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欣賞唐詩三百首中的經典宮怨詩《宮詞》?

謝小樓


關於宮詞,推薦一本書《宣華錄》。這本書是一本關於五代時期花蕊夫人宮詞的賞析集,非常專業,不過有些厚(400多頁),需要一點耐心才能看完哦~~


——以下是正文——


古今多少事,都付樓臺煙雨中


對於宏大而優雅事物,我一向避之不及。所以,當收到這本厚達461頁的《宣華錄:花蕊夫人宮詞中的晚唐五代》時,我內心是“笑哭”的表情。如今,這本書擱在案頭已三月有餘,醬紅色封面上落下一層灰,而我還沒有做好動筆的準備。


本書的宣傳文案上說,全書“以98篇精緻短文,近300幅全綵文物圖片,重現五代前蜀花蕊夫人筆下的宮苑勝景”。應該說,它融詩詞文化和歷史政治於一體,是不可多得的文化書籍。可是對於不擅長詩歌詞賦的人來說,要耐著性子看完它,還要寫出一篇書評,這難度簡直和文盲讀書差不多。怎麼辦?只好“曲線救國”,從別的角度來談談吧。

這本書裡的詩歌,都寫於晚唐五代時期。這一時期很有意思,上承唐代,下啟宋代,是地方割據、戰火紛飛的年代。歷史上,五代十國延續了73年,期間政權更迭頻繁,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走馬燈似的你方唱罷我登場。直到979年,趙匡胤趙光義兄弟結束了割據征戰的局面,一統天下,拉開了大宋序幕。


人類社會有個有趣的規律:時局越混亂,文化越繁榮,時局越安穩,文化越平庸。五代十國的紛亂,讓百姓苦不堪言,卻給了詩人一展才華的舞臺。花蕊夫人就是這一時期女詩人的代表。花蕊夫人是誰?她並不是“一個”人,而是三位女詩人的代稱。


第一位花蕊夫人是前蜀主王建淑妃徐氏,她和她的姐姐同為王建的寵妃。史書記載,花蕊夫人由於“納賄干政”,後來被唐莊宗所殺。第二位花蕊夫人是後蜀主孟昶的妃子,也姓徐。孟昶降宋後,她被虜入宋宮,成為宋太祖的寵妃,後來她和眾人在打獵時,被宋太宗藉機一箭射死。最後一位花蕊夫人,是南唐後主李煜的宮人。南唐滅亡後,她被俘入宋宮,後來被晉王所殺。三位花蕊夫人均是國色天香,結局卻都很不好,這正應了“紅顏薄命”那句話。


雖然結局都不好,但生逢亂世,三位花蕊夫人卻也都享過天福。這一點,我們絲毫不用懷疑。想想看,一個忙於生計的人,怎麼可能有閒情雅緻去寫詩呢?

然而話又說回來,寫詩的人,也未必個個心情舒暢。自古深宮多怨婦。三千佳麗共侍一個夫君,競爭壓力之大,可想而知。每晚,皇上的龍塌只能再容一人安睡。於是,剩下那兩千九百九十九位美人都只能與孤獨為伴。任是錦衣玉食,但內心的悽楚又有誰知呢。難怪《紅樓夢》裡,元妃省親時,流著淚說皇宮是“那見不得人的地方”。多少美女的青春韶華,沒等來老皇上的臨幸,都付與了冷月殘花,讓人怎能不傷懷。


宮中歲月漫長,那時候沒有手機沒有pod,有的只是筆墨紙硯。於是,為打發時間,美女們便玩起了文字遊戲。宮詞由此誕生。宮詞一般為七言絕句,主題比較單一,多描寫后妃、宮女的生活,像宮廷畫一樣,華麗、精緻。


雖然宮詞時描寫後宮生活的,但有意思的是,歷史上最著名的宮詞卻大多出自男詩人之手,比如元稹的這首:“寥落古行宮,宮花寂寞紅。白頭宮女在,閒坐話玄宗。” 再比如白居易的:“淚溼羅巾夢不成,夜深前殿按歌聲。紅顏未老恩先斷,倚熏籠坐到明。”男詩人寫宮詞,全憑想象,讀來有一種很刻意的哀怨感。就像年老色衰的女人塗著厚脂粉,依著欄杆,仰頭四十五度,眺望夜空的感覺。


而花蕊夫人所寫的宮詞卻是另一番風情。在她們的宮詞中,我們幾乎看不到一絲哀怨的情緒。比如,隨手翻開本書285頁,就有這樣一首詩:“池心小樣釣魚船,入玩偏宜向晚天。掛得綵帆教便放,急風吹過水門前。”你感覺出哀怨了嗎?反正我沒有,不僅沒有,倒還覺得頗有些小情調呢。


再來看379頁這一首:“金畫香臺出露盤,黃龍雕刻繞朱闌。焚修每遇三元節,天子親簪白玉冠。”詩中所營造的意境,仙氣嫋嫋,甚至還有些喜慶。怎麼看,也看不出有半點哀怨情緒。


最後,再來看429這一首:“秋曉紅妝傍水行,竟將衣袖撲蜻蜓。回頭瞥見宮中喚,幾度藏身入畫屏。”你瞧,詩中有水、有蜻蜓、有人、有屏風,活脫脫就是一幅江南水鄉圖,多有妙趣,哪有哀怨?


