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日本一个军由几个师团组成?

狼客王子


“军”并不是日本的固定编制,日本的常规作战单位是到师团一级,而“军”是为了某种任务设置的临时性作战单位,在不同时期师团的组成是不同的。

二战时期日本都有哪些师团

在抗战爆发前,日本只有17个常设师团,也就是甲种师团,每个师团下辖两个旅团,每个旅团下辖两个步兵联队,再加上附属联队,一个甲种师团的总人数达到2.8万人左右,师团番号主要包括近卫师团,以及前二十师团中刨除第13师团、15师团、17师团、18师团外的师团;

侵华战争开始后,日军快速扩军,师团的数量急剧增长,相比于常设师团而言,在马匹数量上不足,因此压缩了骑兵的编制,将原来的骑兵联队改为骑兵大队,也就剩下7个联队,这样一个乙种师团人数就在2.4万人左右,师团番号包括前二十师团中被甲级师团刨除的部分,再从第20师团一直排到第110师团;

1943年后,日军的形势急转直下,兵力明显捉襟见肘,在这样的情况下,日军将混成旅团扩编成3个步兵联队,并且配备工兵和炮兵联队,形成五联队师团,也就是丙种师团,师团人数在1.5万人左右,主要是新增的后备作战师团,师团番号从第110师团一直到300师团。

日本的“军”到底辖几个师团?

开篇已经说了,日本一个军的兵力及部署情况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在全面抗战爆发后,各路侵华日军的编制情况,1937年8月31日,日本成立华北方面军,辖第一军和第二军,其中第一军由香月清司担任司令官,下辖第6师团,14师团,24师团,也就是两个甲种师团,一个乙种师团,人数8万左右;

第二军由西尾寿造担任司令官,下辖第10师团,16师团,108师团,依然是两个甲种师团,搭配一个乙种师团,人数也在8万左右;

除此之外,华北方面军还有一个直属部队,下辖第5师团和109师团,一个甲种师团,一个乙种师团,人数在5万左右。

1937年8月15日,日军将上海派遣军进行改编,下辖第3师团,11师团,随后将第9师团,18师团,101师团,114师团编入其中,最后合编为华中方面军。

也就是说,华中方面军并没有军一级的作战单位,方面军下面直辖6个师团(可能更多),而华北方面军,9个师团,编成两个军,一个方面军直属部队。

以侵华日军第十一军为例,看看日本一个军的发展状况

1938年日军为了占领武汉,巩固前期的侵华成果成立第11军,该军成立的目的就是“对集中之敌及时予以反击,以挫败其抗战意图”。

第十一军主要由第6师团,101师团,106师团组成,这里面可以看到,第6师团原来隶属华北方面军第一军,第101师团隶属华中方面军,第106师团是特设师团,从这里面也能够看到,“军”是临时性的作战单位。

在武汉会战中,日军主力部队就是第十一军的三个师团外加一个旅团,由于106师团在迂回的时候迷路被中国军队包围,伤亡惨重。

随后第11军在原来第6师团,101师团,106师团的基础上,增加了第3师团,第9师团,第13师团,16师团,达到7个师团,到这个时候的第11军,应该是日本兵力集结规模最大的一次,人数超过20万人。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1939年7月,日本将两个甲种师团第9师团,第16师团调回日本本土,随后补充第33师团,第34师团作为补充,又增加一个独立混成旅。

此后,由于形势的变化,第11军的师团也进行调换不少,总体上来说,第11军还是承担正面战场的主力部队,参与了从武汉会战到四次长沙会战的战役,由于任务没有完成,所以番号一直存在。

该军的作战任务是“作为配置于重庆军主力部队四周的惟一纯野战军,承担摧毁中国主力部队”。


史论纵横


军史爱好者若想专业的了解这一问题,不妨先来看一组准确的兵力数据 ,1941年12月,日寇第11军司令官阿南惟畿(军司令官军衔基本为中将)为配合华南日军第23军入侵香港,拟定发起第三次进攻长沙的战役,略过对面的薛岳正在三湘大地部署“天炉战法”不提,单看阿南第11军此时所拥有的师团番号及兵力数量。



(阿南惟畿剧照)

