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帝六扫朱元璋墓,为什么要三跪九叩?

枫梧箫楠


康熙“三跪九叩”只是为了他的大清朝可以安稳的统治着这片土地罢了,哪有那么多的为什么?

康熙对朱元璋的陵寝行“三跪九叩”的大礼只是在第一次祭拜的时候做过,其余五次都没有。

康熙的会对在祭拜朱元璋的时候弄得如此的隆重,甚至不惜以自己九五之尊的身份去跪拜朱元璋,无非就是向世人表明自己是明朝的继承者,自己是代替明朝来继续治理这个天下的,我们满汉实乃一家人,你们看我都屈尊去跪拜你们曾经的主人啦,你们该满意了吧。其实言外之意就是向整个天下的人说“我是代替你们曾经的主子来继续统治着你们的,你们不要反抗了,你们乖乖的听我的话,我会让你们过上安稳的日子的”。

没看见康熙在祭拜朱元璋的祭文中这样说道“自古历代帝王继天立极,功德并隆,治统道统,昭垂奕世,朕受眷命绍赞丕基,庶政方亲,前徽是景,明烟大典亟宜肇修,敬遣遄官,代将牲帛爰昭殷遮之忱,聿偁饮崇之礼,伏惟格歆,尚其鉴享。”。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我康熙这个帝王是上天赐予我的,既然是老天赐给我的,那我就勉为其难的去治理好这个国家吧。所以今天作为这个国家的统治者,我就特意来祭拜朱元璋你,我一定会好好的继承你的衣钵的,现在就有我来继续统治着你曾经统治的这片土地,所以希望你能保佑我治理的国家能够国泰民安。看到了没人家康熙去祭拜朱元璋的时候就已经说的很清楚了,他来祭拜他,是因为康熙把自己看成了朱元璋衣钵的继承者,他跪拜朱元璋,只是向人全天下的人都表明他是继承朱元璋来继续统治着这片土地的皇帝。

而事实上,康熙的这种作秀的确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在当时他第一次祭拜朱元璋陵寝的时候,他不走皇帝专用的御道,而是做百官们所走的甬道,并且在还没有到二门外的时候,就直接行起了三跪九叩的大礼。可以说康熙的这种作秀般的操作可把那些江南的百姓们感动的是稀里哗啦的,在此时的百姓的心中,他们想的绝对是“你看这位皇帝还是不错的,对我们的太祖都这么尊敬,看来他对他们满族曾经的主子太祖皇帝还是保持着恭敬的心的,那这样让他们来治理这个国家也未尝不可啊,毕竟都这么尊敬我们汉人的皇帝啦,那对我们汉人肯定不差。”

同时他不但在祭拜朱元璋时候弄的很隆重,而在平时也十分在乎朱元璋的陵墓,不但亲手书写“治隆唐宋”的牌匾悬挂于殿上,更是亲自下令修缮朱元璋的陵寝。可以说康熙这些一系列的操作极大的缓解了江南百姓对于满清的抵触情绪,且越来越多的明朝遗民们也都开始相信大清是不错的,他们一定会让我们过上的好日子的。也就这样康熙的这种作秀最终带来的结局就是自康熙之后,满清对于中原的统治开始逐渐的稳固,越来越多的汉人开始习惯了满清的统治,并最终成为了顺民。他们似乎也开始忘记了满清曾经对江南所造成的绝大伤害,扬州十日、嘉定三屠等屠杀似乎都因为康熙的作秀而消失的无影无踪了。

