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治水治理的是我国哪条河流?

尕尕80


大禹治理的是黄河中下游水系,包括黄河及其支流和这一区域的其他一些河流和湖泽。具体如下:

不废江河万古流

今陕西境内:

沣水:古时发源于秦岭,北向经长安入渭水。

渭水:发源于甘肃渭源县鸟鼠山,东向流入陕西,汇合沣水、泾水、漆水、沮水后入黄河。

今山西境内:

汾水:发源于宁武县管涔山,经山西中部于河津县汇入黄河。

漳水:北源清漳水发源于昔阳县,南源浊漳水发源于长子县。在涉县汇合经河北大名入卫河。

今河南境内:

洛水:发源于陕西洛南县冢岭山,南向经河南洛阳汇合瀍水、涧水,经偃师汇合伊水,于巩县入黄河。

伊水:发源于熊耳山,东北向经偃师汇入洛水。

济水:发源于济源县王屋山,东南向穿黄河入山东再入海。古济水下游河道今已不存。

今山东境内:

灉(yōng )水:古时为济水支流,流经今菏泽县。

沮(jǔ )水:古时为灉水支流,在菏泽汇合灉水后注入雷夏泽。

大泽今已干涸,大禹曾经走过

雷夏泽在今山东菏泽东北,唐代后逐渐消失。

这一流域古时还有众多类似的低洼地形成的湖泽,今大多已不存。如:

荥泽: 在今河南郑州西北、荥阳北,于济水、黄河相通,西汉后逐渐消失。


孟渚泽:在今河南商丘东北、虞城西北、山东单县西南,元朝后逐渐消失。

今天单县的浮龙湖就位于古孟渚泽地理范围之内。

菏泽: 在今山东定陶东北,唐朝以后逐渐消失。

大野泽:在今山东巨野北,与古济水相通。宋朝以后逐渐消失。
图中可见雷夏泽、菏泽、大野泽地理位置。

大陆泽:在今河北隆尧、巨鹿、任县间,古时占地很广,又称广阿泽、巨鹿泽。清朝以后逐渐消失。



五千年前的疑案迷雾重重

大禹与其父鲧是上古华夏部落联盟中夏部落的首领。鲧采用筑堤围堵的方法治水失败,并被舜诛杀。大禹接手治水任务后,总结教训,效法共工采取"疏川导滞,钟水丰物"的方案,终获成功。

共工氏族是世代相传的治水世家,祖居地“共”在今河南辉县。传说与火神祝融作对而怒撞不周山的水神“共工”就是他们的祖先。

根据《韩非子》记载,尧让位于舜时,鲧与共工都反对,共工被流放于幽州之都,鲧遭诛杀于羽山之野。鲧死于非命的真实原因似乎与治水一事关系不大。

群山回响,诸水之源

由于大小河流都发源于山区,所以按此方法治水需先治山。大禹治理过的山川有:

陕西的岍(qiān)山、岐山、荆山、梁山、华山;

山西的雷首山、太岳山、析城山、恒山、太行山;

河南的王屋山、砥柱山、熊耳山、登封山;

