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號稱兩京十三省,為何地圖上卻標了十六塊?還有一塊是哪裡呢?

尹小昔


在經典燒腦劇《大明王朝1566》中,會經常出現一個地理名詞:兩京一十三省。

明朝的疆域並不小。但東北的努爾幹都司,西南的烏斯藏、關西七衛(甘、青、疆交界處)等地,屬於羈縻性質,沒有計算在明朝的省級(以民政為主)行政區劃中。

元朝的地方行省權力過大,朱元璋將行省一分為三,承宣布政使司只管民政,都指揮使司管軍事,提刑按察司管司法。明朝有兩京加十三省,總共15個一級行政區,即承宣布政使司。

哪兩京呢?當然是北京和南京了,即直隸和南直隸。但在朱元璋時期,北京是指河南開封,現在的北京稱為北平,由燕王朱棣鎮守。南京所在地區,當時並沒有冠以“南”字,就是直隸。

北平等地,在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設北平等處承宣布政使司,這是北直隸前身。朱棣即位後,自然要提升北平等處承宣布政使司的地位,升為行在,為遷都北平做準備。到了永樂十八年,公元1420年,紫禁城修好後,朱棣正式遷都北京。北平成了“京”,原來的北平等處承宣布政使司就不能再用了。所以,原來南京地區所用的“直隸”,成了北平等處承宣布政使司的專用。

南京雖然不再是國都,但畢竟還是朱元璋孝陵所在,又是明朝龍興之地。南京的政治地位依然非常高,如果取消南京的直隸地位,等於割斷南京之於明朝建立的歷史。怎麼解決?好辦!在南京的直隸前面加個“南”字就行了。這樣,即承認了(北)直隸的國都所在的地位,也不影響南京的政治和歷史地位,兩全其美。

南京的南直隸,包括了現在的江蘇(含上海)、安徽兩省。經濟發達,是明朝的錢袋子、米袋子。明朝設兩京,定都北京,以御北元;以南京為留都,控扼江南錢糧。從這層意義上講,在明朝,北京是政治中心,南京是經濟中心。“兩京一十三省”,兩京是必須排在最前面的。

夾在兩個直隸之間的是山東。明朝的山東面積非常大,除了現在的山東省區域,還包括遼東。明朝的“一十三省”是不包括遼東(遼寧大部)的,為什麼呢?這是歷史原因造成的。

北元退回蒙古大漠,對明朝形成了巨大的軍事壓力。明朝在遼東設有重兵,一來可以在側翼鉗制北元,二來可以通過遼東控制廣大東北地區,也就是努爾幹都司。遼東在明朝最關鍵的作用是軍事,設有遼東都指揮使司。遼東人口較少,民政事務也不多,明朝就把遼東的民政劃歸隔渤海相望的山東承宣布政使司管轄。你看明朝地圖,山東這兩個字,“山”在遼東,“東”在山東。

明朝的13省,嚴格來說,是13布政使司,俗稱為省。從沿海算起,有:山東(含遼東)、浙江、福建、廣東,然後還有山西、河南、湖廣、江西、廣西(省會桂林)、雲南、四川、貴州、陝西(包括甘肅東部)。

湖廣省包括現在的湖北省和湖南省,省會駐在武昌。為什麼不叫兩湖省,“廣”是什麼意思?元朝時有個湖廣行省,除了兩湖,還包括廣西,宋朝時置廣南西路。明朝控制湖廣,雖然把廣西分出湖廣,但湖廣這個省名卻沿用下來。

永樂五年,1407年,明朝控制過交趾,也就是現在越南的北部,設交趾布政使司(省)。因為當地人反抗,到了宣德二年,1427年,明軍撤離。次年,交趾省廢。

明朝的省,在早期,一把手是各省的布政使,也只管民政。明宣宗以後,各省開始設總督或巡撫。不過,這時的總督或巡撫,都不是常設職務。往往是由朝廷派大員到地方,代朝廷治理地方。明景帝后,這種臨時性的職務逐漸固定下來。

有布政使管理一省民政,為什麼還要多此一舉的設總督或巡撫?因為布政使管不了本省的軍事或司法。布政使、都指揮使、提刑按察使,經常發生矛盾,互相扯皮,嚴重降低了辦事效率。所以,設總督或巡撫,對本省的民政、軍事、司法有總責節制之權。

