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帝退位詔書有什麼作用?

揹包看客


我國的歷史上有不少退位詔書,代表著皇帝自願放棄帝位,將國家政權交給他人。但是清帝的退位詔書是極為特殊的一例,因為此前的退位詔書都是換湯不換藥,說白了就是將皇帝的寶座交給其他人坐而已,其本質還是封建制度。而這一封溥儀的詔書改變了中國的國體,向資產階級移交政權。其內容包括主要的三點:國體改為共和立憲;袁世凱全權組織臨時政權;各民族領土合一為中華民國。


這封退位詔書對中國歷史的作用是巨大的,它代表著中國已經和平地進行了政權的交接,讓中國進一步走向了共和。溥儀的這封退位詔書對於中國是具有積極意義的,但是對於清王朝來說,這是極為屈辱的。當時滿清就剩北京及周邊一些區域能夠控制,其它如外東北及東北三省一些區域,南方各省,西藏,新疆,蒙古等地域都沒有有效的掌控能力,退位詔書其實只是一個形式罷了,溥儀這個皇帝已經基本上名存實亡了

有人將溥儀和平退位的意義和英國的光榮革命相提並論,但是別忘了,光榮革命以非暴力的形式建立了君主立憲制,但是溥儀卻是在資產階級的暴力革命之下不得不屈服,簽下了這封退位詔書。當然,新的政體建立之後,也不會保留他這位君主。

清帝的退位詔書順應了時代的趨勢,其非常出眾的一個作用就是統一了各少數民族的領土。辛亥革命興起之時,提出第一條口號就是“驅除韃虜”,所以這場革命是具有“滿漢對立”的色彩的,革命也引起了全國各省脫離清廷的活動,如此一來即便是政權交接,國家還是會有分崩離析的危險。退位詔書在法律上確認了領土的完整性,少數民族如果意圖獨立割據就師出無名。而且為了保證少數民族不至於分裂,少數民族的貴族身份還是得到保證的,所以退位詔書對於少數民族穩定還是有著相當重要的作用。

然而這封退位詔書也有不足之處,就是將中國新生的資產階級政權交給了袁世凱這般兩面三刀的陰謀家。彼時南方已經成立了中華民國,袁世凱又有了絕對的權力建立一個新的臨時政府,那麼兩個政府哪個才是最具有合法性的一個,民眾應該承認哪一個呢?首先南方新政府由革命建立,並且以其活動逼迫清帝退位;而袁的新政府來自於清帝的禪讓,兩者皆是有合理合法性的,這就讓南北兩方就政權正統問題爭論不休,也造成了後來民國內部的紛爭不斷。

清帝退位詔書對於歷史是有著一定的積極作用的,不過現在有些網友盲目吹噓清末代統治者的作用,這就犯不上了,更何況他們後來又建立了偽滿洲國,意圖復辟。相對於這紙退位詔書,當時那些真正為了恢復中國,為中華崛起拋灑熱血,為了我們這些後代子孫能夠吃飽穿暖,有學上,有個安穩生活的革命者,才是對推動歷史起了最重要作用的因素。


木劍溫不勝


《清帝遜位詔書》如同接力棒,保證了政權平穩的交接

2011年的時候,學術界和文化界就《清帝遜位詔書》做過很多討論。有學者甚至認為,《清帝遜位詔書》的頒佈相當於中國的光榮革命。

回顧中國兩千多年的帝制時代,每一個朝代滅亡,伴隨的都是戰爭與殺戮,為了消滅前朝的歷史遺蹟,甚至連皇帝住的宮殿都要燒燬。

唯獨清朝的滅亡,是平安過渡。因此,帝制的終結不等於國家的瓦解和崩潰。而且,清朝滅亡之後,清朝的疆域也大致承襲下來。此後,無論是多麼混亂的時代,中國的疆土都沒有太大的變化,這都歸功於《清帝遜位詔書》,使其有法可依。

《清帝遜位詔書》如同接力棒,將政權平穩交給了中華民國。

老實說,這種觀點有它正確的一面,但是我認為誇大了《清帝遜位詔書》的作用。

清王朝滅亡的最後幾個月:革命黨無財力北伐,讓袁世凱有了可乘之機

為了更好的瞭解《清帝遜位詔書》,我們還是要回顧它頒佈的整個過程。

1911年10月10月,武昌起義爆發。隨後,在短短不到兩個月內,當時中國的18各省中,就有14個宣告獨立,脫離了清王朝。
隨後,清廷立即啟用被罷黜的袁世凱,期待他的北洋軍可以消滅起義。不過,袁世凱內心有自己的小算盤,清王朝已成強弩之末,再加上我差點因為你們的皇族內閣喪命。