山东的陪尾山。

以上是根据《史记》和《尚书》、《论语》、《孟子》、《庄子》、《国语》、《左传》等先秦典籍做出的总结。尤其是《尚书 · 禹贡》记载了很多治水的细节。

龙门今始为君开

传说大禹为疏导被峡谷阻断的一段黄河(今山西河津西北、陕西韩城北)曾凿石扩大峡口,即所谓的龙门。

大禹治水的工具之一:耒耜(lěi sì)。

夏、商、周、秦、唐祖先共建功业

大禹治水非一人之功,他还邀请契、弃、皋陶三名氏族酋长协助,后期益和三苗族人也加入。

契即后来商族的始祖,他掌管教化。

弃即后来周族的始祖,又名后稷,掌管农业。

益即后来秦人赵人的始祖,又名伯益。

皋陶是少昊氏之后,他掌管诉讼。后代封于蓼国(安徽六安)。又诉讼官称“理”,是李姓也包括李唐王朝祖源。

大禹足迹遍华夏

南方的三苗长期与华夏部落联盟处于对抗状态。他们参与了治水,成功后并未获得满意的奖赏,又再次反叛,大禹对其进行了征伐。

取得胜利后势力覆盖了江汉流域,后大禹开始称王,奠定了夏王朝国家的雏形。

大禹还在涂山(今安徽蚌埠西)举行诸侯大会,四方臣服,铸九鼎以纪功。这可以说是统一中国的象征性事件。

大禹巡守东南,在苗山(今浙江绍兴会稽山)再办大会,根据诸侯纳贡与贡献大小计功行赏,对于有意怠慢的防风氏(居于今浙江德清)果断予以诛杀。

这是大禹行使王权的开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的诞生已经呼之欲出了。


文字波


说到大禹,大家肯定都知道“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典故,这些典故大家都能脱口而出,那么大禹治理是哪个地方的水呢?


距今4000多年前,全球受当时气候变化影响,,导致大量冰川融化,源源不断的冰川融水流入大江大河,给世界各地依河而居的古文明造成了重大的损失。

这些史前大洪水在古巴比伦、古代墨西哥、古埃及等古文明中均有记载,比如《圣经》中的“诺亚方舟”就发生于公元前2370年,距今也是4000多年的时间,在世界上任何一个有足够时间跨度的民族历史和传说中,都有着相似的“大洪水”的传说,而且在传说中的时间、内容都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相传大约在4000多年前,中国的黄河流域也是洪水为患,尧就命令鲧去治水,鲧采取水来土挡的方法,哪里有险情,就在哪里筑高堤坝,历时九年,仍然没有治好,尧一怒之下,把鲧流放羽山,后来鲧就死在了羽山。

鲧死后,尧继续找人治水,众部落又推荐鲧的儿子禹,说到禹虽然是鲧的儿子,但是禹更聪明,为人更好,尧就让禹去治水,而禹也没有因为父亲的流放而心生怨恨,而是兢兢业业的治水。


禹接受任务后,首先就带着尺、绳等测量工具对山川、河流作了一番周密的考查,他发现黄河淤积流水不畅,于是确立了一条与他父亲的“堵”相反的方针,通过疏通河道、拓宽峡口,让洪水能更快的通过,禹通过对水进行疏导,来达到“治”的目的。

禹常年在外与民众一起奋战,置个人利益于不顾,“三过家门而不入”耗尽了心血与体力。


治水不是一两代人的事,而是华夏几十代人共同的事,从黄帝之前一直到大禹时期,全华夏的洪水治理才大致完成,华夏治水的过程也是各部族融合的过程,大洪水以前华夏军政中心在浪诸等南方地区,南方受到大洪水的影响,古羌族不断西迁北上与北方的龙山等文化相碰撞形成了早期的华夏文明。

大禹也是浪诸部族中的一员,传说大禹还曾去过淮河治水,在淮河的发源地桐柏山,住着一只名叫无支祈的怪兽,它蛇头猴身,力大无比,经常在河里兴风作浪,闹得沿河两岸经常遭受洪水侵扰,大禹发现了这个作恶多端的怪物,决定降服它为民除害。

大禹跟它搏斗了多个回合,仍没有取胜,后来者天神的帮助下,捉住了无支祈,并且用链子栓住它的脖子,把它从淮河发源地牵到淮河入海口,镇压在龟山脚下。

从此以后,淮河平静了许多,人们为了不忘大禹的功绩,便在桐柏山和龟山脚下盖了两处禹王庙。


大禹历经了十三年从完成了治水的浩大工程,功勋卓著,因为治水有功,舜就把王位禅让给禹,大禹就成了夏朝的开国君王。

大禹首先治理的是黄河,利用了疏通围堵之法成功治理了黄河之后,又开始治理九州,当时九州也是大禹所命名的,到后来的大夏九鼎,都是出自大禹之手。










遗产君


大禹治水是我国著名历史(传说),在上古时代,我国境内就出现了很多次的洪水泛滥,为了纪念我国古代治水英雄的事迹,古代人民在他们治水的基础上编织了美丽的传说。除了大禹治理黄河的神话,还有共工、鲧禹等。最为出名的还是大禹,因其艰苦卓绝的精神而世代流传。

