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诗词大会都是才子即兴创作会,现在有些诗词大会变成背诵大会了,你怎么看?

度206388661


我是文开石,我有些不一样的看法。

所有抛开时代差异,以特例代替普遍规律的都是耍流氓。

我们还能得知的那几次文人聚会当场颂吟佳作传世,是几百几千年积累淘汰留下的巅峰,不是普遍现象。

对于诗词,当时的环境和现在不一样,当时作诗是刚需,是基本功,现在没这个需要。整体水平自然不能比。

当时你是文人,不会作诗作词等于没用。相当于现在你是律师,只不过不懂法律条文法律程序似的。

当时一群文人饮酒作诗,和现在一群人喝酒讨论某个问题基本一样。

在现代,还推广古代文化,推广诗词文化,是件很好的事情。

推广宣传都是好事,但如果非要强行按照古代那一套执行,就是有毛病了。


文开石


现在的诗词背诵大会也很牛,虽然没有现场作诗,却取名为“中国诗词大会”,被康震博导称之为“中国诗人的盛会,诗词的嘉年华”。细思极恐,一群只会背诗有故事的选手加上四个会解说诗词文史类的教授,连诗词创作的基础都没有,怎么能称之为“中国诗词大会”呢?改名为“中国好诗词背诵大会”还差不多。



自古以来,诗词大会都是才子佳人们的即兴创作会。比如东晋永和九年的兰亭集会,王羲之和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曲水流觞,各自做了一首诗,王羲之为他们所写的诗集写了一篇序,就是“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

又比如唐代大明宫诗词的华山论剑,贾至一篇《早朝大明宫》引爆朝堂,引得王维、岑参、杜甫纷纷和诗,王维有“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写尽了盛唐气象的宏达场面。这才是诗人的盛会,诗词的嘉年华。中国诗词大会的档次和水平与其相差甚远。



为什么诗词大会不让选手们现场写诗呢?第一是因为大多数选手根本就没有写诗的水平,不懂平仄、对仗和押韵,甚至导师都不懂格律。第二是因为诗词的好坏标准无法评断,不同的导师会有截然不同的观点。第三是因为现场写诗不具有观赏性,原创诗词的品味太高,电视机前的多数观众都看不懂,收视率注定会很惨淡。

尽管如此,中国诗词大会依然是一档不错的文化类节目,普及了古诗词,让我们重温了一下优美的古诗词,感受到了古人的智慧和情怀。许多小学生看过该节目之后都爱上了古诗词,开始自觉背诵《千家诗》、《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了。



中国诗词大会属于诗词推广类节目,不适合专业人士观看。专业人士看过该节目后会火冒三丈,比如某点评嘉宾的七绝“大江东去流日月”毫无格律,某点评嘉宾的集句诗“人间有味是清欢”平仄混乱。当然,经过了老百姓的激烈批评之后,解说嘉宾们收敛了许多,也开始学习格律和平水韵了。


诗词大会的宣传意义功莫大焉,不要嘲笑只会背诵诗词的人,也不要嘲笑解说嘉宾们属于诗词外行,诗词大会的选手们绝对属于各行各业的佼佼者,不信请看第三季总冠军雷海为,一个“十年磨一剑”,非常励志的人,其精神值得每一个人学习。


层城鵷雏


题主矛头所指,应当是在说央视的《诗词大会》吧!自古以来竹林清酒,投箸击壶,咏月歌山仿佛是文人骚客在酒宴之中的必备项目,风雅得紧,也诗意得紧。

“而现在的诗词大会只是在背古诗,一些大咖看起来也没什么作诗水平,这种节目有意义吗?”

太有意义了!

中国有记载的诗词粗略算来也有30多万首,我们切实能掌握的,不经头脑思考就脱口而出的,有1000首就能称为大神了。

文化的意义在于传承,背诵古代的诗词歌赋,一方面能够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而另一方面,则能帮助我们从另一个侧面了解历史社会的发展路径。试问,连传承都没做到就想着创新?岂非不会走就想跑了吗?