於是,袁世凱建議清廷與革命黨談判,於是就有了南北議和。開始,孫中山等人本來有雄心壯志,準備打到北京,消滅清王朝。但是,礙於財政困難,無法有效阻止軍隊。

根據史料記載,南京國民臨時政府國庫裡,最困難的時候,只有十個大洋。每天,南京周圍的幾十萬部隊都到陸軍部所要軍餉。因此,南京政府無力北伐。

革命黨希望袁世凱能夠審時度勢,逼迫清廷退位,然後願意推舉他做中華民國第一任正式大總統。

此外,各國列強也壓迫清政府儘快與革命黨和談,避免戰爭,以此保證各國在華的利益。

隨後,英國政府聯合日本等國家,希望袁世凱可以迫使清廷退位,接受南方革命黨的建議,實行共和制,然後一致推舉袁世凱為大總統。

有了革命黨拋出的橄欖枝,再加上列強的支持。袁世凱決定向清王朝逼宮。

袁世凱逼宮:忽悠隆裕太后如果打下去,皇室不保

此時,清朝在位者是年僅3歲的溥儀和隆裕皇太后。袁世凱忽悠隆裕,說清朝國庫只有20多萬兩白銀(其實還有98萬7千兩白銀),不足以應付作戰的需要。此外,列強也都保持中立,拒絕借款。

他跟皇太后說,如果我們繼續打下去呢,肯定必敗無疑。到時候,革命軍打到北京,王室子孫都會被殺死。還不如此時議和,接受革命黨人的優待條件。

隆裕問王公大臣:“君主好,還是共和好”。王公大臣們無不反對共和。隆裕無奈的誰:“我何嘗要共和……革命黨太厲害,我們沒槍炮,沒軍餉,萬不能打仗。”

此外,各地督撫也紛紛打電報要求共和。袁世凱控制的北洋軍,也開始往上加柴火。段祺瑞說,北洋將領都要求共和,“人民進步,非共和不可”。

就這樣,隆裕太后在威逼恐嚇之下,決定宣佈退位。

1912年2月12日,她代替溥儀發佈退位詔書,這份詔書由革命黨的胡漢民命令張謇起早。

退位詔書大致內容是:如今天下人民多傾向共和,“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因一姓之尊榮,拂兆民之好惡”,因此我們同意共和,由袁世凱來全權組織臨時共和政府。

就這樣,清朝的權力就合法交到了袁世凱的手中。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清帝遜位詔書》裡面記載的,“仍合滿漢蒙回藏五族完全領土為一大中華民國”。這一句話奠定了,中華民國的領土是包含滿漢蒙回藏各個少數民族地區的土地,各個地區不允許分裂出去!中華民國接續的是清朝的法統和道統。

由此,我們可以看到《清帝遜位詔書》在法律和政治上的重要性。

《清帝遜位詔書》頒佈之後,袁世凱立即剪辮子,還哈哈大笑

當然,伴隨《清帝遜位詔書》頒佈的,還有《清室優待條件》,以此保證中華民國要給清朝皇帝每年的生活費,清朝皇帝的地位要得到尊重,紫禁城皇帝暫時居住,日後移居頤和園,頤和園仍舊屬於清朝等等。

溥儀宣佈退位的哪一天,根據在場侍衛武官唐在禮的回憶,隆裕上殿以後,外務大臣胡惟德領著大家鞠了三個躬,這是第一次大臣不用在叩拜皇帝皇太后。隆裕點了點頭,算是回禮。

隆裕臉上出現悽慘的樣子,溥儀呆坐在旁邊。隨後,胡惟德將退位詔書交給袁世凱,袁世凱當天剪掉了辮子,據說還哈哈大笑。

延續276年的清朝就這樣滅亡了,兩千年的帝制時代也就這樣一去不復返了。

史學家楊天石在《帝制的終結》這本書最後說:“辛亥革命的結果是和平轉移政權……它是一次勝迅速、代價很小的人道主義的革命。從這一意義上說,在世界革命史上,這是少見的例子”。

應該說,在清帝退位的過程中,《清帝遜位詔書》對當時甚至對後來中華民國都具有深刻的影響。


兮兮說事兒


107年前,也就是1912年,清朝歷史上最後一位皇帝,同時也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位皇帝,宣統帝溥儀,頒佈退位詔書。當時的溥儀剛滿六歲,實打實的兒皇帝,根本沒有行為能力。在慈禧太后死後,清朝再無可以力挽狂瀾的強勢人物,隆裕皇太雖然臨朝稱制,但卻毫無主見,在袁世凱的強勢威逼下,選擇了苟安妥協,頒佈了退位詔書,詔書共分滿、蒙、漢三道,內容節選:

特率皇帝,將統治權歸諸全國,定為共和立憲國體,近慰海內厭亂望治之心,遠協古聖天下為公之義 。袁世凱前經資政院選舉為總理大臣,當茲新舊代謝之際,宜有南北統一之方,即由袁世凱以全權組織臨時共和政府,與民軍協商統一辦法,總期人民安堵,海宇乂安,仍合滿、漢、蒙、回、藏五族完全領土,為一大中華民國。