大禹姓姒(si),名文命,生活在距今约5000年前。传说大禹走遍了九州(基本等同现在的中国大小),疏通了九条大河,治水达10几年之久。

据传,在上古时代,我国境内发生了一场特大洪水,大禹的父亲鲧去天帝那偷来了“息壤”(可以变成大山的小泥土,用来阻挡洪水),最终被天帝知道而杀害,收回了息壤,于是人们的家园又惨遭洪水破坏。鲧的尸体三年过去了都没腐烂,天帝大吃一惊,便派士兵去破坏尸石首,这时候从鲧的肚子里钻出一个小娃娃——禹,天帝既害怕又惭愧,无奈的把息壤交给了禹。

另外还有一种关于鲧的传说,说:

尧做帝王时,我国曾发生了一次特大洪水,尧命禹的父亲鲧去治理洪水,鲧一治就是9年,但丝毫没成效,原因是他骄傲不满,不虚心听取他人的意见,只按照传统的“堙障”的方法治水(就是用石块泥土修筑土石来挡洪水),由于耗费了无数的人力物力,结果被尧杀死在羽山。不久,舜做了帝王,派鲧的儿子禹去治理洪水。

禹是一个宽宏大度之人,并未因尧杀了他父亲而怨恨,而是一心治理洪水,不畏艰苦,婚后三日就离家治水, 一治就是十几年。

相传上古时期,黄河到龙门(今陕西韩城和山西河津之间)这个地方,被座很高的大山堵住了,所以在龙门这段地方就四处横溢,破坏两岸广大地区。大禹来到这里,将山凿开了个大口子,黄河从此有了出口。这就是“龙门”。

禹开凿龙门后,又发现黄河三门峡(今河南省境内)这个地方有个静水湖,四周群山环绕,山崖垂直插入湖中,河水盘山绕湖而过,严重影响了黄河洪水下泄。大禹举斧连劈了三下,高山峻岭变成了三条深谷,黄河水从此穿过深谷向下流去。人们便把这三条深谷称作“鬼门”、“神门”、“人门”,“三门峡”就是这样来的。

上图为三门峡,靠近神门的地方有一小石岛,为了歌颂大禹的业绩,人们将这个小石岛命名为“中流砥柱”。唐皇李世民还在砥柱石上留有“仰临砥柱,北望龙门,茫茫禹迹,浩浩长春”的诗句。禹“凿龙门、开砥柱”虽然是神话,但不一定说龙门的水就不是大禹带人治理的。

大禹治水顽强不息,而且很讲究方法。他吸取了父亲失败的教训,走遍了我国大江南北,通过观察我国境内几个大的水系形态和周边地形,并广泛听取大家意见,集中大家的智慧,把“鄄障”的方法改为“疏导”,最终治水成功。

整个中国的大水系(珠江水系、长江水系、黄河水系、淮河水系、辽河水系、海河水系)都流传着大禹治水的神话。例如,在长江流域有大禹斩龙的神话:相传大禹治理了黄河之后,便来到了长江巫峡(今湖北省境内)。禹见这个地方高峡深邃,江面狭窄,江水受阻严重,于是就派了一群龙在这里引水路,有条龙走错行了水路,开凿了一道不必要的峡谷。禹很生气,就把这条龙斩杀在一座山岩上,用来警诫其他的龙,今天重庆巫山县境内还有错开峡、斩龙台这样的古迹。在三峡旅游时,导游也会告诉你大禹治水的美丽传说。

