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中日甲午战争北洋舰队没有消极避战而是和日本正面打,能打赢吗?

幻翠


打不赢,除却政治和吏治上的腐败。即便北洋内部的管理,已经是一塌糊涂。

举个栗子:沙子炮弹不仅仅是在军舰上,更是在炮台弹药库储存的基数里。一斑可窥全豹,并不是吨位在亚洲领先就是军事优势。

李翁之争,海陆之争让本来捉襟见肘的满清财政已经不堪重负,军备如何跟得上世界潮流。我们今天看的北洋,南洋还是流于数据上而已。

真正的根子就是朝廷本身已经是朽木难支了。


半杯馊茶


中国海军不是在1840年后的近代化过程才出现的,早在明清两代,水师已具备渡洋作战的能力,不过那时称水师不是海军。中国第一支近代化的军队便是北洋舰队,总理衙门商议,光绪皇帝拍板决定,李鸿章督办。建设海军最大的目的是:“海防”,御敌于国门之外,暂时摒弃千年以来的“塞防”。

创建海军之初,就提出三洋海军,因而晚清海军有北洋舰队、南洋舰队、福建舰队(广东舰队和湖北舰队规模较小兼地方性质)。经中央授权的李鸿章,一动身就是大手笔,向日不过帝国的英国工厂订购四艘蚊子船(新型军舰,可装主力舰才装备的大口径火炮)。

李鸿章为这两艘320吨和两艘440吨的钢铁巨舰命名“龙骧” 、“虎威”、“飞霆” 、“策电”,经过层层选拔舵勇水手,要求严格认真操练。清廷每年拨款四百万两白银,用以更新换代、操练海军等,用二十年打造出一支公认的亚洲第一强大的舰队。

海军军官都是英国培养,海军士兵从选拔到训练遵循着极其严格的要求。海军部队不属陆地,注重海防,因此常年沿海巡防、远洋威慑,军队体制更是效仿英国皇家海军。但在1894年9月17日爆发的甲午海战中,经过几次海战,最终全军覆没。号称号称亚洲第一,世界第九的北洋舰队覆灭。

黄海海战和威海之战,由丁汝昌指挥的10艘军舰加8艘附属舰的北洋舰队遭遇日本海军,八艘五千马力以上的主力舰和巡洋舰(这是日本唯一的家底)。战争一触即发,百炮齐放,硝烟弥漫,海水激荡。北洋舰队覆灭,日本海军获胜。

北洋舰队为什么会输呢?原因有很多,每一个都是致命的。战舰更新换代的速度极快,日本海军战舰吨位虽不如中国,但在炮火、速度和性能方面是强于中国的。北洋舰队的许多战舰都是下水十二年,没进行大规模地修缮和更新的,这是因为慈禧太后不肯给钱。而日本海军呢?从上至天皇、下至百姓憋着股气省钱捐钱,要为海军舰队买新式战舰、更新火炮等。北洋舰队装备落后日本整整一代,海军又相当吃装备。

北洋舰队覆灭的根本原因大家似乎都知道,黄海海战并未给北洋舰队造成多大的损失,而北洋舰队在李鸿章的命令下退守威海卫,日本海军将其包围打了场歼灭仗,这才导致了覆灭。此战爆发前,李鸿章就预料到此战不能打,打之必败。慈禧、李鸿章及其余衮衮诸公们都知道,甲午海战,绝不是中国对战日本,而是李鸿章对战日本,北洋舰队是李鸿章一手创办,类似他的私军。慈禧想要借刀杀人,密令不准南洋舰队及福建舰队轻举妄动,老老实实呆着。

此战一败,清军日军角色从此互换,恍如隔世。要知道当年北洋舰队整军远洋,不知多少人去看感到自豪。抵达日本耀武扬威,他们一句话也不敢多说,生怕说错。当你了解到更多的关于北洋舰队的史料和当事人回忆录(如外国人马吉芬),北洋舰队确确实实是那个时代中国人的荣耀,他们的训练和表现都是可歌可泣的,亚洲一等一的水平。什么军纪败坏、训练极差等等都是抹黑,如炮管子上晒衣服,简直是污蔑不可能的事,只要你看过炮管(三米多高),就知道这样子晒衣服的难度太大了,还有生命危险。

