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准为什么结局那么惨?

独孤一风


寇准的结局确实很惨,晚年被贬到了荒凉之地,次年就死了。其实都是他的性格造成的,不是有句话:“性格决定人生吗?”

知道寇准这个人,大多信息来源于评书《杨家将》,书中他是一个性格鲜明的人。嫉恶如仇却幽默风趣,刚正不阿却不乏阴损狡猾。评书上说他是山西人,人称寇老西儿。

其实寇准是陕西渭南人,他的先祖是山西太原昌平乡人,这可能是评书把他说成是山西人的缘故吧。

寇准出身于名门望族,祖上世代为官。他继承了先祖的基因,从小聪明伶俐,19岁时考中进士,年纪轻轻就步入了仕途。

讲真寇准的前半生的确顺风顺水,从“七品芝麻官”的县令做起,经过17年的打拼,到36岁时做到了尚书工部侍郎(官居二品)。




当时宋真宗赵恒很想让寇准做宰相,但是担心他年轻气盛、做事不够圆融,恐难以胜任。

但是没过多久,辽国犯边,辽军攻城掠寨势如破竹。很快兵临澶州城下,这时满朝文武大臣都上表皇帝迁都,唯有寇准坚持皇帝留下来和将士们一起同仇敌忾。

寇准说:“皇上只有亲临前线,将士们受到鼓舞,信心大增才能战胜敌人”!其实大臣们提出迁都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因为澶州城和都城汴京仅一河之隔。辽军的喊杀声清晰可闻,宋真宗早已吓得魂飞魄散。

此时朝中很快分成了两个派系——迁都派和抗敌派。两派展开了激烈的争锋,最后怯懦的宋真宗在寇准的催促下,终于下定决心御驾亲征。寇准临危受命,被封为宰相。

果然不出寇准所料“坚决抗敌才是唯一的出路,因为逃跑永远逃不过辽军的马蹄。”



经过激烈的决战,宋军战胜了辽军。双方达成了停火协议,随之签订了历史上有名的“澶渊之盟”。

此役寇准一战成名,从此声名鹊起。

也许是成功的喜悦冲昏了寇准的头脑,也许是他天生的性格有缺陷。总之寇准为相期间,上压皇帝,下压群臣。

请注意,我这里说他上压皇帝不是指故意压制皇帝的意思,而是指他过于苛责宋真宗,只要皇上不合他的意思,寇准不管在什么场合都不给皇帝的面子,这让皇帝很尴尬。

有一次,寇准在朝堂上扯着皇帝的龙袍,吐沫星子四溅和宋真宗争辩,气的皇帝拿他没办法。

寇准对同僚更是尖酸刻薄。历史上评价寇准刚直有余,机变不足,这样的人最容易得罪人,也最容易受到同僚的攻击。

说实话,寇准是忠臣没有异议,但他采取的方法欠妥当。这样就招致了另一个宰相王钦若的攻击。



此时宋真宗正想把寇准边缘化,王钦若的弹劾正给了他机会。寇准在任宰相两年后被罢相,王钦若随之成了皇帝的红人。

历朝历代宫廷斗争波谲云诡,事隔三年后形势发生了变化,王钦若的同党丁谓想上位,有心取代王钦若做宰相。

但考虑到自己资历还不够,他向皇帝提出请寇准复任宰相,他的意思是想和寇准结为同党,共同对付王钦若。

寇准在丁谓的推荐下赴京上任了。这是寇准的第二次复出。

丁谓一心想把寇准拉为同党,在一次宴会上,寇准的胡须沾了些菜汤,丁谓马上起身为寇准擦须,(溜须怕马)寇准不但不领情,反而十分恼火,当场训斥丁谓有失大臣之体。



寇准原话是:【参政,国之大臣,乃为官长拂须耶?】

这就是寇准的不对了,都是同僚一点都不给面子,也许他平时霸道惯了,从没想过别人的感受。

丁谓当着许多大臣的面受辱,脸面有点挂不住,心中暗暗发誓要报复寇准。

丁谓报复的机会来了,宋真宗得病期间,刘皇后参与朝政。寇准反对皇后专权,而丁谓却支持刘皇后。二人又为立太子的问题上产生了矛盾。

丁谓背后的支持者是刘皇后,最后刘皇后胜出。

丁谓诬告寇准参与密谋谋反,他想弄死寇准。宋真宗没追究责任,寇准这才逃过了一劫,但没有逃过被再次罢相的结局。



寇准被赶出京城后,丁谓做了宰相,他要把寇准打翻在地再踏上一只脚,欲置之死地而后快。

丁谓把寇准一贬再贬,最后把61岁的寇准发配到荒无人烟的雷州半岛了,次年寇准病死于雷州。

结语:寇准的仕途跌宕坎坷,三起三落,最终难逃被贬至雷州(今广东海康)司户参军的厄运。总结一下就是六个字:偏离“正”,过于“直”。《宋史》中说寇准最多的就是“正直”二字。寇准的确“直”得令人佩服,但说他“正”,就见仁见智了。你觉得呢?


秉烛读春秋


寇准有多惨?

