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不属于任何星系的流浪行星?

女儿奴2017


我们都知道行星是围绕恒星运行的天体,但实际上这么理解并不正确,因为有的行星是不属于任何星系的,它们就被叫做流浪行星。



太阳系中有八大行星,这8大行星都在围绕太阳运行,它们都不是流浪行星,因为它们都在太阳引力的控制之下,并且与太阳引力达成了一种运行模式上的平衡,所以才能在固定的轨道上长期围绕太阳运行。


但是在太阳系之外的星际空间中,却有很多行星这样的级别的天体在流浪,它们穿梭于星际空间,不属于任何行星系统,甚至在我们的银河系之外的空旷区域中,也有这样的不属于任何星系的行星,它们都是星际空间中的流浪者,并且在流浪行星的周围,也会有围绕它们运行的卫星。

关于行星的大小,天文学上还没有确切的定义,一般是指星体本身属于球体,但内部温度和压力还不足以引发核聚变的星体,这样的星体一般生成于恒星的附近,所以会围绕恒星运行,但它们也有可能是独立形成于星云中,只是所吸附的物质质量较小,没有能激发出内部的核聚变,那么它就还只能称之为行星,天文学家们估计这样的星体在宇宙中数量并不少,只是由于它们不会发光发热,所以想观察到它们非常困难。



实际上在我们的太阳系附近的星际空间中很可能就存在这样的行星,只是由于它们不发光也不发热,所以即便距离很近,我们也很难发现它们,不过天文学家们还是依靠功能强大的天文观测设备通过掩星法发现了一些流浪行星,而且迄今为止已观测到的体积最大的行星就是一颗流浪行星,它就是距离地球320光年的HD 100546b,它也是通过掩星法发现的。


这颗巨型行星的直径约91万公里,为太阳直径的65%,体积约相当于太阳的1/4,或者说相当于250个木星那么大,它可以装下30多万个地球,个头较小的水星它可以装1500万个,同为行星,这差距是不是有点大呢?其实即便和恒星比起来,这颗行星体积也能超过不少小质量恒星,比如已知最小的恒星EBLM J0555-57Ab,其体积和土星相当,那么跟这颗行星HD 100546b相比起来,这颗小恒星就只有这颗大行星体积的1/300了。



但如果以质量来论的话,它们之间的差别就没那么大了,行星HD 100546b质量约为木星的7.5倍,相当于地球质量的2400倍,水星质量的4500倍左右。但只有恒星HD 100546b质量的1/11,太阳质量的1/125,宇宙星体以质量为王,所以这颗行星的个头虽然大,但它仍然不是恒星。


人类的方向


当然有的。地球可以流浪,凭什么别的行星就不能流浪呢?

流浪行星,被各种砖家取了好多名字,诸如:星际行星、游牧行星,自由漂浮行星、不受约束行星、孤儿行星、无主星行星等,它们直接绕银河系中心运行。这些天体从它们形成的行星系统中弹出,或者从未被重力束缚在任何恒星或矮星上。砖家们“不负责任地”估计,仅银河系就可能至少拥有数十亿颗的流浪行星呢。

据研究,流浪行星很可能是以类似于恒星的方式形成的(没有成功发育为恒星去燃烧自己发光发热,就只能出走,真可悲……),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提出将这些物体称为亚褐矮星。一个可能的例子便是Cha 110913-773444,它可能是被抛出某恒星系统而成为流浪行星的(⊙o⊙),但也可能有其它不得而知的成因。也包括一些正在形成的流浪行星,例如下面的这颗带着草帽的OTS 44。

上图:OTS 44是一个自由漂浮的行星质量物体或褐矮星,位于蝘蜒座,距离我们550光年。 它是质量最低的自由漂浮的星际物体之一,约为木星质量的11.5倍,太阳的1.1%。它的半径不是很清楚,估计是太阳的23-57%。其形成方式很类似恒星的形成方式。

