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歼灭五国后,齐国最后独自面对秦国时是怎样的心态?

泉洪


秦始皇灭齐国的原因《史记》记载不同

在《秦始皇本纪》中灭齐是因为齐国发兵据守才发兵灭齐:

“二十六年,齐王建与其相后胜发兵守其西界,不通秦。秦使将军王贲从燕南攻齐,得齐王建。”

在《田完仲完世家》中灭齐是秦国主动发兵攻打:

“四十四年,秦兵击齐。齐王听相后胜计,不战,以兵降秦。秦虏王建,迁之共。”

即:秦国认为齐国灭亡责任在齐国而非秦国;齐国认为齐国灭亡责任在秦国而非齐国。

只有清楚明白齐国灭亡就是是秦国主动,还是齐国主动,才能真正明白齐国被灭时的心情。

齐国鼎盛时的地图


齐国灭亡是谁的责任

公元前237年,秦王政十年秦始皇亲政第一年,赵王、齐王到秦国“置酒”,即顺服的意思。正是因为齐王来咸阳置酒,才有秦始皇在跟随齐王来的茅焦劝说下让赵姬重新回到甘泉宫居住。

齐王建在到咸阳置酒前就明白公开,这是为了齐国利益:

“齐王建入朝于秦,雍门司马前曰:「所为立王者,为社稷耶?为王立王耶?」王曰:「为社稷。」”

从秦国灭六国的过程来看,秦国无意灭齐:

公元前230年灭韩;公元前225年灭魏;公元前223年灭楚;公元前222年灭赵国参与代国和燕国残余;公元前221年才灭齐。

从灭国的重要性来看,秦国有心灭齐,就应该在灭楚之后进行灭齐,而不是继续追打赵国和燕国的残余。灭了赵国和燕国的残余再灭齐,显得主次不清。齐国无论是疆域、民众、经济都比代、辽东重要得多了。

秦始皇若真的想吞取齐国,不可能在灭楚之后先攻打代和辽东这两个荒凉之地而放弃齐国这一块经济大国。

齐国在代和辽东之后被灭,说明了秦始皇并非一定要灭齐——只要齐国顺服即可。卫国就是最好的案例——太归顺了,以至于秦始皇就是不灭。

但齐国的现实是齐王建有心归顺、齐国贵族和流落齐国的三晋贵族不肯归顺。战国策中雍门司马的话充分表达了齐国贵族无意归顺秦国:

“齐地方数千里,带甲数百万。夫三晋大夫,皆不便秦,而在阿、鄄之间者百数,王收而与之百万 之众,使收三晋之故地,即临晋之关可以入矣;鄢、郢大夫,不欲为秦,而在城南下者百数,王收而与之百万之师,使收楚故地,即武关可以入矣。如此,则齐威可 立,秦国可亡。”

阿、鄄两地有韩、赵、魏国灭后流落的一百多贵族,一心想要借助齐国攻秦复国;

流落在齐国的楚国贵族的一百多贵族,同样一心想要借助齐国攻秦复国。

齐国聚集了韩、赵、魏、楚四国贵族,说明雍门司马对齐王建谏议的时间是在公元前222年、221年这两年之时。

韩、赵、魏、楚四国贵族齐聚意图攻秦复国,这说明了齐国成为了反秦复国的中心和基地。这是秦国绝对不能容忍的。在秦国使者被拒绝入齐国后,秦始皇决定灭齐。

齐国最后面对秦国的心态

一般来说,很多人都觉得齐国在最后面临秦国时有一种孤单无力的感觉。但从上面的分析来看,事实并非如此:

齐王建一心归顺,并无反抗之心,更无凄凉感觉,和蜀汉的刘禅不思蜀是一样的;

齐国贵族热血沸腾,一心想要利用韩、赵、魏、楚四国亡国贵族复国志愿,和秦国进行对决。这就和乐毅破齐后齐国以二城复国一样的形势——置之死地而后生!

士气和民意都具备了,但唯一的麻烦就是从公元前264年君王后执政一来,齐国基本上就没有战争,到公元前221年,齐国合计43年没有发生战争,齐国的战力能抗衡秦军吗?