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前,日军大本营已开始着手对侵华日军的各师团进行结构性调整,即将原辖四个联队的甲种师团全部调出一个联队,从而变成“三单位制”,抽出的联队用以充实二流师团或组建新师团,因此第11军的各师团手忙脚乱改制中,只有驻扎宜昌的第13师团还未开始进行,战役发起前各师团兵力明细如下。

甲种师团四个,分别为丰岛房太郎第3师团(20171人)、北野宪造第4师团(12377人)、神田正种第6师团(20177人)、内山英太郎第13师团(26214人);乙种师团三个,分别是第34师团(14242人)、第39师团(13957人)和第40师团(14260人),也就是说,第11军这一时期拥有七个师团。



(冈村宁次剧照)

该军同时还下辖独立混成第14、第18、第20旅团及若干独立守备队,总兵力20多万人,因为第11军是日寇在华唯一的野战机动兵团,也是重要战略方向上的重兵集团。

那么,在1938年6月这个第11军刚刚组建时下辖几个师团呢?由首任司令官冈村宁次指挥下的作战序列是第6、第9、第101、第106共四个师团(另有个臭名昭著的波田支队);而到了1944年夏季的“长衡会战”时期,日军大本营给华中鬼子大量增兵,横山勇第11军的师团数量达到十个,尚不计独混旅团和野战补充队。



(园部和一郎剧照)

所以,关于日寇“军”级建制(美军称其为集团军)的师团数量,结论是非常明显的:它没有准确规定的下辖师团数量,而完全是根据作战任务和控制区域进行具体设置及调整的,既然无一定之规,那么只能粗略定义为两个以上、十个以下。

比如阿南惟畿任内的同一时期,日寇“华北方面军”驻山西的第1军,也就是“李云龙”等八路军部队面对的主要敌人,由司令官为岩松义雄中将指挥的作战序列是:第41、第62、第69、第114共四个师团,以及若干独混旅团,显然该军的师团数和兵力都略逊第11军一筹。



(神田正种和丰岛剧照)

我们耳熟能详的日寇驻东北的“关东军”,在1942年10月升格为“总军”级别之前,虽然没有数字番号,但仍然是个军级单位。根据资料,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时,关东军只下辖四个师团、两个独混旅团、两个骑兵旅团,而并非后来下辖24个师团85万人的庞然大物。

另有长期盘踞在我国内蒙地区的日寇“驻蒙军”,归华北方面军指挥,兵力最多时也只辖有一个乙种师团和一个战车师团,因为该地区抗日武装力量有限(傅作义35军)。



所以,硬性给二战日寇的“军”定出编制师团数,是有悖于军事历史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军在中国战场和太平洋战场、以及本土共组建了二十个数字序列的“军”,加上关东军(1942年之前)、驻蒙军和机甲军,共出现过二十三个军级番号,而组建的师团数量却多达上百个,仅侵略过中国土地的即达105个,也由此可见,各军所辖的师团数肯定是不一致、不固定的。

(稻叶四郎剧照)


度度狼gg


1938年10月的武汉会战末期,为了切断中国军队粤汉铁路运输枢纽,并加快武汉会战进程,日军大本营抽调了第5师团和临时编制而成的第18、104特设师团组建成第21军,总兵力共七万余人,由古庄干郎大将任司令官。由于何应钦的第四战区已抽调四个师支援武汉,广州城防已经空虚,日军第21军两个特设师团在海军舰队的掩护下在大亚湾登陆突袭广州,广东绥靖主任余汉谋和省主席吴铁城仓皇而逃,当时有“余汉无谋、吴铁失城”之谣。

九天之后广州沦陷,随着第5师团在海军的配合下攻占了虎门、佛山等地,10月底,古庄干郎第21军已经控制了大半个广东。而武汉会战期间双方已经进入了胶着状态,蒋介石并根本没有料到日军还能分出兵力南下广东,还试图从何应钦第四战区再抽调兵力支援武汉,蒋介石被日军摆了一道。广州失陷后,中国军队最重要的粤汉铁路支援路线被切断,蒋介石吸取南京保卫战教训不再做孤城困守,决定撤出兵力放弃武汉,历时四个多月的武汉会战于10月底结束。

