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三桂起兵后江南尽收,为什么没有一鼓作气打过长江,直取北京?

青灯问史


吴三桂的再度反叛,有着强烈的称王称帝思想。虽说兔死狗烹的道理对于吴三桂而言早就了然于心,但是这一次不仅仅是因为兔死狗烹的缘故。

据说吴三桂曾经请教过洪承畴,如何才能在大清王朝保持自己的地位。洪承畴告诉他“不可使滇一日无事也”。意思就是以患养患,让清廷一直重视自己。所以,吴三桂作为三藩势力最大者,在云南闹腾也不少,一会儿要钱粮平叛,一会儿要军马支持。最后让自己成为一个反叛者。

康熙亲政后不可能让这些人手中握着重兵对自己构成威胁,所以,这位才刚刚二十岁的年青人,坚定自己的看法,要撤去三藩,颇有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的气度。

吴三桂是在接到康熙撤藩的诏书后才决定起兵的。他对局势,或者说军事上的局势有着自己的判断,这个判断也许是他葬送自己的根由。

吴三桂认为:大清朝的开国英雄们已经凋零殆尽,多尔衮、多铎已死,代善、济尔哈朗老死,阿济格、豪格、苏克萨哈让他们自己杀死了,鳌拜被擒幽禁而死,洪承畴、范文程此时也老病而死,孔友德,尚可喜老的老死的死,即便是不死,他们的后代大约也在和他想着同一件事,放眼天下,还有谁足可以与自己抗衡?

唯一牵制他的,大概就是自己的儿子吴应熊和孙子吴世霖,因为他们在北京,作为康熙的人质不得回滇。

康熙十二年十一月二十一日,吴三桂杀死朱国治,下令起兵。二十一天后,吴三桂叛乱的消息传到了北京,举朝震惊。

而此时的战局,康熙可谓四面楚歌。天子脚下,假朱三太子杨起隆打着反清复明的旗号,准备刺杀康熙。京畿地区,郑成功的老部下,降清的河北总兵蔡禄看见烽烟遍地,也打算起兵响应。陕甘的王辅臣作壁上观。察哈尔林丹汗的孙子布尔尼见清廷大举南下京师空虚,也趁机攻打北京。就连朝鲜也想趁机报仇雪恨。

到康熙十三年四月,整个云南、贵州、四川、广西、湖南、福建六省全部落入吴三桂之手。吴三桂可谓占据南方大半江山。但是,吴三桂却在长江边上勒马了。

为什么吴三桂没有一鼓作气打过长江呢?史上有人这样认为:

一是吴三桂二度反叛,刚刚获得和平不久的民众十分反感再起烽烟,吴三桂的名声可谓臭气熊天。不得民心,不得人心,是他止步的首要原因。吴三桂担心打过长江处境尴尬,因为北方是汉文化最主要的地区,对于他这种臭名昭著的反叛者一定不受待见。

二是因为儿子和孙子都在北京为质子,吴三桂担心逼康熙太紧,会断送儿子和孙子的性命。吴三桂还一度放回一批扣押在手中的清朝皇帝使者,希望他们带信给康熙,表示愿意划江而治,“裂土罢兵”。

但是,这些想法并没有动摇康熙的决心,康熙果断处死了吴应熊和吴世霖。吴三桂听闻后大惊失色,才下决心鱼死网破,打过长江。但是吴三桂此时已经错过了最佳的战机,只能在南方已经占领之地展开殊死搏斗。

在孝庄太后的支持下,康熙稳住了西北侧翼作壁上观的王辅臣,让他继续稳住不动,这回康熙没有杀死王辅臣在京的儿子王吉贞,而是以情感化,让王辅臣左右为难。王辅臣的举动给康熙转变战局争取了宝贵的调度时间。

另一方面,孝庄太后则推荐了一位猛将图海,从八旗人家的家奴中组织了一支三万人的大军,将布尔尼打回原形。西北和北方的稳定让康熙没有了后顾之忧,一门心思将吴三桂打的屁滚尿流,最后直至吴三桂病死。

这就是吴三桂始终没有跨过长江,康熙转败为胜的基本过程。

回答资料来源:李亚平《帝国政界往事》


青灯问史


这问题 肯定是实力不行啊 这有啥分析的 枪杆子不够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