更何况,现代人的诗词创作能力很高吗?确实人人都会写诗,大部分热爱诗词的都知道“一三不论,二四分明”“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但是你能确保自己的创作很有内涵?你能确保自己的诗词能艳压群芳胜过古人?

私下的诗作,拿去台上附庸风雅……这和选秀唱歌有什么本质性区别吗?我倒是觉得如果不经任何传承工作,就盲目地开始《诗词创作大赛》,这套节目里被喷不远了,离腰斩也不远了。

如果真是这样,反倒我一下子想起来了央视的另一套节目——《中国好歌曲》。

同样的,我并不觉得该节目的评委如部分题友所说的——“他们对诗词一窍不通。”

都是文学专业的同僚,你们觉得他们对于诗词的掌握程度,没有那些野狐禅了几本《韵》而仿佛掌握了时代脉搏的【高人】好吗?

参与实体书审校工作三年的非资深编辑告诉您,每天来出版社投稿自己诗词集选的人多不胜数,其中大多是讴歌祖国河山,赞美社会之美,或者表现自己时运不济的作品。

但是大多数民间的诗词水平,只是停留在爱好者阶段。

他们的作品谈不上不好,但绝对没有达到出版发行的标准。我现在手头就有些手稿和电子稿,不过考虑到保护作者著作权,保护作者的面子问题,就不发了。只希望大家扪心自问一下,你的作品,达到出版标准了吗?出版标准都未达到,就能上电视台,在全国15亿人口面前朗诵你的诗歌了吗?

任何人都没有权利剥夺其他人讴歌美的权利,平时与朋友品茶论酒之时,即兴作诗一首未尝不可。认为自己的某篇词作十分优秀,发到网上去也未尝不可。

而《诗词》这一节目的设立宗旨,是传承并推广中国诗词文化。

今人去台上吟诗作对的推广度,会比古人的名篇更强吗?并不见得。

传承,是在有效继承前人行文思想和艺术宗旨的前提下,进行符合当下社会的有效改革或变体;抛开古诗,一味地空谈创作,空谈传承,岂非是笑话一桩?

如果这种思想真是正确的,那么现在的小朋友也不必背诵古诗了;谁觉得自己的诗牛,就让孩子去背谁的好了!

诗人是要有狂气,但狂气不等于不知天高地厚。

诗词其实就是古代人的朋友圈说说而已,现在想把自己的诗歌推广出去,有几千种方法。何必占着推广中国传统文化的平台,只为了让自己出名呢?


鑫时空科技


哲学告诉我们看问题要一分为二来看,透过现象看本质。

一:现在诗词大会比赛的主要考核方式是背诵。即便有各种小花样如飞花令,诗词联想,诗词抢答,看图看画认诗等。这些全部都是换汤不换药的背诵记忆。然这些只是表面现象。我们要看到其本质和原因。1-以记忆背诵为主的考核简单方便直接。而我们的节目时间就那么些,却有那么多选手需要参加比赛,因此用这种简单直接方便的考核方式合情合理。我们小时候刚刚接触诗词就是通过背诵记忆的方法,此外学英语学中文一开始也是这样,单词,汉字,拼音,笔画一个一个记,记住了再谈后面更深入的学习。因此背诵记忆是基础。只有打好基础了,才能建设高楼大厦。2-诗词记忆背诵不仅仅只是简单的记忆背诵。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诗词背诵记忆可以自然而然的提高人的文化水平。其实诗词大会表面上考的是记忆背诵,其实质却是考核选手们的诗词量。古人云学富五车。诗词量大的人,往往诗词文化水平也高。所以诗词大会以考核方式以背诵记忆为主是有道理的。大家千万别觉得背诵古诗没有什么作用。有时候最简单最直接的方式就是最好的方式。

二:如果诗词大会以现场作诗为考核方式可以吗?