奇袭广州的日军古庄干郎的第21军是临时组建的,最初由大本营抽调的第5师团和第18、104特设师团三个师团组成共七万余人,第21军在武汉会战结束后,由安藤利吉大将任司令官参加了桂南会战,下辖第5师团、台湾混成旅团和海军陆战队,总兵力三万余人。由此可见,二战日本的军编制只是一种临时编制,下辖的师团数也不固定,编制可大可小,一般由一至多个师团和多个混成旅团组成。

二战中国抗战正面战场的主角第11军就是为武汉会战而组建的,由冈村宁次任首任司令官,最初下辖第6师团、第101师团、第106师团和一个混成旅团组成,武汉会战爆发后,第11军作为华中派遣军正面主力进攻长江沿岸中国军队,临时曾经了第9师团和第27师团,共六个师团和一个混成旅团,总兵力超过十五万人。

而武汉会战结束后,冈村宁次制定了以打击黄埔系主力为主的战略方针,第11军兵力增至7个师团和多个独立混成旅团,巅峰时期总兵力超过二十万人。所以二战日本“军”级编制没有固定师团,总兵力也没有固定人数。而第11军参加的随枣会战、南昌战役、长沙会战、鄂西会战、常德会战等投入兵力都超过了十万人。

二战日军的“军”只是一种临时编制,而师团是最基本的编制单位,最初只有17个常备师团,七七事变爆发后增至24个师团,除了部署在国内和朝鲜的三个师团,都投入到了中国战场。而为了进行武汉会战及广州作战,以迫使国民政府屈服,武汉会战前扩增至34个师团和多个混成旅团,总兵力超过了90万人,日本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几乎倾国之力发动了武汉会战后,国内经济运转已经有点“虚火”、吃不消,武汉会战的结束也标志着抗战从此进入了相持阶段。


赛门军略


这主要看这个军的任务来确定。比如在抗战时期的日军第11军,保持在7 师团到12个师团的实力,拥有1000多门大口径大炮,还有大量装甲力量,汽车和飞机,是具备很强战略进攻能力的野战军团。

第11军主要是对抗部署在湖南,湖北和江西的我国主力军团,特别是我国主力云集,拥有15个军的第9战区。而在浙江等地担任守备任务的日军第13军实力就弱了很多。只有4个师团,1个旅团和8个独立步兵大队在山西担任守备和反游击战任务的日军第1军,下属1个师团,3个独立混成旅团和2个独立警备队5.8万人。

日军在山东守备部队第43军,下属1个师团,1个独立旅团和几个独立警备队,还有一些后勤单位一共7万人。而在河南,刚刚参加了老河口等战役的,日军第12军实力稍微强一些,有2个师团,2个旅团和4个独立警备队。还有在抗战当中比较不出名驻守安徽,江苏的日军第6军,下属3个师团,1个独立步兵旅团和1个独立警备队。

日军在本土决战主力第36军,拥有8个师团,其中2个战车师团,4个本土机动打击师团,算是日本机动力和装甲力量最强的一个野战军团了,但是大部分在南洋和日本本土的军级单位,一般都是2-4个师团,1-4个旅团这样的规模,当然也有驻扎在加里曼丹这样只有2个旅团的第37军,这种例子也不算多。


深度军事


二战时,日本的军队编制是采取的旧德国的军制,后来德军改了,日本没有改。日本的军不是集团军的意思,相当于战区或战役级兵团,其师团相当于集团军。随着战场形势的变化,每个军的师团数量也不一样。大体上有3-11个之间。

  1. 日本军队的编制体系分为师团、联队、大队、中队、小队、分队。

  2. 师团,相当于“集团军”,是陆军的最高编制。其又分为甲种师团(近30000余人)、乙种师团(约25000余人)、丙种师团(约15000余人)、丁种师团(约10000余人,其主要执行沦陷区的维稳和扫荡任务,为守备部队性质)。