从1019年到1022年短短三年,寇准由正一品的集贤殿大学士兼尚书右仆射(pú yè)的宰相降到管赋税民政的从八品的雷州司户参军(事)。要知道他19岁都当正七品的知县了,真是太惨了。更惨的是流放南疆,环境恶劣,心情郁闷,一年后客死异乡!最惨的是1023年10月24日,寇准去世,灵柩想回到家乡,奈何朝廷给的银子太少而葬在今天的郑州巩义。直到10年后,才平反安葬于故里。

真实的寇准

受影视影响,寇准给我们的影响就是穷酸的好官和大官的凤凰男。历史上的寇准出身于望族,但又不是网上传言是宋太祖的连襟那么牛,尽管他的夫人也姓宋。寇准他不是山西人,不爱喝醋(吃醋)。他是陕西人,特爱喝酒,而且还是那种感情铁喝出血的那种。也不是勤俭吝啬的人,而是贪图享受奢侈的人。歌妓跳个舞,他就赏赐一匹绸缎,因此还受到小妾的严厉批评,可见他有宰相之量。过个生日,大操大办就连卫生间里也都蜡烛遍地,弄得皇帝都批评他。尽管有种种不足,可他在学习和为国上,绝对值得我们竖起大拇哥。他是学霸,19岁中进士,他的事业表现在《澶州之盟》的签订上。如果不是受人挑破,引起皇帝猜疑,《澶州之盟》也就不可能是城下之盟,因为他是抗战派,但皇帝不是啊!寇准为人耿直,汲汲于名利,在为人处事甚至人品上远不如宰相王旦,还有点毒舌的味道。

都是嘴巴惹的祸

福垊一言以蔽之,坏在耿直——嘴上。这嘴上不是他曾经喜欢的大吃大喝,而是为人耿直,在公事上对皇帝、皇后对同僚对下属讲话太不留情面,让人下不了台。

对皇帝——犯言直谏

寇准的偶像是魏征,他对宋太宗、宋真宗时常犯言直谏。宋太宗曾高兴地对他说:你是我的魏征。宋太宗有着唐太宗的胸襟,虽然不喜欢他的口无遮拦,但还是很重用他的。契丹南下时,寇准以激将的方式,让宋真宗御驾亲征,宋真宗做了做样子,就令人谈判去了。事后签订《澶州之盟》,寇准也以此为功,弄得皇帝很不痛快,也为他的悲剧埋下了伏笔,他真正的悲剧却是因为皇后。

对皇后——不留情面

宋真宗的皇后是刘娥,就是那个狸猫换太子里的皇后。她被称为宋朝的武则天,曾几何时她和后来的宋仁宗,身穿龙袍,同坐龙椅,接受群臣朝贺。但她出身非常贫贱,入宫发达了后。她四川老家的亲戚也不免富贵,也就滋生出骄奢淫逸之风,作出伤天害理违法乱禁之事。皇帝给皇后面子,既往不咎,下不为例,但寇准却公然批评皇后,要求严办皇后的娘家人。结果皇后娘家人没被严办,寇准自己却因为一个太监而倒大霉了。

对同僚——公然侮辱

当然丁谓不是太监而是副宰相,太监之事还在后面呢。燕赵人士丁谓可以说就是学神,时人评价他的文章有韩柳之风,诗有杜甫之势。他修造玉清昭应宫让人惊叹,他是个多面手,理财、军事、治水、治理地方都有一套。此人虽然文采风流,才干远超寇准,然而人品差。在历史上留下的名声很糟糕,被人称为五鬼之一,其实丁谓没那么坏了。有个成语是溜须拍马,这个溜须说的就是丁谓。丁谓不仅有才更是会拍,仕途直逼寇准,任参知政事。一日,开完会议,朝臣聚餐,寇准吃得很开心,弄得胡子都是饭渣子。丁谓见状,好心为他拂去。寇准说:你身为副宰相,难道就为人溜须的吗?丁谓不语,却记下了这份耻辱。后来,在寇准的悲剧中,丁谓成了伤害的寇准第一个人。

对下属——斥责威胁

前面福垊说了,本来寇准要一战到底,击退契丹。但宋真宗畏惧契丹,草草御驾亲征后,见契丹撤退就派人谈判了。宋真宗对谈判代表曹利用表示:除了以土地换和平外,就是每年要财物一百万(岁币)也没问题。寇准正为打了胜仗,没有宜将剩勇追穷寇,直接收复幽云十六州而郁闷的。听说打了胜仗还要赔财物,而且年年都赔,还要一百万。寇准怒气冲冲地对曹利用说:“皇上允许你的上限是赔百万,但你要超过三十万,我要你命。”后来果然赔绢20万匹,赔银10万两。宋朝人认为送钱——岁币,虽然丢人,但比汉唐送女人——和亲,强。后来,就是曹利用,抓获了给寇准帮忙的太监,然后顺藤就这样摸到了瓜——寇准。

寇准为什么结局那么惨?

1019年发生的一件宫廷政变牵连到寇准,使寇准嘴巴惹的祸大爆发,从此让寇准陷入了悲惨。寇准二次拜相也得感谢太监(宠监)周怀政,他俩伙同寇准的亲信朱能搞了一场天书的把戏。宋真宗非常开心。宋真宗身体不好,表示让太子监国,宰相寇准和周怀政准备促成此事。寇准之所以要促成此事,一为考虑皇帝龙体,二为遏制皇后权力。而溜须之后,丁谓伙同吴越王的后裔钱惟演支持皇后。关于钱惟演福垊说一句:他是吴越忠懿王钱俶第七子,章献明肃皇后刘娥之兄刘美的妻舅。寇准自然对丁谓更厌恶,一次酒后失言有换掉丁谓之意,丁谓听闻,向皇后打小报告,说寇准让太子监国有想法!宋真宗本来就对寇准在《澶州之盟》的表现都不满:前有勉强皇帝亲征,后有贪天之功(本来剩70万就是寇准的功劳嘛,但寇准没低调,常以此为荣)。皇后这一吹枕头风,宋真宗立即出尔反尔(他自己说让太子监国的)就将寇准罢相了。