詔書前半部分冗長,說的都是原因,後半部分是說清帝退位後的待遇,這兩塊不是這次討論的重點,船伕就給刪掉了,我們來看文中標記加粗的部分:“將統治權歸諸全國,定為共和立憲國體”這很明確的說除了政權的交接,是從封建君主制,轉變為共和立憲制。

更重要的是第二處標記加粗的部分:“總期人民安堵,海宇乂安,仍合滿、漢、蒙、回、藏五族完全領土,為一大中華民國”,這句話可以說是字字無價,不但徹底斷了歐美列強扶植傀儡政權的理由和野心,也從名義上證明了中國對1000多萬平方公里土地的合法有效的主權!

而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退位詔書有多重要,我們不妨試著他(它)從歷史中抹去,看看會有什麼樣的變化。

假設:清帝沒有頒佈退位詔書就被砍了

按照我們的假設,清帝要麼被殺,要麼被軟禁,總之是再也做不了皇帝了。正所謂“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一場天下大亂的歷史劇又將再次上演了。

先來看新疆,在幾十年前就曾經被沙俄慫恿叛亂,幸虧左帥高瞻遠矚,興王師收付。但清王朝覆滅後,中國出現了權力真空,沒有合法統一的政權,沙俄只需要如法炮製,扶植一個傀儡政權,就可以大搖大擺的出兵新疆,進而支持新疆獨立。中國人連跑出來罵街的理由都沒了。

目光南下,來看西藏,英國人以印度為跳板,對西藏的開始滲透已經十幾年了。再加上西藏的實際統治者,黃教的達賴喇嘛和班禪都需要清朝政府冊封,清朝亡了,權力沒有合法交接,康雍乾三代努力才給西藏上的緊箍咒徹底失效。黃教和英國勢必會沆瀣一氣,尋求建立獨立王國。

看完南邊,看北邊,蒙古草原上的遊牧民族,與滿清八旗可以說是一奶同胞,200多年的不間斷聯姻,幾乎都是兒女親家,清朝亡了,蒙古就是孃家。面對暴力推翻了清朝,蒙古寧肯與沙俄或者日本眉來眼去,也不會多看中原一眼,獨立已是必然。

而最可悲的是而從國際法上,無論是沒有退位詔書的北洋軍閥,還是孫中山建立的南方政府,都沒有干涉的權利。這關係有點類似蘇聯解體後,俄羅斯與烏克蘭或者白俄羅斯的關係。

新疆、西藏和蒙古,佔了中國大半壁江山,如果他們獨立,關中,華南和華北將不再是中國腹地,時刻都會面臨外敵威脅,又何談發展,中國將再無安寧之日。而除了這三塊地區,中原只會更亂,各地原本遮遮掩掩的武裝勢力,將會上演類似隋末大起義的亂局。

亂亂亂,打打打,便宜了番邦,糟蹋了百姓。一紙詔書,你說有用沒有用?


瓦爾登的船伕


自秦漢以來,詔書是皇帝佈告臣民的文件形式,屬於皇帝的專屬文體。

退位詔書,大概是皇帝們最不願意頒佈的一類詔書了。因為退位詔書,往往意味自己皇帝生涯的終結,也可能意味著自己祖輩的打下的江山在自己手中終結。比如說漢獻帝劉協的禪位詔書、清宣統帝溥儀的退位詔書皆是如此。



在溥儀之前的退位詔書,無非就是告示天下政權的更迭、皇帝換個人做罷了,並沒有太多的作用。但是溥儀在1912年的那封退位詔書,卻有著更加深刻的意義。它不僅意味著封建帝制的結束,也為中華民國的建立提供了法理依據。


清朝,最後的一個封建王朝;溥儀,最後的一位皇帝。公元1912年,清朝末代皇帝溥儀宣佈退位,至此,中國封建時代結束,進入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關於這次新舊時代交替的詔書,對於當時的各種形勢,它發揮了什麼作用呢?其中溥儀的退位詔書主要包含了以下三點:

第一條:“將統治權公諸全國,定為共和立憲國體”。

這一點,從法理上確定了中華民國的政體,也意味著中國長達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結束。這一份由張謇起草擬訂的詔書,是中國幾千年來歷史罕見僅有的和平退位詔書,它是一次時代的完美交接。

一紙詔書,換來了歷史更替,時代變換的短期和平,它沒有歷史上那種更朝換代的血腥味,也不像帝王退位皇子宮鬥、自相殘殺的殘忍。這場“不流血的退位”,就好比1688年英國的光榮革命,極大的推進了中國近代史的進程。

