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一共16位皇帝,为什么明代皇陵叫做十三陵?谁的陵墓不在十三陵中?

用户64598321


明十三陵位于北京市西北的天寿山南麓,因此处葬有明朝十三位皇帝,因而被称作明十三陵。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后,花费两年时间才最终选定了这块风水宝地。天寿山位于昌平区,原本就是一座黄土山,但是山前有一村子叫康家坟,西边是一片橡子林,东边是一条清水河。成祖朱棣认定此地的风水有利于朱家后代子孙的发展,于是选择了此地。

但是明朝二百七十六年,共有十六位皇帝,这说明有三位皇帝没有葬在北京的明十三陵。第一位就是开国皇帝朱元璋。朱元璋建国后选择在南京定都,他死后也是葬在了南京的钟山,史称“明孝陵”。第二位就是建文帝朱允炆了,因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朱允炆生死不明,因而至今也就没有找到他的陵墓了。第三位则是明朝的第七位皇帝代宗朱祁钰。朱祁钰本是兄朱祁镇被瓦剌俘虏后被扶上皇位的,后来朱祁镇回到北京,发动了“夺门之变”,朱祁钰被处死。因朱祁钰的皇位不被承认,所以以藩王的身份葬在了北京玉泉山北麓的金山口。


老照片


明朝共有16位皇帝,明朝都城北迁后,有13位皇帝陵墓建在北京市昌平区天寿山麓,这13个皇家陵寝总称十三陵。

明长陵

十三陵依次是:长陵(明成祖永乐帝朱棣)、献陵(明仁宗洪熙帝朱高炽)、景陵(明宣宗宣德帝朱瞻基)、裕陵(明英宗正统帝朱祁镇)、茂陵(明宪宗成化帝朱见深)、泰陵(明孝宗弘治帝朱祐樘)、康陵(明武宗正德帝朱厚照)、永陵(明世宗嘉靖帝朱厚熜)、昭陵(明穆宗隆庆帝朱载垕)、定陵(明神宗万历帝朱翊钧)、庆陵(明光宗泰昌帝朱常洛)、德陵(明熹宗天启帝朱由校)、思陵(明毅宗崇祯帝朱由检)。

明永陵

另外3个皇帝分别是明太祖洪武帝朱元璋、明惠宗建文帝朱允炆、明代宗景泰帝朱祁钰,其墓葬情况如下:

明太祖洪武帝朱元璋,明朝开国皇帝,死后与其皇后葬在南京市玄武区紫金山,因朱元璋奉行孝治天下,马皇后谥号“孝慈高皇后”,故名“孝陵”。它是明皇陵之首,体现了明初建筑和石刻艺术的最高成就,以后的明清皇陵都按其规制和模式营建,有“明清皇家第一陵”的美誉。

明惠宗建文帝朱允炆,明朝第二位皇帝,1402年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攻入南京,建文帝一说被烧死,一说外逃,下落不明,成为历史悬案,至今未解,故无陵墓。

明思陵

明代宗景泰帝朱祁钰,明朝第七位皇帝。1449年,明英宗被瓦剌俘虏,郕王朱祁钰为帝,次年改元景泰。景泰八年(1457)正月发生夺门之变,明英宗复位,废朱祁钰为郕王,软禁于西苑。不久离世。按亲王之礼,葬在北京西山,即景泰陵。明宪宗时恢复其皇帝之位,史称明景帝、景泰帝。他是明朝迁都后,唯一没有被葬于十三陵的皇帝。


趣话历史那些事


首先悦史君要纠正一下题干,明朝历史上一共有21位皇帝,而不是16位。不过,明十三陵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已经广为人知,其中的奥秘,与明朝特殊的历史发展有关,悦史君将对此进行详细阐述。

明朝历史上的21位皇帝分别是:

