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則天流傳千年的《開經偈》是怎麼來的?又是什麼意思?

慧修行


開經偈的來歷傳說是武則天請來西域法師重譯《華嚴經》後題在經前,因為實在是簡練高妙,千百年來無法增改一字,並且流行到所有經文開頌之前先要念上這四句,以表對經文的尊重和修習者的喜悅。所以就稱為《開經偈》: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佛教的產生,就是為了幫助世人跳出生生世世輪迴的苦難和困厄。解決方法就是其“開悟”的“四真諦”,即“苦集滅道”。

“苦”是眾生皆苦,認識到人生充滿了苦難和困惑,這是普羅大眾尋找信仰的基礎,希望能擺脫苦難。“集”是解釋人生為什麼這麼苦?那是因為你前世造的孽,前世的因和今世的緣會得到來世的果。“滅”是解除一切苦厄的方法,即擺脫困惑,遠離生死輪迴。“道”,是解脫苦厄後的狀態,即涅槃寂靜。

《開經偈》首句“無上甚深微妙法”是稱頌經法無上高妙,佛理精深。

第二句“百千萬劫難遭遇”就是指人生之苦,因果之集。

第三句“我今見聞得受持”指我誦讀經書,學習佛理,希望能得到“滅”的法門。

第四句“願解如來真實義”希望能得“道”。

句句貼合佛理,而且是最古老的原始佛教四真諦,這四句《開經偈》,寫的就是一個普羅大眾得到佛法加持,心生喜悅,修身養心,以求得證大道的過程。既簡單明瞭,又闡敘了最高佛理。為什麼千百年來無法改動,因為只要你信佛教,就無法對這基本真諦進行反駁和修改。

《開經偈》的來歷有些傳奇附會色彩,武則天本人重佛教倒是真事,這個第一源於她的人生經歷,她曾經出家為尼,雖然後來還俗上了龍床直到稱帝,但是古寺青燈僧理佛法對她那段心念俱滅時期的影響非常大,所以她一直信佛。

第二點源於道教是李唐皇朝的國教,老子和李淵都姓李。而武則天要上位,排擠李氏,打壓道教也必須另外有所依仗,甚至偽造了《大雲經》以改變天下人和佛教門徒的看法,為自己一個女兒身榮登大寶打好了理論上的基礎。

所以在武周時期佛教大盛,一時無兩。《開經偈》假託武則天之名,流傳開來。

不過這種依託政治的昌盛並不穩當,隨著武則天退位,李氏重新掌權,終於在唐武宗時期發生了大規模的滅佛事件。


一家之言,歡迎評論。

喜歡請點關注,謝謝。


梧桐樹邊羽


有唐之際,對於佛教無論是貴為天子還是普通尋常百姓大都頂禮膜拜,尊崇之極。

而作為中國歷史上的唯一正統女皇帝——武則天,亦是如此。


(武則天)

武則天的母親楊氏篤信佛教,是一位虔誠的佛教徒,其生前即有皈依佛門的夙願。生在如此家庭,武則天自幼受其母親影響耳濡目染,禮敬三寶。

受家族影響,武則天十四歲即入宮成為唐王李世民的才人。可惜天不假年,剛入宮沒多久太宗皇帝就因病崩逝。

像太宗皇帝其她妃嬪一樣,武則天亦被放逐長安郊外的感業寺出家。

在感業寺武則天迎來了她人生的最低谷。這一時期陪伴她的就只剩下青燈黃卷,每日就是誦經持咒、參禪打坐。

可以說在武則天最落魄之時,是佛教給了她最後的慰籍。

最終武則天憑藉自己過人的忍耐力與智慧成功重返宮廷,靠著心狠手辣亦很快位列後宮之首。在其丈夫高宗李治去世之後,中宗繼位不久,武則天即稱帝為君。

武則天繼位後為鞏固自己權威,樹立自己承襲帝位的合法性更加大肆崇佛。

武則天繼位第二年,高僧法明等按照其授意願撰寫《大雲經》。鼓吹武則天是彌勒佛祖轉世,理應君臨天下。後經過武則天在全國範圍內的廣泛深入宣傳這一理論,其登基為帝的合法性便得到大眾承認。