第二條:由袁世凱以全權組織臨時共和政府,與民軍協商統一辦法。

這一條,短短數字,卻牽扯了南北兩個勢力,以袁世凱為首的北方團隊,和以孫中山、黃興為代表的民主共和團隊。但是,從當時的形勢矛盾來看,袁世凱勝任是有一定合理性的,畢竟袁世凱以前曾是晚清的人,而且袁世凱手握重兵,那是武昌起義那些人不能相提並論的。



相比於孫中山來說,清廷還是信任袁世凱的。在當時的局面下,實際上除了手握重兵的袁世凱,清廷也好,孫中山也罷,都是無法收拾殘局的。

第三條,“合滿、漢、蒙、回、藏五族完全領土為一大中華民國”。

這一條非常的重要,從根本上確保了中華民國能夠順利的繼承清朝的固有領土,防止了分裂分子趁機獨立。


學過高中歷史的人都知道,在晚清的時候,因為當時的中國處於“內憂外患”的時代背景下,新疆出現過由英國和沙俄所暗地支持並且指使阿古柏發生叛亂,趁機割據的“阿古柏之亂”,當時問題特別棘手,好在最終由老臣左宗棠平定了叛亂,收復了新疆。此外蒙古地區也一直不安定,一直處在半割據的邊緣,西藏亦然。

而這一條詔令將五個人數最多的少數民族以及其他的少數民族保留在固定原有的圈子裡,避免了政權轉換期間民族之間的混亂分裂傾向,為今後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鞏固還是起了一定的積極作用的。

歸根結底,這最後的“一封詔書”,是一個時代和權力的和平過渡,它在很大意義上維護了民族團結和,推動了民主共和的步伐,同時它也徹底澆滅了外國帝國主義列強對中國貪婪覷覦的“大火”。


小鎮月明


“勝了固然是好,要是敗了,連優待條件不是我都落不著了嗎?落不著優待條件,不就是亡國了嗎?”

清帝退位前夕,在御前會議上,隆裕皇太后如是說道。在她心裡,革命黨人也好、北洋軍閥也罷,皆是一丘之貉,不過是想奪了大清的江山罷了。

袁世凱給她指明瞭兩條路:一條是清帝退位,然後享受優待條件;另一條是拒絕退位,然後被革命黨人打下來。不管是哪條路,清朝皇帝最終都會退位,區別只是退位之後還有沒有錢。

隆裕太后雖然見識過慈禧的手段,卻從未學半點皮毛,對於政治上的勾心鬥角,她一竅不通。御前會議跟擺設一樣,這些皇親貴族們沒有一點有用的建議。除了唯唯諾諾地聽隆裕太后講述她的憂愁,便是說一些模稜兩可的主張。

此時的大清國,皇帝的父親攝政王載灃已經被逼退位,國庫裡的內帑也都被北洋軍閥騙去,軍隊牢牢掌握在袁世凱手裡。溥儀名義上還是大清國的君主,實質上與傀儡無異。退位與否,對於袁世凱來說,真的沒什麼兩樣,反正他才是大清國的實際掌門人。

最讓皇室感到頭疼的倒不是袁世凱掌握大權,而是他們一向仰仗的外國人,此時也將資源傾斜給袁世凱了。攝政王載灃就是在帝國主義的干涉下,被迫卸任,繼而把大權拱手讓給袁世凱的。這個時候,隆裕太后也只能窩裡橫,出了紫禁城,沒有人把她當回事兒。

就在此時,袁世凱拋出清帝退位之後的皇室優待條件:皇帝退位而尊號不變、每年歲用400萬兩、宗廟陵寢永遠奉祀、民國保護清帝之私產。

隆裕太后到底只是個婦道人家,眼前的狀況已經使她非常窘迫,又沒有人幫她分擔壓力;在優渥的優待條件面前,隆裕太后立馬就搖擺不定,欲同意袁世凱的要求(清帝退位)。
裕隆太后


御前會議跟開弔唁會一樣,每個人都滿目愁容。很快,從前線發來戰報,禁衛軍總司令良弼被革命黨人遇刺重傷。消息傳來,皇室眾人皆以自危,隆裕太后原本搖擺的心,立馬堅定了下來:贊成清帝退位。

御前會議上原本持有反對意見的大臣,也都噤若寒蟬了。良弼遇刺之後,終因重傷不治身亡,臨死之際,他哀嘆道:

“炸我者,英雄也;我死,大清遂亡。”

如果說隆裕太后是一位棋手的話,她手裡早已沒有可以活動的棋子;而良弼之死,則使她徹底失去了鬥志。面對袁世凱遞過來的《清帝退位詔書》,她沒有任何選擇的餘地;三百餘字,每一個字都像一顆釘子一樣,扎進她的眼睛。


滿清三百年基業,終於斷送在她的手裡。袁世凱則是根據大清皇太后的懿旨和皇帝溥儀的聖旨,組建了民國臨時政府;同時根據之前與南方革命黨人協定好的協議,成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

袁世凱雖然取代滿清皇室,成為了中國的掌舵人,然而面對中國滿目瘡痍的樣子,他也是費盡了心思。一方面,帝國主義列強對中國的領土虎視眈眈;另一方面,國內的分裂勢力不斷試探他的底線。清帝退位之前,領土尚且完整;如果清帝退位之後,領土分裂,袁世凱豈不是要揹負萬世罵名?