城门失火,有人就怕殃及池鱼,于是就来了个鱼死网破。太监周怀政,竟然早!饭!了!他勾结永兴军巡检朱能、自己的弟弟礼宾副使周怀信、客省使杨崇勋、内殿承制杨怀吉,决定杀相(丁谓)、废后(刘娥),立太子为帝,尊真宗为太上皇,拜寇准为相。周怀政集团中的二杨害怕了,后悔了,自首了。曹利用出手了,周怀政完蛋了。朱能鱼死网破,怒而起兵,毫无悬念地兵败自杀。这事,牵连到了寇准。第一、朱能是寇准的下属亲信。第二、周怀政跟寇准关系密切。临了,寇准反而成了躺着中枪的池鱼。就连他的两个女婿也被流放,最惨的是寇准。先流放到安州,刘皇后他们不解气。再流放到道州,他们还不解气。最后流放到雷州,他们解气了,寇准却颠沛流离,一贬再贬,心情郁闷,最终客死异乡了。


福垊


寇准生于公元961年,华州下邽(陕西渭南)人,寇准的父亲叫寇湘,是五代十国时期后晋的进士,因有功被封为国公,寇准从小就聪明好学。

太平兴国五年,公元980年,寇准中了进士。端拱二年,公元989年,寇准劝谏宋太宗,宋太宗实在听不去,准备回宫,寇准就拉住了宋太宗的衣角,说:请听我把话说完。宋太宗事后,反而不生气了,说:我有寇准,就像唐太宗有魏征。

淳化二年,公元991年,寇准被任命为枢密副使,同知院事,开始参与处理北宋的朝政了。寇准与枢密使张逊有矛盾,宋太宗就将张逊给罢免了,寇准也被贬至青州知府,但是宋太宗离不开寇准,所以第二年的时候,又将寇准召回,任命为参知政事。

宋太宗一直没有立太子,原因也很简单,他的帝位是从皇兄宋太祖那边传下来,而自己也面临这个局面,是立自己的儿子,还是立太祖的儿子,有个大臣叫冯拯上表要立太子,就被贬到岭南去了,所以大臣们都不敢再提这个事情。

寇准刚从青州回来,就来见宋太宗,宋太宗就问寇准:你认为立谁为太子?寇准没有直接回答,而是说:这个事情,谁都不能商量,只有你自己拿主意。宋太宗说:襄王赵恒怎么样?寇准说:你觉得可以,那就可以了,然后宋太宗就立赵恒为太子了。

宋太宗与太子一直从祖庙祭祀回来,京城的百姓高呼:少年天子。宋太宗心里有点不平衡,他就问寇准说:现在人心都向着太子了,那我怎么办?寇准说:这个说明你选这个太子选得好,选对了。宋太宗十分高兴,与寇准不醉不归。

公元997年,宋太宗病逝,宋真宗赵恒继位。辽军多次入侵北宋,公元1004年,宋真宗任命寇准为宰相。辽圣宗率二十万辽军攻打北宋,参知政事王钦若建议迁都至金陵(南京),寇准认为应该出击,而且宋真宗应该御驾亲征。

辽军受挫,要与北宋议和,寇准是反对议和,他觉得应该乘胜进攻,收复失地,但是宋真宗个人比较倾向议和,所以最后宋辽双方签下了,著名的“澶渊之盟”。而这次,寇准居功至伟,宋真宗十分敬重寇准,这个也引起了其他大臣的嫉妒。

王钦若就同宋真宗说:陛下觉得澶渊之盟是件好事吗?澶渊之盟就是城下之盟,而春秋有言,城下之盟是一种耻辱。而且,寇准这次就是在孤注一掷,而陛下就是他的“孤注“,意思是说即使宋真宗死了,还有太子嘛,宋真宗开始对寇准疏远,公元1006年,寇准被罢相,贬为陕州知州。

丁渭与寇准有很深的矛盾,寇准也得罪了刘皇后,太监周怀政与丁渭有仇,杀死丁渭,让寇准复相,尊宋真宗为太上皇,让太子继位,可是这个事情败露了,丁渭为了置寇准为死地,就诬告寇准参与了此事,结果,寇准虽然没死,但还是被逐出了京城。

丁渭成为宰相之后,就对寇准一直贬。公元1022年,寇准被贬至雷州,而雷州的生活条件十分之差。公元1023年,寇准病困交加,最后病死于雷州,他的妻子宋氏乞求归葬故里,获准之后,但是因为钱不够,最后只能葬在洛阳。公元1033年,宋仁宗将寇准归葬于家乡华州下邽。

由此可见,寇准的结局那么惨,主要是因为寇准这个人为人正直,不逢迎,不畏权贵。


历史简单说


寇准(961年-1023年10月24日),字平仲,汉族,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人。北宋政治家﹑诗人。十九岁边中进士,两度为相,可谓是位极人臣风光无限。深的皇帝信任的他为什么结局并不好呢?

人际关系



做人刚正、耿直一向是褒义的,但是这样的人往往会在不经意间得罪其他人。 寇准为人耿直、性格强悍是名声在外的。寇准因为自己的性格得罪了很多人,有些是理所当然的,有些就完全没有必要了。

寇准在枢密院和知院张逊在一些政事上产生了分歧,一天,寇凖与与温仲舒一起外出,在路上碰到一个疯子迎着他的马喊万岁。判左金吾王宾与张逊向来交好,张逊就嗾使他把这件事禀告宋太宗。寇凖引温仲舒作证,张逊让王宾单独上奏,言辞很严厉,并且互相指责对方的短处。宋太宗很生气,贬谪了张逊,寇凖也被免官任青州知府。这件事本不是什么事,说清楚就是了,但是在盛怒之下互相揭短就显得有点儿市井打架的意味,显得心胸就有点儿狭隘了。


如果说上面这件事是为了保全自己,一时情急尚可原谅,那么下面这件事可就充分证明寇准的情商有问题了。丁谓当时身居宰相之职,对寇准的才能也是报以肯定的态度,一心想把他辣味同党。在一次宴会上,寇凖的胡须沾了些菜汤,丁谓马上起身为寇凖擦须。寇凖不但不领情,反而十分恼火,当场训斥丁谓有失大臣之体。丁谓恼羞成怒,发誓要报复寇凖。抛开职位,单就是朋友之间有此行为也没有那么过分吧。

