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化用诗词?

南栀倾寒149645225


问题::怎么化用诗词?

......

一、古人的化用

化用是古人创作诗词的常用手法,也是用典的一种。 翁方纲《石洲诗话·卷一》说杜甫的化用:

张燕公〔秋风树不静,君子叹何深〕,即杜之〔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所本 也;〔洞房悬月影,高枕听江流〕,即〔入帘残月影,高枕远江声〕所本也。

宋朝杨万里的《诚斋诗话》中,关于杜甫化用前人作品的现象有这种评价: ”

句有偶似古人者,亦有述之者。杜子美《武侯庙》诗云:「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此何逊《行孙氏陵》云「山莺空树响,垄月自秋晖」也。杜云:「薄云岩际宿,孤月浪中翻。」此庾信「白云岩际出,清月波中上」也。」作者不及述者。“

二、关于化用,古人是这样认为的

  • 黄庭坚曾将说过:

老杜作诗,退之作文,无一字无来处,盖后人读书少,故谓韩杜自作此语耳。古之能为文章者,虽取古人之陈言入于翰墨,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 。

江西诗派的一祖三宗中,一祖就是杜甫,黄庭坚是其中一宗。黄庭坚韩杜诗文里,每一个字都有来历,只是后人读书少不知道而已。

  • 南宋文学家周紫芝说“自古诗人文士,大抵皆祖述前人作语”。“他认为这种现象很正常,并举例说:

梅圣俞诗云:“南陇鸟过北陇叫,高田水入低田流。”欧阳文忠公诵之不去口。鲁直诗有“野水自添田水满,晴鸠却唤雨鸠来”之句,恐其用此格律,而其语意高妙如此,可谓善学前人者矣。竹坡诗话

关于化用,黄庭坚说杜甫韩愈如同点铁成金,虽然取之于他人,但是强于原作者,这一点和后人杨万里的“作者不及述者。“意思差不多。周紫芝也说“鲁直诗语意高妙如此,可谓善学前人者矣”。

三、古人如何能够随时化用呢?

古人为什么能够随时借代化用前辈的诗句呢?空海和尚说唐朝诗人的有个好习惯,随身带有前人诗歌的手抄本,自己作诗的时候如果苦思不得,就打开“锦囊”看一看: “

凡作诗之人,皆自抄古人,诗语精妙之处,名为随身卷子,以防苦思。作文兴若不来,即须看随身卷子,以发兴也。”

今天我们有手机了,古人岂不是羡慕死.....

可见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博闻强记,当然有的人脑子好,援笔立成,但是有的人可能就要查一查随身的书了,如果还没有查到,就回家查一查。黄庭坚有一首诗,说的是秦观和陈师道作诗的不同:

闭门觅句陈无己,对客挥毫秦少游。

据说李商隐作诗也是需要大量的查书,被人笑话“獭祭鱼”,宋·吴炯 《五总志》:

唐 李商隐 为文,多检阅书史,鳞次堆集左右,时谓为獭祭鱼。"

这种查书主要是查前人典故、前人对于同一种主题或者形象的成熟作品,用于自己用典、对仗、练字等等。

结束语

从上面可以看出,古人对于化用是非常认可的,而且对于化用提出了一个要求,就是要有点铁成金的本事,要“善学前人”。

化用也是用典,用典的最高境界是“ 水中著盐而不觉”。不过这也造成了不同文化水平的人,理解程度也不同。就是说王国维所说的隔与不隔。

@老街味道


老街味道


作诗填词,化用前人诗句词句,实属正常。但化用诗词并非一个简单的事情,不仅需要理解前人诗句词句的意思,并要糅合自己的思想。一般来讲,有以下几种形式:

一是化其意而用之。说白了就是改写,专业点叫“潜化无痕”。这需要高超的技术。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化用曹植的《赠白马王彪》句“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纳兰容若的《虞美人·银床淅沥青梧老》句“回廊一寸相思地,落月成孤倚”化用李商隐的《无题》句“一寸相思一寸灰”,等等。