这或许是齐王建不肯和秦国作战的根本原因!齐国必须要有和秦军保持不败的能力,才能够反抗秦国,然后派遣韩、赵、魏、楚四国贵族率军去各自故地复国,援助和屏障齐国。否则反抗秦国就没有意义,不如归顺得以保全。

这就是为什么秦末汉初时,六国只有齐国得以长时间得以是原齐国贵族把持,其他韩、赵、魏、楚、燕都是昙花一现的原因。

齐王建归顺得以保全齐国贵族实力。

综述

从秦国先攻打代和辽东而非齐国的事实看,秦始皇是可以容忍齐国归顺存在的。但齐国贵族和流亡齐国的韩、赵、魏、楚四国贵族热血沸腾意图以齐国为基地反秦,迫使秦始皇不得不灭齐。

齐王建以社稷为由而去咸阳置酒;在面临秦军攻打时,又为了保全齐国势力而归降并因此饿死。而齐国人对此的评价是齐王建昏聩,却忘记了齐国已经43年没有进行过战争,如何能够和拥有丰富作战经验的秦军进行对抗?

齐王建用牺牲自己的方式保全齐国实力,是秦末汉初田氏依然能够把持齐国的根本原因。其他被秦国所灭的韩、赵、魏、楚、燕五国原六国贵族即便复国也无力掌控。

战死轰轰烈烈是非常容易的事,但以自己屈辱而让后人得益的牺牲才更值得尊重。如同明朝的崇祯帝,自己死得轰轰烈烈、让人感动,但明明可以挽救的江山因此灭亡。

把个人名节比国家社稷看得更重,这就是崇祯帝和齐王建的区别。


每天原创,给你有价值的观点!
随手关注,你的支持才是动力!

历史哨声


当秦国灭韩国的时候,我保持沉默;我是齐国人。

当秦国灭赵国的时候,我保持沉默;我是齐国人。

当秦国灭魏国的时候,我保持沉默;我是齐国人。

当秦国灭楚国的时候,我保持沉默;我是齐国人。

当秦国灭燕国的时候,我保持沉默;我是齐国人。

当秦国灭齐国的时候,没有人帮我了,齐国灭亡了。

其实这足以表明此时齐国的心情了,秦国统一天下的采取的外交政策是远交近攻,这也是齐国最后灭亡的一个原因,秦国大肆笼络齐国,让秦国在攻打其他五国时候袖手旁观,一时间的短浅的目光让齐国自食其果。

齐王建自君王后死后,便任命舅舅后胜担任相国。后胜接受秦国间谍大量的黄金、玉器,派遣许多宾客到秦国,秦国给予这些宾客许多金玉,宾客回来都反而替秦国充当间谍,说一些符合秦国利益的变诈之辞。后胜劝说齐王建放弃合纵朝奉秦国,不修治攻击作战的军备五 ,不帮助五国攻打秦国,秦国因而得以消灭韩、赵、魏、楚、燕五国。

其中齐王建五年(公元前260年),秦国派兵攻打赵国的时候,齐国与楚国援救赵国。秦国国君秦昭襄王计议说:“齐、楚援救赵国,他们能紧密协作我们就退兵,不然我们就攻打他们。”赵国没有粮食,向齐国借粮,齐王建不同意借粮给它。齐国谋臣周子说:“不如答应借粮以使秦国退兵,不借粮秦军就不会退,这样秦国的计谋就能实现而齐、楚的计谋就失败。而且赵国对于齐国、楚国来说,犹如屏障,就像嘴唇对于牙齿一样,嘴唇没有牙齿就寒冷。今日赵国灭亡,明日祸患就轮到齐国和楚国。再说救赵的事情,就像捧着漏水的缸去救烧焦的锅一样急切。救援赵国,是高扬道义,打退秦军,是显明声威。以道义解救将亡的国家,以声威打退强大的秦军,不致力于此种大事而斤斤计较粮食,这样为国家作打算可就错了。”齐王建不听从。秦军在长平之战中,大败赵军四十多万,继而包围赵国都城邯郸。

正是这种不给力的政策让秦国很轻松的收拾了其他五国,剩下孤零零的齐国,秦国能够放过他们吗,知道此时秦国攻打齐国的时候,他已经没盟友可以求救了,心中的应该是大彻大悟了,但是晚了,只有灭国一条路可以走了。

没有永远的利益更加没有永远的朋友,齐国不懂,所以最后他也自食恶果。


天枫说


齐国因为秦国实施远交近攻政策,安享太平半个世纪。在这半个世纪里,秦国把韩、赵、魏、楚、燕,挨个解决,最后只剩下齐国的时候,齐国当时是怎样的心态呢?