传说大禹还去过淮河治水。在淮河发源地桐柏山(今河南省境内),住着一只名叫无支祈的怪兽,它蛇头猴身,力大无比,经常在河里兴风作浪,闹得沿河两岸百姓经常遭受洪水侵扰。大禹发现了这个作恶多端的怪物,决定降伏它,为民除害。大禹跟它搏斗了多个回合仍没有取胜,后来在天神的帮助下,捉住了无支祈,并且用铁链拴住它的脖子,把它从淮河发源地牵到淮河入海口附近,镇压在龟山(今苏省境内)脚下。从此以后,淮河平静了许多年。人们为了不忘大禹的功绩,便在桐柏山和龟山脚下盖了两座禹王庙。如今在庙中还可以见到“雕梁画栋碧玉墙,飞琉檐角八宝镶,朱红圆柱描龙凤,金打兽环放光芒”的诗句。

我擅长的领域是历史,欢迎关注、评论,谢谢!


用户79335034604


“大禹治水”主流观点认为治理的是我国黄河及其支流,也就是黄河流域。但还有一种说法是治理的淮河,这种说法主要是源自于考古发现的淮河东岸的禹会村遗址。

据文献记载,大约在四五千年前,华夏大地发生了一次特大的洪水灾害。由于原始社会生产力极其低下,人们面对洪水只能躲避。当时的部落联盟首领尧目睹洪水情形,为了尽快解决水患,就召开部落会议,最后推举了大禹的父亲鲧来完成这项任务。

由此可知,尧的部落联盟所在地就是洪水泛滥地之一,同样鲧和大禹是属于尧的部落联盟,所以鲧和大禹的所在地同样是洪水泛滥地。

那么,尧的部落联盟所在地到底在什么地方?尧是中国上古部落联盟首领,是黄帝的继承人。尧继位后,定都在平阳,也就是今陕西临汾,而临汾恰好西邻黄河。由此可知,尧要求鲧去治理的河流是黄河,这一论点是有考古支持的。

1978年,社科院考古所对陶寺遗址进行了大规模发掘,获得了许多陶器、石器、礼乐器和装饰品等。其中发现的王级大墓中,有象征王权的龙盘、陶鼓、石磬、玉石钺等奢华的随葬品。后经过研究分析,陶寺遗址基本被证实就是尧的都城,也就是平阳尧都。

我们经常认为大禹治理九河治水,说他是治理了九条河。其实这个理解是不准确的,大禹并不是治理了九条河流,而是将黄河之水用九条人口挖的河渠引导开来。传说是大禹带领人民凿开九座大山,挖通了九条大河,最终把洪水引入大海。

相传黄河上游的龙门山上的禹门口,也就是现在的陕西韩城附近,为大禹所凿。黄河水由此而下,奔腾咆哮。位于山西省芮城县东南的黄河岸边的神柏峪,相传是大禹勘察水情时歇脚的地方。如此种种,都说明大禹治水治的是我国的黄河。

而关于治理淮河一说,则还有待商榷。这个说法主要是源自于安徽省蚌埠市西南的“禹会村”遗迹,这个禹会村遗址是处于新石器时代晚期,属于龙山文化晚期遗存。此遗址对探索江淮地区文明起源的进程确实有重要的意义,对考证“大禹治水”的历史也有相当的学术价值,但并没有表明大禹治理的是淮河,还有待考证。

综上所述,大禹治水治理的应是我国的黄河及其流域。


野史也是史


以前学地理的时候,地理老师就讨论过大禹治水治理的哪条河,结果一节课也没讨论完,今天看到这个题目,觉得应该分享下自己学的知识。



首先看看大禹是哪里的人?