请记住康熙对朱元璋如此重视,只是为了他自己和他的王朝

现在网上很多人都在说康熙之所以会对朱元璋如此的重视,甚至都行起了“三跪九叩”的大礼是因为康熙看重朱元璋,是因为康熙是明君,他有着非常大的帝王的胸怀及过人的气度等等,但是这里我只能说别自欺欺人了,也别再为康熙的脸上抹金了。康熙哪里是什么重视朱元璋,哪里是有什么帝王的胸怀,他之所以会这么做纯粹只是为了做给当时的汉人看的,因为在康熙初期全国各地反抗满清的统治还是接连不断,南有吴三桂等三藩,北有噶尔丹,东有台湾明郑政权,你说如果满清的内部此时还有汉人作乱,还有汉人反对他的统治,满清还能活吗?由于康熙为了大清可以继续的维持着对于中原的统治,你说让他做几次秀,对一个死人磕几个头就能让中原的汉人们对他是感恩戴德的,你说康熙为什么不做呢?试想下是天下重要还是面子重要呢?当然是天下。



没看到康熙自从平定天下,天下基本都臣服于大清的时候,他就再也没有祭拜过朱元璋了吗?试想下如果他真的看重朱元璋,会不继续着隔几年就祭拜朱元璋的行为吗?要知道最后一次祭拜朱元璋的时候才是康熙四十六年,而康熙可是六十一年才去世的,这之中可是还要十五年的时间啊,不然跟我说可能是康熙身体不行了,所以就没去,大哥你觉得一个六十几岁都还能造娃的主,他身体能差到哪里去?所以他不再去祭拜朱元璋的原因就只有一个,其实他肯定就看不起朱元璋,或者说他根本就是因为重视朱元璋才去祭拜的,他会去祭拜朱元璋的原因就只有一个,那就是他的王朝和他的统治需要他去这么做,仅此而已。


澳古说历史


先给题主纠正几个小错误,题主配图错误,你问康熙帝,配一个他儿子雍正帝的头像作甚?第二康熙帝确实在任期间六下江南“南巡”,但并不是每次都亲自前往,也不是每次都三跪九叩,我列举一下康熙六下南巡的时间和几次中做的事儿,大家可一目了然。

(此为朱元璋)

六次下江南的时间分别为:康熙二十三年十一月(康熙亲自祭陵,并以超常的三跪九叩礼节对前朝太祖特殊礼遇,史载南京百姓有数万人在场,被感动得流泪)、二十八年二月(康熙亲自祭陵,但无三跪九叩)、三十八年四月(康熙亲自祭拜,并且手书‘治隆唐宋’立于陵前,无三跪九叩)、四十二年二月(康熙未去,派遣大学士马齐代为祭明孝陵)、四十四年四月(康熙亲自祭陵,并率领诸位皇子随祭,无三跪九叩)、四十六年三月(康熙亲自率领文武百官祭明孝陵,无三跪九叩)。

此图为康熙亲自手书“治隆唐宋”

之所以康熙如此重视祭祀前朝的明太祖朱元璋的明孝陵,有研究学者认为孝陵在当时已经成为明遗民寄托旧有政治认同和前朝记忆的符号,从而被赋予了与新王朝的统治秩序隐然对抗的意义。康熙此举显示了他政治意义,毕竟在清初的多尔衮执政之时的剃发令几乎伤害了江南所有士族汉人的心,如果还坚持旧政,对清代皇帝的统治只能是有害无益,康熙的这种行为就是一种极强的安抚及笼络人心,用以怀柔满汉矛盾的文化策略,而且在文化礼节之上对正统儒家文化也表现出极强的亲和姿态(例如不推行满文,而是推行汉文)这样的举措更进一步沟通与汉族士人的文化心理距离,以便于消除对抗,更利于统治。


老猪的碎碎念


有去过南京明孝陵的人,都知道朱元璋墓前立着一块大石碑,上面刻着“治隆唐宋”。这四个字的意思是,朱元璋治理的明朝,井井有条,风调雨顺,更胜于唐宋。而这四个大字正是出于康熙之手。

康熙向朱元璋行三跪九叩之礼

康熙七年,康熙南巡时和鸿胪寺正卿周之桂前往南京明孝陵祭明太祖,并亲赐祭文:“我康熙受先帝之传位,兢兢业业,为民亲政......今天前来向你洪武帝前祭祀,向你献上粮食和牲帛,行最崇高的礼仪,愿天下繁荣。”