大明太祖高皇帝朱元璋

大明惠宗让皇帝朱允炆

大明成祖文皇帝朱棣

大明仁宗昭皇帝朱高炽

大明宣宗章皇帝朱瞻基

大明英宗睿皇帝朱祁镇

大明代宗景皇帝朱祁钰

大明宪宗纯皇帝朱见深

大明孝宗敬皇帝朱祐樘

大明武宗毅皇帝朱厚照

大明世宗肃皇帝朱厚熜

大明穆宗庄皇帝朱载垕

大明神宗显皇帝朱翊钧

大明光宗贞皇帝朱常洛

大明熹宗悊皇帝朱由校

大明思宗烈皇帝朱由检

大明悼皇帝朱慈烺

南明安宗简皇帝朱由崧

南明绍宗襄皇帝朱聿键

南明绍武帝朱聿鐭

南明昭宗匡皇帝朱由榔

明十三陵中的皇陵和皇帝分别是:

长陵(大明成祖文皇帝朱棣)

献陵(大明仁宗昭皇帝朱高炽)

景陵(大明宣宗章皇帝朱瞻基)

裕陵(大明英宗睿皇帝朱祁镇)

茂陵(大明宪宗纯皇帝朱见深)

泰陵(大明孝宗敬皇帝朱祐樘)

康陵(大明武宗毅皇帝朱厚照)

永陵(大明世宗肃皇帝朱厚熜)

昭陵(大明穆宗庄皇帝朱载垕)

定陵(大明神宗显皇帝朱翊钧)

庆陵(大明光宗贞皇帝朱常洛)

德陵(大明熹宗悊皇帝朱由校)

思陵(大明思宗烈皇帝朱由检)

两相对比一下,大家应该可以发现,大明太祖高皇帝朱元璋、大明惠宗让皇帝朱允炆、大明代宗景皇帝朱祁钰、大明悼皇帝朱慈烺、南明安宗简皇帝朱由崧、南明绍宗襄皇帝朱聿键、南明绍武帝朱聿鐭、南明昭宗匡皇帝朱由榔等8位皇帝的陵墓不在明十三陵中。

接下来,悦史君将对这8位皇帝的特殊情况,做逐一分析:

第一,大明太祖高皇帝朱元璋

朱元璋是明朝开国皇帝,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他在应天府(今南京)称帝,国号大明。

明朝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驾崩,葬在明孝陵,南京市紫金山南麓独龙阜玩珠峰下。

当时明朝的京师在南京,朱元璋的明孝陵自然就在南京了。

第二,大明惠宗让皇帝朱允炆

朱允炆是明太祖朱元璋之孙,懿文太子朱标的次子,是明朝第二位皇帝,后世称建文帝。

明朝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懿文太子朱标病死,朱允炆被朱元璋立为皇太孙,明朝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驾崩后,朱允炆继位为帝。

朱允炆致力于削藩,但他的四叔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朱允炆在最终落败后下落不明。

