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雲社的最大競爭對手就是青曲社,你認同嗎?

我為什麼能上熱搜


德雲社之於青曲社,好有一比:大象🐘之於小雞🐥,差距不是一丁點,根本不在一個量級上。德雲社未必把青曲社當作勁敵,青曲社肯定把德雲社當作威脅。

張雲雷一行八人在2017年底西安一戰,青曲社傾巢而出,還邀請了多名當地相聲前輩助陣,結果還是慘敗、結果張雲雷一戰“封王”——平西王!去年底,郭德綱帶隊到西安巡演,青曲社“只好”跑到廣州演出,似乎有意在避德雲社的鋒芒。

還真是“沒有比較就沒有傷害”啊。首先,論藝術造詣、創作能力和表演水平,苗幫主均難敵郭德綱、甚至不及張鶴倫、孟鶴堂等。本來就不是科班出身、又是半路出家,後天又沒心思花在相聲藝術研究和創作,基本功不紮實、口齒不清,難成名角。

郭德綱生長於相聲窩——天津,從小耳濡目染、痴迷上傳統曲藝,尤其相聲、評戲、說書等方面,涉獵面廣,又受多名相聲曲藝名家啟蒙、指點。成長過程也是一門心思在藝術鑽研上,心無旁騖。

在個人行事風格上,郭德綱更注重實際意義和現實利益,不玩務虛的套路,主持綜藝、涉足影視、辦京劇社(麒麟劇社)、評戲社(太平劇社)、海外開分社、投資澳大利亞,每件事幾乎都能和品牌塑造和宣傳、實現經濟利益慼慼相關。

苗幫主呢,加入曲協相聲藝委、開會研討相聲藝術、接棒什麼旗幟、發微博蹭熱度、曬曲協開會照片、當大學客座教授、自稱漢語言博士等,虛頭洗腦名堂弄一堆,手藝卻不見長。

其次,團隊人才結構上也不及德雲社一個分隊。德雲社除了郭德綱和于謙這對黃金搭檔和靈魂人物外,還有高峰、岳雲鵬、張雲雷、張鶴倫、張鶴倫、郭麒麟、燒餅等,哪一對組合不是聲名遠播、實力不容小覷。反觀青曲社,除了苗阜和王聲有些江湖地位,其他演員幾乎沒什麼知名度,或者小眾範兒,獨立開專場演出都不可能。

再者,在相聲最賺錢和吸粉的商演方面,德雲社每年在國內的專場、巡演,以及出國商演,相聲界百餘年來都無人能企及,更別說青曲社——連國門都沒邁出去過。門票方面,不說黃牛炒作因素,就網上掛牌均價,幾乎都不及德雲社的分隊。

單就這三方面一比較,青曲社就該汗顏了吧,還需要列出更多落差對比麼,還會說出“德雲社最大競爭對手是青曲社”的言論嗎?當然,如果非得這麼說,那也是個人自由,只是多少有點“夜郎自大”罷了。


岑詮


戊戌年的封箱演出中郭德綱說“現在是德雲社最好的狀態”!沒錯,1995年成立的德雲社,到今天已經整整24歲了,24歲對一個人來說,是正值青春年少,有活力也有精力,更重要的是有積極向上,奮勇爭先的心態!


郭德綱和于謙“老兩口子”是德雲社的精氣神,主心骨;岳雲鵬、張雲雷是德雲社的“面子”;高峰、欒雲平是德雲社的“裡子”;“雲鶴九霄”的數百名之多的弟子是德雲社強大的人才貯備庫!這些青曲社有嗎?


苗阜和郭德綱不同的經營理念,使青曲社失去了競爭力

不可否認苗阜先生在西安還是小有名氣的,他的青曲社在西安也是人盡皆知,但是在全國的知名度可就大打折扣了。西安以外的人知道青曲社和苗阜,並不是因為苗先生的相聲作品,而是因為苗先生對郭德綱的指責和挑釁。對相聲界稍加留意就會發現,在蹭德雲社熱度這一方面,他苗阜排第二,就沒有人敢排第一!

一個相聲演出團體的領頭人,沒有讓觀眾喜聞樂見的作品,只會蹭同行的熱度,那真是太尷尬了!

