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史中的魏延是怎么死的?

藻乐子


不管是正史,还是三国演义,魏延都是被马岱所杀,区别在于:

正史中魏延是在逃奔汉中路上被马岱追杀,三国演义中魏延是被马岱从背后一刀砍死,即所谓的武侯妙计。

魏延和杨仪兵权之争的真相

魏延和杨仪兵权之争有两个版本,一是成王败寇的蜀汉版,一是民间传闻的曹魏版。

成王败寇的蜀汉版:

1、诸葛亮秘密与杨仪、费祎、姜维商定自己死后退军事项,以魏延断后;若魏延不从命,就自行退军,不管魏延。

2、杨仪派遣费祎问魏延对诸葛亮安排让魏延断后的意见,魏延和费祎联名下令准备进军攻击。

3、费祎以报告杨仪为由脱离魏延。

4、杨仪以魏延不从命,按照诸葛亮的遗嘱准备退军事项,不理会魏延。

5、魏延知道后,在杨仪没有开始退军行动前,帅不下先走,并烧毁阁道。

6、魏延和杨仪同时指责对方反叛,刘禅问侍中董允、留府长史蒋琬,二人都保杨仪不反。

7、魏延在南谷口抗拒杨仪班师,被王平指责背叛导致魏延军溃,魏延逃回汉中;

8、杨仪派遣马岱追杀魏延父子。


民间传闻的曹魏版:

1、诸葛亮死前叮嘱魏延自守,并让魏延代诸葛亮掌握兵权,秘不发丧。

2、魏延按照诸葛亮遗嘱退师,直到褒口才发丧。

3、杨仪因为与魏延不和,加上魏延代诸葛亮掌握兵权,于是散播流言说魏延要率军投降曹魏,率领因此不满的蜀汉军攻打魏延。

4、魏延不想蜀汉自相残杀,于是没有对抗杨仪而走回汉中,但被杨仪派遣马岱所杀。

蜀汉版和曹魏版的争议核心是:

1、诸葛亮是让杨仪掌军,还是魏延?

2、是魏延不听命令,还是杨仪造谣叛乱?

3、魏延之败是部下离心,还是不忍自相残杀?

蜀汉版的缺陷:

1、若说诸葛亮让杨仪掌握兵权,诸葛亮为什么在指定将琬继任丞相的情况下,让性格隘狭、不能容人的杨仪掌握兵权呢?既然知道杨仪不能容人,就预料到杨仪和魏延必然爆发冲突。

2、杨仪在杀魏延回到蜀中后,蒋琬出任尚书令,统领蜀汉军政,而杨仪只得到一个中军军师这样一个并无实权的职位。这侧面说明蜀汉对于杨仪杀魏延非常不满,但出于稳定又不能杀杨仪,否则何至于给一个深受诸葛亮遗嘱的人一个不痛不痒的职位。

3、杨仪回到蜀中后,和费祎不和,最后被费祎告密,被废为庶人。这侧面说明费祎在魏延军中时,未必是被魏延逼迫,相反是回到杨仪处时被杨仪逼迫。简而言之,费祎是诸葛亮究竟安排杨仪还是魏延代理兵权的知情人。

因此,不能排除是杨仪和费祎、姜维等人合谋驱逐魏延而夺权:

杨仪想以诸葛亮遗嘱人的身份出任尚书令,取代将琬;

费祎回到蜀中后成为辅佐蒋琬的军师,从司马晋升军师;

姜维回到蜀中后成为右监军、辅汉将军,统率诸军,从护军晋升右监军。

三人除了杨仪被废自杀之外,费祎、姜维都依附蒋琬先后成为蜀汉的支柱。

阴谋论角度而言,魏延被杀的真相是:诸葛亮让魏延代理兵权——没有理由让一个没有军功的长史而不让前将军掌军,杨仪、费祎、姜维三人造谣夺取魏延兵权,魏延死后,费祎、姜维背弃杨仪,投奔诸葛亮明言制定的继任者蒋琬,架空杨仪。

4、蜀汉版中支持杨仪的蒋琬、董允、费祎、姜维四人都如意高升,成为蜀汉的支柱,只有杨仪一人美梦成空。但不管怎么样,这四人既然先前支持了杨仪,即便知道是诸葛亮让魏延代理兵权,也只能坚持自己的说法。成王败寇,四人不可能为了一个死了魏延而牺牲自己的前程。



曹魏版的缺陷:

1、曹魏是蜀汉敌国,目的很有可能是挑拨离间,当然也可能是最真实的发生;

2、曹魏的说法,是属于流传说法,但最主要是还是来自诸葛亮病死、撤军过程中曹魏百姓的听闻,难以了解事情全貌。即属于第三方的说法。蜀汉版,只是蒋琬、费祎、姜维等得益派的说法。但相比之下,没有利益关系的第三方说法有可能更客观。

导致魏延和杨仪兵权之争,并引发魏延、杨仪先后而死的是诸葛亮的秘不发丧

秘不发丧导致军队各将对于诸葛亮死后谁代理兵权产生困惑。

秘不发丧,虽然可以让蜀汉军没有发生叛变、骚乱,但却让蜀汉失去魏延这个军事支柱,可以说这是诸葛亮的错:

聪明一世,糊涂一时——就是诸葛亮这种后世安排不足的贻害。

诸葛亮安排后事,只有杨仪、费祎、姜维、魏延等有限几个人知道,其他将士都不得知。当魏延和杨仪争夺兵权时,无论是蜀汉大军,还是后方的刘禅君臣都是一无所知,都不知道哪个人才是诸葛亮真正安排的人。

即:魏延被杀,完全是诸葛亮的错!