朱允炆作为被推翻的皇帝,而且死期不定,自然就没有皇陵一说了。

第三,大明代宗景皇帝朱祁钰

朱祁钰是明宣宗朱瞻基的次子,明英宗朱祁镇的异母弟,是明朝第七位皇帝。

明朝正统十四年(1449年),明英宗在土木堡之变中被瓦剌俘虏,于谦等大臣劝服孙太后,立郕王朱祁钰为帝,次年改元景泰。

明朝景泰八年(1457年),夺门之变爆发,明英宗复位,改元天顺,废朱祁钰为郕王,软禁于西苑。

明英宗上谥号曰戾,按亲王礼葬在北京西山,即景泰陵。明宪宗追认其皇帝之位,谥曰恭仁康定景皇帝。史称明景帝、景泰帝。

由于朱祁钰的皇位实际上被明英宗否定,他的陵墓是按照亲王的仪式来定的,因此也是特例。

第四,大明悼皇帝朱慈烺

朱慈烺是明思宗朱由检的长子,明朝崇祯三年(1630年)封为皇太子。

明朝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封皇太子朱慈烺为宋王。

李自成败退后,吴三桂奉朱慈烺还京,建年号义兴,但朱慈烺在乱军中失踪。

弘光帝追谥为献愍太子,鲁王朱以海追谥为悼皇帝。

朱慈烺也是生死不明,自然也就不存在皇陵了。

第五,南明安宗简皇帝朱由崧

朱由崧是明神宗朱翊钧之孙,明光宗朱常洛之侄,福忠王朱常洵的庶长子,是明朝第十七位皇帝,南明首位君主。

明朝崇祯十六年(1643年)五月,福王朱常洵被杀两年后,崇祯帝下诏令朱由崧袭封福王爵位。

明朝崇祯十七年,清朝顺治元年(1644年),崇祯帝殉国后,福王朱由崧被四镇拥立于南京,改元“弘光”,建立弘光政权。

南明弘光元年,清朝顺治二年(1645年),清军兵临江南,朱由崧逃亡芜湖,后押往北京,第二年被清军处死。

朱由崧属于非正常死亡,自然就不存在皇陵。

第六,南明绍宗襄皇帝朱聿键

朱聿键是明太祖朱元璋第二十三子唐王朱桱的八世孙,南明第二位皇帝。

南明弘光元年,清朝顺治二年(1645年),郑芝龙、黄道周等人扶朱聿键于福州登基称帝,改元为隆武,后世称之为隆武帝。

南明隆武二年,清朝顺治三年(1646年),清军入福建,隆武帝朱聿键在汀州被掳,绝食而亡。

朱聿键也属于非正常死亡,自然就不存在皇陵。

第七,南明绍武帝朱聿鐭

朱聿鐭是明太祖二十三子唐定王朱桱八世孙,南明绍宗朱聿键之弟,南明第三位皇帝。

南明隆武二年,清朝顺治三年(1646年),朱聿鐭被大学士苏观生及广东布政使顾元镜等在广州拥立为帝,年号绍武,史称“绍武帝”。

同年腊月十五,清军将领李成栋由福建攻入广东,夺占广州,朱聿鐭去世。

朱聿键还是属于非正常死亡,自然就不存在皇陵。

第八,南明昭宗匡皇帝朱由榔

朱由榔是明神宗朱翊钧之孙,明光宗朱常洛之侄,桂端王朱常瀛之子,南明末代皇帝。

南明隆武二年,清朝顺治三年(1646年),朱由榔被拥立为帝,年号永历,史称永历帝。

朱由榔倚仗大西军余部李定国、孙可望等在西南一隅抵抗清朝,因此维持时间较长。

南明永历十五年,清朝顺治十八年(1661年),清军攻入云南,朱由榔逃到缅甸曼德勒,被缅王收留。后来吴三桂攻入缅甸,缅王将其献与吴三桂。

南明永历十六年,清朝顺治十九年(1662年),朱由榔在昆明被吴三桂绞死,葬于贵州都匀高塘山永历陵。

朱由榔是真的可怜,吴三桂凭此永世不得翻身。

(写有趣的历史,说不尽的传奇,我是悦史君,更多精彩欢迎关注公众号“历史这样说”)


历史这样说



明十三陵顾名思义就是十三座帝王陵园,位于北京市天寿山南麓,是从永乐皇帝朱棣到崇祯皇帝朱由检共计13位皇帝。





都知道有明一代共有16位皇帝,但是其中有建文帝朱允文和代宗朱祁钰是不被历代帝王承认的,所以大明有资格修皇帝陵寝的只有14位。





不在明十三陵的第一位是明太祖洪武皇帝朱元璋,因大明开国定都南京,太祖崩与南京,陵墓孝陵修与南京,故朱元璋葬在南京城。

第二位建文帝本是太祖之孙,朱棣侄子,后朱棣起兵靖难,建文帝下落不明,因皇位来的不正,所以朱棣不承认建文帝朱允文的地位。


至于第三位朱祁钰说白了他是在明英宗土木堡被擒后由于谦他们推选出来的临时代表,后来果然英宗朱祁镇复辟当皇帝,自然也不承认朱祁钰的地位,朱祁钰自然也就没有资格入皇陵了。





其实有十三陵这样奇怪的局面也挺容易解释的,我们都知道朱棣死后叫“成祖”,大家都知道这历朝历代只有一位祖,就好像汉高祖、唐高祖、宋太祖、但是大明却有太祖与成祖,从死后谥号可以看出朱棣不愿意葬于南京,而是一南一北与自己的父亲朱元璋平起平坐,各位不觉得这里面狠有故事嘛?