如果自己不喜欢这样的阿谀奉承曲意逢迎的人,今后少来往就是了,何必当众训斥对方,至对方颜面于何地,中国人可是非常看重面子的,尤其是士大夫阶层,士可杀不可辱深植于他们心中。他得罪的可不仅仅是宰相而是与宰相一派的一批人。这些人处处排挤、暗算寇准,在皇帝面说寇准的坏话,一个人说不可怕,怕的就是三人成虎。由此来看,寇准没有丢掉 性命只是被贬到雷州最后还得以寿终,我感觉已是很好的结果了。

领导忌惮



寇准侍奉了两朝天子,分别是宋太宗和宋真宗。宋真宗是真喜欢他。端拱二年(989年),寇凖曾奏事殿中,大胆进谏。由于忠言逆耳,宋太宗听不进去,生气地离开了龙座,转要回内宫。寇凖却扯住宋太宗的衣角,劝他重新落座,听他把话讲完。事后,宋太宗十分赞赏寇凖,高兴地说:“我得到寇凖,像唐太宗得到魏徵一样。”可见宋真宗还是有一些肚量的,能够做到从谏如流。包括中间将寇准贬黜青州,宋太宗闷闷不乐,经常询问有关寇凖在青州的情况。第二年,寇凖就被召回京师,拜为参知政事。至道元年(995年)又加给事中。

宋太宗时期寇准春风得意,问题就出在了宋真宗的时候,宋真宗刚刚即位,辽国就更加频繁的骚扰边境。众所周知,宋朝的军事力量是很不怎么地的,连战连败。宋真宗见此情况,惶恐不安一心妥协。但是寇准是坚决的主战派,积极到什么地步呢?坚决要求宋真宗御驾亲征。听闻前线我军接连败北,辽军多么可怕,宋真宗这时肯定弄死寇准的心都有,可是宋真宗是个“软弱”的皇帝,不敢坚决的发号施令。最终怯弱的宋真宗在寇凖的督促下终于决定亲征。


宋真宗到达澶渊城南城之后,死活都不愿过河到澶渊的北城去。寇准便和高琼商议命令卫士把真宗的车驾转向北城行进。如果说此前宋真宗只是厌烦寇准主战,那这时一定对寇准起了杀心,这分明是“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感觉,寇准分明是没把他这个皇帝放在眼里。


寇准一心为国,却没想到他有一个心胸狭隘的领导,加上后来王钦若的诋毁:“《春秋》—书都把城下之盟当作一种耻辱。澶渊之盟实际上是城下之盟,陛下不以为耻吗?”王钦若见宋真宗不高兴,接着说:“陛下听说过赌博吧。那些赌徒在钱快要输完时,就尽其所有押了上去,输赢在此一着,这就叫‘孤注一掷’。陛下在澶州时不过是寇凖的‘孤注’罢了,真是危险啊!”早就对寇准不满意的宋真宗,此时一定也愿意相信这个理由,中国人讲究师出有名,那样做起坏事来心里就没那么虚了。至此,寇准的好日子就彻底到头了。

其实我感觉寇准如果生在其他朝代,恐怕只是他自己丢了性命而不累及家人朋友已是万幸,更幸运的是他生在了宋朝,刑不上大夫的宋朝是文人士大夫的天堂,也许从这个层面来讲,寇准的下场是很惨的吧。


棍哥观史


作为北宋前期的宰相之一,寇准是十分有名的。他曾辅佐宋真宗多年,但晚年却被政敌逐出了权利中心,最终在地方上郁郁而终,称得上是悲惨结局。

史书记载,乾兴元年(1022年),寇准因牵扯进朝廷党争,被当权者贬谪为地方官,次年便病逝于雷州。由于他一生为官清廉,十分清贫,所以连去世后的安葬费都是朝廷拨给的。

性格刚直

可以说,寇准的结局悲惨与他刚直的性格有很大的关系,“刚直不阿,素为群奸所不容”。早在宋真宗继位初期,寇准就开始担任宰相。

当时北方的辽国接连入侵宋廷边境,可继位的宋真宗赵恒长于深宫妇人之手,性格懦弱,一向没有什么主见。而朝廷的大臣们又大多主张迁都,以避开辽军的锋芒。只有寇准怒斥群臣,逼迫宋真宗亲临前线,最终击退辽军,但宋真宗仍然与辽国订立了和约。此事被寇准引以为耻,其性格刚直可见一斑。



朝廷党争

不过,导致寇准最终被贬的原因还是他卷入了朋党争。过去寇准在朝廷时,就多次与宋真宗的刘皇后、奸臣丁谓等人交恶。后来,奸臣丁谓与太监周怀政争权。丁谓胜出后,便借机诬陷寇准为周怀政的同党,联合皇后刘娥将寇准贬出了朝廷,甚至一贬再贬。但不久后刘蛾临朝称制,成为当朝太后,把丁谓等人也踢出了朝廷中枢。因此,寇准、丁谓都成了权利斗争的牺牲品。

公元1023年9月,62岁的寇准在自己的任上病故。由于他得罪了皇太后刘蛾,因此并没有得到朝廷昭雪。直到10年后宋仁宗赵祯亲政,才在群臣的建议下为他沉冤昭雪,追谥其为“忠愍”。



历史的荒野


寇准,人称寇老西儿,出生于文人叠出的北宋初年,19岁高中进士,一生为官清廉。

冠准是继唐朝魏征之后又一位“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的谏臣。宋太宗在位期间,非常器重寇准,曾亲切的把寇准当作自己的“魏征”。

太宗去世,真宗继位,寇准官至宰相。澶渊建功后寇准却连遭贬斥,最终还客死他乡,就连运送遗骸回乡的费用都没有。一代名相的悲惨结局,让人唏嘘不已。



那么寇准的结局为什么那么惨呢?