魏延之死导致蜀汉再无大将

不管诸葛亮是让魏延,还是杨仪代理兵权,魏延的死和曹魏张郃的死,都是对蜀汉、曹魏造成重大影响的事件。

张郃的死,让曹魏失去了对抗司马氏的大将,给了司马氏取代曹魏的机会和时间。

魏延的死,导致蜀汉没有大将,致使有将才但无帅才的姜维成为了诸葛亮北伐的继承人,最后导致蜀汉因此灭亡。

诸葛亮之后的蒋琬、费祎、董允三人都是文臣,因此在他们主政期间,虽然担任大将军之职,但都没用发动北伐战争,而是让蜀汉修养生息,修正因诸葛亮北伐而给蜀汉带来的困顿。

从诸葛亮死的234年,到费祎被刺杀死的253年,蜀汉得到了19年的休养。从234年到263年这29年里,姜维发动了6次北伐,基本上都是无功而返。

更关键的是,姜维改变了魏延防守汉中的实兵诸围策略,采取坚守险隘、放纵魏军进入的消极防守策略,导致关键险隘一被攻陷、一投降,最终失去汉中,不得不退守剑阁,把阴平丢给了邓艾,让邓艾得以学习魏延的子午谷策略,大胆进入蜀中灭蜀汉。

综述

诸葛亮秘不发丧,导致了魏延之死,蜀汉连续失去两大支柱,后续无人。

魏延在211年以刘备私兵身份跟随刘备入蜀,到219年刘备称汉中王,仅仅用了8年时间,就从以一个私兵,成为镇守一方的五虎大将,超越了和刘备关系良好的张飞。这足以说明魏延大将的能力。

以魏延的能力,出任蜀汉大将军一职完全没有问题。

因此从资格、资历、军功,魏延比杨仪更有理由成为诸葛亮遗嘱中的兵权代理人。曹魏版更接近魏延被杀的真相。

说魏延有反骨、想要投降曹魏等说法,不过是杨仪等人的造谣。《三国志》的陈寿认为魏延只是想杀杨仪,从没有背叛蜀汉的想法。

魏延和杨仪争夺兵权的真相,现在难以知道。但以下却是事实:

1、魏延不死,蒋琬、费祎、姜维都没有机会担任大将军,因此三人是魏延之死的最大得益者,蜀汉版主要还是他们三人的说法,特别是费祎这个绝对知情人;

2、魏国百姓看到的是魏延率领蜀汉军撤退,到了南谷口才发生魏延杨仪之争,并非蜀汉版的杨仪率军撤军,这是曹魏版的基础;

3、魏延是刘备亲自提拔重用的大将,连诸葛亮都不敢轻视,在诸葛亮死后,一旦担任大将军,蒋琬、董允、费祎、姜维等人难以对抗魏延。这或许是四人支持杨仪而反对魏延的原因。

当然,即使魏延如同诸葛亮一样专权蜀汉,因为家世卑微和刘备提拔的原因,不能像士族大家司马氏取得曹魏一样取代蜀汉。

如果魏延能够出任大将军一职,相比于谨慎小心的诸葛亮,作风大胆冒进的魏延,能够以“勇略”二字夺取关中吗?


每天原创,给你有价值的观点!随手关注,你的支持才是动力!

历史哨声


问题问的很好,魏延的死是三国中的一段秘辛,至今依然扑朔迷离,我在这里就讲一讲『三国志』和『魏略』分别是怎么说的。

魏延是后三国时期的蜀汉名将,也是长期以来一直被人低估的一员将领。其实刘备时期,对魏延已经非常的器重了,当时刘备刚刚经过和曹操的殊死争夺,拿下东川汉中,掌握了西蜀的门户,本来大家都以为刘备会任命张飞来守汉中,但是刘备却任命了魏延。当时可谓是一军皆惊。

魏延也雄姿勃发的对刘备许诺:

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

后来,魏延也确实把汉中打造的固若金汤,后来的继任者王平、姜维都得益于魏延建立的防守体系。

关于魏延的死因,其实即便是在正史上,也是有两种说法的。

按照『三国志魏延传』的说法,诸葛亮死后留下遗言,让杨仪、姜维节制蜀军退兵,同时让魏延断后,如果魏延不愿意走,就让魏延留下,姜维和杨仪先走。结果魏延果然不愿意撤军,认为诸葛亮去世之后,应该由自己统军继续北伐。听说了诸葛亮的安排之后,魏延勃然大怒,自己率领军队抢在杨仪和姜维的前头占领了南谷口,还烧绝了撤军的栈道。

于是可热闹了,杨仪和魏延分别派人给刘禅上表说对方谋反,刘禅也摸不清楚情况,就问侍中董允和诸葛亮的接班人蒋琬,这两个人都觉得杨仪不会反,应该不怎么会反,但是魏延不好说。

为什么这俩人都向着杨仪呢?一方面当然因为杨仪是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官,而魏延是武将,但是另外一方面也是因为魏延这个人平日里太高傲了,得罪了很多人,于是在关键时刻,没有人在朝中给他说话。

于是刘禅就命令蒋琬率领宿卫营向北去考察这『互相告对方谋反』怎么回事。蒋琬还没有到,魏延已经开始进攻杨仪和姜维了。这一进攻,魏延就丢了理,王平大呼:

公亡,身尚未寒,汝辈何敢乃尔!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诸葛亮刚刚去世,你魏延怎么就敢做自相残杀的事情呢? 诸葛亮在蜀军中的威望毫无疑问是巨大的,王平这么一诈唬,魏延的军队知道自己不占理,于是一哄而散。魏延一看不行了,就和自己的儿子们往自己的地盘——也就是汉中跑。杨仪看自己占了上风,就派马岱追杀,终于在汉中城外虎头桥斩杀了魏延。在今天的汉中,还有“马岱斩魏延处”。

所以按照三国志魏延传的说法,这就是蜀军的一场内讧,魏延和杨仪都没有反叛的心思,但是都要负上百分之五十的责任。因为俩人即便是诸葛亮在世的时候都互相看不对眼,现在诸葛一死,上头没有压制他们的人了,以前积压的矛盾就开始爆发了。『三国演义』基本上就是按照『三国志』中的描述,加上了诸葛亮遗计马岱斩魏延的情节。但是需要声明的是,在『三国演义』中,魏延走投无路的时候流露出投魏的倾向,这在正史里面是没有的,魏延至死也没有想过去投奔魏国。

