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老巷故事——南、北马道

□ 周邦基

马道,顾名思义,专供运输货物的马帮、车马以及驿站的走递马所行之道。以安悦街为中心,与城南隅的五星街相通的为南马道;与城北隅的龙窝街相通的为北马道。将此两条街巷设定为车马等行之“专线”,用今天的话来说则完全是为了交通管理的需要。

因为,古时候的大北街、小北街、东大街和安悦街是安康城中最主要的“商业大街”。唯有让马帮、车马、走递马从南、北马道进出城区,方能最大限度地维护因商业而熙来攘往的交通秩序。

南、北马道与安悦街交汇处所形成的十字路口,民间称为“马道口”,此街区亦为旧时的“夜市”所在地。每至夜幕降临,但听得“肉饺哟炕黄了”、“烩凉粉开了”、“糊辣汤、糊辣汤”、“菜豆腐”、“甜甜的甜浆子”、“热的凉的炕糍粑”、“糊油包子香呀”……哟喝叫卖声此起彼伏,沸沸扬扬汇入人流,引人欣然解囊。

南马道在“文革”中改称红光街,巷狭街窄,又因其特殊的交通地理环境,无法容纳商贸活动的开展,也就没有显著的事物。不过,在南马道大约有几家“纸扎铺”的缘故,每至灯节,小巷内各家各户俱在门前檐下大张灯火:金莲灯、玉梅灯,呈一片彩霞;芙蓉灯、荷花灯,散十色锦绣。街巷僻背而精神生活不可少。地方名流,身兼旧安康县商会和山西旅安同乡会最后一任会长、安康新市场创始人亢子钧先生亦安家在此街巷。

北马道“文革”中改称光荣街,较之南马道更狭窄,但因其北端与龙窝街相接处,有一香火颇旺的观音庵,人流自然就比南马道要多一些。附近有几家“线铺”,还有一“石灰坊”和一“醉白楼”餐馆。到抗战时期又将餐馆改为“万顺客栈”,规模均不甚大。中段有邓姓人家开设的“磨房”,他们在加工粮食的同时,又以糯米为原料熬出一种“酒米糖”。五寸长短,大拇指粗细,中间呈空心,面上撒芝麻,到嘴又香又脆又酥,老少皆宜,可惜现已失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