1-首先是时间问题。诗词大会是节目,录制播出有规定的的时间。现场作诗需要不少时间时间酝酿。能上节目作诗,必然规则严明。平仄音律,对仗句式之类的很难短时间有好的作品。

2-如果让选手们面对图画,视频等命题现场作诗。也有死板的地方。我觉得这样和明朝八股取士有些类似了。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当你有感而发之时作出来的诗才感情真挚动人。现场作诗面对题目哪里有什么感情,大家都想着怎样去作出好诗,怎样赢得比赛去了,哪里还顾得诗兴大发。3-即便诗词做出来了,考核是没有标准的。就像你写语文作文一样,同一篇作文,不同老师阅卷,分数不同。有些人喜欢婉约细腻的,有些喜欢豪放大气的。观众也一样。岂不知众口难调。节目评委还好说,节目播出来不同的观众看了抱怨不公平,很多人闹意见了就不好的。

4-看问题一分为二来看,现场作诗有不少的缺点,但也有优点。那就是现场作诗极其考验个人文化水平。作诗不仅仅需要词汇量,还需要感情意境手法。才高八斗最初就是形容能七步作诗的曹植。天下才学共一石,曹子健独得八斗。现今能短时间作出好的诗词的毫无疑问可以用才高八斗来形容。



星驿哥哥


这样的提问有失偏颇,本人不这么看。

很显然,这是暗指《中国诗词大会》。

《中国诗词大会》连续举办四次,影响广泛,每次尖埃落定,都会登上热搜,引起强烈反响。

这说明什么?


这说明《中国诗词大会》达到了传播中华文化的预期效果,说明无数观众对古曲诗歌的热爱,更说明它在全国人民心中的份量。

当然也不乏有人对《中国诗词大会》提出异议。

当他们提出古诗词大会应该成为即兴创作会时,也只是代表少数一部分人的心愿。心存这种愿望的人,一定怀有强烈的创作欲,或者雅兴十足,创作过不少的古诗词,所以对别人背诗更是不屑一顾!


问题是,按照此种思路,即便举办一个中国古典诗词即兴创作会,这又能达到一种什么效果呢?

它能达到与古典诗歌一比高低的境界吗?

回答肯定是否定的。

再说,一个即兴创作会,即便在古代也产不出什么好作品来。虽然王勃的藤王阁诗也是出自即兴场合,但王勃可不是一般人,是初唐四杰之一,是神童兼天才,即便里应景之作,也能甩普通诗人几条街。如果没有天才在场,古代所谓的即兴创作会,只能产生出一批附庸风雅的平庸作品,没有一点意义。



如果在现代诗代替律诗的当代,举行一场才子即兴创作会来比赛律诗,肯定会以失败收场。因为现代人作律诗,很难达到唐诗宋词的高度,自然难以与在唐诗宋词中哺育观众引起共鸣。


众所周知,中国是诗歌的国度,唐诗宋词是中国诗歌的高峰。在这数百年的时间长河中,曾涌现出李白,杜甫,白居易,李贺,李商隐,苏轼,柳永,秦观,李清照等伟大的诗词大家,他们的诗词穿越时间的冰河,在无尽的后世显现出卓越的生命力,成为一代又一代的精神食粮。

这些诗行都是经过千锤百炼,这些诗人有的是二句三年得,有的是语不惊不休,有的是吟而成癖,有的是火山似的天才的喷涌……他们合力筑起的汉语诗词的高山,只能让我们抬首仰望,叹为观止。