  3. 旅团,相当于师,独立混成旅团一般有7000人左右,而步兵旅团则是下属2个步兵联队约4000余人。

  4. 联队,相当于团,但是比“团”的规模更大,规模约4000人。日军还有炮兵联队,约2000余人,配备约40门野战炮。

  5. 大队,相当于营。大于营但又明显比团少。其包括3-4个步枪中队、一个运输大队、一个机枪中队和一个迫击炮小队约1200人规模。

  6. 中队,相当于“连”,由3个小队,规模约200人左右。

  7. 小队相当于“排”,由3个分队,大约60人左右。

  8. 分队是最小的战术单位,类似于我们的“班”,大概有13人左右。

  9. 从二战时日军的编制来看,普遍比正常的建制要大一些。可谓是怪胎一个。

每个军负责的区域作战任务不同,编制的师团种类不同,其人数也是不同的。


东方贝雷


军一级在二战时期的日军中既做过战略军团单位也做过战役级军团,多数是战役军团。做战略军团基本上只有一个关东军,战役级军团就比较繁多,并且是根据战场态势去组建。

全面抗战爆发后,日本为夺取中国华北,将原来的华北驻屯军扩大为华北方面军,下辖第一军、第二军。

两个军分别辖有3个师团,第一军另外还有2个战车大队、2个独立山炮联队、3个野战重炮联队,第二军则只有1个野战重炮旅团。到了徐州会战时期,第一军便就扩大到5个师团、第二军缩编为2个师团了。

淞沪会战爆发后,日军为增强华东方向的兵力,组建了第10军,同样下辖3个师团。战役一结束,随即撤销。

武汉会战爆发后,日军又组建第11军,这个军从此长期在华中方向作战直到战争结束,兵力规模变化最能凸显日军战时的作战序列。一开始在武汉会战中,作为一个战役级军团,第11军也下辖3个师团另配属一个规模和师团相当的支队,后来又陆续补入两个师团,总兵力达到5个师团1个支队约17万人。

武汉会战结束后,驻武汉的第11军独自面对中国军队3个战区上百万兵力,因此兵力一再扩大。至1939年枣宜会战后,第11军已经下辖7个师团、3个独立混成旅和若干坦克、炮兵部队,总兵力达到20万人,成为日军中唯一一支机械化兵团。到了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主要力量向南倾斜,在中国战场基本上只是以保持现态势发动一些局部攻势,第11军的兵力也随之受到影响,第三次长沙会战前,只有4个师团约10万人左右,这样的编制一直持续到1944年。

1944年,为了打通中国大陆南北交通线,日军发动了豫湘桂战役。担负湖南方向作战的就是第11军,编制得到空前扩大,师团数量达到10个!

综上所述,军一级编制在日军中很难有明确的师团单位编成。在整个战争中,日军组建的军一级部队番号有20多个,基本上是来去匆匆,很难有固定的建制。


大将军威武K


诚邀,二战时日本陆军的建制一直与世界各国不同,今天小编要说的是二战时期日军“超编”的建制——军。

大家知道,日军由于装备精良,士气旺盛,往往一个师团便可以作为单独的战略作战单位,比如南京保卫战日军就是直接以第三师团,第十六师团,第九师团等作为攻击力量,实际上,日军的师团下辖旅团,类似于解放战争时期的国军整编师,与抗战时期国军的“军”级单位对等,实际上日本真正的建制只有师团,旅团,联队,大队,中队,小队编制,一个正规甲种师团兵力在三万人左右。日军的“军”,更像是一个兵团或者说地区司令部。

那么日军的“军”究竟下辖几个师团呢?

二战时期,日本陆军曾出现过近60个军的番号,但但这些军的人马实力则各不相同,有的军辖2个师团,也有的军指挥4个或者5个师团。更有的军下辖师团多达九个。如武汉保卫战中日军的第十一军,就曾指挥过九个陆军主力师团、四个混成旅团及大量特种部队。当然这也只是个别现象。