一、没有遇到个好皇帝

太宗是个知人善任的好皇帝,并不代表真宗也是。真宗重用寇准是因为其有拥立之功,很有报恩的用意。因为宋太宗的皇位来的不明不白,即有“烛影斧声”的猜测,也有“金匮之盟”的密约,所以宋太宗在皇位的继承人问题上左右为难。后来寇准坚决支持宋太宗将皇位传于自己的一脉,而不是按盟约所定的太宗后裔,所以才有了赵恒(宋真宗)的继承王位。

宋真宗一没有太宗英雄威武的风骨,二没的一国之君的担当。太宗在位期间曾两次主动进攻辽国,收复石敬瑭献出的云幽十六州,结果都以失败收场。真宗继位后,辽国实力大增,开始反攻宋朝。真宗皇帝不去想御敌之策,第一时间想到的是逃跑。后来寇准生拉硬拽将真宗拉到澶州督战,宋军士气大增,挫败辽国的进攻。后来两国签定《澶渊之盟》罢兵言和,寇准又为宋朝挽回每年70万的岁币损失。


宋辽议和后,北宋开启了近百年的和平局面,真宗皇帝志得意满。后来,宋真宗受了一些谄媚的大臣曲意逢迎的蛊惑,还堂而皇之地去泰山举行了封禅大典。为了“名正言顺”去彰显自己创下的“万世功业”,真宗皇帝还采取掩耳盗铃的方式,派人从民间广献祥瑞、伪造天书。所以正是由于真宗皇帝的没主见、无担当、志大才疏、沽名钓誉、容易听信谗言等性格,决定了忠臣良相的悲剧人生。

二、没有遇到好同僚

寇准澶渊建功,真宗对其宠信有加,然而却引来了大奸臣五鬼之一王若钦的嫉恨。后来王若钦在真宗面前进献谗言,说寇准是赌徒心理,不怀好意,他之所以让真宗去前线督战,完全是把真宗皇帝当做孤注一掷的“筹码”。真宗听完浑身只冒冷汗,觉得王若钦话很有道理,于是就开始对寇准冷淡起来。

寇准任宰相期间,为官清廉,任才唯贤,一些寒门才子得到重用。寇准还特别将一些敢于指责当朝弊政的直言善谏之士去御史台担任要职,因此为藏污纳垢、沆瀣一气的王若钦一伙人成为了对立面。所以以王若钦为首和奸臣,开始在真宗皇帝面前大肆攻击寇准,真宗皇帝不明事理、不辨是非,于是将寇准贬往外地为官。从此寇准的仕途走向了下坡路。


后来,真宗患病,刘太后干政,奸臣丁谓专权。路见不平的太临周怀政准备发动政变,诛杀丁谓,复相寇准,不料事情败露,周怀政被杀。此后权臣丁谓当上了宰相,最终寇准被贬往雷州,后病逝于此。

感谢朋友们点赞、关注!欢迎发表不同看法!


国史春秋


寇准,北宋时期著名的宰相,由于是陕西渭南人,当时人称寇老西。寇准一生性情刚直,直言敢谏,被太宗赵光义大为赞赏,并且把他必做是自己的魏征,得此一人,乃是社稷之幸。

而到了真宗朝,寇准由于前期坚持反对北宋南迁,建议武力抵抗辽国的入侵,劝宋真宗亲征,并且签订了“澶渊之盟”,使得北部边境得到了近一个世纪的和平,就是这样一位有大功于国家的救时宰相,为何晚年连续被贬,最终客死他乡呢?


脾气太刚,得罪他人

寇准是个出了名的直肠子,只要是他看不惯的事情,或者觉得对国家不利的人,他就要大胆说出来,不分场合,不分对象。

澶渊之盟签订以后,寇准就多次要求宋真宗把当时的投降派全部斩首,因为他们都是“只顾小家而忘大义”的无耻小人,真宗对这件事并没有追究,但寇准却被所有的投降派看成“公敌”,想方设法要将他搬倒。

小人谗言,防不胜防

由于寇准的火爆性格,以王钦若为首的小人们开始疯狂诋毁寇准。王钦若曾经对宋真宗说:“陛下您难道没有看出澶渊之盟实际上就是城下之盟吗?那寇准就像赌徒一样,把您放在城中当赌注,成功了是他的功劳,失败了您就万劫不复了,对于这样的功利之人,陛下您应该要小心。”

宋真宗听完以后不觉后背发凉,想起此事就觉得后怕,万一当年辽军孤注一掷鱼死网破,自己岂不是要成为阶下囚?于是从此开始疏远寇准。


皇帝病危,得罪皇后

当年宋真宗的刘皇后因为家人犯法,真宗看在皇后的面子上准备网开一面,但寇准坚持“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将刘皇后的娘家人按国法处理,因此得罪了皇后。

后来寇准在真宗病危之时坚持让太子监国,为了避免皇后干政和奸臣丁谓大权独掌。可事情办的并不周密,被一知情人酒后泄露,寇准于是被皇后和丁谓联合起来贬官,宋真宗躺在床上都不知情,还意识不清醒的问为何没有见到寇准。


寇准最后被发配到了雷州,临行之前,许多人害怕丁谓的势力都不敢相送。到达雷州后,寇准仍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在雷州传播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兴修水利,修建真武堂,著书立说,给雷州地区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贡献。

寇准客死雷州后,仁宗为他平反昭雪,追赠太子太傅,加封莱国公,谥“忠愍”。用后世范仲淹对寇准的评价我认为算是比较公道:

寇莱公澶渊之役,而能左右天子,不动如山,天下谓之大忠。

我是亮仔,欢迎大家讨论留言,关注亮仔学史,共同探讨历史的那些事儿!


