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行军作战几千里,蒙古军队是怎么做到的?

小龙虾148499353


蒙古骑兵连续行军千里,这是有科学依据的,绝不是吹的。像成吉思汗首次进攻金国,10万蒙古大军悄无声息穿越800公里沙漠,杀到金国控制下的长城脚下,速度之快让金国皇帝完颜永济大吃一惊。

为什么蒙古骑兵的机动性能这么强?这跟蒙古人的作战特征有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很有传奇色彩。

首先,蒙古人打仗不带辎重,每个士兵有的只有马匹,一人分配两三匹马行军。进军途中,战士没水就挤马奶喝,没吃就杀马,或者就地打猎、抢劫来解决。

其次,蒙古人可以不生火做饭,1个普通蒙古骑兵可以连续行军10天,期间不需要浪费时间来生火就食,每人随身携带10斤干奶团或肉干。

再次,蒙古人重视情报工作,蒙古主力的前面总有大量侦察兵先行,情报会及时送到指挥官手中,以利于他做出军事决策,这样就避免走弯路以及时间浪费。

还有一点是蒙古马,蒙古马矮小多毛,但是耐力超强、适应恶劣气候,是长途跋涉的最佳军马。

上面讲到4点微观的蒙古军团特征,再从宏观的角度看蒙古军团,他们的行军方式也是相当简明高效。

就拿成吉思汗的行军来分析,他一共有5军行军,中央是成吉思汗的中军,左边是护卫的左军,右边是护卫的右军,前面是1支小规模的前卫,后面是殿后以及保卫群畜的后军。

具体到万户长这里,万户长居于治下千户群的中央,在他的周围环绕着9个千户长及部队。依次类推,蒙古军队这种头头位于中央的结构,能够让相关命令、情报能第一时间送到指挥者手里。

综上所述,蒙古军团能够快速转战几千里,就并不奇怪啦。也正因为如此高效,他们才能在100多年的时间里稳坐霸主之位,深刻影响人类军队的变革。


子屠龙


第一,蒙古马更适合长途行军

与宋朝的官马和欧洲的战马相比,蒙古高原上的马相对矮小,毛色难看,短途冲刺之时,力度和速度都不具备优势。但是,这种马耐力极强,抵御寒冷的能力极强(七十年前威尔逊爵士去南极探险时就携带了一批蒙古马),虽说比不上雪橇犬,但在马的大家族中绝对算得上“耐寒小标兵”。而且,蒙古马不挑食,生存能力出奇的好,能从雪地里嗅到压在底下的枯草,将其化为能量,这一点是现代赛马打死都做不到的。

第二,蒙古兵一人多马,可以换着骑,节省马力

马比人跑得快,人所共知;但是若论慢跑,马的耐力其实比不上专业的马拉松运动员。苏格兰和威尔士每年都搞人与马的超级马拉松比赛,当比赛距离延长到100英里左右时,差不多所有的马都只能走,而不能跑了,但是专业运动员还能继续跑下去,虽然速度也明显放缓,但是到达终点的时间总比马要早。为啥?因为马的皮肤外面包裹着厚厚的毛发,一直跑下去,毛发会被汗液会浸透,无法散热。而人则不然,人是裸露的,汗出如浆也不耽误散热,甚至还能通过汗液的蒸发来达到更完美的散热效果。

正是因为马在长途奔跑中的耐力不如人类,所以必须跑一阵子走一阵子(日行千里是传说中的马,现实中从未有过),必须尽可能减少它们的负重,必须让长途奔驰的马适当休息。而蒙古大军恰好有绝招儿,他们出征之时,总是一人多马,换着骑。

第三,这些蒙古侵略者像日本鬼子一样,最擅长“以战养战”,不需要携带很多辎重

举个例子,1241年,蒙古王子拔都与大将速不台西征东欧,几万大军出发,全部辎重只有两车帐篷,然后就是每个士兵随身携带一些干粮和兵器,例如皮囊、硬弓、小弓、箭壶、长枪、狼牙棒、环首弯刀之类。这支侵略者中途经过波兰、西里西亚和东普鲁士,都做了同一件事:攻破城池,屠杀人民,抢走美女、金银、粮食、布匹、兵器、战马,掳走工匠和苦力,剩下的无论老人还是婴儿,一概屠杀之。

铁木真的儿子窝阔台侵略金国时,一次就从金国抢走四十万匹军马,掳走九十二万户百姓。西征大军攻下中亚最繁华的大城池玉龙杰赤后,两天内屠杀了全城超半数人口,掳走了三万名女人和十万名工匠。