如果说三国志魏延传里面的描述只是让人惋惜的话,另一本同时代的史书『魏略』里面描述的就更加让人扼腕长叹了。

根据魏略的说法,诸葛亮临终前把军务托付给魏延,魏延就率领着蜀军缓缓后撤。因为杨仪和魏延不和,看到魏延掌握了大权,杨仪很害怕,于是就在军中造谣,说魏延要谋反,要去投降魏国,然后率领手下人马突然发难,进攻魏延。

魏延猝不及防,仓卒之间控制不了局面,不得已逃向汉中,结果被杨仪派马岱追赶上杀死,然后把内讧的罪责栽赃给了魏延,同时还诛灭了魏延的三族。

如果魏略中说的是真的,那么魏延同样是死于内讧,但是责任完全在杨仪。

上面就是『三国志』和『魏略』上对魏延之死的看法,相同点是死于内讧,不同之处在于杨仪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你觉得哪一种更可信呢?无论是哪一种,对于风雨飘摇的蜀汉来说,都是祸不单行,本来在诸葛亮去世之后,军队里职务最高、战功最显赫的就是魏延了,本来魏延最有希望继承诸葛遗志,统帅蜀国的军务,而他在汉中的赫赫功勋也证明他有能力做到这一点。可惜在内讧中丢了性命,蜀国又丧失了一员大将。汉中虎头桥遗址,除了碑文之外,还有一幅对联:

虎桥往事明月知,汉水长流太守名

或许就是在表达对魏延的惋惜之情吧。


经史通义


在《三国演义》中,魏延给人的感觉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小人。

罗贯中如此刻画他,感觉就是为了衬托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英明伟大。

《三国演义》中的魏延:从出场开始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小人<strong>

在小说中,魏延的出场是在第四十一回,话说曹操命夏侯惇率军队攻打刘备所占据的新野。

刘备手下士兵太少,不得不带着百姓跑到樊城。在诸葛亮的建议下,打算到襄阳躲避,于是又带着新野和樊城的百姓跑到襄阳。但是,刘表之子刘琮拒而不出,刘备又不忍夺刘氏宗亲的城池。

这时候,刘琮手下的大将魏延出现了,打开城门放下吊桥,打算请刘备进城。但是,刘备没有答应,带领士兵百姓前往江陵。

魏延与刘琮手下大将文聘交战,后来手下士卒几乎全部阵亡,只好去投长沙太守韩玄。

后来,关羽攻打长沙,与大将黄忠交战。魏延见自己得不到韩玄重用,于是杀掉了韩玄,归顺刘备。刘备开始想杀掉魏延,觉得他反反复复,是个祸害。但是,由于重将领劝阻,尤其是黄忠求情,魏延才保住了性命。

从以上的情节来看,魏延完全是一个小人,不断背叛自己的主公。

小说中的魏延之死:导致诸葛亮逝世的罪魁祸首,被诸葛亮的锦囊妙计所杀

到了诸葛亮快逝世的时候,魏延的又开始有了反叛之心。诸葛亮五次北伐之时,因劳累成疾,知道自己来日无多。

诸葛亮死前,想要用祈禳之法(使代表自己的星宿归位)救自己的命,在军帐里面放上了七盏大灯,四十九盏小灯,如果七日不灭,自己的生命还可以延长。
这完全是传统小说里面的神话故事(四大名著都有神话情节)。结果,有一次曹魏偷袭,魏延慌忙跑进帐篷,风吹灭了蜡烛。诸葛亮于是直到,自己死期已到。

罗贯中加这个情节,完全是将魏延看成是致诸葛亮死亡的罪魁祸首。由此,为后面魏延反叛埋下伏笔。

诸葛亮于是留下遗言,让杨仪带兵撤回蜀国,魏延断后,这令魏延非常不满。于是决定反叛蜀国。

后来,杨仪挑衅魏延,魏延在马上大喊三声“谁敢杀我“,魏延身后诈降的马岱(诸葛亮生前安排的)手起刀落,砍死了魏延。

这再次证明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知道魏延必反无疑。诸葛亮死了死了,还留下妙计。

历史上真实的魏延:能征善战,恃才傲物,深得刘备的欢心

其实,真实的历史中,魏延根本不是这么回事。

在《三国志·魏延传》里面,作者陈寿压根就没写魏延是从襄阳反叛的,也没写杀掉韩玄投靠的刘备,更不会有刘备要杀他的情节。

相反,刘备还很器重魏延。

《三国志》记载,刘备让魏延做汉中镇远将军,汉中太守,防守汉中。刘备在一次宴会上问魏延,能守得住么?魏延说:“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可见其口气!

刘备听了非常高兴,众将领也纷纷称赞。

这个用意很明显,刘备之所以在宴会上说,其实就是想树立魏延的权威,让众将领对他心服口服。刘备虽然重用诸葛亮,其实处处都在防着他。诸

葛亮也当然知道,所以一辈子谨小慎微。估计是这个原因,他一直重用魏延。

但魏延对诸葛亮非常不满意,觉得诸葛亮胆子太小,不能让自己的才能发挥出来。

真实的魏延,其实是个能征善战的将领,一心只想北伐,消灭曹魏。

魏延究竟为何抗命?一心想要攻打曹魏

《三国演义》里面所说,诸葛亮在死的时候,命令杨仪为先锋往回撤,命令魏延断后是真实的。

为什么诸葛亮让魏延断后?其实,根本不是怕魏延会带着大军投奔曹魏,恰恰相反,是怕他带着大军出兵打击曹魏。

魏延曾经提出过一个“子午谷奇谋”,就是建议诸葛亮兵出“子午谷”,从那里直接杀进长安,擒贼先擒王。但是,诸葛亮觉得这招太冒险,而且用偷袭的方式,实在不光明磊落。

<strong>
因此,诸葛亮拒绝了这个建议。但是,魏延恨恨不平,一直还想带军打击曹魏。

魏延听到杨仪统帅大军回撤,自然心生不满。本来,两个人就有很大的矛盾,水火不容。史料记载,魏延、杨仪就不能坐到一起,坐到一起,魏延就拿出刀,边比划边斥责杨仪。杨仪就一书生,就在旁边哭个不停。

