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書法的最高境界不是技法而是文化?

千千千里馬


要討論書法的最高境界不是技法而是文化這個問題,個人認為這還要從書法最早期的特徵和用途說起,其中,甲骨文的鍥刻屬性是早期書體的基本特徵,商代甲骨文筆畫多纖細方直、遒勁有力,文字象形,抽象寓於具象之中,字形大小不一,且變化多樣,章法參差錯落,整體具有一種雄渾之美,



值得注意了,甲骨文就開始講究章法了,然而章法和筆法是完全不一樣的概念,可以把筆法理解為技法,技法是可以“生搬硬套、死記硬背”的技術,但是到了西周前期,甲骨文逐漸走向整飭,字形普遍偏小,且出現了較多的弧形筆畫,也就是說書法的技法(筆法)是可以改進的,至少在書法未成為真正的書法藝術之前,


最早期的書法用途,也就是甲骨文的用途,甲骨文的內容主要是對占卜過程的記錄,由敘辭、命辭、佔辭、驗辭四部分組成,很顯然這“四辭”都是一種文化,我們都知道文字的誕生,人類文明就開始誕生了,文明必然和文化有關,而最早期的文字甲骨文也是書法,所以書法一開始就是文化的象徵,

當書法逐漸擺脫實用性的束縛,形成獨立的藝術之後,也就是書法中的“篆、隸、草、行、楷”五體全部產生併成熟之後,書法的筆法(技法)便成型,這也是筆法千年不變的原因,文字中的“點橫豎撇捺,一筆一劃”該怎麼寫就怎麼寫,不可變動了。畢竟文字的結構不是兒戲,可以由著自己的個性來擅自更改,



換句話說,書法的筆法(技法)已經沒有上升空間了,任何一個書法家只好繼續追求屬於書法的最高境界,毋庸置疑,書法的最高境界就是文化,然而文化屬性非常廣泛以及深遠,比如書法可以讓人修身養性,這也是書法文化的一種體現,“筆墨”的精髓也是書法文化……,綜上所述,書法的最高境界不是技法而是文化。


詩夜城主


書法的最高境界應是忘我,是一種熱愛書法文化與純熟技法的高度統一,是作者表達自我情懷的一種書寫狀態。

文化不僅僅指書法,更多的是於知識和人品而言,王羲之,顏真卿,蘇東坡,天下行書一二三,但他們的文化也是天下一二三嗎?評定的條件其首選就是技法,同時就是作者對當時情懷的表達,為什麼這麼說,這些書法高人流傳於世的行書作品不止一件,而從中挑選一件也多從技法與書寫狀態入手。

當然,書法離不開文化,否則你根本不會寫字。

於學書者而言,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最高境界,都有對最高境界的看法,我的理想是,寫到一定程度時,筆是活的,根本無需控筆,無需念及文化知識,腦子只有想寫的東西。

想今日去見老同學,同學己今非昔比,不禁感慨,遂難以入眠,一行小字,才得以心安。



讀書耕田人王七






為龍書法


中華書法,發展到宋代,已是極致了,後人已經很難超越。文字是詩詞歌賦的載體,但就是寫字,不要稱什麼書法。字是門樓書是屋,文化,才是最重要的。張九齡,王勃,王昌齡等都沒有書法傳世,但並不影響他們的詩流芳千古。歷史上就那麼幾個書法家,可稱師表。我也天天寫,天天練,但絕不屑寫那些厚德載物,天道酬勤,和別人的詩詞。民國以前讀書人首先要把毛筆字寫好。你不寫好,根本不算讀書人,字差應試直接淘汰。你字寫得好是基礎,但最終考的,還是你的文化。這,就是為什麼古代秀才寫字能壓死現代大師的原因。舉個例子,黃金榮,杜月笙,大流氓,是吧?他們不是讀書人,但他們寫的字也讓現在的書法泰斗汗顏。那他倆是否稱得上書法家?




鑑水漁翁


書法的高境界,是技法和文化的高度統一。對於一幅經典書法而言,技法和文化缺一不可,兩者之間不是對立關係,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王羲之的蘭亭序的高境界,在於技法和文化藝術價值、人為價值和歷史價值的水乳交融;顏真卿的祭姪文稿的高境界在與作者心法兩忘,出神入化,奮筆疾書,一揮而就的筆墨技法和強烈的愛國情懷、忠誠衛士剛正不阿的氣概以及具有重要歷史意義的價值緊密相連的。

雖然技法是行為、手藝範疇,但也有高低之分,所以即使不同書者,用同樣紙張和筆墨,寫蘭亭序,因技法不同所體現的藝術水平肯定不同。傳說,王羲之出門題書於壁上,其子王獻之故意抹去一些字,然後自己臨摹補上,自以為寫的不錯,王羲之回來看見壁書嘆氣道:“我走的時候真是喝醉了,有些字寫的太糟。”這說明技法上子不如父,也表明技法其實也是一幅書法作品好壞的關鍵因素。

所以,從以上分析認為,書法的高境界取決於作者的學識涵養、業道的修行、修心,還應包括行為的修煉,即作者的個性、習慣以及技法範疇。即天人合一、知行合一是為書法的高境界。