对野蛮残忍的蒙古人而言,这些俘虏非常有用,女的除了可供奸淫,还能让她们制造皮革,缝补帐篷,为母马挤奶;工匠们则是修造兵器和制造攻城器械的能手。攻城和冲击敌人阵地的时候,蒙古兵还会驱逐这些俘虏冲锋在前,使敌方失去战斗意志。最残忍的是,这些蒙古变态还会在缺粮的时候杀掉俘虏,做成军粮。关于这一点,大家可以参考波斯学者拉施特的《史集》、南宋学者彭大雅的《黑鞑事略》,以及元代蒙古人自己编写现在又被译为汉文的《蒙古秘史》。


开周说宋


蒙古军队发挥自己的机动性优势,不需要携带大量辎重粮草,只需要就地补给,用敌方的物资来补给自己,以战养战,然后一路向西驰骋,不断向欧洲大陆腹地推进。

蒙古军队一路最西打到波兰,南到印度,北到西伯利亚,西北到俄国莫斯科,西南到非洲埃及,这些基本上都是一路胜仗,然后在日本、缅甸、越南、印尼爪哇等地则基本上失败了,热带地区和海洋作战不适用于蒙军,即便如此,蒙古军队还是创造了一个“地缘大锤”的奇迹,在纵横上万公里的欧亚大陆开创了一系列蒙古系的帝国。

在古代的欧亚大陆上,除了大陆两边孕育了灿烂的文明,广大的中亚、西亚、乃至东欧一部分,大都是开发程度不高的蛮荒地带,不是荒漠就是山区,蒙古人在这里就像奥特曼打小怪兽,其实并不难,再加上蒙古骑兵的速度优势,基本上把各地的民族打的没有还手之力。

蒙古人骑的蒙古马个子矮小,和欧洲人的高头大马真心没法比,但是蒙古马具备极强的忍耐力,对环境和食物的要求很低,在广阔的欧亚大陆,对它来说遍地都是食物,它可以载着轻装的蒙古骑兵长距离奔跑。欧洲骑兵的马虽然高大,但是负重大,欧洲骑兵普遍都是重骑兵,马需要吃很精贵的饲料才能负担一个重骑兵的重量,也跑不远,相对野外生存能力就差很多,以至于那些华丽的欧洲骑士团被蒙古骑兵杀的血流成河。

每个蒙古骑兵,除了以战养战,征战初期都会准备特制的干粮,主要就是牛肉干和奶酪,虽然味道不咋的,但能解决一阵时间,最后即使实在没水没吃的,蒙古骑兵也能刺穿马的脖子喝马血,乃至于吃马肉。每个人在前进的时候都会带上几匹马,一匹马累了再换一批,这样保证了蒙古骑兵的极快的机动性。这些轻装骑兵往往在战场上能灵活的冲散欧洲骑兵军团的攻势,然后将欧洲骑兵团灭。


云中史记


蒙古人的游牧生活习惯,导致他们行军打仗时后勤负担特别小,这是跟农耕民族最大的区别,所以机动性强,能够远征,这是蒙古特色的“马上后勤”。


后勤是关系到军队生死存亡的重要事情,所以古人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对农耕民族来说,后勤要求高,开支大,是个极其沉重的负担,所谓“后勤尾巴”经常成为敌人攻击的目标,一旦敌人得手,后勤被毁,这仗不用打,也败了。蒙古的后勤有如下特色:

1、兵牧一体,生战一体。平时是牧人,战时是士兵,生活与战斗融为一体。因为逐水草而居,经常处于迁徙和战斗状态,士兵能适应艰苦生活环境,为远距离机动作战奠定了基础。


2、一个骑兵几匹马。骑兵外出打仗时,在乘骑之外还带从马数匹,轮换着骑。又能带足出征时骑兵所需的最低物资,还可以节省时间和马力,以最快速度行军,还能轻装奔袭。蒙古马个头矮小,但耐力非常好。


3、作战主要物资和武器士兵自备。这一条就使得蒙古帝国减轻了财政负担,组织征战变得更加容易。


4、后勤消耗小。蒙古士兵的生活特别简单,吃穿饮用主要来自牛羊马和大自然,可以一天吃一顿,行军紧急时甚至可以两三天不吃,随身带点肉干乳酪就可以出征十天半月。时间长一点,肉干乳酪都没了,就地打猎为生。所以蒙古军队的后勤负担做到了最小化。


5、因补于敌,就地取给。蒙古军队出征,不需要像农耕帝国部队那样,要带着海量的粮草物资和庞大的辎重车队。攻打下来的地方,就在当地大量掳掠人口、物资为自己服务。


6、依据极简后勤的灵活作战方式。大规模出征时,虽然后勤负担比农耕帝国少太多,但总归还是要带点东西的,蒙古组建了“奥鲁”的后勤制度,由随军家属子女负责,他们负责在战区后方管理马匹、驮畜、武器、毡帐。开拔到目的地后,军队即抛弃辎重牲畜在后方,分成若干独立纵队开始猛烈进攻。