北洋舰队从来不是中国国耻,它是晚清最后辉煌的见证者和参与者。

参考资料:《清史稿》《东方兵事纪略》《旅顺军港》


今人说古


关于甲午海战,很多人都在研究,在方方面面给出了分析。比如,满清是输在了政治文化上,还有很多朝廷的士大夫恨不得看李鸿章笑话,处处掣肘北洋舰队,日本的军费是中国的10倍,日本军舰的吨位和火力都远远的超过了中国,比如中国北洋舰队最大的铁甲舰“定远”号和“镇远”号,它们的主炮一分钟可以发射3枚炮弹,而日本的主力战舰“吉野”号,一分钟可以发射10枚炮弹,其他的军舰也可以一分钟发射8枚炮弹……这些都分析的很对,很正确,非常有道理。既然大家都说过了,我就不需要一二三四五六七的把别人已经说过的话再重复一遍了。我就说说别人没有谈到的一个细节,那就是,从民族英雄邓世昌身上窥见满清的北洋舰队是不是一支现代化的海军战斗部队。

邓世昌,这个人大家都熟悉,电视剧《甲午风云》对他有详细的描写。邓世昌在海战对己方不利的局面下,率领自己的军舰全力向日本的“吉野”号撞去,企图与敌手同归于尽,最后自己的军舰被日军发射的鱼雷炸沉,邓世昌和全舰官兵壮烈牺牲,死得轰轰烈烈。邓世昌固然是一个民族英雄,他的死是崇高的,但是,我关注了一个细节,那就是,邓世昌自始至终都把他的德国大狼狗当宠物带在身边。邓世昌最后落入海中的时候,大狼狗还咬住他的衣服,想挽救他的生命,被邓世昌拒绝了。我突然想到一个问题,就是一个现代化管理的军队,是不是允许携带宠物上军舰,乃至上战场?一个现代化的军队的军事条例,根本是不可能允许这样做的。邓世昌作为一个军事主管,一舰之长,他公开的携带狗上军舰,那么他管理的军舰上的普通水兵,军纪又是如何,有没有达到一个现代化军队的标准?如果邓世昌这样的军官都可以把携带宠物上军舰作为常态,那么其他北洋舰队的军舰上的军官和普通水兵,他们平常又是一种什么样的训练和生活状态?从一个细节,就可以看出,北洋舰队实在是达不到一个现代化军队的标准,而是停留在封建时代人治的管理水平。这样一支用古老办法治理的旧军队,又怎么可能打的赢日本的现代化军队呢?


怀疑探索者


能打赢甲午战争中的黄海海战,或者丰岛海战,但是绝对打不赢整个甲午战争。因为就在北洋海军和日本的海军作战的时候,日本已经出资在英国开始建造自己的第一艘前无畏战列舰富士号战列舰,纵然当时甲午海战中定远镇远再如何强大,也远不是富士号战列舰的对手,因为铁甲舰和战列舰已经是两个时代的产物了。

图为定远号铁甲舰1比1复原舰。


日本的富士号战列舰,排水量为12000多吨,拥有4门305毫米口径的巨炮,和定远、镇远的火力不相上下,但是他的吨位更大、铁甲更足、航速更快,而且是一艘线列作战的巨舰,作战的思路和设计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清朝还是没有跟上这一变化。所以再打下去,日本的富士号一交付,还是能够轻易战胜北洋海军的,说到底,北洋海军不是败在实力不济上,而是败在国家通盘的海防策略上。

图为日本富士号战列舰,对比上图中的定远,已经完全是两个海军时代的产物了,富士号是前无畏战列舰,定远只是铁甲舰,战列舰是铁甲舰进化的产物,也是海军进入近代的重大标志军舰。


