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時,德國國內是什麼狀況?

憤怒的麥麥提


在我們的生活中,會發現即使不太懂得行軍打仗的人,也會說出“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的俗語。“軍食”是否充足,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戰爭的勝負。《孫子兵法•軍爭篇》中提出“軍無輜重則亡,無糧食則亡,無委積則亡。”強調了一個國家的軍隊沒有裝備輜重就會被全部殲擊,沒有糧食供應就不能生存,沒有軍用物資的儲備就必然失敗。

“手中有糧,軍心不慌。”

任何一場大規模的戰爭,說到底打的就是物資戰,拼的就是後勤。尤其是武器裝備越來越發達的現代戰爭更是如此。有野心的弱國並不可怕;但有野心的強國,勢必會掀起驚濤駭浪,波及全球,二戰期間的德國便是如此。

時至今日,讓人們匪夷所思的是,一個面積不到40萬平方公里的國家,憑什麼可以獨立的和英、法、蘇、美等世界強國一決高下呢?如果說其戰前準備工作做的很充分,一定是國內民眾給予極高的支持。要說民眾的支持背後還有什麼原因,那一定是飽受屈辱的日耳曼人爆發出的驚人潛能。

一、戰時經濟政策。

一戰後的德國,軍事力量受到極大削弱,飛機、潛艇、坦克、毒氣、大型軍艦均不被允許擁有,僅僅只有10萬人的防衛部隊,沒有強大的武裝力量就只能任人宰割。例如,1923年由於賠償問題無法達成一致,法國和比利時悍然將軍隊開到魯爾區,日耳曼人只能打碎牙往肚裡咽,毫無辦法。

如果說苛刻的《凡爾賽條約》(以下簡稱"條約")帶給日耳曼人最大的痛苦,一定是恥辱;要說除了恥辱讓他們更加無法接受的,一定是任人宰割、毫無還手之力,這是高傲的日耳曼人最不能接受的事情。於是,重新武裝德國,建立強大的軍隊,成為社會各階層的的共同願望,他們在期盼著曾經的帝國重新走向輝煌。

XTL上臺後,不斷髮展軍工業,德軍的軍費投入開始瘋狂增長。為了徹底控制全國經濟,政府向各個企業派遣領導人,於是各類工業、企業都轉變為軍工服務的企業。這些企業的巨頭們紛紛成為“國家幹部”,下級服從上級,整個國家經濟開始實行戰時經濟政策。在1929年的後10年,軍火的製造能力擴充了9倍。

二、瘋狂的擴軍計劃。

一邊是軍火生產能力猛增,另一邊是軍隊規模迅速擴大。 XTL新制定的擴軍計劃本來是要求德陸軍在5年內要達到30萬人的規模,並保證一旦爆發戰爭可隨時擴充到63個師。然而,這個“瘋子”隨後就將完成期限改為一年。

1935年他又公然撕毀了《條約》,宣佈建立國防軍,擴充軍備,加強武裝力量。短短三年的光景,就實現了擁有近300萬人的陸軍規模,同時大量裝甲車、火炮、通訊器材等裝備源源不斷的裝配到了部隊,各兵種也加緊進行戰術演練,德陸軍成為當時歐洲首屈一指的部隊。

空軍方面,軍費開支中有40%被用於空軍。空軍軍備計劃的指標不斷被增加,到二戰全面爆發前,空軍已經擁有37萬人、共有4000餘架作戰飛機,成為當時世界實力最強大的空軍。

海軍方面,海軍參謀部制定了一個完美的擴軍計劃,力圖建設成一支強大的、足以對抗英國的海上力量。但是,德軍向來重視陸權,他們的擴張策略也是“先大陸,後海洋”,再加上戈林的反對、資金的短缺、熟練工人的缺乏等因素的影響,導致該計劃流產。

德海軍沒有壯大,對同盟國來說,或許是不幸之中的萬幸。

三、大炮換黃油

經濟學家們常用“大炮與黃油的矛盾”來解釋一個國家在戰時經濟體制中的矛盾。一個國家為了發動戰爭,所需要的大炮等武器是無限的;為了國民生計,所需要的黃油等糧食也是無限的。但任何一個國家只擁有一定數量的資源,多生產武器就要少生產糧食,多生產糧食也就要少生產武器,那麼他們是如何解決這個矛盾呢?