段宇宏


这和蒙古人的生活习惯分不开的,蒙古人可以被称为骑在马背上民族。他们从小就熟练骑射,蒙古骑兵机动性非常强,一边作战一边行军每天可以推进80公里,而同时期的欧洲骑兵即便仅仅是行军也才40公里。

蒙古马虽然不像欧洲的高头大马,个头比较矮小。但是蒙古马耐寒,耐饥,耐长途跋涉。蒙古马身材矮小粗壮,皮毛粗厚,忍耐力极强可以忍受零下四十度的低温。而且蒙古马耐饥饿,它们可以吃少量树根,草根就能生存。因为它们长期生存严寒的环境中,非常善于在雪地里寻找食物。


在唐朝的时候,我国文献上就有关于蒙古马的记载。在《唐会要》中有载:“突厥马技艺绝伦,筋骨适度,其能致远,田猎之用无比。”这里面的突厥马就是和蒙古马一个品种。

这还不算完,蒙古人每人还会配备3到4匹备用马,一匹战马随时保持着充沛的体力。另外还会有驮马,用来驮给养。并且蒙古骑兵被要求自己管理自己的战马,而掠夺到的东西也归自己所有。所以蒙古人能保持很高的士气。

蒙古马不但提供蒙古人的交通工具,而且蒙古马的马奶也能提供必要的给养。古代战争之所在不能长久和长途袭击,很大一部分是由于粮草不济。而蒙古人则不需要考虑这个问题,蒙古马完全可以解决这个问题。虽不至于完全解决,但是能很大程度的提高作战效率。


当然这只是为蒙古人的生活习惯和蒙古马只能给蒙古人提供长途奔袭的必要条件,能不能打胜仗,补充给养才是主要的问题。这就要说蒙古的致命武器弓箭了。

蒙古的复合弓杀伤力也是很大的,蒙古的组合弓后背上是动物的筋,弓肚上有一层角质物和木架构成。这种弓拉里在50和75公斤之间,射程可以达到300米,配合上蒙古人的机动能力杀伤力极大。

蒙古骑兵的战术


蒙古人习惯于在马背上,所以他们在马背上和在平地上一样轻松的射击。而且他们充分利用其机动性,会一边狂奔一边射击。他们有时候会一边逃跑一边向后射击,因为蒙古马耐力极好,所以直到敌人追的筋疲力尽再回过头来一举歼灭。这种战法被西方称为“安息人射箭法”。同时蒙古人还特别喜欢迂回包抄的方式,进行一轮又一轮的箭雨射击,他们会在射击后立即退去,然后再利用“安息人射箭法”,让敌人无从下手。

公元1241年4月,蒙古骑兵就用这种战术大破欧洲联军。十几万欧洲联军,瞬间瓦解,被杀死七万多人。

当然蒙古人也善于吸收其它人的武器,例如蒙古人在攻打西方的时候会用到东方的云梯,蒙古人有时候攻城一次可以动用4000架云梯。也会对东方使用阿拉伯地区的回回炮,在公元1273年,蒙古人就是依靠回回炮攻克数年未攻下的襄阳城。所以回回炮又被称作“襄阳炮”。


渔耕樵读


自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在蒙古草原崛起后,他率领蒙古骑兵东征西讨,打下了人类历史上疆域最广阔的帝国。蒙古骑兵多次发动的西征,甚至一度打到欧洲多瑙河流域,跨越里程高达上万里,创造了冷兵器时代不可思议的军事奇迹。

上万里的远征,蒙古骑兵是如何做到的呢?他们又是如何保证自己的补给的呢?

首先,蒙古骑兵多为牧民出身,骑术精湛,且极为吃苦耐劳。蒙古骑兵们都是一人多马,为了保证马的体力,通常一个骑兵会配有多只马匹,轮流乘骑。这使得马匹始终能够轮换休息,保持体力。因此,蒙古骑兵的一次追击可以在马上几天几夜始终不下来,甚至吃喝拉撒都在马上完成。因此,蒙古骑兵的机动能力极强。同时,这些马也可以为骑兵提供马奶作为食物。



与此同时,远征时的蒙古骑兵也会制作牛肉干,奶酪等热量极高、营养丰富、占空间很小的食物作为储备军粮。每当遇到人迹罕至的环境,如沙漠、荒原之时,这些储备的军粮就作为应急物资使用,再加上骑兵极强的机动能力,这些携带的补给完全可以支撑骑兵走出草原、荒漠,到达有人烟的地方。


最后,作为一支古代骑兵,蒙古铁骑从来不是秋毫无犯的代表。相反,蒙古远征的动力就在于劫掠。因此,蒙古补给大多数出自沿途的抢劫。靠着强大的武力,蒙古骑兵的多次远征,灭国无数,屠城更是数不胜数,而在这些国家和城池之中获得补给,自然易如反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