甲午之前,北洋海军多年没有添置新舰,在北洋海军基本成军后,清政府就沉溺在海防无忧的梦境中,却不知道海军是需要更新的,军舰技术是不断发展的,并不是有了全球一等铁甲舰,就可以高枕无忧的。而且,清朝没有通盘的海防策略,都是各自为战,甚至连海军不能提海防这种基本的概念都不清楚,根本没有摸清海军机动作战的本质特征所在,只是在海上打一场陆地的战争,这样还是要必败无疑的。

富士号战列舰在甲午战争后不久就服役了,从那时候开始,清朝就已经追不上了,而且也因为晚清的落伍,使得我国从一开始就错过了海军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一整个重要的时期,主力舰、战列舰时代。


所以,我们无需去设想北洋海军怎么做才能不失败,历史并非全是偶然,历史是必然大于偶然的,在那样的国际和国内环境下,北洋海军打100次估计得输90次,全盘战略缺失,战役战法落后,军舰陈旧不更新,技术上和策略上就都输了。我们庆幸的是,现在的海上局势已经逆转了,如今的人民海军,不但有着统一的军事战略思想作为指导,而且深谙海上机动作战之道,长期在深海大洋奋战,从技术和策略上也都已经超过了我们昔日的对手。


海事先锋


直接硬碰硬的话,不说百分之百,百分之九十九是打不赢的,因为当时清军海军的战斗力本来就比日本海军要低。吨位总数比人家少几千吨不说,火力投送能力,官兵训练,武器装备保养更是差一大截。

单纯从军事上说,清朝海军实力落后日本海军实力不少。

但是,问题是,打输不要紧,输得这么窝囊,就很丢人了!

黄海海战,清军装备不如人,丁汝昌有一定指挥失误,所以打输了,损失惨重,但也没那么丢人,毕竟硬碰硬地打了一仗,绝大部分官兵表现英勇,而且也重创了几艘日舰。

但后来呢?因为怕打不过,所以守在威海卫港口等着日本人来打,当然这也不能说完全没道理,毕竟实力不如人的时候,守战可能确实更好打一些,可最后守成什么样子了呢?

弹尽粮绝的时候,水师洋员及岛上商绅竟然等鼓动,威逼丁汝昌等指挥官投降。

1895年2月17日,北洋守军弹药将尽,势不能支。当夜,丁汝昌召集部下,提出冒险突围,多数将领表示反对,纷纷散去。

看到了吧,都不想打了,想投降逃命,当丁汝昌不想投降的时候,竟然还被叛军持械威胁!!!

1895年2月11日,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服鸦片自杀,次日死亡。威海卫水陆营务处提调牛昶昞把丁汝昌大印交给了美籍洋员浩威,假借丁汝昌的名义投降,浩威亲自起草降书。

看到了吧,北洋海军不是全军覆没,而是投降了,这才是奇耻大辱!

14日,威海卫水陆营务处候选道牛昶眪签订《威海降约》。北洋水师镇远、济远、平远、广丙、镇东、镇西、镇南、镇北、镇中、镇边等10艘舰船皆被编入日本海军。仅练习舰康济号载丁汝昌、刘步蟾、杨用霖、张文宣等人灵柩返回烟台。

看到了吧,投降了还不算,还把军舰留给敌人,为什么呢?

丁汝昌投降的时候本来还想炸掉所有军舰,烧掉物资,以免被敌所有,却被手下人害怕激怒日军,拼命阻止,最终丁汝昌被迫将军舰,物资拱手让给敌人而自尽。

最奇葩的还有一件事,当时威海卫港口还有一艘广丙舰,这是广东水师的,而不是北洋水师的,所以牛昶昞致函伊东祐亨更求返还广丙舰。其函云:“此舰属广东舰队,因不与战斗。去岁季春,李中堂校阅海军,即与广甲、广乙诸舰共来北洋。及事已毕,将直回粤,嗣有两国事,因暂留居北洋。广甲、广乙今已沉坏,粤东三舰只残广丙一舰而已。广东军舰不关今日之事。若沉坏其全舰,何面目见广东总督?愿贵官垂大恩,收其兵器铳炮,以虚舰交返,则感贵德无量。”

结果自然被严词拒绝,不久,此信在日本报纸上刊登出来,日人皆视为奇闻,加以嘲笑。

可以说北洋海军的结局是三百年来全球最耻辱的,此为国耻,务必牢记!


