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商古國——藍國,這個部族擅長提煉藍色素,商三代征伐藍夷

山西安澤縣境內牛頭山以北有藍水,據說是因藍夷族人遷居而得名。另安澤縣以東的長子縣境內有嵐水,境內有嵐水鎮,嵐水發源於長子縣北部屯留縣(今長治市屯留區)的盤秀山,嵐、藍同音,據說兩者有淵源。商代初期,長子縣、屯留縣一帶曾有個藍國,長期割據在此,為商集團的對立國。藍夷的名字曾被《竹書紀年》記載下來,一般認為,帶個“夷”字的都來自東夷集團,藍夷的始居地應在山東,或為

九夷(畎夷、於夷、方夷、黃夷、白夷、赤夷、玄夷、風夷、陽夷)之外的一個別支,據說今山東淄川縣東南之隅有“藍泉”,可能是藍夷的原始足跡。藍夷大約在夏商交替之際西遷到山西長子縣、屯留縣一帶。

殷商古國——藍國,這個部族擅長提煉藍色素,商三代征伐藍夷

“藍”的金文上部帶“草”,下面為“監”。之前說到過“監”,它是一種盛水器皿,古人常用來代替“鏡子”,因此引申為“自我審視”,比如有“監視”、“監察”、“監督”等詞義。而“藍”其實是往盛水的器皿中加入提煉靛青色素的植物,古代提煉色素一般都用植物為源料,《詩經 • 小雅 • 采綠》中說:“終朝采綠(lù),終朝採藍”,“綠”即藎草,莖和葉能提煉黃色素;藍,即提煉青藍色染料的蓼藍。故《說文解字》:“藍,染青草也。”所以“藍”字可以理解為“觀察器皿中提煉出來的藍色素”,因經常提煉藍色素,故“藍”字成了藍色的代名詞。據說藍夷部族是一個擅長種植蓼藍和提煉藍色素染藍布穿藍衣的部族。

殷商古國——藍國,這個部族擅長提煉藍色素,商三代征伐藍夷

藍的金文

商代初期,商王雖是天下共主,但周邊仍有許多方國割據自立,不肯臣服。藍方是頗為頑固和強大的一支,經常借各種機會入侵商畿。《後漢書·東夷傳》記載:“至於仲丁,藍夷作寇。”意思是仲丁時,藍寇來侵。據《竹書紀年》記載:“仲丁即位,徵於藍夷。”仲丁,商代第十任王,仲丁討伐藍夷,使猖獗的藍夷暫時得到了控制。然而,仲丁死後,王室內部發生動亂,諸弟們爭奪王位,兄弟鬩牆,史稱“九世之亂”。最後外壬(rén)勝出,即位為王。但王室經此一亂,元氣大傷,從此四方諸侯不朝,時有叛亂。此時的藍夷趁勢而起,且煽動鄰近的班方一起造事。外壬奪得王位後,王權並不穩固,在位十五年(一說十年)期間王室一直處於縹緲動盪狀態,諸侯背叛無力制止,對藍國更是束手無策,王室威信大衰。所以河亶甲即位後,不得以將國都遷到相地(河南內黃縣),重振旗鼓,立志中興。據《竹書紀年》記載:“

河亶甲整即位,自囂遷於相。徵藍夷,再徵班方。”河亶甲是仲丁、外壬之弟,名整,商代第十二任王,即位後,繼承仲丁遺志,立志收服藍夷。為了緩解王室內外交困的尷尬局面,河亶甲毅然將王都遷往相地,遷都後一穩定政局,便開始全力征討藍夷,再徵班方。從地緣位置上看,相地較囂地(今河南鄭州西北一帶,一說在河南開封境內)更有利於對藍國用兵,免去軍隊長途跋涉。商伐藍夷只在史書中一筆帶過,箇中細節無法獲知,明清小說《夏商野史》倒意淫了“仲丁徵藍夷”的詳細情節。

殷商古國——藍國,這個部族擅長提煉藍色素,商三代征伐藍夷

藍國亡國後,族人四散,遷往南北各地,《資治通鑑》記載:“永嘉六年,(劉曜yào)取晉陽(今太原南)……十一月,猗盧追之,戰於藍谷。”此“藍谷”,在今山西太原市西南,據說就因藍夷北遷此地而得名。藍國之後有藍氏,為藍姓,南方的畲(shē)族有四大姓:盤、藍、雷、鍾,藍即出自藍夷南遷一支。

更多方國曆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