在瘋狂的擴軍過程中,他們也遇到了不少問題,一方面擴軍計劃讓其迅速擁有了在當時無人匹敵的武裝力量。另一方面,資源和財力消耗巨大,對國內民眾來說,無疑是沉重負擔。於是開始實行配給制,以可可粉代替咖啡,以便宜食品替代美味佳餚。正如他們所宣傳的那樣:

可以沒有黃油,但不能沒有武器。

在別的國家碰到這樣的事情,恐怕是要激起民變了。但當時的德國民眾卻為此心甘情願,不遺餘力的支持政府,他們有錢出錢、有力出力,表現出極大的激情和狂熱。這種準戰時經濟政策,不但沒有引起民眾的恐慌和反感,反而讓人大跌眼鏡的是,他們為即將到來的侵略戰爭歡呼雀躍。

結語

我們在反觀這場關乎一個民族尊嚴的戰爭,不得不將其中的緣由剖析一下。在《條約》的制裁下,戰後的德國,國之不國,民不聊生,一個麵包賣1000億馬克,一升牛奶賣3000億馬克,失業率高達40%,這讓驕傲的日耳曼人咽不下這口氣,與其沒有尊嚴的活著,不如轟轟烈烈的幹一場。

新政府確實給他們帶來了巨大變化,對內發展經濟,打擊寡頭企業,人人都有事情做,人人都有飯吃,幾乎消除了失業率;對外不再軟弱,甚至可以說是咄咄逼人,逼得英國和法國步步退讓。大國的優越感回來了,民族的尊嚴恢復了,人們的榮辱感和國家的興衰緊緊的連在了一起。於是,當國家需要的時候,他們也一定心裡美滋滋的去支持。

如果說德國作為傳統的歐洲強國,被戰勝國一紙《條約》搞得幾近滅亡,國家尊嚴蕩然無存,那民眾的自尊心一定也好不到哪裡去;要說有人能夠帶領他們走向輝煌,贏得尊嚴,日耳曼人一定會瘋狂跟隨著他。

於是,二戰爆發前,人們在驚歎德國軍隊強悍的同時,日耳曼人爆發出的戰爭潛力也就不難理解了。

歡迎搜索關注“白楊樹下談歷史”//學習歷史,傳播文化正能量//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白楊樹下談歷史


德國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發動者,是當時法西斯軸心國的老大,在二戰中,德國以一國之力,去挑戰美國,英國,蘇聯等世界幾大強國,甚至可以誇張點的說,當時的德國敢挑戰全世界,那麼二戰時期德國國內到底是什麼狀況,當時的德國到底有多強大呢?我們一起來看一看。

從經濟用量和工業生產來看,當時的德國僅次於美國,最巔峰的時期其所佔份額超過了世界的20%,德國的鋼鐵,煤炭等各項工業數據指標都穩居世界前列,就軍事實力來說,德國敢說第二沒人敢說第一,就是當時的美國也對德國望而卻步。



1943年德國國內鋼鐵的產量就將近3500萬噸,整個歐洲其他國家加起來也沒有德國多,鋼鐵是現代工業發展的基礎,單看德國的鋼鐵產量,就能想象出二戰時期德國國內的工業生產水平是很恐怖的。工業水平的強大直接拉動了經濟的強大,強大的國力支持著前線作戰的部隊。

二戰時期德國單單軍事工業方面就非常驚人,生產飛機11萬多架,德國生產的武器裝備不僅在數量上恐怖,而且質量上也非常的好。其龐大的轟炸能力也讓其他強國望而生畏,這只是德國空軍工業,其陸軍裝備,海軍裝備也一樣的非常出色,二戰期間德國部隊是機械化程度最高的,直到上世紀80年代我們國家的軍隊的機械化水平都沒能達到二戰時期的德國。
德國二戰期間雖然處在戰爭時期,但是其在國內也沒有放棄對新武器的研發,二戰時間在德國也出現了不少當時的黑科技,很多的黑科技到現在也算得上先進的,這些讓當時的美國都是垂涎三尺。所以戰後蘇聯和美國都拼命的去搶德國的科學家和設備。以上就是二戰時期德國國內的大概狀況。喜歡我解答的朋友可以關注我,如有不同意見大家一起討論,謝謝


軍武雜談V


巴黎和會時,德國被封鎖餓死亡了人,二戰能好到那類,蘇聯美國輸送食品當然好不少


烏陵與土明


起碼沒有內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