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哭鬧,家長應該怎麼做?

莞航傳媒


晚飯後帶著兒子在小區裡散步,路過便利店門口,看見一個小女孩,扯著媽媽的衣角,一邊哭一邊試圖把媽媽往店裡賣糖果的地方拽。

媽媽起初站著不動,幾番勸導無果後,突然掙開女兒的手,一言不發,轉身快步離開,很快就消失在拐角處。

發現媽媽真的“消失”了,小女孩怔了一下,馬上衝出來,邊撕心裂肺地喊著“媽媽,媽媽……”,邊朝著媽媽離開的方向瘋狂追趕,哭花的小臉上,恐懼清晰可見。

看著小女孩踉蹌的身影,兒子說:“她媽媽不要她了。”

和那個小女孩一樣,兒子並不能理解,這只是媽媽建立規則的一種“策略”,他們感受到的,只有被拋棄的深深的恐懼。

在這場控制權的角逐中,媽媽僅用一個決絕的轉身,就輕鬆贏得勝利。

每一位父母,都曾被孩子的哭鬧“要挾”過。

在《媽媽是超人》中,馬雅舒的育兒方式曾被網友們質疑,說她“不懂教育,溺愛孩子”。

女兒不想吃飯要吃冰淇淋,一哭,就給;不肯睡覺,對媽媽又踢又打,一哭,就抱;不想上幼兒園,一哭,差點抱回去。

聰明的孩子,從此知道自己擁有了一招制勝的“法寶”,只要不停地哭,總能得到自己想要的。

馬雅舒的一再妥協,讓女兒米婭缺乏獨立自主能力,出現各種任性行為,甚至面臨被幼兒園退學的風險。

妥協、溺愛,造就的很可能就是一個個任性的“熊孩子”,甚至“巨嬰”。

不想被孩子的哭鬧要挾,卻又不能妥協,不能打罵,於是很多媽媽們採用了一個看似有效的辦法:不理會,直接走掉。

孩子在家哭鬧,走開,別理他,哭累了自然停了;

孩子在外面哭,走開,別理他,發現大人不見了自然就跟上來了。

就像那個索要糖果的小女孩,媽媽的消失,讓她再也來不及去抓心心念唸的糖果。

這種冷暴力的處理方法,和前幾年大熱的“哭聲免疫法”一樣,簡單、直接。

可是近年來“哭聲免疫法”給孩子心理帶來的損傷,已經被越來越多的心理學家所驗證。

最直接有力的證據,便是“哭聲免疫法”的教育理論依據的提出者——美國行為主義專家華生,他的孩子在這種冷漠的養育方式下,大兒子自殺身亡,二女兒多次自殺,小兒子一直流浪,靠他的施捨勉強度日……

孩子用哭鬧來要挾媽媽,可媽媽的突然消失,何嘗不是對孩子的一種威脅?失去媽媽的恐懼,比起孩子的哭鬧,殺傷力更大。

也許,孩子會很快停止哭鬧,會變得“很乖”,卻並不是因為學會了規則,而是因為“媽媽不要我了。”

經常陷入這樣的不安和恐懼中的孩子,內心始終缺乏安全感。

曾經,對我的女兒,我也用過同樣的方法。

大約從三四歲起,女兒就開始變得愛哭,去超市要買各種玩具,即使家裡已經有一大堆類似的,被拒絕後撒潑哭鬧,我轉身就走;

晚上不肯睡覺,把她放到臥室外,我把門一關自己上床;

每次只要我用上這一招,女兒很快就能停止哭鬧,即使忍住抽噎,也會乖乖地配合。

女兒越來越懂事,我也暗自歡喜。直到有一次獨自跟著小姨去旅遊,回來後小姨對我說:“這孩子太讓人心疼了,小小年紀,總是小心翼翼,生怕不能討好所有人。”

我才猛然醒悟,我的這種粗暴冷漠的教育方式,一直在傷害著女兒渴望愛的小小心靈,讓她變得如此敏感脆弱,謹小慎微,缺乏安全感和歸屬感。

或許在我一次次的離開以後,女兒早已明白我只是“嚇唬”她,但她仍然害怕,萬一哪一次變成了真的,萬一我真的拋棄了她,因為害怕這個萬分之一,她寧願一萬次妥協,永遠做一個懂事的乖孩子。