其实这个一直存在着很大的争议,别说这个,就连有没有大禹这个人都众说纷纭,所以这里就说下大家都认可的,大禹原来的名字叫姒文命,是古涂山氏国人(今安徽怀远人)。大禹出生地却是在郑州登封嵩山的附近。当然万事没有绝对,所以这里说的都是普遍认为的。

接下来再看看大禹治水到底是治理的哪条河?

我认为应该是黄河,也有人说是淮河。五帝时期,黄河流域水患特别严重,百姓经常因为水患而流离失所,庄家更是颗粒无收,正因如此,治理黄河水患的问题一直困扰着人们。到了尧舜时期,黄河流域流水情况更加不稳定,已经到了不可不治的状况了,尧派遣鲧(大禹的父亲)负责治理洪水灾害,鲧采取障水法,在河岸两旁建立堤坝,也就是把水堵住,水高一寸堤坝就建高一寸,结果可想而知,治标不治本,一旦决堤,危害更严重,九年的治理不但没有改善,反而加重了,舜继位后就把鲧流放了。后又任命禹治理黄河水患,大禹有了前车之鉴,采用疏导方法来治理黄河泛滥问题,前期工程极大,但是效果却很显著,不断的疏通河道,甚至自行开挖河道,经过13年的治理,水患终于有所好转,乃至以后都可以得到控制。


大禹治水的方法

大禹觉得缓解黄河灾情最佳的方式就是将其水量均匀分布,引导其顺利东流如海,和现在治水方法差不多,就是疏导。大禹还认为要治理黄河水患,必须先把山川地理情况弄清楚,欲治水先治山,大禹命人把土地疏通平整,治理的山也多达十几座,通过治山疏通水路,不造成堵塞泛滥的情况。

(大禹分九州而治)



接着再开始理通水脉,最具代表的就是黄河上游的龙门山河段。龙门山处于梁山北面,大禹原本是通过甘肃积石山来引导水流出,结果被龙门山挡住,大禹就把龙门山开凿了一个大学五十来米的口子,积石山的水成功引入,只是为难鱼儿了,因为龙门山地势高于积石山,很多逆水而上的鱼根本游不过去,但是总有奋力拼搏的鱼儿,它们拼命的向上跳跃,经过无数次的跳跃,终于跃过龙门,所以才有了“鱼跃龙门”的景象。


羽评郡主


在读《山海经》的时候,有一个故事非常惹人注意,那就是后羿射河伯冯夷的故事。

这是个什么样的故事呢?

话说有一年河伯化为白龙在河里游泳,被后羿撞见了,后羿二话不说,搭弓射箭把河伯的眼睛射瞎了。河伯去天帝那里告状,天帝不仅没替河伯平冤,反而羞辱了他一顿。

天帝为什么要羞辱河伯呢?大概是大家都知道河伯阴险狡诈吧。而天帝当时的理由是:你作为黄河水神,不在河底好好守着宫殿,游到河面上就活该被射。

看似有道理,实则根本就是瞎扯淡。在这件事里,河伯完全是被冤枉的。河伯作为黄河水神,在河里游个泳都不允许吗?