二是化其式而用之,即借用原诗或词句的表达方式,但传达不同的意思。如王勃的《滕王阁序》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取式于庾信的《射马赋》句“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林和靖的《山园小梅》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取式于江为的断句“竹影横斜水清浅,桂香浮动月黄昏”。等等。

三是直接引用成句。某在《豫斋词话》中对此亦有论述,曰:或问:前人之句可用否?余以为可用。盖因时过境迁,事易时移,其成句之意境亦变矣。然亦当少用,或化用,其理同用典。其要也,当不据于原意,其人其境已逝,虽原句亦当另立新意;或以诗句入词、以词句入诗者,亦别有妙境。余诗《桐花》(其二)“燕低欲问时,一霎清明雨”,乃借冯延巳《鹊踏枝》“红杏开时,一霎清明雨”之成句;冯氏写情愁,余则乡愁。故其句虽同,其境却异矣。如晏几道的《临江仙》句“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直接引用翁宏的《春残》诗句。等等。

另外,隐括体也算是一种化用,这种化用要求更高,要与原作者有强烈的思想共鸣,取其诗意,隐括而成别体。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查查相关材料,在此不作赘述。

最后,贴两首直接引用过前人成句的拙作,请方家批评指点。

《桐花三首·其二》结句直接引用冯延巳《鹊踏枝》成句。

未知故丘前,桐花开几许?

燕低欲问时,一霎清明雨。

《乌夜啼》首句直接引用欧阳修《圣无忧·世路风波险》成句。

世路风波险。朝云暮雨三番。多情最是天涯客,日晚倚斜阑。

把酒且消光景,鹏程万里河山。人生自古多磨难,何足挂唇间。


豫齋


怎样化用诗词?

首先应正确理解“化用”,应是消化吸收再创造使用。实际上我们写诗的时候,看到一个题目,首先脑海里出现的是这题目本身的影象,然后再想想以前古人是总样描述的,如果印象模糊就可以通过浏览器去查询,看看原来的诗句,瞧瞧对释的白话文。再去看看作者生平事迹,写作背景,以及这个人在文学上的地位等。最主要要看成功人士的欣赏评论,那才是精华所在,他们的真知灼见会让你茅塞顿开,恍然大悟,长知长才智就在于“闪光的评论”,有人说“自古评论出人才”。这话很对。有句话叫“他山之石可以琢玉”。就是把别人的诗句再加工提炼,使其更加精炼,更加富有内涵意境。

一首诗的完全,可根据需要随意查找素材,寻找“意象”。诗就是无数“意象”组合成的,每个“意象”都有诗的出处。所以有人报怨诗难写,就难在“意象”的排列组合上,“意象”的搜索上。

实际上“意象”就是“化用”来的,它具有朦朦胧胧的感觉,似有又无,具有虚化的特点。只有其神韵而不见其物。有“神龙见首不见尾”的感觉。所以我们的应用只能停留在“化用”上。如果整搬照抄,立刻会被名眼人看破,倒不如“化用”,他还会为你点赞“化用的妙”。

七律/藏头诗

点石成金化用出诗

点点词词段赋章,

石石玉玉宝珠藏。

成人之美双双美,

金璧连城价价扬。

化变之学心贵悟,

用长去短弱成强。

出来寻觅千意象,

诗贵活用要取长。











新浪阳春白雪


引言:

民间有句老话:"天下文章一大套,就看抄的妙不妙"。所谓"抄",说起来容易,但实属不易。如何抄?怎样抄?关键还在这个"妙",怎一个"妙"字了得!