以上就是小编的回答,如有出入还请斧正


电视剧里看历史



从近卫师团(后扩编成近卫一师团、近卫二师团、近卫三师团)、第一师团至第十一师团、 第十二师团、第十四师团、第十六师团、第十九师团、第二十师团均为一等甲种17个装备最精良师团。每个师团人数量均超过2.7万人(成立时间为1888年-1915年,是日本永久性常备师团)。抗战中期,随着正面和敌后两个战场的展开,日军为适应不同战斗规模的需要,把师团分为甲、乙、丙、丁四种等级:甲种师团又称挽马师团,辖2旅团(每旅团2个步兵联队),工、骑、炮、辎各一联队,共8个联队,加上一师团部、两旅团部的非战斗人员共28200人。乙种师团又称驮马师团,由于后期马匹不足,在甲种师团的标准上压缩了骑兵联队,改为大队(个别不设骑兵)。辖2旅团(每旅团2个步兵联队),工、炮、辎各一联队,共7个联队,加上一师团部、两旅团部的非战斗人员共24400人。丙种师团,由混成旅团扩编,辖3个步兵联队,工、炮各一联队,一般有5个联队,加上师团部的非战斗人员约15500人。丁种师团,也是由混成旅团扩编,只辖3个步兵联队,其他兵种只有大队或中队编制,约11000人。由于机动灵活,主要用于扫荡八路军的华北根据地。(日军师团长战争前期为中将,后期为少将,日军一个师团可同时对付我们的一个甚至是几个军)。此外,日军在战争中建立了一种独立混成旅团的建制,与师团一样是独立的战略单位,一般有4个步兵大队,大约有6000人。承担辅助的战略任务。


Trafalgar18051021


直接给你分析一下整个二战日军的构成吧。都是大白话,简单易懂。

第一,十七个甲种师团,日本陆军二战前就这17个师团,可以说是日本陆军精髓了,二战开始后当然不能这点人啊,于是征兵扩军,后面的就是乙种丙种师团了,但是并非说后面的师团就不如这17个,后面的师团也有战绩不错的,甲种师团也有菜鸡一般输出的。

第二,师团地位,注意,师团大于旅团而且绝对大于整编师,实质上日本的师团本身就是军级编制啊!

第三,总军,日本整个二战,有驻守本土的第一第二两个总军,关东军驻守中国东北,南方军驻守东南亚,中国派遣军分为数个方面军面对中国战场,太平洋战场由师团单位和联合舰队配合行动。谢谢就是日本的总军级别单位。

第四,空军,日本没有空军,有海军航空兵和陆军飞行部队,空军没有独立统帅的大型司令部。

第五,战略集团,所谓的战略集团,就是这支部队能够完全独立的发动一场大战役,日本手里的战略集团有联合舰队,南方军,中国派遣军,关东军,第一第二两个总军这6个,但是请注意,实际上最后日本的本土决战计划并没实施,所以第一第二总军主要任务也就本土防御,也没发动过太多战役,所以只有其他几个在二战中体现了战略力量。

第六,中国派遣军,最后的老大冈村宁次,注意,这个军队分为华中华北华南三个方面军,每个方面军其实都有一定战略能力,能够单独发动战役,而日本陆军的师团独立性较高,除了几场大战基本都是自主驻守,各种调防,很多师团一开始在东北隶属关东军,后来有的派回本土防卫直到战败有的去了太平洋守岛,有的去了中原地区,总之师团调派很常见,隶属单位也总换。

第七,日本想做吞天蟒,可以胃口真的没那么好。


历史区的哈士奇


日军平时以师团为战略单位,战时组织军及以上单位,二战时期的军有三级编制:

第一级 总军(派遣军),直属于大本营和天皇,由于日本敌人多,所以相当于日本战区级编制,战争结束时有七个总军,例如:本土二个总军、关东军总军、中国派遣军总军。总军司令官由日军大将(上将)担任;

第二级 方面军,总军之下单位,相当于国军战区甚至更高级单位(委员长行营),例如华北方面军、华中方面军;方面军司令官由日军大将(上将)或中将担任;

第三级 军,隶属于方面军或直属于总军,相当于国军战区级单位,例如日军第十一军直属于中国派遣军,以中国第九战区为主要对手,兼攻第六战区和第五战区;日军华北方面军第一军以第二战区为主要对手;军司令官由日军中将担任;

日军在甲午战争中编程第一军、第二军,战后解散;二战中原有关东军、中国派遣军,后来战争扩大,需要不断编制更高军事组织,就有了总军、方面军、军三级机构。不一定下辖几个师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