(秦朝的进攻,图取其意)

一、庆幸。

当秦国在灭掉齐国之外的最后一个诸侯国燕国,俘获燕王喜的时候,我认为齐国国君齐王建第一感觉是庆幸。

庆幸什么?庆幸没有和秦国为敌,所以才把国家保持到最后。如果像赵国那样,一定要和秦国比一个高低,争论一下究竟谁才是战国末期真正的霸主,结果就是最先灭亡。如果像燕国那样,还要搞出一集刺杀秦王的剧情,结果也是全国瞬间灰飞烟面。楚国土地广阔,魏国战将如云,但是他们和秦国交恶,最终都失地亡国。唯有他齐王建的齐国,竟然到那时候都安然无恙。这都是因为他齐王建实施了正确的外交策略,才能如此保国安民。

二、希望。

五国灭后,自然就有了秦国如果对待齐国的问题。那时候,齐王建还不懂得“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的道理,所以他当时心中是充满希望的。

为什么说他充满希望呢?因为秦国在灭五国的过程中,齐国是立下了“汗马功劳”的。他的“汗马功劳”就是,当秦国灭五国的时候,齐国一直袖手不管。别小看这袖手不管,齐国是一个传统强国,如果他加入了任何一方与秦国作对,秦国都不可能轻松打下那些国家。

既然齐国是有功劳的,秦国当然不会为难齐国,说不定还会把打下的土地分一些给齐国。因此,齐王建当时是充满希望的。

(齐王建剧照)

三、惊愕。

正当齐王建做着从秦国那里分一杯羹的美梦的时候,灭掉燕国的秦国将军王贲已经率领秦国大军,顺势南下,大军压境,抵近齐国边境。那时候,齐国大约是又惊愕又慌乱。不是说好了,两国结交,要千秋万世好下去吗?再说了,我齐国又没有惹你,而且还有功劳呢,你为什么要打我?这下该怎么办呢?

于是,慌乱中的齐国,赶紧派出军队守住边境,做出一副抗战到底的架势。

四、侥幸。

秦国虽然大军压境,但是并没有真正发动进攻,而是派出使者,向齐国晓以利害。说,你确实帮了我。但是,我秦国志在统一。如果普天之下,还留有你齐国一个国家在那里,既不像样,我也过得不安生。不如你投降,我重新送你五百里土地。你有了这五百里土地,可以在这个土地上舒舒服服地当一个诸侯王,这样对大家都有好处。

齐王建听到这个消息以后,心里再次充满希望。虽然有不少大将大臣表示,应该坚决抵抗。但齐王建觉得,与其抵抗而死,不如坐享五百里土地。这样一来,总比其他五国的君王们下场好得多吧?

于是,抱着侥幸心理的齐王建,不听众大臣的劝谏,答应投降。

(秦王剧照)

五、绝望。

齐国投降,秦国不费一兵一卒获得齐国。但是,秦王并没有兑现他给齐王的承诺,并没有给齐王建五百里土地,而是把他流放到共地。这是一个十分偏远的地区,周围都是松柏之类的树林。这倒也罢了,更要命的是,秦王不准给齐王建提供粮食,齐王建靠挖野菜充饥。

在饿得实在受不住的时候,恐怕那时候齐王建才感到了后悔。后悔当初没有和五国联合起来对抗秦国;后悔没有操练军队,以至于军队不能打仗;后悔听信了本身就言而无信的秦王的鬼话,以至于轻易投降……但是,所有这一切,都来不及了,现在连吃的都没有,等待齐王的只有一个结局:绝望地死去,屈辱地死去……


张生全精彩历史


公元前230年,内史腾指挥秦军攻克韩国都城,俘虏韩王安,将韩国之地改为秦国的颍川郡,韩国灭亡,齐国没有任何反映。

公元前228年,赵王迁中了秦的反间计,秦将王翦大破赵军,杀了代替李牧的赵葱,俘虏了赵王迁,赵公子嘉率领宗族数百人逃到代郡,秦以赵都邯郸一带建立邯郸郡,赵国灭亡,齐国没有任何反映。