在這場控制與反控制的較量中,父母以愛作為武器讓孩子放棄抵抗,然而,這是一種有條件的愛。

著名教育家尹建莉在《自由的孩子最自覺》中說:

有條件的愛,其本質是自私的——那麼大人教給孩子的正是自私。

也許,有的孩子在經過幾次嚇唬以後,明白媽媽只是假裝消失,不再害怕,但是孩子與父母之間親密的信賴已經被破壞,你接下來的所有教育方式,都會大打折扣。

與父母的聯結,是孩子感受愛的重要途徑,當孩子哭鬧時,父母的離開,對孩子情緒和需求的漠不關心、無動於衷,直接斬斷了父母和孩子之間愛的聯結。

對於孩子來說,無回應,即是絕境。

我們都知道,當孩子為了某些不合理的需求而哭鬧不止的時候,正是我們為孩子建立規則意識的最好時機。然而對父母而言,難的不是教給孩子規則,而是同時給予愛與規則。

李玫瑾教授說,對待哭鬧的孩子,“四個不要做只做一件事”:

不要打,以大欺小,不公平;不要罵,會給孩子不好的示範;不要說,孩子正鬧情緒,聽不進去,說的多會讓孩子以為你在求在哄他;

不要走開,因為走開就成了單獨禁閉,那叫懲罰,沒有教育意義;

只做一件事,就是一定要陪伴他,告訴他:這樣做不對,你要鬧就鬧吧。等孩子情緒完全平復以後再進行溝通交流。

陪伴但不妥協,讓孩子知道,你愛他,但對於他的要求,答案是“不”。

賈靜雯對女兒咘咘,正是採取了這樣的教育方式。

在一次臨睡前,咘咘不肯睡覺,吵著要出去吃蘋果。賈靜雯平靜地說“不可以”,在咘咘出去之前把門關上了,咘咘委屈大哭。

賈靜雯對咘咘說:“不行,你哭也沒有用。”仍然堅持不開門,然後靜靜地站在咘咘的旁邊。

咘咘哭了一會,漸漸安靜下來,賈靜雯抱起咘咘,溫柔安慰,咘咘很快躺到床上安然入睡。

溫和而又堅定的正面管教方式,讓孩子雖然被拒絕,但仍然可以感受到聯結,感受到愛。

只有無條件、有原則的愛,才是孩子成長最需要的心理營養。

有時候,孩子對某一件東西的執著,並不只是單純想要這個東西,而是為了證明父母對他的愛。

就像失去拉線四處飄蕩的氣球,需要尋找著落點。於是通過一次次的任性耍賴,來試探和證明自己被愛。

這時在孩子心裡,自動生成了一個公式:我要什麼,你給我什麼=你愛我。於是每次哭鬧時父母的陪伴,就變得至關重要。

孩子越是哭鬧,越是不能視而不見。

曾經看過一則短片《我需要你,媽媽》,視頻中的每一位孩子,都在說:媽媽,我需要你。

我要我想要的,當我想要的時候;

我看上去什麼問題都沒有;

我需要你告訴我怎樣與人分享自己的掙扎;

我總在考慮別人之前先考慮自己……

高興、迷茫、悲傷、怨恨,所有的這些時候,我都需要你。

當孩子哭鬧的時候,企圖控制你的時候,正是他最需要你的時候,請你用愛的方式告訴他:規則也是愛的一部分。

愛和規則,請一同給予他,不要離開他。


十點讀書



元寶媽咪蘇蘇


“為人父母”,真是個甜蜜而又有負擔的詞。

看著自己的寶貝從出生到一天天的長大,每時每刻我們都能享受到養育一個新生命而帶來的喜悅。但伴隨著喜悅的,還有孩子捉摸不透的性格,很多父母都會有相關的問題。比如,“小孩現在只要想幹什麼但不讓幹就死命地哭”、“說話大聲還粗魯調皮”、“比自己孩子大的,搶不過、比自己孩子小的,又爭不了”……

其實在培養孩子好性格這件事上,【讀懂屬於孩子的小心思,接納孩子的不完美】是“超級星寶”一直遵循並且持續想傳播的方法。

從家長本身出發,

1、留意自己孩子的行為,用心觀察TA的變化

如果您認為您的孩子行為有偏差,這時候不應該直接被迫TA去做自己沒有把握甚至不瞭解的改變。這和美國著名教育家簡·尼爾森在《正面管教》中所說的【孩子只有感覺好,才能做得好】的觀點不謀而合。