这件事之后,本就两面三刀的河伯,性情更加卑劣了。冯夷自知在诸神之中地位低下,发脾气也会挨揍,就把矛头指向了平民百姓。

河伯冯夷发怒之后,黄河泛滥,天下洪水滔天。这时候正好是尧帝时期,本来太平的人间突然遭此大难,尧帝被打了个措手不及。

尧帝虽然治理天下很有办法,对这洪水却无能为力。鲧及时站出来,开始带领着众人治理洪水。

鲧溜到天帝那里,盗出来息壤,并用堵的方式,来解决水患。鲧治水九年不愈,盗息壤的事情被天帝知晓,鲧亦被处死。

鲧被处死之前,终于发现了洪水的秘密:原来一切都是冯夷作乱。鲧在被祝融烧死之后,怨灵不散,腹生大禹,鲧亦化龙而去。

天帝虽然处死了鲧,可洪水仍旧肆虐,天帝不管,尧帝亦无奈。又过了多年,大禹长大成人,接替其父治理水患。

大禹临危受命,带人游走山河之间,以求治水之道。忽一日,鲧化龙来到大禹面前,以尾画地,道出洪水的秘密,并告诉他解决之道。

鲧的方法果然奏效,很快,洪水平息。大禹也在河水里揪出河伯,把他暴打一顿,然后送到天帝面前,等候天帝发落。

天帝本就讨厌河伯,当年河伯放洪水肆虐之时,本是因果轮回,天帝也没法插手。这一次河伯有罪,便趁其罪,将之关押在黄河水底忠极之渊。

讲到这里,自然也就很明白大禹所治理的河流是哪条了。彼时洪水滔天,河伯趁机作乱,游走大江大河,所到之处,皆是水灾。

大禹又是怎样捉住河伯的呢?其实办法很鸡贼,鲧告诉他洪水的秘密之后,大禹第一时间便想到了用疏通的方法,使水位降低,然后困住河伯。

果然,河伯这货脑子轴,水位变低了,还在河面上飘来飘去,这不是找死吗。

你以为大禹手里的工具是干嘛的?其实是叉龙的。上方的两个刺定住龙头,使得河伯不得乱蹿,然后其他人定住手脚,河伯便被活捉了。


祗树


我是长乐未央,我来回答问题。

在世界范围内的神话传说、史诗、宗教故事都有关于远古大洪水的记述。《圣经》中的“诺亚方舟”,印第安传说的“雷鸟与食人鲸”,我国关于洪水的神话传说主要是“鲧、禹父子两代治水”。

三皇五帝之时,河水泛滥,生灵涂炭,鲧受命治水,以“堵”之法治水,失败被杀;禹,子承父业,总结经验教训,开辟以“疏”之法治水,带领先民,历时十三年终于完成治水大业。其间“三过家门而不入”,公而忘私;不拘泥于成法,因地制宜,开拓创新,创造了治水的新思路,并终获成功。

治水耗尽了禹的心血和体力,他本人也因治水的不世之功,被推选为九州共主;他本人被尊称为“大禹”,这肯定了他的历史地位和伟大功绩。可以说,大禹治水的精神是中华民族战胜自然的自信,是中华民族勇敢特质的象征和源头。

可是,大禹治水的具体位置在什么地方,一直困扰着史学界,直到今天尚无定论。但是主流观点是:黄河中下游区域,淮河流域一带。

在我国很多地区都有关于大禹治水的遗迹和传闻。安徽怀远县有禹墟和禹王宫;河南洛阳有大禹开凿龙门的传说;河南开封市郊有禹王台;山西河津县城有禹门口;陕西韩城有龙门,相传为大禹所凿,有“鱼跃龙门”的旧址;山西夏县中条山山麓有禹王城址;河南三门峡,相传大禹治水,凿龙门,开砥柱,在黄河中流这一段形成了“人、鬼、门”三道峡谷,三门峡始得名;河南禹州城内有禹王锁蛟井;陕西西安户县有“三过村”,传说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湖南长沙岳麓山山巅有禹王碑;湖北武汉龟山东端有禹王矶;四川南江县有禹王宫……

根据上述地名推测,大禹治水的地域涵盖秦晋豫三地,有可能还包含山东、江苏(冀州-梁山-太原-太岳山之南-淮水、沂水-蒙山、羽山-入海)等地。之所以全国多地建有大禹的纪念设施,有可能先民为了感念大禹治水的功绩,并祈求当地不受水患侵扰,而特别奉祀大禹,不见得大禹曾去过当地或者在当地治水。

根据现代的研究,由于地震原因造成的堰塞湖,严重影响下游的安全,当堰塞湖崩溃之时,瞬间倾泻的洪水其破坏力惊人,会造成下游河道的改道和严重的洪水灾害,威胁下游的安全。

相信随着考古发现更多的证据出现,大禹治水的范围将更加精确。


长乐未央1981


大禹治水作为中国古代神话故事传颂至今,大禹也因治水有功,被舜帝禅让而继承帝位,那么大禹到底治理的是哪条河流呢?