一元复始


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称帝(今南京),是为明太祖,正式建立大明王朝。

(朱元璋)

在明朝建立之初,定都一事有多个地点选择,甚至都要选到朱元璋的老家安徽凤阳了。后来在刘伯温的建议下放弃了凤阳。远了自己的大本营应天。

可能朱元璋也知道应天偏安一偶,不是心中的最佳定都选择。可也是实在没有更好的地方了,西安太远了,不能有力的镇压还未巩固的政权。所以这事可就这样拖下来了。

洪武三十一年,太祖病逝。葬入今南京近郊的紫金山南麓独龙阜。独龙阜风水极佳,为了葬修建明孝陵,朱元璋搬走了无数的坟墓,甚至搬走了一座寺庙。皇帝的权力可谓至高无上。

话说出殡当天,南京十三座城门同时出殡,让世人不知哪是真,哪是假。无论怎样,明太祖都安静的躺在他最终的归属地。

明朝的第一个皇帝就这样葬在了应天明孝陵。

(明孝陵)

再说明朝第二个皇帝建文帝。

建文帝为明太祖之孙。为什么不是儿子继位呢?因为太子朱标在洪武二十五年病逝。朱元璋伤心欲绝,不在再立太子,开始培养朱标之子朱允炆。

太祖病逝以后,朱允炆继位,是为建文帝。由于建文帝不准外地藩王回京奔丧,以及后来的削藩政策。

燕王朱棣发动了靖难之役,经过四年的战争朱棣终于夺得了皇位,并在应天称帝。

建文帝在一场大火中不知所踪,所以没有陵墓。

(明成祖朱棣)

在永乐五年,皇后病逝,朱棣命风水师前往北京寻找吉穴,最后定于今昌平天寿山麓,在一个完整的小盆地里。

至此,十三陵的第一个陵,也是规模最大的一个陵长陵出现在了历史的长河之中。

明朝中期,明英宗朱祁镇在北征瓦剌的战役中,战败被俘,这就是明朝著名的土木堡之变。

后来考虑到国不可一日无君拥立朱祁钰为帝,为明代宗。到景泰八年,英宗复辟,捣毁了代宗皇帝昌平的陵址。

朱祁钰逝世后,葬于北京西山,是为景泰陵。朱祁钰也是定都北京以后唯一一个没有葬入皇家陵寝的皇帝。

随着明朝最后一位皇帝崇祯皇帝葬入思陵,明十三陵历时两百三十多年的明朝皇家陵园完成了它的使命。

太祖朱元璋葬于南京,建文帝下落不明,代宗葬在北京西山。其他所有皇帝,共计十三位位葬入陵寝,故此被称为明十三陵。





像少年啦飞驰97



一、明朝正式登基为帝计有十六帝,建文帝朱允炆、代宗皇帝朱祈钰未留下皇陵,应有十四座皇陵,既北京昌平明十三陵十+明太祖皇帝朱元璋南京孝陵,但实际留下十五座皇陵,怎么多出来一座皇陵?

另外,湖北省钟祥还有一座的称为明显陵的皇陵,是世宗朱厚熜追封其父朱祐杬为帝而建的皇陵,因而多出来一座皇陵。

湖北省钟祥明显陵,亦同为明皇家陵寝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二、明帝国开国太祖皇帝朱元璋,建国定都南京,死后葬于南京紫金山麓,为明帝国第一座皇陵,是为明孝陵。

朱元璋逝后,皇太孙朱允炆继位称建文帝,后被其叔父、明成祖皇帝朱棣以“清君侧”为由发难,攻入南京,朱允炆下落不明,所以建文帝朱允炆未留下皇陵。

三、明成祖皇帝朱棣迁都北京后,共历十四帝,但却只留下十三座皇陵,是为北京市昌平明十三陵。

为什么,明朝北京十四帝,却只留下十三座皇陵?