公元前225年,秦派兵进攻魏国都城大梁,秦将王贲引大沟之水冲灌魏都大梁,仅3个月,大梁城墙崩塌,魏王假出降,被王贲所杀,秦以魏国之地建立东郡,魏国灭亡,齐国没有任何反映。

公元前223年,秦将王翦、蒙武率领60万秦军大败楚军,一举攻破楚都寿春,俘虏楚王负刍,秦在楚地设立楚郡、九江郡、长河郡和会稽郡,楚国灭亡,齐国没有任何反映。

公元前222年,秦将王贲率军攻灭燕国在辽东的残余势力,俘获燕王喜,燕国灭亡,齐国没有任何反映。



公元前221年,秦将王贲统领秦军由燕国南部对齐国北境突然进攻,直逼齐国都城临淄,齐国毫无作战准备,无应战之兵,齐国国相后胜力劝齐王建投降,齐王建也就不战而降 ,这一次终于轮到齐国灭亡 。

齐国的最后一任齐王,是齐王建,齐王建是五国伐齐中那个齐愍王的孙子,也是齐国的亡国之君。

齐国自从乐毅五国伐齐后,仅剩两座城池:莒城和即墨未破,随后齐国击败燕国,齐国复国,齐愍王的儿子齐襄王即位,此国的齐国虽然复国,但经一战,元气大伤,再也不是那个曾经的东方强国,只能是苟延残喘的活着,齐襄王在位期间,赵国曾经两次攻打齐国,夺了齐国的地,秦国也曾攻打齐国,夺了齐国的地。



公元前264年,齐襄公的儿子齐王建即位,这一年,秦国的国君还是秦始皇的曾祖父秦昭襄王在位。齐王建是一个相当昏庸的君主,面对秦国咄咄逼人的态势,选择了事不关已,高高挂起,过一天算一天,既没有对齐国的命运感到担忧,又没有富国强兵的任何理念,就连齐王建的母亲也对这个不争气的儿子感到失望,临死前都懒得告诉齐王建何人可用。

在齐王建当政的四十多年里,齐国靠着不与秦国接疆的地理优势,未经战争摧残,在秦国一天一天的强大起来,不断地对韩、赵、魏、楚、燕发动进攻的时候,齐国就这么看着,什么也没有做,也许齐王建并不觉得齐国会灭亡吧。

公元前237年,44岁的齐王建到秦国朝见23岁且刚刚进行弱冠之礼的秦王政,看着这个比自已小了整整20岁的年轻人,齐王建不知道内心做何感想,而仅仅7年后,秦王政的灭亡六国计划才刚刚开始实施。



终于,战争落到了齐国的头上,而这一天到来时,齐国没有任何防备,在东方五国仅剩齐国一国还存在的时候,齐国对秦国仍然没有防备,实在想不出用什么语言来描述齐王建。

秦国不仅军力和国力强大,而且间谍战丝毫不逊色于军事战,对于齐国,秦国早就收买了齐国国相后胜,同时也是齐王建的舅舅,在后胜的蛊惑下,齐王建听信了秦王政的诺言,只要投降秦国,秦国便赐给他五百里的封地,也许齐王建只想做个富家翁,有块地,能活着,就是齐王建的最大心愿了。

没想到的是,齐王建封地是有了,可是却被活活饿死,自从,齐国灭亡 ,天下归秦一统。而齐王建最后当政四十余年的齐国,在独自面对秦国时,恐怕只有两个字能形容齐王建的心态,就是:等死。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


齐国在秦始皇统一五国面临最后一个国家齐国时,时间大约是公元前221年左右,当时齐国的最后一位君主是齐王建,虽然说这位齐王建政治平庸,平淡无奇,但是身为王室贵族,身边肯定还是有些能人奇士,相信唇亡齿寒的道理还是耳熟能详的,可是为什么在秦王嬴政攻打其他五国时期,泱泱大国的齐国却视而不见呢?




