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为什么要在承德建造外八庙?

DDDDD哒


外八庙是河北承德避暑山庄东北部八座藏传佛教寺庙的总称。先后于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至乾隆四十五年(1780)间陆续建成 外八庙。

【溥仁寺】

大规模修建外八庙的开始是蒙古人出资在避暑山庄修建溥仁寺。以此为起点,山庄外开辟了一个伟大的建筑群。
溥仁寺九尊无量寿佛代表康熙皇帝本人,皇权和神权合二为一。

【普宁寺】

公元1755年,蒙古准葛尔部落因争夺继承权发动叛乱。乾隆皇帝派清兵围剿,消灭了投奔俄国的阿睦尔撒纳,取得了平定准葛尔的彻底胜利。平叛之事是乾隆皇帝一生政绩中最辉煌的业绩,他十分得意。为了尊重蒙古族习俗,他在平叛当年仿西藏三摩耶庙修建了普宁寺。
平定准噶尔回部得胜图
大乘之阁是普宁寺的主殿
大乘之阁供奉的是高22米的金漆木雕千手千眼观音,它是世界上最大最重的一尊木雕佛像。
普宁寺是汉藏风格结合的寺庙,寺中有汉式的大殿,也有藏式的白塔。普宁寺正是乾隆皇帝利用宗教,怀柔团结少数民族的具体体现。

【普陀宗乘之庙——小布达拉宫】

公元1760年是乾隆皇帝60岁寿辰,此时的清朝进入了鼎盛时期。国力强盛、民族团结,乾隆决定大加庆贺,并下旨修建普陀宗乘之庙。它是避暑山庄所有寺庙中气势最宏伟、规模最大的一座寺庙。它是比照西藏的布达拉宫缩小尺寸修建的,所以又称小布拉宫。它是外八庙中规模最大的一座。
普陀宗乘之庙开工八年后快要建成之际,明朝末年被迫远迁伏尔加河的蒙古土尔扈特部踏上了回归故土之路。大约十六万人从伏尔加河出发,经历寒冷、饥饿、死亡和数万俄军的围追堵截,经历八个月后土尔扈特队伍只剩下一半人终于到达新疆伊犁。
乾隆皇帝对土尔扈特部族的回归大为感动,自认为是贤明之君人心所向,于是在普陀宗乘之庙举行隆重的庆祝法会,立碑记载了这一历史事件。
五塔门是藏传佛教的一个标志性建筑。黄色代表黄教,是藏传佛教中的首领,故而居中。红代表红教,绿代表花教,白代表白教,黑代表黑教。它们是藏传佛教中的五大教派。
普陀宗乘庙的纯琉璃牌坊。

【须弥福寿之庙】

公元1778年,西藏政教首领六世班禅听说乾隆要举行70寿典的消息后,准备进朝祝贺。作为宗教领袖,班禅在北方少数民族中的地位非常高。
为了处理好这一人来朝而万众归心的重大事件,取得蒙、藏民族的欢心并稳固边疆,乾隆想到了给班禅修建行宫。他把行宫的地址选在了避暑山庄以北,普陀宗圣之庙以东的山坡上,模仿班禅在日喀则的扎什伦布寺的形制,建造须弥福寿之庙。
班禅一行人有两千多人,他们1779年六月从西藏日喀则启程,历时一个多月终于到达避暑山庄。班禅发现乾隆皇帝与其对话大多使用藏语,原来古稀之年的皇帝得知其要来贺寿就专门学习了藏语,这让班禅深受感动。
班禅在须弥福寿之庙讲经和主持法会一个多月,对于增进少数民族的团结意义非凡。
乾隆在位期间在避暑山庄周围还修建了普佑寺、安远庙、普乐寺、罗汉堂、殊像寺、广安寺和广元寺。
这些寺庙采用汉式、藏式汉藏结合式三种不同的建筑方式修建,显示了清朝皇帝兼容并蓄的愿望。它们在避暑山庄四周以众星拱月之势构筑了中国最为宏伟集中的寺庙群。
寺庙多采用鎏金铜瓦或琉璃瓦覆顶,放眼望去一片金碧辉煌,外八庙与简朴典雅的山庄宫殿形成鲜明对比,不难看出康熙和乾隆两位皇帝安抚边疆的良苦用心。
欢迎关注公众号“小方说历史”
雲绯历史号:故纸堆间
欢迎点赞和评论

小方说历史1990


福大人为你解答。咱们倒着往前说吧,先说外八庙给我的感觉:所有寺庙都体现着大清皇帝们的深谋远虑。外八庙不仅有“小布达拉宫”,还有汉藏结合的普宁寺,还有仿照扎什伦布寺修建的“班禅行宫”须弥福寿之庙。所有这些,都渗透着清廷的最高治国理念,那就是民族共融。