"化用"手法的利弊

自古文人多巧舌,抄,说得冠冕堂皇是"借、借用",甚至还有专有名词叫"脱化"、"化用",如果说的不好听就是"偷",就是"剽窃",文人们还称之为"文屠"、"文抄公"。

在头条的"老司机"们,也许经常能看到"洗稿"、"伪原创"这个词,从某些角度来说这也是一种"抄袭",不过是采取了一些手段,或者是文章处理软件而已。不管说的好听不好听,关键在于:会抄不会抄,会偷不会偷。



古今诗人、词家擅抄善偷者不计其数,很多名家大师也不例外。与其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诌。",还不如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偷。”一一一诌也罢,偷也罢,还是抄也罢,只要心术正、笔法精,精妙地借鉴,理解后的变通,未尝不是好事。也就是说饱读诗书,学富五车,汗牛充栋,立地书厨,久而久之,因赏其词、爱其句,或赏其情、爱其意,一旦自己下笔,便有意无意地承借脱化他人佳句,也是一种写作方式和手法。


归根结底

腹有诗书气自华,博闻强记,正如少陵所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切莫书到用时方恨少,抓耳挠腮何处抄。胸无点墨,哑口无言,更谈不上滔滔不绝,口若悬河。厚积而薄发,创作中又能信手拈来,巧妙借鉴,这是硬道理,也是真功夫,何乐而不为?


相反,居心叵测,心术不正者,此法不宜!倘若偷学行骗伤了面子,自取其辱;功力不足者,断章取义,一叶障目,此法慎学!倘若走火入魔,损人利己,沽名钓誉,自毁清誉,令人不齿。正所谓:要做学问先做人,人品重于学问。

在诗词的创作中,运用前人诗句的现象司空见惯,这其实也是对传统文化精髓的吸收,对继往学问的传承和发展,这是诗词创作的一种普遍规律。

但值得注意的是,化用和抄袭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抄袭是对原创作品照本宣科,抄袭者不要说创出新意,恐怕对原句原诗不求甚解,一知半解,自然是窃贼行径。化用是在前人诗句的基础上,结合亲身所触及的真景实情,或借或改或炼,运典入化,浑然天成,来自于原创甚至高于原创。

例证说明

有关"化用"手法,以毛泽东主席诗词为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借用唐代李贺的原诗句;

"我欲因之梦寥廓"源于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我欲因之梦吴越";

"斑竹一枝千滴泪"源于清洪升《稗畦集.黄太君出诗见示》中的"斑竹一枝千点泪 ";

"飞起玉龙三百万 "源于张元《雪》诗中的"战败玉龙三百万" ;

"一唱雄鸡天下白"源于李贺《致酒行》中的"雄鸡一声天下白"。


再次感谢悟空小秘书平台!

【温馨提示】原创不易,敬请文友,多多支持,留言转发,评论交流,不喜勿喷!


兵法天下


诗词一道 ,自古皆有用典者,即古人之典实,有化用古人之诗句者,只要能增加诗词之力度,皆无不可。

如金.吴激的《人月圆》词:“南朝千古伤心事,犹唱后庭花。旧时王谢堂前燕子,飞向谁家?恍然一梦,仙肌胜雪,宫髻堆鸦。江州司马,青衫泪湿,同是天涯”。该词首句:南朝千古伤心事,犹唱后庭花…,即用陈后主,亡国艳曲《玉树后庭花》典故,又同时袭用了杜牧的《泊秦淮诗》:“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句。“旧时王谢,堂前燕子,飞向谁家。”化用刘禹锡《乌衣巷》诗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江州司马,青衫泪湿,同是天涯。”化用白居易《琵琶行》诗句:“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其实作诗或词最好不要袭用太多前人词句。一首诗化用前人诗句一两处也无不可,否则徒为前人之奴仆矣。此词却几乎句句化用前人诗句,实犯作诗填词之忌讳,但所幸吴激是有感而发,而非无病呻吟。吴激是南宋丞相吴拭之子,名书画家米芾之婿,靖康末,使金,被金熙宗强留。赴某同僚家宴,见一侍姬,意状抑郁可怜,叩问之,系宣和殿旧宫姬也,靖康乱,被金人掳至此。吴激感而成词《人月圆》。虽写旧宫姫事,实寄托自己的丧家辱国之恨,和流落天涯之痛。虽化用前人诗句较多,但剪切妥协,与作者的心境相附,其家国之思一一流出,倒也不失为上乘之作。

