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射鵰英雄傳的電視劇翻拍那麼多次?而雪山飛狐卻很少有人翻拍?有什麼原因嗎?

書香意


我個人感覺這個問題的關鍵在於《射鵰英雄傳》遠遠比《雪山飛狐》更具影響力和歡迎度。

首先,《雪山飛狐》是金庸先生早期作品,譭譽參半,比如我非常喜歡程靈素,但極度討厭男主角胡斐。為何?2018年5月6日再次看完《雪山飛狐》和《飛狐外傳》後,我寫了這樣的讀後感:

看完了《雪山飛狐》和《飛狐外傳》,久久不能平靜……

第一,胡斐真的是遇到貴人了,是程靈素幾番救了他的性命,死後讓他更加成熟謹慎,最終多年後能夠與苗若蘭攜手江湖。金庸在《飛狐外傳》後記中承認:“目的是寫這樣的一個性格,不過沒能寫的有深度。”(第660頁)在我的感覺,胡斐在這部書中特別是在程靈素面前很多時候簡直是個愣頭青,既不寬廣,還又莽撞,比如對程靈素給苗人鳳看眼睛不甚放心,又如不像張無忌一樣不敢直面愛情,還竟然為了掩飾尷尬和程靈素義結金蘭……

第二,程靈素可匹敵甚至超過黃蓉和任盈盈的智慧與高明手段令人佩服之至!比如在天下掌門人大會上的表現可以完爆胡斐在內的所有人,真乃女中豪傑!可惜程靈素太善良了,兩次放過背叛師門的師兄姐,加之胡斐不聽他的話,也兩次成為累贅,最終因此而逝。豈不痛哉!

第三,程靈素去世後,胡斐肯定是悔恨慚愧不已,多年之後為了紀念她留起了大鬍子,也肯定更加小心謹慎,才能活到《飛狐外傳》中的與已長大了的苗若蘭相遇之日……

第四,金庸先生認為:“只是在我寫的這許多男性人物中,胡斐、喬峰、楊過、郭靖、令狐沖這幾個是我比較特別喜歡的。”(第660頁)顯然,像《碧血劍》初衷是想塑造袁崇煥高大形象而偏離到袁承志身上類似,以胡斐和陳家洛為主角的的早期金庸作品也難言爐火純青,集中體現在主角身上的不成熟與莫名其妙。

哎,一想起程靈素就想唱《雪中情》裡那句:痴情換得一生淚印……

其次,《射鵰英雄傳》是很多人的心頭至愛,集中體現在對郭靖郭巨俠的景仰。

一方面,郭靖在歷史上是有原型的、不過是個小人物。金庸先生以靖康之恥為背景,巧妙地以郭靖為原型進行《射鵰英雄傳》的創作體現了金庸先生的天才,在此基礎上又創作了《神鵰俠侶》和《倚天屠龍記》,是為著名的射鵰三部曲。

另一方面,郭靖在金庸迷中不僅僅被稱為是郭大俠,而是“郭巨俠”,是金庸先生所有小說中首屈一指的人物。為何?《神鵰俠侶》中,郭靖送楊過去終南山拜師學藝時曾對他說:“為國為民,俠之大者”——請注意不是“俠之大者,為國為民”。郭靖一生就是以此為信念,先是追殺殺父仇人金國六王爺完顏洪烈,之後又攜黃蓉、女兒女婿兒子、丐幫甚至是天下英雄在襄陽力抗蒙元入侵,最終郭黃夫婦於1273年正月雙雙在襄陽城頭殉國。何其悲壯!何其偉大!

最後,我看了三遍金庸全集,一直最喜歡的就是《射鵰英雄傳》。這部書也是不少金庸迷的最愛,甚至差點榮獲矛盾文學獎,只是倒在了最後一輪。不論是歷史上的郭靖還是小說中的郭靖都體現了他們的價值,其中金庸先生的貢獻不可磨滅。郭巨俠的高大形象也會激勵和影響一代代華夏兒女、炎黃子孫……

我想不少金庸迷應該和我是類似的想法吧?而這就是《射鵰英雄傳》遠比《雪山飛狐》(包括《飛狐外傳》被翻拍更多的根本原因。





武俠評論員


故事的精彩程度

《射鵰英雄傳》的精彩程度和可塑性遠高於《雪山飛狐》以及《飛狐外傳》。

《射鵰英雄傳》從江南小鎮寫到草原大漠,從東海桃花島寫到華山,小說中的主要人物就達40多個(不算魯有腳、瑛姑這些打醬油的角色)。小說的故事主線鮮明,場景多、人物多,就像一幅五彩的油畫,看上去就是大場面。

《飛狐外傳》和《雪山飛狐》加起來的故事人物不到30個,故事發生的地點主要是以雪山為背景,時代特點和故事線並不清晰,也讓人覺得讀起來不那麼過癮,改成電視劇給觀眾的興趣自然也沒什麼吸引力。

《射鵰英雄傳》所寫的江湖門派眾多,武功招式聽起來充滿了東方的浪漫主義色彩,像降龍十八掌、北斗七星陣、彈指神通、落英繽紛掌,給人以無窮的想像。而飛狐兩書的武功名稱聽起來就乏味許多,什麼胡家刀法、苗家劍法,觀眾聽到也很難被吸引住。想想小時候多少男生看完電視,學著電視裡的人物比劃,嘴裡喊著“亢龍有悔”之類的招式名稱,臉上一副江湖大俠的凜然,可是要讓他們學著叫什麼“胡家刀法”的,那就顯得十分無趣了。