虽然大禹的出生地饱受争议,不过他一直活跃于中原地区这是没有任何疑问的。史书上记载的是中原洪水泛滥导致的水患,所以后世史料中一般把这条河定义为咱们的母亲河黄河,黄河泛滥也是个历史遗留问题,到现在不也是如此吗。

而且大禹划分的天下九州也与水患治理颇有联系。为了能够泄洪,他就想尽办法目的就是想将洪水引入东部大海,“州”,从字形上看,就是河流绕着高地、山丘流淌,《说文》里也说,水中可居曰州。由此可见,九州最初的本意与行政区划无关,而是天然的地形地貌,每一个“州”,都是一个高于水面的可以住人的陆地板块,在古代中国里这样的陆地板块全国共有九个,也就是咱们经常说的天下九州。


实际上,我觉得在当时生产力并不发达的年代,大禹治水很有可能治理的是黄河小支流,并不是完整的大黄河系统。用了十三年之久,也可见当时人们治水的艰难。

(配图来自网络)我是纳兰轩若,欢迎互动关注。


纳兰谈史


《孟子·滕文公》:

禹疏九河,瀹济漯,而注(诸)海。而据《尔雅·释水》记载,九河是徒骇、太史、马颊、覆鬴、胡苏、简、絮、钩盘、鬲津。

其中徒骇河原为禹疏九河之一,因禹治此河,用工极众,治河工难,众徒惊骇,故名徒骇。数千年来,沧桑巨变,故河早湮,形迹难寻。现代徒骇河并非禹疏之河,而是明代开挖的一条防洪排涝河道。

马颊河禹疏九河之一,因上广下窄状如马颊而得名。数千年来,沧桑巨变,故河早湮,形迹难寻。据前人考证禹疏之马颊河在今河北省平县及东光县间。

漳卫新河是古代鬲津河演变而成。史籍记载鬲津为禹疏九河之一。

秦口河上游为钩盘河,而钩盘亦为禹疏九河之一。

以上几条河都是海河流域的河流,经过滨州市无棣县沾化区入渤海。

资料取之于巜惠民地区水利志》,青岛出版社,1991年12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如牛23


中国历史上有三皇五帝,三皇就是“伏羲、女娲、神农;五帝就是“黄帝、颛顼、喾、尧、舜”。这些是中国的神话还是历史,我们听听历史学家顾颉刚是怎么说的。

顾颉刚在商务印书局编辑教科书时,阅读了大量上古时期的典籍,发现许多神话有层累的建造中国古史。譬如:诗经中提到的禹,就是大禹,出现在西周,但是它的原型是铸造在九鼎之上的一个动物;到了春秋时期,孔子在编辑鲁国历史书“春秋”时将尧舜推荐出来,目的就是有尧舜禹禅让,就是今王不如古王;到了战国早期,出现了五帝,战国晚期邹衍将黄帝变成为华夏共祖;汉代中期,伏羲、女娲、神农开始出现;最晚出现的是开天劈地的盘古,是在魏晋时期出现。顾颉刚认为,同是一台戏,越是后来便添枝加叶的演绎越多。

司马迁的“史记”有五帝本纪,司马迁是通过孔子的后人孔安国提供的典籍而写的,当时是为了汉朝的大一统,就是为了凝聚七国的臣民认同感,大家都是炎黄子孙。但是,二千多年过去了,这种儒家神话的炎黄子孙被现代人认为真的炎黄二帝了。

伏羲、女娲、神农在神话中,伏羲与女娲是蛇身人首,神农是人身牛首。有了这些神话的故事,你们还在争论大禹治水在哪条河?不说开国际玩笑,就是在开自己人欺骗自己人的玩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