康熙二十三年,康熙南巡,为争取江南士大夫支持,他祭禹陵、祭孔、祭明太祖陵。为拉拢江南明朝遗民人心,为表示对朱元璋的尊敬,他从甬道前行,并行三跪九叩礼直到二门外,又在宝城前三奠酒,当时南京数万在场百姓,全都感动流泪。

康熙二十八年,他再次南巡,又一次亲自祭明孝陵,并赏赐了守陵人。

康熙三十八年,淮阳水灾,康熙下诏南巡,到达境内后吩咐官员开仓放粮,康熙所到之处,军民夹道欢迎。次日祭明孝陵,见明孝陵残垣断壁、墙壁倾倒,回来后下旨阿兰泰、张立书负责修缮,并赐御书“治隆唐宋”四个大字。康熙这一举动受到省文武官员以及南京百姓的拥护,立碑时,前去观看的百姓人海如潮。

康熙四十二年,第四次南巡,康熙派遣大学士马齐祭明孝陵。

康熙四十四年,第五次南巡,率文武百官同行祭陵,这也是康熙最后一次祭明孝陵。

如今明孝陵殿内陈列五块石碑,正中间一块写着康熙三十八年康熙帝-爱新觉罗.玄烨所立。

康熙在位六十一年,六次南巡,六次祭明孝陵,被世人传为佳话。六扫明孝陵,一方面康熙敬佩朱元璋为大明江山有着不可磨灭的功劳;另一方面也显示了康熙博大的胸襟、不凡的气度与谋略。虽然康熙时,满汉依旧矛盾不断,但他扫墓的举动拉拢了汉民人心、获得江南士子的支持,以表示满汉一家亲。


大国布衣


康熙皇帝,作为中国历史最为伟大的君主之一,被誉为“千古一帝”。他在位六十余年,曾六次南巡。而在这六次南巡中,他曾多次祭拜过明孝陵。

第一次南巡:康熙二十三年(1684)十一月初二,谒明太祖陵,亲作祝文。过明故宫,作《过金陵论》,次日令地方官加意防护明太祖陵 第二次南巡:康熙二十八年(1689)二月二十六日,往明太祖陵祭奠第三次南巡:康熙三十八年(1699)四月十五日,命巡抚宋荤、江宁织造曹寅修明太祖陵,康熙帝为明陵题“治隆唐宋”殿额第四次南巡:康熙四十二年(1703)二月二十六日,由陆路至江宁府。次日,遣大学士马齐祭明太祖陵,赐驻防兵丁银两。第五次南巡:康熙四十四年(1705)四月二十三日,遣户部尚书徐潮祭明太祖陵。第六次南巡:康熙四十六年(1707)三月初九往谒明太祖陵,率诸皇子在演武场射。

由此可见,康熙帝六次南巡中,有四次亲往拜谒(以前的皇帝也会拜谒前朝皇帝,但只派官员),两次遣官拜谒。

其中在第二次南巡中,史料记载:康熙帝至门前,下龙辇步行,行三跪九叩礼。至陵前跪下,奠酒三爵,行三叩头礼。完了之后,再赏给了守陵人一百两银子。以及在第三次南巡中,亲自题写“治隆唐宋”四字,交大学士刻碑制匾。


康熙这几次拜谒可谓是身体力行的表达了对朱元璋的敬佩,但是,他祭拜朱元璋仅仅是敬佩吗?反观明朝一代,帝王很少亲自拜谒明孝陵,相比之下,康熙却是更为注重,这到底是为了什么?