然而,很多事情眼見並不一定為實。用心感覺,才能看到真實。舉個例子,《紅樓夢》裡,曹雪芹事無鉅細地描寫賈府一干人等的吃穿用度,連一方香帕,都恨不能寫出花來。可你有沒有想過,曹雪芹為什麼要寫得如此仔細?不這樣寫不行嗎?直到看到賈府家敗人亡那一幕時,你才恍然大悟:原來那些精緻的細節描寫,都是為了給後來的衰敗做鋪墊的。生活越繁華,人內心越空隙,結局越落寞。曾經人聲鼎沸的歌舞場,最後都會變為衰草枯楊。一切都是夢。


越浮華,越空虛。這個道理放在宮詞這種詩歌題材上,同樣適用。無論花蕊夫人的宮詞,文采有多美,場景有多鮮活,語言多富有情調,都只是一種假象。別忘了,她們生活在晚唐五代時期,那是一個人喧馬嘶時代,每天都有無數人或戰死沙場,或餓死街頭。一堵紅牆,切斷了花蕊夫人與現實世界的關聯。牆內人只能看到花紅柳綠鶯歌燕舞,卻絲毫覺察不出世界正在邁向崩潰的邊緣。


翻開《宣華錄》,正文的第一句便是:“時是亂世,對生命尚報熱情的人們,正偷享片刻歡娛。”很顯然,作者蘇泓月也很清楚,花蕊夫人的宮詞不過是亂世之中的點綴而已。


與我而言,花蕊夫人的宮詞美是美,但缺少了靈魂,因而無法打動我。它們像一幅幅精緻的工筆畫,花朵再美再逼真,也無法聞到花香。讀這樣的詩歌,越讀,越能體味出其中的寂寥。


古詩云: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其實,不知亡國恨,並不能怪商女。從另一種角度看,三位花蕊夫人也是“商女”。她們之所以會落得悲慘下場,無非是“紅顏禍水”這句話起了關鍵作用。


而“紅顏禍水”這種觀點,本身就是天大的笑話。一百多年前,魯迅先生說:“我一向不相信昭君出塞會安漢,木蘭從軍就可以保隋,也不相信旦己亡殷,西施亡吳,楊貴妃亂唐那些古老的話。我以為,在男權社會里,女性是絕不會有這麼大的力量,興亡的責任都應該由男的負。但向來男性作者大抵將敗亡的大罪推在女性身上,這真是一錢不值的沒有出息的男人。”高曉松也說:“紅顏禍水歷來是男人無能的推諉”。幸好,世上還有明白人。商女也好,花蕊夫人也罷,都可以安息了。這,可能也是這本書帶給我的最大感受了。


《宣華錄》很美很優雅,卻是一曲輓歌。歌中,夾雜著數不清的青春和白髮。


諸神的恩寵


宮詞

張祜

故國三千里,深宮二十年。

一聲何滿子,雙淚落君前。

<strong>

通釋

故國三千里,深宮二十年。

故國:故鄉。此為代宮女而言。深宮:指皇宮。

離開遠在三千里之外的故鄉,在幽深的皇宮中虛度了二十年。

一聲何滿子,雙淚落君前。

何滿子:唐教坊曲名。《樂府詩集》載白居易語:“何滿子,開元中滄州歌者,臨刑進此曲以贖死,競不得免。”《何河子》曲調悲絕,白居易《河滿子》詩中說它“一曲四詞歌八疊,從頭便是斷腸聲。”君:指唐武宗。

一曲悲涼的《何滿子》,惹得眼淚不由得雙雙落在皇上的面前。

賞析

這首詩有兩個特點:

其一,前三句都是沒有謂語的名詞句。明謝榛在《四溟詩話》中說:“實字多,則意簡而句健。”名詞就是實字,這首詩前三字運用名詞組合成句的特殊詩句結構,使得此簡潔凝練,強烈有力。