我们感谢这些流传千古的诗行,伴随我们一代又一代成长。我们感谢一代又一代的薪火传播者,使我们有缘与唐诗宋词相遇,在这时吟时新永不褪色的精神国度里遨游。


《中国诗词大会》功不可没,它激起更多古典诗歌热爱者的激情,让他们的精神世界更加丰富充实。

宁读上乘诗,不写下品诗。

对我们更多的诗歌爱好者来说,读诗比写诗更幸福。


骚客文化


瞧这标题也真“牛”!可理想虽然丰满,现实却很骨感。不过若能做到以下几点建议的话······

一 · 首先得明确规定:本次《诗词笔会》只选用《中华新韵》,拒绝《平水韵》。因为诗词笔会面向十四亿普通话听众,欲展示中华诗词的读写魅力,就不能制造阅读障碍,让全国观众产生误读是不是?况且当代之才子佳人,焉能穿越到宋朝去和古人对话是不是?而《诗词大会》的举办地,也无法设定在《清明上河图》的古城里。即便能行,宋朝人民能否听得懂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普通话平水韵”,也是严重存疑的是不是?

二 · 须找到赞助商,让其在央视黄金时段掏付巨额广告费,外加《诗词笔会》大赛冠军十万元的高额奖金。毕竟诗词大赛是阳春白雪,不是“超级女声大赛”和“蒙面歌将唱唱唱比赛”,也就是说粉丝数量有限。

三 · 还得规定本次《诗词笔会》大赛不能采用近体格律的形式来进行,只能限于用古体诗杂言类创作。但需要设定一个最低底线,就是诗词到“打油诗”为止,要严防古体诗比赛沦为顺口溜和快板比赛。

四 · 设立“老骥奖”和“雏凤奖”,参赛年龄最好不限,特别是遇到能“即兴咏鹅”的天才神童,可放宽到幼童年龄。参赛者最好不要单打独斗,得进行老中青少的“天团”组合,如此才能够群策群力,免得电视节目冷场。毕竟咏七步诗的曹植,也是在没有格律限制,更是在王兄要命的压力下,才交上了保命的“打油诗”考卷。

五 · 为了保险起见,还是把诗词大会改为《对联比赛大会》为好。因为在八九十年代,央视成功举办过对联和谜语的全国电视比赛。实践证明,对联在规定的时间内是能够基本对出的。至于平仄不合律的话,也可让众评委先去掉一个最高分,再去掉一个最低分来评出最终分数。而且,对联也叫“诗联”,这可是律诗的基础。也听说人们在争取,要让“对联”和诗歌小说散文等一样能够平起平坐,成为中国单独的文学品种是不是?

最后,预祝《央视对联大会》比赛取得圆满成功!正是:


上联:巧联联配,犹如戏水鸳鸯鸟;

下联:绝对对出,堪比赏心龙凤胎。



默金cc


说点个人看法。

央视近几年推出的几个文化类综艺节目还是可圈可点的,比如《百家讲坛》、《诗词大会》等。我们知道,从苛刻的角度看,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后近二十年的时间,中国几乎没有真正担得起“诗人”的诗者,换句话说,现代诗自北岛、舒婷们隐去之后,后面就“不见来者”了,说这话是“苛刻”,是因为还有创作诗歌的人,但没有能“成家”的。而古体诗,自毛泽东、柳亚子们之后,好像也没有能让人记得住的了吧?当然,这也许是我孤陋寡闻。

从社会环境来说,尤其近二十年经济高度发展,大家忙着学以致用,对于诗歌这类的纯文学类别的已经离得很远,更不用说古体诗了。

那么,话说回头,央视的《诗词大会》的出现就有很大的意义了,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来也能吟,先学习,后创作,这本来就是个过程。而且,我们现在的新人类们,实际上离格律诗很远,他们喜欢什么?各种综艺,《诗词大会》以综艺的形式出现,让很多学生能够参与进来,让少年们开始喜欢古诗,这是好事!而几位老师的点评,也趋于风趣,并不刻意去传授如何运用平仄、韵脚,也能让少年们先不去面对教科书般的诗词格律,是有利于形成新的文化时尚,至少让有一部分的少年开始腾出追星的时间出来,接触了一把古诗词。而董卿台风的知性和优雅,也让很多老师、家长所认可,那么,就形成了氛围,达到传播、继承的第一个目的——初接触。如果节目一开始就是要求“原创诗词”,第一,真正了解一点格律诗的估计大部分是成年人甚至是有一定年纪的人,形不成让少年们认同、参与的目的,也就达不到培养后生的初衷;第二,不客气的说,原创诗词的评委要请谁?现在除了几位已经深居不出的老前辈以外,还有谁能有这样的权威?评点原创和赏析古诗是完全不同的概念;第三,现在的学校教育内容里没有格律诗创作教学,绝大部分的爱好者都是根据一些前人书籍里自学的,如王力的《诗词格律》等,那么,同第一项一样,同样形不成全民喜爱的氛围。