故事主題的昇華

《射鵰英雄傳》大家都耳熟能詳,開啟了“射鵰三部曲”,圍繞一個“俠”字,金庸先生借小說道出了他對武俠的理解:為國為民,俠之大者。金庸先生的“俠”,有射鵰系列的大俠,令狐沖的無俠,韋小寶的反俠,圍繞著個人與國家、民族大義展開,主題思想不斷昇華。

而飛狐兩部小說成書在金庸先生創作早期,當時還沒有這樣的思想深度,胡斐、胡一刀、苗人鳳都只能稱得上“江湖俠客”,遠不及後來捨身取義的“大俠”。江湖俠客為弱者打抱不平,快意恩仇,卻缺少在大是大非與小恩小怨之間的矛盾衝突,人物性格也就顯得格外簡單,沒有太多可塑性。我們可以看到很多人會討論射鵰三部曲中某個人物在某個情節上的選擇,研究其心理,卻很少有人討論飛狐中的內容。例如有人會想象如果小龍女嫁給絕情谷主會怎樣怎樣,卻沒人研究胡一刀如果不死會怎樣,因為人物太簡單了,答案就沒意思了。


原著小說的改編難度

《射鵰英雄傳》全書共40章,從丘處機路過牛家村一直寫到華山論劍。這部小說歷史背景突出,氣勢宏偉,場景紛繁,人物眾多,給了影視劇很大的發揮空間。然而,這麼龐大的故事,金庸先生在寫作處理已經十分純熟,並不會讓人覺得故事拖沓或紛亂,要做成影視劇,很容易就可以在劇本上進行影視化的處理。據金庸先生自己透露,在寫《射鵰英雄傳》期間,他正在學習西洋的戲劇和戲劇理論,不自覺就對作品進行了一些戲劇化處理。這也讓《射鵰英雄傳》在閱讀時,讀者可以感受到十分鮮明的人物性格,以及故事中迅速集中的矛盾衝突,這些也讓劇本的打磨更簡單。

《雪山飛狐》全書共10章,《飛狐外傳》全書共20章,這兩部短篇合起來是一個完整的故事,但兩部書卻分別有自己的主人公。《雪山飛狐》明面上的主人公是胡斐,實際主人公卻是胡一刀,《飛狐外傳》可以認為是《雪山飛狐》的前傳,講述的是胡斐的成長曆程。這兩部小說中的故事線相對發散,而且原著中並沒有直接講故事的來龍去肪,而是通過各種倒敘、補敘,拋出一堆線索,讓讀者拼湊出一個完整的故事。這種寫作方式對影視作品的編劇來說,改編的工作量很大,幾乎是重寫一個新的故事。如果理解不正確,就會變成借用了小說人物名稱的另一個故事,實在是吃力不討好。


他們叫我PS


首先,是雪山飛狐故事的精彩程度遠不如射鵰英雄傳,好多人沒有過原著,在民間傳播有限。

第二,故事發生在冰天雪地裡,導致拍攝取景難度大,拍出來觀眾不一定認可,投資與回報不成正比,長期在室外拍攝對導演和演員都是一個巨大的考驗。

第三,只有一個版本,並且年代久遠,沒有話題和熱度,不如直接找重拍多的,即使是被罵拍磚,起碼收視率容易得到保證。


靈狐看盤


雪山飛狐已經拍了五個版本


200510黃仁泉


雪山飛狐故事情節太單薄,原著內容就不多,時代也不好,清地位已經穩固天下太平了反清已沒多大意思,不象射鵰英雄傳時代、宋金蒙交替的大時代,正是英雄建功立業的時候。讀者關注射鵰英雄傳的多,是關注大英雄,英雄離開時代就沒有意義。所以射鵰三部曲讀者最多,名聲最大,只要拍就會有人看,而雪山飛狐多數人都沒看過原著,只有正宗金迷才看過,市場就小的多,拍出來收視率肯定沒有三部曲高,這叫馬太效應,原有人看拍的越多,拍的越多越有人看,沒人看就沒人拍,知名度更低更沒人看。同樣是殺父之仇,胡斐只是私仇,郭靖則是國仇家恨,級別相差太遠。


海中巖haha


射鵰寫的更成熟,更精采,有民族大義俠之大者的氣慨,悲憫戰亂蒼生的胸懷。香港雖然硬件不足,但導演與演員水平較高,拍出了原著的精髓。而國內返拍更追求場面色彩,更多追求男女主角演員的外表美豔,使一本充滿正能量的小說變了原味,查先生肯定不會滿意。民眾也更懷念港產原劇。


獨凇


射鵰英雄傳裡,每一個人物都有血有肉,每一個層面都有獨特的特點及應用。每一個領域都有精英與奇才,每一個角度都有不同解讀與價值。人物之多,意義之深,是其他所無法比擬的


佛澤深厚


當然是被俠之大者的稱號忽悠啦!中華自古就有標榜的習慣,個人崇拜已經被演繹到了極致。人們已經不關心一個人的行為是否起到好的作用,大的作用,只關係出發點是否正確,是不是能有更多感動。現在的心靈雞湯,哪怕是傳銷,都和這個有關。缺少思考的結果就是人云亦云,說的有道理就是道理,並不管實際情況。


浸淫之辭


雪山飛狐有翻拍好吧,聶遠就演過胡斐


吐槽兩下


個人覺得,射鵰英雄傳是大陸第一部引進金庸先生的香港電視劇。對廣大群眾有極深的印象,再者個人也比較喜歡射鵰英雄傳的故事情節!而另一部劇,我都沒有看過完整的,這只是個人觀點和喜好吧。從商業角度來說我覺得焦點才是賣點,關注度才是流量、僅憑這些,作為投資者也會選擇神鵰英雄傳來翻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