那么为什么齐国会对秦国攻打其他诸侯国熟视无睹呢?我们需要仔细的理清下齐国的历史来解答这个问题:

公元前314年,太子平与将军市被起兵攻击子之(燕王哙将燕王的君位“禅让”给相国子之,其实是被欺骗)并失败,市被死于乱军之中。齐宣王趁机伐燕,将军匡章率军在出兵50天内攻破燕国,燕王哙和子之被杀。同时中山国也趁机出兵攻占了燕国部分领土。在燕国军民的奋力抵抗和赵、韩、秦、楚等国的压力下,齐国不得不退兵,赵国拥立在韩为人质的公子职,并以兵护送至燕国,燕国相国子之死后两年,燕国人共同拥立公子职,是为燕昭王。

公元前288年,燕昭王为了报仇雪恨一洗齐宣王灭国之恨,任命乐毅为上将军,和秦、楚以及赵、魏、韩等国共同谋划,贮备发兵征讨齐国。随后燕昭王派苏秦出使齐国,首先要求齐宣王归还前人趁燕国内乱攻下的十座城池,然后鼓动齐国攻打宋国,离间齐赵两国的关系,并在赵武灵王、魏襄王、楚怀王、韩襄王这些大国王侯之间进行外交游说,鼓动各国一起功伐当时的大国齐国。公元前286年,齐国灭宋国,实力大增,各国都把齐国视为眼中钉,引起各国震动,各国频繁会盟,推动了反齐联盟的建立。公元前284年,发生了燕、韩、赵、魏和秦五国伐齐事件,五年内乐毅连下齐国70多城市,当年齐宣王灭燕国的大仇得以报复。此次战役之后齐国只有莒和即墨二都,后来燕昭王死后燕惠王即位,齐国即墨守将田丹利用燕君臣矛盾施以反间计使得齐国得以复国,然而至此以后齐元气受损,无力抗衡秦国。


后来君王后辅政期间,执行“侍秦谨,与诸侯信”的原则,她奉行谨慎对待秦国,和各诸侯国诚信对待的国策,不再乱用武力(因为五国伐齐是因为齐国乱用武力攻打宋国引起的),而且又是秦国“远交近攻”计策的受益者,所以齐国四十多年没有发生过战争,士兵很久没有打过仗。所以在秦国攻打其他五国时齐国无动于衷,不予援助,静待灭国。

五国已经灭亡,面对秦王嬴政的大军压境,当时君王后已经驾崩,刚掌权的齐王建本身昏庸无能,毫无作为(所以齐王建又叫齐废王),慌乱不堪,紧张不已,而且士兵由于几十年没有战争无法打仗,正不知如何应对的时候,这时秦国派使者进行游说,并向齐王建承诺秦王会让齐王建做一个五百里的封君,手足无措的齐王建非常高兴(因为他以为秦王派使者说明不会杀他,不然直接打仗)的便没有经过任何战争的情况下就举国投降了,叫这样,战国七雄的最后一个国家经历了最窝囊的灭国方式不战而降,这正和其组先祖孙膑提出的“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的最好的作战方式不谋而合,是一个多么大的讽刺啊!


后来秦王把齐王建安排到一个叫共的地方(齐王建也叫齐共王),把他围在里面活活饿死了。


绵绵苦雨hsy


齐国的心理应该是极其复杂,刚开始秦国歼灭五国的时候还有一些快感,当秦国开始针对齐国的时候还抱有一丝侥幸,继而短暂的陷入焦虑与愤怒,当秦国打上门来的时候,已经是万念俱灰,只求一个软着陆了。

齐国本来是应该狂欢的

很多人都在说,齐国的心里应该是悔恨,没有及时出兵,帮助被灭的五国。其实,在五国伐齐后,齐国即使想帮,也没有那个能力了。

五国伐齐对齐国的伤害的是巨大的,是一种盛极而衰,再也站不起来的致命伤。五国伐齐,主谋是秦和燕,三晋是帮凶(尤其是赵国),楚国还从中趁火打劫,抢了不少齐国的地盘,可以说,五国伐齐是一次其他六国合起火来暴揍齐国的事件,因此,齐国对六国心中充满了恨,当一个个曾经的仇人被灭的时候,齐国本来应该是狂欢的,我灭不了你们,有人能灭!