日本大阪大学的天体物理学家Takahiro Sumi及其同事们使用新西兰约翰山天文台1.8米的MOAII望远镜和智利拉斯坎帕纳斯天文台的1.3米华沙大学望远镜观察了银河系中的5000万颗恒星。在观测过程中,他们发现了474次微透镜事件(由小质量天体产生),其中10次短暂的微透镜事件很可能是木星大小的行星所产生,因为附近没有可疑的恒星。

研究人员从已有的观察估计,银河系中的每颗恒星附近都有大约两颗木星质量的流浪行星。而还有估计表明,在银河系中流浪行星的数量可能远远超过恒星数量的10万倍。太阳系附近可疑的流浪行星可能就包括SIMP J01365663 0933473,离我们大概20光年。下面是艺术家的想象图——

上图:SIMP J01365663 0933473。根据“天体物理学杂志”最近的一项研究,这颗流浪行星的磁场强度比地球强近400万倍,质量是木星的12.7倍。这颗星球离地球只有大约20光年,但除了在浩瀚的太空中放浪形骸之外,它并没有做太多有意义的事情。这颗行星由于缺乏母星而被称为流浪行星,它与褐矮星之间的区别在于褐矮星是那些尺寸大到不能被称为行星的天体。美国的那些砖家们说,其强大的磁场可能使得他极有可能被新墨西哥州的大型射电望远镜探测到。

上面提到的这些行星虽不属于任何恒星系统,但是属于银河系。而另外有一些行星就真的“浪”到银河系外了——

河外行星,也称为星系外行星,是位于银河系外的恒星所带的行星或完全独立的流浪行星,也就是说有跟着它们的亲妈一起浪的,也有独自一颗浪的,总之是流浪,O(∩_∩)O哈哈~。 由于距离太远,直接观测是没戏了。但间接证据可能表明这样的行星是很可能存在的。

到目前我为止,人类观测到的最遥远的行星是位于射手座的SWEEPS-11和SWEEPS-04,距离太阳大约27710光年,然而银河系直径却是在10万到18万光年之间,这意味着我们还没有发现过比这两颗孤独星更远的行星。更别提河外行星了。


小宇堂


这是一个很有趣味的问题:会不会有星球四处游离不属于任何星系?答案是:没有!


因为星球的诞生本身就是缘于星系,因此从星球诞生那刻起,始终无法脱离星系的控制。宇宙大爆炸开始,最多最简单元素就是氢,原始状态为星云。通过万有引力让氢气聚集,聚集结果产生高温高压形成聚合反应燃烧氢,燃烧过程中产生了由氦到铁序列的元素,然后再次由于万有引力作用产生爆炸,形成了中子星和比铁更高阶的元素,体积大甚至形成黑洞。以太阳为例,从地球发现金银铜等高阶元素可知,太阳应该属于宇宙大爆炸之后的第二代以上的恒星。所以迄今为止,不会有恒星、岩石星脱离星系。


宇宙大爆炸之后早期,至少是100亿年以前,宇宙形成过类星体。类星体体积比星系小很多,但是威力比星系大,亮度达到星系千倍以上。类星体是否就是后来的超大黑洞?反正迄今为止,没有那个看见黑洞是怎么形成的。脉冲星是中子星一种,所以看见过中子星形成,就没人看见过黑洞形成。当然,以人类的观测设备,连看见黑洞都困难,只有通过推测来间接证实黑洞的存在,也确实存在。


活的自在点


太阳系,银河系,都是人类人为划分命名的,其实宇宙里的一切都是自己胡乱分布的,这都源于万有引力,星系更是如此,一些恒星聚在一起,人类就给它们命名了,其实不属于星系的恒星和行星都很多,此外,四处游荡的岩石,尘埃,气体,都是很多的,宇宙里的真空部分也不是绝对的。


梦吧达鞋业8804


宇宙间存在万有引力,所以无流浪星球,都有自己的运行轨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