所以說,無論是在感業寺窮途末路之時亦或是貴為李唐女皇,佛教在武則天心中都有難以取代的重要地位。

————————————————————————

(開經偈)


而題幹所示的開經偈(讀:ji),則出自佛教經典著作之一《華嚴經》。

其全文共有四句:

【無上甚深微妙法】(這是讚揚佛教教義理論深厚,而世間尚無一種學問可以比肩佛教教義。)

【百千萬劫難遭遇】(勸導大眾要勤修善果。否則一旦造了很深的惡業,就會進入地獄道,日後就再沒機會聽聞佛法,也不會得道解脫。)

【我今見聞得受持】(既然有緣結識佛法,就應當認真按照佛法教理勤勉奉行與刻苦修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學習佛法的目的就是要每個人都能夠大徹佛法奧妙。故而自覺信、行、禮敬佛道,進而使每個人都能功德圓滿,享受自律美滿幸福人生。)

武則天自幼篤信佛法,且對佛教經典《華嚴經》更是頂禮尊崇。由於有這份特殊佛緣加上有感而發,故武則天在初閱《華嚴經》後,即為其題寫了開頭四句。

不得不說這四句開經偈題的確實恰到好處,又有水平,有畫龍點睛之神。

開經偈短短四句話完美詮釋塑造了一個至高無上的女皇屈身敬誠禮佛的形象。

而另據相關考證,開經偈最早來源於明清民間的宗教寶卷以及笑笑生的《金瓶梅》。這四句開經偈亦很有可能不是武則天本人所題,而是當時佛教的附會,故意編造的故事,藉此以取悅武則天。

開經偈給大眾傳達了一種簡單思想,即我(武則天)身為九五至尊仍恭敬禮佛,普通大眾更應如此。

自武則天題開經偈之後的一千多年時間內,時至今日。大凡佛教寺院每天尚為吟誦經文之前,皆要先念開頭這四句。

縱觀武則天波瀾壯闊的傳奇一生,佛教自始至終陪伴其左右。武則天不僅虔信佛法,而且更是精通佛禮。


小司馬說



做為一代女皇的武則天,在感業寺出家多年,當然知道這經文之玄機,據說釋迦牟尼與武則天還有一段淵源,釋迦牟尼曾用金缽化齋,一女孩在地上玩沙子,這女孩把沙子放入金缽。釋迦牟尼接受了這女孩的沙子,若是不接受,武則天以後不會弘揚佛法,這女孩就是武則天。千百年來,佛教一直在中國盛行,奴役著人們的思想,這佛文化也久唱不衰,我想,對於佛只是傳說,不要太認真。


兵哥129472092


偈:〔偈陀〕梵語“頌”,即佛經中的唱詞。簡稱作“偈”。開經偈則是指佛門中人唸經前所晿誦的四句偈: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此四句偈是否武則天所寫,一直爭議都很大,因其在唐、宋、元代的文字中(包括民間宗教經卷)都不曾有記錄,直至在明崇禎刻本的《金瓶梅》中才首次出現,之後便廣泛見於明清的宗教寶卷中。


筱靜亦偏向於此謁是後人拓武則天之名而為。目的是借武則天的身份,弘揚佛法。當然,這還有待專家學者進一步考證。



相傳,武則天做皇帝時,非常喜歡讀佛經,對《華嚴經》更是愛不釋手,但又覺得當時的《華嚴經》殘缺嚴重,難以領悟其中之妙。便派使者去西天(印度)取真經,其間得知于闐國的三藏法師藏有全本,便將其請至大唐,擔任《華嚴經》的翻譯工作。