其二,該詩四句都用了數目字。數字在詩中能使表達更清晰,更準確,給讀者留下更深刻的印象,也使得詩句更加精練有力。

“三千里”言離家之遠,“二十年”言困居之久,這兩個數詞將宮女的孤獨寂寥的慘狀表達到了極致;“一聲”是情緒的觸發點,到"雙淚”將宮女悲悽感情傾瀉出來。

感發

很多詩,雖然也寫得很好,可惜,由於時代境遇的不同,已經很難引起現代讀者的共鳴,讀起來也沒什麼意思了。

這首詩寫的是宮女的怨情,本來也是離我們生活很遠的情境,但詩的內核是人生的孤獨寂寞,這卻是每個人都可能面對的人生問題,因此,這首詩現代人讀來,依然有強烈的感染力。

故國三千里,無親友在側,這是人生的孤獨;深宮二十年,無豐富的人生,這是青春的荒蕪。

人生不怕挫折,怕的是平庸,青春不怕痛苦,怕的是荒蕪。

當你回首自己的人生時,沒有什麼值得回憶的時刻,這才最沒有意義的人生。

此時,當你聽到一首《山丘》,是不是也會潸然淚下呢?

答者:謝小樓


謝小樓


宮詞

故國三千里,深宮二十年。

一聲何滿子,雙淚落君前。

張祜的《宮詞》是首宮怨詩。詩的主人公可以是妃嬪,也可以是普通宮女。這首小詩,短短二十字,寫盡了宮女內心的辛酸苦楚,飽含作者深切的同情。

首句“三千里”不一定是實指,極言距離遙遠,寫宮女遠離故土。第二句“二十年”不一定是實指,極言時間之久,宮女離家入宮時間之長。這兩句從空間上與時間上點出宮女的身份遭際,為下文的抒情蓄勢。

第三句,聽一聲何滿子曲,不禁讓宮女想起自己的身世。可能是曲子悽愴悲傷,引發女子共鳴,可能是曲子從小就熟悉,自然引發女子對家園對親人的思念。

第四句,女子聽麴生情,淚落沾襟,在君王面前揮灑淚水,把這多年的委屈、不平、怨恨、鄉思一股腦兒地發洩出來,不惜冒著失寵或被責打的危險。

這首詩的精妙在於每句都有數量詞。

一二句空間“三千里”與時間“二十年”構成對比,極言宮女離家之遠之久,暗含思念之深。三句“一聲”與四句“雙淚”形成對比,極言情緒轉變之快,說明情感壓抑得太久,被這何滿子這支曲子一觸動,情感像開了閘的洪水,傾洩而出……

獲寵的妃嬪宮女是極少數,大部分宮女被奪去了自由與幸福,後宮是埋葬她們青春與生命的牢籠……


融融118


安史之亂後,盛唐也由盛轉衰,文人才子也開始把注意力從國家社稷轉到歌舞樓臺、男女之愛,由於人們對盛唐的懷舊,反而把宮詞凸顯出來。

而宮怨題材是宮詞當中重要的部分!畢竟,漫長的等待是任誰也難以忍受的。詩人們也對此生髮出無盡的聯想和同情。



白居易就寫過一首《後宮詞》,“淚溼羅巾夢不成,夜深前殿按歌聲。紅顏未老恩先斷,斜倚熏籠坐到明。“

張祜也寫過一首名作《宮詞》(其一),詩云“故國三千里,深宮二十年。一聲何滿子,雙淚落君前。”

毫無疑問,張祜的這首更勝一籌。


很多詩人在寫宮詞的時候會通過宮女的容貌、服飾來表達宮女的內心的惆悵。

但是張姑的這首《宮詞》用了四個數詞,前兩句寫虛,後兩句寫實,前面也為後面做了很好的鋪墊。

“故國三千里”通過空間寫離家之遠,“深宮二十年”通過時間寫離家之久。最後兩句,一開口就是止不住的涕淚橫流啊。如果不是情緒的極度激烈又怎麼會有這樣的感受啊?

更重要的是,張祜的這首詩寫的是宮女受到皇帝的賞識,以往的很多詩寫的是宮女未受寵幸時的悲涼。

但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張祜因為他的宮詞,而為天下所知,也正是因為他的宮詞,一生與仕途無緣。

元和15年,張祜帶著令狐楚的薦書上表舉薦,穆宗皇帝問元稹說張祜怎麼樣,元稹回答說,“雕蟲小技,或獎激之,恐害風教。”張祜的舉薦之路也就沒戲了。

張祜又打算找白居易,希望白居易能幫他循鄉賦舉進士,但是由於白居易倡導新樂府運動,追求實行。也是因為張祜的宮詞,白居易選了徐凝。

所以張祜和賈島頗為相似,終其一生都未能取第,詩歌中也經常能看到窮困繚倒。

也正是因為張祜的這首宮詞,武宗年間,有一位才人,在唐武宗面前唱這首歌之時,竟然腸斷而死!

張祜也因此街知巷曉。

張祜,才華固然是有的,但是命運不濟,人力豈能抗拒。

杜牧就特別喜歡張祜的詩,他曾經有一句詩,“誰人得似張公子,千首詩輕萬戶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