是又有了什麼新的發現?至今是一個謎,使人難以猜透箇中的隱情!

我水平有限不能解開太多的迷團,有請才子佳人幫忙解開景陵太多的迷團。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