陋石書藝


在我們眼中的,所謂的中國古代藝術門類其實有很多並不是以學科、類別之間的區別作為衡量尺度的,而是以人的身份作為衡量尺度的。“身份”這個詞不僅由你的出身、家族、血緣來決定,而且它往往和你所從事的行業相關。

比如以前舊社會,按照舊社會的落後眼光,那些唱戲的和街頭賣藝的,比如說相聲、雜耍的,都屬於三教九流中的末流,是屬於社會最底層;與之相反,文人士大夫們的藝術活動,比如吟詩作對、舞文弄墨,就會顯得“高”出其他人一等,他們也是那個時代社會中的高層人物。

而以現代社會的眼光來看,那些雜耍、雜技、相聲和戲曲京劇,他們與書法、詩詞可能是旗鼓相當的,甚至在某些方面要超越詩詞書法,他們在藝術上的地位幾乎沒有什麼區別。所以,按照以往舊的眼光來看待這些藝術價值的高低,是非常不公正的事情。

但是,如果我們要想了解古人所具有的價值觀、理解古代一些人文現象,就不能不先“屈服”一下,戴起古人的“有色眼鏡”,這樣才能體會到他們看待世界的眼光,理解他們的舉動。

所以,讓我們假設一下,如果我們真的認為書法藝術在很大程度上要比“戲曲、相聲”高出很多的話,那麼他究竟高在哪裡?為什麼古代人會這樣認為?

這兩種地位截然不同的藝術活動群分別是由兩種人所主導的。所以前現代化社會中,身份作為一個最為重要的區分度,在社會任何一個地方都發揮著它無窮的影響力。因此,以古人眼光度之,基本上我們會形成這樣一種非常粗陋的淺顯認知:

什麼樣水平的人,就操持著什麼樣水平的活動。

所以,一切就順理成章了。由於古代士大夫是至高無上的社會話語權的掌控者,所以自然他們所掌握的技能(書寫、文學創作)、他們所推崇的思想(儒家思想)、他們所從事的職業(古代帝國的官僚)就理所當然地應該凌駕於一切貧民之上。而其他藝術活動,作為價值觀體系的邊緣人物,自然是最底層、最沒落、最不受人重視的。

但從本質上來說,這兩種人之間巨大的區分點就是,士大夫們是自詡擁有當時最先進、最淵博知識的人,而底層往往是目不識丁。這雖然看起來仍然是一種“刻板印象”,但往往確實是當時殘酷社會的真實寫照,窮人家的孩子自小當然沒機會學習文化知識,但是學起京劇來也是不妨礙的。比如,陳凱歌著名的電影《霸王別姬》裡面張國榮飾演的角色“程蝶衣”就是自小被父母拋棄、上不起學、認不得字的窮苦孤兒。

掌握了社會文化主動權的士大夫們,自然在他們的書法書寫之中融入了很多傳統文化在其中,因此傳統書法所帶給人的“書卷氣”美感、文化氣息往往來源於此。

只不過在這種極致優雅的美背後,是社會無盡的不平等、不公正所帶來的。只有一小撮幸運的人是含著金鑰匙出生的,只有一小撮人是能夠接觸到當時最高知識層次的文化。

因此,這兩種在古代具有截然不同社會地位的藝術群所具有的區別就是受到文化薰染的大小罷了。當然這種文化的薰染在很大程度上是有所“挑選”的。

就文學藝術的創作來說,這裡面仍然存在高低貴賤之分。傳統眼光中從事戲曲、小說創作的人是被看作為不務正業之舉。即便是我們現在看起來文學藝術地位非常高的《紅樓夢》、《聊齋志異》等作品,也被當時的人看作是不入流的東西,儘管在當時他們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歡迎。

所以,中國書法之所以很重視文化的原因,有很大一部分是來自於士大夫本身的文化優越感。

然而對於身處現代社會的我們,這個世界早就已經不是當初看重身份地位、存在諸多社會不平等的社會,那麼我們還需要在學習書法的時候學習書法所蘊含的文化嗎?

答案毫無疑問,是必須的。

任何一種藝術門類,其實都存在著“技法”和“文化”這兩種因素。但是現代藝術發展的趨勢就是越來越弱化技法、技巧,而越來越重視其中屬於文化、思想的內容。

西方藝術史上的“天才”杜尚,用一個小便池就顛覆了整個藝術世界的規則,打通了由“非藝術”通向“藝術”的橋樑。在這裡,技法、技巧已經無足輕重了,理念、觀點、思想更佔據著絕對重要的地位。

實際上中國古代的書法家們也有類似的認識,比方說“字無百日功”。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寫書法,要想把書法功夫練好,其實不用費太大的勁,只要一百天好好練,都可以寫好。

但是顯然這個寫好,只是說技法上的熟練、技法上的成功,在文化層面,文化背景上,仍然需要下功夫去努力。這也是為什麼書法重視文化而相對忽略技法的原因。

總之,書法本身就具有很強的文化屬性,這根書法所具有的歷史特質有關,在某種程度上來說也跟我們現代社會文化藝術的發展、普及有關。


松風閣書法日講


為什麼書法的最高境界不是技法而是文化?