所以,我觉得,《诗词大会》是为弘扬诗词文化有推进作用的。也相信,随着时间推移,以后会有《诗词原创大会》的出现!

顺便借此说个题外话:

其实,现在我们所流行的歌词也是诗歌的一部分,很庆幸有很多歌词作者真的很有才华,写出了很多好歌,比如林夕、黄霑等。

但有一些所谓“专业”的诗歌报刊反而倾向于运用、推崇大家看不懂、摸不清的“诗歌”,是诗歌领域的一大遗憾!“歌以咏志”“诗三百,思无邪”好像都离这些诗作者挺远,好像大家看不懂才是艺术、才是高深!诗歌之所以能流传下来,朗朗上口,正是因为它们能让百姓看得懂,甚至文盲都听得懂,这才叫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试问:谁看不懂李白?谁看不懂毛泽东?谁听不懂白居易?

这才是诗歌界要反思的!


浆糊游虾


前言:

时值新春佳节,举国欢庆,中央电视台的“中国诗词大会”(第四季)也如期与大家见面。看了几场比赛,真实的感觉除了形式上稍作调整,内容仍旧老生常谈,新瓶装旧酒,观众的热情,百姓的反响远远不如第一期。



虽然主持人董卿还是那样笑容可鞠,康震老师依旧激情洋溢,煽情无限,李立群教授任然君子风范,娓娓而谈,蒙曼教授知性优雅,含而不露……似乎这一切均在情理之中,没有辜负天下诗词爱好者的厚爱。


个人观点:

针对题主的质疑,我认为脱离实际,有失偏颇。

其一,任何一个电视台的综艺节目,都需要收视率,这是一项硬指标,直接影响到经济效益。央视也不例外,有过之而无不及。所以保证收视率的前提就是这一档节目的趣味性。而趣味性往往建立在在可操作性上,如果您的创意为神来之笔,但操作性不强也是纸上谈兵,空中楼阁。所以,现场赋诗作对显然是无稽之谈。

其二,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能吟”,前提条件同样是有三百首,甚至能多的诗词歌赋垫底。我们常常用学富五车,汗牛充栋,韦编三绝,立地书厨来形容一个人的才学,也就是这个道理。纵观古代文坛,我们知道真正能提笔韵诗,自古以来能有几人?


我们熟知才高八斗的曹植“七步成诗”,“初唐四杰”之首的王勃《滕王阁序》一气呵成,还有成词出口成章的“八叉”温庭筠……然而这样才思敏捷者寥寥无几,有的甚至是杜撰而出,而他们大多还是“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吟安一个字,捻断数根须”,就连“诗圣”杜甫这样的大家,也只能“为人性僻耽佳句”,方能“语不惊人死不休”,更何况一般的文人雅士。所以,在这样的节目中如果主张即性创作,显然是天方夜谭。也许是才子佳人的古代言情小说的误导,或者是宫廷肥皂剧是罪魁祸首,要么就是古代励志演戏文学中“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的流毒太深。总之,古人吟诗作对绝对不是现在很多文艺作品中描述的那样,醒醒吧!