亮仔学史


寇准其实是典型的性格决定命运。

寇准有两大政敌,一个是宋真宗的皇后刘娥(也就是“狸猫换太子”里面坏人BOSS刘妃的原型),一个是大臣丁谓。

寇准跟刘娥的矛盾主要是政治上的。当时宋真宗身体不好,“得风疾”,也就是高血压、血栓一类。

于是刘娥渐渐“预政于内”;“事多决于后”。刘娥专政,自然引起朝臣忧虑,作为宰相的寇准首当其冲。

当年,真宗准备立刘娥为皇后时,寇准就“以为出于侧微不可”。刘娥坐上后位后,她的真前夫、假兄长刘美的宗人在四川飞扬跋扈、横行霸道“夺民盐井”。地方官奏章报上,真宗见是皇后姻亲,决定网开一面“欲赦其罪”。其他人对此并无意见,惟有寇准坚持原则,要求“付台勘”。所以皇后和寇准的关系一直不好。

因此,寇准此时便密奏真宗请太子监国,削弱刘皇后在朝堂的影响力。真宗听了这番话,“然之”。于是,寇准准备对刘娥出手,结果事情不秘,寇准的政敌丁谓先出手了。

而之所以后者成为寇准的政敌,纯是寇准的性格问题。寇准为人过于刚直,每每喜怒形于色,因此不管是正人君子还是奸佞小人都不喜欢他。当初寇准非常欣赏丁谓,早年间还曾向时任宰相的同年李沆力荐过。但寇准后来发现丁谓是个溜须拍马的小人,就对他没好脸了。有一次,大臣们一起吃饭,丁谓见“羹污准须”,便起身徐拂之。哪知寇准非但不领情,反而讥讽道:“参政、国之大臣,乃为官长拂须耶?”这就是“溜须”一词的出处。

丁谓拍马屁结果拍到了马蹄上,自然也恨上了寇准。

而当寇准谋划请太子监国时,这个秘密被寇准得罪过的武官曹利用得到了。

曹利用就此密告刘皇后,之后丁谓也加入进来。他们求见真宗,“力谮准,请罢准政事”。

结果真宗直接表示记不得这事了,“上不记与(寇)准初有成言,诺其请!”(也有观点认为,宋真宗贪恋权力,反悔了太子监国的决定,于是决定牺牲寇准)

结果寇准被罢免了宰相。

于是,为人刚直的寇准生气了并为自己叫屈,结果真宗生气了:“寇准远贬”。

加之寇准卷入了周怀政(典左右春坊事,掌皇太子宫庶事)谋划的宫廷政变——废刘皇后、立仁宗为帝、尊真宗为太上皇,诛丁谓、曹利用,复寇准相,但最后失败了。

于是寇准被降为太常卿(正四品,为太常寺长官,总领寺事,其职清重而位尊,掌礼乐、郊庙、社稷、陵寢、医学等事。)、出知相州。丁谓请示真宗,准备将寇准贬到边远地区任职。真宗的意思是“与小州”,可是等丁谓退下来后,却变成了“奉圣旨,除远小处知州”。结果寇准被贬去了安州,之后又被贬为道州司马,最终死于天涯海角的烟瘴之地雷州。

总之,寇准的悲惨结局,是性格太直了。得罪领导的枕边人,得罪了身边的小人,还不肯替领导背黑锅。这样性格的人是打不赢政治斗争的。就如周星驰电影《九品芝麻官》里那句著名的台词:“贪官要奸,清官更要\r奸!”


冷兵器研究所


北宋一代名相寇准,曾得到了宋太宗、宋真宗两代君主的信任,可谓是位极人臣,权倾朝野。特别是在辽国南侵,北宋危机之时,寇准力劝想迁都逃跑的宋真宗御驾亲征,迫使辽国在澶州城外定立了“澶渊之盟”,挽救了危机中的北宋,换来了此后一个多世纪的宋辽和平,可谓是居功至伟。

但,就是这样一位社稷重臣,晚年却被贬雷州(现广东湛江雷州),最终在忧病中客死他乡,结局确实有点凄惨。

如果要究其原因,寇准贬死雷州,其实就是性格决定命运的典型。寇准为人刚正不阿,令人敬佩,但性格缺陷实在太多,最终害死了他。

寇准刚正,得罪人太多

有句话叫做“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做人太优秀,而根基和茎干却不够强大,是会被风折断的。寇准就犯了这个忌讳。当然,这并不是寇准的错,而是社会太现实,太复杂。如果想过好日子,还是要适应这个社会,改变社会需要的能量太大。

寇准促成了“澶渊之盟”,引起了妥协派宰相王钦若的不满,就乘机挑拨离间,说澶渊之盟是什么城下之盟,说这个盟约签订的非常可耻。糊涂的真宗一听,还真有点生气了,开始对寇准不满。寇准被排挤、贬官。

这时候,另外一个关键人物出现,他就是深得刘皇后信赖的丁谓。这个刘皇后,就是仁宗朝的太后刘娥,历史上大名鼎鼎的人物。其历史地位,仅次于女皇武则天,这个后面再说。

丁谓深受刘皇后器重,但是他觉得以自己的资历做宰相还不够,就主动邀请寇准回朝。寇准回京做了宰相,丁谓自己做了副宰相。原本丁谓是想拉寇准入伙的。甚至在一次宴会上,寇准胡须上沾染了菜汤,坐在旁边的丁谓看到了,主动为寇准擦须。这原本是拍马屁、示好的举动,却被寇准当众羞辱了一番。这放谁身上都受不了呀。

寇准满可以打个哈哈,表示感谢。既然知道丁谓是小人,又何必公开得罪呢。况且,以寇准的势力,远远没有达到大明首辅张居正的地步,根本就斗不过这些小人。寇准得罪人太多,好日子也就到头了。