晏殊的:“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是白居易的《长恨歌》句:“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的化用。

其实化用的最高境界是不露痕迹,浑然天成。如晏几道词:“梦入江南烟水路,行尽江南,不与离人遇。”是化用岑参《春梦》“枕上阙时春梦中,行尽江南几千里”句。

可见“化用”重在“化”字,最好是有所变化。而“用”须恰当,不能生搬硬套。化用必须与自己所抒发的诗境相符,有助于诗情的抒发方是化用的本意。

其实化用也可用整句,有时有化腐朽为神奇的奇效。如晏几道另一阙词《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去年春恨却来时。落花人独立。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记得小蘋初见,两重心字罗衣。琵琶弦上说相思。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其中一句:“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整句的取自五代翁宏的《春残》诗,诗云:“又是春残也,如何出翠帏?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晏几道将整个后二句,摄入词中,竟成名句。而原诗却寂寂无闻。可见杨柳枝不过尔尔,入观世音净瓶,便活力无边。

如毛诗:也多有整句引用前人诗句,如:天若有情天亦老(引李贺诗句)挥手从兹去~挥手自兹去(李白)。萧瑟秋风今又是~秋风萧瑟今又是(曹操)。

总而言之,化用要“化”的妙,要不经意处化用,刻意为之反而不好。一首诗引用太多,如前文所言,陡为前人奴仆尔,如宋.词人周邦彦,所作词,皆多化用前人字句,好句多有来源,但周随手拈来,自然无迹,亦是手段。王国维《人间词话》评论他:“深远之至,不及欧秦,唯言情体物,穷极工巧,故不失为第一流之作者。但惟创调之才多,创意之才少。”可见化用过多,即便如周邦彦之才,亦不免为前人奴仆。

所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仍是千古不变的真言。学识到了,不“化”自“化”,将古人的精粹妙言,似细雨滋养文字才华。行云流水自成诗章;涉笔千言皆得雅趣。


直须看尽洛城花


化用前人的诗词语句,说起来也是用典的一种,这在古人诗文中比较常见。它的好处是用直接了当的故事或场景去映现现在的人事,这样可以省掉很多叙述和证明。

化用前人的旧句,有的是借用句型,略加改进,则为己有。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烽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不歧路,儿女共沾襟。

颈联化用了曹植《赠白马王彪》的“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句型。还有清朝纳兰性德的《虞美人》词“回廊一寸相思地,落月成孤倚”也是借用李商隐的《无题》诗“一寸相思一寸灰”。

有事是代用句意,意境更佳。如初唐四杰之首的王勃,那文笔是相当的牛,他的一篇《滕王阁序》让多少文人墨客望楼兴叹,亦有“眼前有景道不得,王勃题序在上头”之叹。文中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写尽滕王阁远处的风景,其实,这句话脱胎于南朝文学家庾信《射马赋》中的“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但王勃之句写秋景更加适宜,更加贴切。

北宋林逋的《山园小梅》是写梅花最著名的佳作之一,他的“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把梅花的精气神全部展示出来了,然而此句却脱胎于唐朝诗人江为的“竹影横斜水清浅,桂香浮动月黄昏”,但引用与原句好多了。

也有改动原名,更加形象的例子。如北宋著名的词人晏几道的《临江仙》词“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状极了当年两个人甜蜜的情形,而原名竟然是是五代诗人翁宏的“又是春残也,如何出翠微?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晏几道把原诗的泛指改成具体的对指,更加形象生动,较原名强了很多。

化用诗句的例子还有很多,如姜夔的《扬州慢》,多处化用了杜牧的诗句。“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源于杜牧的“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赠衡阳妓陈湘)”。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怀古》也化用了杜牧的诗句“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化用杜牧的“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诗意。