2、真正地花時間陪伴孩子

家長是孩子人生中第一個教師,這是家長們無法推卻的使命及責任。在想改正孩子問題的時候,我們不建議第一時間就直接指出孩子所謂的缺點,而是去感受TA每次細微的情緒變化,並且理解TA的想法,用TA能夠接受的方式去引導,特別是感情比較細膩的女孩。

3、適當地和別的家長溝通,借鑑別人教育的成功之道

雖說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但是成功的教育之道有一定的規律可循。我們可以適當地和教育學家溝通、學習,選取適合自己和孩子狀況的方式。

培養孩子好性格的方方面面,你終會得到屬於你和你家寶貝的答案!


超級星寶


小孩哭鬧有好多原因,有的時候是因為爸媽忽略了他,用哭鬧的方式引起家長的注意,有時候是想通過哭鬧來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其實孩子的思想很單純,如果是第一種那問題就出在爸媽身上了,家長可以多關心孩子,多跟孩子互動,如果是第二種,那就要看孩子想得到的東西是不是正確,是不是適合孩子,如果不適合,那就堅決不能答應,哭就隨他哭,家長不要理會,特別是老人,千萬不要去寵他,孩子哭累了,或者覺得哭沒有用的時候自然就不哭了,等他不哭的時候家長一定要去跟孩子講道理,告訴孩子哭不能解決任何問題,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怎麼樣做是好,怎麼樣做是不好……(這是我教育孩子的方法,很管用,我家孩子以前也這樣,在地上打滾,去超市不給買東西就哭,現在沒有這種情況了,)此方法僅供參考


移情別戀萌萌噠


時間晚了點,如果在二歲起會更容易也自然一些。

按我們家來說

1,分清楚哭鬧的具體情況

2,如果是鬧情緒也就是耍賴,在家的話,就坐她旁邊,看她哭鬧(記住是看著她,不要玩手機幹別的事情),等她自己哭完,不哭了,再抱起她拍一拍。讓她知道你的哭鬧,這招在我這不起作用,但是媽媽爸爸是愛你的。

3,如果鬧情緒是在外面公共場合,先哄住她,轉移注意力,回家再說。如果能把第二條做好,基本在外面也不會鬧的。

4,如果是在玩耍中,需要中斷了,孩子不肯,蹲下讓她看著你,和她說好再給她一些時間,我家是和她手指碰一下表示達成一種契約,等會她就得遵守了。

每個孩子情況不同,性格不同,不是所有方法都適合每一個孩子。需要在摸索中自己做出調整。希望可以幫助到你。


心蕊朵朵851


說下我的觀點哈。4歲的孩子哭鬧,我覺得首先就是先保持冷靜,不要因為他哭鬧,就去責怪他,命令他,或者貶低他,這樣會讓孩子產生不好的情愫,因為4歲的孩子,他各方面都在不斷髮展,與外界磨合,學會合作,使自己的需求與其他人達到平衡的一個過程,所以作為家長我們要冷靜對待,給孩子充足的時間去結束消化不良情緒,然後去做另一件事。

比較典型的就是,這個年齡的孩子會比較專注遊戲和各種活動,因為他在探索,在深入,所以,當他玩的起勁的時候,你突然叫他停止或者去做別的事情,他就會很不願意,甚至不聽你的,因為他們還不懂得怎樣跟你表達內心的想法,外在的體現就是抗拒,或者用哭鬧來牴觸,其實都是因為他們想繼續深入探索,只是他們不懂得用正確的方法來表述。所以作為家長,要給孩子立規矩。

怎樣給4歲的孩子立規矩呢?

首先,我覺得這個規矩要簡單易懂,小朋友容易遵守。畢竟孩子才4歲,理解能力沒有那麼深刻,自控力也沒有那麼強,所以這個規矩要保證孩子能聽懂,能做到。

其次,我覺得,這個規矩,要信號明確,就像咱們過馬路,要走斑馬線,紅燈亮了,就要停,綠燈亮了就要走,如果該走的時候不走,該停的時候不停,就會違反交通法規,甚至發生意外,讓孩子明確信號,知道不遵守規矩會面臨的結果。

最後,就是這個規矩,不管是誰,不管在哪,不管什麼時候,都要遵守。做到言出必行,家長也要豎起典範作用,這樣小朋友才會更好的遵守和執行。

以上就是我的一點小建議了,希望對您有用,祝您生活愉快哦!