寇准好声誉,交友不慎

寇准虽然刚正,但行为却有些轻佻,而且生活奢靡,嗜酒,还跟大多数人一样,喜欢听奉承的话。这就让一些隐藏的小人,也可以说是能力不足,不那么凸显的小人,有了可趁之机。其中,就有两个关键人物周怀正和朱能。

周怀正谋反牵连寇准

周怀正原本是宋真宗的亲信太监,但在刘娥被封为皇后之后,周怀正的地位直线下降。周怀正不甘心宠信旁落,就策划让太子赵祯监国,让好友寇准辅政。赵祯即后来的仁宗,民间传说中被皇后刘娥狸猫换太子的那位,生母为李宸妃。

周怀正鼓动寇准上书,向真宗谏言太子监国一事。此时,真宗已病,时而清醒,时而糊涂,奏折主要由刘皇后代为处理。刘皇后一看,自然不会批准,直接把寇准的宰相也给免了。寇准自此也得罪了刘皇后。

太子监国的事情没办成,周怀正的日子就越来越难过。他就开始策划废掉皇后,让太子做皇帝,让真宗做太上皇。结果,行动不慎,被人告密,周怀正被抓捕处死。寇准虽然没有参与谋反,还是被牵连,贬出了京城。

朱能造反牵连寇准

原本周怀正造反,寇准被贬,等真宗清醒了,还是会起复寇准的。不幸的是,寇准又遇到了朱能,成了朱能的上司。朱能没什么政治才能,但是很会拍马屁,把寇准拍的很舒服,而且天天就想着投机钻营,升官发财。

当时,真宗喜爱假借天书,彰显自己的功德,还搞了什么泰山封禅。

朱能就想,自己能不能也编一本天书,拍拍皇帝的马屁,不就升官发财了。朱能就借寇准之手,向真宗献了天书。天书的真假,真宗自然知道,但是有人拍马屁,真宗当然乐意了。特别是寇准竟然也肯逢迎自己了,真宗更高兴,准备将寇准调回京城。

但是,寇准因为请立太子监国的事情,得罪了皇后刘娥。刘娥就想借这件事继续打击寇准。刘娥就派人去抓朱能,想从朱能这里获取一些寇准“欺君”的材料。

朱能一听,什么,来抓我了,难道天书之事被揭穿了?这浑人竟然直接杀了使者,起兵造反。朱能名字中有个能字,但能力却很是稀松,很快就被官军打败了。朱能无奈,上吊自尽了。

朱能死了,寇准自然也脱不了干系,再次被牵连贬官。

寇准的性格,让他看不清局势

寇准其实就是一个有点才华,敢于直谏的人,性格上大大咧咧,喜欢参与权力斗争,却不能看清斗争的形势。说直白点,就是能力有限,性格也有缺憾,结局自然不会太好。

再看看寇准的对手刘娥刘皇后,一个长的很漂亮的川妹子呀。辣妹子辣,辣妹子从小辣不怕,辣妹子嫁人怕不辣。得罪了刘娥,会辣死人的。寇准就被呛了一嘴的辣椒面,直接给呛到了西方极乐。

刘娥年幼时嫁给了银匠龚美。龚美带着刘娥到开封谋生,可是生意不好做,难以为继,他就把妻子,年仅15岁的刘娥卖到了襄王府当丫鬟。结果,小襄王一眼就看上了漂亮的刘娥。刘娥便成了襄王的情人。襄王是谁?就是后来的真宗赵恒。

真宗原配潘氏(北宋开国名将潘美的女儿)去世较早,继室郭氏在赵恒继位后,被封为了皇后。刘娥把赵恒迷的神魂颠倒,等郭氏一去世,赵恒就力排众议,将刘娥封为了皇后。

刘娥虽然出身很低,却在认识赵恒后,博览群书,通晓古今,精于政事。真宗宠爱刘娥,也有这方面的原因,很多事情都会让刘娥帮助处理。特别是在真宗病倒后,政务都是刘娥帮助料理。而刘娥也不负真宗所托,将国事处理的井井有条。

在真宗去世后,仁宗继位,刘娥垂帘听政十余载,甚至穿上了皇袍。刘娥跟武则天所差的,仅仅是没有登基称帝,私生活也没那么乱而已。

看到这里,自然就明白了,寇准能不被整死么?寇准根本就不是皇后刘娥的对手。丁谓、王钦若之流,也仅仅是喽啰而已。

寇准斗不过刘娥,也不投靠刘娥,反而得罪了刘娥。寇准先是反对立刘娥为皇后;后来又策划太子监国,想架空刘娥;再后来,刘娥娘家人仗势犯法,寇准又不知好歹,坚决反对真宗下诏赦免,造成了彻底跟刘娥决裂的局面。

正是在皇后刘娥的支持下,丁谓才变得有恃无恐,一次又一次的陷害寇准,篡改真宗的旨意,将寇准越贬越远,从本来的江淮富庶地区,一路贬到了偏远的雷州。如果再跨过一个海峡,寇准就被贬到宋朝最远的流放地,海南岛了。

大多数大臣,虽然看的明了,却是敢怒而不敢言。真宗清醒时,忽然想起了寇准,都没人敢告诉真宗寇准到底去了哪里。

真宗去世的第二年,即仁宗天圣元年(1023年)九月,寇准病故在雷州。十年之后,明道二年(1033年),皇太后刘娥去世,仁宗才敢为寇准平反昭雪,敕令恢复寇准太子太傅的官阶和莱国公的爵位,并赠中书令,谥号“忠愍”。皇祐元年(1049年),仁宗又命人撰写了《莱国寇忠愍公旌忠之碑》,并亲笔为碑首篆书了“旌忠”二字,算是彻底肯定了寇准对大宋做出的功绩。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干,必要的时候,做出适当的妥协,也总比大业未靖身先死要强。人生确实不易呀!