華嚴,是佛教語,天台宗所述的“五時”教之一。其內容為釋迦牟尼成道之初在菩提樹下所說的大乘無上法門,佛理甚為高深,能解悟者極少。

三藏法師帶來的華嚴經一共有四萬五千頌,雖然也不完整,但是比當時的經文也多出了九千頌,法義已基本能夠看出。



武則天翻閱初譯成的《華嚴經》時,便感到其佛法之高妙,情不自禁在經前題了上述的四句偈,一直流傳至今,併成為佛門弟子頌經前必不可少的發願文。

此四句偈的表意並不難懂,首先是歌頌《華嚴經》的高妙,說世間上沒有一種學問能超過其法理。接著便是說此經即使經歷萬千劫難也未必能求得到。既然今日有緣遇見,就一定要按經義修持,希望能借此悟解出如來的真正佛義。


詩詞書院


無上甚深微妙法:佛法微妙,高深,直指人心,心的問題解決了,則一切問題都迎刃而解!王陽明說:去山中賊易,去心中賊難。佛法是心法,而且是究竟徹底的心法,所以是無上甚深微妙法!

千百萬劫難遭遇:沒有善根福德因緣之人,即使在寺廟隔壁,也可能沒想過進藏經閣去借本佛經來看。很多入廟之人也只滿足於燒香拜佛,卻不知隨手請本經書,或聽聽法師講經來開發自己本具如來智慧!全世界70多億人,佛教徒只有幾億,且多是迷信者,真正誦經,聽經,依教奉行者更少,所以很難得!

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我們現在已經聽經聞法了,是多生累劫的因緣,一方面要珍惜比殊勝因緣,力求解脫。卻又怕邪師把我們引到偏門上去,也怕曲解佛義走火入魔,誤人誤己!因為雖然佛經是無上甚深微妙法,但幾乎每一部經都是隨機教化的方便法,如果我們錯把方便法當究竟圓滿法,很容易修偏,重相而輕本。從而不得解脫。

順便說一下,以下易犯的錯誤要盡力避免:

一是求速,一聽佛語巴不得立馬得證解脫!這是最易被誘入魔道的因素!聽經聞法可讓我們照破無明,有助於消除煩惱惡習,但理可頓悟,事要漸修。我們與生俱來的煩惱惡習不會因為所經而從此頓斷的!需知欲速則不達,急於求成反面不成。

二是奢求神通與感應,走火入魔者大半都是不覺為師,以戒為師,以苦為師,卻奢求神通與感應而自招的!去盡妄心即真心,平常心是道!

三是好為人師,以佛經佛語與戒律生搬硬套要求別人,不顧實際,自謂度人,卻不知與眾生及環境格格不入,不但無法度眾,反而令佛遭謗。不知度人先度己,自身纏縛卻去為人解縛,無有是處。











1陸氏涼糕冰粉


武則天的《金剛經》“開經偈”其實才是武則天留給後世的無字碑(無自卑)。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是義。

瘞時真來入戒院,持獸得吻見精我,遇遭男劫萬千百,發妙圍身聖上無。

無上聖身圍妙發,百千萬劫男遭遇,我精見吻得獸持,院戒入來真時瘞。


村夫196903617


知道武則天寫的開經偈,就知道為什麼武則天為什麼要立一個無字碑。一些皆空,就沒有什麼要說的了。


自強不息119257492


武則天,強女人,智慧超高。億億萬男人智慧超過不她!中國再出個武則天,中國就永遠在世界上最偉大!!!!!!!!!


餘國林4


用現在的眼光去看,半路出家之人,或是經歷過大起大落無所追求,或者太多傷天害理的事尋求心理安慰,而武則天基本都有。佛教追求避世,放下,是否也是武周追求的就不得而知了


醉人江山


說明武則天悟到了如來的真實義【空】

有物為證:武則天的墓碑為【空】,既無字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