對於青曲社的印象,我想大多數網友和我一樣僅僅停留在對苗阜的印象上,或者是從他各種譁眾取眾中認識了他,然後知道了他創辦的青曲社。再深入一點,知道苗博士的代表作是《滿腹經綸》《學富五車》,也順帶了解了他的搭檔王聲,至於青曲社的其他人,就知之甚少了。這從側面說明,苗阜只知道突出自己,不願意去捧旗下的其他相聲藝人!

郭德綱正好相反,在自己有能力捧紅別人的時候,老郭迅速的把自己的得意門生岳雲鵬推到前臺,成為了家喻戶曉的相聲明星!緊接著他又馬不停蹄的捧紅了張雲雷、孟鶴堂。可以說從2010年至今,郭德綱一直在捧著德雲社裡的演員。郭德綱追求的不是單個人的走紅,而是整個團隊的揚名立萬!他一直在努力的踐行這這一理念,經過20多年的努力,如今的德雲社在老百姓心中可是有口皆碑!


2018年苗阜遭遇了“滑鐵盧”

我想苗阜應該會選擇性的忘記2018年發生的一些不愉快的是吧?比如西安跨年專場被張雲雷戰敗。這裡有兩處重點:一,西安是苗阜的大本營,是張雲雷的客場。二,按照相聲界的族譜,張雲雷比苗阜低一個輩分,輸給小輩,苗先生一定是不開心的吧?這件事也成了苗阜在相聲界威望的分水嶺,在這之前,他還可以和郭德綱來一個公平競爭;在這之後,苗先生只能和老郭的弟子們一較高下了!


接下來的時間,苗阜也很是折騰了一番。先是網上和德雲社演員孟鶴堂的隔空對戰,有意思的是,儘管苗阜把對手從老郭雲字科的弟子降到鶴字科的弟子,網上仍是一邊倒的站在了德雲社這一邊,苗阜又一次懟德雲社失敗!

後來又出了澳洲商演的烏龍,苗先生大張旗鼓的宣傳自己要去澳洲商演。並十分有信心的說澳洲是每一個演員都可以去巡演的,結果卻因為售票情況不理想而不得不取消……

如果從一個企業的發展來說,青曲社沒有和德雲社可以抗衡的核心競爭力,短時間內也不會有!所以,我不認同“德雲社的最大競爭對手是青曲社”這一說法!


相聲迷老於


如今,德雲社和青曲社已經成為國內第一和第二大的相聲團體,但是,如果說青曲社是德雲社最大的競爭對手的話,拾憶並不認同這一觀點。



要知道,雖然青曲社這幾年在參考了德雲社的運營模式之後得以快速發展,成為西北地區最大的相聲團體,在國內也有很高的知名度,但是拿它和德雲社相比的話,還真的是高看青曲社了。



首先,我們先看一下青曲社如今的規模,雖然網上曾說苗阜手下有“四梁八柱,人才濟濟”,但是青曲社如今除了苗阜和他的搭檔王聲之外,有名氣的相聲演員並不多,這也導致青曲社的演出影響力並不算很大。



此外,儘管青曲社在西北地區影響力比較大,但是他們到目前只在西安有分店,這也導致青曲社的大部分影響力也只侷限於西安周邊而已。



而反觀德雲社,從2006年開始,德雲社在郭德綱的率領下快速發展,並且在德雲社特有的培養相聲新人體系下,德雲社這幾年人才濟濟,除了郭德綱于謙之外,還有岳雲鵬孫越、張雲雷楊九郎、孟鶴堂周九良等人氣極高的相聲演員,至於德雲社的班底更是強大到不行,德雲社旗下可是有八個演出小隊,上百相聲演員,每一個小隊單拎出來都能獨當一面。



就比如在2017年年底,張雲雷就曾率隊到西安演出,而且很不湊巧的和苗阜創辦的青曲社在同一天同一個地點上下樓演出,本以為這是苗阜的主場作戰,但是最終苗阜帶隊表演的演出效果遠遠不及張雲雷的一個小隊,這樣一度讓苗阜在微博上陰陽怪氣的諷刺德雲社。



單從張雲雷這一個案例就能看出,苗阜所創辦的青曲社目前還比不上德雲社的一個演出小隊,更何況德雲社有八個演出小隊呢?