每次都是长史费祎从中调停,拉开争吵的两个人。

魏延决定,先带军后撤,而且还把路上的桥梁、道路都毁坏了。杨仪自然也很生气,于是两个人都给后主刘禅上表,斥责对方是叛逆。

刘禅就问侍中董允、留府长史蒋琬,这俩人谁说得对。俩人都说杨仪说得对,于是魏延就成了叛徒,魏延手下的士兵也不再为其卖命,最终魏延被马岱斩杀(马岱没有投降魏延,同时,也没有说三句“谁敢杀我”。)魏延还被诛灭了三族。<strong>

蒋琬等人诬陷魏延,费祎给杨仪打小报告:全部都是为了手中的权力

这里还有个问题,侍中董允、留府长史蒋琬等人为什么要支持杨仪?因为诸葛亮死后,接替诸葛亮军师职位的是蒋琬。

蒋琬知道,魏延这个人是恃才傲物,比较有主见,蒋琬怕魏延当了主帅之后,会大权独揽,自己的地位不保。<strong>
那么,杨仪又是怎么死的呢?

是被拉架的费祎害死的。话说杨仪回到成都之后,由于蒋琬当了军师,自己就被挂了起来。有一次,他跟蒋琬发牢骚,说早知道如此,当年就该跟随魏延。

好朋友费祎立即跟刘禅举报了,于是杨仪被废为民,后来自杀。

好朋友费祎为什么举报?当年,费祎可是坚定的站在杨仪一边,甚至还自己跑到魏延大营,冒着生命危险试探魏延是否要反。

其实,费祎背后捅刀子的原因很简单,就是费祎接替了蒋琬的职位,手中有了大权。他自然得想办法置杨仪于死地,免除自己的后患。<strong>


<strong>

由此可见,刘禅时代,蜀国内部权力斗争有多厉害。

这也为蜀国灭亡埋下了伏笔。


兮兮说事儿



锦囊遗计人难料,却见成功在马前。魏延是三国后期蜀汉重臣,屡次随诸葛亮北伐,战功卓著,后被任命为凉州刺史,封都亭侯。北伐期间,魏延曾提出子午谷奇谋,奇袭长安。因风险太大,被诸葛亮果断拒绝。234年,诸葛亮因常年在外征战,积劳成疾,于五丈原病入膏肓。

诸葛亮便秘令杨仪、姜维安排退军的部署。又暗自吩咐,让魏延断后,如果魏延不肯服从命令,大军即刻开拔,不必理会魏延。诸葛亮病逝之后,魏延却被马岱斩杀,并被杨仪以谋反的名义,诛灭三族。魏延究竟怎么死的?以下依据《三国志》做简要分析。


首先分析诸葛亮逝世后,魏延都有哪些反常的举动,以及如何被杀。诸葛亮病逝后,杨仪、姜维等秘不发丧,按照孔明的计划,瞒过司马懿,再循序渐进的撤回汉中。为了提防魏延,杨仪令费祎前去魏延军营中打探,以此来试探魏延是否愿意遵循遗命,撤回汉中。

魏延听后勃然大怒,不但不愿意撤回汉中,还要继续北伐。声称怎可因丞相一人而废北伐大业,并且指责杨仪,不过一介参军,三军怎可由他安排。魏延要求费祎记下军事部署,为了稳定魏延,费祎只能照做。


出人意料的是,杨仪已经按照诸葛亮的部署,率军撤回汉中。魏延更是气不打一处来,率军抢先在杨仪前面,烧毁栈道桥梁,设置障碍,阻止杨仪等撤回。杨仪也是很愤怒,于是魏延、杨仪纷纷上表刘禅,弹劾对方谋反。因杨仪是遵循诸葛亮的遗命,刘禅和朝中文武都支持他。后来魏延就抢先占领了褒谷口,凭险据守,迎击杨仪。


杨仪派遣何平前去应战,何平大骂魏延行篡逆之事。魏延的部下也自知理亏,各四散逃命,魏延携带亲自和儿子逃往汉中。杨仪命马岱率军追赶,并成功斩杀魏延。杨仪见到魏延的首级之后。扔在地上,用脚踩踏,大骂魏延十个顽劣的奴才,并以谋反的名义夷其三族。《三国志》中曾这样记载:

延独与其子数人逃往,奔汉中。仪遣马岱追斩之,致首于仪,仪起自踏之,曰:“庸奴!复能作恶不?”遂夷三族。


其次分析魏延之死的深层原因。

其一诸葛亮因担心蜀国的国运,对魏延并不放心。魏延本为韩玄的部下,后斩杀其主投靠刘备,诸葛亮对魏延一直有提防之心。况且诸葛亮病逝前,魏延身为镇远将军,都亭侯。他在北伐的军队中,除了诸葛亮无人可比,可谓是北伐的二当家。无论是战功,还是威望,都是其他人所不能比的,就连姜维也要看魏延的脸色。因此诸葛亮怕魏延带来祸患,才让杨仪、姜维等提防魏延,并且没有把军队交给魏延。


诸葛亮所顾虑者,有三点。其一魏延我可能反叛蜀汉,毕竟魏延曾经就斩杀其主,被认为是脑后有反骨。万一魏延谋反,蜀军将会万劫不复。二者魏延佣兵自重,不听从指挥。即使魏延不谋反,他一但拥兵自重,独立为王,也是无人能够制服,毕竟魏延手握重兵,这样蜀军也会面临分裂的局面。三者魏延在朝中已经威望很高,除了诸葛亮,其他人都不是魏延的对手,杨仪虽然不服魏延,但他也无法与魏延抗衡,魏延以后很有可能位极人臣,对蜀国不利。