首先要有技法,才能稱為書法。單有技法,內容卻粗鄙惡俗,再高的技法,也會讓人噁心倒胃。不久前,西泠印社社員寫的一幅春聯,內容惡俗,嚴重違背了當今的社會價值觀,造成了惡劣的影響。當然,他也受到了西泠印社的處罰。


所以說,書法的境界,無論高低,文化都要放在首位。
書寫的內容,必須符合世人的文化觀念。不能有悖於我們的傳統文化習俗。有違時代社會價值觀念。

好的書法,自然少不了技法,如王羲之《蘭亭序》,調雅詞清,文彩飛揚。在技法上精妙絕致的筆法,成為了流傳千秋萬世的傑作。顏真卿《祭侄兒文稿》,飽含痛失親人的悲憤,無意於筆墨的工拙,卻成就了這件曠世鉅作。蘇軾的《寒食帖》,把對遠方親人的思念之情溶入在筆墨之間。每一件經典的書法作品,都是技法與文化相結合的結晶。

古人云:學書先立品。書法與文化息息相關,脫離了文化,雖工不重。



子衿書法


題主的立意很好,有水平!

首先要強調的是,書法的境界(內涵)必然包括了技法與文化,而文化素養的高度會在作品中反映出來。

這個過程不但包涵了作者對技術在書寫應用上的合理駕馭操控性,而且涉及了畫面(章法)與主題內容的統一性與協調性上……這一切所涉及的是個綜合文化素養問題,也只有文化素養高的人,才有能力消化掉技術,達到為我所用的境界!

歷史上的大書法家故事已經充分敘述了這種文化性,這也是‘’寫字匠‘’萬萬達不到的境界。

建議書法愛好者與畫家們接觸與交流,有成就的畫家之間基本上都不談論繪畫技術(因為彼此間都有強罕的基本功,實在是不值得一談),所談論的問題基本上是一些觀念與理念。很少涉及到繪畫本身,就算評畫也是針對整個畫面效果的合理性上。


呂永亮


醜書是一種進步的力量 是值得表揚的現象, 衝破傳統 西行漫記 兼容幷蓄之 然 在發展的道路上 是允許犯錯誤的 大浪淘沙之金光閃閃 [祈禱][祈禱][祈禱]

“書 法 ” 釋義 (三知定義)

一切皆有形 萬物又無法

“書”是 形 是表象 看1是1

“法”是 意 是精髓 看1是0 是無限遠……

是思想 是 高度 是修為 是積澱 登封造級之人生高度 能大徹大悟之大家 需潛心 修心 靜心 精心 修行 千年萬世 才能修到…………

(主次 虛實相生 自由自在 不刻意經營畫面 隨心 隨意 隨緣 氣暈生動 字字不同 一氣呵成…)

三知論書法精髓2019130徽州九華山


木易三知


這是個非常有意義的問題。

縱觀古來傳世的法書,能在書法史上留名的,皆以格調氣質為勝,氣質格調人人不同,因而會出現千差萬別的書法藝術。當然了,核心的技法也是頂重要的——因為技法是表達藝術的手段。

書法的藝術情態的多樣,決定於人的性格的複雜多樣的。一個主體會有多樣的性格,但是都有一個主體性格,而這個主體性格會決定書法藝術的區別:內斂的、外露的、沉靜的、瀟灑的。。。

書法藝術的藝術情態,即是書法藝術的審美表現,而這審美表現還會受到情緒的影響,而情緒往往受到性格的影響,情緒的控制和表現又會受到學識修養的影響。

所以歸根結底,書法藝術的最終表現,還是會受到文化修養的影響。不管理不理解,這是規律。

這樣的例子很多,如王羲之的蘭亭序,顏真卿的祭侄文稿,蘇東坡的黃州寒食帖,有潔癖的倪瓚的書法也是。


中國古代傳統是輕視技巧技法的,在書法藝術中也是。雖然有大量探討技法的論述,但是目的還是要“為己所用”,是為了寫出自己的風格來。

技法是有邊界的,學習到一定程度都會熟練掌握,但是文化修養是無止境的。並且,古人在技法的學習上,除了“千古不易”的中鋒行筆,又創造了各樣技巧,這些技巧技法也是因人而異,但是隻是為了更準確地表現自己的書法藝術審美,而不是為了“炫技”。



我以前說過,書法的技法和藝術性,是書法藝術的兩面,缺一不可。但是二者是目的和手段的關係。書法藝術的最終目的是展示書法的藝術性,而書法的藝術性決定於書寫者的藝術修養——有什麼樣的藝術修養,就會寫出什麼樣的書法,並且藝術修養也會決定對技法的理解。

所以呢,不但書法的最高境界是文化,甚至書法技法的技法理解和使用,也會受到文化的影響。

本文為昭明書館原創,觀點僅代表個人;圖片來自公開資料,如有不妥,請通知撤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