再说这“外八庙”是怎么来的。理藩院是大清王朝专门管理少数民族事务的中央机构,在它直属的40座皇家寺庙里,其中有8座藏传佛教寺庙设在了长城以北的热河(今承德),故而称之为“外八庙”。说白了,外八庙是非官方环境(不在天子之都北京)下处理民族事务的地方。

大清朝皇帝每年都借避暑之机去到热河外八庙,忙不迭地接见蒙、藏、回、维吾尔等多个主要少数民族的贵族首领,而在此修建的庙宇也巧妙地融合了各个少数民族的习俗信仰,让来到外八庙朝觐皇帝的各民族贵族可以在游览休闲的同时进行正常的本民族宗教活动,可见大清皇帝也真正做到了“因其教不易其俗”,并以此把大清地方和中央政权的关系融合到了一起,称为了实现“天下归一”的战略工具。直到今天,这种谋略仍然可以借鉴。


福大人爱旅行


回答者:季我努学社青年会会员、复旦大学历史系硕士研究生 韩尚蒙

今天我们到河北承德旅游,承德避暑山庄和外八庙当然在必去的景点之列。外八庙围绕着避暑山庄,气势磅礴,巍峨壮观。那么,清朝为什么营建气势恢宏的外八庙?外八庙的建设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

外八庙是指溥仁寺、溥善寺、普宁寺(仿西藏三摩耶寺)、安远庙(仿伊犁固尔扎庙)、普佑寺、普陀宗乘庙(仿拉萨布达拉宫)和须弥福寿庙(仿日喀则扎什伦布寺)和殊象寺(仿五台山殊象寺)。因地处塞外且由朝廷管理,故称外八庙。

修建外八庙的历史背景,有内外双重的因素。第一,对内边疆各少数民族部落不时挑起叛乱,威胁清廷的统治。康乾时期虽是盛世,边疆各少数民族却对清廷的统治构成极强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如噶尔丹叛乱导致1690-1696年清廷三征噶尔丹,1745年的准噶尔达瓦齐部叛乱,1755年的厄鲁特蒙古的阿睦尔撒那图叛乱和1757-1759年的大小和卓叛乱。第二,抵御沙俄对北部边境和英国对西藏的渗透和侵略。沙俄自崛起后,逐渐迫近中国边界,引诱西北蒙古各部落臣服,还派使者至清廷宣扬国威。1685至1688年与清朝在雅克萨附近发生边境冲突。最终虽清廷战胜,但沙俄的威胁却日益明显。此外,还有1771年在俄国境内的土尔扈特部不堪俄国压迫,率部东归清朝的事件。另外,为抵御英国对西藏的不断渗透,1778年,六世班禅还主动请求觐见乾隆帝。

当时修建外八庙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政治军事方面。首先,增强民族团结,巩固清朝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统治。清朝以少数民族的身份入主中原,其统治在边疆并不稳定。因此,凭借着围绕不同时期不同少数民族和皇家的政治或军事事件,在承德避暑山庄附近修建体现各少数民族所信仰宗教的寺庙,主要为藏传佛教寺庙,以宗教为媒介,拉拢和招安各少数民族政治和宗教的上层人物,“一座喇嘛庙,胜抵十万兵”,进而巩固边疆各少数民族区域的和平安宁。如1745年,准噶尔部阿睦尔部率众归降清廷,清廷平定达瓦齐部叛乱后建造普宁寺;1760年为纪念平定大小和卓叛乱,修建普佑寺。然后,修建外八庙加强同边境的少数民族的联系,增强其对清廷向心力和凝聚力,增强认同感,以抵御沙俄和英国的渗透和侵略。

参考文献:

孙东波:《避暑山庄及外八庙的政治作用》

陈识濡:《浅论承德外八庙文化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半忧:《外八庙与清代政治》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季我努学社头条号(搜索季我努学社)及季我努学社微信公号(名称季我努学社,搜索jiwonu)季我努学社系国内著名的历史学民间学术社团,已出版中国近现代史料及研究作品逾3000万字,代表作为《美国国家档案馆馆藏中国抗战影像全集》(全30卷)、《日本远东战争罪行丛书》(第一辑5卷,第二辑已出1卷)。其创办的季我努沙龙系国内最著名的公共历史讲座。


季我努学社


这些寺庙在清中前期对笼络西北各民族的民心问题上起到重大作用。及大的避免了可能产生的各种冲突。所以有个"修一座庙胜抵十万兵"的说法。

一场战争的花费和修几座庙相比哪个划算呢?😆


热河老盖


盖庙比养兵要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