绮阁书生


诗词创作中的化用,就象比喻、夸张、拟人、用典一样,是一种重要的修辞方法。化用就是把别人现成的句子拿来,或提炼,或照搬,或变动,或修改,不着痕迹德地用到自己的作品里,用原意或者赋予全新的含义,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化用的重点是化。有人说,化就是将他人的句子从作品中化解开来的意思。感觉这样解释有点牵强和浅薄。修理工把一个通用配件从机器上拆卸下来,再组装到另外一个机器上,这是一种简单劳动,不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化用的化,至少应该有强化,雅化,深化的意思在里面,必须与照搬照抄划清界限。

要得心应手的化用诗词,至少要做到两点。一是熟读并深解许多中华好诗词的内容、风格、背景、境界、格律,能够根据自己的真情实感信手拈来,熟练应用。二是本身具有诗人的气质和头脑,进行创造性的思维,让诗意更加诗意,让神奇更加神奇。

把别人普普通通的话变成诗句,这就需要提炼的功夫。例如陶渊明曾经说过:「我醉欲眠,卿可去」的话,在李姓大诗人青莲居士那里,就被提炼成:「我醉欲眠卿且去」的诗。建安诗人曹操说过:「生子当如孙仲谋」的话,到词人辛弃疾那里,就被提炼成:「生子当如孙仲谋」的诗。

照搬照抄原句最典型的例子,当数唐代诗人高蟾的:「一片伤心画不成」句,竟然先后被金代诗人元好问,清代词人纳兰性德原句化用。曹操的「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一字不差地化用了《毛诗·小雅·鹿鸣》。

唐代李贺的「雄鸡一唱天下白」,意思是消除了块垒以后,心中豁然开朗。为了平仄,毛主席变动了一下次序,写成「一唱雄鸡天下白」,意思是中国从黑暗走向光明。

把名不见经传的句子改动两字,变成千古绝唱的,当数咏梅第一人林和靖先生,当数林和靖的咏梅第一名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南唐江为有诗云:「竹影横斜水清浅,桂香浮动月黄昏。」林和靖确确实实就是改了两个字。


柳如婳


我只是个普通诗词爱好者,很惭愧,还没能达到引用前人佳句而灵活运用的境界。在这里,也只好摘抄一些诗词名家所化用的例子,与初学的诗友共同学习。

我和大多数人一样,会第一个想到的是毛主席的“天若有情天亦老”的句子,就化用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中的原句。欧阳修的“山色有无中”是引用王维原句。李白的“糟糠养贤才”化用阮籍《咏怀》中“战士食糟糠,贤者处蒿菜”,苏轼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化自李白《问月》中“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陆游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引用张彦诗中的远山初见疑无路,曲径徐行渐有村。杨万里的“回施江东日暮云"用自杜甫《春日怀李白》江东日暮云。王勃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引用庾信的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秦观的“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化用杨广的寒鸦飞数点,流水绕孤村。斜阳欲落处,一望黯消魂。

其实,琼瑶的作品也有。《昨夜星辰》引用李商隐《无题》的昨夜星辰昨夜风。《在水一方》用自《诗经》所谓佳人,在水一方。《碧云天》引用范仲淹《苏幕遮》的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孤波上寒烟翠。还有《几度夕阳红》,《心有千千结》,《青青河边草》都是。

总之,诗词名家化用前人的句例很多。但引用的都很巧妙,甚至超出了原作的意境。当然,要想化用古诗名句,必须符合自己文章的抒写,并把它融入一体才是高手。




晗露草1


怎么化用诗词已经有很多朋友为你解答了,这里就不赘述了,不过本人倒是化用过诗句,下面我这首自己写的诗便化用了一首歌里的词句,大家感兴趣的话可以评论猜猜是哪首歌

叶待花开

期盼游动在眸子里

不曾眨眼

他说

花开就一次成熟我怕错过

花待叶败

淡然中带点冷漠

她解释道

离花之叶不是归

来年风雨又成肥

秋去春来

辗转一身守候犹在、

叶败花开

----炽烈的心


炽烈的心


天生我才就有用,头条答联对联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