国史拾遗


古人云:“夫战,勇气也”。打仗嘛,“勇”字当先,先不说你的打仗水平怎么样?怯战本身,就已经输了三分了。

甲午海战之时,北洋海军与日本联合舰队之间的实力差距本来并不大,但是,北洋海军高层(主要指的是李鸿章),一味避敌怯战,导致日方的气焰一浪高过一浪,北洋海军的士气低迷,最终的海战结果:打成了一方惨败,一方一舰未沉的结果,实在是令人扼腕叹息。



战前,本来双方的实力是不分伯仲的,北洋海军的吨位还占上风,日本联合舰队在航速和速射炮方面有优势。日方还详细制定了:海战胜利、海战打平、海战失败,三种对策,说明对方对于即将到来的中日海上决战也没有必胜的把握。



但正是清廷方面的一味避战,使得日方步步紧逼,一直在气势上占了上风,处处主动。实事求是的说,由于清廷的腐败、个别海军将领(方伯谦为首)的贪生怕死,甲午海战的结局,北洋海军输面确实比较大。但是,以双方的实力对比,绝不至于打成后来的样子,以至于,日本联合舰队连一艘军舰也未沉。此为中国几百年前所未有之国耻!这一切,都与清廷的消极避战有直接关系。



大英帝国的海军曾经称霸海上几百年,有人曾问过英国海军名将纳尔逊:“英国海军最自豪的传统是什么?”纳尔逊骄傲的问答说:“逢敌必战!哪怕英国皇家海军只有一艘小舢板,见到敌人的舰队,也要冲上前去开上一炮!”这就是勇气对于战争胜负的重要性。


临时客


甲午海战的成败根本不是战略战术的问题,换一个说法,根本就不是军事的问题,而是政治和文化的问题。

当时的清朝已经腐朽没落得没有了底线,国家的正规军队已经沦落为纨绔子弟,能打的私人武装,国家要处处提防掣肘,不懂国际时事和战争的封建士大夫们还自以为天朝上国,对李鸿章的师夷长技完全是一副鄙视的态度,他们的心态都是——看你丫的搞,拿咱们大清的钱搞丫的私人军队,看你丫嘚瑟,抢了我们的风头,我就等着背后捅你一刀,哪怕大家都玩完!

在封建文化背景下,一个人出来担一个国家的安危,一群封建士大夫在旁边骄傲自大,嫉恨攀比,暗中掣肘,纵然是一百个李鸿章、丁汝昌、邓世昌也是必然要败的。

历史上海战这种事情,从来就是受很多很多因素影响的,可控因素有军事装备(舰艇质量、数量)、武器弹药、后勤保障、指挥调度,人员素质、战略战术。不可控因素有天气、时间、战机、风力、水文等等等等。

1588年,当时欧洲最强大的陆上帝国西班牙,派出号称“最幸运的无敌舰队”,拥有上百艘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战船134艘,船员和水手8000多人,摇桨奴隶2000多人,船上满载2.1万名步兵,上千门火炮,气势汹汹地要去灭了英国,结果出海风向不对,遭遇狂风巨浪,所有的船出仅仅是靠近英国就用了很长时间,然后阵型不对,又遇到霍华德、德雷克带着一群海盗如狼群般围剿,最后死得不能再死。

18世纪,英西大海战,纳尔逊带领英国舰队采用一字冲锋阵型插入和切断横向排开的西班牙舰队,又一次打得这个曾经发现美洲的海上霸主满地找牙。

所以很多时候历史是乌龙,很难用简单的某几个要素去判断,然而亮剑不亮剑,则是原则问题,那么说回甲午海战。

1. 装备上北洋海军远远落后于日军。

总吨位上,北洋水师12艘,日本联合舰队12艘,双方数量相同的情况下,北洋水师参战舰艇吨位合计32,396吨,日本联合舰队参战舰艇吨位合计40,849吨。盖过中国。