出于维护统治的需要

了解清朝历史的朋友知道,在康熙皇帝即位之后,乃至平定三藩之乱、收复台湾以后,清朝可谓是完全统一了中国!但是,他统一的仅仅是中国的领土,在此期间,无论是南明政权的苟言残犬亦或是前朝遗民遗臣的奋力反抗都说明了“满汉”之间存在着与生俱来的民族矛盾。正如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所说:“可禅、可继、可革,而不可使夷类间之”。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中原汉族文人对清朝统治者入主中原的反抗情绪。很明显,康熙皇帝意识到了这一点,前有蒙元入主中原对汉族人士排挤压迫落得统治不过百年的教训,康熙皇帝通过祭拜明孝陵,一来是安抚了朱明后裔的报复情绪,二者是拉拢了汉族的士大夫。而唯有如此,民族矛盾才能得以缓和,他对中原文明的统治才能更加稳固,国家发展也更加安定。


两代君主跨时代的对话

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布衣皇帝,同时他也是大明王朝的开国皇帝,推翻蒙元统治,使得汉族文明得以再次迸发生机。无论文治武功,朱元璋的功绩在中国历史上众多皇帝之中也是出类拔萃的。

康熙皇帝几次拜谒明孝陵,一是表达了对朱元璋的敬佩之情,可谓是英雄惺惺相惜。

二者,笔者认为,康熙皇帝在朱元璋陵墓前,除了表达敬佩之情之外,更多的是想在朱元璋面前“炫耀”他的功绩,告诉朱元璋,你能做到的,我也能做到,甚至能够做得更好,同时,也告知朱元璋,你的臣子臣民,你的江山,我能将他打理的更好。

《清世祖实录》

《读通鉴论》


旧时楼台月


康熙作为清朝入关之后的第二个皇帝,他还面临着很大的麻烦。虽然经历过了顺治的努力,清朝基本确立了自己在中原的统治,但是根基还不算稳定 ,在康熙初期的三藩之乱便是很好的例子。



康熙是很想有一番大作为的,但是他面临的局势却不容乐观。在清朝的东北部,沙俄正在虎视眈眈;在清朝的西北部,准噶尔部也是伺机而动;在清朝的西南部,有吴三桂在蠢蠢欲动;在清朝的东南部,郑氏家族盘踞在台湾。

但是这些,并不是最严重的,真正严重的是清朝还没能完全获得百姓们的认可。清朝是一个由女真族建立的政权,但是在其统治区域的百姓却是以汉人为主体。

当年,清朝的统治者为了征服汉人,发出了“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剃发令。在经历了江阴八十一日和嘉定三屠的惨案之后,迫于清军的武力威胁,汉人们只能选择臣服。但是,那并不是真心的臣服。



可以说,康熙掌权时,大清帝国看似一片祥和,但是内忧外患一直都存在,一个不好,便会把清朝推入万劫不复的的深渊。

康熙算得上是一个有所为的君主,他心里非常想要稳固清朝的统治,必须要借助汉文化和汉人知识分子的力量,必须要消除汉人百姓心中的仇恨。当年元朝的前车之鉴还在眼前,元朝的统治者中很大一部分人都非常排斥汉文化,最终导致了元朝的短命。


康熙亲政之后,开始了主动的汉化,推行“以汉治汉”,在有控制的条件下,任用了大量的汉人知识分子,比如说把张廷玉这样的汉人大臣提拔进上书房。甚至连康熙本人都亲自穿上“儒服”,以儒学大师自居。

康熙之所以会做出这样的举动,倒不是因为康熙被汉文化所折服,一切都是为维护自己统治的需要。所以,康熙为什么多次去祭拜朱元璋的明孝陵,我们也就可以理解了。

明朝是清朝的上个政权,而且是个汉人政权,当时很多百姓心中还依旧怀念着明朝。而明孝陵作为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陵墓,代表着明朝。

康熙多次祭拜明孝陵,甚至在明孝陵题了四个大字:治隆唐宋!康熙此举,无外乎是在向天下人表态:我是真心认可汉文化的,清朝是明朝的继承者,而不是颠覆者!

说到底,还是康熙为了维护清朝的统治所需要罢了!


