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散之為什麼能成為當代草聖?

胡蝶觀


林散之的出名,很有些“橫空出世”的味道。

1973年《人民中國》畫報第一期刊登書法專輯,首頁赫然刊發其作品《東方欲曉》,在海內外引起強列反響,此時已76歲的林散之才被世人所發現。


他的書法以唐楷、北碑築基,同時臨習漢隸名碑,其書剛中見柔,兼有碑之骨、帖之韻,又滲透著漢隸樸拙之意。

林散之充分挖掘帖學中蘊藉典雅、曠達流暢的美學特徵,並以自己對線條的獨特感受能力,融碑學飄逸樸拙、勁健挺拔之長,形成自己清逸靜雅的獨特書風。


林散之那個時代的各體書法都難逃脫碑學的影響,而他選擇了草書這一現在看來仍是唯一縫隙的書體,以隸入草,返熟為生,形成獨特的草體,從而成就其“當代草聖”的地位。

當然,江湖上也有一種傳說,說是他門下弟子眾多,尤其是有很多從政者,眾弟子一起出力,將老師抬了起來,而弟子們也藉機“雞犬升天”。

聯想到《人民中國》為何能在茫茫人海中惟獨找到了林散之,這種傳說似乎也並非空穴來風。

但即便如此,這一切還得以他的書法水平為基礎啊。

更多文章,敬請關注千年蘭亭。


千年蘭亭


林草書非常不好。原因有三。

第一,林先生草書筆畫中幾乎沒有點、橫、豎、撇、捺的揩書功夫支撐。查了一下他的楷書,貼上來大家看看(圖1、2、3)這幾乎是一個寫不好字的手寫出來的。楷書寫不好,怎能有好的行草。

第二,林先生的結字(一個字的間架結構)中沒有標示出一個架構師讓橫平豎直,讓四梁八柱互有巧接的匠心領會。再查了一下林散之的行書看看(圖4、5)。諸君忘卻戴在林老先生頭上的所有溢美之詞,讓作品說話,你們用自己的直覺感受一下,美嗎?

第三、林先生草書的行走勾連異常單一,和一個草書大家通常具有的八面出鋒的神來之回還,驚人之砍擦所具有的奇效幾乎不相關。嚴格來說,林散之沒有書法細胞。他就是一個苦心孤詣、熱愛草書到極點的業餘書法人(圖6、7)。

林先生草書有兩點可以肯定,一是他的大章法是及格的。這可能因為他是個畫家(這我不懂不能評論),謀畫布局給了他一個天然的優勢,但也僅僅及格。二是他的草書寫法很規範。這是今天很多草書愛好者所不及的。試讓林散之草書和毛澤東比一下,看看差別有多大(圖8、9)。

總之,林散之的草書不能成一家。他就是個業餘愛好者。稱老先生為“草聖”之人,要麼是附庸風雅說書法,要麼是有商業目的。

把林散之封為“草聖”之人,恐怕自己都非專業人。也正因為如此,抱歉對林老先生不恭敬了。我們後人不能為了老先生一人諱,而讓書法歷史降成色吧!











曹和平



當代草聖這個話弦外之意就是相對顛張醉素而講,大家都知道堪稱草聖必指張旭與懷素,林散之的草書直逼前賢,必有可取之處。

張旭狂草振迅疾馳,亳端如驚風勁雨,攜雷霆之勢,所到之處天昏地暗,鬼神也避之不及,狂草第一人,當之無愧。

懷素大草比之張旭也是並駕齊驅,其自敘帖筆法引篆入草,滿紙龍蛇遊走,筆鋒倏忽變化,不知其蹤,出人意外又盡在法度之中,用筆出神入化,真正妙筆生花。

本人以為,張旭草書重勢,氣吞山河,懷素狂草筆妙,驚若游龍。二草聖狂草書法曠古絕今,難有與之匹敵。

而林散之草書書法,筆墨閒散清幽,更寫意,散發出濃濃的書卷氣,善用枯墨,偶見飛白,點綴其間,別有生趣,筆力自不用說,也是遒勁有加,內力深厚,當代草書與於右仼不分伯仲,或者略勝一籌。

本人覺得林散之草書,較之張旭,懷素,另僻奇徑,善於用筆墨烘托意景,草書猶如幅水墨畫,清新脫俗,遠離塵囂,當代草聖實至名歸。

在下也是書法愛好者,下附臨作,請斧正,謝謝!



旭日餘輝4


首先,比較明確的一點是,我不認為林散之先生是有這個資格稱之為草聖的,尤其是被冠以當代草聖這樣的名義。

況且,散之先生已經仙逝,當代之名又何來之?

客觀的說,在近些年,這個時間段中,林散之先生的書法,尤其是他的草書水平,可以說是一流的,是好的,但是和王羲之,和孫過庭,張旭,懷素,這樣的書法大家相比的話,林散之先生的書法根本就不值一提。

這就讓我想起了前些年在網上比較流行的一段討論。就是田蘊章先生對於啟功先生的書法評價的問題。

首先,我們肯定啟功先生的書法是好的,是值得我們學習和欣賞的,但是從較長的時間段來看,啟功先生的書法也的確實不能夠和歷史上的書法大家相提並論的,這一點是無可爭議的事實。