2. 火力上北洋海军远远落后于日军。

北洋水师普遍装备的是克虏伯150mm后膛炮和210mm后膛炮,射速为1发/分钟,“定远”和“镇远”的305mm主炮射速更慢,1发3分钟。日本联合舰队装备的150mm和120mm速射炮射速为8~10发/分钟。也就是说,“定远”和“镇远”虽然是一炮可以干沉别人一艘船,但是要挨几十发炮弹才能打一炮出去,而且炮弹还有限。

3.后勤补给上北洋海军远远落后于日军。

日本天皇是不吃饭也要买军舰,慈禧还是99道菜,翁同龢那个伪君子还是卖自己的书,写自己的书法,庞大的海军好久没有花钱添置武器弹药了,只有李鸿章心理叫苦,别人是不管的。

4. 战略上北洋海军远远落后于日军。



战略上,当时的北洋海军还停留在大舰巨炮的旧时代的战略思想上,以镇远、定远两个老宝贝儿为主,这个不能怪李鸿章,狗嘴里求食,发都发展发起来了,又没有多余的钱去新发展,只能凑合着用,而当时世界的潮流已经开始走向速度和灵活性。你再牛的狮子,也耐不住一群猎狗的撕咬。无奈买快舰快炮的钱被慈禧,翁同龢那个伪君子一起折腾光了,等到想起来的时候已经晚了。战术上,北洋海军打日军,恰恰选择的是当年的纳尔逊打西班牙人的阵型和战法,排成楔形梯队去冲击日军,按理说这样做丝毫没错,然而无奈速度也不行,火力也不行,射速也不行,还没有冲到跟前就被打成了蜂窝煤。

5. 人员素质和作战经验上北洋海军略逊于日本海军。

1870年(明治3年),日本陆海军正式分离。1872年(明治5年),海军省建立。1876年(明治9年)创立了海军兵学校。1893年(明治26年)成立了军令部,而北洋舰队于1888年12月17日正式成立。比日军晚了18年,不但晚了18年,到了甲午年间(1894)北洋海军机械设备,舰船武器,战略思想已经全面落后。

在战争中北洋官兵心智上显得很极端和稚嫩,比如说有畏战逃跑的,有开船入港触礁的,显示出了一支年轻海军各种技能,经验,心理素质上的不足。虽然日本联合舰队也并不是多优秀,但是打仗这个事,棋高一着就犹如泰山压顶。


6.气势上,北洋海军输不起,不能输,孤军奋战。然而朝野上下是巴不得她输,而日本联合舰队是全日本自上而下押宝的一个疯狂的不要命的赌徒,要拼尽全力。


就是这样说啥啥不行的一支年轻的海军,勇敢地出海接敌了,北洋海军除了个别奇葩比如方伯谦做了逃兵之外,其它的不是牺牲,就是自杀,打出了华夏儿女的血气——

致远号管带邓世昌、经远号管带林永升、超勇号管带黄建勋、扬威号管带林履中战死,水师提督丁汝昌、定远号管带刘步蟾、镇远号管带林泰曾,帮带杨用霖自尽。

实际上,黄海海战虽败,但是舰队并没有全灭,李鸿章让舰队退回威海卫,是出于政治上的考虑,船在建制在,基地在,明明拼不过如果硬拼,好不容易发展起来的这些家当打光了就没有了,而李鸿章还抱有外交斡旋的幻想。先且不说外国人干涉不干涉,清朝自己的陆上守军也有好几万人,直隶,山东,湖广,你要说一个兵都拿不出来,那简直就是笑话,不要说兵,哪怕就是好几万头猪,也够日本人抓好久。

真正令人愤恨的,是封建制度下,清军猪都不如。令人惋惜的,并不是北洋舰队不争气,而是人劣根性。因为日本人根本就是派陆军进行花园口登陆,荣成湾作战,一点一点从陆上包围刘公岛,最后北洋海军孤军无援困死港中。

在北洋海军被困在港中的时候,朝野上下的态度是——教你嘚瑟,等它困死。

如果说日本人把李鸿章当对手,想一战挫败他之后,谋取自己的利益,那么翁同龢、李秉衡这一类老朽想的就只是如何恶心死政敌,哪怕国破家亡也行,最想整死李鸿章的居然不是外夷,反而自己的同僚,这是中国人几千年来一尘不变的劣根性——窝里斗。