缘于明英宗皇帝朱祈镇亲征蒙古瓦刺部,惨遭“土木堡之变”,被瓦刺俘虏,其弟朱祈钰登基称帝为代宗。

英宗皇帝朱祈镇后被瓦刺放回,在朱祈钰病重时,通过“夺门之变”重登帝位。

代宗朱祈钰死后,英宗皇帝朱祈镇拒不承认其皇帝身份,未能入葬北京昌平明陵,以亲王礼葬于北京西山,称为景泰陵。



故而,明朝北京共历十四帝,因代宗皇帝朱祈钰未能入葬北京昌平皇陵,所以只有十三座皇陵。


z山海


明十三陵坐落于北京市昌平区天寿山麓,十三陵,顾名思义,其中一共埋葬了明朝十三位皇帝,但我们知道,明朝一共享国276年,共有十六位皇帝,那么到底哪三位皇帝没有被葬入十三陵?原因又是什么呢?

第一位:明太祖朱元璋

公元1398年,明朝开国皇帝病逝于南京,享年71岁,那时明十三陵尚未修建,而且明朝国都还在南京,北京还是他儿子燕王朱棣的封地,最终朱元璋与其皇后马氏合葬于南京紫金山上的明孝陵。

修建明孝陵前后共历时25年之久,占地170余万平方米,先后调用工匠10多万人,是中国规模最大的帝王陵寝之一,明孝陵作为中国明皇陵之首,有“明清皇家第一陵”的美誉。其规制直接影响后来所有明清皇家陵寝的样式,在中国帝陵发展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

第二位:建文帝朱允炆

朱允炆是朱元璋的孙子,由于他被立为太子的父亲朱标英年早逝,而且朱标的长子朱雄英只活到八岁也死了,所以朱元璋将朱允炆看做嫡长孙,在朱元璋死后,朱允炆顺利继位。但靠着父兄双亡换来的帝位朱允炆只做了四年。

1398年,朱允炆登基后,开始采取削藩政策,因行动施行毫无计划,而且过于急躁,将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激化为你死我活的敌我矛盾,导致燕王以“清君侧”的名义发动“靖难之役”,历时四年攻破南京,混战中皇宫起火,当大火被扑灭后,建文帝朱允炆却不见了,野史中关于朱允炆的下落有焚烧致死、出家为僧、遁入道门、逃到缅甸等等说法,2002年有部电视剧叫《穿越时空的爱恋》,还戏说朱允炆穿越到了现代……

总之,下落不明的朱允炆连个坟包都没有,就更别提葬入十三陵了……

第三位:明代宗朱祁玉

朱祁鈺的经历比较特殊,他本来是没资格当皇帝的,但在1449年,他的哥哥明英宗朱祁镇北征瓦剌时在土木堡战败被俘,于是朱祁玉被孙太后立为帝,但没想到朱祁镇一年后就被放了回来,朱祁鈺见事将哥哥软禁起来,严加防范。

1457年,朱祁镇在石亨等大臣的支持下,发动“夺门之变”夺回帝位,随后哥哥又将弟弟贬为郕王软禁了起来……不过只软禁了一个月,朱祁鈺就离奇死亡了。

此时朱祁鈺的身份已经是亲王了,所以只以亲王的规格埋葬于北京西山景泰陵。


丨谈古论津丨


明朝十三陵是明成祖朱棣迁往北京的十三个帝王的陵墓,同时鸭子也一同迁走了,这就是北京烤鸭的由来,十三陵共用明成祖长陵的一组神道石刻 ,最早可以追溯到南朝齐梁时代丹阳的帝王陵,陵口的那组石刻就是齐梁帝陵的总神道,只是每个帝陵都有自己的神道石刻,这个在清朝陵墓石刻是同样的,明朝除了十三陵 ,太祖朱元璋的孝陵和太子朱标的东陵在南京,安徽凤阳是朱元璋为他父母修的明皇陵,江苏盱眙是明太祖为他祖辈建的明祖陵,另外湖北钟祥还有一处明显陵 ,是明世宗嘉靖为其父母建的,


六朝风流


想必大家都知道,明朝共历16位皇帝,而明十三陵里却埋葬着从永乐大帝开始、至崇祯皇帝朱由检为止的共13位明朝帝王,另外3位未入葬此处的究竟是谁呢?