而且,論規模的話,青曲社也遠不及德雲社,要知道德雲社不僅在北京有多個演出低調,目前在全國各地也創辦了多家分社,而且前一段時間,郭德綱更是有意在西安創辦德雲社分社,如果這一想法落實的話,青曲社的生意想必也會受到不小的影響吧!



因此,無論是從規模還是從實力以及演員的人氣來比,青曲社都遠遠不及德雲社,因此,說青曲社是德雲社最大的競爭對手真的高看青曲社和苗阜了。


拾憶物語


德雲社能說的出名字,買的出票,能個人開專場的,有郭德綱于謙,郭麒麟閻鶴祥,岳雲鵬孫越,張雲雷楊九郎,孟鶴堂周九良,燒餅曹鶴陽,張鶴倫郎鶴焱,謝金李鶴東,還有新加入的張潘劉銓淼,還有一些參加演出相對較少的相聲演員,高峰欒雲平,侯震,陶陽,都是不錯的相聲演員,而青曲社,我知道的,只有苗阜王聲倆人,其他的我一個不認識?當然,盧鑫玉浩曾經也是青曲社的,現在已自立門戶。而離開德雲社的知名相聲演員要比青曲社多的多,曹雲金劉雲天,何雲偉李菁,徐德亮,閆雲達,張康,高曉攀等,混的比較好的高曉攀創建了嘻哈包袱鋪,旗下的相聲演員金菲陳曦是個人比較喜歡的一對搭檔。還有郭德綱徒弟,張康和其搭檔賈旭明創建的樂活卉,也是一對不錯的演員。

由此可見,從陣容到名氣,青曲社還差的遠,都不一定有高曉攀的嘻哈包袱鋪人氣高,更別提德雲社了。


Thirty—one


青曲社和德雲社不是一個量級,對德雲社構不成競爭。

看規模

德雲社旗下有四百多藝人,八個演出隊。在北京有五個劇場,在國內有三個分社,在海外有一個分社。德雲社還涉及華服、紅酒等產業。德雲社僅演出收入每年就幾千萬,資本市場對其估值更是高達15億以上。

青曲社成員數十名,在西安有三家劇場,在外地無分社。青曲社門票收入未見公開報道,顯然是低於德雲社的。



看影響

德雲社把相聲從衰落中拯救出來,是有相聲以來影響力最大的一個團體。其班主郭德綱的影響力更是達到極致,微博粉絲七千多萬,有一大批忠實觀眾。德雲社還培養了不少相聲人才,他們都有自己的受眾和市場。

青曲社的影響力僅限於西安,其班主苗阜微博粉絲八十多萬。整個社團除了苗阜王聲,還沒有影響力比較大的演員。



看成就

德雲社是相聲復興者,為相聲開創了一個新時代,為相聲承上啟下培養了接班人,在推廣傳統曲藝方面不遺餘力。德雲社是國內唯一能做商演的相聲團隊,郭德綱本人也有一大批經典作品傍身。

青曲社是德雲社的追隨者,立足西安本土。在人才培養上剛剛起步,學員盧鑫、玉浩獲得過歡樂喜劇人冠軍。苗阜王聲有《學富五車》、《滿腹經綸》兩段影響力較大的作品。

目前看來,德雲社至少在十年內還沒有競爭對手。一枝獨秀其實也是相聲不景氣的表現,百花齊放才是相聲的真正繁榮。


一鍋魚三樣


如今雖然說除了德雲社青曲社算得上是相聲界第二大團體,但不論是從規模、知名度、人氣、影響力等各方面比較,青曲社都不能和德雲社相提並論,兩個相聲團體發展的相差甚遠,根本就不是一個級別,一個檔次的。說青曲社是德雲社的競爭對手,那是在給青曲社臉上貼金。如果把青曲社和嘻哈包袱鋪、相聲新勢力這樣的相聲團體做一個比較,也許還有一定的可比性,單單一個青曲社根本對德雲社夠不成什麼威脅,本身就是一個奧拓就算改裝的再好又有什麼資格和坦克去競爭?