日本第二军第一师团在花园口登陆时间长达14天,在这中间,清廷接到了情报,居然无所谓,日军先后登陆人员24049名,战马2740匹及其他大批辎重装备武器弹药。

然而当时中国有四亿人口,附近守军号称有3万之多,山东巡李秉衡这个大宝贝因为和李鸿章不和,处处为难,就是不发援军,看着日军登陆,看着北洋舰队全灭。

封建王朝独尊儒术的中国人,不是打不过日本人,而是习惯了窝里斗,宁愿被外国人欺负,也看不得同胞的好,这是个政治问题。

几万守军,四万万中国人,就算是拿牙咬,小鬼子几个登陆部队也不可能那么嚣张,多少年后,在东北也一样,20万当时亚洲装备最精良的部队,也是一枪不放就开城投降。

真的不是军事的问题,是人的脑子有问题。

每逢外族侵略,如果想的都不是团结起来正面刚,想的都是自己那些小九九,那么就永远都站不起来。

对待一只为保家卫国付出生命的海军,当时的人是盼着她出错,希望她送死,战败后立刻封印,巴不得抹去她的一切痕迹,而如果后代不晓得纪念和理解,那么只能是无知和幼稚。

1894,英雄们捶胸抱恨,宁死不屈,含冤受辱,折戟沉沙于家门之前。

123年后,国产航母下水——

受了多少气,等了几代人。

海就是主权,海权就是国力,这个无关信仰,无关政见,无关贫富,无关贵贱。

不只是海军,不只是军队,不只是国家,这是我们华夏儿女,日复一日,起早贪黑,忍饥挨饿,悬梁刺股,发奋图强,共同翻过的那屈辱的一页!

可曾记得,

那些摸爬滚打于刀剑锋砺之中或是求学留洋于海外的的铁血男儿,在民族危难之际挺身而出——

可曾记得,致远舰身中数弹,冲向吉野,锅炉爆炸,“太阳”去救邓世昌,他和爱犬与舰共沉——

可曾记得,鬼子杀入旅顺,血流成河——

可曾记得,天皇节衣缩食,买下了快舰,一战成名,狼子野心,俘虏镇远,肢解定远,用她建庙,得意洋洋,诏示后人——

可曾记得,李鸿章以一己之力扶一国之危,却背下千古骂名。谈判桌上,苦苦哀求,身中一枪,省下一亿。

考察归来,要在日本舰船,坚决不登岸,也不乘坐日本人的交通艇和,最后是颤颤巍巍踩着木板换船回国——

可曾记得,台湾岛上,“真正的人” ,誓死不屈,揭竿而起,最后虽然灭族,却留下了尊严——

可曾记得,北大营一枪未放,白山黑水的父老乡亲,就只能背井离乡,四处流亡——

可曾记得,鬼子围上海,屠南京,杀人为乐,惨绝人寰——

可曾记得,年过七旬的共和国上将登美军航母,像小孩子一样垫起脚尖,稀罕张望......弥留之际,不见我国的航母下水誓不瞑目——

可曾记得,南海之上,骑士铩羽长空,再也未能返航——

可曾记得,祸起萧墙,军舰赶来撤侨——

可曾记得,歼15总指挥上有老母,下有妻儿,鞠躬尽瘁,劳碌过度,牺牲在岗位之上——

可曾记得,他们日夜训练,不惧危险,血洒长空,马革裹尸——

可曾记得,戎马一生,铁骨铮铮,却老泪纵横——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不忘告乃翁

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

图片均来自于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侵删。


HannibalLecter


先说结论,无论如何打不赢的!目前让人抱有幻想而争论的问题有几个方面,队形问题,速射炮问题,还有就是炮弹里的沙子。

首先就是纵队还是横队的问题。北洋除了两条铁甲舰,剩下的船都只有2000+的小船,从火力配置上说,主要火力都是首尾炮台+左右各一个耳台的配置。也就是说,从重火力的角度讲即使改成纵队交战,火力不会有任何变化,反而受弹面积更大了,而定镇二舰更会损失两门305。所以,北洋以横队接战是在正确不过的选择了。