诸葛亮正是对魏延有些顾虑,这才召集杨仪等提防魏延,并没有把大权交给魏延,甚至向刘禅举荐魏延官职。魏延因其性格特点,遭受排挤,这是他被杀的一大原因。


其二魏延与杨仪素来不和。无论在朝中还是北伐,魏延和杨仪经常争的面红耳赤,二人的矛盾很深刻。杨仪曾多次与魏延闹矛盾,魏延曾用剑指着杨仪大骂,为此杨仪只能求助诸葛亮,孔明也只能尽量从中调和他们的矛盾。

诸葛亮逝世后,魏延与杨仪的矛盾更是一发不可收拾,二人在朝中是劲敌,更有权利的争夺。杨仪因有诸葛亮的旨意才占有上风,但魏延怎么会服从杨仪的安排。这才出现了魏延阻碍杨仪等撤军的一幕,只不过魏延此举理亏,再加上杨仪痛恨魏延,才让马岱追杀魏延。


而杨仪以谋反的罪名,诛杀魏延三族,这是有些过分了。依据魏延的举动,他并不想谋反,否则他也不会往南撤军,挡在杨仪前面,而是应该率军北上,投靠曹魏。因此世人推测,魏延迅速南下,阻碍杨仪撤军,可能是为了斩杀杨仪。《魏略》中也曾这样记载:

亮长史杨仪宿与延不和,见延摄军行事,惧为所害,乃张延欲举重被附,遂率其众攻延。延本无此心,不战军走,追而杀之。

你是如何看待魏延的?

欢迎关注,讲述三国故事,了解那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三国逐鹿


魏延,死亡时间:公元234年(建兴十二年)。死亡原因:钝器击打。犯罪方式:团伙作案,直接枭首,手段极其残忍。犯罪嫌疑人:杨仪、马岱等。作案动机:内斗。 作为在三国演义中被黑的体无完肤、面目全非的人物,不知文长同志泉下若见到罗贯中是否会用孟婆汤泼他一脸。正史之中的魏延,是一位极具才能的将领。以刘备的手段,当然不可能凭一段慷慨激昂的陈词就将汉中托付,看中的自然还是魏延的能力。魏延也没辜负老板,守护蜀国边陲十五年。若真是演义中脑后有反骨,造反是人生追求,不用等到诸葛亮死那么久,刘备夷陵大败时就可以了。 可人无完人,金无足赤,魏延同志的优点很突出,缺点也很明显,那就是性格高傲,脾气也坏,还冲动,管不住嘴,经常满嘴跑火车,什么都敢说,和同事搞不好关系。犯罪嫌疑人杨仪就是其中比较突出的之一,经常闹矛盾。诸葛亮活着时,尚能居中调解,让二人互相牵制。诸葛亮拜拜了以后,问题就出来了。魏延先是满嘴跑火车:他诸葛亮死了有我魏延在,怕甚?并扬言要干掉杨仪;且不论到底诸葛亮身后交兵权于谁,大军既已撤退,魏延爆发了小宇宙,还大肆破坏公共设施;本身自己没有干部群众基础,还去告状,最后都说会反叛的是他;也不管最终是只逃不战,还是手下集体反水导致逃跑,最终的结局都是死的很窝囊…… 所以,魏延之死,不是死于反叛,而是死于认不清自己,也看不清别人,更摸不清形势……


雪中一头哈


首先要明确的一点,魏延其实并没有被历史所丑化,史书上的所记载的魏延还算是较为正面的,陈寿所著《三国志》里的魏延是较为客观公正的。

魏延真正被丑化,还是因为诸多演义小说的宣扬,尤其是《三国演义》所刻画的“脑后有反骨”的魏延,更是让其民间形象低到了谷底。

还是来看下历史上真正的魏延。

魏延,字文长,义阳(今河南桐柏)人,具体出生年龄不详,他第一次在史书上露脸,是在建安十六年(211年)。

那一年,刘璋脑子一发热,不顾刘备先前的“劣迹斑斑”,竟然地“引狼入室”,邀请刘备带着军队入蜀,帮“兄弟一把”,以抵御近邻张鲁的骚扰。

魏延当时将刘备看成了绩优股,就带着私人部队,投靠了刘备,一起入蜀,后跟着刘备驻防在葭萌关。

第二年,刘备与刘璋“兄弟俩”,说翻脸就翻脸比起翻书还来得快,两刘军队开打。

魏延与膺、黄忠被刘备派去与刘璋军队作战,在攻占涪城、广汉郡的过程中,战绩不错,因战功升为牙门将军。

建安十九年(214年),魏延跟随刘备攻占了雒城,并且还参与了围攻成都的战役。

刘备对魏延还是很看重的,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刘备自立为汉中王,将治所定在了成都。

按照规定,必须得留一位大将来镇守汉中,当时很多人认为,汉中太守的这个位置,绝对是预留给张飞的,其他人都没有这个资格,就连张飞都认为,汉中太守也就只能是自己去出任才能稳当。

然而地,然而,让大家都失望了,最后刘备直接提拔了魏延为汉中都督、汉中太守,先前的牙门将军也就此升为了镇远将军。

这个指派,当时可以说是,引得“全军哗然”。

为了“服众”,刘备还特地举行了一场会议,他召集了群臣,并把魏延喊来。

刘备问魏延:“现在委派了你这个职务,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魏延说得很豪迈:“如果曹操率领全国大军来入侵汉中,我为大王您抵御住他,如果只是一个将领带着十万军队来,我为大王您吞并了他。”