這樣來看的話,我們對於林散之這個問題也就好容易理解了。

散之先生的書法,雖說是好的,但是終究是不能夠成聖的。

我們都知道,不管是書聖,草聖,還是詩聖,這樣的稱號都是後人給這個人的一個評價。而這樣的評價往往是經過歷史和時間的推敲,形成的這樣的一個結論。

比方說孔子的時代,孔子活著的時候,恐怕沒有人稱他為聖人,同樣的道理。王羲之當時書法,雖然很好,但是王羲之在當時也並沒有被人們稱之為書聖。

因此,從上述的表述中,我們可以看到對於這樣大的一個稱號的評價,我們必須要等到當時間足夠長,足夠久,留給人們評價的時間足夠了之後,我們才能做出這樣的評判。不管是啟功先生還是散之先生,這樣的稱號對他們來說,都太大了,況且他們才仙逝不過幾十年而已。


這樣的評價就這麼匆匆忙忙的扣到了他們的頭上,實在是對他們的不公和一種不尊敬。

不可否認的是,在這樣的評價中,存在厚古薄今的現象。

厚古薄今,是人們的天性和習慣。

厚古薄今也是我們在書法評價中,能夠保證我們做出客觀的公正的藝術評價的一個保障。

正因為有這樣的習慣存在,我們才不可能隨隨便便的就把一個書聖,草聖這樣的名號隨隨便便的扣在一個人的頭上,也不會認為一個草包,隨便寫的幾筆,就比王羲之的書法更有價值。


松風閣書法日講


中國書法史幾千年到清代,才出了兩個"聖",一個"書聖”王羲之,一個"草聖"張旭。但民國後短短几十年,卻也竟然如吹法氣一樣快速造出了兩個"聖","草聖“於佑任、林散之,這足以成為千古奇觀了!

顯然,今"草聖”與古"草聖“相比,含金量大相徑庭。王羲之與張旭,都是被尊為"先賢"者,神仙一樣的人物,高山仰止,從者如流,人人仿摹,代代傳承。取其法,摹其形,悟其意,傳其神。中國書法史,就是這樣一種景仰和效法傳承先賢經典的歷史,他們的聖賢之名,是歷史千年沉澱的結果!

啟功先生說過,今人的書法如何,今人說了不算,要等三百年後才能確定。然兩於、林二人的"聖名",未經時間檢驗,便不符合啟先生的定義。而二人的草書,斷無法與張長史比,也斷無法與未掛聖冠的懷素山谷王鐸傅山比,而今日習於林二公之字者,寥寥然也。鳴呼!今人有比於林而忿然不平者,雲"若二公可速成聖,吾何不可哉?"鳴呼!今日大師泰斗遍地層出不窮,當不怪也!說不定過上三十年五十載,再出幾個什"聖”,也未可知。


春雨如酥596


我小的時候,政治運動猖獗如虎,文化荒蕪。初試筆墨,不知從何處著手,唯有按老師說的去“描紅”。後來有了興趣,便知道有個郭沫若,但超過郭的是寫草書的林散之。於是開始從報紙上收集林的墨跡,直至買到他老人家的書法作品集……告訴諸位一句實話:我是無論怎樣崇拜,也看不出他的好來!寫草書的古人懷素張旭,他們的字龍吟虎嘯,氣呑八荒。蘇黃米蔡,各領風騷。都能給人視覺享受。現在是各類大師滿天飛、滿地爬,可觀賞這位如日中天林大草聖的字,乾澀枯燥,筆劃橫斜,大小不均,歪七扭八,依然看不出些許美感!必須承認,他寫了一輩子,喝過的墨汁比我這蠢材多得多,然而,他的字,實在是不好看!不好看!他的名聲與他的字,極其不符!


愛吃魚的貓8571


關於林散之先生稱"聖"一說,吾輩不敢妄加評說,人云亦云更不敢苟同。細數當今書界確屬屈指可數的大家,因為其書有顯明的個性風格,筆法似刀法,瘦、勁、硬,無幾人能極。如若與古往稱"聖"之先尊比,林書僅僅是匯成書法歷史長河中的浪花一朵,因為雖說林書在用上有獨無偶,但其之一,法度尚不及"前聖"嚴謹;其之二,結體不夠寬泛,尚不入流;其之三,墨控力顯有不當,時有起筆一兩字墨堆如豬;其之四,美感不夠,篇幅不夠順轉流暢。綜上所述,愚見有失偏頻,大家畢競是大家,當今又有幾人與之共,但稱"聖"不在當下,歷史自有定論!


恆宇5901


被林散之書法陶醉過的,自然是得到了美的享受!沒看出來林散之的美,自然是難言其美了。若天下都知道什麼是美,就沒有美可言了……建議有條件的去多看看林散之的真跡佳作,或許沒看出他美的人終有一天會拍腦袋說:真的好哎……






數字化行書密碼


草書,是史上最難以達意的字體。草書”氣象”根本就不是人所能把控的字體! 大家都知道,因為人有想法,而有想法就會有侷限。 想法,這正是常人的牢籠,無意中都會捆綁著想法! 實際上歷史已經告訴了我們,真正能把草書寫好的都不是人啊! 古有張旭、懷素,現代有XXX……這種瘋與癲及神的形式,試問,還有誰! 所以,史上也只有這種氣場的人物才能真正的書寫出草書氣象。 另外,絕頂高手的字放大數倍後,也絕不會散架。 朋友們儘管一試並驗證……


呂永亮


林散之晚年失聰,私下會客多筆談,可一瞥其悟道之境界,釋文如下:

老吳邀請你去香港,有大大大的財發。

我已經八十五了,還不覺悟,朝錢裡鑽,這真是個財迷。

大混蛋劉海粟能行。我不愛錢,人為財死,鳥為食亡。沒有錢,過不下去。

我把錢看得很輕,若是重視,早就死了。

這日常會話,讓人看了若有所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