奕天读历史


寇准是北宋的名相,很多人对他并不陌生,在杨家将演义里帮助杨家平冤昭雪的,就是这个寇准,而在正史中力主抗辽,并且在澶渊之盟时,最大限度减少北宋的损失。

可见,这个人无论是民间还是正史中,都有着很高地位。但即便有如此功劳,他的结局却并不好。

其实,在历史上,有很多都是这样,曾经创下丰功伟绩,却不容于当时的朝廷,他们的结局,都比较悲惨。

寇准立下的功劳

寇准是一个典型的活得伟大,死的悲凉的人物。他忠心为国,努力的为国为民分忧解难,是宋真宗手下最重要的臣子。

他对外很强硬,这与北宋王朝的主流官员大不相同。当辽国犯境,大部分的朝廷重臣,第一个考虑的是迁都。

而寇准敏锐的洞察到,这次辽国的进攻,已经到了强弩之末,很可能后劲不足,如果迁都,无疑把整个汴京城送给辽人,让辽国有了足够的补给,然后继续进攻。

寇准力排众议,执意北上抗辽,最终辽军退却,北宋挽回了一些颜面。这场大功,让寇准声名鹊起,也成了寇准悲剧性人生的起点。

寇准怎么一步步“走向”深渊

宋真宗御驾亲征,击败辽国的进攻,这场胜利,狠狠的打了那些主和派和迁都派的脸。如果这些人是少数的,他们一定会觉得羞耻。但偏偏,这些人是一个很大的群体,反而寇准变得势单力孤。

人数众多让这些人底气更足,脸皮更厚,他们不去考虑自己为了自己的小九九,几乎让国家陷入危机,他们也不考虑自己的不足,以及眼光狭隘,他们的逻辑很简单,自己没错,只是因为寇准的成功,让自己错了。

所以,千错万错,只是寇准一个人的错误。

此后,一帮主和派和迁都派达成了共识,在他们看来最坏的不是辽人,而是你寇准,你若想做出头鸟,就把你干掉。

他们中的很多人,在国家危亡之时,没有半点计策贡献,但要论起整人的艺术,绝对是一流的。这里面,就有力主迁都的王钦若。

在宋真宗异常兴奋得意的时候,王钦若不动声色的讲了一个关于春秋的故事,那是一个城下之盟的耻辱故事,当王钦若看到宋真宗的脸色一变,他嘴角泛起一丝阴冷的笑容。

随后,他不动声色的又加了一把柴,突然提出了一个让宋真宗没想到的问题。你认为这是一场胜利,其实只是城下之辱,寇准看似为国尽忠,却是拿陛下的性命作赌注,来让自己留名青史,陛下,你这是被人卖了,还帮人数钱呢。

可见,人心险恶,好好的一场胜仗,被一个半点能力也没有的人,说成了一文不值。被王钦若这一忽悠,宋真宗也觉得不对劲。其实,这只是一种心理暗示,使宋真宗无意识的顺从了王钦若得想法。

于是,宋真宗愤怒了,王钦若成功了。寇准被排挤出政治核心,虽然他有复相,但他又卷入宫廷之争,于是,再次被贬。

图:《杨门虎将》寇准剧照

这次,寇准的对手叫做丁谓。

这是一个野心家加笑面虎,寇准在地方当了几年官,被丁谓推荐,再次当了丞相,但这时候的寇准,已经没有政治根基,俨然成了丁谓的棋子。

而寇准是一个名副其实得正人君子,也是为国尽忠得人物,偏偏生性刚烈,不善于阴谋诡计。

宋真宗病危,刘皇后开始理政。这个刘皇后,在民间,是一个恶毒妇人的形象,“狸猫换太子”说的就是她。

但在历史上,这个刘皇后(后来叫刘太后)是一个很有能力的女人,在宋仁宗没有亲政之前,整个国家都是刘太后在管理,可见这个女人也是很厉害的。

但刘太后干政,重用丁谓,寇准在和丁谓接处的这段时间,看出来丁谓不是个能干事的人,于是开始极力反对刘太后干政,也反对丁谓掌权。

于是,寇准同时得罪了两个根本没法得罪的人物。然后,再次被贬。

这次被贬,贬得极为彻底,一路向南,最终在雷州,寇准去世,享年六十二岁。

寇准谥号的含义

寇准的谥号,叫做忠愍,对于大臣来说,谥号,代表着他一生的功过,因此,通过谥号,可以看出寇准在当时的地位以及皇帝对他的态度。

忠这个字,古代和现代,都是一样的,有为国尽忠的意思,这是对一个臣子很高的评价。所以这个字没有什么可以多说的。

值得一说的而是愍字,这个字比较生僻,在谥号中,有着很特殊的含义,比如在国遭忧,可以是愍,比如佐国逢难,也可以说是愍。

简而言之,得到这个谥号的,一般是有功于国,但蒙受不白之冤,结局比较悲惨的人。这两个字,也体现了寇准的一生。

寇准是个很有能力的人,也是一个干事业的人,却没有赶上好时候,宋真宗不是一个英明的皇帝,他好大喜功,信奉鬼神之说,而且,很搞笑的玩了一出封禅大戏,这是中国历史上,第六个封禅泰山的皇帝,其他五个是秦始皇,汉武帝,汉光武帝,唐高宗,唐玄宗。后世很多人认为,宋真宗完全没有资格封禅,于是,这场封禅变得很幽默。宋真宗这样的皇帝,身边就会又很多好大喜功,却不干实事的人。很多事情,并没有对错之分,只是人多和人少之分而已。这样的皇帝,再加上这样一群臣子,寇准真的很无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