小镇月明


祭拜朱元璋,是康熙南巡的主要工作之一。

祭拜朱元璋是康熙帝南巡主要的工作之一。

康熙帝南巡的基点是整治运河和漕运。从北京出发,沿运河南下,一来巡视黄河和运河 的河工;二来巡查江南吏治,稳定江南社会。

祭拜朱元璋便是稳定江南社会的重要途径。

因为清朝统治时间不长,需要安抚江南的官员和百姓,获得江南士族的认可。

康熙帝一共六次南巡,因此有六次祭拜朱元璋。

康熙帝通过祭拜朱元璋稳定江南士族的做法,和清朝初年为崇祯帝以帝体改葬,收拢民心类似。


五味社


南京紫金山南麓独龙阜玩珠峰下,有一个气势恢宏的帝王陵,那就是元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陵墓——明孝陵。墓前的一块石碑上刻着“治隆唐宋”四个大字。这四个字是清朝皇帝康熙所书。一个大清皇帝为何要为前朝皇帝的墓碑刻上这样四个字呢?
据史书记载,大清皇帝康熙在位期间,曾六次南巡,每次南巡都会到南京的朱元璋墓前行三跪九叩大礼。一般情况下,后来建立的政权,都是大书特书前朝政府的腐败、昏庸、无能及残酷统治百姓的各种罪状,而康熙却对一个被推翻的前朝皇帝,反其道而行之,令人不解。笔者认为,主要是有以下几个原因。
1. 康熙在朱元璋的墓碑上题“治隆唐宋”四个字,是对朱元璋执政期间治理国家能力的赞誉。朱元璋是元朝的开国皇帝,在整治官吏贪腐方面,曾制定了严厉且耸人听闻的惩治手段,为元朝统治二百余年立下了汗马功劳。他认为朱元璋治理国家的手段和能力高于唐、宋两朝。当然了,明朝是否高于唐宋,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2. 康熙对朱元璋墓行三跪九叩大礼,这也说明康熙有着帝王的胸怀、过人的气度。是对朱元璋能力和功绩的认可。不管前朝多么的不好,但是,好的一面后人就要学习和借鉴。
3. 康熙执政年间,满汉两族仍有不少的矛盾。康熙到明孝陵扫墓,也是向世人表明,满汉是一家,这对国家的稳定与发展可谓是一种策略和手段,也的确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康熙中国历史上是一位能力出众、智慧超群的帝王,大清王朝在他的治理下,才有了康熙、雍正、乾隆的盛世王朝。
作者:“小方说历史”团队
欢迎关注公众号“小方说历史”
雲绯历史号:故纸堆间
欢迎点赞和评论

小方说历史1990


朱元璋称帝位不久,就选择南京独龙阜为墓地。1381年(洪武十四年)开始营建,次年地宫工程竣工。农历八月,马皇后病故,便先行葬入,因马皇后谥号“孝慈”,遂命所葬山陵名叫孝陵。1398年(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病逝,与马皇后合寝。

1684年(康熙二十三年)十一月初一,康熙帝抵达江宁(南京),次日一早就前往明孝陵,为了表示对朱元璋的尊敬,他由甬道旁前行,并行三跪九叩礼至二门外,又于宝城前三祭酒,在场的父老百姓一个个感动得热泪盈眶。

康熙帝南巡,他祭禹陵、祭孔、祭明太祖陵,为争取江南士大夫的支持和拉拢明朝遗民,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于是,康熙帝每次南巡经过南京,必祭朱元璋陵墓,也就有了康熙帝“三跪九叩”“6祭朱元璋墓”之说:即康熙二十三年十一月、二十八年二月、三十八年四月、四十二年二月、四十四年四月、四十六年三月。

也就有了朱元璋的墓前那块大石碑,上书“治隆唐宋”四个大字,这是康熙帝题写的,意思是说朱元璋整顿吏治,反贪打虎,将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胜过唐宋盛世。

按理说,清军入关夺了大明的江山,应该“贼胆心虚”才对,为什么康熙帝还会对朱元璋大加赞赏呢?“治隆唐宋”真的是康熙帝有感而发?