继而抱有一丝侥幸

但是好景不长,当秦国逐次灭了其它五国之后,大国中只有齐国和秦国存在,而自己在秦国面前充其量能算一个蚂蚱。

齐国的侥幸心理是,秦、齐关系还不错,在秦国的远交近打的国策中,和齐国的外交政策就是交好,拉拢,秦、齐还东西互帝。

秦国已经强大到如此地步了,也不差我齐国这点土地了。

焦虑和愤怒

什么?秦军压境了,来势汹汹,势不可挡,这个时候,齐国的心里是一万头草泥马奔腾而过,怎么办,能够牵制秦国的都被打败了,自己是上了贼船。

只有焦虑和愤怒

焦虑的是打不过啊;愤怒的是,咱不说好了,同盟关系嘛!

万念俱灰

内心戏也演完了,几十年玩耍也够了,面对现实吧!表面上还是要做做抵抗,万一要赢了呢?齐国继而弄了几十万人到前线上演一波大溃逃,然后就束手就擒。

内心毫无波澜,不为所动了。

其实,齐国能怎么做,到五国伐齐之后,再想保持三足鼎立的态势已经不可能了,不管是谁崛起,齐国都是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史论纵横


秦灭六国的时候,齐国是最怂的一个。

这是令谁都想不到的,在战国的时候,论实力,齐国富甲一方,它并不比楚国和赵国弱。但是,齐国就是没有种,它不敢像赵国以及楚国一样,和秦国痛痛快快的打一仗,即使打败了,也没什么,最起码显得你有种,你也尽力了,不会辱没了祖先。

我们就不要拿齐国和赵国、楚国来比了。说实话拿齐国和赵国、楚国来比,显得赵。楚太掉价了。

我们就拿齐国和战国七雄中最弱小的燕国来比吧,燕国虽然弱小,但是,他们还派了一个荆轲去刺秦王去呢。

虽然荆轲失败了,没有把秦王给刺死,但是,这荆轲还是对秦王造成了不小的威胁的。

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看齐国,看看他们是如何来应对秦国的大军的?

当秦国灭掉五国之后,秦国大将王翦和儿子王贲,带着秦军来到了齐地。

这时候的齐王,面临着如狼似虎的秦军的入侵,不用说齐国上下都是备受煎熬的。

毕竟六个国家中,五个已经被秦国给灭掉了。

这时候秦国的王是齐王建,虽然齐王建很害怕,但是,他还是要召集大臣商议一下,如何来对付秦军的?

这时候朝中分成了两派,大部分人主张投降。

因为眼前的事实是,其它被秦国灭掉的五国,因为抵抗全部失败了,而且国君以及各国的贵族的下场极其的惨。

很显然抵抗秦国不是上策之选,再加上现在的齐国是硕果仅存的一个国家了,即使想要援军来援助,都没地方找人。

齐王建也是主张投降派的一员,但是,就这样不抵抗投降,他又不甘心。

齐王建担心的是,万一自己投降了,秦国还是照样把他当俘虏给杀了,怎么办?

这就是齐王建,拿不定主意的主要原因。

说实话秦国来攻打齐国,他们对这一战,也不是十拿九稳的就能赢。

因为齐国还是可以和秦军打上一仗的,若是这个仗打起来,还有可能会打个三五年。

所以秦国来到齐国地盘之后,他们并没有选择主动出击。他们想的是让齐国不战而降。

不是你齐王建担心投降后,会性命不保吗?

那我答应你,只要你投降,我就不会杀你,还会封你一个伍佰里地的王国,让你统治。

当这个消息传到齐王建那里,他简直是高兴坏了。还有这好事,投降不但不被杀,还会给一块地,当自己的独立王国。

若是这样的话,谁不投降谁就是孙子。

就这样齐国不战而降了,秦国没有费一兵一卒,就把强大的齐国给拿下来了。

那么齐王建投降之后,秦王真的给了他伍佰里地吗?

答案告诉你,五百里地是没有,但是,五十里地还是有的,只不过这五十里地,都被秦王用士兵给围了起来。

齐王建就在中间,没有吃的,也没有喝的,说白了齐王建是被活活饿死的。

你看齐国投降的是不是很冤枉,齐王是不是很天真。他竟然相信秦王嬴政会让他活命,还给他土地,他真的是想的太美了。

孙子曾经说过,攻打一个国家,不战而降是为最上策,结果齐国就是不战而降的,你看孙子就是厉害,他能预先知道还真有不战而降的打法。

要知道孙子是齐国人,恰恰是齐国选择了不战而降,不得不说,这是莫大的讽刺呀。


史学达人


苏洵在其《六国论》中写道: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战不善,弊在赂秦...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交好秦国)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到了战国后期,齐国的国策基本上都是隔岸观火,作壁上观。有人说是齐国吃了秦国的蜜枣,上了秦国的当。其实,这并不靠谱,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并无长期稳固的国策,基本上都是见风使舵、朝秦暮楚,这也是山东六国的合纵终难成事的原因所在。齐国能够做到几十年隔岸观火,其实是其心里的小脾气在作怪。