其次说到速射炮,上面说过,北洋的船吨位小,炮位少,而且由于炮弹装填问题,210的火炮即便换成了管退炮,射速上也不会有太大的改善。剩下的6吋和4.7吋炮拢共20门出头,就算全换了也不会有什么质的改变。要知道以日军典型的吉野号为例,分别有6吋炮4门,4.7吋炮8门。而针对定镇二舰的三景舰,除了320的加纳炮,还有4.7吋炮10门(主炮倒装那条有12门)。也就是仅仅是两条船就能在速射炮上压死北洋。所以说,速射炮换不换也不影响结果。有说法是北洋的命中率比日军高,姑且当真吧。但也仅仅是“率”而已。因为火力投送能力太差,实际命中数还是非常少的,所以一条日本船也没有打沉就不奇怪了。有人认为,只要定镇在,小日本就拿北洋没办法,因为打不穿。这就是做梦啊!小日本不是没有大口径炮,不提那几门倒霉的加纳炮,240,260也不少。打不穿你的主装甲带,还打不穿你的首尾吗?而且,那年头已经有鱼雷艇了。扒光了你的护航舰艇,扫平了你的3磅,6磅小炮,就算主炮健在你拿什么拦住鱼雷艇?

至于炮弹里的沙子,很多人都觉得那是腐败的象征。有沙子是肯定,但不一定是有问题的。

火炮系统的三要素什么?观瞄系统,火炮和炮弹。炮弹的三要素是什么?引信,装药和弹体。

         一样样拆开看的话,在北洋成军的时候,观瞄系统连测距功能都没有,也没有稳定系统,火炮没有速射功能,放到炮弹上讲,可靠的触发引信是没有的(到了甲午的时候都没有,小日本也没有),高爆炸药也是没有的。

        结果就是从火炮上讲,就是射程近,命中率低,投射量少。从炮弹上讲就是杀伤力低,破坏力小。要知道,火药之所以叫火药而不是炸药,就是因为它的爆速是很低的。当年的弹体强度也不怎么样。所以都做的的很厚,一发十二吋的炮弹也就几斤的装药。装多了弹体太脆,还没有打穿对手自己就碎了。装少了,搞不好都炸不开弹体。加上没有合格的引信,引爆主要靠装药本身的敏感度。所以,指望爆炸杀伤是极不靠谱的,谁都没有把希望寄托在这玩意儿上。

         综合以上技术因素。当时主要的战术就是依靠大口径炮在对方水线上开洞,让对方进水。当年北洋那一票2000+的小船都扛个8吋级别的火炮就是这种战术思想的产物。同样,穹甲巡洋舰和皮带装甲舰也是一样。只要不进水,一切都好说。要炸毁一艘战舰,1880年代是不可想象的!

        最后又回到炮弹掺沙子这件事上。既然往炮弹里填火药不能增加炮弹的杀伤,反而可能因为早炸降低威力,那就填点别的。外国老想到就是沙子。沙子会在击中目标被压缩变形,导致炮弹的重心发生变化,要是命中非装甲部位打到敌舰内部就会翻滚乱飞,而不是一炮两个眼,增加杀伤破坏。就像三八大盖在近距离命中一样。这一招在当年的大国海军里很长用。只不过到了甲午年间随着火炮技术的发展被淘汰了罢了。

北洋的失败是注定的,全方位的,再则么绞尽脑汁也翻不了盘的的


elicxxx


能不能赢不知道,至少不会输的那么惨!

清政府当时之所以选择退守威海卫,也就是“避战保舰”,一句话就是:缺乏殊死一战的勇气与魄力。

在分析甲午海战的时候,我们必然要提到中国的洋务运动与日本的维新变法,由于日本在甲午战争中的胜利,让当时的国人以及现在的国人都以为日本的综合国力超过了中国,即使日本在很多科学技术方面领先中国,但是综合国力上日本并没有完全超过中国。

如果,清政府能够集结全部的兵力来与日本决一死战,则日本并无胜算的可能。真正在甲午战场上和日本打的中国军队,其实就是清政府的北方中央军队,清政府并没有调集全国军队。

那么,清政府为什么没有调集全国的军事力量来和日本决战呢?