雨果晴天說情感


如果我沒說錯的話她應該是,看似任性的哭鬧。

4歲前後是孩童會有一個反抗生理期,自認為本事很多什麼都可以,家長不同意就鬧。

這恰恰是一個培養習慣認知事物的好時期,家長掌握好度,放手讓她他任性一把碰碰釘子。前提是家長一定在場,保障安全即使疏解,以事實為依據,就事論事講給孩子,什麼可以什麼不可以。講道理不需要嚴厲,但要嚴肅的告誡。

這是一個很好的教育節點

不知是否可行 是否正確 個人見解


北京大媽阮雅青


4歲的孩子最容易哭和鬧,女孩子更容易哭。今天我一定要穿這雙鞋,不管它髒了還是溼了。明明自己挑的衣服,完了還是不認帳,不依不饒,不喜歡不舒服就是不穿。吃飯多一口也要剩著,少一口也睡不著。人家說四歲五歲狗都嫌,媽媽們碰到這個年齡,頭痛還是頭痛。但是一個小朋友成長的過程必定要經過這個經歷,要不人家說狗嫌?說明每個如此,你我他都有過,古今中外無一例外,是個人就有這麼一段。

既然這是個不可能避免的過程,那我們就順其自然吧。你想哭,哭會兒。條件嘛,當然大人先答應小朋友的,然後再談大人的。為啥?因為他被小小地滿足了,他覺得你沒有不要他,沒有不愛他,所以他也不會太委屈你,但是他極力反對的你不要當成條件。

寶貝,我們回家吧?媽媽還要回去做飯呢!

不要,我還沒玩夠。

哦,那再玩5分鐘可以吧?

嗯。

寶貝,5分鐘到了。

媽媽,你騙人,5分鐘有那麼快嗎?我要玩500分鐘,10000分鐘。

哦,媽媽給你算一算啊,1小時是60分鐘,500分鐘是8小時20分鐘,就是今天晚上半夜了。10000分鐘是136小時20分鐘,一天24小時,136小時是5天16小時。寶貝,你要在這裡玩5天啊?我們會餓死在這裡的,你要這樣嗎?

我不要餓死!

那我們再玩5分鐘就走算了吧,我已經肚子咕咕叫了。

那就這樣算了吧!

好嘞,我們回家咯。

再把他抱起來轉一下。

為什麼人長大要有這麼一個過程呢?有各種生長研究都能解釋。但是我覺得很簡單,就是我們做父母的要經過這各種耐力的考驗,才能真正成長為父母,就是我們的基因要遺傳下去,需要被顯現,強化和穩定,我們能對孩子做到的,就能被他們學會。我們的愛一定要有寬容,有智慧,有理解,有堅定。這樣的愛才能被穩定地傳承。如果不會,就跟孩子學習,每一個孩子都是真正地愛著的,只有在被拋棄愛的時候才決定拋棄愛的。


隨風去75081681


首先要做的是接納和無條件的愛。

接納就是接納自己,自己的情緒,自己的期望,還有孩子的內心,訴求。接納了才能處理問題。

家長要表達對孩子無條件的愛,不管孩子是什麼樣的什麼狀態的,做了什麼,爸爸媽媽都是愛他的,這樣孩子是有安全感的,也更能表達自己哭鬧的原因。

家長要平等對待孩子,對哭鬧的原因共同制定規則,這樣更能遵守。

孩子哭鬧是孩子正常的反應。要理解。孩子哭鬧的次數會越來越少。


一隻有文化的海參


我們家小孩3歲,如果是他的錯哭鬧,那就讓他自己站那裡哭夠了,在想想自己錯在哪裡,等不哭了在講道理,如果不是他的錯,就會先讓他不要哭,有話好好說,或者他實在難受跟他說難受哭出來哭完了在好好和媽媽說話,在一起商量,他說他要做的原因,我說我不能做的原因,大部分情況還是能說的通,反正從小到大都這樣,現在還算講道理能聽的進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