齐国在战国的中前期,是一个对外很积极的国家。齐威王时期,任用邹忌实行变革,齐国国力开始强盛,并於桂陵之战、马陵之战大败魏军,终结了魏国战国前期的霸主地位。威宣时期,齐国是东方诸侯中当之无愧的霸主。

至齐湣王时期,齐国的国力达到鼎峰,史载及湣王,奋二世(威、宣)之余烈,南举楚、淮,北并巨宋,苞十二国,西摧三晋,却强秦,五国宾从,邹、鲁之君,泗上诸侯皆入臣。然而,齐国在走向鼎盛的同时也埋下极大的祸根,齐湣王骄横跋扈、穷兵黩武、又拒听谏言、不讲策略,致使其国内君臣不和、百姓离心,其国外又树敌太多。最终导致於前284年,燕将乐毅合燕、秦、赵、韩、魏五国之兵伐齐,於济水之西,击破齐军主力。后乐毅又遣还各诸侯军队,亲率燕军主力攻入临淄,齐闵王出逃到莒,后被楚将淖齿所杀。而乐毅趁胜连下齐国七十余城,仅剩莒与即墨两城未下。

齐国虽后来又赖以田单以即墨而全复齐国,但齐国经此大乱元气大伤。自此,齐国人的内心也深深地恨上各诸侯国。秦赵长平相持时,赵国乏粮,屡屡向齐国乞援,可齐国仍无动于衷,断绝给予赵国援助,而赵国也被迫主动寻求与秦人决战。而后,楚、韩、赵、魏、燕等国合纵抗秦,齐国都置身事外。其根源还是对其他诸侯国曾联合伐齐,致齐国几近亡国有关。故秦国与其他诸侯国相攻伐,齐国人的内心能感觉到一丝复仇的快意。

都说敌人的敌人会是朋友,可是当敌人的敌人比敌人还强大时,就不该庆幸而应提防。北宋末年,联金灭辽就是惨痛的教训。为收回“燕云十六州”之地而“联金抗辽”结果却连秦岭淮河以北的土地都丢了。当辽末年以“唇亡齿寒”之由向北宋当局求援,而北宋当局不但不加以援助,反而想痛打“落水狗”愚蠢地以为敌人的敌人就会是盟友,反而“引虎驱狼“,殊不知这敌人的敌人是比恶魔还凶残的恶魔。

相比辽国,宋朝的锦绣繁华更让金人艳羡,北宋的军事力量还不如辽国,而辽国的军事力量又明显不抵金国,北宋不想着去平衡敌人之间的实力,看不清潜在的更大威胁,目光短浅,结果却只能为别人所用。如果北宋的凭自身的实力可以制衡金国,金国才可以引为盟友,反之只能联合较弱、胃口较小的敌人去抗衡实力更大、更凶残的敌人。

战国后期,齐国的心态也是如此。对曾经的仇恨放不下,在紧要关头也不愿对昔日的仇人施以援手,其最终也自然是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有知社


其实战国后期长平之战后,东方六国就已经难再与秦国抗衡了。但在秦国发动灭国战争时,各国都不同程度上进行了抵抗,其中尤为楚国和赵国与秦国相持已久,兵尽人乏,方才被灭。就连一向弱小的燕国,也派了荆轲做一番最后的挣扎,但齐国,这个从西周初年就存在的东方大国为何坐视秦灭五国呢?这要从齐国的历史说起。

战国中期以前,齐国还是积极的对外战略的,在齐威,宣两王励精图治,在孙膑,田忌,邹忌等名臣良将辅佐下,齐国还一度在桂陵,马陵两战挫灭了中原霸主魏国,可谓名盛一时。此时的齐国有着绝对的霸主实力。到了齐湣王时,齐国达到了鼎盛地位。北并燕巨,南破荆楚,西攻韩魏,一度形成了秦齐东西二帝的局面。但也因此埋下了祸根。齐湣王穷兵黩武,一味征伐,使各国敢怒而不敢言,积怨下去。