德雲社成立於1995年,至今24年了,經歷了各種挫折和磨難,當初受盡了同行的白眼和排擠,之後三大創始人之一的李菁和德雲社人氣頗高的成員何沄偉、曹金的相繼離開,都沒能擊垮德雲社,硬生生的挺了過來。至今德雲社不僅在全國各地都有分社,而且在國外也有華人分社,真正的是把相聲這門語言藝術帶出了國門。而苗阜的青曲社呢?青曲社是建立在德雲社把相聲“搞活”了之後2007年成立的,僅在西安有一家分社,換句話說青曲社還沒走出西安,更別提走出國門了。在德雲社面前青曲社就是幼兒園的娃娃,論實力、論資歷、論規模各各方方面面哪一樣他能在德雲社面前拿的出手?青曲社又有何德何能成為德雲社的競爭對手?



從2006年開始德雲社在郭德綱的帶領下發展迅速,郭德綱把大把的時間都放在了團隊發展和培養新人上,如今的德雲社可以說是人才輩出,有名氣的有岳雲鵬、孫越、張雲雷、孔雲龍、陶陽、等等。但苗阜的青曲社貌似除了苗阜和王聲之外並沒有哪一個成員很出名,聽說苗阜手下有“四梁八柱”,可能是我孤陋寡聞,一個都沒聽說過。苗阜把所有精力都放在了詆譭德雲社,謾罵郭德綱的身上。但是你可曾知道,論罵街,郭德綱可是祖宗。


德雲社不會把青曲社放在眼裡,但是青曲社肯定會把德雲社視作“眼中釘”。

不知道大家還記不記得2018年西安跨年專場,德雲社由張雲雷帶隊遠赴西安,而西安卻是青曲社的大本營,不是冤家不聚首,跨年專場德雲社和青曲社一個在一樓表演一個在二樓表演。得知德雲社要來西安表演,苗阜曾口出狂言要讓德雲社在西安跌一次跟頭,這一次青曲社不僅傾巢而出而且還邀請了幾位相聲名家前來助陣。結果卻讓人大跌眼鏡,張雲雷這邊異常火爆,座無虛席,苗阜這邊卻並不怎麼理想,不知道苗阜在自家門前被打了臉是個什麼感受,而且輸給的是郭德綱的徒弟,一個晚輩後生。從此,張雲雷被冠以“平西王”的稱號。




青曲社在自己的主場都沒能戰勝德雲社的一個分隊,要知道,德雲社有八個分隊呢,個個都是從小劇場磨鍊出來實力強悍能獨當一面的人物,青曲社拿什麼與德雲社抗衡?沒事兒罵罵德雲社蹭蹭熱度痛快痛快嘴得了。


蘑菇菌菌


德雲社目前在相聲界應該是不存在對手的,而且這個狀態還會持續很多年。青曲社現在發展的還不錯,但還遠沒達到讓佔據相聲界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德雲社正視的地步。

如果非要比的話,可以從四個方面來分析

班主對比

德雲社的班主就是郭德綱了,郭德綱就不用多說了,只需要知道是他讓差點消失的相聲重新有了“一畝三分地”就成了。

青曲社的班主是苗阜,代表作是《滿腹經綸》,也是因這個作品走紅,那時的他被認為可能會成為第二個郭德綱,可惜後繼無力,現在的他除了調侃郭德綱時會有人看看,其他時間幾乎是處於無人問津狀態。

成員對比

德雲社不僅有郭德綱,還有于謙,岳雲鵬,張雲雷,張鶴倫等知名相聲演員,更是被分為八個演出小隊,任何一隊拿出來都可獨當一面。但被稱為“四梁八柱,人才濟濟”的青曲社好像只有苗阜和搭檔王聲拿得出手,其他的完全不認識。

規模對比

德雲社的規模很大,全國各地有很多分社,並且還曾去國外巡演,反響很好,但青曲社就有點慘了,演出地點主要在西安,也曾想過去澳洲巡演,可惜票賣的不好就給取消了。

觀眾支持率對比

德雲社最大的優勢就是觀眾支持率,不管是小劇場還是上萬人的大劇場,在票價不低的情況下幾乎都能座無虛席,而且德雲社每一個演出隊伍都有大量的粉絲支持。

在2017年,那時的張雲雷只是小有名氣,人氣遠沒達到現在的地步,曾率第八小隊去青曲社大本營西安演出,碰巧的是在同一天同一地點青曲社也演出,本來認為最起碼勢均力敵,可結果卻遠不如德雲社的第八小隊。