其三,但凡明白诗词的人都知道,古诗词在创作过程中需要一定的格律韵调,而这一套形成体系的参考依据,诸如《声律启蒙》、《广韵》、《音略易通》、《笠翁对韵》、《平水韵》、《词林正韵》、《钦定词谱》、《白香词谱》……就如同我们今天写作文同样使用的工具书——《新华字典》《辞海》《辞林》《中华成语词典》……之类的东西。那么这些东西没有长时间的积累,基本上是无法掌握和了解的。对于诗词歌赋这一类的写作方式和技巧,格律平仄,很多在大学中文专业的学生都一知半解,更何况我们参赛选手——年龄的差异,学历参差不齐,职业五花八门,能掌握这些专业知识的人有一定难度。就是即性创作所谓的“打油诗”,最起码你也得通晓“押韵”,就不要谈对仗、平仄、粘对、救拗、起承转合……所以,即兴创作无疑只是题主的一厢情愿。


综上所述,我认为就目前的状态,也只能以背诵这样的方式,来组织这样的综艺节目,加一点对联倒是可以适当考虑,倘若仿效古人的那一套即性创作,实属无源之水 ,无本之木,无稽之谈!


再次感谢诗友提问!答题就事论事,属一家之言,切勿对号入座!

【温馨提示】原创不易,敬请关注转发,留言评论,互动交流!兵法天下感激不尽。


兵法天下


【诗坛漫话】(第5期)

(一)过去为什么人们能够即兴创作诗词呢?

这是和小时候受到的教育有关。

鲁迅先生早期写过一篇《怀旧》的文言小说。里面就写到这一点。

私塾的先生要教学生学“属zhǔ对”。什么是属对呢?就是在诗文里,写对句,就是对偶。这个要从小就学。先生从简单的两个字教起,然后逐渐从两个字增加,三字,四字,五字,七字...

这天,先生出了一个题:“红花”,让学生对。学生对了一个“青桐”。先生把手一挥:

不对不对!平仄不调。

什么意思呢?红花和青桐都是平声词,属对应该是平声对仄声字或词。红花和青桐,词性是对的,平仄不协调。

后来先生看学生对不出来,就教他对绿草。并且告诉他,红是平声,花是平声。绿是入声,草是上声。绿草就是仄声。这就对了。

这样教学生,逐渐由浅入深,不仅学会了对对子,而且,学会了诗词格律,以及诗词的很多知识技巧。加上读多了,慢慢自己就会写了。

这就是为什么过去的人会作诗吟对的原因。

(二)现在不会作诗,也和教育有关

再看现在的学校,基本上不怎么教这些。只是让学生死记硬背。大致知道诗词的意思也就完事儿。这样从小养成习惯,一个字:背!学生只会背诵,不会作诗。也就可以理解了。

现在,大家都是这么过来的。有的学生对诗词感兴趣,就多多背诵古诗词;没有什么兴趣的学生,今天背会了,明天又还给老师了。应付作业和考试。哪里还会自己即兴发挥,即兴创作呢?

这就是原因。最主要的原因。

我们知道这些,也就不难知道,为什么过去的人能即兴创作诗词,而现在的人不会即兴创作诗词了。

当然,有的人喜欢诗词,通过自学,也可以达到一定的水平。那是自学,而基本上不是学校教的。








梅月竹风




几点建议供参考:

(一)命题作诗,也就是同题共咏。咏物,言事,抒怀皆可。以近体格律诗、词为重点,限时临场赋诗,评委现场点评打分。



(二)诗词唱和。抽签决定做诗次序,可以步韵,可以意和。决赛半决赛增加难度,诗可以限韵,词可以定词牌。

(三)前期重点考评选手诗词诵读量,后期可以命题而做集句诗。总之,增加原创比重。



(四)可以增加看图对联,看图作诗,现代诗改作古体诗等。适当增加回文诗、数字诗等形式内容,活跃诗会氛围。

建议适当增加专业古诗词评委,我个人推荐碰壁斋主和嘘堂等诗词大佬加入评委团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