也许,康熙帝认为治国不易,朱元璋对明朝200多年的江山确实有着不可磨灭的功劳,对历史有重要的贡献;

也许,康熙帝所处时代的满汉矛盾十分突出,尤其他大兴文字狱,主要针对汉人的,怨气冲天,他想通过为汉人皇帝扫墓,表示满汉一家;

也许,康熙帝聪明过人,喜好“面子”文章,也就是今天所说的“作秀”;

所以说,康熙帝6祭朱元璋墓是完全出于政治上考虑,为了增强汉满民族的团结,为了显示自己的不凡胸怀和过人气度,进一步巩固满清的统治。(网络图片)


[资料源于网络,如侵权,请告之,立马删掉相关内容]


天宁阁


小玥来回答:

我个人觉得更多的是政治因素或政治需要,向大众传达“满汉一家”这样一种政治宣传。

康熙六次南巡毎次经过南京都到明孝陵对朱元璋陵墓行三跪九叩大礼,并立碑写赞美之词。康熙大帝六扫朱元璋之墓,表明对朱元璋在历史上功劳和贡献的肯定。也彰显了康熙大帝的肚量、胸怀、气度和谋略。另一方面也表明满汉是一家,都属中华民族。


康熙还在明孝陵前的石碑上提了“治隆唐宋”。这四个字是什么意思呢?其实就是来赞美朱元璋在治理国家的时候比唐朝宋朝还要好。


小玥历史


在中国的历史上,王朝的兴替也是很常见的事情,而当新王朝站在旧王朝的尸体上后,抹黑前朝,抬高本朝,这已经是很正常的事情了。新王朝会大力的把前朝抹黑的面目全非,而为了彰显正统也会弄一些事迹来抬高本朝。

但是在康熙皇帝时期发生了一件怪事,那就是康熙皇帝六扫朱元璋皇陵,并且还行三跪九叩大礼。这就让人感觉很不懂了,以往的皇帝看不都不看前朝皇帝,而康熙身为九五至尊竟然会屈尊行如此大礼。难道真的是因为对朱元璋的尊重吗?原因可没有那么简单。

在朱元璋的陵墓前立着一块石碑,上面写着:治隆唐宋,这可不是朱元璋后人写的,而是清朝的康熙皇帝写的。这四个字也充分的表彰了朱元璋的治国水平,康熙评价他治理的国家胜过唐朝和宋朝。当时是很多人都不理解康熙的所作所为,都觉得康熙太不可思议了,竟然会这样评价一个前朝的开国皇帝,要知道朱元璋可是反抗异族元朝统治的汉家皇帝啊!我们结合一下当时的情况,你就能理解了。

康熙在去南方巡视的过程中,先后祭拜了禹陵、孔陵、明太祖陵。看着是康熙一路南下顺便去祭拜的,其实是康熙的有意为之。在康熙祭拜朱元璋陵墓的时候,当时康熙亲自在朱元璋陵墓先行三跪九叩大力,此时在南京的数万百姓都感动的热泪盈眶。此时康熙的目的其实已经达到了,康熙真正的目的就是为了拉拢江南乡绅们的感情。

满清入关之后对汉人其实是暴力统治,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江阴八十一日,原本满清以为这样就可以逼汉人乖乖就范,但是随后吴三桂造反,各地爆发的反清复明运动,这些都让清朝统治者大感头疼,因为他们发现汉人的脊梁比他们想象中的要坚硬很多,汉人身体里还有着一种东西叫民族气节。当时江南的一些士子们都不接受清朝的任命,一些德高望重的人也都纷纷归隐深山老林。

清朝皇帝在想了许久之后才开始慢慢的拉拢汉人,一些政策也开始慢慢的安抚汉人的负面情绪。祭拜朱元璋陵墓这一方法奏效之后,康熙没事的时候就来祭拜一下,先后一共祭拜了六次朱元璋。而满汉之间的矛盾也慢慢的缓和,一些汉人就陆续的接受清朝的任命,这也是汉人被奴役的开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