魏延的这些话,倒是唬住了不少大臣,都认为他很是有“英雄气概”,刘备对他也是很认同。

事实上,魏延说的话确实有点大,然而,从表现上来看,魏延驻守汉中的这几年,还是没有让曹操军队占到便宜的,可以说是独当一面,因而也受到了刘备的赏识。

章武元年(221年),刘备正式称帝,建立了史上所称的蜀汉政权,魏延由此晋升为镇北将军。

等到刘备去世,刘禅继位,魏延也还混得不错。

建兴元年(223年),刘禅一上位,魏延被封为都亭侯。

建兴五年(227年),诸葛亮为北伐做准备,将军队开进到汉中,魏延升任为丞相司马、凉州刺史。

魏延在诸葛亮手下,干得还是很卖力,也有不俗表现。

建兴八年(230年),曹魏军队攻入汉中,魏延被指派反击,攻入属于曹魏的凉州。魏延军队行军途中正巧遇上曹魏军的后将军费瑶、雍州剌史郭淮,两军交战,魏延军队获胜。

之后,魏延被提升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同时,他还被授予假节,晋封为南郑侯。

诸葛亮的几次北伐中,魏延成为亮点所在,表现可圈可点。他曾经向诸葛亮提议,给自己上万人马,走另外一条路,攻入关中。尤其是第一次北伐时,魏延就向诸葛亮建议,给自己五千人马,取道子午谷攻取长安。

因为魏延认为,当时长安城的守将夏侯楙不上档次,蜀军一到,就会丢弃城池逃跑。诸葛亮以为这个计谋,太悬又危险而弃用了。

建议屡次不能采用后,魏延在背后对诸葛亮颇有怨言,他认为诸葛亮有些胆小,常常说自己的才能不能尽情发挥。

这也是魏延性格使然了。

魏延在战场上作战,确实是十分勇猛,他所训练出来的兵士也十分厉害,魏延本人却是极为高傲,不太看得起其他人,性情方面也就较为暴烈,一般人都是不敢跟他争锋。

魏延先前就和刘琰有过过节,是诸葛亮的维护,才和刘琰化解。另外地,魏延与蜀汉大臣杨仪也是很不对付,两人经常性作对,有几次争论得厉害了,魏延还做出拔刀做掉杨仪的气势,因而与杨仪结下了很深的梁子,从而也为自己的死埋下了伏笔。

事后,还是诸葛亮从中调停,缓和了两人的关系。

诸葛亮在世时,两人还能够表面上过得去,真没到激化不可调解的程度,等到诸葛亮去世,魏延就没好果子吃了。

建兴十二年(234年)诸葛亮在第五次北伐途中,病情加重,临死之前,招来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等托付后事,命令魏延断后,大军慢慢退回。

诸葛亮死后,蜀汉军队遵从诸葛亮遗令,退回到蜀地。

当时,魏延坚决不同意,认为即使诸葛亮死了,还有自己在呢,不能因为死了一个人,就将北伐大事被忘了。另外地,自己也不会听从杨仪的指令,任由杨仪摆布,去做断后的任务。

蜀军开始撤退后,魏延发飙了,他带着部队赶在杨仪大军前面,烧掉阁道,制止大军撤回。魏延同时上表刘禅,杨仪有谋反举动。

杨仪也不甘示弱,向刘禅上表,举报魏延谋反。

刘禅看到表章,不确定两人哪个有猫腻,就喊来侍中董允、留府长史蒋琬询问,这两位还是跟杨仪较为亲近,因为认为魏延有谋反的嫌疑。

与此同时,魏延的军队与杨仪大军交战起来。

杨仪派了王平去和魏延军队作战,王平个人能力上比起魏延还是欠缺了那么一点点,但他还是挺具有说服能力。

见到魏延军队,王平劈头就说:“诸葛丞相才刚刚去世呢,你们这些人就闹腾起来,像什么样子!”

诸葛亮在蜀军中的威信还是很高,魏延军队都觉得魏延这次做得有些过分了,就都散了。

这时候,魏延手下也就剩不了几个兵了,他带着儿子以及其他几个亲信逃亡到了汉中。

杨仪派了马岱去追杀魏延,马岱斩下了魏延的头颅,献给了杨仪。同时,魏延三族也被诛灭了。

后来的史学家们,对于魏延的评论,大多数认为,魏延并没有反叛的举动,被杀纯属是被冤枉了,主要还是因为与杨仪的矛盾激化引起的。

事实上,这些评论还是较为中肯的。

而众多有关魏延之死的评论中,最为到位的,还是《三国志》作者陈寿所作出的论断:

“魏延以勇略任,并咸贵重。览其举措,迹其规矩,招祸取咎,无不自己也。”

答疑人:今日头条年度历史自媒《夜狼文史工作室》特约撰稿人菊花茶


夜狼文史工作室


正史之中,魏延被马岱所杀,又被杨仪诛灭三族。当然,魏延的死因和罗贯中罗大大的《三国演义》中的原因不同。说白了,魏延是死于政治内斗,这其中有魏延本人原因,也有诸葛亮的原因,最终导致了魏延身死族灭。下面我分别阐述一下,个人观点,仅供娱乐。

一、情商不够格的魏文长

魏延,字文长,义阳人(今河南桐柏)。魏延随刘备入蜀,屡立战功,被提拔为督汉中的镇远将军,并担任汉中太守,惊掉了一地眼珠子,众人原来以为会让张飞来担当此任呢。由此可见魏延的能力是相当出众的。

魏延虽然能力出众,但矜功自傲,属于骄兵悍将的典型代表,用现在话来说就是能力有多大,脾气就有多大,做人太高调,不知收敛,顶撞上司,私下里对同事发领导牢骚,而且还什么事儿摆在脸上,直来直去。总之一句话,魏延情商太低。

诸葛亮几次兵出祁山时,魏延屡次建议分奇兵从子午谷突袭长安,却没被采纳。魏延常常感叹诸葛亮太胆小,感慨自己怀才不遇。这样的下属,谁会喜欢,于是,魏延为自己的悲催下场,亲自挖了一个大坑。

二、玩儿平衡的诸葛丞相

杨仪是一个干练聪敏之人,善于谋划调度,但同时又是一个恃才傲物,心胸狭窄的主儿。他和魏延互相看不对眼儿,二人分属文武,却嫌隙日深,势同水火。

诸葛亮想充分利用二人的长处,每次出兵都带着两个人却又不调合二人之间矛盾。他在二人之间玩儿平衡,却不知天不假年,终于玩崩了。

没有想到他自己会在五丈原陨落,留下的文武两个精团的头目不合,自毁长城。当然,也可能算无遗策的诸葛丞相是在为自己的衣钵传人姜维铺平道路,细思恐极啊!