相對來說,如果設總督,重點放在軍事上。比如嘉靖時的名將胡宗憲,他當上浙(江)直(南直隸)總督,主要對付倭寇,民政管的不多。

巡撫,本來作動詞用,一邊“巡”一邊“撫”,後來成了名詞。明朝的巡撫,在一省範圍內,有時職權比總督還大。因為巡撫要統管民、軍、法三司。巡撫有兩種,一種是非邊塞地區的巡撫,吏部和戶部推薦巡撫人選,比如河南、湖廣等不沿邊的省份。如果是邊塞地區的巡撫,要由吏部找兵部推薦人選,比如山西巡撫。這種內、邊分離的巡撫推薦制度,直到嘉靖十四年,1535年才廢除。九卿大臣開會,吏部官員主持,推薦總督或巡撫的合適人選,然後由皇帝批准。如果是推薦布政使,則三品以上官員都可以推薦。


地圖帝


明朝在全國設有15個省級行政區,包括:北直隸、南直隸、陝西、山西、山東、河南、浙江、江西、湖廣、四川、廣東、福建、廣西、貴州、雲南。以上共15個省級單位,為明朝穩定的統治區域,稱為“兩京十三布政司(省)”,布政司下轄府和直隸州。



都指揮使司方面,共有16個都司、5個行都司、2個留守司。此外,在青藏地區設有烏思藏都司、朵甘都司;在東北設奴兒干都司;在嘉峪關以西地區設“西北八衛”,這些都是羈縻衛所。



明朝在1406年至1427年間曾設立交趾布政使司,後被廢;南明時期,延平郡王鄭成功在臺灣設立承天府,下轄天興、萬年二縣,另設澎湖安撫司,號為“東都”,後鄭經改東都為東寧,並於承天府之上再設東寧總制府。



因此,所謂的十六塊即是在永樂年間設立的交趾省。


傅斯鴻


明朝領土有多大?這個問題很難回答,因為第一,在清末以前,中國邊疆地區劃分是很模糊的,很難確定在哪裡;第二,不同時期明朝控制範圍也不一樣,強盛時期往外被推一 點,不振的時候有往後縮一點,所以很難說是哪裡。

但是有一點是可以確定的,明朝核心區域(也就是漢族地區)始終沒怎麼變,明朝形容疆土的時候一般叫“兩京十三省”,這裡指的是明朝在核心地區一共設立了十五個省級行政區,包括南北兩直隸(北直隸大致相當於今天的河北加上北京、天津,由於南京在明朝類似陪都,所以還設了一個南直隸,大致相當於現在安徽,江蘇兩省加上上海市),以及十三個布政使司。

為什麼是布政使司不是省?因為朱元璋怕行省權力太大,所以在1376年就廢除了行省制,轉而以“三司”代替,其中承宣布政使司管民政,大致相當於元朝的行中書省;但同時還設立了提刑按察使司(管刑獄),都指揮使司(管軍事)以分權。“兩京十三省”只是習慣性說法,準確說法是“兩京十三布政使司”。

但無論怎麼說,明朝省級行政單位是十五個,不過如果仔細看地圖的話能發現,明朝地圖一般會畫成十六塊(比如下圖),那多出的一塊是什麼?

多出來的三個是哪三個呢?分別是萬全都司,大寧都司,和遼東都司,其中萬全都司和大寧都司在北直隸,圖上沒有單獨畫;但還有一個遼東都司,位於現在的遼東半島,這個地方隔了海,所以成了單獨的一塊。其實遼東都司當年是歸山東布政使司管理的,也就是說,你可以理解當年的遼寧是歸屬山東管的,所以你看圖上山東和遼寧是劃成同一種顏色的。

還有什麼奴兒干都司,烏斯藏都司的嗎?還有什麼哈密衛,朵顏衛什麼的,這些其實是一種羈縻性質的機構,和內地的都司衛所性質不一樣。

這裡要特別說一下的是越南,當年永樂大帝滅了安南設立了交趾布政使司,但後來因為當年人民不斷起義,交趾布政使司被廢,不過後來嘉靖年間因為安南內亂,交趾布政使司又重建了 ,但這只是名義上的,實際上越南還是保持著獨立,所以交趾沒有算到“兩京十三省”裡面。


大風起兮偶飛揚


還有1塊是交趾省(存在時間短,後來撤銷了)。因為常用的明朝兩京十三省地圖會加上去這個,在統計時又不算上這個,才出現這種情況。PS:交趾省撤銷後,後來獨立了,就不是漢地了。你懂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