“總期人民安堵,海宇乂安,仍合滿、漢、蒙、回、藏五族完全領土為一大中華民國。”

於是乎,袁世凱便在《清帝退位詔書》裡,特意擬定了這一條。如此一來,便以皇帝之名義,堵死了東北、西北、西藏等地分裂勢力的野心。在此之前的辛亥革命,打的旗號則是“鐵血十八星”。顧名思義,在南方革命黨人眼裡,只有漢地十八省才是他們爭取的目標,蒙回藏諸地已經顧不著了。

南北議和、清帝退位,不僅使得中國免遭戰火之災,同時也避免了領土進一步分裂。對於紫禁城的皇室來說,《清帝退位詔書》則是保證了他們的生命財政安全,化去了皇室內部強硬派的魚死網破之爭。

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清朝的覆滅本是咎由自取,《清帝退位詔書》卻意外保存了中國“自古以來”的領土。在之後的歷史進程裡,中國不論走哪一條道路,一切藉口分裂國家的行為,都會遭到中華兒女的一致批判。

這大概便是是《清帝退位詔書》的最大意義之所在了!


記者李滿


清帝退位詔書

1912年2月12日,清朝歷史上最後一位皇帝,同時也是自秦始皇創立皇帝制度以來的最後一位皇帝——愛新覺羅·溥儀,於宣統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夏曆),頒佈退位詔書,作統治之最後結束。

由於溥儀當時年僅六歲,無行為能力,因此由隆裕皇太后(孝定景皇后)臨朝稱制。

退位詔書共三道,圖片為辭位正文。

外文名稱:Imperial Rescript of Emperor Xuantong's Abdication時間:1912年2月12日起草人:張謇地位:中國帝制時代最後一道退位詔書

全文如下

奉旨朕欽奉隆裕皇太后懿旨:

前因民軍起事,各省相應,九夏沸騰,生靈塗炭,特命袁世凱遣員與民軍代表討論大局,議開國會,公決政體。

兩月以來,尚無確當辦法,南北暌隔,彼此相持,商輟於途,士露於野,徒以國體一日不決,故民生一日不安。

今全國人民心理,多傾向共和,南中各省既倡議於前,北方諸將亦主張於後,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因一姓之尊榮,拂兆民之好惡?

是用外觀大勢,內審輿情,特率皇帝,將統治權歸諸全國,定為共和立憲國體,近慰海內厭亂望治之心,遠協古聖天下為公之義。

袁世凱前經資政院選舉為總理大臣,當茲新舊代謝之際,宜有南北統一之方,即由袁世凱以全權組織臨時共和政府,與民軍協商統一辦法,總期人民安堵,海宇乂安,仍合滿、漢、蒙、回、藏五族完全領土,為一大中華民國,予與皇帝得以退處寬閒,優遊歲月,長受國民之優禮,親見郅治之告成,豈不懿歟?欽此。

起草人

計自愛新覺羅努爾哈赤建國,凡二百九十七年;自愛新覺羅福臨入主,凡二百六十八年,至是而亡。退位詔書起草人為張謇。

史料記載

同日,頒佈《關於大清皇帝辭位之後優待條件》、《優待皇室條件》。《清宣統政紀》記載其主要內容是:

甲、關於大清皇帝宣佈贊成共和國體,中華民國於大清皇帝辭位之後,優待條件如左:

一、大清皇帝辭位之後,尊號仍存不廢,中華民國以待各外國君主之禮相待。

二、大清皇帝辭位之後,歲用四百萬兩,俟改鑄新幣後,改為四百萬元。此款由中華民國撥用。

三、大清皇帝辭位之後,暫居宮禁,日後移居頤和園。侍衛人等,照常留用。

四、大清皇帝辭位之後,其宗廟、陵寢,永遠奉祀,由中華民國酌設衛兵,妥慎保護。

五、德宗崇陵未完工程,如制妥修,其奉安典禮,仍如舊制,所有實用經費,均由中華民國支出。

六、以前宮內所用各項執事人員,可照常留用,惟以後不得再招閹人。

七、大清皇帝辭位之後,其原有之私產,由中華民國特別保護。

八、原有之禁衛軍,歸中華民國陸軍部編制,額數俸餉,仍如其舊。

乙、關於清族待遇之條件:

一、清王公世爵,概仍其舊。

二、清皇族對於中華民國國家之公權及私權,與國民同等。

三、清皇族私產,一體保護。

四、清皇族免當兵之義務。

設在太和殿的隆裕太后靈堂

丙、關於滿、蒙、回、藏各族待遇之條件:

今因滿、蒙、回、藏各民族贊同共和,中華民國所以待遇者如左:

一、與漢人平等。

二、保護其原有之私產。

三、王公世爵,概仍其舊。

四、王公中有生計過艱者,設法代籌生計。

五、先籌八旗生計,於未籌定之前,八旗兵弁(biàn)俸餉,仍舊支放。

六、從前營業、居住等限制,一律蠲除,各州縣聽其自由入籍。

七、滿、蒙、回、藏原有之宗教,聽其自由信仰。

以上條件,列為公文,由兩方代表照會各國駐北京公使,轉達各國政府。

相關詔書

另外又頒佈兩個相關詔書,全文如下:

古之君天下者,重在保全民命,不忍以養人者害人。

現將新定國體,無非欲先弭大亂,期保乂安。

若拂逆多數之民心,重啟無窮之戰禍,則大局決裂,殘殺相尋,必演成種族之慘痛。

將至九廟震驚,兆民荼毒,後禍何忍復言。

兩害相形,取其輕者。

此正朝廷審時觀變,恫?吾民之苦衷。

凡爾京、外臣民,務當善體此意,為全局熟權利害,勿得挾虛矯之意氣,逞偏激之空言,致國與民兩受其害。

著民政部、步軍統領、薑桂題、馮國璋等嚴密防範,剴切開導。

俾皆曉然於朝廷應天順人,大公無私之意。至國家設官分職,以為民極。

內列閣、府、部、院,外建督、撫、司、道,所以康保群黎,非為一人一家而設。

爾京、外大小各官,均宜慨念時艱,慎供職守。

應即責成各長官敦切誡勸,勿曠厥官,用副予夙昔愛撫庶民之至意。

前以大局阽危,兆民困苦,特飭內閣與民軍商酌優待皇室各條件,以期和平解決。

茲據覆奏,民軍所開優禮條件,於宗廟陵寢永遠奉祀,先皇陵制如舊妥修各節,均已一律擔承。

皇帝但卸政權,不廢尊號。

並議定優待皇室八條,待遇皇族四條,待遇滿、蒙、回、藏七條。

覽奏尚為周至。

特行宣示皇族暨滿、蒙、回、藏人等,此後務當化除畛域,共保治安,重睹世界之昇平,胥享共和之幸福,予有厚望焉。


有一視覺YYSJ


退位詔書並不是清朝才有的,退位詔書在中國歷史上已經有很悠久的歷史了,根據史書記載來看的話,中國歷史上有史可查的退位詔書多達十餘部。歷史上最後一部退位詔書便是隆裕太后替溥儀代發的《清帝退位詔書》。如果大家仔細去看看這些退位詔書,大家就會發現,所有的退位詔書都有一個共性,那就是發佈者是被迫的,為了保全自己才發的。

清帝退位詔書的作用是非常大的,首先第一個就是實現了政權和平交接,同時加快了中國實行共和的腳步,這是毋庸置疑的,這份詔書強調了五族共和,保證了和平退位,在一定程度上也防止了國家的分裂。

清帝退位詔書是遲早會有的,只不過是個時間的問題罷了,清帝退位詔書還有一個意義,那就是將邊疆地區的少數民族依然留在了新政治體系中,這就避免新政權的分裂。同時穩住了邊疆的局勢,因為一開始辛亥革命本來就是以建立漢人政府為號召,這個就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一些民族心裡不舒服。

清帝退位詔書的作用也不都是正面的,比如說這個詔書讓南北雙方矛盾深化,袁世凱一直對外說是自己逼清帝退位的,南方政府認為權利來源於革命,和袁世凱沒有太大的關係。值得一提的是在清帝退位詔書頒發之後,還頒佈了《優待皇室條件》。

由於權利和平交接的緣故,新政府對清朝皇室也非常的好,在各種方面都有優待,舉個最簡單的例子,溥儀依然住在皇宮,侍衛,宮女,太監都正常使用,並且還每年給溥儀四百萬元。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鏡可以知興衰 喜歡歷史的讀者們不妨關注歷史雜貨鋪,如果有不對的地方歡迎指出,請多包涵。