三、魏延之死

武侯死前,向身边近臣交代后事,也就是杨仪、费袆、姜维之流。请注意,没有魏延,谁让他对老大不恭敬呢!

杨仪和费袆利用信息不对称,阴了魏延一把。等魏延醒悟过来也晚了,只好撤军,路上气不过,又准备攻击杨仪,被人三言两语之下,引入套中,军心焕散,只好回逃成都。

杨仪派马岱追击,斩了魏延,并把他的脑袋当球踢,顺便诛灭魏延三族。可怜,可叹,可悲。

当然,杨仪也没好下场,为人辛苦为人忙,最终也人头落地。蒋琬当政,姜维顺利掌军。

所以,我们要谨记,人可有傲骨,不可有傲气,做人要低调,谨防祸从口出。

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

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有书共读


史书中对魏延之死的记载是非常明确的,《三国志》和《魏略》都有,可以很容易查到,虽然细节方面有出处,但结果是一样的。

魏延究竟死于先谋反再被杀?还是死于被逼反再又冤杀?这一点已经无从考证了,《三国志》有些倾向于前者,但根据当时的情况看魏延不具备谋反的任何动机。

那么,诸葛亮死后魏延为什么只能一死?他还有没有其它道路可供选择呢?热爱蜀汉的人当然希望有新的出路,但可悲的是,这条路是不存在的。

应该说,诸葛亮并不认为魏延会造反,否则早就把魏延解决了,以诸葛亮当时的地位和权威,解决魏延还是轻而易举的事,在这种事关全局的大问题上,诸葛亮不会投鼠忌器,更不会养虎为患。

魏延有“反骨”的话更不可信,那纯粹是造谣。在诸葛亮生前,魏延不仅忠心耿耿地效忠蜀汉,也忠心耿耿地事奉诸葛亮,诸葛亮对魏延也给予了充分信任和重视,魏延的军职一再升迁,刘琰回成都后,在五丈原前线魏延是蜀军的“二把手”。

但是,蜀军内部并不团结,存在严重的派系之争,这一点很要命,这是蜀汉的传统,或者说是益州的传统,刘备没有解决内部派系问题,诸葛亮也没有完全解决。魏延是一派,杨仪是一派,二人针锋相对,互不肯让,这让诸葛亮非常为难。

杨仪背后是荆襄文士集团,同时也得到姜维、马岱等将领的支持,魏延背后有什么人不详,但魏延独自镇边多年,手下想必也有不少心腹,诸葛亮北伐来到汉中,魏延一些老部下的的权力地位可能受到一定影响,这是魏延与杨仪等人明争暗斗的原因。

诸葛亮一时消灭不了内斗,为了大局,只得做两边的工作,希望他们和平相处。但不幸的是,历史没有给诸葛亮太多的时间,在五丈原上,诸葛亮已来日无多。

诸葛亮临终前考虑接班人的问题,应该说这个时候的各个候选人都不是很成熟,如果再培养几年也许情况会更好,但已经没有时间了,诸葛亮选择了蒋琬和费祎,他们都出生身于荆襄文士集团,这样以来魏延的处境一下子不妙起来。

诸葛亮不认为魏延会谋反,但必须牺牲魏延,因为诸葛亮这时不可能选魏延从而牺牲荆襄文士集团,诸葛亮本人就出身于荆襄文士集团,即便他大公无私,主动与荆襄文士集团切割,他也不能选魏延。

这是因为,魏延在蜀汉政治格局中势力太单薄,除了军中个别将领支持他,在蜀汉朝廷和丞相府内魏延几乎没有势力,诸葛亮把蜀汉的未来如果交给魏延,风险太大了。

应该说,诸葛亮临终前曾为此痛苦不已,但他没有更好的办法,诸葛亮是非常矛盾的。正是因为有这种矛盾,所以史书就有了充满矛盾的记载:想说魏延本来就有反心,但怎么看都没有说服力;想说魏延是完全被冤杀的,又觉得诸葛亮不可能这么“厚黑”。

其实,不在于冤不冤枉,也不在于有没有黑幕,关键在于当时的形势,形势如此,有人只能成为牺牲品,这才是问题的关键。至于是怎么“牺牲”的,反倒没那么重要了。


南门太守


阿呆当年在汉中上班的时候,单位在石马坡下,上班的路上要经过一个石碑:“马岱斩魏延处”。所以对魏延之死也颇为感慨。现在这碑子还在,只是被框进了一栋大楼,在汉中中心广场的西边。

阿呆在看过相关史料后认为,魏延是被诸葛亮杀的,诸葛亮借了杨仪的手马岱的刀,杀了魏延。魏延死得很冤屈。

这里面要理清几个关系。

第一、 刘备与魏延的关系。

第二、 诸葛亮与魏延的关系。

第三、 杨仪与魏延的关系。

咱们先了解一下魏延:魏延(?-234年), 今河南桐柏人。刘备入川时魏延因数有战功被任命为牙门将军,刘备攻下汉中后又将其破格提拔为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镇守汉中,成为独当一方的大将。魏延镇守汉中近十年,之后又屡次随诸葛亮北伐,功绩显著。