第一位:开国皇帝朱元璋

由于朱元璋驾崩后,朱棣发起了靖难之役夺权篡位,皇位得手后,他就明朝首都由原先的南京迁到了北京,而朱元璋仍被埋葬在旧都南京,也就是如今的明孝陵。

第二位:建文帝朱允炆

除了上述的明太祖朱元璋墓不在明十三陵之外,他的孙子朱允炆墓也未在其中。原因还是源自那场靖难之役,正所谓“成王败寇”,当年朱允炆的叔叔朱棣在那场战役中取得成功,随之而来的是朱允炆的失败下场,自此他的下落也就成了谜。对此人们众说纷纭,有说他被朱棣所杀、有说他逃出南京削发为僧,但这些说法至今也未得到验证。因此,建文帝算是“活不见人死不了尸”,明十三陵中也未留下他的一席之地。



第三位:明代宗朱祁钰

如果说前两位皇帝陵墓未在十三陵中还算说的过去,那么明代宗朱祁钰之墓又为何不在其中?毕竟他是在迁都之后登基的皇帝。原因其实很简单,他当初之所以能够成功上位,完全是因为土木堡之变中明英宗朱祁镇被瓦剌俘虏,但“国不可一日无君”,在不得已的情况下他只能做临时的“替补君王”。

而明英宗被瓦剌释放后,明代宗却反咬一口,将明英宗软禁,表面上称其为太上皇,明英宗当然不可能甘心这样的结局,经过一番密谋,他又发起了夺门之变,成功复辟,此时换做明代宗被贬为亲王并软禁起来了。经历此番周折,即使明代宗曾经是一朝皇帝,明英宗自然是不会承认的,所以明代宗死后只能以亲王礼下葬,更别说葬入十三陵了。

欢迎点赞、关注、以及在评论区尽情的发表观点!


喵仔爱读史


这是一道送分题。

大明王朝享国二百七十六年,共有十六帝,他们是:

现在的明十三陵位于北京北边的天寿山,所谓“十三陵”就是埋葬了十三位帝王,这十三座陵墓是这样分布的:

这是一道数学题:16个皇帝,13座陵墓,难道还有皇帝挤一挤、凑活着埋在一起了?

皇帝是不会凑活的。差出来的那三位只是没有埋在北京而已。这三位爷是:

第一位是朱元璋。开国皇帝朱元璋定都在南京。他死后,也不会大老远北漂到北京来喝西北风。老朱的墓在南京钟山。这座墓“依山为陵”,规模宏大。为修好这座阴宅,老朱调用了10万人,花了30多年时间,是明朝皇陵之首。

第二位是建文帝朱允炆。因为叔叔朱棣起兵造反成功,侄子朱允炆弄了个失踪,南京城破后,谁也不知道他去哪儿了。有说他自焚而死的,有说他出家为僧的,还有说他漂洋出海的,反正是活没见人,死没见尸。据说,因为老不放心,朱棣几次派郑和下西洋,去找他这个可怜的侄子,最后也不知道找到了没有。所以,人都不知道哪里去了,墓更没有。

第三位是景泰帝朱祁钰。他是明英宗的弟弟。明英宗本着不作死就不会死的原则,在太监王振的忽悠下,北征瓦剌,结果兵败被俘,史称土木堡之变。他的弟弟朱祁钰当仁不让继位为帝。但是,瓦剌人使坏,把英宗放回来了,而且,这哥们在一帮投机分子的帮助下,又夺回了皇位,史称“夺门之变”。不久,景泰帝挂了。英宗气不过,废了他的帝号,以王礼埋在北京海淀的金山口,剥夺了他埋在天寿山的待遇。

对于普通人来说,生死事大,何况是皇帝呢。但是,在皇权面前,什么生死、什么兄弟,都要往边上靠,都要让路,毕竟,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眠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