第一,当时的地方军队未必会听从调遣

甲午海战之后,李鸿章有意调南洋水师北上支援,结果被拒绝。八国联军侵华后,张之洞等总督大臣成立东南互保,实际就是自保地方而不管中央。从这两件事来说,清政府不调动地方军队,是害怕调不动。

第二,清政府也不敢调动

如果全国军队开进北京勤王,其结果很可能是天下大乱,董卓进京后直接引起东汉末年百年混战,很多勤王之路,就是政权覆灭之时。

而且当时驻扎在全国的兵力,根本也不敢动。

第三,庞大的内陆领土使清政府无法调集全国军队

当时清政府内部有两派,一派是海防派,一派是陆防派。即是李鸿章和曾国藩。李鸿章在很多时候就提出放弃那些管理不了的地方,把军费都用到海军上面来,海军才是立国之根本。曾国藩认为,陆地的权益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而且都是祖宗留下的,不能丢,因此还主张去收复新疆。

其实,就说明当时清政府的摊子太大,而管理跟不上去,当时在沙俄侵吞中国土地上,李鸿章就一再退让,反正地多得是,不仅是这个保守派,就连维新派的康有为也有意卖地变法。可见,对于很多控制不了的土地,当时国人都有一种放手的意思。 正是因为国家地盘大,而想吃你的人太多,比如英,美,德,俄,法,日等大国,还有一些名不见经传的小国。就需要派大量的兵把手,如果不把手的话,即使没有列强,当地的农民起义分分钟就会拉起队伍造反。

即使清政府拥有80万常规矩,真正能够到达战场的军队和日本基本是持平的,而中国付出的代价是巨大的。

正是基于这方面的思考,李鸿章和慈禧等人力主“避战保舰”,主张求和(投降)。

那么,日本为什么能够发动全国之力?

就是因为日本本身就是弹丸之地,西方列强根本瞧不上,而且日本的地理位置,导致日本可能产生的敌人基本只有中国和俄国,基于这一点,日本能够连续多次发动对外侵略战争,而无所顾忌,比如甲午中日战争,日俄战争。 而清政府一旦发生战争,就会有人趁火打劫,使清政府陷入两线作战的境地。

但是,慈禧等人忽略的一点是,日本和其它列强有着本质的区别。

其它列强(除了俄国),在中国获得利益之后,然后间接的收取在华利益,其实,就是要钱,基本没有把中国成为殖民地的想法和能力,当然不是说西方列强就是好人,而是当时全世界都是蛋糕,根本就分不过来,眼睛自然不会只放在中国上。

日本不一样,日本的眼里只能看到周边的地方,因为他们更了解,所以更好下手,他们能看到的就是台湾,朝鲜,东北,中国。 因此,当年就应该殊死一战,干他娘的小日本,不然又怎会有918侵华发生呢!

假使,中日甲午战争北洋舰队(应该上升到清政府层面)没有消极避战而是和日本正面打,可能不会赢,但是,绝对不是那么惨。

而《马关条约》的赔偿,更使日本跻身列强,为以后日本走上军国主义道路埋下伏笔!


史论纵横


不败也惨胜。关键是战舰换代。虽然北洋水师有重炮,但日本联合舰队有速射炮,北洋水师本通过智利订制的同样装备速射炮、比吉野舰航速更快的白朗古·恩卡拉达号。但由于慈禧修颐和园,占用了国库库银,导致北洋水师无力支付,以及智利报价反复等因素,购买失败。北洋水师与日本联合舰队的装备代差在半代到一代之间,拼上老本打肯定很吃力,即使不败也是惨胜,几仗下来,不拼光也差不多。可以说北洋水师的失败主要原因有三:1、慈禧轻敌日本,目光短浅,贪图个人享受,置国家安危于不顾;2、北洋水师内部存在的贪腐;3、洋商及买办的弄虚作假、偷工减料。李鸿章避战还是有点自知之明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