魏延能被刘备任命为汉中太守,汉中是门户要冲战略要地,魏延实际与荆州太守关羽是一个级别的,而高于张飞、赵云、马超、黄忠的。足可见刘备对魏延的赏识和信任。也就是说,魏延是刘备在军事上的一个重要依靠。

魏延为汉中太守,镇守汉中共15年。诸葛亮是丞相,又驻扎在汉中大营,建立北伐根据地。一个是中央领导一个是地方一把手,魏延还是北伐的前线总指挥。诸葛亮的五次北伐,没有魏延的支持,他一次都搞不成。所以说,诸葛亮与魏延在业务上合作是默契的。尽管三国演义中一直强调两人的矛盾,但事实上没啥冲突,配合还是默契的。

杨仪作为诸葛亮的秘书,在汉中呆了9年。三国志作者陈寿评价杨仪:杨仪以当官显,咸贵重。览其举措,迹其规矩,招祸取咎,无不自己也。啥意思呢,说杨仪很爱显摆,又嫌贫爱富,是个十足的小人。既然是丞相的秘书,面对地方大员魏延的时候,就感觉高一等。

《三国志》 中记载:“魏延既善于养兵,又勇猛过人,加上性格矜持高傲,当时大家都对他敬而远之。惟有杨仪对他不宽容让步,魏延对此十分仇恨,两人关系有如水火。”

那么,大家都有个问题:诸葛亮为啥要杀了魏延?

这是因为:魏延是个刺头,他的刺会戳破诸葛亮和蜀国的一个谎言,一个美丽的肥皂泡。

诸葛亮给刘禅和蜀国画了个饼,吹了个肥皂泡:“北定中原”

这个肥皂泡是蜀国能够存活下去的关键。

其实,诸葛亮比谁都清楚,这个梦想是实现不了的,自从关羽的樊城之战开始,这个梦想就破灭了的。

但是,要想让蜀国活下去,就必须北伐。北伐的目的不是打败曹操,而是让曹军不能主动进攻,是一个以攻为守的策略。这个策略能否贯彻,决定了蜀国能存在多久。果然,后来的蒋琬、姜维等人,贯彻了这个策略,才使得蜀国在诸葛亮死后又存活了29年。

魏延的军事才能那是一流的,但是缺少政治思想和战略眼光,他所谓的子午谷奇谋,是个非常好的战术,也是能取得成功的。但是,这会戳破“北定中原”的肥皂泡。一城一池的胜利,改变不了大的格局,相反会加剧魏蜀两国的争斗。以蜀国的力量,是经不起大规模正面交战的,只能以有限的力量跟魏国相持,骚扰魏国而已。

魏延的进攻战做法就违背了诸葛亮的骚扰和拖延的做法,会让蜀国尽快灭亡的。这就是诸葛亮要魏延死的根本原因。诸葛亮一死,北方的重任自热而然落在了魏延肩膀上,这是诸葛亮不想看到的。

所以,诸葛亮在临终前,设计了一个连环套,让魏延钻进去,落了个叛逆的罪名,满门抄斩,实在是太可惜,太冤屈了。

阿呆个人看法,欢迎商榷。


阿呆梦话


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

特别喜欢《三国志》里面的这句话,魏延的这番话,表现出了一个有血有肉的热血男儿。

大丈夫,为军者,没有野心,没有欲望,怎么作为优秀的将帅。

作为将领,魏延的一生是悲哀的。

出身寒门,也许正是这个原因,魏延才拼了命的往上爬。

也许正是这个原因刘备才愿意让魏延去镇守汉中。

先说魏延镇守汉中,任汉中太守,为什么群臣皆震惊?

魏延此时的身份是牙门将军,而作为蜀汉四把手的张飞,现在的身份是上将,论资排辈也不会轮到区区魏延去镇守汉中,但偏偏现实如此,魏延偏偏是刘备钦点的汉中守将。

每次想到这里,我都隐隐觉得要去从三国的历史背景来分析。

首先,三国祸乱,更多的是什么?

首先是宦官,然后外戚,其次是诸侯,这有什么规律呢?

重点来了,最重要的就是他们都是非富即贵的人。

而刘备混到今天靠的是什么?他没有背景,能做的只有礼贤下士,靠别人。

曹操有他老爹的人脉和资源。

孙权有他父兄的人脉和资源。

所以,刘备见到魏延时,也许已经在下一盘棋,让魏延跟着自己干,带他飞。

很多人可能会问,张飞是他的手足兄弟,为什么不带张飞飞呢?但是张飞当时是什么身份?上将。

这个身份,三国中的武将很多人倾其一生也许都不可能会得到。张飞还需要更多的东西吗?

可是魏延不一样,魏延在蜀中是没有威信,也没有地位的。而能够给与他这一切的只有汉中王-刘备。也许刘备从魏延的身上看到了年轻的自己,看到了那个颠沛流离的自己,那个曾经被各路诸侯吊打的自己。

而且现在朝廷太需要新鲜的血液注入,这个时代光光靠关羽、张飞来稳固自己的地位,显然很无力,魏延这个时候是最合适的人选。

读历史,我更喜欢看正史。

正史中的魏延并非要夺三军统帅的兵权而被马岱斩杀。

诸葛亮去世后,吩咐下面,放弃北伐大业,退守川蜀之地。若魏延不从,就随他而去。

因为诸葛亮知道魏延能征好战,于是便有了这段话。

正史中的魏延是因为和杨仪不和,杨仪是什么人,他是主和的一派啊!

他可不会让魏延在战场建立不朽的功绩。

但是同时可悲的是,魏延和刘禅说杨仪要反,刘禅没当真。杨仪和刘禅说魏延要反,刘禅当真了。

遂,马岱斩杀魏延,诛三族。

但可悲可叹的是,杨仪最终也被小人进谗言,遂杀。

刘备怎么也不会想到,他亲手建立起来的川蜀政权,会终于内斗。

魏延时悲哀的,因为他没有生活在一个和刘备一无所有打天下的时代,而是生在了和刘备雄霸一时安天下的时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