歷史雜貨鋪


清廷宣統皇帝的退位過程

1911年10月10日,隨著武漢三鎮因武昌起義的爆發而被革命軍攻陷,而後隨著清廷軍隊的節節敗退,宣統朝廷無奈值得再次起用袁世凱為湖廣總督,並命其南下。但是袁世凱卻不為所動,以腳病未好的藉口推掉了這個任命,當然他的目的並不是真的不想做官而是想要更大的官,後清廷只得任命袁世凱為內閣總理大臣,並可節制清廷所有的水陸軍隊,之後袁世凱隨即接受這個任命並讓自己的北洋軍開始向盤踞在漢口的革命軍進攻,並不出數日就攻下了武漢三鎮的門戶漢口。但是在攻下漢口後,袁世凱就命北洋軍按兵不動,後袁世凱回京後就以北洋軍按兵不動為要挾迫使載灃辭去攝政王職務,而自此袁世凱並徹底的掌握了清朝的軍政大權。16日在取得了清廷的所有權利後,袁世凱開始下令北洋軍猛攻漢陽,而隨後在數月的時間北洋軍就接連佔領了武漢三鎮的二鎮。

但袁世凱的北洋軍雖戰果輝煌,無奈當時整個中國對於清朝已經徹底失去信心,當時南方已有十七省宣佈脫離清朝,而清朝此時實際可控制的也只有數省。於是袁世凱眼見清朝已不可救,於是並與在南方的孫中山進行議和,最終孫中山與袁世凱達成協議,只要袁世凱讓清廷宣統皇帝宣佈退位,他就是中華民國的大總統。最終在袁世凱給出了清政府最厚待的優待條件後,再加上此時的清廷自己也知曉已無力在統治中國,如果再堅持恐怕整個滿清皇室將陷入滅亡的邊緣。後在1912年2月12日,隆裕皇太后臨朝稱制,並以太后的名義發佈《退位詔書》,宣佈宣統皇帝退位,而隨著宣統的退位,清朝在中國二百餘年的統治也正式宣告終結,取而代之的就是中國民國。

退位詔書主要內容

清廷的退位詔書一共下了兩道,第一道是宣佈宣統帝退位的詔書,而第二道就是宣佈中國民國與清廷商議好的優待條件。

第一道:

朕欽奉隆裕皇太后懿旨:前因民軍起事,各省響應,九夏沸騰,生靈塗炭,特命袁世凱遣員與民軍代表,討論大局,議開國會,公決政體。兩月以來,尚無確當辦法。南北暌隔,彼此相持,商輟於途,士露於野,徒以國體一日下決,故民生一日不安。今全國人民心理,多傾向共和,南中各省,既倡議於前,北方各將,亦主張於後,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以一姓之尊榮,拂兆民之好惡。是用外觀大勢,內審輿情,特率皇帝將統治權公諸全國,定為共和立憲國體,近慰海內厭亂望治之心,遠協古聖天下為公之義。袁世凱前經資政院選舉為總理大臣,當茲新舊代謝之際,宜有南北統一之方,即由袁世凱組織臨時共和政府,與民軍協商統一辦法。總期人民安堵,海內乂安,仍合漢滿蒙回藏五族完全領土,為一大中華民國,予與皇帝得以退處寬閒,優遊歲月,長受國民之優禮,親見郅治之告成,豈不懿歟?欽此。

第二道:

朕欽奉隆裕皇太后懿旨:前以大局阽危,兆民困苦,特飭內閣與民軍,商酌優待皇室各條件,以期和平解決。茲據復奏,民軍所開優待條件,於宗廟陵寢,永遠奉祀,先皇陵制,如舊妥修各節,均已一律擔承。皇帝但卸政權,不廢尊號,並議定優待皇室八條,待遇滿蒙回藏七條,覽奏尚屬周到。特行宣示皇族,暨滿蒙回藏人等,此後務當化除畛域,共保治安,重睹世界之昇平,胥享共和之幸福,予實有厚望焉!

簡單說清廷所發佈的退位詔書中最有價值的就是第一道,而第二道無非就是清廷用來保證自己的利益而發佈的罷了,畢竟詔書是面向整個中國和在中國的各個列強國家而發佈的,只有將這些條件公開化,清廷才能放心的讓宣統帝退位,因為只有這樣讓世人皆知袁世凱向清朝保證的事情,袁世凱才不能反悔才能付出行動。

清帝退位詔書有什麼作用?

那麼我上面也說了,清帝的退位詔書中有價值的就是第一道詔書,那麼這道詔書到底有和作用呢?其實這道詔書最有用的一句話就是“仍合漢滿蒙回藏五族完全領土,為一大中華民國”。可以說正是因為這段話才讓中國民國得以可名正言順的將清廷所轄的所有國土全部接受,而避免出現東北和蒙古等地區的分裂。要知道在清朝之前,東北和蒙古地區可不歸中原國家管理,正因為清朝的入主中原,這些土地才能完全歸於中國,如果說在當時清帝的退位詔書中,不明確的說出這點,恐怕日後在中國的那些列強國家肯定會以東北和蒙古不是中國領土而起了覬覦之心。而也正因為詔書中有這句話,才在一定程度上切斷了那些列強想要分裂中國的念頭,可以說這就是退位詔書最重要的作用。