后来燕国内乱,大臣子之欺骗燕王哙将君位传给自己,将燕王的儿子太子平赶走。齐国见有机可乘,齐湣王就派了大将匡章进攻燕国,五十余日便攻破燕国国都,燕王哙自杀,子之被处死,齐国赖在燕国不再离开。后来在燕国军民驱逐和秦楚等国压力下,齐国才撤军。但燕国的国耻仇恨埋了下来。据新的史研所说,苏秦为报燕昭王知遇之恩,以死间破齐。诱使齐湣王灭宋国,引燃了合纵攻齐的导火索。公元前284年,燕将乐毅率燕,秦,韩,赵。魏五国联军攻齐,大破齐国,把齐国打得仅剩莒和即墨两城。虽然后来齐将田单用离间计离间了燕昭王之子燕惠王与乐毅的君臣关系,并以火牛阵大破燕军,挽救了齐国,但齐国实力大不如前,不再具有争霸的资本。而从心理上,齐国对几国联合攻齐多少带有些怨恨心理。像之后秦攻赵国邯郸时,魏楚等国都进行了合纵抗衡,而齐国无动于衷。

同时,秦国范雎任相后,一直奉行“远交近攻”策略,齐国一直是其中的受益者,加之对齐湣王时穷兵黩武引发的祸乱,齐国此后便采取消极国策,避免卷入他国冲突。而秦剪灭三晋与楚国之后,齐国独力难支,加上君主齐王建庸弱无能,秦王嬴政还许诺让他做个五百里封君,所以齐国不战而降。

后来,秦王给了齐王建一片五百里的树林,不许人出入,竟导致齐王建活活饿死。也是讽刺。


薄暮叹息


齐国最后单独面对秦国时的心情,大概就是混一天算一天,混吃等死拉倒了。

在秦统一的百年战争中,齐国确实表现的有些与众不同。其他五国都是努力抗争过的,连最弱小的韩国还知道用郑国渠来消耗秦国国力,燕国太子丹还派出了荆轲去刺杀。而齐国一向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模样。但这个也不能光怪齐国。

首先,齐国距离秦国最远,原本受秦国威胁就少,秦国后期也一直笼络齐国,所以齐国对秦国敌意不强。

其次,齐国是唯一一个被六国联合殴打过的。秦国虽然也曾面临六国合纵(前318年,楚怀王为合纵长那次),但那次齐国、楚国都是打酱油。此后的合纵就最多只有五国。而齐国,却实实在在遭遇了六国围殴:前284年,燕国乐毅率领燕、魏、赵、韩、秦联军攻入齐国,而楚国名为救援齐国,楚将淖齿带领军队当了齐国丞相,却把措不及防的齐闵王抓起来杀了。

这一战打断了齐国的脊梁骨,也让齐国从此对关东五国心怀怨愤,懒得参合他们和秦国的事。

其三,齐国本身对得失也看的比较淡。战国时候的齐国,本来是春秋时陈国的宗室,因为陈国内乱逃亡齐国,改姓田氏,逐渐掌握齐国大权,然后在战国初期篡了原本齐国姜姓君主的位。就是说,齐国本就是半路出家的政权,齐国老百姓也已经经历了一次改朝换代,对亡国也看的不如其他国家那么惨烈(其中民心最惨烈的当然是有八百年历史的大国楚)。

因此我们看到,齐国在最后关头的表现,可以说是昏庸,也可以说是淡定。在贤明的王后去世后,齐王田建任用后胜为相国,后胜和齐国的官员多受了秦国的贿赂,不作战备。等到秦灭五国后,即墨大夫建议他出兵支持三晋和楚国的贵族官员反攻秦国,他也不听。

这样一副混吃等死的架势,显然他并不是想不到秦国会来攻打齐国,只是懒得抵抗,也不知道该如何抵抗。到公元前221年,王贲从燕国南下攻齐,一路势如破竹,齐国人根本没有抵抗。秦王劝降齐王田建,说封他五百里之地,齐王就降了,结果被秦王迁到共地活活饿死了。

他只是没想到秦王会如此残忍,如此不守信吧。毕竟还是个糊涂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