所以從各方面評判,青曲社還遠不能被稱為德雲社的競爭對手,真要說德雲社對手是誰的話,也只有德雲社自己吧。


米小粥粥粥


德雲社的對手是自己,不是其他什麼團體。中國足夠大,完全可以容納幾十個德雲社。

德雲社能不能長期保持興旺,關鍵在於自身的建設。

首先是要培養一批高水平的演員,目前為止能和曹雲金何雲偉相提並論的沒有幾個,大多還是停留在耍貧賣乖階段。

其次,提高節目檔次,不斷推出有質量的作品,不能老是翻新舊作品。

第三,商演固然重要,但是,要抽出一定的時間和人力進行義演。到農村去、到工廠去、到部隊去、到最需要藝術的地方去。那裡才是最大的觀眾群體,在那裡才能佔領最大的市場。

第四,包括青曲社在內的其他相聲團體在體量效益影響力方面都不是德雲社的對手,但並不意味著德雲社沒有危機。作為德雲社的粉絲真心希望德雲社能夠能長期繁榮。


轉了三十多圈的驢


從知名度來說,青曲社的確很大,可以排在德雲社之後,位列第二。但是這第二與第一的差距之大,無以言表,不是一星半點。完全不足以與德雲社抗衡,郭德綱與苗阜對比,我們就不說了,兩位都是中年人了,水平和能力都基本定型了,誰也別指望會有大的突破,顯然郭德綱佔據絕對上風。再看青年下一代,也就是徒弟這輩分的,愛聽相聲的,都可以說出郭德綱有哪些哪些徒弟,這幾年也是風生水起大紅大紫。反觀青曲社,我們除了知道苗阜,我們還知道誰?看過一些苗阜為評委的節目,他也推出他的幾對徒弟,憑心而論,表現的一般都說不上。

所以說,因為德雲社目前是人才濟濟,可謂是一家獨大,走到哪都是一票難求,尚唯有競爭者,更別說分庭抗禮了。再看看青曲社,其影響力可能在西安還行,但是出了西安,除了聽見苗阜的罵聲,你還能看見他們的身影嗎?

題外話,我倒是看好“相聲新勢力”,從“相聲有新人”節目裡,有幾對年輕人,雖稚嫩,表現還是不錯了,再磨練幾年,或許會有更加表現。如果郭德綱有心加以扶持和支持的話,可能很快會超過青曲社。


A逍遙磬苑


德雲社最大對手是青曲社?這個問題也太抬舉青曲社了。不是在這小瞧了青曲社,事實就是郭德綱的徒弟在西安開個專場就能輕鬆碾壓青曲社,你說這實力是一個級別的麼?



青曲社成立於07年,正是郭德綱剛開始走紅,同時相聲又開始復甦的時期,而且青曲社成立的模式也是效仿的德雲社,雖然現在有些人不承認,但是事實如此。13年的一段《滿腹經綸》讓青曲社的兩位當家人苗阜王聲火爆全國,從而也讓青曲社為大眾所知。慢慢的有了名氣後,苗阜卻投向了主流相聲界,和郭德綱唱起了對臺戲,可是實力不行,只落下一地雞毛而已。



說實話如果青曲社能夠堅持自己開始時對於相聲的認識,踏踏實實的搞好相聲的創作,和郭德綱那樣慢慢的推出新人,未必不會開創一片新天地,最起碼保住西安本地市場還是沒問題的,可是苗老師投向主流相聲界後,非但沒有什麼像樣的作品,反而整天就知道在微博上說別人低俗別人毀相聲等等,卻忘了自己一開始的那些做法與現在他所批判的有過之而無不及。



德雲社這兩年發展過程中遇到的對手不少,但是沒有一個能威脅到德雲社現在的地位,其中的原因就是在於郭德綱對於德雲社今天的地位是從何而來,是誰賦予德雲社這麼高的地位,不是領導也不是同行,而是觀眾,只有說百姓喜歡的相聲才是這門藝術能夠繼續生存並且發揚光大的唯一出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