當然退位詔書還有一句比較有歷史性的話,那就是“特率皇帝將統治權公諸全國,定為共和立憲國體”。這句話的出現就意味著中國沿用了兩千餘年的封建制度正式宣告總結,從此中國不再是一家之天下,而乃萬民之天下。可以說也正是因為這句話,中國的制度才徹底的擺脫了曾經的封建社會,走向了更為民主的共和時代,這天下再也不是一人獨掌的天下,人民也終於開始有了當家做主的機會,曾經奴役了中國百姓近千年的君主時代再也不會出現了。

此外退位詔書中還有一個作用,那就是明確了袁世凱是臨時共和政府的最高首腦,即“即由袁世凱組織臨時共和政府,與民軍協商統一辦法。”。而這個人覺得恐怕就是袁世凱和清廷內部協商的結果吧,可以說是互相交易,即袁世凱給清廷相對優厚的待遇,而清廷則在詔書中向世人昭示袁世凱的合法身份,藉此來徹底阻斷臨時政府會被革命黨人控制的可能性。其實這段話也有點向列強說的意思,就是我清廷承認袁世凱是共和政府的最高領導者,希望你們也能承認。


澳古說歷史


《清帝退位詔書》是滿清政府在無奈的環境下籤訂的歷史產物,要說其帶來的歷史意義,其實沒有想象中的那麼大,但卻是當時看來的一份重要的法理依據。


因為在當時的那個環境下,清廷出不出詔書,其直接的命運都是被推翻掃進歷史的垃圾堆,而且重要的是,如果再頑抗下去,其下場被熟知明末那場浩劫的統治者們想了又想,那是真不敢想。所以還是服從的好,這才有了這份詔書。

這份詔書的簽訂,並不是滿清統治者真的感應世界大勢,把政權“交”給了人民,而是被逼無奈之舉,有些人拿這份詔書說什麼代表了偉大的意義,保證了中國領土的完整性,其實都是瞎扯,在絕對的實力面前,這些被誇大的作用不值一提。


雖然如此《清帝退位詔書》也是有象徵意義的——它標誌封建皇權專制政體徹底結束,也標誌著愛新覺羅家對中華的反動統治就此完結,中國從此走上了民主共和的世界,同時中國也真正的進入了民族團結的新時代,愛新覺羅氏和億萬國人一樣,都成為了國家的公民。

至於說皇帝將“將統治權公諸全國,定為共和立憲國體”從法理上確定了國體,將國家政權合法的過渡到共和政體,這樣的話,就確定了中華民國的合法性這句話是錯誤的。無論是英國光榮革命還是法國大革命,都沒有聽說過是非要王朝君主頒佈詔書後來的英法兩國資產階級政權才算能得到承認和具備合法性,這說法也就是滿清政權自己貼金,民國看著玩罷了。法理也好,公理也罷,都是強權在前的,有些人故意誇大詔書的意義,說什麼“總期人民安堵,海宇乂安,仍合滿、漢、蒙、回、藏五族完全領土為一大中華民國”,意味著新的中華民國仍能在疆域上保有清朝原來以非漢族居民為主的邊疆地區,從法理上保障了我國領土的完整。難道他不寫,這些地方就不算中國的了?就不會有千萬的國軍和解放軍拋頭顱灑熱血的去收回了?

所以說《清帝退位詔書》其積極意義是有的,但更多的帶來的是政治上的,並沒有什麼實際性的特別意義,什麼“留”下領土,政權“交”給人民之說都是胡扯,領土早就紛紛獨立加入民國了,用的著留?至於交,不交也可以試試。


關河南望


退位詔書的意義在於,從法律上確認了民國政府和清政府之間的繼承關係。

我們需要明確一個國際法概念,政府繼承。這一概念的意義是,一個國家舊政府倒臺後,新政府繼承舊政府對內以及對外的權利和義務,但是前提是僅僅是統治這個國家的政權發生了變更,而不包括這個國家的主權出現問題,比如說蘇聯解體,除了俄羅斯之外,其他獨立的加盟共和國均沒有繼承蘇聯在國際社會地位的權利,比如說蘇聯在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地位只能由俄羅斯繼承而不能分給其他的加盟共和國;同樣,蘇聯的武裝力量只能由俄羅斯來繼承,這也是為什麼烏克蘭、哈薩克斯坦等國會放棄蘇聯遺留核武的原因。

而清政府和民國政府之間恰好符合政府繼承的概念,民國政府和清政府之間通過《大清皇帝退位詔書》完成了主權和法統的移交,民國政府繼承了清政府對內和對外的權利和義務。

所以,根據退位詔書的法律意義,則是保住了中國領土主權的完整。而且歷屆中國政府都曾經強調過中國之主權繼承自清政府,維護了中國領土的完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